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 *** 总书记来到位于陕西南部的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并实地考察金米村产业扶贫成果。
曾经因“山上有金、地上有米”而得名的金米村,囿于交通不便,土地稀少,成为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
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转变。
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辛勤付出换回了“真金白银”,“小木耳”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耳朵”。2017年,金米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1.85%降至2019年的0.23%。截至目前,全县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91%,整县摘帽指标全面达标。
“联姻”八载,下好科技“先手棋”
柞水县,位于秦岭腹地,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深度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且程度深。
2012年,柞水县调整到由科技部定点帮扶。
柞水和科技“联姻”,如何下好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先手棋”?
柞水县气候温润、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温差、日照、海拔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木耳生长,当地农民一直有种植黑木耳的习惯,柞水县县名就来自木耳生长更好的原料柞木。
“为破解木耳产业‘小、散、弱’难以维持长久稳定脱贫的问题,柞水县委、县 ***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依托规模较大、辐射效应明显的示范基地,建设集中连片木耳产业带,将‘小木耳’做成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大产业’,探索出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路子。”科技部第30届科技扶贫团柞水县执行团团长,科技部挂职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利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技部已向柞水选派4届科技扶贫团。2018年1月至今,利斌一直在柞水挂职扶贫。
“对柞水木耳产业的科技支撑,首先是创新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机制,紧扣科技驱动产业发展主线,科技部扶贫团找准科技支持的契合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全力攻克菌种培育滞后、生产管理粗放、市场销售不畅、深加工产品匮乏等产业发展瓶颈制约,探索形成了‘三点一线’科技驱动脱贫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利斌介绍,“三点一线”中“三点”即科技与产业的契合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一线”即科技驱动脱贫产业发展主线。
全力扶持,科技部积极搭建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加大各级科技专项资金争取力度。记者获悉,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菌种繁育及深加工产品研发示范基地、木耳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成。
脱颖而出,科技点亮“脱贫路”
2019年,柞水木耳脱颖而出,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科技部扶贫团全力推进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先后引进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5个,完成地方特色菌种比对试验27个,制定生产种植技术规程4项,示范推广木耳超微粉、益生菌、菌草茶等深加工产品6种,利用废弃菌包生产鸡腿菇等4万袋,形成了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体系。”利斌介绍。
心系柞水、情牵脱贫。科技部大力支持木耳创靓特色品牌,助力柞水木耳在香港“创科博览2018”参展,组织科技部下属单位和相关企业购买木耳产品,联系阿里巴巴集团将柞水作为重点帮扶县,帮助柞水木耳先后登上“阿里巴巴2019丰收节公益直播盛典”“2019天猫双11公益晚会”等舞台,单日销售额达55万元。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以来,科技部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支持柞水县实施科技扶贫项目28个总投资7050万元,累计引进院士、“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380名,组织培训扶贫干部、贫困群众3000多人次,帮销木耳等农产品200余万元。(记者 马爱平)
“小木耳”脱贫,茶产业致富,养蚕缫丝增收——陕西多彩产业里的小康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王远方 张哲浩
“看一看,我们的木耳个大肉厚,没有任何污染……”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里,26岁姑娘何锦漪正在大厅一角做直播。这个记录了柞水木耳种植进化史的大厅,也见证着“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雾笼罩下的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山,多了几分清秀柔美,不少游客漫步于此。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最近时常泡在茶山,看看茶树的长势,盘算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路子怎么走得更宽。
