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图片,黄芩图片中药高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2 0
《本草精荟》:温中行气:砂仁的功效与应用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缩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果实剥开后,有种子团,像砂粒一样聚合在一起,故此得名。砂仁产地与品种很多,以广东阳春地区产者为佳,又叫阳春砂仁。同时砂仁也是一味上好的调料,即可入香科中,也可直接放入菜肴里,比如人们日常吃的火锅、鱼锅、麻辣烫等,砂仁都是必不可少之品,有增香、提味和开胃的作用。砂仁常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打碎,生用。近些年来,优质砂仁价格节节攀高,甚至已经到了影响临症应用的地步。

一、砂仁的功效:

砂仁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能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纳气归肾。其特点温而不燥,善纳气归肾,可固胎元。

常用于湿浊中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肾虚萎弱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珍珠囊》:“治脾胃气结治不散。”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

《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

《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共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理下气之秽浊,除咽喉口齿之热,化铜铁骨刺之鲠。”

《本草备要》:“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治腹痛痞胀,噎膈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痢,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

二、砂仁的配伍应用:

1.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证。砂仁辛散温通,善于化湿行气,乃醒脾开胃之良药,即可入药应用,亦可为调料烹饪佳肴,实乃药食同源之典范。治脾胃湿阻及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证,常配伍厚朴、苍术、白豆蔻等药;亦可配伍于平胃散类燥湿健脾方中,可增加疗效。

若治气滞食积者,常配伍木香、枳实、白术等,即香砂枳实丸

若治脾虚气滞,身体虚弱,元气大伤者,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即香砂六君子汤。本方实乃调理人“后天之本”之一方,凡身体羸弱、久病体虚、虚劳百损之人,如能长期服用,必有奇效。若身有实病、重病者,亦可以六君子汤为基,加减化裁,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或为后援,放手攻邪,实为医家治病之不二法门。正所谓:“脾胃乃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六君子汤,则是巩固人体后天之一方。

黄元御言:“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凡水肿胀满,痰饮咳嗽,噎膈泻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泻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缘其中气堙郁,清浊易位,水木下陷,不受宣泻,火金上逆,不受温补也。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之回旋,枢轴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

此外,砂仁还可用于饮酒过度,湿伤脾胃之证,常配伍葛花、木香、茯苓、陈皮、神曲等,即葛花解酲汤

《药品化义》:“若脾虚饱闷,宿食不消,酒毒伤胃,以此散滞化气。”

2.用于脾寒泄泻及肾阳虚哀、肾不纳气等证。砂仁温中行气,善治腹寒泄泻,即可单味研末吞服,也常配伍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等药。

砂仁还有温肾纳气之功,近些年来,颇受火神医家青睐,尤以火神派开山宗师郑钦安为代表,可谓挖掘砂仁奇效之千古一人。郑氏著作中所推荐的潜阳丹与封髓丹二方,更是在中医扶阳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治中,占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重点学习。

如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坎阳外越)诸证,郑氏常重用砂仁,配伍附子、龟板、甘草,即潜阳丹

郑钦安言:“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曰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秘,故曰潜阳。”

如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等真气上浮之证,郑氏常重用黄柏,配伍砂仁、甘草,即封髓丹

郑钦安言:“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郑钦安在封髓丹方下,曾赋诗赞曰: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当代霹雳火神大医吴佩衡先生,临症常将潜阳丹与封髓丹合方而用,名曰潜阳封髓丹,承二方用意,兼治二方诸证,可谓尽得郑氏真传,且又别有发明,实乃后辈之楷模。

3.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砂仁行气和中,有止呕安胎之功。治妊娠中虚气滞而致呕吐、胎动不安,常配伍白术、苏梗等药。

若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或屡有堕胎史者,常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黄芩等,即泰山磐石散

方中砂仁即理气安胎,且醒脾气,又可防诸益气补血药滋腻而有碍脾胃运化,可谓一药多用。

《本草汇言》:“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4.用于行补药之滞,佐寒药之凉。砂仁辛温香窜,不但有化湿温阳之功,更可行诸药之滞。尤期滋阴补血之剂,用之不当,最易滋腻脾胃而有碍运化。无论何病,正气未复,而脾胃先伤,皆本乃末倒置之法。

