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田鸡长什么样的图片,野生田鸡长什么样图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38 0
深山一种“泥鳅”,曾被80后当宠物,因过于好吃,今野生少见了

导读:深山一种“泥鳅”,曾被80后当宠物养,因过于好吃,今野生少见了

文/农夫也疯狂

现在条件好了,父母对孩子也很舍得花钱,孩子要什么就会给什么。

像平时生活中各种玩具,也是尽可能的买给他们。

可是在过去,农村娃哪有这么好的待遇,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当时的农村娃个个都是动手达人,会用身边的各种材料 *** 玩具。

并且也因为贪玩,有些小孩子还会去山里抓一些昆虫、小动物回来当宠物养。

而在山里就有一种“泥鳅”,长得酷似泥鳅却有四条腿,俗称为“山泥鳅”,在过去就被很多的80后农村娃当成宠物养。但是后来却因为太好吃,如今野生的罕见了。

山泥鳅的科普

这种被称之为山泥鳅的小动物,其实并不是泥鳅。因为泥鳅是生活在水里面,而它却是在山里活动。

在民间它除了山泥鳅这个名字以外,有些地方也叫它四脚蛇、狗婆蛇、猪婆蛇等,这是因为它长得很像蛇,但也不是蛇,它的学名叫石龙子。因为在我国和其他国家也有分布,并且也还有区别,所以为了区分开了,我国境内的也叫中华石龙子。

石龙子是石龙子科石龙子属的爬行动物,它和蛇是有很深的渊源。一来是因为他们长得很像蛇,咋一看真的会把它当成蛇,但是细看却会发现它有四条腿。

二来是石龙子和蛇的习性也差不多,是一种卵形的动物。石龙子一年产一次卵,一次产卵20个左右。它主要是在一些水源附近活动,比如乡间小路、田间空地、马路两边等。这种动物的胆子很小,行动也很民迅速,一有人靠近,马上就跑到草丛中消失不见了。

山泥鳅是害虫吗?

很多人看到山泥鳅,就会害怕,尤其是女孩子,都对它很恐惧,毕竟它长得很像蛇,害怕它会咬人,是有毒的动物。但是在过去农村的很多小孩子,就常去抓它来当宠物养殖和玩耍,玩腻了之后还会把它当成美食来吃。

山泥鳅其实不会轻易咬人的,就算是被咬了也不用担心,因为它是无毒的。它是一种肉食性的动物,主要是以各种小小的昆虫为食,其中就包括多数的害虫,当然它也会吃一些青蛙、蝌蚪等,偶尔也会摄取植物茎叶。

所以对于农民来说,山泥鳅算得上是一种益虫,是农民的好帮手,是有益于农业的。

山泥鳅的价值

山泥鳅的价值其实非常高的,除了对农业有利以外,而且还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在农村长大的很多的70后、80后应该吃过山泥鳅。在南方不少地区就有食用山泥鳅的习俗,把它的内脏去掉,清洗干净了,是可以用来油炸,或者是烤着,甚至是煲汤喝的。民间就常用它和瘦肉一起煮汤喝,并且认为对于小孩虚弱、疳瘦有好处。

另外山泥鳅还能入药的,把它的内脏去掉,干燥之后就是一种药材,中医上认为它具有解毒、散结、行水的功效。

结束语

在10多年前,夏季的时候,经常能在田间看到这种山泥鳅,它们一发现有人靠近就快速跑开了。可是由于这种动物过于美味,在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很大的酒店、烧烤店都有售卖,因此很多人去捕捉它,导致其数量越来越少。

正是由于山泥鳅过于美味,为它们带来了祸害,再加上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导致山泥鳅现在越来越少了。

不过笔者要提醒,现在野生动物不要随便吃,好多身上都有寄生虫。并且这种小动物如此的可爱,把它吃掉还是有点残忍!

