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18日电 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山东工业转型升级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陈灏、王志
山东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记者近期在山东各地采访发现,从科技创新推动高端装备不断取得新突破,到数字化改造后的一条条智能生产线走进传统工厂,再到绿色成为各行业越来越亮的底色,山东工业此前“笨”“重”的“大象经济”面貌已渐行渐远,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亮丽新名片,为经济增长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高端化打造产业新气质
近期,一个直径超过15.6米、重达155吨的“乾坤圈”通过高速公路从济南市章丘区运抵山东沿海港口。
据介绍,这个由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核电支承环,近50米长的圆周一体成形,没有焊缝使其更加安全,可承载7000吨重量,安装到位后60年不用更换。
在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环形大锻件正在轧制中。(资料片新华社发)
今年以来,山东高端装备制造频频出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运抵印尼,国信集团“国信一号”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养殖的首批深海野游大黄鱼起捕上市,潍柴动力推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高端装备的不断突破,持续擦亮山东制造业金字招牌。
高端化转型背后的更大推动力是创新,创新也成为记者采访时,众多企业和 *** 人士说得最多的关键词。
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张海波介绍,山东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3家;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7家、质量标杆54家、工业设计中心43家,均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山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1%、9.4%,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8、4.1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其中,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82.8%、68.8%、56.5%。
智能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浪潮集团的服务器智能工厂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下的智能锁附机器人飞速运转,8分钟可自动锁完130颗螺丝,车间大屏实时显示着各类生产数据。工厂还可同时生产数十类产品,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效率提升30%。
“浪潮整合自身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及5G、企业管理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建设了服务器智能工厂。”浪潮集团董事长邹庆忠说,在实现自身智能制造能力的基础上,浪潮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等战略业务的布局,服务更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员工们在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产业基地生产服务器。(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受访的不少 *** 表示,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为此,山东各地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抓手,“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大力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
山东省工信厅一级巡视员高方表示,瞄准数字化、 *** 化、智能化主攻方向,山东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累计培育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4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5G、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应用案例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两化融合指数(115.9)居全国第二,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
绿色化刷亮发展新底色
在山东蓬莱,一期总投资316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成为万华第三代低碳甚至零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位列全球化工30强的万华化学集团,是我国唯一、世界少数拥有异氰酸酯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企业。从“单项冠军”奔向“零碳化工”,万华化学的改变是山东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万华化学集团磁山全球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据张海波介绍,山东牢牢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积极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低碳载体,促进制造业降碳减碳——“十三五”以来,全省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总量的12%,整合转移和淘汰炼油产能3100万吨,压减焦化产能2800万吨,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退出斜交胎产能2200万条标准胎,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万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60%。
一些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水平显著提升。在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传感器、标识解析等技术采集电、热、原料、废弃物等数据后,可快速 *** 碳排放主要来源与降碳重点方向。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一技改措施,每年可节电40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
目前,山东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的项目达567个,其中“绿 *** ”22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217种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进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和“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
来源: 新华网
我国沿海重点区域实现5G连续覆盖 智慧海洋开启“蓝色”经济新赛道随着海洋5G覆盖不断扩围,我国海洋产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5G海洋牧场、智慧海洋装备、海洋大数据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速。跟随系列报道《中国经济新赛道》,来看智慧海洋引领的“蓝色”经济赛道。
这两天,在离青岛海岸30多公里的朝连岛上,工作人员正在架设海岛5G *** ,让5G信号半径沿航线扩大了53.5公里,基本实现了青岛近海海域的5G连片覆盖。在福建,正在试验“5G+卫星+海缆”的互联互通,以满足多种海洋产业重点场景通信需求。在湛江东南的海岛上,正在试验5G+微波、5G+卫星、 *** 直连卫星等前沿技术的可行 *** ,加速海上5G *** 覆盖。
*** *** 部副总经理 赵静宜:我们遵循“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的海上5G *** 建设原则,在有沿海山体地理优势的地区,优先建设高海拔的5G *** ;在沿海平原地带,综合陆地和海上平台、岛屿设计多级接力覆盖方案。在海上,我们研发了5G+微波、5G+卫星的融合方案,有效保障了海上5G *** 的按需部署能力。
近年来,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为引导产业界加快推进5G与海洋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构建智慧海洋5G *** ,采取了5G+卫星+Wi-Fi融合组网,分区域覆盖沿海、近海、远海三大场景。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在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10个沿海省份,实现了重点区域、海岸沿线以及近海海域最远40公里内5G *** 连续覆盖。
中国信通院 *** 电研究中心 *** 产业部副主任 曹磊:这些沿海5G *** 具有海面超远距离高速率数据传输的优势,与卫星、Wi-Fi等技术手段结合,不仅满足沿海、近海和远海等不同海域通信需求,还能赋能海洋领域智慧应用。
