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都浪子,古都长安人,民间红学家,一生致力于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红学观点,红楼梦是一部中华文明文化的血泪史诗。
凤姐弄权害命大案,主要有如下几个:贾瑞案、张金哥案、多姑娘案、尤二姐案。一直以来,我们见识过无论怎样的高见,最终都定论为凤姐的个性毒辣。如此匆匆定格在人性问题上,看似高深却毫无意义;属于正确的废话。此篇我尝试找出这些命案的共性,然后理出头绪,以来探求与凤姐形象有关的文化性、历史性结论。
可以看出,凤姐所关联的这几桩人命案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情爱和婚姻有关。那么,要理出头绪,必须先来认识凤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勿庸置疑,封建包办婚姻中,凤姐与贾琏的婚姻,算得上幸福美满。贾王两家,门当户对;贾琏,虽说算不上才高品优的俊杰雅士,却也风流倜傥、精明强干。因此说,凤姐与贾琏的婚姻,基本般配。书里也暗中透露,凤姐与贾琏的婚姻生活显得比较平等、和谐、多趣。
以凤姐十分刚强的性情观照,她应该比较崇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尊重男女平等。生活中,她见不得贾琏对自己的背叛,很难容得下平儿。书中还有隐语透露:她的四个陪房丫头,有三个已经不明不白地死去,只剩下平儿一个。看得出,平儿与贾琏相处时十分谨慎;尽量随着凤姐的意愿;很不容易的。这个现象从侧面说明,凤姐很在意自己与贾琏的夫妻平等关系,容不得别人插足。
加之凤姐又天生一幅清晰头脑,颇具宝、黛、钗的自由思想和爱情意识。因此说,像凤姐这样的女性,一般不会产生不正常的情感。如果万一发生了风流故事,应该是真情所至,绝对与 *** 无关。
儒家文化的意旨十分奇怪,几乎以人性和道德立论,却始终没有消除古老的 *** 丛林法则。儒家宣扬的各种道德经典,一直把女性做为性发泄的对象。如鲁迅先生几个相关的文章里指出:男人直到喝三鞭酒、饮鲜鹿血都不管用了,还要不断纳色、御女;又把渔色之道当做养生长寿之法。你忙得过来么?故而,道德文化导致的结果,反而很容易使自身蜕变为淫文化。凤姐做为一个精明强干的优秀女性,又具有崇尚自由爱情和男女平等意识的类似思想,应该就是她仇视贾瑞、仇视多姑娘和尤二姐的根本原因。
此论一出,有人可能要反驳:凤姐不是也和贾蓉、贾蔷、宝玉之间不那么清白的么?我认为流言家的话题很无聊。以凤姐的性情和天生的威仪推断,宝玉的博爱思想和特有的情义品格,或许有可能令她心仪;但是,凤姐未必看得上贾蓉和贾蔷。当然,书中貌似也有一些凤姐和蓉、蔷二人之间的机密之事。我以为,这是凤姐对秦可卿突发的死因抱有“一个迷惑”,始终放心不下;秦可卿临死前的托梦,可以做为相关证据。凤姐与蓉、蔷亲近,很可能是想通过他们二人来弄明白秦可卿的那个“八卦死因”的真相。如果以刘心武先生秦学的角度推断:凤姐和蓉、蔷之间,应该暗中做一件大事:即通过开赌和放账,来为前太子宫筹措经费。如果这样,那岂不是凤姐的一个“优点”了?
闲言少叙。下面分别梳理这几桩命案之间的异同,然后找出合乎事理与情理的因果。
一、贾瑞案
就贾瑞案,我曾在前面顺着秦学的思路已经做过特别论证。现在可以肯定三点:
1、贾瑞受儒家奴性文化毒害较深,他的骨子里反而有视女性为 *** 对象的特征;而并非像贾宝玉、柳湘莲等人一样,具有情爱实质。所以,贾瑞的操行、作为和表现,令凤姐十分痛恨。虽不至死,但可以治罪。如果有人认为凤姐是因为鄙视贾瑞之家的贫寒、看不上他而才下了毒手;那么,凤姐为何对有志气、很上进的贾芸却十分关照呢?
