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和陈皮泡水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和陈皮泡水的功效与主治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75 0
不是所有“底气不足”都能喝黄芪,只有汗多、免疫力低下才适合

黄芪补气药效极强

补得不对却容易出现腹胀、排气多的问题

你适合用黄芪吗?

跟着专家来测试吧!


倪诚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_

_

_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其功效以补气为核心,通过补气可以起到升阳、固表、行水、行血的作用。


_

_

_


不少朋友将黄芪作为家常保健中药,常拿来泡水喝,但是每味中药都有偏性,不一定人人都适合!你的黄芪吃对了吗?


测试一 气虚测试

_


如果在正常活动量下容易出汗,说明测试者存在气虚,更适合吃黄芪。



中医认为,气有固摄、调节汗液分泌的作用,当人体气虚时,就不能正常调节汗液,且动则耗气,因而会出现一动就出汗的现象。


黄芪补气,尤其是补肺气。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气虚的人更容易出汗,黄芪可以益气固表,通过补气缓解出汗。


测试二 免疫力测试

_


免疫力是人体自我防御的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病毒、细菌等异物的能力。



以上7个问题,符合3项以上说明你的免疫力较低,适合服用黄芪。



人的防御机制与中医中气的防御功能是一样的,黄芪通过补气来固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测试三 体质测试

_


湿气重的人舌苔厚腻,单使用黄芪补气,容易阻滞气机,加重或诱发脘腹胀满,舌苔将会更加厚腻。因此痰湿体质的人不适合单独食用黄芪。


湿气重的表现:

_



正确使用黄芪

黄芪大枣茶

_


大枣补气血、养脾胃;陈皮理气行滞,可以预防或减轻黄芪造成的腹胀、排气。这两味药,还可以缓解黄芪的苦味,长期服用能增强人体抵抗力。


黄芪山药粥

_


山药健脾补肺,久服可以强壮体质;生姜发散风寒,与黄芪、大米一起熬粥,能够益气固表、抵御外邪侵入、增强人体免疫力。容易感冒、生病的人可以长期喝黄芪山药粥。



容易出汗、免疫力差更适合吃黄芪

痰湿体质不适合单独食用黄芪

两种黄芪补气、增强免疫力良方赶紧收藏!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平民补药你用对了吗》(一)

播出时间:2月12日 18:05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任梦瑶 郭晓霞

寻常只道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加上蜂蜜水,效果真的不一般

说到黄芪,一般喜爱养生知道一点中药的人都不会陌生。黄芪最明显的养生功效就是保肝养肝,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朋友来说,食用黄芪还有不错的降低血压的功效。

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对于长期便秘的中老年人群来说,黄芪泡蜂蜜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每天喝一杯黄芪蜂蜜水,一个星期就能改善多年老便秘。

*** *** :黄芪30克,陈皮10克,蜂蜜30克。黄芪、陈皮加水煮20分钟,取汁300毫升,对入蜂蜜搅匀即可。每日1次,可作为早餐之饮料。

黄芪蜂蜜水的功效:补益脾肺,理气消滞,润肠通便。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大便秘结。

黄芪主“小儿百病”探微(二)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有“补气之长”之称。黄芪以“黄耆”之名首载于《本经》上品。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主“小儿百病”,可以治疗辨证为“气虚证候”为主的多种儿科病症。现讨论如下:

11. 脾胃虚弱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萎黄或苍黄,唇淡甲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肌肉松弛,大便不调,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淡滞。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苍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肌肉松弛,食欲不振。可用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合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当归、大枣、砂仁、甘草。加减:纳呆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炒谷芽;口臭、手足心热,积滞化热者加胡黄连、连翘;便秘者,加决明子、火麻仁;腹胀者,加槟榔、木香;反复外感者,合玉屏风散。

12.心脾两虚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心悸怔仲,头晕目眩,夜寐不安,气短懒言,注意力涣散,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夜寐不安,气短懒言,注意力涣散。可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加减。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常用药: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加减: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白芍;纳呆者,加焦山楂、鸡内金、陈皮;便溏者,去当归或酌情减量,加苍术、薏苡仁;心悸、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脾虚肝旺,肢体震颤者,加白芍、钩藤、磁石;活动后多汗者,加浮小麦、煅牡蛎固涩敛汗。

