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2月21日
农历二月初二
也是我们常说的
“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龙抬头”
到底指的是什么?
几点能看到“龙抬头”?
西安人在“二月二”这天
又有哪些习俗?
小布带你来了解
↓↓↓
什么是“龙抬头”?
我国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每七宿为一组:东方为苍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
据天文学专家介绍,东方苍龙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生动地勾勒出一条龙的形象:角宿作龙头,亢宿为脖颈,氐宿为胸膛,房宿为龙腹,心宿是龙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龙尾。所以,“龙抬头”反映的就是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形象,像是“龙头”抬了起来。
今年“龙头”几点“抬”?
在大约2000年前,中国古人看到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在日落后不久。由于存在岁差,如今人们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八九点才能看到“龙抬头”。
不过,明天看到“龙抬头”的时间相对更晚,大约在晚上10点。天文学专家解释,除了岁差经年累月的影响,相同的恒星天象在一天中出现的时间与公历日期的早晚也有关系。同一颗恒星,每天都比前一天提前大约4分钟升起。今年农历二月初二对应公历日期2月21日,“龙抬头”时间比2021年3月14日的“二月二,龙抬头”晚一个多小时。
“龙抬头”这天
西安有哪些习俗?
龙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初,我国很多地方也告别冬季的干燥,雨水开始增多,春耕时节到来。因此,全国各地在“二月二”这天都有不同的习俗和讲究,传统文化韵味浓厚的千年古都西安自然更不例外。
摄影:@张颖波
“剃龙头”
时至今日,“剃龙头”依然是关中地区最为盛行的“龙抬头”习俗,西安大街小巷的理发店在“二月二”更是热闹非凡。因为儿童在这天理发叫剃“喜头”,家长希望借“龙抬头”吉时,祝愿孩童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从头开始”,新年顺利。
“吃豆豆”
关中地区在“龙抬头”这天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人们常会炒玉米、黄豆或者用面粉做成棋子豆,寓意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以祈求吉庆有余、风调雨顺。还有部分地区的外婆(舅家)会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们也会在前一天就炒好棋子豆,准备给家里人。这就是西安俗称的“二月二,吃豆豆”。
“开笔写字”
此外,“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还有开笔写字的习俗。据说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在“二月二”这天让孩童开笔写字,为孩子们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是取“龙抬头”之吉兆,寄寓晚辈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能够更好地识文断字。
通过诸多习俗可以看出
“龙抬头”在中国人心中
具有传统的象征意味
摄影:@纳一田
又由于“龙抬头”处在
“雨水”与“惊蛰”之间
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运肥备耕,播种将始
人们不仅借这一天祈愿
更标志着春耕的伊始
摄影:@纯子娘
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
“春耕节”“农事节”等
二月二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朝诗人白居易描述的“二月二”,是大地经过一场雨水洗刷而春光明媚,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
