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苏患者食用的有毒蘑菇,a、b为欧式鹅膏菌,c、d为肉褐鳞环柄菇。受访者供图
江南进入梅雨季,蘑菇大量繁殖。7月7日,记者从江苏省人民医院获悉,入夏以来,该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组长张劲松教授陆续接到近10起省内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会诊,南京、苏州、淮安、宿迁等地的老百姓纷纷中招。张劲松表示,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 *** 识别蘑菇是否有毒。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我国已报道435种毒蘑菇
口舌尝鲜,有可能肠胃受罪,还有可能丢了性命。前不久,在联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陈作红教授进行形态学鉴定后,张劲松团队对病人生物样本以及蘑菇样本毒检分析发现,多例患者均明确为误食剧毒类型的鹅膏菌。
这类鹅膏菌含有鹅膏毒肽等毒素,这些毒素在人体内的“杀伤力”往往不低。南京医科大学之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孙昊介绍:“含鹅膏毒肽的毒蘑菇,如肉褐鳞环柄菇,可以造成严重的肝脏功能损害;含2-氨基-4、5-二乙烯酸等毒素的毒蘑菇,如欧式鹅膏菌,可以造成肾小管损伤,从而引发肾功能损害甚至衰竭。”她说,前不久,江苏淮安一位患者,吃了肉褐鳞环柄菇,结果发生严重肝功能衰竭,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无独有偶,7月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抢救室也接收了一位食用毒蘑菇中毒的患者。这位男性患者57岁,在南京老山风景区游玩时,自行采摘了一些野生蘑菇食用,第二天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第三天出现了无尿症状,送至医院后被确诊为食用了欧式鹅膏菌而中毒,患上“鹅膏肾毒性综合征”并造成肝功能损伤。
据中国疾控中心2019年发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已经报道的有435种。我国蘑菇中毒发病集中在每年6—10月,全年均有发生。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是我国毒蘑菇中毒的重灾区。
一种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
专家表示,不同种类蘑菇生长习性不同,含有的毒素不同。不同的毒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不同,作用的靶器官不同,引起效应类型和程度也不同。
而且,一种蘑菇可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蘑菇中。同一种蘑菇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不尽相同。这些特点使得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多样,导致的健康危害结果也大不相同。
目前,已知的蘑菇中毒,可以引发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横纹肌溶解、溶血、胃肠炎、神经精神症、光敏性皮炎等症状。
“云南地区多见的球基鹅膏、黄粉末牛肝菌等,吃了之后,会出现头晕、幻视等精神症状,甚至出现‘小人跳舞’的幻觉。”孙昊说。
食用会引发神经精神型疾病的毒蘑菇,进食者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除有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瞳孔缩小、多汗、流涎、兴奋、视物模糊、幻觉、步态蹒跚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视觉畸变、狂躁、沮丧、焦虑、被害妄想等症状。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的“2019年中国蘑菇中毒事件报告”,全国17个省份报告了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计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涉及70种毒蘑菇, 22例死亡病例中有20例是由急性肝损害型(含鹅膏肽类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
借助专业仪器才能精准识毒
如何辨认各类蘑菇“是敌是友”?孙昊介绍,即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生物学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实验室专业仪器才能进行精准鉴别。而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
“我们常说同时‘戴帽、穿裙、穿鞋’的蘑菇不要采。”孙昊说,这指的是有菌盖、菌环、菌托,这类蘑菇多为鹅膏属,而鹅膏属的蘑菇大多含毒或含剧毒。但没菌托和菌环的蘑菇也可能有毒。
“任何形态、种类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食用,50克新鲜有毒蘑菇即可致死,蘑菇中含有的鹅膏毒肽耐高温,常规烹煮模式不能破坏毒素。”张劲松提醒,一个蘑菇里面可能混合多种毒素,一旦误食了野蘑菇,一般在进食后6到12小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对症处理消化道症状可能会获得缓解,但此时切不可轻视,因为这可能是含有鹅膏毒肽的毒蕈“假愈期”的表现,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期。如果食用野蘑菇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头痛、麻痹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切莫延误治疗。