若用补益之药,又恐滋腻之弊,可与砂仁配伍,如地黄、山药、首乌、大枣等药;若用滋阴清热之药,又恐伤阳之弊,亦可与砂仁配伍,如黄柏、黄连、大黄、玄参、麦冬等。中药配伍之妙,砂仁应用,可见一斑。

王好古言:“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发现肠。”

《张氏医通》:“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地黄用之拌蒸,亦取其能达下则。”

三、砂仁的用法用量:

砂仁常入煎剂,也适合做丸散,亦可做烹饪调料。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若为方中主药,可用至几十克以上。

砂仁气味芳香,入煎剂宜后下。

四、砂仁的应用注意:

砂仁辛温,有伤阴之性,故阴虚血燥者慎用

《本草经疏》:“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

——中医实战笔记20.9.2晚

#中医实战笔记#

中药科普之--黄芩

小时候,到山上、沟坡采挖一些防风、远志、柴胡、黄芩根等卖给村里的 *** 点或公社收购站,是为了换几个零花钱;而更多的农民把黄芩茎叶采回来不是为了卖钱,是为了自己当茶喝,黄芩在我们老家叫“黄金茶”。

农民在加工黄芩茶。

黄芩的地上部分晒干,用其其煮水,其水色金黄,味微苦、带有一种清凉味;自己饮用或作为茶水招待客人。那时候村里的红白喜事饮用的“茶水”多为黄芩茶,少数为“花茶”。我个人认为“黄芩茶”在过去困难时期,作为茶水招待客人有如下好处。1、经济适用,黄芩水有茶的色、味。2、黄芩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以预防集体餐饮食物中毒事件。

种植的黄芩

万荣县野生黄芩主要分布在稷王山区域,目前完全野生已经不多见了。目前县东几个乡镇种植不少。

黄芩作为“茶”是用其嫩枝叶花。而药用则是用根。根泡水味苦,不如枝叶爽口。

黄芩花是这样的

黄芩花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下面

这是一株白花黄芩。很少见。什么原因?

一、黄芩

(一)《药典》: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3~10g。

5年以上的老根。但还不是“枯芩”。

(二)、临床应用:

1、肺热咳嗽;湿热泄泻;痢疾、热淋等。

2.血热妄行的吐血、便血、崩漏、衄血。

3、孕妇有热,胎动不安。(有些怀孕的妇女有轻度的感染,不能使用抗生素,黄芩是不错的选择,我曾经用黄芩治疗妊娠合并阑尾炎成功的病例)

(其它安胎药都是补肾药如菟丝子、续断等,唯有黄芩是清热药,而很多清热药多是妊娠禁忌药,值得我们研究)

2年的黄芩根。根木质部分也是黄色的。拍照的不好。

黄芩善清上焦热,黄连清中焦,黄柏清下焦。三药合用的三 *** 是不错的成药。

“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这些都是前人的用药经验。

收获待分拣和加工的黄芩

(三)、现代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

2、抗炎抗变态反应。

3、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

4、降血脂作用。

5、保肝、利胆、抗氧化。

上面这些药理研究只能说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用中药还得要中医思维,这些药理研究只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步骤,目前还没有成熟。

其实黄芩药理研究还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抗癌等等作用,我认为这些作用对临床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二、黄芩提取物:(中国药典)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经加工制成的提取物。

【制法】取黄芩,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浓缩至适量,用盐酸调节pH值至1.0~2.0,80℃保温,静置,滤过,沉淀物加适量水搅匀,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盐酸调节pH值至1.0~2.0,60℃保温,静置,滤过,沉淀依次用适量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至pH值至7.0,挥尽乙醇,减压干燥,即得。

黄芩提取设备(提取黄芩提取物)

黄芩提取物的主要成份是黄芩苷,按干燥品计,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5.0%为合格产品。

最后提醒各位朋友,黄芩是好药、“好茶”。但是凡事都有个度,特别是爱喝黄芩茶的朋友,一定不能长时间不换,也不能大量饮用。“是药三分毒”。下面介绍黄芩提取物黄芩甙毒性研究:

切片

黄芩甙毒性: 小鼠皮下注射黄芩甙致死量为6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3.081g/kg,兔静注黄芩甙15mg/kg出现不安、呼吸急促,1h后有显著镇静催眠作用,所试4只兔皆于48h内死亡。黄芩浸剂15g/kg/灌胃对犬有呕吐现象,5g/kg灌胃连续8周,使犬粪便稀软。

切片后在烘干房烘干。

由此看出黄芩毒性极低。黄芩甙的LD50是很大的,也就是说还是比较安全的。我们一般都是服用的是水煎剂,也就是黄芩浸剂,是不可能达到15g/kg。或黄芩甙远远不可能达到3.081g/kg的量。因为我们每天饮茶的量或药用黄芩的量不及LD50的50分之一。

但是我没有查出黄芩甙的半衰期有多长,也就不知道它在体内的保留时间,有没有蓄积中毒的可能?

作者声明:中医药的单验方虽然有很好的临床的疗效,但是也需要“辨证施治”,需要“望闻问切”(需要见面)。如需要使用中药,请咨询中医医师,谨遵医嘱。本文章不构成用药建议。

每日一味抗癌中药——地耳草,农村不起眼的野草,清热利湿又解毒

地耳草

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田基黄的干燥全草。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春夏季开花时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别名】田基黄,斑鸠窝,雀舌草,蛇查口,合掌草,跌水草,七寸金,一条香,金锁匙,小蚁药,小对叶草,八金刚草,蛇细草,对叶草。

性味】甘、苦,凉。

归经】肝经、脾经。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

应用

  • 肿瘤治疗

本品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的肝癌、胆囊癌、胰腺癌等肿瘤,也可用于多种肿瘤肝转移导致的湿热蕴结型黄疸。

本品常与垂盆草、蒲公英、茵陈蒿、重楼、半枝莲、半边莲、蟾皮等配伍应用。

对于肝转移肿瘤,因多属晚期,正气不足,除茵陈蒿、垂盆草等清热利湿药物外,本品往往还配伍一定的黄芪、太子参、茯苓、薏苡仁等益气扶正之品。

  • 其他应用

(1)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热毒疮疡:用于湿热黄疸可配伍茵陈蒿、栀子、大黄等;用于目赤肿痛常配伍决明子、珍珠、竹叶等。

黄芩图片,黄芩图片中药高清-第1张图片-


(2)热毒疮疡、虫蛇咬伤:内用可配伍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大黄等,外用可用鲜品研碎外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文献论述

本草纲目》:治蛇虺伤,捣汁饮,以滓围涂之。

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毒。

妙用黄芪,补气强身,10种搭配你想象不到

#头条创作挑战赛#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应用广泛,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滋补药材。


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可生用或蜜炙用。产于山西绵山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


?临床应用


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可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


临床上常将黄芪与其他中药材如下配伍使用——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常配白术或人参。


2.肺气虚弱,短气喘咳:常配五味子、人参等。


3.中气下陷,久泻脱肛:配人参、白术、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4.气虚水肿:多配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5.气虚阳衰:常配附子补气助阳。


6.表虚自汗:常配白术、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7.气虚血亏:配当归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


8.阴虚盗汗:与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9.便血崩漏、痈疽难溃:配人参、龙眼肉等,如归脾汤。


10.久溃不敛:配当归、人参、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补汤。



?食疗附方


1.参芪糯米粥


做法:将生黄芪、党参、甘草浓煎取汁;另用糯米、大枣煮粥。待粥将熟时,兑入药汁,再煮至熟即可。


功效:可以治疗神疲乏力、自汗等症,中老年人体虚者可经常食用。


2.砂仁黄芪猪肚


做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3.归芪鲫鱼汤


做法:鲫鱼下锅,将黄芪、当归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并放花椒、小茴、葱、姜片、大蒜、精盐等调味品。炖至鱼熟。


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贫血和肾炎浮肿,以及产后、病后体弱者。浮肿者盐量宜少。


?温馨提示


1.《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2.《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3.《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4.《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供稿丨楚雄州中医医院(作者:余秋虹)


同姓不同名 一字之差也说黄芪与黄芩

说道黄芪与黄芩,很多朋友对它们都不是很陌生,相信有不少朋友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朋友们真的能分清他们吗?了解他们的作用吗?搞种植的朋友们指导他们的需求与价值收益吗?

