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秋分时节”】
秋分节气怎么养生?因为秋分是昼夜等分的,养生一定要适应天地阴阳自然之道。我们需要遵循《黄帝内经》里面所讲的“天人相应”的法则,让人体阴平阳秘,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一、防止燥邪伤人
要保持这种平衡,要注意以下几点。之一个是防止外邪的干扰。我们知道外邪一共有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到了秋季的时候是哪个邪当令?是燥邪当令。(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到了秋天,燥邪伤了之后,好多人就容易咳嗽,叫做燥邪伤肺。小朋友这个时间正好是开学过了一段时间,开学大概过了三周,正好是秋分这个节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好多小朋友就开始咳嗽,嗓子疼,说话声音有点哑,咽喉有点不舒畅等这些情况就会出现。
我们在门诊上可能在这个时候遇到一些肺系问题的患者比较多,这其实都是燥邪伤人,因为到了秋季,天气干燥,人体对应的主要所感的外邪是燥邪,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滋润,我们中医叫做润肺。(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用什么润肺?我们可以用平常吃的食物,比如梨、百合,然后还可以去超市或有的大药房可以买秋梨膏来吃,秋梨膏是北京特殊的一种食材,它是用秋天的梨,兑上一些蜂蜜,给它熬成膏,罐上一瓶,喝的时候用一小勺,放在碗里,然后用水化开,喝秋梨膏水,对肺也有好处,可以润肺,这就是我们保持肺气滋润的一种 *** ,这是之一个。
二、注意防寒保暖
第二个就是到了秋季的时候,天气逐渐转凉,所以昼夜温差也非常大。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早晚一定要注意添加衣物,千万不能说因为自己身体好,就 *** 厚衣服了。
在中医学和民间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春捂秋冻”,大家一定不要过度解读这句话,老百姓就认为好像“秋冻”指的就是秋天一定要好好冻一冻。早上就少穿点,让冷风吹一吹,冻一冻。到了晚上的天气很冷,也不加衣服,这样的思维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任何东西都有度,所谓的“春捂秋冻”的意思就是秋天的时候身体的汗毛孔是逐渐闭合的,这个时候要让我们的身体感知一定的凉度和天气转冷的感觉,千万不能说是捂的很重。这样一来,你的腠理就闭合的不够致密,就容易得病,所以叫做秋冻。
但是你不能过度的去解读,说“秋冻”就是好好冻一冻,你确实冻了,完了之后还冻感冒了,那样就对身体非常不好了。所以到了秋天的时候,早晚只要是天气凉了,一定要注意添加衣物。
我们上班的时候,要注意带件外套。比如说加班加的很晚,晚上回家的时候都晚了,太阳落山了,甚至到了八九点钟了。这个时候,天气气候是迅速转凉,这时候你要穿着T恤可能就会觉得非常冷,这时候你就需要套上外套,避免寒邪伤身体,(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就是我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就是“春捂秋冻”千万不能过度的去理解,一定要去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我们身体的阴阳气血的平衡,千万不能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小朋友,这两头容易得病。所以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
三、注重精神调养
第三点就是到了秋季的时候,万物凋零,落叶纷飞。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容易产生一种悲凉的情绪,叫做悲秋,心理容易出现这种悲秋的状况,我们怎么样来调节呢?
这方面一定要进行精神的调养,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能大喜大悲,这种情绪对身体影响比较大。怎么来调节呢?我推荐几种运动,可以通过运动来调节我们身心的这种状态,因为秋分节气跨越了15天,大部分的秋分的节气是包含着中秋节的,所以说在这个节气当中,(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可以有一个小长假,就是中秋节的一个假期,有的时候会包含着国庆节的假期。那么在这个小长假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去登山,我比较推荐的就是登山或者是秋游的运动。
因为秋天的时候风和日丽,这是一年四季当中外出旅行的一个非常好的季节。而且气候也不是很冷,也不热了,正好气候宜人,可以出去活动,适当的运动可以让人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如果我们去登山的话,登山的运动比我们正常坐在那里呼吸要多出大概是10到20倍的摄入的氧气的量。那么这种充足的氧气对于人的心脏和其他器官都非常有好处。能增加肺的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促进这些内脏、大脑的血液循环。第三个有很好的减肥和降低血脂的作用。
因此秋分时节,我们要是运动的话,要选择在户外秋游或者是登山这种方式来运动。因为在户外的时候,秋分时节,山上的绿色植物还很茂密,这些绿色植物它能净化空气,排出氧气,所以负氧离子会比较高,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同时在登山的时候,山顶上的这个气温要比山脚下气温低。所以随着登山的过程当中,气温的是缓慢的变化。在这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就逐渐调试这种适应寒热变化的能力,但是又不是特别的剧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的身体调节系统是非常有好处的。(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登山非常适用于防治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还有一些慢性的腰腿痛,或者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所以我比较推荐大家在秋季的时候要去户外,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去户外进行锻炼,登登山,郊游一下,散步、走路对身体都非常有好处,这是第三点。
四、早睡晚起,顺应秋收之气