5G加速融合产业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不断织密的海上5G *** ,让5G+海洋牧场、5G+海上钻井平台、5G+智能船舶等智慧海洋新应用不断涌现,正在改变着海上的生产生活。
福建宁德三都镇是中国大黄鱼养殖核心区,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于此。当地渔 *** 要通过近海渔排的水下网箱养殖大黄鱼、 *** 等海产品。这个海洋牧场已经开始尝试用水下机器人来帮助渔民养鱼。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宁德分公司 *** *** 工程师 雷起起:通过5G *** 可以让一个有经验的水下机器人 *** 作手,快速去服务多个渔场,提高水下的巡检效率,基本可以满足超清画质 *** 的传输, *** 作时延可以控制在0.1秒以内。
当地养殖户告诉记者,水下网箱容易被海蛎壳等杂物割破,造成经济损失。
大黄鱼养殖户 陈锦生:水下肯定不可能每一张网都拉起来查看,只有靠机器人探到海里面去,破掉及时补起来。现在一筐鱼都是大几百万元,一下子跑掉也会跑很多。
如今,渔排都装了5G高清 *** 头,养殖户不用像以前一样常年驻守在海上,用 *** 就能远程查看养殖情况了。
养殖户 石求立:以前看渔排,一整年都在渔排里面。现在一年中,半年出去外面, *** 里面就看得到,很放心。
同样用上高速5G *** 的还有离岸超过百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在珠江口盆地的西江油田,新一代检测机器人及多种智能移动终端上线运行,通过5G *** 的高效传输,平台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中国海油西江油田作业区总经理 陈三君:依托5G高速 *** ,正在进行台风生产模式的改造,台风来临时,在陆地实现对海上生产设施的远程监测与 *** 控,有力地促进海上油田的安全稳定生产。
5G向海,正在推动我国海洋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渔业、交通、能源、环境监测等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曙光:传统的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制造业,包括海工装备、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实际上就需要信息的整合,需要智慧海洋的建设。
5G驶向深蓝 催生智慧海洋产业新赛道
智慧海洋建设,正在推动海洋传统行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催生出一批海洋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装备,开启智慧海洋产业新赛道。
记者来到青岛的一家生产传统海上浮标的企业时,正好赶上他们新研发的海上无人观测帆船组装完成。它不仅可以用风帆来提供航行的动力,顶部的太阳能板,还可以给多个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供电,在海上连上5G *** ,可以实现海洋环境的智能化 *** 。
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洋:在船体上面可以搭载常规的水质监测仪,和一些营养盐,包括一些气象观测传感器。有了5G以后,我们在沿海区域可以覆盖到50海里左右。通过信号传输,我们可以直接将观测的信息进行回传,实现岸基的 *** 控中心和无人帆船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遥控。
据介绍,这样的监测平台入海后,可以实现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常态化走航式监测,将改变以往靠人员出海监测成本高、数据不连续等问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无人监测帆船刚刚接到了三笔订单,开始准备量产。
不只是海面上,在5G智慧海洋牵引下,海面下的智能装备也开始进入产业化开发。这家生产水下机器人的企业,正在利用海上5G高带宽的特 *** ,研发新一代的水下机器人。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范平:我们的水下机器人产品有小的、中等的、大型的,适用不同的海域,这些机器人在水下拍摄的 *** 信息,都可以通过它的线缆传递到水面。数据可以直接通过5G *** 传回到陆地,然后在数据中心进行自动化的识别和数据的分析。
5G技术扩展到海洋领域,不仅推动了行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为信息消费带来新赛道和新模式,同时也带动智能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我国海洋相关产业新注册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特别是5G技术开始进入海洋领域的2020年,新注册企业量较上一年几乎翻倍,并在此后保持高速增长,截至8月底,今年已新注册近4万家海洋相关企业,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八成。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曙光:智慧海洋的时代刚刚开启,相关产业正在以一个比较井喷式的速度和态势往前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赛道。传统的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整个海洋产业进入了智能化升级的时代。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朱继华 孙蓟潍 魏明 *** )
5G下海,大黄鱼养殖更“智慧”宁德拥有世界级天然良港三都澳,一直以来是中国大黄鱼养殖核心区,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于此。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探访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示范区。
乘坐快艇出发,沿途可见成片的渔排,新型环保塑胶渔排把上万亩养殖区划分得整整齐齐,如一块块水田,养殖户们在此辛勤“耕耘”。半个小时后,记者抵达白基湾的深水网箱 *** ,一根根5G+AI智慧 *** 错落有致分布于渔排之上,养殖区内,无数大黄鱼在网箱里游弋。一旁,渔排管理人员蔡祖助正悠闲地与他人聊天,这是他春节前的最后一班岗。
“装了5G+AI智慧 *** ,通过 *** App就能察看渔排上的情况,省心!”老蔡的老家在邻省浙江,这次上岸与家人团圆,能同时“云” *** 渔排,让他倍感轻松。“别看 *** 屏幕小,不仅能看到渔排的全景,在夜晚都能发现靠近的陌生船只。”
另一个渔民陈锦生接过话茬:“迈入5G时代前可不是这样。我在渔排上‘漂’了20多年,目睹年轻人上渔排工作没几天,相继辞职、上岸。电视信号收不到,吃完晚饭就睡觉,精神上的苦,难捱哦;巡逻全靠人工,凌晨一两点钟冒着寒风巡逻防盗,这滋味不好受。以前,海上 *** 信号不比岸上,这个问题让我们头疼不已。”
为此,福建移动、华为构建了TDD+FDD双层立体覆盖 *** ,采用超远覆盖、SUL技术,充分释放海域覆盖的高低频组合优势,打破了这一瓶颈。
2022年6月,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示范区落地三都澳。“我们在该片海域完成近300个5G站点建设,基本实现50公里海域全覆盖、海域 *** 速率提升70%、容量提升2倍。”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5G创新工作组组长谢锋林说。
得益于此,渔排高清 *** 画面可实时回传,满足渔民对渔排的看护需求。
5G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渔排上,在技术人员的 *** 作下,一个水下机器人敏捷入海后,将高清的画面实时回传到智慧海洋平台上,在屏幕上,就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水下世界。该 *** 功能多样,不仅能对鱼群状态实时 *** ,还能对渔网四边和底部开展巡检,利用配套的机械臂/捕网工具可及时将死鱼、杂物清理出来,配合平台的AI计算能力,还能对生蚝扇贝等水产的尺寸进行测算……(下转第二版) (上接之一版)
这样的海上养殖,不仅看得见、管得着,还能喂得精、养得好。这让更多的养殖户放心尝试拓宽养殖品种,投入到 *** 养殖、花蛤育苗、鳗鱼生产、龙须菜和海参养殖等高端水产品养殖中。此外,依托5G信号,越来越多的直播带货活动火起来了,帮助养殖户销售 *** 、大黄鱼等特产。
5G+,也让渔排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在这里,海之梦渔家乐餐厅实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谱写渔旅融合新篇章。
记者了解到,未来随着AI能力逐步完善和成熟,智慧养殖方案还将更加智能化。如,AI可以识别大黄鱼尺寸和数量,计算渔排产量和鱼饲料投放量,实现精准投资和产出。此外,AI可以识别大黄鱼饥饿度和生病状态,结合喂养设备和远程诊断医院提升喂养品质、降低养殖成本等,5G下海,让大黄鱼养殖更“智慧”。(记者 林霞 发自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
来源:福建日报
今天中午,一起打捞秋天的之一网鱼来源:深圳发布
喝完了秋天的之一杯奶茶
第二杯奶茶......第N杯奶茶
是时候下海打秋天的之一网鱼啦!
往年开渔盛况
8月16日,一年一度的南海开渔日到来。届时,大鹏海域的大型渔船将会组成方队,出发打捞今年秋天的之一网鱼;码头内的小渔船,也会在午后逐一出海。
一起“云开渔”!
为了让更多人在线沉浸式感受
“中国南大门”一年一度的开渔盛景
读特融媒实验室“海洋系列直播”重磅上新
于8月16日12时左右
推出大鹏“云开渔”特别直播
“海洋系列直播”是读特融媒实验室重点打造的直播产品。今年4月27日,读特联合民间海洋保护组织“蓝璞生态”开展了全国首场野生珊瑚产卵水下大型直播活动,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现场云、微信 *** 号、今日头条、抖音、西瓜 *** 、百度等21家平台同步直播,全网累计浏览量突破300万。
此次“云开渔”直播
读特融媒实验室
将首次采用5G技术
对开渔日盛况进行 *** 直播
从陆地、海面、空中 *** 度
展现渔船劈波斩浪的场面
往年开渔盛况
同时
还将邀请专家随船讲解经济类海鲜的价值
今年秋天的之一网鱼
一定收获满满!
珍惜餐桌上的每一条鱼
濑尿虾、马鲛鱼、带鱼、白仓鱼
黄鱼、魔 *** 鱼…...