选茧、洗茧、缫丝、翻丝……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近20道工序,雪白的蚕茧变成银丝。作为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在石泉,时光流转千年,养蚕缫丝业依然繁荣。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绿叶子的香气飘出大山,小白蚕“吐”出了致富路……在三秦大地,“黑”“绿”“白”产业映照出的,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木耳做出大产业
秦岭多宝,木耳是其中之一。可直到几年前,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没觉得木耳这个“宝”有多大价值。“我们的木耳虽然品质很好,可祖祖辈辈种木耳,靠天吃饭产量低,还得为销路发愁,种个小木耳咋就能致富?”接到村干部劝他回乡种木耳的 *** 时,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里直犯嘀咕。
肖青松的担忧不无道理,要把木耳产业做成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首先就得解决“靠天吃饭产量低”的问题。对此,柞水县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并成立工作站,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大面积推广。金米村还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2018年,选择回乡的肖青松发现村子变了,木耳种进了大棚里,甚至连销售方式都变了,他亲眼见识了“直播带货”的力量。看到眼前的变化,肖青松有些心动,但仍有担忧。“当时以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怕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肖青松说。
不过了解清楚村里的政策后,肖青松的顾虑彻底没了。原来,在金米村,“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让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村集体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给农户。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两大棚木耳、3.36万个菌袋,年收入四五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现在,金米村的木耳越来越有“含金量”:农户通过自己的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还能及时查看木耳的生产情况;木耳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查到木耳出产地和质量信息。
找对了脱贫的路子,金米村还有更多打算。驻村干部吴正超介绍,金米村将延伸发展黑木耳脆片休闲食品、木耳粉、木耳茶、木耳保健食品、药品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木耳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茶香飘出蒋家坪
从山脚出发,车子在青山中绕过二十多道弯,终于来到蒋家坪茶园。
“刚刚你们走的那条4、5米宽的水泥路,以前就是条两米宽的小土路。平时都不好走,赶上雨天的话,进出都难。”罗显平笑着告诉记者。
话语间,蒋家坪村此前贫困发生率高的些许原因已被点破。虽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光照,使得这里的茶茶香浓郁,但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加上茶叶市场没有打开,茶园日渐老化,蒋家坪茶香始终没有飘出村子。
2014年,蒋家坪村引进女娲凤凰茶叶公司,对1200亩茶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年产茶叶15吨、产值400多万元。加速发展的茶业带动贫困户106户348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高山、绿色、富硒、零污染”的茶叶带着茶香飘向了远方,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或拾起自家荒废的茶园,或开种新的茶园。茶叶,真正成为蒋家坪村的支柱产业。2016年以来,蒋家坪村累计实现脱贫197户532人,贫困发生率由45%下降至0.74%,并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致富,蒋家坪村认准了茶产业这条路,平利县也还有更大的布局。以10万亩富硒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头生态猪为抓手,平利县走出长效的产业致富之路,实现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双赢。
桑蚕织出新“丝”路
房里的木架上,蚕簇整齐摆放,白白胖胖的蚕正忙着吐丝结茧……看着这些蚕,石泉县新兴村养蚕大户刘小兰心里欢喜。“现在蚕宝宝们正值二眠,等到了三龄,就可以送给贫困户喂养了。”刘小兰说。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从没有桑园到拥有30多亩优质桑园,从年养几张蚕到现在年养三四十张蚕,当年“白手起家”的刘小兰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蚕老师”。“蚕农们把蚕种放在我这养,等蚕宝宝们三龄后我再交给他们,这样可以保证产量。”刘小兰告诉记者,小蚕共育模式让蚕农规避了染病风险,缩短了养蚕时间,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每养一张蚕可以让蚕农增收1500元到2000元左右。
从“鎏金铜蚕”的历史中走来,石泉一向重视桑蚕,也在想方设法做大做强桑蚕产业。刘小兰这样的养蚕大户帮带蚕农是一种体现,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也是一种体现。“我们与全县近4000户养蚕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其中贫困户1176户,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浩勇介绍。
据介绍,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0282亩,养蚕农户近10000户,县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张,为西北第二大蚕种场。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擦亮“金蚕之乡”招牌的石泉,还在加快蚕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一只只小小的桑蚕,就这样织出了小康生活的新“丝”路。