13.肝肾阴虚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苍白,毛发枯黄,爪甲色白易脆,耳鸣目涩,盗汗,面色颧红,腰膝酸软,发育迟缓,口舌干燥,肌肤不泽,甚或皮肤瘀斑,吐血衄血,烦躁失眠,四肢震颤,舌质红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指纹淡紫。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苍白,爪甲色白质脆,耳鸣目涩,腰膝酸软,烦躁、盗汗,发育迟缓,舌质红干,苔少或光剥。可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滋养肝肾,调补精血。常用药: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加减: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鳖甲、白薇等;久病精血大虚、发育迟缓者,加紫河车、益智仁、黄精;目干眼涩者,加石斛、夜明砂;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太子参;四肢震颤者,加白芍、沙苑子、钩藤。

14.表虚不固之汗证

本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头部、肩背汗出明显,动则益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素易患伤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指纹淡。其辨证要点为:自汗为主,动则汗出,易患感冒。可用玉屏风散(《医方类聚》)合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益气固表敛汗。常用药:黄芪、防风、白术、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加减:气短乏力、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纳呆者,加焦山楂、麦芽、炒莱菔子。

15.营卫不和之汗证

本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微微汗出、持续性汗出,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轻微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其辨证要点为:汗出遍身、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轻微怕风。

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调和营卫。常用药: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加减:汗出较多者,加龙骨、麻黄根;卫强者,加生姜、荆芥;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怀山药。

16.气阴亏虚之汗证

本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遍身,汗出较多,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其辨证要点为:盗汗为主,或兼见自汗,神疲,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或剥苔。可用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益气养阴。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生地黄。加减:面色少华、乏力者,去麦冬,加黄芪、白术、浮小麦;低热、心烦、少寐者,加知母、酸枣仁、柏子仁;汗多不止者,加麻黄根、煅龙骨;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

17.气阴两虚之病毒性心肌炎

本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自汗盗汗,失眠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其辨证要点为: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可用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当归、生地黄、丹参、酸枣仁、炙甘草。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西洋参;阴虚明显者,加熟地黄、玉竹;心悸不安者,加首乌藤、柏子仁;胸闷明显者,加郁金、枳壳;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麻黄根,大便偏干者,加火麻仁、瓜蒌子。

18.心脾两虚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本证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熟,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其辨证要点为:神思涣散,记忆力差,多动而不暴躁,神疲乏力,脉细弱。可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合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淮小麦、木香。加减: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龙骨;睡眠不熟者,加五味子、夜交藤;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石菖蒲。

19.肝肾不足之五迟五软

本证坐、立、行走、牙齿发育明显迟于同龄小儿,颈项、肌肉萎软或肢体瘫痪,手足震颤,步态不稳,智能低下,或失语失聪,面容痴呆,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指纹淡紫。其辨证要点为:立迟、行迟、齿迟、智能低下。可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滋养肝肾,填精补髓。常用药: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补骨脂、紫河车、龟甲。加减:肌肉萎软者,加党参、白术、黄芪;手足震颤者,加天麻、钩藤、僵蚕;智力障碍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

20.心脾两虚之五迟五软

本证智力低下,面黄形瘦,语言迟钝,四肢萎软,肌肉松弛,多卧少动,步态不稳,食欲不佳,口角流涎,舌伸口外,咀嚼无力,头发稀疏枯槁,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指纹淡。

其辨证要点为:智力低下、语迟、发迟、口软、肌肉软。可用调元散(《景岳全书》)合菖蒲丸(《医宗金鉴》)加减。养心健脾,开窍益智。常用药:黄芪、人参、茯苓、白术、当归、熟地黄、川芎、远志、石菖蒲、厚朴、香附、甘草。加减:头发稀疏萎黄者,加何首乌、肉苁蓉;食欲不佳者,加焦山楂、鸡内金。

黄芪和它“天生一对”,搭配泡水喝,血管通畅,肝肾可能感激涕零

黄芪泡水功效名不虚传!

