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接到了去营口读书的通知书。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我急不可待的想了解这个将要生活几年的城市。
那时候关于营口的资料太少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青年地图册》,那是为配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编辑的一本地图册。关于城市大多是一个腔调,老城市: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型城市;新城市:新兴的工业城市,仅此而已。不解渴,后来又在《红小兵》杂志上找到了一篇介绍营口的文章,也是空的不能再空,什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什么门类比较齐全,什么轻纺工业等等,只是有一句话让我心旷神怡:“你看那辽河多像一个顽皮孩子在松辽平原上打滚”。由此知道了营口是辽河边上的城市。
报到的日子到了,经过四个小时长途跋涉,火车终于把我送到了营口。低矮的车站,寥寂的广场让我有些失望,后来才知道,营口是死胡同,火车线到了终点站,每天只有两进两出四趟火车,都赶不上八面城、南杂木那样大一点的集镇繁忙。
渐渐的熟悉了营口,营口应该算一个中小城市,辽河在这里入渤海,那时的营口有几十万人口,不过面积却很小。城市沿辽河而建,从东到西不足五公里,最东面就是火车站,最西面是西大庙,当然庙早就被破四旧了。宽三四公里,有三条马路,从辽河边往南排列,分别叫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是老城区,从地名就能看出来:八田地、渡口、鱼市街,西市。而二线和三线是七五年大地震以后新建的。营口人戏称老营口是一条马路一个岗楼,一个公园一只候。我在一线走过无数次,那时候已经有两个交通岗了,不过,公园我却一个猴子也没见到。
学校在一线,后面就是辽河。那时候不搞城市建设,辽河岸边是成片的低矮住房,道路永远是泥泞不堪,不过夏日的早晨,在河边看旭日东升,朝霞满天,傍晚看潮起潮落(入海口,所以有潮汐),波光粼粼,船帆点点,还是心旷神怡的。到了冬天,河面上北风呼啸,河水结了厚厚的冰,辽河两岸的车辆人员可以自由的往来,不必再花5分一毛的去渡口坐船。
在营口住久了,就有些喜欢这个小城市。大米好吃,而且居民供应要比其他城市多,因为不光营口产大米,盛产大米的盘锦当时归属营口管辖。营口市面上供应的鱼虾也特别多,当地人也喜欢吃,河边渡口每天都停靠大批来补充给养的渔船,我们同学曾经用一张肥皂票换渔民一饭盒虾爬子。食堂里也经常有鱼,三毛钱就能买一大碗大米饭一盘油炸黄花鱼,吃起来那个香,现在还能回味到。
轻纺工业特别发达,大大小小的针织厂就有十几个。那时候大量知青回城就业、应届高中生也不再上山下乡,全部都安置到城市里面,老百姓收入大大提高,购买力也空前旺盛,这些都 *** 了轻纺产品的消费,近水楼台,营口商场里充斥着五红六绿的衬裤、袜子、港衫、晴纶衫。我也买过多次,带回省城,不知道人们那时候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消费欲望,可能是长期物资匮乏的结果,一件晴纶衫、一双图案新颖的袜子都能让人抢购,商店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人人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营口开埠比较早,最早追溯到明朝,西方列强逼迫满清签订的天津条约就有开放营口为通商口岸,到了清末民初,营口已经是商贾繁荣之地。营口的人也不像小城市人那样闭塞,头脑灵活,有些见多识广的意思。同学们经常念叨的顺口溜是辽(阳)精海(城)怪,营口人最坏。实际上是说营口人比较灵活机敏。
81年,我离开了营口,但是始终关注这个城市,也经常回到这个城市。八十年代,应该说是营口最辉煌的时期,轻纺工业自不必说,电子、日用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营口的钢琴、乐器,洗衣机、电冰箱都是供不应求的俏货。再后来,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马路宽了,沿辽河修建了一条风光带,西大庙、西炮台也在原址重建,雄伟的辽河大桥成了城市一景。昔日的小渔村鲅鱼圈,成了开发区,高楼林立,夏日海滨游人如织,营口的海鲜远销省内外,高速公路拉近了营口与外界的距离,GDP一度跃居全省第四。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和东北大多数城市一样,营口像一个经历了无限风光后衰老的贵妇人,有些显得落寞、力不从心。工业不景气,纺织厂、针织厂、印染厂几乎全军覆灭;冰箱厂、洗衣机厂、钢琴厂早不见踪影,楼市不景气,鲅鱼圈开发区大片空置楼盘,被列为鬼城,原来渡口附近修葺一新的清初老店一条街成了半拉子工程,GDP也一再缩水,每每想起来都感觉很无奈。