各种能鲜掉你的舌头海鲜
都即将进入深圳人的饭桌
清蒸、椒盐、蒜蓉、爆炒、碳烤
你准备好迎接秋天的之一桌鱼了吗?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食用海产的传统
海洋里的可食用海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
从鱼虾满仓到竭泽而渔
海洋承载了太多的压力
为了能让海洋可持续发展
为了我们的餐桌还能出现鱼虾的身影
*** 捕捞时间及捕捞渔具使用
是必然趋势、是常态化行为
来自公益组织“蓝璞生态”的黄宇老师表示
休渔期后的开渔
意味着海洋休养生息时间已结束
繁殖完后代的鱼类再次出现在了深圳人的餐桌
作为人类优质蛋白的补充
只要不是竭泽而渔
餐桌上的海产就都是海洋的馈赠
在享受海洋慷慨馈赠的同时
也要时刻牢记保护海洋!
保护海洋小贴士
很多人认为,海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但从一些小的行为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护海洋。据了解,80%的海洋垃圾来自陆地,对自己的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就减少海洋垃圾。在海边游玩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含氧苯酮和桂皮酸盐的防晒霜,也可降低对海洋的污染。
好吃下饭的黄鱼面几分钟就学到手By 三都港的小厨房
用料- 黄鱼鲞 175g
- 面条 200g
- 胡椒粉 10g
- 葱花 10g
1、
2、
3、
4、
5、
6、
7、
8、
9、
根据自身口味添加调味料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新华全媒+|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山东工业转型升级新观察山东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记者近期在山东各地采访发现,从科技创新推动高端装备不断取得新突破,到数字化改造后的一条条智能生产线走进传统工厂,再到绿色成为各行业越来越亮的底色,山东工业此前“笨”“重”的“大象经济”面貌已渐行渐远,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亮丽新名片,为经济增长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高端化打造产业新气质
近期,一个直径超过15.6米、重达155吨的“乾坤圈”通过高速公路从济南市章丘区运抵山东沿海港口。
据介绍,这个由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核电支承环,近50米长的圆周一体成形,没有焊缝使其更加安全,可承载7000吨重量,安装到位后60年不用更换。
在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环形大锻件正在轧制中。(资料片 新华社发)
今年以来,山东高端装备制造频频出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运抵印尼,国信集团“国信一号”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养殖的首批深海野游大黄鱼起捕上市,潍柴动力推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高端装备的不断突破,持续擦亮山东制造业金字招牌。
高端化转型背后的更大推动力是创新,创新也成为记者采访时,众多企业和 *** 人士说得最多的关键词。
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张海波介绍,山东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3家;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7家、质量标杆54家、工业设计中心43家,均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山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1%、9.4%,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8、4.1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其中,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82.8%、68.8%、56.5%。
智能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浪潮集团的服务器智能工厂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下的智能锁附机器人飞速运转,8分钟可自动锁完130颗螺丝,车间大屏实时显示着各类生产数据。工厂还可同时生产数十类产品,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效率提升30%。
“浪潮整合自身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及5G、企业管理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建设了服务器智能工厂。”浪潮集团董事长邹庆忠说,在实现自身智能制造能力的基础上,浪潮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等战略业务的布局,服务更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员工们在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产业基地生产服务器。(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受访的不少 *** 表示,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为此,山东各地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抓手,“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大力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
山东省工信厅一级巡视员高方表示,瞄准数字化、 *** 化、智能化主攻方向,山东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累计培育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4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5G、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应用案例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两化融合指数(115.9)居全国第二,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
绿色化刷亮发展新底色
在山东蓬莱,一期总投资316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成为万华第三代低碳甚至零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位列全球化工30强的万华化学集团,是我国唯一、世界少数拥有异氰酸酯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企业。从“单项冠军”奔向“零碳化工”,万华化学的改变是山东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万华化学集团磁山全球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据张海波介绍,山东牢牢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积极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低碳载体,促进制造业降碳减碳——“十三五”以来,全省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总量的12%,整合转移和淘汰炼油产能3100万吨,压减焦化产能2800万吨,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退出斜交胎产能2200万条标准胎,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万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60%。
一些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水平显著提升。在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传感器、标识解析等技术采集电、热、原料、废弃物等数据后,可快速 *** 碳排放主要来源与降碳重点方向。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一技改措施,每年可节电40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
目前,山东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的项目达567个,其中“绿 *** ”22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217种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进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和“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记者袁军宝、陈灏、王志)
福建宁德:大黄鱼如何“游”回百姓餐桌大黄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福建省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 *** 产卵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度捕捞导致大黄鱼种群岌岌可危,到2021年宁德大黄鱼产量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几十年的时间里,在 *** 部门、科研机构和渔民的不懈努力下,一条条大黄鱼,重新“游”回了百姓餐桌。
——编 者
“饵料不能少,相当于每天我都要把60万元扔进海里去!”在福建宁德三都澳的一座渔排上,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向记者介绍规模化养殖时,风趣中带着自豪。
几十公里外的金盛水产公司,工人们熟练地为大黄鱼“三去”(去掉鳃、肚、鳞),预制菜车间一片忙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尤信铃欣喜地说:“这种用来香煎的大黄鱼,在网上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条呢!”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高山环抱,海深如井,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 *** 产卵场。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锐减,种群岌岌可危。
几十年倏然而过,大黄鱼的故事,却有了新的变化。据宁德市 *** 统计,去年全市大黄鱼产量19.1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产值69.18亿元。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大黄鱼重新“游”回百姓餐桌,变化是如何出现的?