现代医学发现黄芪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对身体健康具有调养功效。

气虚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如何补气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黄芪具有补气的功效,被称为“补气高手”。

坚持喝黄芪泡水能够改善气虚,气机更加充沛,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如果你经常感觉气虚乏力,浑身没有力气,总是给人疲劳感,多喝黄芪水能够帮助改善。


黄芪泡水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生肌等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等症状。还能帮助补气养血,调养脾胃缓解气虚血虚等症状。

现代医学发现黄芪具有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等功效,对于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有帮助。

黄芪泡水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提升抵抗力,预防疾病。虽然黄芪泡水功效非常多,但并非人人都适合。


谨记:“四不喝”

肾阴虚、湿热、热毒炽盛不喝

如果有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之症的患者,更好不要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不仅不会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损害身体健康。

经期不喝

女性在来月经期间,由于体质比较特殊,此时是不宜喝黄芪泡水的,否则会对月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导致月经量突然变多等问题。


怀孕不喝

怀孕期间女性体质更加特殊,在服用任何食物时都应该注意饮食,禁忌黄芪泡水可能会影响胎宝宝健康,对于孕妈妈本身也不利,希望你能管住嘴不要喝。

感冒发热不喝

感冒发热的患者不能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样会影响感冒或退烧症状,也会增加身体的不适感。


谨记:“四必喝”

增强心肌收缩力

喝黄芪泡水好处非常多,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加强心肌收缩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预防身体循环,出现衰竭问题。

适量喝黄芪泡水也能够帮助缓解心绞痛,让你的心肌功能慢慢恢复心脏,或许能舒服一些,呵护心脏功能健康。


气血虚弱的人

黄芪泡水的好处非常多,其中还包括防治脾气虚。常见的脾气虚主要表现为人体精神倦怠,气短痰多等。

尤其是女性朋友,容易出现气血虚弱的问题,适当喝一点黄芪泡水,也能帮助改善体内气血运转,呵护身体健康。


益气固表

对于身体倦怠气短等问题,黄芪泡水也能够帮助得到改善,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坚持喝黄芪泡水,精神状态会越来越好。

气短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喝黄芪泡水,能够有效的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缓解肾炎水肿

如果患上了胃炎等疾病,日常喝一点黄芪泡水,能够帮助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感,并且尿液中蛋白量也会呈现下降趋势。

所以适当喝一点黄芪泡水,能够起到养肝护肾功效的,让你的身体更加强壮,预防疾病。

黄芪和它“天生一对”,搭配泡水喝,血管通畅,肝肾可能感激涕零

谨记:“四搭配”

黄芪+枸杞

枸杞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养生保健食材,深受大众喜欢,具有养肝明目,美容养颜等功效。

枸杞含有丰富维生素,枸杞多糖等营养成分,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也能加快身体新陈代谢,排出血液中毒素和垃圾,疏通血管。

黄芪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血压,稳定血糖功效,坚持和枸杞搭配泡水,堪称天生一对,能够让血管更加通畅,保护肝肾健康。


黄芪+丹参

当今社会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会忽视自身的保养,长期如此就会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免疫力降低,增加身体患病几率。

每天坚持用丹参和黄芪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帮助增强免疫力,排除血液中毒素和垃圾,预防血管堵塞,降低血栓风险。


黄芪+金银花

炎热的夏季喝一点金银花茶,能帮助降肝火,排肝毒,对于缓解咽喉肿痛也有不错的效果。

将金银花和黄芪搭配在一起,养肝效果会事半功倍,能够快速排出身体中的毒素和垃圾,减轻肝脏负担,这样肝火排肝毒,肝脏可能会感激涕零。


黄芪+山药

山药具有健脾养胃,补充肾气的功效,对于缓解脾肾衰弱功能也有不错的效果,将山药和黄芪搭配在一起煮粥喝,能够帮助起到更好的滋补效果。

山药加黄芪搭配在一起养肝护肾,健脾养胃,能够快速补充体内肾气,排出体内毒素和垃圾,肾脏功能越来越强大,给身体大扫除,肾脏可能会感激涕零。


综上所述,黄芪泡水养生功效名不虚传,但并非适合所有人,想要身体更健康,一定要坚持好习惯,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 *** ,不可盲目跟风。