2、先不论封建教育的实质究竟如何;而贾瑞做为贾府家学中的“副校长”,他在学校的低劣表现,就有破坏教育规章制度、误人子弟、视家族前途为儿戏之实。以此而论,凤姐做为一个行权的当家领导人,她会更加痛恨贾瑞。贾瑞在学校如此形同于渎职、枉法之事,更应治大罪。而在一般读者那里,总以为贾瑞案是因家务之事、或情欲之事而起才受到凤姐的制裁——实在有违作者本意,更非读书治学态度。
3、如果以刘心武先生秦学中考证的那条政治暗线为纲——前面我已经有过推断:贾瑞在学校,通过秦钟和宝玉的不正常关系、通过贾氏两府主人对秦钟超常的关爱;可能对秦可卿的身世已经有所知觉。那么,凤姐出于大局考虑,为了保守秦可卿的身世秘密,以杀贾瑞灭口而来防微杜渐,就可以视做专制家庭的当家婆凤姐的一种领导智慧。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凤姐的意图,与枫露茶事件之“暗惩茜雪”,异曲同工。前面已经论证,如果说凤姐有错,根源却是皇帝极权治下道统与法统之间无法整合的矛盾。
如果以我前面所论——贾瑞是因为在学校平息了“金荣秦钟事件”而向凤姐表忠心、讨封赏——结果又以此做为资本想占凤姐便宜、逼迫凤姐就范、奔 *** 而来;那么,贾瑞就更该死。因此我认为:本案中,凤姐因担心秦可卿身世的风声走漏,当机立断除掉贾瑞就可以理解。如果说有错,根本还在于各种专制制度与政治潜规则之间相悖的矛盾。
二、张金哥案
张金哥案导致的最终结果,我认为与凤姐的直接关系不大。原因有如下几个要点:
1、张金哥与长安守备之子已经订亲;以当时的婚姻制度而论,她就是有夫之妇。李衙内因对张金歌“一见钟情”向张家求亲,而张家父母因贪势、或慑势,想与原亲家长安守备退亲毁约,就是无信无义的违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张家父母违反了“道德法”。所以,长安守备讼诉张家违约,理所应当。也就是说:长安守备之所以状告张家,是因张家父母的“违约之罪”已经生成。显然,前面发生的这些事变,都与凤姐无关。
2、李衙内看中已经订婚的张金哥,仅管很可能是一厢情愿,但其中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自由爱情因素。事态发展到打官司的地步:李衙内家欲通过更高级的官场关系,来压制长安守备接受张家退亲——这个性质,是民事官司中附带的调解运作形式;更大程度算是权力干预司法独立的“司法腐败”问题。究其根本,是封建法统与封建道统之间相悖的矛盾;专制社会的更大弊害当在于此。凤姐正是“算尽”了极权治下法统与道统之间存在的这类“机关”漏洞,才敢于收授财物参与其中。凤姐收财弄权的性质,类似于黑吃黑;而与本案官司胜败导致的其它结果并无直接关系。换个角度说:既便凤姐没有参与这桩诉讼案件,张金哥和情郎因为相爱至深,两人同样会以死殉情、明其心志。
3、订亲,是包办婚姻制度的更大弊端。就本案来看,无论张金哥钟情于谁家,她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张金歌以死明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自由和人格尊严而向封建专制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争;当然可敬可叹,值得讴歌。因此,张金哥案的悲剧根源,是封建道统、封建法统和封建婚姻制度以及社会自由思潮之间各种矛盾的冲突;实在与凤姐故意或间接的谋财害命扯不上多少因果关系。凤姐的作用,只是做为官司一方一个暗中参与调解的“人情”角色。
三、多姑娘案与尤二姐案
多姑娘案和尤二姐案,之所以最终形成了命案,主要是宁荣两府嫡庶斗争的延续和嫡庶斗争次生的结果。凤姐谋杀尤二姐的顺利得手,暴露出封建极权社会各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许多弊端。因在前面论述中已提及多次,这里只说几个要点。