来源:科技日报
几种常见的毒蘑菇的形态介绍和辨识1、白黄粘盖牛肝菌(毒性指数★★☆☆☆)
【相似种】牛肝菌
【形态】白黄粘盖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Bonorder)Sing),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1.5-9厘米,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带黄褐色,老后呈红褐色,幼时边缘有残留菌幕。菌肉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菌管直生或弯生,白色。管口小,近圆形。
【分布】辽宁、吉林、云南、香港、辽宁、陕西、 *** 、四川、广东等地。
【中毒症状】白黄粘盖牛肝菌是牛肝菌的一种,是引起野生菌食物中毒的主要毒菌之一,食用后往往会引起腹泻,但经过浸泡、煮沸淘洗之后还是可以食用的。
(可食用牛肝菌)
(黄白粘盖牛肝菌)
【辨识】难度较大,建议用pH试纸判别,将蘑菇挤出的汁液,涂在试纸上,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半小时内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2、毒木耳(毒性指数★★★☆☆)
【相似种】黑木耳
【形态】毒木耳,学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 (Kobay.) Korf),子囊盘小,黑色,呈浅盘状或浅杯状,由数枚或很多枚集聚生一起,具短柄或几乎无柄,直径2-3.5厘米,个体大者盖边缘呈波状,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和有棱纹,湿润时有弹性,呈木耳状或叶状,干燥后质硬,味略苦涩。子囊细长呈棒状。孢子无色,短柱状,稍弯曲,侧丝细长,顶部弯曲,近无色,有分隔和分枝。
(黑木耳)
【分布】湖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夏秋季在桦木等阔叶树腐木上成丛或成簇生长在一起。。
【中毒症状】发病率高达80%,一般食后约3小时发病,出现手指、脚趾发痒,脸面红肿,灼烧般疼痛,往往形成水肿和水泡,咀唇肿胀外翻。凡露光部位反应更严重。
【辨识区别】用热水(42℃以上)浸泡,有墨黑色的黑色素浸出,为毒木耳。黑木耳不会有任何色素浸出。
3.赭红拟口蘑(毒性指数★★★☆☆)
【相似种】口蘑
【形态】赭红拟口蘑(Tricholomopsis rutilans),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直径4-15厘米, 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後变空心,基部稍膨大。
【分布】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 *** 、青海、新疆.。
【中毒症状】毒性因人而异,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
【辨识区别】口蘑圆润白色,赭红拟口蘑红黄色,较大。
4.臭黄菇(毒性指数★★★☆☆)
【相似种】蘑菇
【形态】臭黄菇(Russula fotens pedrs.),菌盖直径7-10厘米,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质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浅黄色,常有深色斑痕,长短一致或有少数短菌褶,弯生或近离生,较厚。菌柄较粗壮,圆柱形,污白色至淡黄色,老后常出现深色斑痕,内部松软至空心。孢子印白色。
【分布】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 *** 等地区。
【中毒症状】发病快,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精神错乱、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漂洗煮食后可食用。
【辨识】此菌味辛辣,具臭气味。菌盖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的粗条棱。
5、毒粉褶菌(毒性指数★★★★☆)
【相似种】蘑菇
【形态】毒粉褶菌(Rhodophyllus sinuatus (Bull.: Fr.) Pat),子实体较大。菌盖一般污白色,直径可达20厘米 ,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
【分布】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
【中毒症状】潜伏期约半个小时,长达6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
【辨识】从形状判断,更好用pH试纸判别,将蘑菇挤出的汁液,涂在试纸上,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半小时内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6、半卵形斑褶菇(毒性指数★★★★☆)
【相似种】蘑菇
【形态】半卵形斑褶菇(Anellaria semiovata (Sow.:Fr)Pers et Denn),又称“致幻蘑菇”,俗名狗尿苔。子实体一般中等。菌盖直径一般4厘米,有时可达8厘米,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