湿气重的人注意!常用这种 *** 给身体“挤挤水”,身体越来越好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

湿邪扰人经常会给人体带来很明显的不适感,如——

对照七大症状自查有无湿气

①总感觉身上油油的不清爽,需要经常洗脸、洗发,脸部、头部反复长痤疮。

②时常感到疲惫,睡觉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甚至越睡越困。

③大便异常,有的表现为腹泻,大便不成形、黏马桶,排完便有未排净之感;有的则表现为便秘。

④起床后脑袋昏昏沉沉,好像戴着很重的头盔。

⑤感觉口中发黏,伴有口臭。

⑥腹部松软、不紧实,严重者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

⑦舌边有明显的齿痕,且舌苔很厚,透过舌苔看不到舌头的颜色。

多给自己“挤挤水”

现代社会,有湿邪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合理的药膳食疗能够健脾化湿,帮助我们的身体“挤水分”。

下列这四道祛湿药膳,这个春天一定要吃起来!

淮山芡实薏米汤

材料:淮山20g、芡实15g、炒薏米30g、北芪15g、猪排骨150g。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抗疲劳,适合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

薏米赤小豆粥

红豆薏苡仁粥是流传甚广的祛湿食疗方,但是很多人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薏苡仁生用性质偏寒,长期服用容易伤脾。

材料制法: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小火炒至微黄色则性质转温)、赤小豆、陈皮、生姜各适量,加水浸泡两小时,用豆浆机或破壁机等打成糊状饮用.

功效:有健脾理气温阳的作用。

绵茵陈木棉花煲鲫鱼

材料:绵茵陈30g、木棉花20g、鲫鱼一条、生姜2~3片。

做法:绵茵陈、木棉花清净去沙;鲫鱼刮鳞、去腮、去内脏后洗净,放至锅里加少量油略煎至两面鱼身金黄色;将全部材料放入汤煲内加水,武火煲开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调入适量食盐调味便可。

功效:清热祛湿,养肝健脾。

适合人群:湿热重,易生气,肝火旺盛的人群。

陈皮生姜砂仁茶

材料:砂仁3g,陈皮3g,生姜5g。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加入砂仁煮2~3分钟,水煎代茶饮,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温化寒湿。

注意事项:便秘人群、口臭、阴虚体质、内热较重等人群不宜服用。

祛湿保健小妙招

饮食清淡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吃饭不要过饱,减轻脾胃负担,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可避免或减少湿邪的产生。

坚持运动

现代人们因脑力劳动居多,体能消耗减少,出汗较少,水液代谢的效率降低,就容易生湿。

起居防潮

保持居处环境的干燥和室内空气的流通,被子、褥子、衣服应经常晾晒,防止湿气的侵袭。

注意保暖

入春后,很多年轻人为了美观而穿衣单薄,长此以往容易伤及阳气,从而影响水液运化而产生湿气。

勤泡脚

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每次15~30分钟即可,以助长体内阳气,亦有助于减少湿气。

坚持用陈皮泡水喝,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医:或能改善3个问题

文|梁医生

编辑|媸尤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华感到嗓子干燥,总有一股不适感。他回想起之前听说陈皮泡水对缓解嗓子不适很有效,于是决定尝试一下。

小华前往当地市场,购买了一些新鲜柑橘。他将柑橘果肉吃完后,本来计划将剩下的橘子皮晾干,以备后续泡水使用。

然而,连续几天的降雨打破了他的计划。不愿浪费这些橘子皮,小华决定直接使用新鲜橘皮泡水。令他惊喜的是,这样泡出的水竟然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于是,小华连续几天都选择用新鲜橘皮泡水饮用。然而,就在某一天,他突然出现了呕吐、腹泻和消化不良等食物中毒的症状。

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他的症状与食物中毒有关。

小华提到自己近期一直在喝橘皮水,医生推测这很可能与橘皮残留的农药有关。

小华感到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喝陈皮水都没有事,而自己却出现了食物中毒的症状。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只是倒霉。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陈皮和新鲜橘皮之间的差异。陈皮是经过复杂的 *** 过程才能成为具备药用价值的食材,而新鲜橘皮只是柑橘的外皮,并未经过陈化的过程。