浙江一村民家惊现“神奇动物”,似猪非猪,似鼠非鼠……

3月24日

宁波余姚低塘派出所接到村民求助

当天上午10点左右

洋山村村民在家里的捕鼠器中

发现一只陌生的小动物

它长嘴巴,鼻子有点像猪

脸尖尖的有点像老鼠,尖牙齿,长爪子

由于不知道是不是野生保护动物

于是这位村民急匆匆把小动物

送到了低塘派出所

原来,小家伙的学名叫鼬獾(yòu huān),属于獾类中体型较小的一种,俗称猸子、山獾、白猸,头大、猪鼻,头顶和面部有明显大白点,背部为深棕色或灰棕色。脚短,有利爪, *** 有腺体,受到威胁时还会释放臭气。

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在岩缝中筑巢,黄昏和晚上活动,爬树本领高超,以水果、昆虫、小动物和蠕虫为食,属于国家重要生态、科研、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随后

救护站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

一起对这只鼬獾进行了身体检查

野生田鸡长什么样的图片,野生田鸡长什么样图片-第1张图片-

确认其身体状况无碍后

将它带至安全地

放生回归大自然

警方提醒: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珍稀野生动物逐渐回归人们视野。大家如果遇到野生动物来“做客”的情况,不要自己随意处置或进行非法售卖,应之一时间联系公安机关或野生动物保护部门。

新闻多一点

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和二级,除了这些,还有一类叫“三有动物”。所谓“三有动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常见的动物主要包括麻雀、斑鸠、青蛙、壁虎、蟾蜍、野鸡、野兔和各种蛇类等。对于“三有动物”,它们同样受到保护,不允许猎杀。

按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 *** 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法规,以食用为目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之一款规定以外的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来源: 杭州交通918

长1.4米,重5.9公斤!村民捞上一条怪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来源:浙江新闻

近日,浙江温岭

箬横镇新繁荣村村民张恩通

用网捞鱼时

发现网里有一条怪模怪样的鱼

像鱼又像蛇

村里老人看后啧啧称奇

说这样大的“鱼王”没见过

村民们有的说是鳗鱼

有的说是黄鳝

……

不知道如何放生

张恩通将鱼送到箬横派出所交给警察处理

民警随即联系并移交给了温岭市动物园

经专家鉴定

该鱼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

民间习惯称它为“鳝王”

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内

在浙江天台山、雁荡山、南雁荡山

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

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都有出现过

它可以较长时间离开水中

有时还在夜晚登上河滩

在芦苇丛中捕食青蛙、鼠类等较大的动物

故有芦鳗之称

每到冬季降雪时

也常见它在岸边浅滩等处活动

因而又称为雪鳗

除了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外

它也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温岭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

对这条花鳗鲡做了检查

发现无受伤情况

为了安全起见

工作人员打算在动物园

精心养三四天再放生

在放生前对这条花鳗鲡进行称重测量

这尾花鳗鲡长1.4米,重5.9公斤

温岭市港航海洋和渔业行政执法队

松门中队副中队长郑玲斌:

“花鳗鲡是国家濒危的野生动物,

这么大的花鳗鲡实属罕见,

在温岭是首次发现。

执法人员选择在金清大港放生,

是因为这里水域比较宽,

水质比较好,

鱼放下去后可以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最近,在温岭市港航海洋

渔业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护送下

将近12斤重的花鳗鲡

在金清大港滨海段放生

在此呼吁广大市民

如果捕捞到一些不常见

不认识的鱼,要及时向渔业部门反映

以便对野生动物开展保护和施救

内容来源:浙江新闻综合自温岭发布、无限台州

湖南现大量癞蛤蟆纷纷上山,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征兆?网友:能吃吗

近日,在湖南郴州莽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一条马路上,出现了一件动物聚集事件,有大量的癞蛤蟆和田螺都纷纷往山上去,对此,有很多网友表示,这会不会是危险来临的征兆?比如地震?

一般人们看到这种大量动物聚集的事件时,普遍的都忍不住和危险或者不祥联系在一起,那么动物的这种反常行为,到底是巧合还是危险的预知?来来来,关注过客,听过客说。

动物的反常行为代表危险来临?

其实癞蛤蟆聚集事件已经不是之一次发生了,3月底时,四川宜宾的街道上也出现了大量的癞蛤蟆,于是过了几天后发生宜宾发生了5.1级地震。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危险来临之前动物出现反常行为的事件

2022年1月,位于南太平洋岛的汤加火山爆发,而在爆发的前两天,据电子追踪仪器显示,一只往汤加方向的放生海龟突然掉头游回了澳大利亚。

还有2022年3月,吉林省松原市发生了4.3级的地震,在地震前有居民发现曾有大量的乌鸦在四平上空盘旋。

不止如此,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地震前动物异常的表现,比如约公元650年,《开元占经·地境》中记载“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还有公元787年,史书上也有记载:“震前,巢鸟惊散”等等。

根据记载,像鸟类、家禽、两栖类、鱼类、哺乳类等动物都会产生“震前反应”,比如鸟类会出现惊飞、迁飞行为,日本也有“野鸡乱叫,地震要到”的说法。鱼类则会出现翻腾跳跃;而哺乳类会出现惊恐不安、乱跑等行为。

曾在1972年时,尼加拉瓜的一个孤儿院内出现猴子大叫、乱窜,而院长发现异常后就给孩子们带出了屋外,没想到不久后就发生了地震。

动物真的能感受到危险来临?