到了“二月二”
尽管年味淡下来了
但春风送暖,万物复苏
时光静好,春和景明
在这一年中最珍贵的时节
祝愿我们
不负春光
精耕细作
勇毅前行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克 王梦凡 实习生 张博文丨编辑:千树丨校对:王军望丨审核:陈颖丨部分图片来自西安发布029摄影公社成员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 闫含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春令进补多吃这4样,温和养阳,防春燥“春风不刮,草芽不发”,春天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春风刮过到处一片生机盎然。
春天万物复苏之际,也是肝气旺盛之时,这个季节特别要注重养肝。春令进补少吃大鱼大肉,多吃这4样绿色蔬菜,温和养阳,防春燥。
一、豌豆苗 (清肝明目)
推荐做法——蒜香豌豆苗
所需食材:豌豆苗;
菜谱做法:
1、新鲜的豌豆苗剪下来后用水冲洗一下,大蒜头切成末备用。
2、锅内倒水,烧开后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水,焯好水后捞出放入盘中。
3、锅内倒油,放入蒜末炒香,等蒜末发黄加蚝油、生抽、少量糖、少量盐调味,翻炒均匀关火。
4、最后把熬好的蒜蓉酱淋在焯过水的豌豆苗上,吃的时候把豌豆苗拌匀就可以了。
二、菠菜(养肝,助消化)
推荐做法——菠菜鸡蛋饼
所需食材:鸡蛋,菠菜,面粉;
菜谱做法:
1、菠菜可以保留根部,把菠菜上面的泥巴清洗干净,把菠菜扔进沸水中焯水,焯上20秒钟的时候捞出,过一下凉水保持菠菜的翠绿色。
2、将菠菜里面的多余水分挤出,切成细末。
3、鸡蛋磕入碗内,加上菠菜末,一勺面粉,适量的加盐调味,搅拌均匀,调成浓稠合适的糊糊。
4、锅内倒油,把菠菜蛋饼倒入锅内煎制,煎到菠菜蛋饼底面凝固后给它翻面,两面都煎至定型后给它继续翻面,直到两面都煎到表面有点黄黄就可以出锅了。
三、油麦菜(清肝火健脾胃)
推荐做法——油麦菜炒香干
所需食材:油麦菜,香干;
菜谱做法:
1、油麦菜洗净,切成小段。
2、香干用水冲洗冲洗,切成细条。
3、锅内倒油,放入油麦菜炒制,炒到油麦菜变软,加盐调味。
4、最后把香干倒进油麦菜里,一同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四、草头(清内热,助消化,清脾胃)
推荐做法——草头豆腐汤
所需食材:草头,豆腐;
菜谱做法:
1、草头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净,捞出沥水。
2、锅内倒水,放入一点蒜末,把草头倒入锅内烫制。
3、豆腐选择嫩豆腐,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入汤锅中,加盐调味。
4、等锅内烧沸后再煮上一两分钟,淋入一点香油就可以出锅了。
这四种蔬菜的做法都很清爽,吃起来不会油腻,尤其适合目前正月里大鱼大肉吃多了的时候吃,不仅口感好,做法还很简单。
路边草花也争春文|王有金
在我的老家——山东省宁津县,早年间的初春时节,走到上学的路上,或假日去生产队的田地里劳动,总能看到路边沟岸长出一些嫩嫩的小草,还时而带着草花,那么吸引人的眼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那是生产队时期,粗糙的耕作使田地除了过冬待返青的麦苗,一无所有,冬天的大雪总是把田地盖住,过了年,又过了十五,白雪才慢慢退去,大地显露出黄黄的土,块块的坷垃,漫无边际。
乡间小路的深沟里,往往更先显露出春的到来。北风渐少了,暖暖的南风不断吹来,路边深沟的北侧被阳光照晒着,不几日,露出了黄黄绿绿的草芽,感觉那么新鲜,那么喜人。
路边深沟的南岸,还时而有未化尽的余雪,藏在沟的深处,用手摸去,还是冰凉冰凉的,北岸却被阳光晒的暖暖的,真是沟北沟南两重天。
小草争露着头尖,草叶像双双嫩手,高高举着,不肯放下,也时而能看到一些小草花,苦菜花,蒲公英花,独居沟边,显得亮丽美艳,那是草花争春,初迎阳光。
还记得春天时,曾在家院中挪动柴草垛时,也时而有绿绿的嫩草,鲜鲜的葱叶,也有小草花出现。
村南湾的北岸,被阳光照晒,也常出现绿草和鲜花。
生产队的社员们,上地下地,走在路上,见到路边沟坎上的草花,心情格外舒畅,抬头望见柳絮杨花,回家见到院中桃杏花开,有种说不出的心美身爽的感觉。