*** 陈皮需要风干、存放、软化、固定、再次风干和晒干等多个步骤,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因此,直接使用新鲜橘皮泡水并不能达到陈皮的效果。

此外,不建议直接使用新鲜橘皮泡水的原因主要是健康风险。

新鲜橘皮可能残留大量微生物,如果未经特殊处理直接食用,很容易导致肠道感染和腹泻。

果农通常会在橘子皮上喷洒农药以防止害虫侵害,如果使用这样的橘子皮泡水,则可能在短期内引发农药急性中毒。

一些商家为了使橘皮色泽鲜艳,在橘皮中添加了一些不合格的颜料,这些颜料中含有的重金属会渗透到橘皮中,喝这种橘皮泡的水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重金属中毒。

相对来说,由于加工和贮藏都比较细致,所以它的质量和安全程度都比较高。

在中医学上,陈皮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药材,其主要作用是“利气健脾,燥湿化痰”。可用于饮茶,也可用于炖汤,具有芳香怡人的功效。

用陈皮泡水可以起到祛湿、理气健脾、化痰这三个作用。如果出现了咳嗽,痰液稀白,可以饮用陈皮水,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但应选用高质量的橘皮,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贮藏时间愈长,品质愈好的橘子,其表皮颜色愈深。

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橘子的触感变得越来越坚硬,陈皮的香气越浓,色泽也会越深。

除了泡水,陈皮还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改善陈皮的甘涩口感,还能增强功效。

例如,搭配黄芪可以理气健脾、固表止汗;搭配生姜可以化痰散寒、行气宽中;搭配山楂可以健脾养胃、消食化积;搭配红枣可以理气健脾、养血安神。

小华在喝新鲜橘皮泡水后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而其他人喝陈皮水却没有类似问题。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陈皮的 *** 和质量:

陈皮是经过复杂的 *** 过程和长时间储存的,具有更好的品质和安全性。

正规的陈皮经过风干、软化、风干、晒干和密封存放等过程,能够有效去除微生物、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

而新鲜橘皮并未经过这些处理,残留的微生物、农药和化学物质可能较多,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风险。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免疫系统不同,对食物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耐受性也会有所差异。

有些人可能相对耐受,喝新鲜橘皮泡水没有出现问题,而小华可能对橘皮中的有害物质更为敏感,导致了食物中毒的症状。

3.食用方式和量:

陈皮泡水通常是使用一小块陈皮与适量的热水泡制而成,其浸泡时间和温度也有讲究。

相比之下,小华直接使用新鲜橘皮泡水,可能在浸泡时间和量的控制上存在不足,导致了食物中毒的发生。

陈皮泡水法是中医中非常好的保健 *** 。但是,以橘子皮为原料浸泡于水中,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如:微生物感染,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尽管用橘子皮泡茶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一定要选用高品质的橙子,避免食用新鲜橘皮或其他未经处理的水果皮,造成身体的损伤。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还在用黄芪泡水?教你这样搭配,作用太厉害了,气血双补不上火

俗话说的好,“常喝黄芪水,防病保健康”,黄芪素来有“补气之王”的美誉,并且还兼具补血之效,但黄芪虽好,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用。今天贾医生就来带大家盘点一下,用黄芪容易上火的5种人,并且把解决上火的 *** 教给你,快来学习一下吧。

之一种,气郁气滞者。当我们体内气机郁滞,拥堵不畅时,再去用黄芪,就相当于是给本就堵塞的通道增加压力,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先去行气解郁,将拥堵的通道打通,然后再去补气,那我们可以用木香搭配黄芪,木香擅“行气”,可以将全身的气机都理顺。

第二种,阴虚体质者。阴虚容易生热,黄芪属于温补类的药,阴虚体质的人服用黄芪,容易耗阴伤血。如果你经常会手脚心发热,出现潮热、盗汗的情况,并且伸出舌头一看,发现自己舌质偏红,舌苔很少,那这时就多半是阴虚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熟地、麦冬等滋阴的药物来搭配黄芪使用,在补气的同时还能滋阴,这样就不容易上火了。