其实对于动物到底能不能对危险来临前预警,科学家也一直在做研究。据发表在《地球物理与化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一位科学家在秘鲁发生7.0级地震的三周前,都利用动能感应相机对动物活动进行一个追踪。

报告中显示,前两周每天能观测到5-15次左右,但在地震发生的前7天里,有5天都没有观测到动物,其中啮齿动物表现得更明显,8天前就已经观测不到了。据科学家表示,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所以他认为动物其实是可以感知到地震的。

还有2017年,德国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对动物是否能感知地震进行了一个研究,研究人员给地震高发区一个农场里的各种家畜,都带上了一种带芯片的项圈,每隔几分钟,这个芯片就会自动发送一组数据到中央电脑。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当地一共发生了18000多次地震,而观测结果显示,家畜在地震前的20小时就开始出现比较反常的行为,比如活跃度会增加50%以上等。除此之外,我国也曾利用鸽子和猫的异常行为对3级以上、5级以下的地震多次做出了很好的预报。

也就是说,动物的确可以感知到地震前的一些微小变化,有些动物比人类更为敏感一些,所以在地震前如果有电磁波或者一些微小震动产生的话,它们会提前感受到。但是这并不包含所有动物,而且动物的异常表现也并不等于地震预测,因为目前还没有 *** 能对地震进行预测。

动物所产生的异常表现并不等于“即将发生地震”,比如我们开头说的癞蛤蟆和田螺,它们之所以会大量聚集,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代表有危险发生。癞蛤蟆一遇到雨天就比较活跃,最近正是南方的雨季,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下雨或者涨水所致,而四川宜宾出现的癞蛤蟆也是因为降雨引起的。

出现的大量癞蛤蟆和田螺能吃吗?

看到这么多癞蛤蟆和田螺之后,有很多吃货就表示按奈不住了,纷纷“申请出战”,那么它们到底能不能吃呢?田螺还好,虽然有寄生虫,但是做熟了之后一般没什么事(福寿螺除外,如果要吃的话一定区分清楚)。但是如果在外遇到癞蛤蟆的话,奉劝各位千万别碰,因为搞不好就涉及到“包吃包住”。

癞蛤蟆又叫中华蟾蜍,在我国,野生的蟾蜍早已被收录为“三有保护动物”了,私自捕捉一只就违法,捕捉20只就构成犯罪,捕捉50只以上就属于重大刑事案件了。

此前就有不少人因捕捉癞蛤蟆被抓

2021年4月,四川青神县一男子因捕捉了260只癞蛤蟆被判6个月,罚款1万元。

2021年9月,吉林一男子捕捉了290只癞蛤蟆被拘役3个月,缓刑3个月。

2022年4月,四川自贡一男子因非法售卖“癞蛤蟆”被抓。

还有2022年6月,上海一对夫妻因捕捉121只蟾蜍被警方抓获。

所以在外碰到小动物千万别因为一时嘴馋而后悔,平时不管见到常见的或者是不常见的动物,更好都不要私自处理。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了,关注过客,听过客说,我们下期见。

湖南发现了野生田鸡,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田鸡,又叫泥蛙,哈嘛,斗鸡眼,在我们湖南永州都叫泥蛙。野生田鸡营养丰富,老人吃会长寿,小孩吃了补骨长高。随着野生田鸡越来越少即将灭绝,所以野生田鸡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任何人都不得捕捉和食用。


?

在我家稻田里发现了一只死了的野生田鸡,这只田鸡在去年我割禾时看到它爬进了一个洞里,当时我也没有用手去摸,我知道这一摸一定会把它摸出来,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它是保护动物,也许这个洞里只剩这剩一只田鸡了。


?

记得在过去有很多田鸡的有时候,我每年割禾时,会在这个洞里摸出七八个田鸡来的,如今有好几年没有看到有田鸡在里面了。


?

然而,就在去年我割禾时又看到了一只田鸡跳进这个洞里,只可惜这只田鸡在冬天没熬过来冻死了,唉!(感谢阅读,欢迎关注留言你们见过田鸡会去摸吗?)