作者简介:王有金,德州银行退休干部。1969年参军。原籍山东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与《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为同村人。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别再说这东西是竹笋了,云南独有蔬菜草芽,和鸡汤一起煮鲜美可口别再说这东西是竹笋了,云南独有蔬菜草芽,和鸡汤一起煮鲜美可口
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对生活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曾经都是只有贫穷的人,山区里的人会吃野菜野草,城里的人吃大鱼大肉,但是现在好像反了过来,越是有钱的人,越喜欢吃一些正宗的健康的野菜。
美食对人类诱惑力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什么美食,中国人总是喜欢尝一尝。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人不能找出适合它食用的 *** 的!但是要说到对食材的了解,可能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奇怪的食材也很多,更何况有些食材本身对生长环境非常的挑剔,所以很多人根本就没见过,或者是很容易认错。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名贵蔬菜叫草芽。
草芽生长在云南,是云南典型的名贵蔬菜,它对于生长环境就非常的挑剔。它虽然说可以像别的野草一样肆意生长,但是对气温和水质都有非常多的要求,而且草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对于在水里生长的时间和烹饪的时间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它就会迅速变老,让人无从下口。这种特殊的体质,让它的培育变得非常的困难,储存起来也非常的不容易。
所以它的价格卖得非常的贵,并且非常的抢手,毕竟比较难种植嘛,所以卖的贵,也是可以理解的!草芽在剥皮之前非常像笋,剥皮之后白 *** 嫩的,而且是月牙型,非常的像象牙。它本身的价值也像象牙一样,非常的名贵。
所以不光光在云南,它在全中国都可以称得上是名贵食材!因为对于了解它的人很少,所以很多朋友们都不知道它要怎么吃,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其实草芽有一种在云南非常出名的吃法,就是鸡汤草芽米线!
其实做法非常的简单,就是把草芽洗净剥皮之后切片和熬煮的鸡汤一起,再放入其他的想吃的蔬菜,最后再放入米线和我们普通的米线熬住方式一样,这样做出的米线,因为鸡汤少了油腻,又因为草芽多了口感,更加鲜美!
草芽当象牙卖,水中珍蔬象牙菜,进贡宫廷的滋补蔬菜草芽是云南名贵的特产蔬菜,味道鲜美,是蔬菜中的珍品。因外形洁白修长,形状和“象牙”十分相似,故又被叫做“象牙菜”。
草芽肉质柔嫩,味鲜甜而清香,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据传是进贡宫廷的滋补蔬菜。
草芽属香蒲科植物,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可食用部分为根部发出的嫩芽,也就是酷似微型象牙的匍匐茎。
草芽是天赐的物产,其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可谓是水中珍蔬。草芽对气候、水质、土质的要求极端苛刻,因此云南的建水县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草芽种植地。
草芽除鲜食外,还可炒食、煮食、蒸食、做汤等,无论和什么材料混合烹饪,它的味道都不会被其它味道埋没。凉拌生草芽最能体会到草芽原汁原味的鲜甜。
用草芽汤 *** 的过桥米线,是建水饮食中的美味佳肴。草芽的根茎,可切成薄片,用咸菜炒食,另是一番味道。
食材分享|味道云南,洁白如玉、形似象牙,口感如春笋的建水草芽今天又和大家见面啦!我是明哥——李睦明。请关注我,每天与你分享更多的美食<干货>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特色形成了多元的地方饮食习惯。
然而若要说到各处滇菜的共通之处,大概是以“野”味见长,从菌类山珍,到遍地可寻的山茅野菜,甚至各色花朵,食材新鲜而丰富,皆是大自然的馈赠。
如果说建水最让人眼前一亮,最清新可口的美味,那非这建水草芽莫属!