什么时候营口能再现昔日的辉煌,盼望这个滨海小城早日涅槃重生。
变味的安居工程,带病的产业园:我们在新闻一线看见“异化”编者按
告别2021年,时间和历史就进入了2022年。
站在2022年的门槛上,回首过往,一年又将忽焉而逝。新闻是易碎品,很多已被岁月和人们淡忘,但那些为公共利益而写出来的与时代产生共振的少数精品报道则会被人记住,这些事件和人是当年的新闻,是日后的历史。
新的一年马上开启,中国房地产报以《一年未忘?记者讲述》为主题,让记者讲述过去一年在全国各地用眼力、脚力、脑力、笔力采写新闻中记忆最深、感受最深的故事,这是对历史与真相负责,也是书写属于时代和记者的新闻续集。
王少杰/文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2021年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始终不温不火,严监管、强调控是行业常态,有的城市商品房交易增长同比降至负数,有的企业陷入资金链危机。这也意味着,2021年注定成为多数房企要熬过去的一个“苦”年。
变味的安居工程
2021年6月份,经过调查,我们采写了《28张问题土地证套贷数亿元:辽宁营口龙头房企暴雷波及多家银行》,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作为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本土龙头房企,辽宁营口经济开发区金禾实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至2014年间,借助“辽宁省人民 *** 关于营口市鲅鱼圈区实施乡级规划批次用地的批复”政策东风,先后拿下鲅鱼圈区熊岳镇丽华村、厢黄旗村、西关村、大铁村、金星村、火山村、郭屯村等村的“村屯改造”项目,涉及28宗开发地块。随后,营口市国土局为营口金禾实业有限公司批准并核发上述地块相应的28张土地证。
问题焦点在于,根据有关规定,办理土地证前置条件是要先实现对土地征收和动迁。实际上,营口市国土部门在为营口金禾实业有限公司办理上述地块土地证时,普遍是在没有履行对土地征收和动迁前置程序下违规审批。
但即便如此,营口金禾实业有限公司依然凭借有问题的土地证向当地多家银行和民间进行抵押贷款7亿余元。对于银行而言,一套完整、严谨、科学的贷前审查程序被流于形式。
原本是为推进城市更新的“村屯改造”项目,也是一项惠及广大民生的安居工程,在利益驱使下却被开发商演绎成了向当地银行和民间“吸金”的道具。有信源证实,营口金禾实业有限公司实控人朱某芳于2020年6月,因涉嫌银行骗贷和高利转贷等罪名被当地警方刑拘。留给当地的是至今仍然未被征收和动迁的村落(平房),村民们期盼已久的上楼梦依旧停留在梦里。
被异化的产业新城
以打造集产业聚集名义设立的产业新城,除了地产项目扎堆外,新城设立之初所宣称要打造的多个支柱型产业却始终停留在纸面招商上。
2021年9月,中国房地产报刊发了《邯郸丛台滞洪区内建别墅产业新城“别样发展”》的调查报道,丛台区产业新城位于河北邯郸市主城区北部,设立于2016年10月,占地面积约30.9平方公里。意在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成为丛台区新的发展风向标。但是,集聚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汽车、航空航天、大健康、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计划至今仍停留在规划图纸上,鲜有相关企业入驻新城。反倒是房地产项目的扎堆涌入,让丛台区产业新城陷入“有城无产”的尴尬境地。
打着发展相关产业旗号征储土地,部分用地却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和城市新区建设,这让邯郸市丛台区产业新城的发展争议不断。“北湖十六峰”“梦湖孔雀城”“北湖美域”“梦湖澜庭”“梦湖邻里公园”等多个品牌房企开发的楼盘遍布丛台区产业新城优质地段,每个地产项目占地均在百亩以上。更甚者,在被征收的土地上还建起了临湖别墅,该别墅项目对外推广名为北湖美域,在光环背后,楼盘不仅涉嫌存有别墅违建,还涉嫌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丛台区产业新城目前还存在疑似工程烂尾,成片土地闲置等现象。