重庆出现一群“大马猴”,红脸蛋络腮胡,身体壮硕,胆大不怕人

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四面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有名的森林氧吧。四面山属云贵高原大娄山北翼余脉,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95.8%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所,截至2022年,保护区内已发现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有30多种。

其中小灵猫、林麝、猕猴、中华大鲵等众多奇珍异兽都能在这里看到。四面山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乃至整个西南生态最为优美的地区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与科考工作,人们在四面山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约600台次红外相机,多年来拍下了大量毛冠鹿、豹猫、白鹇、红腹角雉等珍贵的野生动物活动影像。

近日,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布设在核心区的红外相机,拍下了一群藏酋猴的活动场景

此次发现,是江津区范围内的首次发现,同时也是重庆首次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了该物种。

山坡上惊现猴群,玩耍嬉戏觅食

可能很多人对藏酋猴这个名字不太熟悉,因为民间许多地方多称它们为“大青猴”或者“大马猴”

据西南大学的一位教授介绍,过去重庆的几个区县都有过大马猴分布的文字记录,但确切位置存疑,而且也没有具体的影像资料,此次发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也为证实重庆有野生大马猴分布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画面中的大马猴群是由两只成年猴,带着十余只亚成年猴和幼猴组成,从结构来看属于家庭式的小型猴群。

这群大马猴出现在保护区大窝铺原始森林中的一个山坡上,它们时而跑跑跳跳,时而嬉戏玩耍,时而在猴王的带领下上树捉虫、采集地上的野果,整个画面好不热闹。

大马猴是我国猕猴属里更大的一种,它们体型粗壮,肌肉感明显,成年之后体重为12-18公斤,体长60-75厘米。

雄性大马猴长得比较粗犷,两颊及下颏部位会长出长长的毛发,看上去就像是满脸络腮胡一样。它们身上的毛发颜色主要为深褐色,腹部毛发则颜色较浅。

有名的“流氓猴”,情绪转变比它变脸还快

大马猴在我国的分布还算比较广,从四川到浙江等东部地区都有,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比如此前在广东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也拍到了野生大马猴的活动影像。

大马猴在四川峨眉山的亚种,被人们称为“峨眉猴”,但近些年来,它们的另外一个名字更广为熟知,那就是“流氓猴”。

因为长期接受游客的投喂,这群大马猴已经习惯了这种饮食方式,经常聚集在山道等游客出没的位置,伸手向游客索要食物。

吃惯了“嗟来食”的大马猴,渐渐地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变得再也不肯去野外觅食,相对而言,人类的精制食物,更加可口。

于是它们不给就抢,抢不到就发怒,情绪转变非常快。前一秒看上去还是乖巧的小猴子模样,下一秒可能就会对你龇牙咧嘴面露凶相,情绪转变比变脸还快。

川剧有名的就是变脸,大马猴也会变脸,不过它们一生只能变三次

幼年时,大马猴脸蛋的颜色主要偏白,到了壮年阶段会变得红润,呈肉红色;而到了老年阶段,脸蛋的颜色偏紫,还会长出黑色的“老年斑”。

大马猴喜欢群居,胆大不怕人

灵长类动物,几乎都是社交性的动物,它们喜欢群居,大马猴也不例外,而且通常能够组成大群一起生活。

一个猴群,通常由十几只到三十几只个体组成,大型的猴群甚至能达到百余只。每一个猴群,都会有1-3个猴王,平日里享有更高的权力,但是在遇到敌害的时候,也是之一个冲出来保卫猴群。

它们虽然有很强的爬树能力,但却比较喜欢在地面上活动,以植物的叶、芽、果为食,同时也吃昆虫、青蛙、鸟蛋等动物性的食物。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比较害怕人类,轻易不敢与人类接触,但大马猴却是一个非常胆大的角色,它们对人类比较亲近,不会表现出太害怕的样子

尤其是生活在峨眉山的大马猴,因为常年与游客接触,已经能做到站在人群中央而不害怕的地步了。

根据一些在山上投宿过的游客称,如果夜里没有关好门窗的话,大马猴们很有可能会偷偷潜入房子,翻箱倒柜找吃的,将你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就像遭过小偷一样。

其实大马猴之所以会变成“流氓猴”,主要原因还在人类这边。早期游客们为了自己的快乐,上山的时候会特意带一些“美味佳肴”给猴子们吃。

这些食物种类繁复、美味可口,渐渐地就把大马猴的嘴巴养刁了,同时也把身子养懒了。这群猴子成天围绕着游客转,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渐渐地有些游客被攻击、被拉扯,大马猴也就被安上了“流氓猴”的称号。