第三种,痰湿体质者。痰湿容易阻滞气血运行,就相当于身体里面的“垃圾”,我们只有把垃圾清理干净,才能让补进去的气更好的通行,否则只会加重痰湿,那这时我们可以参考陈皮来理气化痰,先将体内的痰湿祛除,然后再补气,效果就会好很多。

第四种,湿热体质者。当体内的湿气和热邪互结在一起,就形成了湿热,那这时你再去用黄芪补气呢,就相当于火上浇油,容易加重上火的症状,我们需要先去把这个湿热之邪给除去,我们可以参考用茵陈去将体内的湿热除去,然后再用黄芪补气,这样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了。

最后一种呢,是感冒的人用黄芪也会容易上火,因为黄芪有固表的功效,能给我们的机体罩上一层防护罩,但如果你已经被外邪侵袭,这时应该去“解表”,将外邪驱逐出去,这时用黄芪就相当于把敌人关在了身体里,病邪就更无从宣泄了,我们应该先把感冒治好,然后再去用黄芪补气。

以上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用黄芪补气容易上火的5种人,你学会了吗?关注贾医生,健康生活不迷路。

黄芪主“小儿百病”探微(三)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有“补气之长”之称。黄芪以“黄耆”之名首载于《本经》上品。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主“小儿百病”,可以治疗辨证为“气虚证候”为主的多种儿科病症。现讨论如下:

21.脾胃虚弱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萎黄或苍黄,唇淡甲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肌肉松弛,大便不调,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淡滞。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苍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肌肉松弛,食欲不振。可用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合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当归、大枣、砂仁、甘草。加减:纳呆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炒谷芽;口臭、手足心热,积滞化热者加胡黄连、连翘;便秘者,加决明子、火麻仁;腹胀者,加槟榔、木香;反复外感者,合玉屏风散。

22.心脾两虚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心悸怔仲,头晕目眩,夜寐不安,气短懒言,注意力涣散,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夜寐不安,气短懒言,注意力涣散。可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加减。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常用药: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加减: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白芍;纳呆者,加焦山楂、鸡内金、陈皮;便溏者,去当归或酌情减量,加苍术、薏苡仁;心悸、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脾虚肝旺,肢体震颤者,加白芍、钩藤、磁石;活动后多汗者,加浮小麦、煅牡蛎固涩敛汗。

23.肝肾阴虚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苍白,毛发枯黄,爪甲色白易脆,耳鸣目涩,盗汗,面色颧红,腰膝酸软,发育迟缓,口舌干燥,肌肤不泽,甚或皮肤瘀斑,吐血衄血,烦躁失眠,四肢震颤,舌质红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指纹淡紫。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苍白,爪甲色白质脆,耳鸣目涩,腰膝酸软,烦躁、盗汗,发育迟缓,舌质红干,苔少或光剥。可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滋养肝肾,调补精血。常用药: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加减: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鳖甲、白薇等;久病精血大虚、发育迟缓者,加紫河车、益智仁、黄精;目干眼涩者,加石斛、夜明砂;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太子参;四肢震颤者,加白芍、沙苑子、钩藤。

24. 表虚不固之汗证

本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头部、肩背汗出明显,动则益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素易患伤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指纹淡。其辨证要点为:自汗为主,动则汗出,易患感冒。可用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合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益气固表敛汗。常用药:黄芪、防风、白术、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加减:气短乏力、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纳呆者,加焦山楂、麦芽、炒莱菔子。

25.营卫不和之汗证

本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微微汗出、持续性汗出,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轻微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其辨证要点为:汗出遍身、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轻微怕风。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调和营卫。常用药: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加减:汗出较多者,加龙骨、麻黄根;卫强者,加生姜、荆芥;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怀山药。

26.气阴亏虚之汗证

本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遍身,汗出较多,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其辨证要点为:盗汗为主,或兼见自汗,神疲,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或剥苔。可用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益气养阴。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生地黄。加减:面色少华、乏力者,去麦冬,加黄芪、白术、浮小麦;低热、心烦、少寐者,加知母、酸枣仁、柏子仁;汗多不止者,加麻黄根、煅龙骨;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