【分布】分布于台湾、陕西、新疆等地,青藏高原尤为多见,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
【中毒症状】中毒引起幻觉,表现为精神异常、跳舞唱歌、狂笑,产生幻视,有的昏睡或讲话困难。
【辨识】辨色,颜色发土黄色,菌褶有黑白花斑。
7、毒伞(毒性指数★★★★★)
【相似种】伞褶菇
【形态】毒伞学名毒鹅膏菌(Amanita phalloides(Vaill:Fr)Secr.),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等。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小。菌盖表面光滑,菌盖初期近卵圆形至钟形,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分布】夏秋季于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毒症状】毒伞是剧毒蘑菇,含有毒肽、毒伞肽两大类毒素,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辨识】菌盖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是其特点。
8、致命白毒伞(毒性指数★★★★★)
【相似种】食用蘑菇、雪白鹅膏菌
【形态】致命白毒伞(Amanita virosa Lam),又名致命鹅膏菌,有人叫白毒鹅膏菌,其实我国并无分布。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厘米,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厘米,粗2-2.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
【分布】常在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以春季3~4月最多。分布最为广泛,在河北、吉林、辽宁沈阳、江苏、福建、安徽、陜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 *** 等地都有发现。
【中毒症状】致命白毒伞是致死率更高的剧毒蘑菇,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辨识】很难辨识,更好用试纸测试。
结语:综上,在我国的各个地方都有广泛分布毒蘑菇,尤其是我国气候比较好的地方,而且很多形态和可食用的蘑菇种类非常相似,因而人们往往误食中毒,其中部分毒性不太强烈,症状较轻,服用药物就可以救治,但若是真不小心误食了剧毒蘑菇,比如致命白毒伞等,可能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人员死亡,危害巨大。
因而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非要食用野生蘑菇,更好是仔细观察,有条件的可以用试纸测试,农村的可以让家畜和老鼠先替代验毒,最后才可以食用。当然,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毕竟现在市场上还是有很多美味的蘑菇品种,应该是能够满足大家的,
外地网友家长出了白蘑菇,云南网友群呼:千万别吃近日
浙江一网友发布了
自己家中长出白色蘑菇的视频
(图源:白鹿视频)
有眼尖的云南网友
立即给她留言
说该蘑菇有毒让其赶快清除
作为生长在“野生菌王国”的云南网友
真是为“菌子”的事操碎了心
家中长怪状蘑菇 云南网友提醒有毒
11月25日,浙江温州的黄女士在自家猫咪的指引下,发现家中墙壁上长着一个巨大的白色蘑菇。
( *** :白鹿视频)
黄女士:“蘑菇大概有15厘米高,具体品种不太清楚,它是突然长出来的,最近温州下了一个月的雨,地板泡了水,所以才长的蘑菇。知道是毒蘑菇后赶快把它拔掉了,现在已经搬到另一个房间住。”
(图源:白鹿视频)
有眼尖的云南网友看到这条视频后立即给她留言,说该蘑菇与锥鳞白鹅膏菌极为相似,有毒让其赶快清除。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种,我国已知有毒野生菌就有500余种,其中不乏剧毒的品种。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准确的辨别它们是否有毒,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便是植物学家有时候也需要借助仪器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所以见到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更好别碰,也别去尝试。
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的野生菌,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主任 郑粉双:“我们建议之一时间大量地口服温水,比如说喝1000至2000毫升的温水,建议分次服用,但是必须在短时间喝完,比如30分钟之内我把这1000毫升的水迅速把它喝掉,另外又接着再喝1000毫升,然后在大量喝下温水的情况下,用家里的小勺, *** 小舌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生呕吐。”
通过自行催吐的办法,可以之一时间减少胃部对有毒物质的吸收,也为后续的救治创造有利条件,当然发现误食之一时间还是拨打120迅速就医最为重要。
(小猫咪都知道这有毒,大家不要乱吃菌哦)
云南常见毒菌大全
请收好
部分来源:白鹿视频
8099999记者报道
狗狗也中毒!?吃菌需谨慎,这份指南请速速查收→来源:云南网
随着雨季的到来
空气变得湿润
很多野生菌也冒出了头
成为云南人喜爱的佳肴
然而
美味的背后却也“暗藏杀机”
近日
就连狗狗也因误食见手青
疑似出现中毒症状
↓↓↓
7月10日
昆明一女士称
自己家的狗狗
不小心吃了见手青
狗狗就疑似中毒
从客厅舔到了餐厅
一直在咬空骨头
所幸狗狗第二天就没有大碍了!