其实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不打扰、不伤害、不投喂

关注我,交一个懂动物的朋友。

野生石蛙能治“脚抽筋”?这偏方可真“刑”

来源:台州公安

听说用野生石蛙做药引可以治疗脚抽筋,天台一男子听信此偏方,深夜入山涧捕捉野生石蛙。殊不知野生石蛙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苏某也可能因此获刑。目前,犯罪嫌疑人苏某因涉嫌非法狩猎,被天台县公安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1月15日,天台县公安局平桥派出所接群众举报,有人在辖区一溪涧内捕捉石蛙。接到举报后,平桥派出所立即派出警力跟进调查。当晚将近凌晨,民警通过摸排调查,很快锁定嫌疑人苏某,在其捕获完野生石蛙返回住处时将其拦截下来。

“半夜三更,你去哪里啦?”“我就是睡不着,去山上玩了一下。”面对民警的询问,嫌疑人苏某百般狡辩,两手一摊说自己身上什么都没有,让民警可以搜。“工具包里的是什么东西?”苏某随身携带的工具包引起了民警的注意,“里面又没有电瓶,我又不抓鱼。苏某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抓鱼。

之后,民警让苏某打开所骑的电动车后尾箱时,苏某极不情愿地把车钥匙递给了民警。当民警打开箱子时,一个网袋映入眼帘,里面有物体在不断跳动。苏某见瞒不住,脱口而出:“里面没什么,就是几只青蛙。”“怎么抓来的?”“就用手抓的。”“这个抓来干嘛啊?”“晚上脚筋抽得厉害,抓来补一下。”“总共抓了多少只啊?”“15只!”面对民警的接连询问,苏某不得不如实交代。

原来,苏某年近六十,睡觉时脚经常抽筋,每每抽起筋来因疼痛难忍而睡不着觉。后来他从村里一老人那打听到有一偏方,就是用野生石蛙做药引入药,对脚抽筋症状有奇效。苏某深信不疑,便萌生了捕捉野生石蛙的想法。于是在15日深夜,他带上铁夹、照明灯、网袋等捕捉工具,骑上电动车到辖区一带的山涧,利用夜间照明、徒手捕捉的 *** 抓捕野生石蛙。正巧,苏某鬼鬼祟祟的行为被住在山上的村民发现,遂立即报警。

后民警又在苏某的住处找到多只野生石蛙。经专家鉴定,苏某口中所谓的“青蛙”,其实就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野生石蛙。

警方提醒

野生石蛙,又称棘胸蛙,背面通体呈黑棕色或棕黄色,两眼间有深褐色横纹,生活在山涧小溪的石缝中,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所谓“三有动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包括麻雀、青蛙、壁虎、蟾蜍、野鸡、野兔和各种蛇类等共计1700多种。对于“三有动物”,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私自捕捉20只(条)以上就构成犯罪,捕捉50只以上就属于重大刑事案件。

(文/唐峰 陈晶颢)

稻田里抓蛙也被判刑?是的,为挣烟酒钱,男子栽了

临高县男子虞某本指望着抓青蛙和小鸟来卖钱,谁知自己却犯了法。近日,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一审判处虞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并处罚金2000元。

虞某表示服判,不上诉。

虎纹蛙(图片来源于 *** )

为了挣点烟酒钱,虞某时常到村前的水田地猎捕青蛙和鸟类售卖。2019年6月17日晚上下过雨后,虞某使用自制的网兜和购买的“头灯”,到村前的水田地猎捕了3只青蛙、1只鸟。18日凌晨,虞某驾驶电动车回家途中,被巡逻的民警抓获。

经鉴定,青蛙属于无尾目蛙科虎纹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属于鸻形目彩鹬科彩鹬,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动物”)。虞某所猎捕的3只青蛙和1只鸟随后被民警放生。

海南二中院经审理认为,虞某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虞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愿意接受处罚,依法可从轻处罚;鉴于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对其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宣告缓刑,遂作出上述判决。

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 *** 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据该案主审法官介绍,许多村民因法律知识匮乏、贪图眼前利益而捕杀野生珍稀动物,触碰了法律高压线,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虎纹蛙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和出售野生虎纹蛙,均系犯罪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拒绝野生动物摆上绿色餐桌应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1斤5000块!癞蛤蟆脱下来的皮这么贵,为何野外1个蟾衣都见不到?