第四点,就是我们的作息时间,因为秋分之后,天亮的挺晚的,天黑的越来越早,所以黑夜就越来越长,白天就越来越短。所以《黄帝内经》一直教我们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这个时候特意早睡晚起,早点休息顺应大自然的秋收之气。比如说有很多老年人是5、6点钟醒。这时候虽然醒了之后,你可以在床上再眯一会儿,不要很快就起床。要多睡一会,要晚起,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是秋收。(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是全身的阳气给收藏起来,不要耗散。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身体属于一种收藏的状态,所以叫做早睡晚起。这样一来,我们注意好这几点之后,就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防止外邪的入侵,同时我们可以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心态的平和。这样一来,五脏就能安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就是《黄帝内经》教给我们的养生 *** 。
秋分物候
我们再往后看秋分有三个物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过了秋分的时候,我们就不大会听到雷声,秋分之后打雷就少了。
再过五天之后,冬眠的动物们开始修他自己的洞穴了,准备越冬了,因为动物们是非常敏感的,它们能感知到这种天地物候,阴阳寒暑这种平衡的变化,所以它们在这个时候已经感受到这种凉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秋凉,秋凉以来了之后,小动物们就开始修洞穴了。
再过五天之后,这些小水塘,堤坝的积水开始慢慢的减少,趋于干涸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就是雨季已经过去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尤其是北方会越来越干燥,一干燥之后,水分蒸发的特别快。所以说一些小水塘、一些积水就慢慢的干涸了。这就是秋分的三个物候。
所以,整个秋分节气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时候气候干燥要保持好润肺,同时昼夜温差大,要注意添加衣物。第三个,就是秋天的这个节气也容易让人产生悲凉的情绪,这时候你要保持心态平和,经常去郊游或者是爬山,舒畅心情,同时对身体有很好的积极的调节作用。
最后一个就是作息时间要尽量的早点睡觉,比平时稍微晚点起床,让我们的身体属于收藏的状态。这就是《黄帝内经》教给我们的秋分节气的这样一个养生的 *** 和原则。
好,谢谢大家。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个节气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秋分时节”】(更多精彩,下一节气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 *** ,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小雪至宜冬藏 养生有八大要点来源:人民健康网
2020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八)小雪,全年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每年在11月22日或23日,当太阳达到黄金240度时,小雪节气到了,北方孟冬时期,开始要小量降雪啦。“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描述小雪15天的气候。
《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小雪后天之阳气上升地之阴气下沉,阴阳不交,天地闭藏,大地不再有生气,一片封藏景象。气温骤降,结冰上冻。冬藏,如何养正气?(正气:维持人体各器官正常功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养正气离不开养血,血为气之母。养气血必补脾肾”。在小雪节气期间,建议人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1)补肾汤:栗子、枸杞、核桃、百合、大枣、陈皮适量,可以根据个体体质可以加羊肉(体质偏寒),可以加老鸭(有滋阴作用);可以加黄芪太子参老母鸡(健脾补气效果佳)。(2)多吃应季蔬菜水果:冬天经常吃火锅,但辛辣物、牛羊肉,在干燥的冬季更容易让人们出现辛燥的症状,比如口鼻干燥,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多吃些白菜、豆腐、萝卜、藕片、银耳,滋阴润燥。多吃苹果、梨、香蕉、橙子,养阴润燥同时富含维生素。(3)黑色的食物补肾养气血:白菜炖豆腐(黑豆),黑木耳炒菠菜,腰果香菇炒西芹,黄芪莲藕黑豆牛骨汤,补肾粥(黑米、黑豆、黑芝麻、粟米、紫皮花生)。
运动:打太极拳、八段锦,至微微出汗,尤其是体质虚弱容易感冒之人,不可大汗淋漓而复感风寒。不建议早晚运动,气温低,太阳出来后阳气上升时运动,采集天地之精华。气为血之帅,正气充沛,血随气行,达于四末,表现面色红润手足温暖。
调情志:气温低情绪容易出现抑郁,要多听轻音乐,心胸开阔,与人为善,保持愉悦的心情。肝藏血,主疏泻,心情愉悦利于肝的疏泻收藏养肝血。
规律作息:“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小雪节气阳气比较弱,此时阳气是闭藏的,所以人也要随着阳气的闭藏而闭藏,不要扰动阳气,这时候夜晚比秋天要长一些,白天时间较短,所以人们要适应气候的变化,要等待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再起床,可以避免寒气的侵袭,保护人体的阳气。总之,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适寒温而早晚加衣,避风寒防感冒。
艾灸:补肾补气血:肾腧、脾腧、关元、涌泉、太溪、八髎,灸后多喝温水。
*** :百汇、大椎、风池,增加正气,提高免疫力。
保持空气流通:早中晚开窗通风。
小雪益气养血膏:百合、大枣、枸杞子、黄芪、茯苓、白术、陈皮、砂仁、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桑葚、沙参、麦冬等根据体质辨证后选择适量熬制成膏,每天一勺,舌下含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丁晓庆)
中医谈节气 | 立夏养生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之一个节气,指春日远去,夏季开始,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在此时节,农作物告别了春意萌动,迎来了茁壮成长。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长沙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经典病房刘用医师提醒,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也阳气旺盛,新陈代谢活跃,四肢气实,此时可以顺应天地阴阳之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阳气宣泄。夏季应心,立夏的养生还应注意养心阳,护心阴,调心神。
《黄帝内经》:立秋养生,有这5点就够了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点”,就是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节点。按照《黄帝内经》中“顺应天地”的理念,就是要遵循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立秋起,关键在“收”。