来源:光明网
长白县十二道沟镇:黑木耳种植开出“致富”花近日,走进长白县十二道沟镇中和村黑木耳种植大棚内,可以看到一排排、一列列的挂袋木耳排列整齐,长势喜人。
4月底,中和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志愿者近30人完成木耳挂棒。据了解,木耳种植分两个季节,一个春耳,一个秋耳,每次生产周期在三个月,木耳的习性是三分阳七分阴,喜欢潮湿,所以生长的湿度要把握好,2023年木耳收成很好,全年都有新鲜的木耳产出,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助力乡村振兴。
中和村依山傍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好,极其地适宜食用菌栽培,木耳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可 *** 成干木耳,木耳粉等,市场前景广阔,自2016年以来至今,中和村每年发展黑木耳的培育项目,中和村黑木耳在县域内乃至白山市都享有很高声誉。
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势在必行。十二道沟镇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种植木耳、中草药、草莓、冻蘑、西瓜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郭燕 周慧)
木耳里加一勺面粉,不炒不凉拌,简单几步,出锅给肉不换,真香木耳里加一勺面粉,不炒不凉拌,简单几步,出锅给肉不换,真香。平常可以多吃些木耳,因为木耳其中的胶质便可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木耳中铁的含量也极高,经常吃木耳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今天就用木耳来做一道馋嘴美食。
准备食材:
木耳、盐、花椒粉、白胡椒粉、普通面粉、淀粉、食用油、椒盐
具体做法:
1.这个是200g已经泡发的木耳,摘去木耳的根部,然后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净,把较大的木耳撕成小朵,处理好后把水倒掉。
2.下面用吹风机把木耳上的残留水分吹去。
3.加点食盐,加点花椒粉,再少加点白胡椒粉搅拌均匀,加一勺面粉,再加一勺淀粉,放两勺食用油,然后再搅拌均匀。
4.锅里油温四成热下锅炸,炸的时候注意来回翻动下,防止粘连在一起,炸到微黄的时候捞出来,把锅里的残渣也捞干净。
5.锅里油温继续升高到6成热的时候,把木耳倒入锅中再复炸30秒左右,炸至表面呈金黄色的时候捞出来控油。
6.最后撒上一点椒盐就可以吃啦,美味的椒盐木耳就做好了,吃起来外酥里嫩,真的好香。
种上小木耳 摘下贫困帽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前些年先后搞过多种产业,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村里开始种木耳,种植的时候面对面培训,收获以后又推出木耳深加工产品。通过种植小小木耳,金米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金米村村民这几天忙得热火朝天,正为新一轮出木耳做准备。可就在三年多前,对于发展产业,村民们很闹心。最初当地跟风种植牡丹、魔芋、药用菊花,但都以失败告终。2016年,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重点来抓,金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县里派驻了扶贫工作队和之一书记重点帮扶。还是搞产业,但这次和以往都不同。
脱贫“药方”开了出来,村民却仍有顾虑,建档立卡户何小燕还阻拦自己的丈夫去种棚。
看到群众有顾虑,金米村推出两个实招,之一村里统一建棚,帮助农民种植木耳;第二推行“一对一”科技帮扶机制,如何打孔、挂袋、采耳、晾晒,啥时候该浇水、该通风,都有技术员面对面培训。
小木耳成了致富的“金耳朵”。依靠产业带动,2019年金米村人均纯收入9657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23%,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为确保贫困户持续受益,金米村在之一批30个示范棚的基础上新建48个家庭棚,动员有想法的贫困户承包自己种,多种多受益。木耳行情好了按市场价去卖,行情不好时村里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价收购木耳。
为了增加产业抗风险能力,当地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把金米村升级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新田地、中博农业等品牌相继入驻产业园,建成年产2000万袋木耳菌包的生产厂和一个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新增木耳粉、木耳茶、木耳冰淇淋、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产品。今年虽然遭遇疫情,但在龙头电商、 *** 直播的带动下,木耳销售不降反增,金米村农户完成了从“靠天吃饭”到在家门口赚钱的转变。
“华北木耳之一县”山西中阳:黑木耳成“富民恒业”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吕梁7月19日电 (记者 杨杰英)盛夏的吕梁,万木葱茏,生机盎然。7月19日,中国(山西·中阳)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华北木耳之一县”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开幕。在以“五彩中阳、地道木耳”为主题的大会上,中阳县被授予“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称号。在大会期间召开的产销对接暨招商引资洽谈会上,签约金额达16.92亿元。
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徐广国,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市长张广勇出席大会。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联盟、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有关领导参加大会。大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客商及学者嘉宾通过实地参观、现场签约、主旨论坛交流等方式,探索黑木耳高质量发展路径,共话乡村振兴的产业篇章。
