转眼间又到了端午节,端午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流传最广的就是为了凭吊屈原。根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提出抗秦,遭到拒绝,然后就遭谗去职,被流放到,而不久看见自己的祖国灭亡,自己心如刀割,在五月初五这天写下了《怀沙》之后,就在汨罗江跳江了,而他去世后,楚国百姓悲伤不已,就决定在这天凭吊屈原,因此就有了端午节的由来和赛龙舟、倒雄黄等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也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药材,具有很强的杀毒作用,端午节的时候,温度已经开始升高了,天气非常的炎热,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3.门上悬艾叶、菖蒲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前一天或者前几天,传统一些的家庭会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也有将艾叶等香草制成花环、佩饰的,这些饰品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端午食粽
粽子,是端午节时必吃的一样食物,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和和美美的过端午节,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等。粽子的由来已久,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5.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但现在很多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小巧可爱。
6.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端午节习俗背后,原来还有这些含义来源:新华视点
今天是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点雄黄、佩香囊……端午节很多传统习俗,不仅富有文化传承,还与卫生防疫和身体健康相关,因此有人说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在这个特殊的端午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习俗背后的含义吧!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晋代时粽子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传说沿岸的人们悲痛不已,竞相划船寻找打捞屈原遗体。此后每年端午期间,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划龙舟等端午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如今龙舟运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喜爱。今年,作为一项多人参与的体育项目,赛龙舟时也应做好科学防疫措施。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就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佩戴五彩线这一风俗,最早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演义》中就有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民间普遍认为艾草、菖蒲可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避邪,史书上有端午节“悬艾叶、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的记载。艾叶别称艾蒿,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国现存的之一部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艾叶的两种治病 *** ,即灸法和熏法。至今,一些地方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民间流传,五月初五是毒月毒日,是蛇、壁虎、蝎子、蜈蚣、蟾蜍五毒出没的日子。古时候,乡里壮勇之士皆持弓箭赴本土保境庙宇加持祈福,祈求能以弓箭将本乡本土境内荼毒生灵的各类毒物驱逐殆尽。所谓“射五毒”,就是通过射五毒草靶来比赛射艺。
端午节这一天,古人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然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喝雄黄酒有损人的身体健康,危险性很大。许多地方有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书写“王”字的习俗,这也表现出人们对虎的崇拜,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三则表达对孩子的祝福。
在古代,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而成,内部装有各种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端午日沐浴兰汤的习俗,历史悠久,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大戴礼记》中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时至今日,在我国广东、湖南、广西等地,人们用艾、蒲、凤仙、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以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习俗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人在他们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智慧。
整理 / 视觉:苗夏阳
*** 中国节·端午 |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四、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小编给您介绍之后,您是不是更清晰了呢!但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背后还有哪些故事?说起端午,很多“吃货”更先想到的自然是粽子,当然,很多人心里还有一系列关于“吃”的“灵魂拷问” :粽子直接“光”着吃多省事,为什么还要用叶子包?用绳子缠?除了粽子,端午节还能吃什么?
吃,永远是端午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端午,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6月25日这天,由中国民协主办的“对话民俗——我们的节日2020端午节文化” *** 直播活动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走进直播间,以精彩的端午传奇故事,畅谈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解读传统民间文化的当代意义。网民通过中国艺术报客户端、中国文艺网、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收看了直播。
“我们不只吃粽子”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30多个民族过端午节,他们的端午节,基本都吃粽子,所以,粽子是端午节的核心。 ”林继富告诉大家,很多少数民族也吃粽子,他们的习俗和口味跟汉族没有多大区别。
除了习俗和口味,所有粽子都相同的一点,还在于它们都“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 —— “粽子很特殊,中国人吃东西时,很少把食物包在叶子里吃。 ”讲起为粽子包上叶子的来历,陈连山讲了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中的一个故事:长沙有一个叫做区回的人,他自称有一天在河边见到了投江已久的屈原,“屈原”告诉他:“虽然大家都往河里投食,但我的食物经常被河中的蛟龙抢走,你们可以用树叶把食物包起来,用五彩绳缠绕起来,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 ”
萧放认为,为糯米包上叶子,很可能与古人的“阴阳观念”有关:端午的粽子以前叫做夏至粽,包裹的菰叶是阳性的,而内部的馅料则属于阴性,农历五月,正值夏天,天气热,阳气高涨,人们用菰叶包起食物,吃的时候,把叶子一层一层地剥开,是一个“把阳气去掉,放出阴气”的过程,粽子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除了粽子,端午节的“专属”食物还有很多,陈连山是河南洛阳人,他们的端午节食物除了粽子,还有鸡蛋、炸糖糕、菜角、大蒜等等。身为湖北英山人的萧放小时候还经常吃一种叫做麦粑的食物,麦粑是用面粉做的,用桐树叶或芭蕉叶垫着,上笼蒸熟。
在这些传统食物之外,陈连山讲到,五月初五这天,古代的朝廷里还会吃一种叫枭羹的食物,这是一种用猫头鹰做成的肉汤。“相传,长大后的猫头鹰会把自己的母亲吃掉,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不孝顺’的鸟,人们吃掉猫头鹰,表达了消灭不孝子的愿望。 ”汉代皇帝注重孝道,会把枭羹赏赐给大臣,表现一种“消灭奸臣”的政治伦理。