进食以润燥、温润为主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中医认为,饮食治疗疾病为上,药石次之。我们的祖先将主观感受与食物中特有的“能量”相结合,总结出食物的“温、凉、寒、热”的四性以及“辛、酸、苦、甘、咸”的五味。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且“其在天为燥”,秋季的特点是“肃杀”,天干气燥的天气环境,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咳的“燥咳”的表现。所以,饮食上宜适当选择具有滋阴润肺之功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百合、银耳等以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另外,莲藕、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及各种菇类,也很适合进食。既可润肺,又能调和脾胃。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入秋后,我们的身体就应当逐渐从夏天里阳气外放的特点,转变为阳气收敛入体。所以,饮食上宜收而不宜散。中医认为,酸味有收敛的属性,辛辣有发散的属性,立秋后可适当地吃一些酸味时令蔬果,如乌梅、柑橘、柚子等。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以防泻肺气。
开始保护自己的“背”
俗语说“夏天盖肚,冬天盖背”,进入秋季后,人体的“气”由外向内收敛,在外保护我们的“卫气”减弱,应该注意根据气候的逐渐变化去增减衣物。立秋后天气依旧很炎热,很多人仍像夏季一样,睡觉开着空调。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立秋后尽量不要在晚上睡觉时使用空调。因为立秋后虽然暑热未尽,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热、夜间凉爽。如果在晚上睡觉时使用空调,容易使人出现身热头痛、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另外,睡觉时也不宜开窗甚至对着门窗,避免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而致病。
适当运动解秋乏
夏天暑湿之气旺盛,人体会大量出汗,体温升高。但立秋后的天气逐渐转凉,人体出汗散热逐渐平缓,因此人体会感到舒适并逐渐进入“松弛”状态,“秋乏”随之而来。此时,通过一些中等强度,运动时间稍长的锻炼,可以有效驱除“秋乏”。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轻松柔缓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配合呼吸使精神内敛,不过多耗散阳气。
宁心乐观,预防抑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立秋后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心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减少房事
立秋时“阳消阴长”,人体也到了“收敛”的时候,应当减少房事次数。人体若阳气不足,可以借助春天生发之性、夏天阳热之气以温养生发阳气,而 *** 不足的人,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养 *** ,因此,“纳精”虽是冬季“收藏”的关键,实际上从立秋就应开始了。
春分:顺四时之度,9种体质养生法,即学即用!春分:顺四时之度,9种体质养生法,即学即用!
诵明书院 小药童 诵明书院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七绝·春分》
左河水
风雷送暖季中春,
桃柳着妆日焕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
白天黑夜两均分。
春分物候说
春分时气温升高,北方的天气己经变暖,在全国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中,“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指春分。
○ 自然界:东风送暖,燕雀南归,春耕大忙季节已经在各地开始。
【春分一候:玄鸟至】
玄鸟也就是指燕子,
从南方越冬飞回。
【春分二候:雷乃发声】
虽说惊蛰有雷声,
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
【三候始电】
由于雨量渐多,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
春三月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而生机勃发,天空雷鸣电闪,质象境龙跃凤鸣,物相境春风化雨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而万物活跃。
人们更应当顺四时之度,加强身识的活动与运动,行气活血,增强体质,提升生命活力。应逐步增强身识的活动量,提升与万物之间的感知度,实践身与天地生气的合一。
易感疾病有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我国自古就有"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的说法
易五更晨泻
之一,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所以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特点是餐泄,就是完谷不化的腹泄。
第二,舌苔白,脉沉而弱,怕冷,腰以下发凉者可吃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温中扶阳。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
易腹痛腹泻
之一,因春天风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第二,养生的办法是大风天,少到户外受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
第三,春分前后,要防止受凉。
第四,做菜多用干姜,因为干姜能温中。
易感冒、流涕
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注意体质
1、平和体质就是人们说的正常体质,春分养生只要注意饮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2、气虚体质表现为虚弱,感到疲劳,常出虚汗,容易感冒。除了饮食上调养,还应适量多运动,因为运动对补气有作用,但切勿过量运动以免消耗元气。3、阳虚体质表现为手脚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容易发生腹泻,应该科学膳食,注意温补,可食西洋参、红枣、韭菜、桑椹,党参、黄芪等。4、阴虚体质表现为皮肤干燥,手脚心发热,脸潮红,眼睛干涩,口易渴,大便易干结。可多吃点百合、芝麻。5、淤血体质表现为有黑眼圈,女性痛经,年龄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肤易出现瘀血斑点。适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6、湿热体质表现为易生粉刺和暗疮,有口臭,小便黄。可适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黄瓜、苦瓜、通心菜。7、气郁体质表现为情绪低落,易失眠。可以喝小柴胡汤、黄花菜鸡蛋汤、麦片牛奶。春分时节,郊游踏春很有效果。8、痰湿体质表现为人较肥胖,感觉肢体困重。该体质的人应多吃点冬瓜、萝卜、海藻、海带和薏米。9、过敏体质易起荨麻疹,易过敏,皮肤一抓就红。这种体质的人应该不要吃海鲜与辛辣 *** 之物,不饮酒。