27.气阴两虚之病毒性心肌炎

本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自汗盗汗,失眠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其辨证要点为: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可用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当归、生地黄、丹参、酸枣仁、炙甘草。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西洋参;阴虚明显者,加熟地黄、玉竹;心悸不安者,加首乌藤、柏子仁;胸闷明显者,加郁金、枳壳;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麻黄根,大便偏干者,加火麻仁、瓜蒌子。

28.心脾两虚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本证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熟,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其辨证要点为:神思涣散,记忆力差,多动而不暴躁,神疲乏力,脉细弱。可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合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淮小麦、木香。加减: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龙骨;睡眠不熟者,加五味子、夜交藤;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石菖蒲。

29.肺脾气虚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本证多汗,睡眠不宁,囟门开大,头发稀疏而见枕秃,面色少华,肌肉松弛,纳呆,大便不调,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虚无力。其辨证要点为:多汗、纳呆、枕秃、易患伤风感冒。可用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加减。健脾补肺,益气固表。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茯苓、麦冬、炙甘草、黄芪、白术。加减:汗多者,加龙骨、牡蛎;大便不实者,加山药、白扁豆、莲肉;湿重苔腻者,加苍术、佩兰;睡眠不安、夜惊者,加远志、首乌藤、合欢皮。

30.气阴两伤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本证低热留恋或身热已退,指、趾端蜕皮或脱屑,斑疹消退,倦怠乏力,动辄汗出,手足心发热,咽干口燥,口渴欲饮,或伴心悸,纳少,盗汗,舌红少津,苔少,脉细弱不整,指纹淡。其辨证要点为:身热已退,斑疹消退,指趾端蜕皮,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自汗盗汗。可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益气养阴,清解余热。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地黄、玄参、玉竹、天花粉、太子参、白术,扁豆。加减:纳呆者,加茯苓、焦山楂、焦六神曲;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大便硬结者,加瓜蒌子、火麻仁;心悸,脉律不整者,加牡丹皮、黄芪、甘草。

为预防瘟疫,上海名中医开出食疗、茶饮配方,还教你练“五禽戏”

近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严世芸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专家团队编撰的《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作为公益图书发放给上海市民。这本书的电子版已在全网公开,供更多读者在线阅读。

据介绍,严世芸教授是从医从教55年的老中医人,副主编杨爱东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另一位副主编张玮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分设中医认知篇、固本预防篇、中医治疗篇和恢复调护篇,全方位给出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防治建议。

这本书注重科普性、实用性,介绍的穴位 *** 法、五音疗法、食疗调理法、养生功法等操作简便,适合居家防护。它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分析病因病机,精解历代专方,希望用中医人的思考给公众带来启迪。

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禽戏传承基地分别提供了“八段锦”“五禽戏”学习视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在线观看。

黄芪和陈皮泡水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和陈皮泡水的功效与主治-第1张图片-

以下内容摘自《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固本预防篇》,供读者参考。

在家可看视频学五禽戏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在古代仿生导引吐纳术的基础上,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按照中医阴阳五行属性,取象比类归属对应锻炼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五脏,是我国古代预防医学与康复医学的经典运动法,具有内外双修、形神共养的特点。

合肥市五十中南区的学生在学习“五禽戏”。新华社 发

五戏各有侧重,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单独练习某一戏或者全部练习。虎戏对于缓解焦虑、调畅情致为佳;鹿戏、熊戏有助于提升机体的整体机能,从而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猿戏有助于悦心神,畅心志,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宁心安神;鸟戏则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呼吸功能,守护好人体的之一道屏障。

根据体质选用食疗茶饮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其发病是正气不足,外受湿浊疫厉之气所致。预防该病宜固护正气,芳化湿浊。民以食为天,中医药历来亦讲究药食同源,对预防疾病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强调辨证养护,在调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体质选用适合的食疗、茶饮和其他中医外治法。

气虚人群:多表现为平素容易乏力、气短、自汗、大便不调。

一、补肺饮(泡茶)

组成:黄芪6g或生晒参6g,陈皮6g,鱼腥草6g。

功效:补益肺脾,益气解毒。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能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二、山药蒲公英粥(粥食)

组成:山药100g,蒲公英15g(放入茶包中),大米100g,小米50g。

功效:健脾补肺。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配以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有助于扶正驱邪。

三、人参鸡汤(药膳)