网友调侃
玩归玩,闹归闹
别拿野生菌开玩笑!!!
吃菌子中毒出现幻觉的新闻
最近随手一搜都是
↓↓↓
近日
昆明一大妈吃菌中毒后送往医院
“有老鼠!”
昆明大妈吃菌中毒在病床上抓老鼠
女儿笑出鹅叫
6月27日,云南玉溪
一女子打针偶遇吃菌中毒的大爷
大爷躺在床上指着天花板说
这里又是下雨又是下雪
6月初
一张令人哭笑不得的朋友圈截图火了
真正的勇士都是敢于再次尝试
对菌子不抛弃不放弃!
对菌子不抛弃不放弃的
朋友可不止一个
“爸你怎么头上有条狗?”
坐在沙发上说不想划船
在课本里看到了红色高叉泳衣美人荡秋千
看到小精灵,看到厉鬼
中毒时候看到的这些
大概都没4万块的出院账单恐怖
每年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屡有发生
食菌需谨慎!
常见的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毒菌又长什么样?
如何辨别?
云南网联合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的这份最权威的吃菌手册
请收好!
什么是野生菌?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按照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有近900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
菌子(蘑菇、蕈)一般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为长出地面的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多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以菌盖最为明显。菌盖形状呈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各式各样,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野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特别是雨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生长环境呈多样性,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以草丛、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如:
生于针叶林下的黄盖粉孢牛肝菌
生于掉落枯枝上的蓝革菌
生于 *** 地面上的地衣棒瑚菌
生于蝉蛹上的蝉花菌
生于蚁巢上的小果鸡枞
生于菌子上的星孢寄生菌
可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野生菌子通常分为有毒和无毒
也就是吃货眼中的能吃和不能吃
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常见的
可食用野生菌
青头菌
蚁巢伞(鸡枞)
干巴菌
奶浆菌
鸡油菌
松露
松茸
有毒野生菌有哪些?
现在,我们来一起
揭开毒菌“真面目”
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
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
01 急性肝损害型
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1—2天后中毒症状消失,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如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
黄盖鹅膏(黄蘑菇)
灰花纹鹅膏
亚毒环柄菇
2 急性肾衰竭型
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
欧式鹅膏
3 横纹肌溶解型
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出现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亚稀褶红菇
4 胃肠炎型
引起胃肠道 *** 和炎症的菌子很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青褶伞属、鬼笔属、鳞伞属、枝瑚菌属、红菇属等。在我省菌中毒病人中此型最为多见。潜伏期为10分钟至6小时,发病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或腹绞痛,腹泻水样便。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
青褶伞
苦味粉孢牛肝菌
毡盖美牛肝菌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5 神经精神型
神经精神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已知的约有60余种。一般进食后10分钟—2小时除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口水、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表现。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视、哭闹无常、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
红葱
中华红牛肝菌
华美新牛肝菌
白葱
斑褶菇
6 溶血型
赭鹿花菌等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出现快,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肠胃症状。不久,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以及贫血。溶血会导致包括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赭鹿花菌(俗名 赭马鞍菌)
7 光敏皮炎型
此型中毒主要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误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一般4-5天后好转,有的病程4-15天。
叶状耳盘菌 (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
木耳
注意:
叶状耳盘菌极易与木耳混淆!形如木耳,但在水中漂洗时,水变色。与鸡蛋炒时,蛋变黑。
8 其他类型
近几十年来,在云南山区及半山区发生多起不明原因猝死事件,研究发现由食用毒沟褶菌导致。
毒沟褶菌(俗名 小白菌)
这些菌子易混淆一定谨慎
山林中的一些菌子
乍看起来往往非常相似
但其实却大不一样
甚至一个无毒,一个剧毒
一定要注意区分
不易识别的菌子不要吃
密褶红菇
火炭菌
VS
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
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更好不要食用。
鸡枞
灰花纹鹅膏菌
VS
你听说过吃“鸡枞”中毒吗?其实,鸡枞是无毒的,中毒是因为误食了形态与鸡枞很相似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
鸡枞
灰花纹鹅膏菌
拟灰花纹鹅膏菌
假褐云斑鹅膏菌
野生菌鉴毒
这些 *** 不靠谱
世上并没有可供准确区分
有毒菌子和无毒菌子的简单办法
民间关于鉴别毒菌的这些传说
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
1、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2、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
3、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
4、受伤变色的有毒;
5、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者有毒。
例:以色彩判断菌子是否有毒是错的!