黑木耳产业已成为中阳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产业。 张云 摄
开幕式上,中阳县作了黑木耳产业专题推介,诚邀大家走进中阳,品鉴木耳美食之盛,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共议合作共赢之机。当天,还举办了黑木耳综合体项目奠基仪式,进行了黑木耳采摘、木耳品鉴等活动。
天赋中阳美,地道黑木耳。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中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09%,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天然宝地。中阳木耳色泽黑、肉质厚、口感好、品质优,营养成分高于普通木耳,是绿色天然的保健食品。
签约仪式。 张云 摄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中阳县木耳产业技术总顾问常明昌介绍,中阳县作为木耳产业的新产地,病虫害相对较少,不使用农药,产出的木耳几近天然品质。“中阳县的黑木耳产业有着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每年森林抚育产生的大量枝丫材为黑木耳菌棒的生产提供了先天支撑,还可充分利用本地核桃木、枣木等修剪枝,这样生产成本更低。加上黑木耳当年生、见效快,带富能力很强。”
近年来,中阳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种植户参与、市场拓展等方式,推动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引领中阳县跨入全国十大木耳基地县行列。
小木耳做成大产业,离不开政策导航、护航。从2018年开始,中阳黑木耳产业历经探索起步、快速发展,产值规模成倍增长,一年一个新台阶,成为“华北木耳之一县”。中阳县和定点帮扶单位山西省委统战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把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新兴产业——黑木耳产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以来,先后经过30余次产业专题调研、20余次主题座谈会,中阳县与黑龙江省东宁市建立友好城市战略合作,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做大做强黑木耳这篇文章,中阳县先后出台菌棒补贴、大棚补贴、种植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了《山西省中阳县黑木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0-2025年)》等10项具体专项规划,2021年中阳县委办1号文件印发《2021年黑木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整合涉农资金1.3亿持续推动发展——“呵护加持”之下,从2018年的小试牛刀,到2019年逐渐推广,再到2020年全面铺开,再到如今近5000万棒。
当天,黑木耳采摘活动。 张云 摄
科技“加持”是中阳木耳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夏日炎炎,正是木耳热闹出产的时节。黑顶的智能棚内,塑料棚布自动卷起,门口的显示屏上,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数值动态更新,借助于传感器和视频传输,这里30多个大棚的实时情况在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清晰呈现。
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建光介绍:“实践证明,智能棚的产量能增加20%左右。后方的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变化,实时操作降温、喷水等动作,做到一键智能控制,管护更加省时省力。”下一步,智能棚将在中阳县渐次实现全覆盖。
由量到质是中阳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拐点”和“机会窗口”。“中阳黑木耳,领‘鲜’就‘购’了!”在木耳采摘现场,“主播”们纷纷在大棚里直播带货。为了让“酒香”飘出“深巷”,山西省委统战部积极牵线搭桥,连续两年在中阳县举办消费扶贫活动。中阳县县长孙燕飞介绍,目前中阳县整合线上线下销售融合发展,不断打开“中阳小木耳”的销售“天窗”。“我们正在开展有机绿色认证,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和地理标志,建立黑木耳小镇和黑木耳博物馆、成立木耳协会,推动黑木耳粉、黑木耳酱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换挡升级’。”
农户唱主角,增收是“王道”。2020年,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新村黑木耳种植户王建军回村承包了7亩地,开始种植木耳。王建军说:“两块多钱的菌棒,补贴下来只要五毛四分钱,每亩地还补贴3000块。去年,黑木耳每斤卖近30块钱,今年的价格更高。”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华平,如今与民兴农牧合作社的社员们建成25座木耳大棚。吕华平说:“去年已经回了本。今年又种了几个棚,落到口袋里的钱更多了。”
2021年,中阳县的菌棒栽植数量为4749.9万棒,将采收干木耳500万斤,可实现产值2.25亿元,将直接带动1.5万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为黑木耳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木耳采摘现场,“主播”们纷纷在大棚里直播带货。 张云 摄
吕梁市委常委、中阳县委书记赵沂旸说:“近年来,中阳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谋划、精准施策,黑木耳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空间布局从无到有、发展水平从量到质、产业链条由短到长,成为全国木耳十大主产基地县之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健全完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和农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的‘四化一机制’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中阳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吕梁市委、市 *** ,中阳县委、县 *** ,中阳县木耳栽植龙头企业承办。(完)