组成:童子鸡1只,人参30g,鱼腥草15g(放入茶包),红枣10颗,糯米100g,生姜6片,大葱3段。

功效:补益脾肺,解毒散邪。人参,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大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再助扶正;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气郁人群:多表现为平素容易情绪波动,或精神抑郁、失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人群由于居家时间较长,缺少户外活动和交往,出现紧张焦虑、狂躁不安,或心情抑郁、疑病多疑。

一、三花茶(泡茶)

组成:玫瑰花3g,茉莉花3g,菊花3g,桑叶3g。

功效:理气活血安神,清热解郁。

二、薰衣草茶(泡茶)

组成:薰衣草3g,鱼腥草3g。

功效:清肺解毒,凝心安神。

三、佛手双花粥(粥食)

组成:佛手15g,金银花9g和菊花9g(入茶包),大米200g,冰糖10g。

功效:舒畅气机,化痰止咳。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胃、肺经,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配以金银花、菊花清肺祛邪。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俞陶然 题图来源:图编 *** 图片编辑:雍凯

治疗心绞痛偏方大全

心绞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们如何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呢?这类病该如治疗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疾病的发生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心绞痛的治疗 *** 相关知识。

心绞痛偏方大全

偏方1

栀子、桃仁各12克,炼蜜30克。将二药研末,加蜜调成糊状。把糊状药摊敷在心前区,纱布敷盖,之一周每3日换药1次,以后每周换药1次,6次为1疗程。

偏方2

瓜篓、薤白各12克,白酒适量;将3药慢火同煎服;1日2次,饭后服用。

偏方3

老榕树根30克,蒿草根15克,余甘根30克。上药共入锅煎水。饭后服,每周服药6天,连服4周为1疗程。

心偏方4

七成熟的青柿子1000克,蜂蜜2000克;将柿子洗净去柿蒂,切碎捣烂,用消毒砂布绞汁,再将汁放人砂锅内,先用大火后改小火煎至浓稠时,加蜂蜜,再熬至粘稠,停火,冷却,装瓶。开水冲饮,每次I汤匙,日3次。

偏方5

玉竹、山楂各500克,糖粉,白糊精各适量。山楂水煎2次,每次15分钟,玉竹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2药,沉淀,取上清液,浓缩成清膏,人3倍量的糖水,1倍量的白糊精;搅匀,制颗粒,干燥,过筛。每服22克,开水冲服,日3次。

偏方6

丹参30克,白酒500克。浸泡。每次饭前饮服10毫升,每日2——3次。

偏方7

白果叶、瓜萎、丹参各15克,薤白12克,郁金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

偏方8

红参6克,麦冬6克,黄芪6克,陈皮5克。水煎服,每日1剂,秋末服用,至第二年春为止。

偏方9

芭蕉花250克,猪心1个。将上二物放于砂锅内,加水适量,共炖2小时。喝汤食心,每日1剂,连服数日。

偏方10

生山栀15克,三七粉3克。用沸水浸泡半小时。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数日。

偏方11

鸡蛋1个、米醋60克、红糖适量。用法:生鸡蛋打入碗中,加米醋、红糖调匀服用。每天1~2次,连服数天。主治:气滞血瘀型心绞痛,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细涩。

偏方12

蜂蜜适量。用法:水调顿服1碗,或加少量姜汁顿服。主治:心绞痛。

偏方13

田七药物牙膏、白酒适量。用法:每次取牙膏20 克调酒内服。主治:心绞痛。

偏方14

葱5根。用法:捣烂,匙送入喉,灌以麻油100毫升,但得下咽即苏。主治:卒急心痛,牙关紧闭,诸药不效。

偏方15

薤白粥,薤白(别名小根蒜、山蒜、苦蒜、小蒜、小根菜、小根菜、大脑瓜儿、野蒜)10-15克(鲜者30-45克),与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

偏方16

粳米100克煮粥,半熟时加入薤白10-20克,同煮熟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胸闷不适或心绞痛,慢性肠炎菌痢等症。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认识了心绞痛的相关知识,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造成一些并发症,若患有心绞痛这类症状的朋友一定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

标签: 陈皮 黄芪 功效 主治 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