“门口插上艾蒿,还挂上大蒜、辣椒”
古人很害怕五月,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 ,这个月有“天地交泰九毒日” 。
陈连山认为,这种观念与气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夏天以来,天气变热,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各种虫子、毒蛇等都出来了,人们对其烦不胜烦。 ”
与此同时,“在南方,五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雨水会带来洪灾和蝗灾” 。林继富介绍,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认为,雨下起来没完,是因为天上破了个洞。所以他们把麦粑做得很大,传说可以用大麦粑来补天。
这种情况下,端午节便成为了人们寄托健康愿望的时节。“民国时,人们把端午节叫做卫生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少有的强调健康和卫生的节日。 ”萧放介绍,人们认为可以用带有特殊味道的植物来保护健康,所以除了采集艾蒿和菖蒲,很多人还会在门口挂上大蒜、辣椒等,用来祛除病菌。“有传说,五月五日午时的百草都是药物,抓一把就能治病。在日本,端午时节还会有‘药狩’习俗,用于采集草药。 ”
“要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不变的民俗,所有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陈连山认为,端午节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端午节的核心要素是粽子,但在古代,粽子并不总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古代时,粽子叫做角黍,‘角’ ,大概是因为有棱有角,而‘黍’ ,则是因为那时粽子的原材料是黍子,而在南北朝时,粽子是包在竹筒里的。 ”
这就是端午节一直在变的部分。林继富表示,如今,很多新式的粽子出现,如榴莲粽子、麻辣小龙虾粽子,等等,这是因为对传统的糯米粽需求不那么旺盛了,人们更期待新的食品,来体验新鲜的口味。
附着在传统节庆文化身上的元素一直在变化,但传统节日的精髓却很少变化。“端午节,不变的是内涵,我们对自己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关系的认知,都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端午节也是很多传统节日不变的主题。 ”萧放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责编:陆誉丹
审核:胡弓
起源传说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现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节日习俗
0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02 吃粽子
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03 插艾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04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05 系百索
以五色丝结而成索,又称百索、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06 饮雄黄酒
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07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08 采杂药
采药也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09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10 斗草
斗草在南北朝时已盛行,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后已不限于端午时节。
文章部分来源《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朱福生编著,陆襄主编)
来源:璧山文旅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真是为了纪念屈原?答案得从这里说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约而至,相信很多吃货们应该都已经提前品尝了该节日必备的食物——粽子。
咱就是说,别光知道吃,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想必很多人都会回答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端午节的来历吧!
原来,端午早在屈原出生前就有了,就连屈原生前也都在过端午节。
端午节并非仅仅为了纪念谁而来的,而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它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和神话信仰,因为5月5日正处于仲夏,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的位置,人们一看到这么大吉大利的天象,怎能少了祭祀?当然在先秦时代,农历五月被称为恶月,初五称“毒日”,五月初五也是禳毒驱邪的日子。
到后来,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各个地区有了不同的习俗。如吃(甜咸)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等。
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雨辰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端午节的来历以及风俗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 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祭祀祖先、赛龙舟、品粽子,共享欢乐。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真正的由来源自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相传,在这一天,苍龙七宿会飞升至正南中央,并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因此,端午也被视为“飞龙在天”的吉祥日。早在屈原之前,划龙舟竞渡祭祀的习俗就已经存在了。人们以龙舟竞渡的形式,向祖先和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据说,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曾在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于是,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传统美食之一。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口糯米香喷喷的粽子来纪念伟大的屈原先生。
不同于其他的食物,粽子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 *** *** 、包裹形式等方面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花样。它是将美食和文化融为一体的完美代表。
使用优质的嫩草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着糯米之中藏有各种内瓤。从经典的“米粽”到掺入小豆的“小豆粽”,再到满载着红枣的“枣粽”,每一个品种都展现了粽子的无穷魅力。
而在民间,枣粽则被誉为更具学问之粽,因其发音与“早中”谐音,寓意着读书人可以早中状元。因此,在科举考试当天的早晨,无论是老少皆宜的枣粽都成为了必备的美食佳品。
即便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中,无数的家庭仍然坚持着 *** 粽子的传统,以此缅怀历史、传承文化。而在许多考试日的早晨,枣粽也如同一位贴心的朋友,为考生送上了美味与祝福。
2,赛龙舟
赛龙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起初是一种祭仪性质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和竞技的一种方式。相传,在楚国时代,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从此,人们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并赛龙舟,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3,戴香包