瞧,这就是草芽。
是不是很像象牙呢
它色泽乳白,甜脆鲜嫩,是一种上好的食用菜。
很多人将建水草芽比喻为象牙,不仅仅是因为草芽的外形状似象牙,整个儿 *** 光滑,也因为草芽仅在云南建水独有,在建水当地价格比一般食材稍贵一点。
草芽产于建水县,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这个看起来不是很起眼的菜,全中国只有云南建水的几十亩水田里才能种出不苦不涩的鲜美草芽,建水独特肥沃的土质,种出来的草芽均匀、嫩、脆、鲜甜。草芽生长在水里,主干露于水面,呈翠绿色,芽窜于水底中,以其未出土的幼嫩匍韶茎供食。洁白清香,脆嫩清爽,回味鲜甜,富含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蔬菜中的珍品。品质以每年5-8月采收更好。
由于它生长在水里,又具有脆、嫩的特点。
所以,草芽采集后,必须养泡在水中,烹制时才能取出。
烹饪前用开水下锅焯一下,再次开锅即可捞出,放入冰水激一下,使口感更爽脆。
在建水,食用的 *** 有几百种,各式凉拌,花样爆炒,清汤煮熟,还有红烧等烹饪 ***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无论怎么烹饪,草芽入口绝对带着清新之气,绝对带着那股子甜脆!
炒建水草芽
因草芽本身无味,需调汁入味,自制的芥汁与蚝油混合后浇淋在草芽上,有芥味却无 *** 的冲味。
▲ 建水三色草芽
建水三色草芽
1、草芽去老皮和梗,改刀成5厘米长的段,再将段一开二成5厘米的块。
2、芦笋、红灯笼椒也和草芽一样 *** 进行改刀。
3、将自制芥汁与蚝油混合,装入分酒器中。
4、把改刀好的草芽、芦笋、红椒块汆水,冲凉,码在盘内,跟芥汁一起上桌即可。
鲜美甘甜的草芽汤:
水开放入油盐味精,放入肉片迅速放入草芽30秒立刻出锅(千万不要煮,草芽是可以生吃的,很甜)
建水草芽三鲜汤
今天先分享这么多,明天再见啦,BYEBYE!
PS:你如果想知道当季食材有哪些,或者想知道如何挑选“靓食材”,请留言,我会尽快回复你的哦!
本人编著的《广东食材广东味》回复即可购买本书,更多食材资讯与大家分享。
今年,丽江市华坪县引进草芽试验示范种植获成功。目前草芽长势良好,6月底已进入采收销售期。
今年3月,华坪县华富种养殖有限公司从攀枝花市米易县引进草芽种苗2500棵到石龙坝镇德茂社区基左村,试验示范种植6亩。
据悉,草芽别名蒲菜、蒲草、甘蒲、蒲笋,是一种名贵的人工栽培蔬菜,食用部分为地下匍匐茎,品质脆嫩,味道鲜美,可炒食、煮食、蒸食、做汤等。寿命可达3年左右,市场开发潜力大,经济效益好, 草芽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华坪县华富种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孝友介绍,草芽种植经济效益高,经济寿命长,通过初期采收,预计每亩产量可达500千克以上,按当前市场售价看,预计每亩纯收入近1万元。
来源:美丽华坪
原标题:华坪县引进草芽示范种植成功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田睿
审核:祝小涵
我国传统水生蔬菜的起源图0 荇菜
诗经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绘的是华夏先民涉水采摘“荇菜”的景象,可见对水生植物的重视由来已久。如今“荇菜”作为野菜早已没落,却有另外一些水生植物先后被人们驯化,进入栽培作物的行列。这些种类并非全供蔬食,但多少与蔬菜沾边,在相关农学论文中被统一称为“水生蔬菜”,本文是循例沿用,别为这事儿抬杠,杠就是你错。
一、蕹菜/Ipomoea aquatica
图1.1 旱地大叶种蕹菜
图1.2 水田小叶种蕹菜
蕹菜,即空心菜、通菜,《中志》指出“原产我国”,偏有传闻说是15世纪中国侨民从西班牙把菜装进瓮里带回来的,故称“瓮菜”,纯属胡说。“蕹菜”之名,李时珍解释为“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说的是地栽的 *** ,而岭南常用“水培”:......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子于水中,则如萍根浮水面。及长成茎叶,皆出于苇筏孔中,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现在“南方奇蔬”业已遍布全国,泯然众菜矣。