【春季养生要点】衣要下厚上薄,觉要早睡早起养要晒眼护肝,食要少酸多辛动要适当舒展,志要常达戒怒脚要常泡驱寒,此为养生要点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谈“大雪节气与养生”首届全国名中医,天津市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武连仲 天津中医药大学 供图
中新网天津12月7日电 题:全国名中医武连仲谈“大雪节气与养生”
作者:孙玲玲
12月7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其为“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我国北方民间有“大雪腌肉”的习俗,此时家家户户忙着腌咸肉、灌香肠,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大雪天气寒冷,河面多已结冰,观看封河、滑雪、溜冰是此时北方民间更受欢迎的娱乐项目。
为了弘扬中医养生与防病文化,让公众了解和掌握节气养生的知识,天津中医药大学特邀请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教授谈“大雪节气与养生”。武连仲教授依据大雪时的气候与阴阳转换的特点,指出此时应避寒气,养阳气,防疾病。
避寒气
武连仲教授指出,大雪时节应当遵守《黄帝内经》中“冬三月,此为闭藏”的养生原则。指的是人的阳气在冬天应该‘坚闭深藏’。在生机潜伏的季节,人们就不应再扰动阳气。尤其到了大雪时节,应早卧晚起,减少熬夜,早上不要起床太早,应等到太阳升起再起来活动。外出应该穿厚衣服、戴手套、戴帽子,注意保暖,保护好人体阳气。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触碰冷水、不要在冰冷、阴寒的地方逗留徘徊。
养阳气
武连仲教授指出冬季宜进补,而大雪以后进补的精髓便是“补阳”。饮食上应多吃助阳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等;少吃寒凉属阴性的东西,如苦瓜、葡萄、苋菜等。不要因过度发汗而造成阳气外泄,所以要避免吃过于辛辣的东西,不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调节自己的精神与情志,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能抑郁;也不可过于发散、亢奋,这样也会耗散阳气。应适度收敛,将心中的不快,尝试着慢慢地化解,不要让情绪突然爆发,做事需三思而后行。
防疾病
武连仲教授在防病治病方面提醒大家,寒邪易伤人的阳气,在冬季有以下几类疾病大家应多加注意:
心脏病:心脏久病、重病患者的心阳慢慢衰退,容易出现心阳不振。冬季是伤阳的季节,心脏病容易发生一些病变与意外,要注意心脏病的变化,该吃药的吃药,该调理的调理,千万不能大意。
中风病:中风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在冬季较为多发。我们说的中风多是类中风,属于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蜘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大部分中风的成因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外界寒气太过,阳气就容易躁动奋起抗邪,内风被外风引动,而造成中风。冬季要注意对于中风的预防。
面神经麻痹(面瘫):面神经 *** 病因以风寒居多。冬季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深重的寒气,最易痹阻血脉、经络而导致面神经麻痹发生。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以疏风散邪为主,中药、针灸并行,更有利于疏散风邪也有利于疏通经络,内外兼治、事半功倍。患病后应注意不要再受风,痊愈之后便无禁忌,不需要怕出门。(完)
黄帝内经与节气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中医将疾病的发生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机体经络气血的变化规律若与自然四时节令之气不能同步适应,从而造成经络气血紊乱并诱发疾病。
利用节气这节骨眼来养生,能在阴阳之气剧烈变动的时刻,特别是用艾灸的 *** ,能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
“节气灸”施用的目的是使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的效果更佳,提高机体整体调节能力。它并不仅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单一预防作用的 *** 。确切地说,它更应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具有广泛性的扶正固本 *** 。<
【本篇是: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春节气”】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之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之一个节气,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一共是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春夏秋冬的各有六个节气,立春是春季的之一个节气,从天文学的意义上来说,太阳位于黄经315度的时候为立春。这一天一般来讲是每年公历的2月3日、4日或5日,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每一年的太阳位于黄经315度的时候时间有差异,有的时候是2月3日,到达黄经315度,有的时候是4号,有的时候是5号,不一样。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也是按照太阳历的历法来定的,所以即使是有所差异,但是差异不会太大,而且与公历的重合度比较高,不是按照农历或者阴历来定的,太阳历有一个特点,我们知道中国的历法就是有太阳历,还有太阴历,还有阴阳合历,太阳历的特点就是准确度高,闰月不多,所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的刻度的定法。