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菌子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为剧毒种类;
而鸡油菌和红菇等一些颜色鲜艳的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致命鹅膏—剧毒
拟灰花纹鹅膏—剧毒
玫瑰红菇—可食用
例:以有无汁或断面变色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靠谱!
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多汁乳菇—可食用
美丽牛肝菌—可食用
例:“生蛆或生虫的菌子无毒”的说法不可靠!
很多剧毒菌子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如:
被虫啃食的致命鹅膏—有毒!
正被蛞蝓食用的硫磺绚孔菌—有毒
远离毒菌记住“2个标准”
之一标准:
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
第二标准:
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
注意“4不吃”
太幼小、霉变的菌子不要吃
菌子太小难识别,霉变的菌子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更好不要吃杂菌
杂菌不易识别,如果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困难。
一定要煮熟炒透
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坏,但有些剧毒菌种毒素高温依然不能破坏,所以不要误食最重要。
吃菌子更好不饮酒
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因而吃菌时更好别饮酒。
吃菌子中毒怎么办?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
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1.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更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来源: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网、掌上春城、都市时报、春城晚报、8099999等
文中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相关资料,特别鸣谢
云南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注意!注意!
又到吃菌时,食用请谨慎!
云南省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
↓↓↓
“云南省人民 *** ”微信公众号截图
“云南疾控”微信公众号截图
夏季是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
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
为切实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防止广大人民群众因误采、误食
有毒野生菌造成中毒事件
云南省人民 ***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通告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也不要烧烤食用,不要多个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禁购买不熟悉的野生菌,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 *** ,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综合云南省人民 *** 、云南疾控
来源: 掌上春城
常见毒蘑菇1.急性肝损害型:多在餐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逐渐好转,出现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血生化见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等,少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肾损害等,严重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该型是造成我国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
常见造成肝损害的毒蘑菇有:鹅膏属的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假淡红鹅膏和黄盖鹅膏等;环柄菇属的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等;盔孢伞属的条盖盔孢伞和纹缘盔孢伞等。
2.胃肠炎型: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病快,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2小时发病,少数患者可达6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持续时间较短,多在1-3天好转,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及腹泻,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造成胃肠炎型的蘑菇很多,常见的有:鬼伞属的毛头鬼伞、墨汁拟鬼伞;毒红菇、点柄黄红菇;大青褶伞、球盖青褶伞;粉褶白环菇;蛇头菌等。
3.溶血型:多在餐后30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腰部酸痛、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
常见造成溶血型的毒蘑菇有:卷边桩菇;红角 *** 菌等。
4.神经精神型:发病快,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除有消化道症状外,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瞳孔缩小、多汗、流涎、兴奋、视物模糊、幻觉、步态蹒跚、谵妄等,严重者可出现视觉畸变(小人国幻视症)、狂躁、沮丧、焦虑、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多在4-24小时内恢复。
常见造成神经精神型的毒蘑菇有:牛肝菌的粉黄牛肝菌和华丽新牛肝菌;丝盖伞属的裂丝盖伞、星孢丝盖伞茶褐丝盖伞等;鹅膏菌属的黄鳞鹅膏和球基鹅膏等。
5.光敏性皮炎型:潜伏期较长,多在进食后1-2天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的皮损,暴露皮肤见光后出现红、肿、瘙痒、灼痛等光敏性皮炎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常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的毒蘑菇有:胶陀螺和叶状耳盘菌。
谨慎食用!云南省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夏季是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