图1.3 蕹菜
多啰嗦几句。蕹菜属于旋花科番薯属,与明万历年间始入中国的番薯是同属兄弟,怎么就一个原产一个外来呢?其实从根儿上讲,蕹菜的远祖也是美洲土著,只不过它的老祖宗极不安分,从地质时代就已经通过某种渠道移民亚洲,彼时的人类还老老实实呆在非洲。正如我们不能以樱属植物于几百万年前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为由证明现代园艺樱花源于中国,同样也不能用地质时代之前的事儿来说明蕹菜的原产地。
二、芋/Colocasia esculenta
图2.1 芋
图2.2 台湾的水芋田
图2.2 芋
芋勉强能算水生作物,李时珍曰“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北方肯定都是“旱芋”,南方可能水田栽培稍多一些,多数食用球茎,少数食用叶柄、花序和根状茎。《中志》认为芋“原产我国和印度、马来半岛等地”,也许印度等地更早一些,但芋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史超过两千年,恐非蛮夷瘴疠之地所能比,见之于《史记》: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
三、水芹/Oenanthe javanica
图3.1 水芹
图3.2 水芹(疑似中华水芹)
图3.3 溧阳白芹
水芹喜生水边,蕴含水的灵秀之气,口感脆嫩清香,《吕氏春秋》中“菜之美者,云梦之芹”即此物也,古代文献中的“芹”或多指水芹。产地遍及中国南北,以及印度和东南亚,别国亦有采食习惯,比如三哥家就常用作调味品,但以中国南方栽培最早,规模更大。栽培水芹和野生水芹形态有所不同,品质更上一层楼,“溧阳白芹”即栽培水芹中的佼佼者,采用水芹旱种的 *** ,一次性深培土软化栽培育成,实为不可多得的南方佳蔬。另,扬州地区栽培的“扬州长白芹”为同属另一个种中华水芹/O. sinensis。
四、菰/Zizania latifolia
图4.1 菰
图4.2 茭白
菰在古代曾是粮食作物,称雕胡或菰米,如李白“跪进雕胡饭”和杜甫“波飘菰米沉云黑”。菰的花茎被黑粉菌感染后,会形成畸形膨大的肉质茎,古人见其肥嫩可食,遂将菰从谷物界转业安置为蔬食类。最早栽培记录为南北朝沈约之“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推测驯化或始于晋代之前,太湖为肇始之地。目前只有中国大面积种植茭白(日本印度等国家亦有少量栽培,均由中国传入),在国内水生蔬菜中地位仅次于莲藕。
图4.3 沼生菰
图4.4 沼生菰
图4.5 沼生菰的菰米
再唠五块钱儿的吧。话说自从茭白正式登场之后,菰就有了栽培生态型和野生生态型之别,前者不孕不育,靠分株繁殖,后者在未遇黑粉菌的情况下尚能开花结籽,可惜与黑粉菌绝缘的“野菰”如同天选之子一般不可多得,“菰米”难以形成产量。市面上出售的“菰米”多来自菰的北美亲戚沼生菰/Z. palustris,国内有引进。听闻美国部分地区不允许华人栽培茭白,就怕引入黑粉菌把当地的沼生菰资源也给一锅端了,真假不知。
五、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图5.1 莼菜
图5.2 莼菜
莼菜是中国的特色蔬菜,取带有透明胶质的初生卷叶和嫩梢为食,古人谓之“香脆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视为名贵之物。《诗经》“思乐泮水,薄采其茆”是最早的采食记录,《齐民要术》的“种莼法”则是最早的栽培记录,但之后只有太湖地区个别县志提到过“种莼”,历史上基本还是靠“野采”,规模化栽培应该是较晚近出现的。现在野生莼菜已荣升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再“野采”可就有判头了。
六、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subsp. leucopetala
图6.1 慈姑