《淮南子·天文训》里面讲:“大寒加十五日,斗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寒再加上十五日,北斗的这个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45度的地方,这个地方恰恰就是所谓的报德之维,这一天正好是阳气开始解冻,然后祛除阴寒之邪,这一天就为立春。(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边讲:“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就表示开始建立的意思,春代表春季,所以我们就知道立春就是春季这个季节开始的意思,立夏、立秋、立冬,都是这个意思,立夏就代表夏季开始,立秋代表秋季开始,立冬代表冬季开始。
立春的划分
从气象学的意义上来看,因为我们都知道按照季节的划分,有时候是按照天文学,也就是说地球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的移动来定春季,就是我们地球上时刻的位置,他是按照天文学来定的,天文学我们都知道,时间和空间只要确定了二者之一,那么时空坐标点就定了,天文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说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的一个变化,这样一种空间的差异就代表着时间的确定,时间只要以确定了之后,节气就确定了,这是非常客观的,非常有规律的划分 *** 。
我们要是按照气象学来划分,就是会根据这个地区的温度来判断是否立春,或者是否立夏、立秋,我国的气象学的定义是什么?是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为春季的开始,也就是说从气象学上测量的话,每天平均气温10摄氏度以上,这样的状况连续五天出现,春季就开始了,这个时候就是立春的意思,就是春天开始,一般来讲,就是2月5号前后,可能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到达平均气温10摄氏度以上,也就是说这个节气,就二十四节气按照时间的划分的话,它的时间是提前于春季的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古人经常说的就是理意往往利于温度之前这样一种说法,也就是说这个理意,就是春天的开始,按照天文学上来讲的话,他往往超前于这个物候或者气象的开始之前而出现。我国的平均气温划分一般来讲是低于10摄氏度的时候把他当做冬季来对待,平均气温要是高于22摄氏度的时候就是夏季,平均气温10摄氏度到22摄氏度的时候,这就是物候学或者叫气象学里边的春季和秋季。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立春这个节气正好是二月初,二月初的时候广东、广西那一带的气温才刚刚到达10摄氏度,到了三月中旬的时候,以湖北为主的武汉地区,才慢慢的到达了平均气温10摄氏度,这个地区由南往北才到达两湖,就是湖南、湖北那一带,三月下旬,才能北上到了黄河这一带,到了四月上旬,才到了黄河中游,山西这个地方,到了四月中旬,春天的季节才刚跨越山海关,进入东北到达哈尔滨,五月中旬才能到达我国的最北边,漠河、黑河这一带,也就是说从平均气温10摄氏度,到达这个标准点是从南往北,从二月份横跨到五月份这个时间段,我国因为纬度跨度特别大,所以不同地区才能逐渐进入春季,也就是到达气象学,也就是物候学里面所讲的每天的平均气温要高于10摄氏度以上,才进入春天这样一个标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的纬度差别非常大,不同地区到达10摄氏度平均气温的时间点不一样,可能南方早在二月份就已经到达了,到了北方最北边,像黑河这一带,到了五月份才到达平均气温10摄氏度,这就是气温的一个跨域。
立春三候
我们都知道这个春季有几个物候,物候指的就是世间万物的外在表现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物候,立春节气有三个候,叫做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也就是说初候的时候,从立春那一天开始,冰雪开始融化,春风拂面,这是之一个候。再过五天,有冬眠的动物,或者昆虫就开始活动起来了,叫做蛰虫始振。再过五天,就是第三候的时候,水里的鱼开始上游到冰层,就是鱼陟负冰,就是鱼儿感觉到温暖,开始往上面游了,到了冰层的表面了,我们能通过冰层能看到底下鱼儿游动的状态,就说明水已经开始逐渐温暖,这就是立春节气的三个物候。
立春农谚
我们再说说立春的农谚,农谚代表着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当中发现的一些规律,比如说之一个农谚,我们非常熟悉的叫做“一场春雨,一场暖”,也就是说立春过后,每下一场雨,气温就会升高一点,因为整个的东风拂面,大地开始解冻,地表的气温也开始上升,北方寒冷的气流的压迫感越来越弱,南方湿热的气流逐渐开始抬头,所以冷暖气流一交会就会出现下雨,但是下雨过后,南方暖湿的气流就逐渐的开始北上,所以气温就会逐渐的升高,有些地区就开始逐渐的开始准备春耕播种了,这是之一个。
第二句农谚叫做“立春雪水流一丈,打的麦子没处放”,什么意思?就是如果说立春下雨,下雪,雪水对于早春的土壤成长非常重要,这个时候如果是雪水充足,土壤中水分充足,麦子的长势就会非常好,有助于小麦的成长。
还有一句农谚叫做“误了一年春,三年理不清”,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误了一年春,指的是如果耽误了春天的播种,秋收就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失,如此恶性循环的话,三年也挽不回延误了春天播种而导致的这种巨大损失,这就是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你得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事活动的这样一种强调,是强调大家一定要很紧节气的节拍,把春耕春种做好。
还有一句农谚叫做“早春孩儿面,一日两三变”,因为这个时候指的是立春节气,就是早春,春天早期的时候,这时候南方比较暖和,到了北方还比较寒冷,所以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形成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热空气,发生摩擦,形成锋面,进而发展为气旋,气旋形成了之后就会下雨,气旋一走了之后,又会雨转晴,所以春季的气旋是全年当中最多的,天气也变化无常,就好像小孩子的脸,有时候笑,有时候哭,一日两三变,就说明早春的时候天气的变化非常复杂,经常多变,形容这个。
立春民俗
一、咬春
我们再看一看民俗,在立春这个节气,在民俗当中就有迎春、报春、送春帖、贴春联,衍春、咬春、吃春饼等这些迎春的活动。在这所有的迎春的活动里边,对我们养生关系比较密切,有一个叫做咬春,咬春是什么意思?就是在立春这一天,一家人讲究要吃萝卜、生菜以及葱、蒜、芥、姜、韭等五种辛辣的蔬菜,拼成的五辛盘,又叫春盘,这五种辛辣的蔬菜,取他们意思,古人叫做咬的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这种意思,也就是说吃这个蔬菜,新鲜的蔬菜,萝卜、生菜,这些蔬菜都是疏通经络气血的,同时要吃五辛,我们都知道五辛是葱、姜、蒜、芥、韭这五种辛味的蔬菜,把它做成了蔬菜拼盘,然后来一起吃。
二、吃春饼