「晋欢颜」中阳县:黑木耳产业 织就致富梦2021年是中国 *** 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黄河新闻网记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围绕山西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反映山西各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定格三晋大地全面小康“晋欢颜”。
走进中阳县,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木耳大棚铺满大地。只见吊挂起来的圆柱状木耳菌棒从棚顶垂直而下,菌棒上长满了黑黝黝、肉嘟嘟的木耳,一串串一排排,犹如挂起的巨型风铃阵,吹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近年来,中阳县依托资源、气候、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种植户参与、市场拓展等方式,推动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产业。
全面落地 助推木耳大发展
从2018年开始,中阳县和定点帮扶单位山西省委统战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把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新兴产业——黑木耳产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先后经过30余次产业专题调研、20余次主题座谈会,中阳县与黑龙江省东宁市建立友好城市战略合作,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做大做强黑木耳这篇文章,中阳县先后出台菌棒补贴、大棚补贴、种植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持续推动发展。
“呵护加持”之下,从2018年至2021年,中阳县的菌棒栽植数量为4749.9万棒,将采收干木耳500万斤,可实现产值2.25亿元,直接带动1.5万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
多方发力 做足销路大文章
好产品必须走进市场,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让中阳黑木耳走出去,成为更多城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中阳县多方发力,做足销路大文章,助推中阳黑木耳“飞”向全国。
打造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积极引导企业、栽植大户主动参与黑木耳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中阳特色的名优产品,全力打造黑木耳自主品牌。依托电商中心,设立京东、 *** “中阳馆”,开设若干线上直销旗舰店,利用“快手”“抖音”“直播带货”,实现销售突破;山西省委统战部积极牵线搭桥,连续两年在中阳县举办消费扶贫活动;开展有机绿色认证,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和地理标志,建立黑木耳小镇、成立木耳协会,推动黑木耳粉、黑木耳酱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换挡升级”。
*** 护航稳前行 迈向全国启新程
2021年7月19日,中国(山西·中阳)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中阳县开幕。自大会举办信息发布后,吸引了行业同仁积极响应,陕西商洛、湖北随州、河北阜平、河南清丰、黑龙江东宁等省市,以及山西交口、临县等省内主产基地组团到会观摩学习。
在以“五彩中阳、地道木耳”为主题的大会上,中阳县被授予“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称号。开幕式上,中阳县作了黑木耳产业专题推介,诚邀大家走进中阳,品鉴木耳美食之盛,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共议合作共赢之机。当天,还举办了黑木耳综合体项目奠基仪式,进行了黑木耳采摘、木耳品鉴等活动。大会期间,召开了产销对接暨招商引资洽谈会,签约金额达16.92亿元。
风正扬帆,乘势而为;破难前行,成果丰硕。如今,黑木耳产业在中阳遍地开花,在政策喜雨的滋润中拔节孕穗,结出富民强县的累累硕果。
“小木耳”脱贫,茶产业致富,养蚕缫丝增收——陕西多彩产业里的小康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王远方 张哲浩
“看一看,我们的木耳个大肉厚,没有任何污染……”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里,26岁姑娘何锦漪正在大厅一角做直播。这个记录了柞水木耳种植进化史的大厅,也见证着“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雾笼罩下的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山,多了几分清秀柔美,不少游客漫步于此。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最近时常泡在茶山,看看茶树的长势,盘算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路子怎么走得更宽。
选茧、洗茧、缫丝、翻丝……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近20道工序,雪白的蚕茧变成银丝。作为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在石泉,时光流转千年,养蚕缫丝业依然繁荣。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绿叶子的香气飘出大山,小白蚕“吐”出了致富路……在三秦大地,“黑”“绿”“白”产业映照出的,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木耳做出大产业
秦岭多宝,木耳是其中之一。可直到几年前,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没觉得木耳这个“宝”有多大价值。“我们的木耳虽然品质很好,可祖祖辈辈种木耳,靠天吃饭产量低,还得为销路发愁,种个小木耳咋就能致富?”接到村干部劝他回乡种木耳的 *** 时,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里直犯嘀咕。