黄芪与黄芩都是生在北方的药材,都属于常用大宗药材。都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的花都很美丽,叶子都可以制成茶,都是根部入药。都有有救的用药历史。

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把黄耆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耆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黄芩最早记载 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并列为上品,“主诸热黄疽,肠擗泄 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苏颂《本草图经》中写 道:“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亦有独叶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 八月采根 *** 。

黄芪与黄芩有着这么相同的地方,它们真的相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它们有着很多的不同。

黄芪根可以入药,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黄芪生长于中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喜日照、凉爽气候,耐旱,不耐涝。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阳坡及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时节大部分叶子已脱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发出新苗。种子萌发温度比较低,平均气温约8℃时满足黄耆播种的温度要求。

黄芪种植主要是直播和移栽。

黄耆遇积水会发生烂根和死苗,平原地区栽培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种植;地下水位高、雨水多的地区宜选择高燥地和河沿高地种植;山区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渗水力强的向阳山坡地种植。

直播:播种前要进行选种,除去瘪粒及霉腐种子以确保全苗,减少病虫害。由于黄耆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为提高发芽率,应采取以下 *** ,促使其尽快发芽。播种时间分春播和秋播。 多采用春播,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5月上旬出苗,约1个月齐苗。播种时在整好的畦垄上按行距45-60厘米耧一浅沟,沟宽8-10厘米。

移栽:可在第2年春季(用秋播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移栽。

黄芪更适用于:

气血不足的人。黄芪最显著的功效之一就是补气血,人体的气足了,血液的运行就更顺畅,因此气虚、血虚的人可以适量食用黄芪。免疫力低的人。中医认为,黄芪能够益卫固表,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三高”人群。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栓的形成率。经常出现困倦、气短的人。身体经常感到疲惫,且精气神长期不佳的人,平时多用黄芪泡水喝,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症状。

黄芪属于药食同源产品。黄芪的交易价格:15.00—18.00/Kg。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黄芩主要分布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几个更具规模的主产区,是中国北方野生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黄芩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

黄芩种植:

种子繁殖以直播为主,直播黄芩根系直,根叉少,商品外观品质好,同时省工。直播多于春季进行,一般在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时播种,北方地区多在4月上中旬前后。育苗移栽可节省种子,延长生长时间,利于确保全苗,但较为费工,同时移栽黄芩主根较短,根叉较多,商品外观品质差,一般在种子昂贵或者旱地缺水直播难以出苗保苗时采用。扦插繁殖:扦插虽可繁殖,但生产中很少采用。扦插成败的关键在于扦插季节和取条部分。扦插时间以春季5-6月份扦插成活率高。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生黄芩这些人更好不要服用:脾胃虚寒者禁忌食用使用,生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脾肺虚热者忌之生黄芩,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等禁用

黄芩的交易价格:17.00—22.00/Kg。

了解健康知识、关注先心病筛查资助、免费唇腭裂手术、贫困地区医疗技术帮扶与中药材种植,请关注微信:jryyzx

《中医实战笔记》:湿热要药:黄芩的功效与应用

黄芩别名山茶根,为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更好。汪昂言:“黄明者良,中虚者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内实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补膀胱水。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可做参考。入药常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一、黄芩的功效:

黄芩味苦性寒。苦可入心,寒能胜热。归肺、胆、胃、大肠经。功效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为治湿热之要药。

现代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本草备要》:“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治澼痢腹痛,寒热往来,黄疸五淋,血闭,痈疽疮疡,及诸失血。消痰,利水,解渴安胎,养阴退阳,补膀胱水。酒炒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治上焦之风热、湿热,火嗽喉腥,目赤肿痛。

张锡纯言:“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由脾而下通三焦,达于膀胱而利小便。又善入脾胃清热,由胃而下及于肠,以治肠澼下利脓血。又善入肝胆清热,治少阳寒热往来。为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之。治肺病、肝胆病、躯壳病,宜用枯芩;治肠胃病宜用条芩。

二、黄芩的配伍应用:

1.常用配伍整理。

汪昂言:“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之圣药。

李时珍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

张仲景用黄芩三种 *** :气分热结者,与柴胡配伍,如柴胡汤群方;血分热结者,与芍药配伍,如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土虫丸、当归散等;湿热阻中者,与黄连配伍,如泻心汤群方、葛根芩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黄芩配伍药物不同,治疗症候不同,具有代表性。