还有一个是吃春饼,春饼在北方,尤其是在北京、河北等地非常流行,在立春这一天,无论是家庭贫贱富贵,家家户户都要吃春饼,取迎新迎春之意,春饼是怎么做的?它是以小麦面进行 *** ,擀成薄饼烙好,之后再把蔬菜卷进去,这个里边有葱、甜面酱,还有摊好的鸡蛋,再放上菠菜、韭菜、粉丝、豆芽等这些蔬菜,把它放到饼上去,把它码好,然后再用筷子,把这些蔬菜给他摆放整齐,再用饼把它卷起来,卷起来之后,下端把它包好了,然后用手捏住,然后再转一圈把他兜住,这就卷起来了,卷起来之后,就是外面是小麦摊好的薄饼,里边就是这些蔬菜,就有葱,有甜面酱,还有摊鸡蛋,炒的菠菜,做的韭菜、粉丝、豆芽等这些蔬菜,要把它卷到一起,卷好了之后,放在盘子上,然后再把筷子抽出来,这样一来的话,这一卷就做好了,吃春饼,就是吃这一卷做好的,里边包着菜的这个饼,这叫吃春饼了。这些都与养生有关系,我们都知道春季,“春三月,此谓发陈”,也就是说春季的时候,身体的新陈代谢是由内而外的进行疏散,通过吃新鲜的蔬菜,然后再配合这些辛散之气的蔬菜,比如葱、蒜、姜、韭菜等,都是辛散之味,配合着春季的疏通气血的这种节气给他疏散开来,然后小麦面饼小麦可以温胃,可以养脾胃,补元气,再用小麦面饼卷好的话,一方面蔬菜疏肝,小麦可以健脾,疏肝健脾,达到这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从古代的民俗里面所读出来的养生的 *** ,这就是我所讲的立春这一天的民俗。
立春养生
我们接下来再看立春节气当中的养生的注意事项。我们之前讲过,《黄帝内经》里面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讲的就是春三月的养生 *** ,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初升,我们这个时候的身体的气血开始疏散、条达、生发。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顺应这种生发之气来进行养生。
一、适当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举了几个例子,之一个要在作息上要夜卧早起,也就是说睡觉可以睡得晚一点,起床起得早一点。很多人说那怎么来衡量呢?我们是不是要熬夜熬的很晚,起床很早就起?其实这也是也是有度的。这里我建议大家是在十一点左右睡觉,早上六点起床,这样的话比较合适。不能说是晚上两点睡觉,早上四点起床,这就对身体不好了,都要有的度。夜卧早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晚上睡得晚点,早晨起的早点。这样一来,我们的一天当中活动的醒着的时间就会增长,这个时间一增长了之后,就有助于我们身体的阳气进行往外疏散,就是往外疏通,播散。这么一来,就顺应春季阳气疏散的这样一个生发之气,不至于让阳气抑郁压制,这就是从作息上来进行调整。
二、增加运动量
第二段叫做“广步于庭”。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去庭院当中,多去走路散步,让气血疏通开。对应到我们现实的运动当中,就是说到了春季可以适当的、更多的增加一些室外运动,比如说散步,比如说慢跑、练太极拳,或者是进行郊游,这样都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有助于春气的疏散、疏布、生发。
三、穿宽松的衣服
还有一句话叫做“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披发缓行”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在汉朝的时候,头发无论男女都是盘起来的,即使是男士头上扎一个簪,把它盘起来。到了春季的时候,我们要把头发给披散开,把身体上的衣服给解开,让疏散开,不要把身体拘束的那么紧,把这个衣服给疏散开,不要穿那么紧的衣服,要让这个袖子、腰带所有的这些衣物不要那么紧,要让他缓一点,让皮肤、气血、经络运行起来,古人讲的是这一个意思。缓行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的形体和缓下来,让气血疏松开,这叫披发缓行,这个时候“以适志生”,这样一来,我们的心态就疏散开了,这个状态叫做“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讲的是心态,就是说我们在这个节气当中,心态要舒展,不能说是有肃杀之气。这就是春气之应,养生之道,讲的就是这一道理。这就是养生的一个注意事项,它的提纲。
我们再看看,如果是落落实到生活中,有几个细节跟大家提示一下。
一、春捂秋冻
之一点就是春季的时候人体的腠理、皮毛逐渐开始疏松,变得都打开了。这个时候,如果是有倒春寒出现,要是有寒风出现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抵御寒邪的能力就会减弱。所以春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古人有句话叫做“春捂秋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春天适当的多穿一些。
春天如何实现呢?这里边有一个细节,就是要保证我们的身体下面是温暖的,上体略寒,讲的是这道理,就是下暖上凉,保证这样一个状态,就是我们的脚一定要保暖,腿要保好暖。上衣根据这个节气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减。如果是天气温暖的话,上衣可以少穿。若是天气突然转凉,赶紧给捂上,保证好春捂秋冻这个养生的 *** 原则。
二、保持身体上寒下热的状态
为什么要保证下暖上凉?,我们都知道寒从足底生,我们身体的这个正常的状态就是底下热,上面寒,就是我们的腿和脚都是热的,丹田的是温暖的,大脑要凉要冷静,要清醒,所以这就是一个养生的 *** 。我们就这样的话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古人的养生要到晚上的时候要用热水泡脚,就是取下暖上凉之意,这也就是《周易八卦》里边讲的地天泰卦。地代表阴,天代表阳,就是坤卦在上,乾卦在下,代表下面是阳气充足,上面的阴气,在上。就是说水在上往下流,火在下往上炎,这样水火既济,身体才会好。这就是泰,上下交泰,泰卦,他的对应的另外一个不好的卦,就是否卦,是什么呢?就是上热下寒。就现在好多患者都是这个状态,就是上边还上着火,嘴上上火,鼻子上火,眼睛上火,然后吃点儿东西还容易上火,但是脚还特别冰凉,肚子还容易拉稀,然后小腹还冰冰的,凉凉的,手脚还不温暖,尤其是女士脚还怕凉,还痛经,还宫寒,这就说明什么呢?这叫上热下寒,这是一种不好的身体状态,这也就是《周易八卦》里边所讲的否卦,就是火在上,寒水在下,就是上面是乾卦,底下是坤卦,水火一分离,身体就不好了,这是否卦,就是现在的那个字,就是否,否定的否。所以,在古人的这个《周易八卦》里面就会否卦,这就代表了身体不好,水火分离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要想养生,就要给倒过来,变成地天泰,叫做上寒下热,或者叫上凉下暖,达到这个状态才好。所以这就是春季着装还有作息的要求。
三、多开窗通风透气
再往下就是我们在这个春季要经常的开窗透气,要通风。同时春天人容易困,这时候我们要克服春困的这种状态,要经常的进行户外活动,积极的与大自然的接触。这样一来,我们精力才能充沛,身心才能健康。
四、多吃辛甘发散的食物
在饮食上,到了早春的这个阶段,立春这十五天我们要多吃辛甘发散之品,也就是助阳之品。这时候阳气生发。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像大枣、葱、香菜、花生、菠菜、春笋、韭菜等等的,这些都是辛甘发散的食物,有助于驱寒排湿,健脾养胃,达到这样一个功效。尽量的少吃酸苦咸的食物,这个酸苦咸生冷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导致脾胃运化不畅,不有助于肝气的生发,也对身体的阳气生发正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时候要少吃。我们经常吃的清肝的食物,除了刚才讲的大枣、花生、香菜、韭菜这些,还有蜂蜜、柑桔等等的,这些都是对身体阳气的舒布生发非常有好处的,能够帮助他顺应春天生发之气的这样一些食物。这个时候我们的主食要多吃粗粮,少吃油腻的食物。粗粮就包括玉米、燕麦,这都是粗粮。蔬菜当中有芥菜、芹菜、生菜,富含膳食纤维,这些新鲜蔬菜要多吃,还有像葱、姜、蒜这些调味品,我们也适当的可以多吃一些,它有祛风散寒、祛湿避秽,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中枢兴奋这样的作用。这时候可以适量的食用,但是你不能说是我,彭博士提倡多吃葱,那我就这顿饭就两颗大葱,三棵大葱全部吃掉,这就有点过量,这个葱过量了之后,伤身体的五脏,也不行,要一定要适量。