肖青松的担忧不无道理,要把木耳产业做成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首先就得解决“靠天吃饭产量低”的问题。对此,柞水县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并成立工作站,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大面积推广。金米村还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2018年,选择回乡的肖青松发现村子变了,木耳种进了大棚里,甚至连销售方式都变了,他亲眼见识了“直播带货”的力量。看到眼前的变化,肖青松有些心动,但仍有担忧。“当时以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怕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肖青松说。
不过了解清楚村里的政策后,肖青松的顾虑彻底没了。原来,在金米村,“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让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村集体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给农户。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两大棚木耳、3.36万个菌袋,年收入四五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现在,金米村的木耳越来越有“含金量”:农户通过自己的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还能及时查看木耳的生产情况;木耳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查到木耳出产地和质量信息。
找对了脱贫的路子,金米村还有更多打算。驻村干部吴正超介绍,金米村将延伸发展黑木耳脆片休闲食品、木耳粉、木耳茶、木耳保健食品、药品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木耳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茶香飘出蒋家坪
从山脚出发,车子在青山中绕过二十多道弯,终于来到蒋家坪茶园。
“刚刚你们走的那条4、5米宽的水泥路,以前就是条两米宽的小土路。平时都不好走,赶上雨天的话,进出都难。”罗显平笑着告诉记者。
话语间,蒋家坪村此前贫困发生率高的些许原因已被点破。虽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光照,使得这里的茶茶香浓郁,但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加上茶叶市场没有打开,茶园日渐老化,蒋家坪茶香始终没有飘出村子。
2014年,蒋家坪村引进女娲凤凰茶叶公司,对1200亩茶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年产茶叶15吨、产值400多万元。加速发展的茶业带动贫困户106户348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高山、绿色、富硒、零污染”的茶叶带着茶香飘向了远方,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或拾起自家荒废的茶园,或开种新的茶园。茶叶,真正成为蒋家坪村的支柱产业。2016年以来,蒋家坪村累计实现脱贫197户532人,贫困发生率由45%下降至0.74%,并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致富,蒋家坪村认准了茶产业这条路,平利县也还有更大的布局。以10万亩富硒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头生态猪为抓手,平利县走出长效的产业致富之路,实现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双赢。
桑蚕织出新“丝”路
房里的木架上,蚕簇整齐摆放,白白胖胖的蚕正忙着吐丝结茧……看着这些蚕,石泉县新兴村养蚕大户刘小兰心里欢喜。“现在蚕宝宝们正值二眠,等到了三龄,就可以送给贫困户喂养了。”刘小兰说。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从没有桑园到拥有30多亩优质桑园,从年养几张蚕到现在年养三四十张蚕,当年“白手起家”的刘小兰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蚕老师”。“蚕农们把蚕种放在我这养,等蚕宝宝们三龄后我再交给他们,这样可以保证产量。”刘小兰告诉记者,小蚕共育模式让蚕农规避了染病风险,缩短了养蚕时间,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每养一张蚕可以让蚕农增收1500元到2000元左右。
从“鎏金铜蚕”的历史中走来,石泉一向重视桑蚕,也在想方设法做大做强桑蚕产业。刘小兰这样的养蚕大户帮带蚕农是一种体现,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也是一种体现。“我们与全县近4000户养蚕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其中贫困户1176户,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浩勇介绍。
据介绍,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0282亩,养蚕农户近10000户,县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张,为西北第二大蚕种场。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擦亮“金蚕之乡”招牌的石泉,还在加快蚕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一只只小小的桑蚕,就这样织出了小康生活的新“丝”路。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7日04版)
紧急提醒!这样食用湿米粉、木耳,小心中毒5月23日,记者从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最近由于广东各地雨水频繁、高温潮湿,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凉皮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