科学育种
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
复兴一种经济鱼类,首先需要足够的鱼苗。富发水产公司研发部主任翁华松指着一幅图介绍:每年5、6月大潮期间,鱼群就沿着父辈的足迹,游进自己的出生地繁殖,之后大鱼幼鱼分散在附近及浅海觅食。秋后,当近岸暖流逐渐消退,鱼群就顺着洋流向南、向外海作越冬洄游。
“以大黄鱼为 *** 的 *** 鱼类,对声音较为敏感,听到敲击声会产生耳石共振。”翁华松说,60年代前后,当地渔民采取“敲罟”的方式,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竹板,驱赶鱼群进行捕捞,“加上越冬场大围捕,那段时间,大黄鱼鱼群资源几近枯竭。”
于是,一群科研人员挑起了人工复育的重担,尝试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拉回来。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牵头,于1987年培育出少量鱼苗,但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育种工作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1988年底,宁德地委了解情况后,大力支持网箱养殖珍贵海鱼的工作,组织科研攻关。1991年7月,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成功,随后,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在富发水产公司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翁华松仔细观察着大圆池里的种鱼。鱼是专门从野外捕来驯化、选育的,总共几千条。“野外捕来的鱼,开始只吃小杂鱼、牡蛎等生鲜食物,其后逐渐习惯吃颗粒状饵料,适应过程起码要几个月。野捕一二两重的小鱼,养到亲鱼(具有 *** 能力的鱼),即雌鱼800克、雄鱼600克以上,就会开始产卵繁殖。”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大黄鱼种群恢复工作有了好的起步,大量人工繁育的大黄鱼鱼苗被投放到海中。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宁德市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2.54亿个单位,仅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这一天,就有330多万尾大黄鱼鱼苗从三都镇跃入海中。
除了恢复种群数量,在选育提升品种方面,人们也有了新的思路。在富发水产公司做研发的博士后柯巧珍指着一组新装置告诉记者,大黄鱼喜欢逆水游动,这个设备能用泵来控制水流,模仿外海环境,相当于鱼的“跑步机”,可同时对大批量的鱼苗进行游泳能力与行为学监测,遴选适宜在深海生长、具有强抗病机能的好苗子。
“宁德的实践说明,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身兼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秘书的翁华松说。
清海行动
依法用海、持证用海观念深入人心
好苗还要好水养。为了海水清清,宁德也进行了一场海上革新。
宁德市下辖的蕉城、福安、霞浦和福鼎,共有1046公里海岸线。前些年,各品类的水产养殖掀起阵阵热潮。粗放养殖和无序扩张,产生了大量海漂垃圾,水质变差,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必须强力整治!宁德市委、市 *** 于2018年7月开始全面开展海面综合整治和养殖业转型升级。至今,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旧式渔排142.73万口,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
宁德整治海洋养殖乱象成效显著,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整治办主任阮璟深有感触。
“之前的执法,主要是单一部门推动,无法形成合力。面对一些违规养殖户时,力量不足。”阮璟说,这一次,市里将过去渔业部门“一条线”推动变为“一张网”统筹推进。比如,蕉城区 *** 各乡镇各部门人员,采取“拉网式、全覆盖、每日清”的 *** 进行作业。
两年以后,沿海面貌有了根本 *** 变化,海上养殖新秩序得以建立。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陈洪清介绍,之前,海域使用权属不明确,“谁占有谁使用”。“清海”之后,全市海域重新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严格按网格化管理,从体制上解决了“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问题,至今,全市核发养殖证超过1万本,上面清楚列明准养的经纬度、面积。
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采取群众改建、 *** 补贴的 *** ,引导网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已建深水大网箱3450口,布局更科学合理,预留了宽阔的航道和间隔,确保水流交换通畅。”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黄少元介绍,全市现有生态网箱44万口,为此,省、市、县各级已累计投入45亿多元。
改造前,一口旧式网箱深4米、长宽各4米。现在新式的每口深12米,长宽各26米,箱体下面还有很深的海水,鱼儿栖息在活水中。“我原来有600口小网箱,后来全部换掉,都用上新型环保塑胶渔排,一年下来收入接近翻倍。”霞浦县七星村养殖户黄宗容说。
“海上养殖 *** 有破有立,但后来大家发现, *** 后自身利益更有保障,规划养殖好处更多,抵触情绪也就没有了。如今,依法用海、持证用海的观念深入人心。”黄少元说。
“清海”更给力,发展有惊喜。虽然总体养殖面积减了,但大黄鱼等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不仅如此,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最近频繁出现在闽东海域。
智慧养殖
科技手段经营“海上牧场”
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记者看到了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深水抗风浪塑胶养殖平台。84口大网箱,每口一亩见方,9栋红顶房屋点缀四周,栈道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海上牧场”图。
从业26年的 *** 负责人宋向国说:“以前用小网箱,通道是用泡沫浮球搭竹竿木板,我经常掉进水里。现在的栈道宽2米多,可以在上面跑步。以前喂料用肩挑,现在可以管道输送。在排上我们一边照看鱼群,一边吹空调、泡茶。5G *** 信号连接着智慧 *** 杆,在生活屋里就能察看渔排情况。”
“电是从岸上拉过来的?”
“不用,那样很麻烦,也有危险。现在渔排上建有光伏板和风电机,有风时用风,有光时用光,而且电可以储存起来,昼夜不间断供应。”
记者站在红屋顶上四处观察,只见发电房上立着4台景观风电机,加上太阳能光伏装置,一同连接着储能柜和变电器。房顶还有一套海水淡化 *** ,运用光热蒸馏原理,提供生活用水。
海上改造升级,有的村只是帮养殖户就地拆旧建新,结果仍显散乱。白石镇宁海村则选择收回全部海面,统一规划整治。村两委组织成立公司,运用 *** 和补助金改造渔排,再租给养殖户。
瘦瘦的村 *** 支部 *** 龚仙亮是个实干家,他把办公室搬到连片渔排上。“以前,我们是一群讨小海的,村民很早就会养大黄鱼,但并不富。如今水质好了,养殖收入更高了,村里90%的农户在城里买了房,村集体也有了4000多万元的资产。村民交医保,村里给出一半哩。”龚仙亮说。
养殖户王玉凑驾快艇带记者看他的渔排,他向村里租借了576口网箱。曾做过 *** 的老王,是村里最早养大黄鱼的,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说,水温高于27摄氏度,鱼发病率就高,要及时发现干预。而且,卖鱼更好在11、12月份,那时鱼最肥。
另一个养殖户林宗清接过话茬儿:“养一箱好鱼,凭的是技术和经验。 *** 在控制密度,我们自己也在把握。鱼长大了,要及时分箱;渔网用久了会脏,混养些巴浪鱼就会干净很多。”
渔排上,新鲜事儿不断。针对鱼病问诊难问题,宁德建立了市一级的“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总医院),县乡村分别建有渔医院和服务站点,构成一个鱼病防控 *** 。
走进白基湾“海上社区”里的渔医院,只见接诊室内有养殖户带着鱼前来问诊,化验室里检验员用显微镜观察着,一名专家正对着电脑进行远程会诊。高级工程师黄光亮对记者说:“我们是总院的,平时以海上巡诊为主,今天来渔排上坐诊。”
产业增值
三产融合带动高质量发展
在三都澳渔排上,食品公司销售人员老郑对记者说:“物流很便捷,我们晚上打捞鱼,次日凌晨可送到福州,当天就能在国内多地的生鲜市场上架。”
除了卖鲜鱼,大黄鱼一身都是宝,鱼肉、鱼子、鱼鳔、鱼骨,各有其用。网箱改深改大后,鱼的条形变美,肉质更紧实,俘获了更多国人的味蕾。用鱼脑石作 *** 材,用鱼鳞提取生物制 *** 成分……人们不断发现大黄鱼更多的价值,开发新品,精深加工带来了可观的增值。
近年来,宁德市不断完善大黄鱼产业链,从种苗、养殖、加工到冷链运输、品牌营销,已做成产值百亿元产业。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深水养大的鱼,经市渔业协会检验认证后,可统一打“深水瓜”品牌行销。大黄鱼还“游”上了互联网。有渔民开辟直播、新媒体等渠道拓展销路,涌现出蕉城“三都港”、霞浦“赶海父子”等品牌。
眼下, *** 预制菜红火,有公司及时开发系列菜品。金盛水产公司经营着水产品从养殖、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记者在车间看到,工人们忙着做鱼鲞、剁椒黄鱼、酸汤黄鱼、去刺黄鱼柳、糟香黄鱼等预制菜。公司出口部经理蔡海英介绍,加工类产品外销韩国、日本的量更大;冰冻鱼在北方市场销售看好,其中一种投放在商超的礼盒,年销售额三四千万元。