五、吃水果防干燥
同时还可以吃一些水果,然后甜味的这个水果,多汁的水果,以防止这个春天气候过于干燥,让这个身体阴阳能够平衡。这个时候,立春的时候也要让肠胃保持通畅,避免湿气,避免生痰。所以还可以喝一些祛湿茶化湿气。这就是春季之一个节气立春的养生的注意事项。
好了,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今天的讲课就到这里,下一个节气我们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春节气”】(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下方“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 *** ,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记载与传承作者: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最早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音律等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走向世界。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记载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秦末、楚汉的长期战乱,天下安定,经济恢复,文化繁荣,学术发展。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科研条件之下,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才能在继承先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创制,最终在刘安及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得以全部完成,它的名称、顺序和含义,与今天完全相同。《天文训》中说:“斗指子,则冬至”。2021年12月21日21时59分“冬至”,时隔2159年,与《天文训》的记载完全吻合。日、月交会,北斗计时,正式开始。
中国天文学家席泽宗院士说:“把太阳在冬至点的时刻固定在十一月份,从冬至到冬至,再分为二十四节气。”(席泽宗著《科学史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文、气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政事、养生、阴阳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传承。在刘安把《淮南子》奉献给朝廷35年之后,公孙卿、壶遂、司马迁、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之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太初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共实行97年。
西汉末年,刘歆把太初历加以修改,称为三统历,继承了二十四节气,但是把《天文训》三个节气的顺序改成“惊蛰”“雨水”“谷雨”。
东汉初期,编訢、李梵等编制的四分历,恢复了《天文训》的顺序,并沿用至今,从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2022年,共实行1937年。
二十四节气与生态资源保护。作为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特别重视自然资源保护,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生活资料。《时则训》中说:“孟春之月,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春季到来,万物复苏,要禁止三件事:不准砍伐树木;禁止捕杀怀孕的动物,其中包括小麋和小鹿;不准捣毁鸟巢,破坏鸟类的繁衍。就是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都不准捕猎和毁坏。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学研究的核心。西汉晚期农学家氾胜之的《农书·耕田》中记载种“麦”的更佳时机是:“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宿麦,即越冬小麦。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事·授时》,列有圆图《授时之图》。全图分为7层:之一层:北斗七星。第五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份。第六层:七十二候。第七层:农事。这样,《授时之图》成为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指导全年农事的总则。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界的物候现象密切相关,每个节气都有典型的物候现象。《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大论》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七十二候的内容,主要记载在《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之中。北魏张龙祥、李业兴等编撰的“正光历”正式编入了七十二候的内容,历代农书、历书、史书等,都沿袭了这个传统,成为顺应自然规律,安排农事的国家规定。
二十四节气与文学艺术。二十四节气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在诗词曲、戏剧、小说、雕塑、绘画、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渗透了二十四节气的观念。唐代诗人杜甫《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弦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杜甫用诗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即将冬去春来的喜悦,并且记载了唐代用十二律测定二十四节气的 *** 。