图6.2 慈姑
慈姑之名始见于白居易“渠荒新叶长慈姑”,亦作茨菰、茨菇,李时珍认为此物“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有点牵强附会。球茎富含淀粉可食,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栽培作蔬菜。原种广布欧亚,栽培慈姑是野慈姑的亚种华夏慈姑,看名字就知道它根正苗红,是在中国被驯化的。最早记录是南宋浙江《吴兴志》“茨菰,今下田亦种”,成熟的人工栽培应在明代之后,关于品种的文字记载直到民国才出现。
七、荸荠/Eleocharis dulcis
图7.1 荸荠
图7.2 荸荠
荸荠,又名马蹄,球茎富含淀粉,味甘美,生食熟食皆可。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最早文字记录见于约公元前2世纪的《尔雅》,称“凫茈 ”,郭璞(314年前后)注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尚属野生状态,栽培记录直至南宋时才和慈姑一同出现,还是浙江《吴兴志》“凫茨 ......,今下田种”,《便民图纂》(1502年)中首次述及栽培 *** 。有学者推测,江浙一带可能是中国驯化栽培荸荠的起源中心 。
有位四川网友说,她们家乡把荸荠和慈姑统称“慈姑”,谈及吃法时才有区别:荸荠是“水果”,慈姑只做菜。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它们之间确有特别的缘分,最早栽培记录出自同一部《吴兴志》,古人有时也会弄混。南北朝《名送别录》的记载表明当时的人就分不清荸荠和慈姑,唐《新修本草》中仍误以为二者为一物,以至于《本草纲目》还专门论证二者之不同。可见古人观察常有疏漏,古籍记载须仔细甄别,未可尽信。
八、芡实/Euryale ferox
图8.1 南芡
图8.2 北芡
图8.3 芡实
芡实,即鸡头米,种仁可食,芡实梗亦作蔬食。产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中国先秦时代用作祭品(见于《周礼》“加籩之时,蓤芡栗脯”),《齐民要术》首次简略记载栽培 *** ,“农历八月采收芡子,直播于芡荡”,距今千年以上。目前唯中印两国有大规模栽培,但印度栽培的均为浑身毛刺、尖嘴猴腮的野生型,相当于中国的北芡,只有中国江南地区才有珠圆玉润、长相富态的栽培型南芡。二者相较,不难看出正朔在我。
九、欧菱/Trapa natans
图9.1 欧菱
图9.2 菱角菜
图9.3 菱角
菱角,菱果可食,安徽马鞍山等地采嫩叶梗入蔬,称“菱格菜”或“菱角菜”。因菱果形态变异丰富,过去仅国内栽培种就有划分为菱、乌菱、无角菱、四角菱等种,新的分类将上述物种悉数废除,统一为欧菱。该种广布于欧亚大陆的温暖地区,中国只是栽培菱角的起源地之一。汉中东汉墓出土的陂池模型上刻有家菱叶两组,说明中国在公元前已对菱进行驯化栽培,栽培 *** 首见于《齐民要术》,品种资源以太湖地区最为丰盛,或为国内起源中心。
十、莲/Nelumbo nucifera
图10.1 莲的观赏品种
图10.2 莲子
图10.3 藕带
图10.4 吃藕丑
图10.5 莲叶茶
终于轮到莲出场了,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生蔬菜,罗列这许多图片才配得上它的大咖身份。莲的食用部位包括莲藕、藕带、莲子,莲叶能干制成饮品,就连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也能被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们油炸吃掉,几无废弃之物;除涉及饮食之外,莲花还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莲为意象的诗文画数不胜数,近年来观赏品种的培育更为繁盛,倘陶令复生,必有眼花缭乱之慨。