戴香包,这是一种浓缩了民俗文化、历史文物和审美品位的精致配饰。香包,亦称香囊、荷包等,内装着芳香的香料,经过各种精细的手工 *** ,佩戴在身上,不仅能够闻到清雅怡人的香气,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这些香袋外形各异,色彩斑斓。有五彩丝线编织而成的,有碎布缝制的;有如囊的,有如珠串的;有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生动形象的图案,也有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这些形态千变万化的香包,都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神话传说。
老年人为了保健养生,喜欢选择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家庭和睦的花卉图案,如梅花、菊花、桃子和荷花等,而小孩则喜欢寓意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如豹子、虎头、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更是讲究,他们会选择别致的香袋,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香包,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戴着香包,闻香缅怀历史,更品味生命的美好。
4,栓五色丝线
五彩缕线,密缠孩童手腕,系于脚腕和脖颈。这五色丝线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神秘的驱邪之符,被古人誉为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五色缕和朱索。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五色被视作吉祥色,端午节便是用五彩缕线来防护瘟疫和疾病的节日。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儿童身上,大人们会之一时间将五彩缕线紧紧地绑在他们的身上。这时候,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不敢开口说话,因为他们知道五彩缕线的神秘力量需要专注才能发挥出更大效果。
5,挂艾草
其中的采艾习俗更是深入人心。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采艾挂在门上,以驱邪降灾,保护家庭平安。而在菖蒲和蒜的配合下,这三种植物不仅具有芳香之味,还能杀菌防病,成为了端午三友。
毫无疑问,艾草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采摘艾草要在鸡鸣前启程,寻找最完美、最像人形的艾草,并粘贴艾叶于其上,制成虎形或其他神秘的造型。正如一位武士选择最锋利的宝剑卫护自己一样,我们选择最完美的艾草悬挂于门口,以抵御不洁与凶恶。
除此之外,菖蒲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仿佛一柄宝剑,可以刺破黑暗,驱散不祥之气。插在门前的菖蒲,正如勇士手持兵器迎击恶龙,保护家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温馨。
还有蒜头,看似平凡无奇,但它却是一种神奇之物。像铁锤一样有力,可以砸烂各种邪恶与不幸。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将菖蒲、艾草和蒜头绑在一起,成为了三种武器,它们一起担负起保卫家园的使命。插在门前,驱散邪恶,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6,饮雄黄酒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三种神奇的药酒在古代备受推崇。就像夏天盛开的米兰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这些药酒中,菖蒲酒味道清新宜人,仿佛能让你的口感得到愉悦的享受;雄黄酒则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如同勇敢的卫士,保护着我们的健康;朱砂酒则被视为邪恶的克星,可以辟邪解毒,使不幸遭遇毒虫侵袭的人们免遭灾祸。
这些酒中加入的药材,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就像一场文明中的盛宴,历经千年依然能够持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洒喷方式使用,就像是清水洗涤了空气,让人感觉心情舒畅。同时,这些药酒还可以涂抹在墙壁、门窗等地方,形成一道坚实的防线,将那些潜伏在角落里的毒虫统统赶跑。此外,雄黄酒也可以用来为小孩画上一只勇猛的老虎,让它拥有驱邪的能力,像是一位英勇的战士。
这些活动看似古老而神秘,却蕴含着现代医学的科学道理。就像一张时光倒流的画卷,将我们带回到了古代的神秘世界,去探索那些神奇的药物与治疗方式。如今,我们可以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些药酒,不仅是历史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传承,永不消失,永不停歇。#端午习俗知多少#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暑期创作大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最早是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118>,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扒龙舟和食粽。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更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风俗已被人们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故事:
端午节始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左右的战国时期。
传说在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深受贵族排挤而投江自尽。他的乡亲们非常景仰屈原,不忍心让他的身体受到水中的毒虫侵蚀,于是纷纷划船下去捞取屈原的遗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当地的人们也投入米饭和珍贵的各种食物,以供屈原在阴间有所安慰。
为了防止屈原的遗体再次被毒虫侵蚀,人们将白色的糯米粘成圆形,又用菖蒲叶包裹起来,并系上五彩丝线,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粽子了。人们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期阻止鱼龙蛇虫等恶势力接近屈原的遗体。
此后,人们将粽子和划龙舟这两个活动结合在一起,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端午节也成为了庆祝和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 *** 和食用粽子,吃五色糯米饭、龙眼、雄黄酒等传统食物。此外,端午节也是龙舟竞渡的时候,人们组织龙舟比赛,划着节奏齐整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上争夺胜利。
既有纪念屈原的习俗,又有庆祝丰收和辟邪驱邪的意义,端午节已成为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总的来说,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的真正由来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传说由来
端午的由来,众说纷纭,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纪念屈原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下楚都。其后,越国也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伍子胥
135编辑器注意事项当我对所有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去承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美国往事》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初期,社会上扔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与夏季时令相关说
有学者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的之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挂艾草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更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栓五色丝线
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彩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丝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带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下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