二十四节气走向海外。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在6世纪中期,陆续使用的时间,就有一千多年。日本的历法使用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使用南朝宋朝的《元嘉历》和唐朝的四部历法。其二,在唐历基础上制定“和历”。其三,使用西方的“太阳历”。前两个阶段都与中国的历法密切相关。韩国的历法,与中国的农历相同。韩国有四个重要的节日,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越南使用中国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越南的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的寒食节一起过。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黄帝内经》:寒露至,秋寒渐浓,三个养生“诀窍”不可错过今日寒露,秋寒渐浓,很多人在步入十月以后都深有体会天气在逐渐变冷。有些人抵抗力弱,已经受寒气影响出现了一些感冒的症状,因此,对于秋寒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
中医有句顺口溜:“三寒两倒七分饱”。“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即为“三寒”,在“三寒”季节里要注意增减衣裳防寒 ;“两倒”指的是:睡好每天的子午觉(子时与午时按时入睡);七分饱就是吃饭吃七八分饱即可,吃多了不利于消化、吸收。现在正处于“秋寒”之际,健康过秋,别忘了添衣防寒。
秋天是养生好时节,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秋燥,燥气伤人,很多人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很容易口干舌燥之感,而且燥气易耗伤津液,伤害到肺腑,引起咳嗽或者更严重的一些症状等等。
那么秋季,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做好养生呢?在这方面,《黄帝内经》就有提到了秋三月的养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休息睡眠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虽然大家都明白保持充足睡眠的重要性,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都徜徉在熬夜的狂欢中,挂在眼下的黑眼圈比夜还浓。然而到了秋季,更应能体会,熬夜带来的头昏脑胀之感更甚以往。
秋天是养睡眠更好的季节,中医秋季可适当调整睡眠时间,晚上提早一些入睡,更好在子时之前( 晚11时至凌晨1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衰弱之时)入睡。早上不要赖床,中午可以适当安排半小时的午间(中午11时到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小憩,充足的睡眠才能给人带来心悦神宁之感。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们早睡早起来可以减少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2.平和心态,宁神养气
秋季受自然天气影响,空气干燥,人也会变得“急躁”。也有人会陷入“悲秋”的情绪中,秋风过,万物凋零,很容易让人产生悲凉之感,但其实这些情绪都很容易伤神。因此,秋季养气应该尽量做到保持心态上的平和,可以出门运动、散步、聊天等,减少心中的一些烦闷之气。
同时还要注意多喝白开水,保证肺部和呼吸润肠,或者适量地喝一些降火的养生茶,比如金银花茶、杏仁茶等减少“急躁之气”,或者也可以来一本枸杞红枣茶有益于补气养血、驱寒保暖、温补身心。
3.平缓运动,清肃肺气
秋季运动宜柔缓,可以适当的做些扩胸运动,使肺部经络疏通,松弛肺部周围肌肉以及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还可以促进肺部气体的交换。平常也可以多做深呼吸,既能放松情绪又能起到养肺的效果。
古人常将九月认为是最适合登高的季节,秋季适当的运动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而且,随着天气的转凉,适当舒缓的运动不会导致大量出汗,损耗元气。像慢跑、做操、打太极拳、散步、登山、打乒乓球、羽毛球都是非常适合秋季的运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顺应四时节气,调理好作息是养生最基本要做到的。秋季的养生之道是以养肺为主,以上三种方式都是秋季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关于其他的节气,《黄帝内经》也有提到相应的春、夏、冬季的养生之法。
中医养生提倡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节气,从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来调理身体,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养生之道,在于“养”,要如何养,不懂的一些常识还是应该查看书籍,或者咨询中医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的书,不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而且还影响了西医的发展。我们看《黄帝内经》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熟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增加自己的养生常识,要是生活中有不舒服的时候,也不会毫无头绪,或许可以遵循上面的 *** ,找到合适的养生方式。
《黄帝内经》属于我国“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不仅在我国十分受欢迎,在韩国也被称为是“医学圣经”,我们用来学习养生再好不过了。
《黄帝内经》 中对人体的秘密已经解析到极致,关于养生法则和防治未病,详细到每个季节、每时每刻。
所以,强烈建议每个国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
但是,想要完全参透《黄帝内经》并不容易,古代人的话语都是言简意赅,内里隐藏着大道理,古往今来,《黄帝内经》作为必修课,一直影响着不计其数的医学家、养生家。
这套带白话文译版的《黄帝内经》或许会适合你,这本书采用彩绘图片以及全注全译,把《黄帝内经》掰开了揉碎了,结合现代中医学,更科学地呈现出来,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经过解析变得通俗易懂,让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黄帝内经》从整体上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并首次提出健康靠“养”不靠“治”的思想,“治未病”这一理念也源于此。
看完本书,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宝,如果合理运用人体的奥秘,近可强身祛病,远可延年益寿。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正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