2.用于湿热诸病,如湿温、黄疸、泻痢、热淋、痈肿疮毒等。黄芩苦寒,燥湿泄热,并能解毒。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之证,常配伍滑石、通草、白蔻仁等渗利化湿药,即黄芩滑石汤。治湿热发黄,可为栀子、茵陈等药辅佐,以增强清肝利胆功效。若肠胃湿热所致的泻痢,则多配伍黄连。治下焦湿热,小便涩痛,可配伍生地、木通,即火府丹

李时珍言:“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黄芩能治因热而少腹绞痛证,从中可知。

用于痈肿疮毒,黄芩常配伍天花粉、白芷、连翘等药。《伤寒论》中常用其治疮疡多属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如甘草泻心汤、王不留行散等。

3.用于湿热病壮热烦渴、苔黄脉数等证。黄芩擅长清气分实热,有退热之功。常配伍黄连、石膏、栀子等药。治寒热往来少阳之邪,常配伍柴胡、半夏等,即小柴胡汤。柴胡与黄芩的配伍,也是清肝胆之热最常用的药对之一。

4.用于肺热咳嗽。本品长于清肺热。单用即为黄芩散。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即用一味黄芩汤,常效如桴鼓。如配伍半夏、南星等,即治咳嗽痰壅证的小黄丸

5.用于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证。黄芩有清热与止血双重作用。可单用黄芩炭,或常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药。如治疗吐血、衄血证,常配伍大黄、黄连,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如治疗远血证,可配伍附子、黄土等,即黄土汤

6.用于胎热不安。黄芩有清热安胎功效。常配伍白术、当归等,即当归散

7.用于黄疸证。阳黄证热在里或半表半里者,可适当用黄芩,《金匮要略》:“诸黄,腹痛而呕吐,宜柴胡汤。”或适当配伍以茵陈五苓散等。

8.用于止肠澼下利。黄芩味苦清热,长于下利。《伤寒论》中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常配伍葛根、黄连,即葛根黄芩黄连汤。如少阳阳明合病下利,则配伍芍药、大枣、甘草等甘缓之药,即黄芩汤。如三阳合病,常配伍鳖甲、大黄、桂枝等主治疟母,即鳖甲煎丸

9.《伤寒论》六经辨证常见配伍。治半表半里少阳病之热,常配伍柴胡、人参等,如小柴胡汤、黄芩汤。治厥阴病之上热,常配伍干姜、附子等,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治太阳阳明之热,常配伍麻黄、桂枝等,如六物黄芩汤、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汤。治阳明里热,常配伍黄连、大黄等,如泻心汤

三、黄芩的用法用量:

黄芩常入煎剂,亦可入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取效不同,全在配伍。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黄芩。清上焦热常用酒炒,止血则常用黄芩炭。

四、黄芩的应用注意:

黄芩为苦寒之品,伐人生气,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平素中阳不足者忌用。

《本草备要》:“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禁用。


这一抹残云

是留恋大地

还是奔向天空

它身不由己

一中医实战笔记20.6.14中午

#中医实战笔记#




黄芩,药中肯綮,开花甚是好看


黄芩,听名就知道是药材,但野生在向阳山坡上,撂荒地里,无人理会,独自风光。

多年生草本,根肥,肉质,伸长而分枝。茎伏地而起,上升,最矮也有尺余,甚至长到三四尺,茎干极细,钝四棱形,有细条纹,绿色甚或带紫,底跟上就开始分枝。


叶如纸,有韧性,如针如线披散,就是窄条条,叶梢钝,叶尾圆,全缘;叶面暗绿,光堂,叶背较淡,密生下陷的腺点,侧脉四对,跟中脉一起,面陷背凸;叶柄短,腹凹背凸,被微柔毛。枝叶棱角分明,线条毕现,个性独特。

总状花序,茎枝顶生,花序长,被柔毛,在茎顶聚成圆锥花序。

苞片如叶,长圆披针形。花萼从开花到结果会往大长,盾片亦如此,密被柔毛,萼缘少些。

花冠色彩丰富,或紫或紫红甚或蓝色,长而多毛,冠筒基部明显屈膝,中部细,喉部宽;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如三角状卵圆形,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