涛声澎湃,鱼儿欢快。如今三都澳的渔民,除了养鱼卖鱼,还能“卖海景”,福安的下白石、霞浦的七星、蕉城的秋竹、福鼎的安仁等新渔村,水清景美,人们在渔排上盖起一栋栋漂亮的海上民宿,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发展路子。三都澳“水乡渔村”风情,仅2021年一个 *** 假期,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
记者离开白基湾渔排时,尤维德走了很长的栈道到泊位送行。从50口简陋网箱养起,到现在拥有生态网箱8000多口,他示范带动周边2000多户渔民靠养大黄鱼增收。远处是他的家乡二都村,他在这一带犁波耕浪几十年,对这方水土有着赤子情怀。“有了好生态,品质提升快!我们要用心保护海洋,经营好这片海。既有 *** 推动,也有我们养殖户的自觉行动,闽东大黄鱼产业一定会更加繁盛!”尤维德说。(记者 连锦添)
来源:人民日报
大黄鱼如何“游”回百姓餐桌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宁德市官井洋的现代渔排上,大黄鱼养殖户起鱼收获。 蕉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②:宁德市三都澳海上 *** 一角。 柳明格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 本期统筹:白之羽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福建省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 *** 产卵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度捕捞导致大黄鱼种群岌岌可危,到2021年宁德大黄鱼产量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几十年的时间里,在 *** 部门、科研机构和渔民的不懈努力下,一条条大黄鱼,重新“游”回了百姓餐桌。
——编 者
“饵料不能少,相当于每天我都要把60万元扔进海里去!”在福建宁德三都澳的一座渔排上,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向记者介绍规模化养殖时,风趣中带着自豪。
几十公里外的金盛水产公司,工人们熟练地为大黄鱼“三去”(去掉鳃、肚、鳞),预制菜车间一片忙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尤信铃欣喜地说:“这种用来香煎的大黄鱼,在网上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条呢!”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高山环抱,海深如井,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 *** 产卵场。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锐减,种群岌岌可危。
几十年倏然而过,大黄鱼的故事,却有了新的变化。据宁德市 *** 统计,去年全市大黄鱼产量19.1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产值69.18亿元。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大黄鱼重新“游”回百姓餐桌,变化是如何出现的?
科学育种
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
复兴一种经济鱼类,首先需要足够的鱼苗。富发水产公司研发部主任翁华松指着一幅图介绍:每年5、6月大潮期间,鱼群就沿着父辈的足迹,游进自己的出生地繁殖,之后大鱼幼鱼分散在附近及浅海觅食。秋后,当近岸暖流逐渐消退,鱼群就顺着洋流向南、向外海作越冬洄游。
“以大黄鱼为 *** 的 *** 鱼类,对声音较为敏感,听到敲击声会产生耳石共振。”翁华松说,60年代前后,当地渔民采取“敲罟”的方式,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竹板,驱赶鱼群进行捕捞,“加上越冬场大围捕,那段时间,大黄鱼鱼群资源几近枯竭。”
于是,一群科研人员挑起了人工复育的重担,尝试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拉回来。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牵头,于1987年培育出少量鱼苗,但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育种工作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1988年底,宁德地委了解情况后,大力支持网箱养殖珍贵海鱼的工作,组织科研攻关。1991年7月,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成功,随后,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在富发水产公司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翁华松仔细观察着大圆池里的种鱼。鱼是专门从野外捕来驯化、选育的,总共几千条。“野外捕来的鱼,开始只吃小杂鱼、牡蛎等生鲜食物,其后逐渐习惯吃颗粒状饵料,适应过程起码要几个月。野捕一二两重的小鱼,养到亲鱼(具有 *** 能力的鱼),即雌鱼800克、雄鱼600克以上,就会开始产卵繁殖。”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大黄鱼种群恢复工作有了好的起步,大量人工繁育的大黄鱼鱼苗被投放到海中。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宁德市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2.54亿个单位,仅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这一天,就有330多万尾大黄鱼鱼苗从三都镇跃入海中。
除了恢复种群数量,在选育提升品种方面,人们也有了新的思路。在富发水产公司做研发的博士后柯巧珍指着一组新装置告诉记者,大黄鱼喜欢逆水游动,这个设备能用泵来控制水流,模仿外海环境,相当于鱼的“跑步机”,可同时对大批量的鱼苗进行游泳能力与行为学监测,遴选适宜在深海生长、具有强抗病机能的好苗子。
“宁德的实践说明,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身兼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秘书的翁华松说。
清海行动
依法用海、持证用海观念深入人心
好苗还要好水养。为了海水清清,宁德也进行了一场海上革新。
宁德市下辖的蕉城、福安、霞浦和福鼎,共有1046公里海岸线。前些年,各品类的水产养殖掀起阵阵热潮。粗放养殖和无序扩张,产生了大量海漂垃圾,水质变差,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必须强力整治!宁德市委、市 *** 于2018年7月开始全面开展海面综合整治和养殖业转型升级。至今,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旧式渔排142.73万口,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
宁德整治海洋养殖乱象成效显著,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整治办主任阮璟深有感触。
“之前的执法,主要是单一部门推动,无法形成合力。面对一些违规养殖户时,力量不足。”阮璟说,这一次,市里将过去渔业部门“一条线”推动变为“一张网”统筹推进。比如,蕉城区 *** 各乡镇各部门人员,采取“拉网式、全覆盖、每日清”的 *** 进行作业。
两年以后,沿海面貌有了根本 *** 变化,海上养殖新秩序得以建立。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陈洪清介绍,之前,海域使用权属不明确,“谁占有谁使用”。“清海”之后,全市海域重新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严格按网格化管理,从体制上解决了“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问题,至今,全市核发养殖证超过1万本,上面清楚列明准养的经纬度、面积。
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采取群众改建、 *** 补贴的 *** ,引导网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已建深水大网箱3450口,布局更科学合理,预留了宽阔的航道和间隔,确保水流交换通畅。”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黄少元介绍,全市现有生态网箱44万口,为此,省、市、县各级已累计投入45亿多元。
改造前,一口旧式网箱深4米、长宽各4米。现在新式的每口深12米,长宽各26米,箱体下面还有很深的海水,鱼儿栖息在活水中。“我原来有600口小网箱,后来全部换掉,都用上新型环保塑胶渔排,一年下来收入接近翻倍。”霞浦县七星村养殖户黄宗容说。
“海上养殖 *** 有破有立,但后来大家发现, *** 后自身利益更有保障,规划养殖好处更多,抵触情绪也就没有了。如今,依法用海、持证用海的观念深入人心。”黄少元说。
“清海”更给力,发展有惊喜。虽然总体养殖面积减了,但大黄鱼等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不仅如此,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最近频繁出现在闽东海域。
智慧养殖
科技手段经营“海上牧场”
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记者看到了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深水抗风浪塑胶养殖平台。84口大网箱,每口一亩见方,9栋红顶房屋点缀四周,栈道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海上牧场”图。
从业26年的 *** 负责人宋向国说:“以前用小网箱,通道是用泡沫浮球搭竹竿木板,我经常掉进水里。现在的栈道宽2米多,可以在上面跑步。以前喂料用肩挑,现在可以管道输送。在排上我们一边照看鱼群,一边吹空调、泡茶。5G *** 信号连接着智慧 *** 杆,在生活屋里就能察看渔排情况。”
“电是从岸上拉过来的?”