*** 配图
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该注意啥?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凉皮等湿米粉时,尤其是散装销售的,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并根据产品原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现场查看是否符合包装标示要求,明晰所购产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要素。湿米粉应低温储存,且要在其保质期内食用完。
食品销售者、批发商、餐饮服务单位等食品经营者在购进湿米粉、木耳、银耳等食品时,要严格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湿米粉应按照标签标示的储存条件进行保存,并在保质期内销售食用。
此外,储存销售散装的湿米粉、银耳、木耳等食品应当在储存容器外或货架、货柜等显著位置上用公示牌或标示牌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事项。
过期未销售或未加工食用的湿米粉,要及时销毁处置,做好销毁记录(包括图片和文字等),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过期湿米粉不回流经营。
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
湿米粉保质期一般为24小时,但由于现在的湿米粉生产工艺变化,超过保质期的湿米粉感官性状仍然正常,且不会有发酸发臭等变质性状,会给人造成可以继续销售或食用的错觉,然而这类湿米粉却可能已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中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同时,椰毒假单胞菌也可能在泡发木耳、银耳上繁殖,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因此,关于食用木耳、银耳等菌类食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用泡发木耳、银耳等菌类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
2、泡发木耳、银耳等菌类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
3、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
4、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提醒称,如果怀疑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
米酵菌酸毒素
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毒素之一
一组图带你认识这个略显陌生的名字
学习防食物中毒的 ***
↓↓↓
新晚报综合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央视新闻
来源: 新晚报
斯坦德检测:口味测评,您喝过木耳粉饮料吗?众所周知,木耳中含有的营养元素极为丰富,除常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微量元素外。还有磷脂,固醇等多项营养元素,因此木耳向来誉有“菌种之冠”的美称,《本草纲目》有记载,木耳性甘平,有补气益智,润肺补脑,活血化瘀之功效。木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农用作物产品,《本草纲目》记载云:木耳性甘平,有补气益智,润肺补脑,活血化瘀之功效。然而,木耳粉饮品,你了解吗?
斯坦德检测主导研发的木耳粉饮品,主要以木耳为原料,经初期分拣、浸泡消毒、称量分装,磨粉细化,配料调制等环节制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此次研发的木耳粉饮品为多种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市场。
木耳固体饮料优势功效
1、十余种营养成分
木耳粉,完全保留了木耳所有的营养成份:包含蛋白质、纤维素、钙、铁、磷、胡萝卜素、木耳多糖、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以及木耳所特有的植物胶质等原有活性成份,是一种天然、便捷的标准化健康食品。
2、人体98%吸收率
经实验证明,木耳制成特定目数粉末,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吸收率可达98%左右,十分有利于人体快速吸收和摄取多种营养,比不粉碎直接食用提高吸收率2倍以上。
3、降低血脂和血粘度
木耳粉中的腺苷具有降低血脂和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以及减轻动脉硬化、防止血栓形成、防止中风发生的功能。
4、人体钙更好来源
木耳粉中的钙是一般肉类的30-40倍,是牛奶的2.3倍,所以是人体钙的更好的来源,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天然食品。
5、含铁量=30倍菠菜
木耳粉含铁量是菠菜的30倍,猪肝的4.3倍,大多数肉类的10倍,因此是缺铁性贫血者更好的补铁食品之一。
6、延缓衰老症状
木耳粉的脂肪成分中含有的卵磷脂、脑磷脂、鞘磷脂等磷脂类化合物,对于中老年人有特别的好处,可以帮助延缓老年人思维、记忆力减退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还能降低血浆中胆固醇、脂肪含量。
7、预防便秘及肠癌
木耳粉中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中的甘露聚糖、木糖、戊糖等多元糖醇和膳食纤维,不会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波动。多元糖醇和膳食纤维都有预防便秘,改善肠内菌群平衡,预防肠癌的作用。
斯坦德检测作为一家综合性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和中国计量认证(CMA)合格单位。专业从事农副产品、碳酸类、果蔬汁类、功能型及乳品等各类饮品的分析研发工作,结合分析研发工程师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强大的仪器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各类产品研发、模仿生产、成分分析、配方分析、农产品深度加工等综合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