雄蕊四枚,微微露出,前对较长,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全药,药室裂口着生白色髯毛,背部着生泡状毛;花丝扁平,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黄芩根入药,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黄芩曾救过李时珍的性命,故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其实,在庄稼汉眼里,黄芩开花甚是好看,也就多看那么几眼,但它总归是野草,任其生息繁衍,随它安逸自在。

网图,侵删。

药师释药——中药黄芩与化学成分黄芩苷(甙)的区别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生用、酒炙或炒炭用。其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主治: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3.血热吐衄。4.痈肿疮毒。5.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黄芩甙


黄芩苷从干燥黄芩根中或其他药材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中医认为黄芩苷具有利尿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现代药学研究认为,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变态及解痉作用,还有扩张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心肌收缩能力,防止冠状动脉和血栓的形成。帮助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调节内分泌功能。抑制体内黑色素的沉淀,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防癌,抗癌,抑制体内癌细胞的生长的作用。比如用黄芩苷片辅助治疗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等。


区别

黄芩与黄芩甙的联系与区别,不仅仅是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主要是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1. 黄芩的化学成分中,包含黄芩甙,是黄芩的活性成分之一。黄芩苷不等于黄芩。

2. 黄芩甙,除了来自黄芩外,还可以来源于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叶,茎皮、车前科植物大车前叶。

3. 应用时,指导理论不一样,黄芩甙是化学成分,指导理论是现代药理;黄芩中药饮片,指导理论是中医药理论。

每日一味抗癌中药——丁香,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丁香

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省也有栽培。通常于9月至次年3月开花,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别名】公丁香。

性味】辛,温。

归经】脾经、胃经、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 肿瘤治疗

本品常用于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之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时时呃逆,苔白滑,脉沉细等,常配伍制半夏、天南星、荜澄茄、小茴香、八月札、菝葜等。

本品在抗肿瘤治疗中,常与陈皮、茯苓、半夏、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并配伍壁虎、藤梨根、菝葜、野葡萄藤、山豆根等解毒散结之品。

本品用于各种肿瘤化疗后胃气上逆之胃脘不适、呃逆、食少等证,常配伍吴茱萸、柿蒂、旋覆花、黄连、制半夏、竹茹、生姜等。

  • 其他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与白术、砂仁等同用,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鹿角胶等同用。少腹寒疝腹痛,治疗可与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配伍。

使用注意畏郁金。

文献论述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蜀本草》:疗呕逆甚验。

清热燥湿之一药——黄芩


黄芩的出现,意味着对中药的讲解进入新的篇章——清热燥湿药。而本章内容里面,又以黄芩为之一药,可见其地位。


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要产地有河北、山西、内蒙、河南、陕西等。一年两收,多于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以及泥沙等杂质,晒干,而后进一步蒸透,再次晒干,备用。蒸透的步骤也有选用开水润透。生用、酒炙或者炭炒均可。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经、胆经、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

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同时还有一定止血、安胎的功效。


黄芩,性味苦寒,主要擅长清热燥湿,尤其是清肺胃胆以及大肠内的湿热。对于湿温、暑湿,清楚效果很好,经常配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物一起治疗湿温、暑湿等证。

黄芩,是治疗黄疸重要的一味药,配伍茵陈、栀子等可以治疗黄疸。


黄芩,归肺经,善清上焦肺热。常用来治疗肺热壅遏所导致的咳嗽、痰少质稠、身热等症状。另如果是配伍法半夏,则主要治疗肺热咳嗽痰多,例如黄芩半夏丸。


黄芩,苦寒较甚,清热泻火能力较强。配伍薄荷、栀子、大黄等,常用来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面红口燥,小便色黄等症状,例如凉膈散。


血热易迫血妄行,黄芩清泻火热的同时,还能够凉血止血,对于火毒炽盛导致的血妄行脉外出现的吐血、衄血等证,常选用黄芩、配合大黄使用,组成大黄汤。


另外,记下小笔记,黄芩还有比较特殊的功效是——清热安胎。对于血热所致的胎动不安,黄芩可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常配伍生地黄、黄柏等组成保阴煎,

黄芩苦寒伤胃,因此脾胃虚寒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或者慎用。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转发,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标签: 黄芩 图片 高清 中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