“不用,那样很麻烦,也有危险。现在渔排上建有光伏板和风电机,有风时用风,有光时用光,而且电可以储存起来,昼夜不间断供应。”
记者站在红屋顶上四处观察,只见发电房上立着4台景观风电机,加上太阳能光伏装置,一同连接着储能柜和变电器。房顶还有一套海水淡化 *** ,运用光热蒸馏原理,提供生活用水。
海上改造升级,有的村只是帮养殖户就地拆旧建新,结果仍显散乱。白石镇宁海村则选择收回全部海面,统一规划整治。村两委组织成立公司,运用 *** 和补助金改造渔排,再租给养殖户。
瘦瘦的村 *** 支部 *** 龚仙亮是个实干家,他把办公室搬到连片渔排上。“以前,我们是一群讨小海的,村民很早就会养大黄鱼,但并不富。如今水质好了,养殖收入更高了,村里90%的农户在城里买了房,村集体也有了4000多万元的资产。村民交医保,村里给出一半哩。”龚仙亮说。
养殖户王玉凑驾快艇带记者看他的渔排,他向村里租借了576口网箱。曾做过 *** 的老王,是村里最早养大黄鱼的,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说,水温高于27摄氏度,鱼发病率就高,要及时发现干预。而且,卖鱼更好在11、12月份,那时鱼最肥。
另一个养殖户林宗清接过话茬儿:“养一箱好鱼,凭的是技术和经验。 *** 在控制密度,我们自己也在把握。鱼长大了,要及时分箱;渔网用久了会脏,混养些巴浪鱼就会干净很多。”
渔排上,新鲜事儿不断。针对鱼病问诊难问题,宁德建立了市一级的“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总医院),县乡村分别建有渔医院和服务站点,构成一个鱼病防控 *** 。
走进白基湾“海上社区”里的渔医院,只见接诊室内有养殖户带着鱼前来问诊,化验室里检验员用显微镜观察着,一名专家正对着电脑进行远程会诊。高级工程师黄光亮对记者说:“我们是总院的,平时以海上巡诊为主,今天来渔排上坐诊。”
产业增值
三产融合带动高质量发展
在三都澳渔排上,食品公司销售人员老郑对记者说:“物流很便捷,我们晚上打捞鱼,次日凌晨可送到福州,当天就能在国内多地的生鲜市场上架。”
除了卖鲜鱼,大黄鱼一身都是宝,鱼肉、鱼子、鱼鳔、鱼骨,各有其用。网箱改深改大后,鱼的条形变美,肉质更紧实,俘获了更多国人的味蕾。用鱼脑石作 *** 材,用鱼鳞提取生物制 *** 成分……人们不断发现大黄鱼更多的价值,开发新品,精深加工带来了可观的增值。
近年来,宁德市不断完善大黄鱼产业链,从种苗、养殖、加工到冷链运输、品牌营销,已做成产值百亿元产业。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深水养大的鱼,经市渔业协会检验认证后,可统一打“深水瓜”品牌行销。大黄鱼还“游”上了互联网。有渔民开辟直播、新媒体等渠道拓展销路,涌现出蕉城“三都港”、霞浦“赶海父子”等品牌。
眼下, *** 预制菜红火,有公司及时开发系列菜品。金盛水产公司经营着水产品从养殖、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记者在车间看到,工人们忙着做鱼鲞、剁椒黄鱼、酸汤黄鱼、去刺黄鱼柳、糟香黄鱼等预制菜。公司出口部经理蔡海英介绍,加工类产品外销韩国、日本的量更大;冰冻鱼在北方市场销售看好,其中一种投放在商超的礼盒,年销售额三四千万元。
涛声澎湃,鱼儿欢快。如今三都澳的渔民,除了养鱼卖鱼,还能“卖海景”,福安的下白石、霞浦的七星、蕉城的秋竹、福鼎的安仁等新渔村,水清景美,人们在渔排上盖起一栋栋漂亮的海上民宿,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发展路子。三都澳“水乡渔村”风情,仅2021年一个 *** 假期,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
记者离开白基湾渔排时,尤维德走了很长的栈道到泊位送行。从50口简陋网箱养起,到现在拥有生态网箱8000多口,他示范带动周边2000多户渔民靠养大黄鱼增收。远处是他的家乡二都村,他在这一带犁波耕浪几十年,对这方水土有着赤子情怀。“有了好生态,品质提升快!我们要用心保护海洋,经营好这片海。既有 *** 推动,也有我们养殖户的自觉行动,闽东大黄鱼产业一定会更加繁盛!”尤维德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22日 10 版)
走进宁德渔排:福建移动做大做强5G智慧海洋,支撑乡村振兴!文/黄海峰
我对于渔民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刻板印象,但近日通过参加“新春走基层,通信山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了解渔民当下真实生活,与他们交谈,深切到感受到巨大变化——5G宽带入海,对渔民生活工作、当地渔排养殖经济、海洋管理等带来多方面提升。
我们以为渔民出海 *** 仅靠罗盘,海上生活苦闷单调,其实现在渔民依靠5G通信设备和卫星导航设备与家人随时联络,并进行直播带货将海鲜远销全国各地。
我们以为出海捕鱼早出晚归,受限于季节、休渔期等因素只能勉强糊口,其实现在进入5G智慧养鱼时代,某大黄鱼养殖大户年产量达45吨,产值达800万元。
我们以为海边悠闲游是坐船出海进行捕鱼,但随着“渔家乐”旅游品牌兴起,游客可以享受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某餐厅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近几年来,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始终占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其经济潜力巨大。 *** 政策陆续 *** ,让海洋通信必要 *** 日益凸显。一方面,《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将建设海洋信息通信网、完善海上移动通信 *** 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宁德市 *** 《加快建设“海上宁德”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指出到“十四五”末,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200亿元,港口吞吐量1亿吨。
现阶段,由海上 *** 电通信 *** 、海洋卫星通信 *** 和岸基移动通信 *** 构成的海洋通信 *** 仍存在通信质量差、传输速率低等局限 *** 。该如何利用5G通信技术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特点,解决海面离岸100km以内的通信需求,推动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对此深有思考和实践。
笔者此行了解到,如今宁德市三都澳海域已成为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样板区,实现50公里海域5G全覆盖,海域 *** 速率提升70%,容量提升2倍。你一定好奇,这次出行都有哪些大开眼界的体验和感受?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在乡村振兴方面都有哪些实践和成绩?快跟随我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四站式拜访一镜到底,5G智慧海洋新体验
本次出行,笔者主要坐船出海参观了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与华为联合打造的5G智慧海洋样板间。笔者看到了更多丰富、立体、生活化的5G应用场景。以前笔者更多往返于各种大型国内甚至国际会议,但这次通信山海行下基层拜访,切实感受到了5G技术是如何造福渔民生活以及 *** 治理。
之一站:中国移动唯一海上营业厅——三都营业厅
笔者拜访的之一站便是中国移动目前唯一的海上营业厅,即宁德市三都澳海域三都营业厅。据常驻在该营业厅19年的营业员陈巧玲介绍,三都营业厅服务着三都澳渔排近万群众,为沿岸、沿海渔民、村民提供数字时代生活、学习、娱乐等便利。
不仅如此,三都营业厅通过5G *** 信息化手段助力海产品销售,开展海上直播带货活动,帮渔排养殖户销售 *** 、大黄鱼等闽东特产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上。笔者了解到,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累计举办29场直播活动,观看人数1384万人次,带动销售 *** 3万余元,得到30家本地媒体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670万人次。