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
为切实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防止广大人民群众因误采、误食
有毒野生菌造成中毒事件
云南省人民 ***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通告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也不要烧烤食用,不要多个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禁购买不熟悉的野生菌,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 *** ,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转自:云南省人民 ***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云南省人民 *** 网
野生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 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来源:央视新闻
近期,广东省天气多变,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提醒:为预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断肠草等野生植物。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断肠草的危害
(一)野生毒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断肠草
断肠草不属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各地民间用来称呼某些有毒植物的俗名,其中最“声名显赫”的是钩吻,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痹、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复视、视力减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难、腹泻腹痛、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
钩吻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对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的广东群众来说,可能因误挖钩吻根系或混入钩吻根系的树根,用于浸泡药酒或煲汤饮用而引起中毒,类似中毒案例时有发生。
二、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一)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
(二)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
(三)不食用。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四、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温馨TIPS: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 *** 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 *** 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之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2、广东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白毒伞: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总台记者 魏星 王司琦)
网友吵翻了!男子发布多个生吃野生菌视频,生嚼见手青!还说……随着近期云南多地降雨的增加
野生菌大量上市
云南人的快乐又回来了!
“菌子自由”也指日可待
不过,小编要提醒的是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野生菌
安全起见
还是不能随意去食用
否则有可能会导致中毒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云南文山,一女子吃野生菌中毒,称自己看见小精灵爬树,人虽然还躺在病床上,但视野中却在追着小精灵奔跑,随后女子追小精灵追累了,又开始拉线玩,场面略显滑稽。
让人没想到的是,女子表示自己去年吃菌子的时候,也曾中过毒,两次吃的都是见手青,好在现在身体已经恢复好了。
对此,网友纷纷调侃:
近日,一名男子在某 *** 平台发布多个“生吃菌子”的视频。一些网友质疑,如此行为存在诱导误食中毒的可能。
记者注意到,视频中这名男子在 *** 平台上发布了多个生吃野生菌的视频,菌子种类包括常见的见手青和一些不曾见识过的菌子。
视频中,尽管发布者标注了“危险动作,请勿模仿”等字样,但不论是男子自认为没有毒性或是有毒的菌子,他都一一进行了试吃。有的视频下方,还回复了“应该能吃”的字样,这不免会容易产生误导。
记者 *** 联系到了该男子,男子表示,发布系列作品全是出于个人喜好。
而对于菌子生吃是否有毒的问题,男子则表示:“少吃一点可以,一天吃很多肯定不行。白色点点的不能吃。我吃那些应该是都可以吃的,有些是我是拿着摆拍一下,有些不能吃的没有吃。”
男子坦言,具体哪些菌子有毒,生吃后对身体有无影响,其实他自己也不太确定。
对此,记者咨询了云南省之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的医生,医生表示菌子不能随意生吃,存在中毒的风险。同时,记者对存在的风险也向男子进行提醒,切莫拿生命开玩笑。
年年说毒菌
却年年有人不幸中毒
资料显示,见手青如果青 *** 不当食用之后,容易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腹泻、幻觉,重则昏睡不醒,中毒后会产生幻觉,看到闪烁的物体、人物、现象等,例如漂浮在空中的小人、四周漂浮着水波、密布的人群、奇怪的物体等,这些都是病例中接触到关于见手青中毒的表现现象。
此外,中毒者会感觉昏沉、想睡觉,出现头晕的现象,或有伴随恶心的情况发;还有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里需要严肃地提醒大家:食用有毒野生菌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所谓见到“小精灵”并不好玩,有可能导致脏器衰竭,严重可致死,所以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不要轻易食用不认识的菌类。
云南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
提醒大家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也不要烧烤食用,不要多个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禁购买不熟悉的野生菌,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 *** ,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云南常见的毒蘑菇
云南省常见有毒野生菌识别图/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图片
注意,图上这些菌类
不采摘!
不收购!
不加工!
不食用!