1、前面说过,贾琏与多姑娘的情事,起源于巧姐儿的一次生病。巧姐儿久病难医,通过求神问卦,说需要斋戒半月、不许贾琏和凤姐同房。多姑娘生性 *** 、 *** 、贪财,贾琏不过是一次生理的需要而在风流快活;结果又勾搭成奸。这件事情暴露了专制之下文化活动的单一和无聊,也是封建伦理制度长期压制人欲的结果。
多姑娘的丈夫鲍二,原是宁府当家人贾珍的走狗奴才;多姑娘,又是贾珍的相好。凤姐暗中制裁多姑娘,主要是为了防范宁府势力向荣府渗透。所以说,凤姐醋劲大发、借事为由逼死多姑娘,其本质,是宁、荣两府嫡庶斗争的次生结果。注:关于多姑娘和鲍二的夫妻关系,此论为一说。
2、贾琏与尤二姐的婚姻,合乎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首先,情感方面,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爱情因素;也是因凤姐忙于家务而轻漫了夫妻感情所致。其次,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是主要因素。凤姐因下红之症而生育无望,导致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主要借口,就是重男轻女的子嗣问题。贾琏这个借口在宗法社会很合理,在封建婚姻制度之下具有权威性;即之后儒徒儒棍倡导的人伦忠孝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比如说,贾琏因子嗣问题休了凤姐,亦不为过。不料这些理由,却恰好触及到凤姐的隐痛;也与她天性中具有的自由平等思想相违。
3、凤姐谋杀尤二姐的手段,确实毒辣。她的起意和动机,应该是向男权制度的复仇与宣战;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正义性。这正是我们在《红楼梦》中能够体会到曹雪芹的笔锋对凤姐有所偏爱、有所偏坦的主因。凤姐的谋杀计划,正是“算尽”了封建伦理制度、婚姻制度、宗法制度之间的“机关”漏洞才得以实现;并且让人几乎找不出任何破绽。倘以凤姐天生具有的自由爱情意识和平等婚姻思想而论,她不过就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已。因此,尤二姐案的本质,还是在于封建极权社会各种制度中许多违背人性的弊害和其中相悖的矛盾。
4、尤二姐,是宁府贾氏族长贾珍的妻妹兼情人;多姑娘,原本也是贾珍的相好。凤姐之所以对她们恨之入骨、暗取她们的性命,总是缘于对宁府的仇恨。而凤姐对宁府的仇恨,除了家族嫡庶斗争的因素之外,还缘于一种正义感——就是凤姐出于对秦可卿突然死亡的痛惜;或者说,她痛恨宁府同时有为秦可卿复仇的因由。记得吧?凤姐和宁府秦可卿的关系更好,书中称作“厚密”。秦可卿临死之前,对她倾诉了许多外人无法明白的衷肠知心话;后来在临死之夜还向凤姐托梦,更是有关家族治理和家族前途的要事。
5、做为贾氏嫡根掌门的宁府之 *** 和 *** ,最终为贾氏家族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当凤姐逐渐对秦可卿突然死亡的隐情有所了解之后,无论从家族嫡庶斗争、或是两府不同政治投资的哪个角度出发,她都要防范宁府势力向荣府的渗透;因此,她就会从骨子里首先把多姑娘和尤二姐视为仇人。
附注:贾瑞案,因牵扯的封建礼法和宗法常识纷乱繁杂,普通读者难以辨识其中是非原委。待后面《论贾瑞》专文解述。
此文来源于草根说红楼梦讲座群,此文观点不代表草根说红楼梦观点,如果你是红迷,如果你想发文,请联系一群lxa1972、二群yuanjun201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