年关将至,陈巧玲正忙着为渔 *** 系安装渔排5G+AI智慧 *** ,好让渔民们可以回家过个安心年。说起陈巧玲,她从2004年就开始来到三都营业厅工作,彼时的她只有19岁,历经从最初小舢板、浮球木屋升级为如今新型营业厅的条件艰苦岁月,用自己的坚守为客户提供“足不出海”就能享受中国移动式便捷服务。
过往十八载,共6000多个日夜的孤独坚守,是她花样青春的最美见证。参观完后,笔者不由感叹,正是因为像陈巧玲这样的基层通信人员默默付出,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不禁在心中为她竖起大拇指。
第二站:5G入海满足三都澳渔民日常 *** 体验
第二站笔者走进的是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新型渔排养殖区,在这片被称为“海上明珠”的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上,常年有20万养殖渔民驻扎,笔者看到碧海蓝天之下整齐划一的养殖区域,一根根5G+AI智慧 *** 错落分布于渔排之上,仿佛看到了自然海洋风格和5G新技术的梦幻联动。
在三都澳密密麻麻的渔排中分布的一个个 *** 头,可大有来头。据笔者了解,这是由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和华为共同打造的5G+ *** 回传示范渔排,通过利用5G *** 容量优势,实现渔排高清 *** 画面实时回传,满足渔民对渔排看护。同时,基于移动云平台 *** AI能力,通过电子围栏和防落水等功能,满足渔业人员安全生产和防盗预警等需求。
对于5G带给渔民的生活影响,他们有太多要分享的感受。笔者在跟渔民陈伯聊天中了解到,自从渔排安装了5G *** 头,他再也不用夜里一两点拖着疲惫的身体强行起来巡逻防盗,通过“电子哨兵”,只需在 *** 室就能轻松掌握渔排的情况。
“平常打 *** *** 信号好”“可以随时发朋友圈了”“看短 *** 速度快”“娱乐生活丰富多了”,这是笔者听到渔民最多的心声。对比以前夜幕降临,耳边只有海浪声作伴,现在渔排生活一下变得有滋有味了很多。
第三站:三都澳5G智慧海洋50公里海域全覆盖
第三站笔者来到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体验厅,参观由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携手华为打造的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样板区——三都澳5G智慧海洋,双方构建TDD+FDD双层立体覆盖 *** ,采用超远覆盖和SUL(Supplementary Ullink,补充上行链路)技术,完成海域293个5G站点建设。
三都澳5G智慧海洋样板区为沿岸、沿海近百万渔民搭起了一条海上连接通途,提供数字时代便利。据笔者了解,截至2022年5月,宁德海域使用5G终端用户达6.7万户,人均流量达16.8G/月。
在体验展厅笔者还学习了5G智慧养殖方案,如何帮助渔民实现海上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实现看得见、管得着、喂得精、养得好。基于5 *** 下机器人等设备,该方案可以实现“鱼群状态实时 *** ”“死鱼杂物和渔网破损巡检”“生蚝尺寸测量和水质监测”“水下死鱼和杂物清理”等以前靠人难以做到的功能。
未来随着AI能力逐步完善和成熟,智慧养殖方案还将更加智能化。比如AI可以识别大黄鱼尺寸和数量,计算渔排产量和鱼饲料投放量实现精准投资和产出。此外,AI可以识别大黄鱼饥饿度和生病状态,结合喂养设备和远程诊断医院提升喂养品质,降低养殖成本。
笔者除了切实感受5G对渔民生活带来的全新体验之外,还了解到三都澳5G *** 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通过700M频段对巡逻海域进行信号覆盖,三都澳5G海事执法船作为全省首个上线运行的5G海上执法应用,可将海上巡逻采集的 *** 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5G算力 *** *** 叠加的AI识别能力,可以快速识别违法船舶,提升执法效率。
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在宁德成功落地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精品 *** 样板点,形成基线化5G智慧海洋解决方案,不仅为沿海智慧渔村建设、捕鱼养殖作业、渔民村民数字化生活提供有力 *** 保障,也打造了全省首个5G海洋执法示范项目等应用,5G智慧海洋拓展取得积极成效。
第四站: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了解智慧展厅整体业务
第四站笔者参观了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智慧展厅,迎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科技感和十足炫酷的展示,在入口处,笔者看到两个机械臂连带着大屏幕进行“深情舞蹈”表演。通过参观,笔者了解到了移动通信发展历史,体验大哥大等各种古董终端,感受5G智慧海洋、智慧港口、冶金、F5G全光网、6G、数据中心、移动云、乡村振兴、智慧养老等 *** 通信基础设施和综合 *** 业务。
通过这次全面了解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和“数字福建”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笔者对“数字福建”留下深刻印象。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正构建基于5G+算力 *** +智慧中台的“连接+算力+能力”体系,助力福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对于4月即将举办的数字中国大会,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将向全国观众展示哪些数字乡村实践,笔者很是期待。
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成果丰硕
在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创新实践基础之上,笔者看到福建移动正在以建设“信号广、体验优、口碑好”海域覆盖 *** 为目标,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开通661个海域5G *** ,满足沿海海岸、渔村、海岛等场景业务需求,助力滨海渔村振兴。
之一,推动5G海域覆盖扫盲。福建移动结合海岸沿线业务场景及业务分布情况,分期分步推进近海5G *** 建设,有序扩大5G覆盖面,目前覆盖福建省海岸沿线119个乡镇,重点解决113个“有机无网”的 *** 终端 *** 区域5G信号问题。
第二,构建近海5G样板区。福建移动聚焦业务场景多、话务量高、人员密集特色业务区域,充分挖掘渔排养殖、直播带货、智慧文旅等海域典型应用需求,着力构建700MHz、2.6GHz和4.9GHz多频融合协同的 *** 样板,让鱼排、渔村居民享受更高速的 *** 服务。
第三,打造5G入海之一品牌。福建省新建23个远海站点,用5G超远覆盖扩大海域5G覆盖范围,累计覆盖14个近海岛屿、24条近海客渡运航线及离岸40KM海面,为游客出海、渔民出行,远海捕捞提供可靠通信手段,打造口碑优势。
在此前举行的“5G智慧海洋创新成果发布会”上,福建移动5G智慧海洋业务创新工作组组长谢锋林分享了“善政、惠民、兴业”三大方向落地项目和应用成果。
在善政方面,介绍了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海上执法、环境治理、渔船 *** 3大应用场景和成果;在惠民方面,分享了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海上直播带货、智慧渔排、海上营业厅创新成果;在兴业方面,阐述了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蓝色粮仓、智慧港口、智慧旅游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只是缩影,在参观之余,笔者查阅了福建移动下属其他分公司的诸多创新建设。其一,福建移动福州分公司打造专用频段5G专属海域覆盖 *** ,为渔民带来体验优良的5G *** “冲浪”体验,还为5G海上监管与应急指挥等海洋经济发展提供 *** 和数智化保障。