关于莲的起源,争议主要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一些资料显示莲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苏联学者瓦维洛夫在《主要栽培作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一文中将莲归为“中国起源中心”,但同时注明“可能属印度”。两种说法各有证据支持,说不上哪个更占上风(可能是我没查到最新资料),不过以中国莲栽培历史之悠久,种质资源之丰富,最不济也是个次生中心,或为起源地之一,就稀里糊涂当它是中国原产也不会错到哪里去。
十一、蒲菜
图11.1 水烛
图11.2 大明湖蒲菜
图11.3 建水草芽
“蒲菜”也是中国传统水生蔬菜,《诗经》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之句,言韩侯初立,得周宣王厚赐,取香蒲与竹笋为菜蔬以饯之。主要指香蒲科水烛/Typha angustifolia(或香蒲/T. orientalis),食用部位为叶鞘抱合而成的假茎,如淮安蒲菜、大明湖蒲菜。云南的“建水草芽”则是宽叶香蒲/T. latifolia,吃的是根状茎。另有元谋“席草笋”,取食某种香蒲的花茎,具体种未知。虽然香蒲科种类世界广布,却唯有中国人懂得拿来吃,真正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十二、结束语
图12 豆瓣菜
除了200多年前从欧洲传入的豆瓣菜(西洋菜)/Nasturtium officinale之外,国内具有一定栽培规模的水生蔬菜共计11种(类),基本上都是中国原产(或中国为起源地之一)。能和中国争“起源”的国家唯印度而已,该国也是水生蔬菜栽培大国,主要栽培种类与中国相仿,有一点明显不同:印度人采食睡莲的叶柄、根状茎和种子等,而中国仅用于观赏,极少食用。睡莲的起源就别争了,留给三哥吧。
相关文章:
喜欢吃米线的亲们估计对建水草芽米线并不陌生,建水古城有名的景点朱家花园附近有一家草芽米线很出名,我们慕名去吃过一次,很不错!
今天就写一写草芽米线里的草芽。以前以为这个东西是建水独有的,后来发现这个东西很常见,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小河里,池塘边,湿地公园里有很多这种植物,我以前只知道这种植物叫做香蒲,叶子可以用来 *** 凉席等,其实草芽就是香蒲的根上长出来的一条茎,人们把那条茎摸索着割出来,洗干净就是大名鼎鼎的草芽米线里的草芽。
我在建水吃的草芽记忆里的味道是甜脆甜脆的,我家附近也有一家草芽米线,前不久还去吃了一次,不过米线里的放太少了。我最想的是去建水吃草芽宴,不算远,周末就可以安排的旅程!
最近这三个月发现一个周末好去处,滇池后海那一片,锻炼走路休闲的好地方,其中有一大片的湿地里,长了很多很多的香蒲,等下次去,我去拔一棵出来看看最新鲜的草芽!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二月二日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菜甲:菜初生的叶芽。
细马:骏马。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日,是中国传统的“春耕节”“春龙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中国龙存在的意义,主要是降雨。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祭祀龙王、祈求春雨。“二月二日新雨晴”,这一天,老天下雨的概率极大,不信你看看今天的天气。
每年二月二前后,正是春雨淅淅的时候。此时正月已过,年味渐远,气温逐渐转暖,天气更加湿润,春耕农忙要抓紧啦。大地田野上,也是一片生机盎然,野草就像一层薄薄的绿毯,荠菜、马兰头、春笋、香椿头等各种时鲜上市,过时不候。
二月二,正值“青春”时光,少年人心心念念的是春游。老人们说“春要捂”,他们不管不顾,早早脱去臃肿的冬衣、穿上漂亮的轻衫,骑上高头大马,呼朋引伴,沿着曲江、灞河两岸来踏青。八水绕长安,河渠纵横交汇的十字河口,一行少年怒马行走在绿杨荫里。
不过,今年的二月二很特殊,疫情还未结束,大家还要屏住啊,屏住!等到一切安好,我们再去赏游大好春光!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