由于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明显,加持区域配套服务设施相对不健全,丛台区产业新城既便是已建成的多个楼盘,也均去化率较低,小区入住率普遍不足40%,被当地群众调侃为“鬼城”。
带“病”扩张的产业园
由地方 *** 主导开发建设的产业地产项目,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2021年10月,我们深入采访后发出《借“公共空间治理”违规占地江苏宿迁农村土地治理走样》的报道,一边是用法律手段清理整顿着集体土地,一边则打着建设产业园名义违规蚕食着集体土地。
在江苏宿迁,宿城区部分乡镇规划布局多个名目繁多的产业园。相当一部分园区新建产业厂房用地指标是通过租赁周边村集体土地方式获得,其中一处名为陈集镇扶贫产业园的园区,涉及140亩用地被指“流转”自陈集村集体土地;同样被指以租代征建设产业园的还有屠园镇的创新创业园,该产业园新占地块中近50亩土地为租赁形式获得。
由陈集镇 *** 主导开发建设的陈集镇扶贫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建成一排标准化厂房,现有江苏盛萱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嘉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嘉昊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据了解,该产业园新建不久,占地280亩,其中140亩为“流转”陈集村集体土地,每年按1000元/亩的租金支付给失地村民。不仅如此,被指以租代征建设产业园的还有屠园镇。同样由屠园镇 *** 主导开发建设的屠园创新创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1000亩,一期已建设完成120亩共计7万余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目前正在重点推进二期规划建设,计划总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300亩共计1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预计2022年底前全部竣工。
通过发展产业(工业)地产形成产业集聚本无可厚非,任何一个产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产业、经济和城市都有着综合性的积极影响。但是,产业地产绝不能带“病”扩张和运营……
一年将尽,一年将始,此刻的我们,和你一样步履不停,只是我们是以新闻为梦想,我们的心底,有一座事实的圣殿,它以国家法律为基座,以公理道义为立柱,并用人民的情怀俯瞰和关照着人世间发生的一切。
营口鲅鱼圈:天时、地利、人和,一座没有鬼的东北小城,潜力无限前些年,营口鲅鱼圈发展过猛,盖了好多房子,一时难以消化,被人冠以“鬼城”之名,嘲讽之间透着现实和无奈。我来鲅鱼圈这些年并没有看到鬼,看到的却是城市大步向前的发展进程。
整洁漂亮的街景
规划有序的小区
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迅速发展壮大,对外吸引力越来越强。大街上、小区里辽A、辽B牌照的车辆随处可见,据我所知,他们很多并不是来旅游的,他们是来做物流贸易生意的。繁忙的两大高速公路出入口,尽显内外流通的频密。侧面说明鲅鱼圈的经济并不是由房地产主要推动的。
规模庞大的港口可谓天时,东北最近出海口可谓地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可谓人和。
港与城的联动已成为鲅鱼圈发展的双轮驱动力。有港无城,那只能是过眼云烟,类似农村的大集,热闹散去一切归零。有港有城,才能留得住过客。这是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城市软实力。
大剧院的夜景
多彩不失高雅
人居环境、医疗水平、教育质量、群众文化,处处彰显建设的前瞻性。没有前人栽树,哪来后人乘凉。
规模宏大的医院
和谐的社区
黄昏时分的公园湖泊
教育质量和硬件水平可见一斑
现代化图书馆
金牌赛事:鲅鱼圈国际马拉松
热闹的海滩
承办过辽宁男篮、辽宁女排主场的体育馆
可停泊大型轮船的港口泊位
现代化的港口装卸作业设备
发展是硬道理。负债也好,鬼城也罢,只要百姓受益,那就是好。所以,切莫被风凉话羁绊了发展的信心,切莫在发展的路上踌躇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