其二,福建移动厦门分公司建设 *** 323路、AI识别43路,打造“夏商智慧农贸OnePark平台”,做到农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公众可查”,打造“1+3+N”智慧农贸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数据壁垒。
其三,福建移动莆田分公司推进2.6G+700M互补的5G立体网建设速度,高效快速实现城市深度覆盖和郊区乡村的广域覆盖,还兼顾海域等特殊场景业务发展需求,重点构筑海域700M打底网,全力支撑沿海ToB/ToC需求,助力旅游经济、养殖和风电等产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笔者观察:5G连续覆盖,助力海洋数字经济腾飞
我们知道,福建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拥有 *** 海岸线3752公里,排名全国第2,超过80%海洋经济活动在离岸50km范围内,仅宁德鱼排常驻人口就超过60万,广大渔民可谓是“苦 *** 体验不佳”久矣。
通过这次的实际拜访体验,笔者看到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携手华为等合作伙伴,以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打造出业界更佳5G海域 *** ,更是将AI技术、水下机器人等融入5G智慧海洋,实现多种数字技术组合赋能,将先进的数字世界带到每一个渔民、每一个渔船、每一个渔排,助力渔民跨越数字鸿沟,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数字化基础。
可喜的是,福建移动宁德分公司与华为智慧海洋样板打造计划,并未停下探索脚步。笔者了解到,未来双方将拓展更多5G业务场景,尝试无人岛全景 *** 、海上可视化监管、锚地生产经营监管、渔船进出口检查,持续提供“沿海体验优、近海信号稳、远海呼得着”5G通信体验。
而且,为了扩大5G智慧海洋发展,福建移动除了在宁德建成全国首个5G海域精品示范网,还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编制《5G智慧海洋 *** *** 》,形成“陆、海、空、天”一体海上5G覆盖标准,福建全省海域完成超过1000个5G *** 建设,实现沿海50公里、近3万平方公里海域连续良好覆盖。
从福建样板笔者看到,5G基础 *** 入海先行,确实能使海洋经济腾飞。纵观我国整体产业来看,我国海岸线3.2万公里,其中 *** 海岸线1.8万公里,在海域覆盖强烈诉求的驱使之下,也给5G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宁德5G智慧海洋样板未来会做大做优做强,从福建沿海到中国沿海,从中国移动到三大 *** ,直到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 、 *** 、垂直企业等,持续尝试在沿海地区探索新模式,推动海洋场景5GtoG、toC、toH以及toB业务规模发展。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面向未来,随着 *** 实现更多远海到近海再到海岸5G连续覆盖,推动5G+AI+智慧海洋场景运用到更多海洋经济领域,必将提高渔民工作环境和效率,支持乡村振兴、海事管理和海洋经济腾飞。
我国沿海重点区域实现5G连续覆盖 智慧海洋开启“蓝色”经济新赛道在我国海洋产业中,智能化进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而5G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是这一潮流中的一部分。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 *** ,更是一场引领“蓝色”经济赛道的智慧海洋 *** 。
不久前,一座位于青岛近海的小岛上,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架设5G *** ,将5G信号延伸至航线的53.5公里之外,实现了青岛近海海域的5G连片覆盖。这并非孤例,在福建,一项“5G+卫星+海缆”的互联互通试验正在进行,以满足多种海洋产业的通信需求。湛江东南的海岛上,前沿技术的可行 *** 正在接受测试,包括5G+微波、5G+卫星以及 *** 直连卫星,这一系列创新措施正为海上5G *** 的覆盖提速。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为了促进5G与海洋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构建智慧海洋5G *** ,采取了5G+卫星+Wi-Fi融合组网的方式,分区域覆盖沿海、近海、远海三大场景。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在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10个沿海省份,实现了重点区域、海岸沿线以及近海海域最远40公里内5G *** 连续覆盖。
这种不断织密的海上5G *** ,正催生着一系列智慧海洋新应用,如5G+海洋牧场、5G+海上钻井平台、5G+智能船舶等。这些新兴应用正在改变着海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福建宁德为例,这里是中国大黄鱼养殖核心区,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于此。渔民现在开始尝试使用水下机器人来帮助养殖,通过5G *** ,水下机器人可以快速巡检多个渔场,提高养殖效率。这对于保护渔排免受海蛎壳等杂物损害至关重要,因为一筐鱼的价值可观。
不仅如此,远离岸边超过百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也受益于5G技术。在珠江口盆地的西江油田,5G *** 使得新一代检测机器人可以无人值守运行,实现对海上生产设施的远程监测与 *** 控,从而促进海上油田的安全稳定生产。
5G技术向海洋领域延伸,不仅推动了行业数字化的升级,也为信息消费带来了新的机会。我国海洋相关产业新注册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自2020年起,5G技术开始进入海洋领域,新注册企业数量几乎翻倍,截至8月底,今年已新注册近4万家海洋相关企业,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八成。
道。
记者探访了一家青岛的企业,他们专注于生产传统海上浮标,而最新研发的产品是一艘海上无人观测帆船。这艘帆船不仅可以利用风帆提供动力,还配备了太阳能板,为多个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供电。连接到5G *** 后,这艘帆船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智能 *** 。
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李洋表示,他们的帆船上可以装载常规的水质监测仪器、气象观测传感器等设备。有了5G技术,他们可以覆盖到50海里左右的沿海区域,并将观测数据传回岸基 *** 控中心,实现信息的交互和遥控。这一监测平台入海后,将常态化地对海岸带生态环境进行走航式监测,解决了以往需要人员出海监测的高成本和数据不连续的问题。企业已经收到了三笔订单,准备着量产这一创新产品。
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还为信息消费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模式。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刘曙光指出,智慧海洋的时代刚刚开启,海洋产业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