菌子虽美味,尝鲜须谨慎
这份“吃菌细节指南”
助力大家远离“小人”
一起“精致”吃菌
陌生“菌”请勿带回家
千万别自信能自己拾菌。有毒野生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野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其外形特征就能确定品种,而是需要进行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形态比较等多方面工作。就算经常拾菌的村民也不能盲目自信自己的辨别能力,常在市区居住的市民就更不要仅凭图片等资料就去尝试自己采摘野生菌来食用。不仅要去正规市场购买,购买时也应该再检查一下。
越漂亮的“菌”越危险
颜色鲜艳的野生菌大多不可食用。一般在市场上销售的菌子,经过农民的采摘和商贩的筛选分类之后,相对比较安全。无毒的菌子一般都有菌香,而有剧毒的菌子闻起来有其他异味,剧毒菌种一般外观菌杆有环或托,但是此 *** 不能绝对有效分辨有毒或无毒。
本“菌”很专一,拒绝混吃
再馋也别吃太多太杂。云南人向来对美食的热爱很难压制。因此当实在嘴馋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吃太多,避免微量毒素积累导致出现症状。也不能吃杂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会混合产生毒素。
挑一个弄熟吧
隔顿的菌子和上医院的路
野生菌不建议隔顿吃,能一次吃完更好尽量吃完。隔顿吃的时候,一定要加热彻底,把有毒物质破坏掉。野生菌属于真菌类,富含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毒素在低温时仍可能滋生或变性。菌子放冰箱里,隔顿之后如果没有加热彻底,会导致中毒。
生吃、凉拌、腌制
菌子表示“累感不爱”
野生菌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不建议吃腌制的菌子。因为腌制的菌子,不能明确清楚加工时有没有混入其他的杂菌。如果混有其他的杂菌,食用后就可能会中毒。另外,腌制之后菌子的毒素还会残留在里面,很容易中毒。
小酒配蘑菇,谁吃谁迷糊
吃菌子时更好别喝酒。又吃菌子又喝酒,可能同时酒精中毒和菌子中毒。喝酒还会加重菌中毒症状,因为乙醇会让毒素在血液里面加速循环和吸收。
吃前先拍照,“凶手”留底很重要
还未加工前先给菌拍张照。因为野生菌在加工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形态和颜色,因此当出现中毒后,就算带着熟的菌子或呕吐物,医生和野生菌专家也很难辨别出“凶手”到底是什么品种。因此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在野生菌加工前拍一张照片留存,以防万一。
来源:掌上春城综合8099999、云南卫健委、云南疾控、网友评论等
警惕野蘑菇,威远岛两个小女孩食物中毒几场秋雨后,草地里冒出了不少野蘑菇。你以为野生蘑菇纯天然、无污染,顺手摘回家食用。实际上,披着“天然”外衣的它们,实则可能“暗藏危机”,稍不注意就中招了。
10月16日上午9时许,家住威远岛的唐奶奶带着两个孙女到武山沙瓦管围村江边与马路之间的绿化带草地上玩耍。她看到草地上长了不少野生蘑菇,便顺手摘了几株带回家,用来煮面作午餐。
当天下午2时许,两个小女孩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的不适症状,唐奶奶便带着她们到滨海湾中心医院就诊。经过急诊洗胃后转至儿科住院治疗,两个小女孩目前已无大碍。医院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
得知该情况后,滨海湾市场监管分局和虎门镇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开展实地调查,发现小女孩食物中毒源头就是唐奶奶采摘的野生蘑菇。该种野生蘑菇长约10公分,其蘑菇柄为淡黄色,蘑菇朵呈椭圆形。经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进行的形态学鉴定,认为该种野生蘑菇为铅绿褶菇。
事件发生后,滨海湾市场监管分局联合社区,通过在辖区显眼位置拉横幅、张贴海报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普及野生毒蘑菇的识别知识,提高群众对野生毒蘑菇的识别能力,进一步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接下来,市场监管分局将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常见毒蘑菇▼
【撰文】吴碧彤 郭文君
【通讯员】滨海湾新区宣
【作者】 吴碧彤 郭文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