在很多人印象中,像“癞蛤蟆”这种生物,应该是奇丑无比,一无是处的。甚至有的人还觉得这种动物是非常恶心的,极其不受待见的。尤其是带着孩子去野外玩耍的时候,看到癞蛤蟆的时候往往会被吓得哇哇大哭,殊不知,蟾蜍浑身上下都是宝,包括它的蟾衣,一斤可卖到五千元,为何,它的蟾衣会这么贵呢?而且,在野外找不到它的蟾衣呢?

蟾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蟾蜍也叫癞蛤蟆,它是一种两栖动物,与青蛙更大的不同之处是,蟾蜍的外观上布满了很多疙瘩,内有毒腺,在我国蟾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大蟾蜍,另外一类是黑眶蟾蜍两种。

蟾蜍不仅能够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里生活。在它们的皮肤中布满小孔具有渗透性,因为从出生的时候就没有羊膜和壳做保护,所以这也让蟾蜍对外面的环境是极其敏感的。

平时里,它们喜欢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喜欢吃各种害虫。在冬天的时候,大多数蟾蜍都会选择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越冬,从古至今,蟾蜍都是集药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因而被誉为“蟾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野生蟾皮价值每斤五千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药材中蟾酥是珍贵的,殊不知蟾衣价值更高。那么,到底什么是蟾衣呢?蟾衣就是蟾蜍脱下的角质衣膜,也可以理解成是蟾蜍的皮肤。在每年6月到9月份的时候,蟾蜍都有蜕皮的习惯。

它们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蜕皮,除此之外,在饥饿难忍的时候也会选择蜕皮。在冬天来临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度过冬天,蟾蜍还会把蟾衣吞进腹部。那么,蟾衣到底都有哪些价值呢?

1、药用价值

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将蟾衣称之为“蟾宝”,具有扶正固体,抗癌之神效,民间用蟾衣治很多种疑难杂症。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一位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赤脚医生孙老介绍说:“在祖国医学中,蟾衣是价值不菲的上等药材,用它做药引子,可谓是药到病除。”

2.艺术品观赏价值

有很多喜欢收藏艺术作品的人都认为蟾衣是非常好的素材,用这种材质作为名画创作,栩栩如生。此外,经过特殊工艺进行深入加工以后,蟾衣的艺术品观赏价值很高。举个例子,同样都是一幅名画,但是画中如果有蟾衣的材质的话,那么它的价格会比普通的画的价格要高于十几倍。

在目前的市场中,一斤的蟾衣价格高达五千元,一只蟾蜍蜕的蟾衣只有0.3克重,如果一斤蟾衣的话,至少需要1000只蟾蜍。尤其是一些高档优质的蟾衣,它的一斤价格可以卖到至少2万元以上,一些破碎不是完整劣质的蟾衣,它的价格也是在每斤五千元左右。

为何在野外寻找不到蟾衣?

有很多网友不禁会说道:"既然蟾衣这么贵,不如直接丢掉手里几千元的工作,去野外寻找蟾衣,这样岂不是发家致富更轻松呢。"事实上,野外的蟾衣是非常难找的,换句话来说几乎找不到野外蟾衣,那么到底是为何呢?

1.自己将其吃掉

张仲景曾经说过:"蟾皆拾,衣不现,奇也。"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而言,蟾蜍容易被发现,但蟾衣是很难被发现的。在前面我们也讲过,蟾蜍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蜕皮,没有嘈杂的环境,就没有人类去打扰到它们。而且遇到饥饿难耐的时候,它们会把自己蜕的皮吃掉。即便是没有吃完,随着风吹雨打日晒,在白天寻找的时候也是很难发现的。

2.遇水就化

蟾衣是一种半透明的物质,所以是很难用肉眼辨识的,由于蟾蜍喜欢在水里生活,就算没有被自己吃掉蟾衣,那遇到河水或者是其他液体的时候,蟾衣也会被化掉,所以是很难被发现的。

3.蜕皮时间段很特殊

我们知道蟾蜍是在夜间蜕皮的,那么具体到什么时候呢?大概在晚上10点左右,以及凌晨3点左右,蟾蜍会蜕皮。而这两个时间段,一般很少会有人出现在野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是无法找到蟾衣的。

湖北省的王先生表示:"我是一位户外探险爱好者,我经常和朋友们去野外探险。在得知蟾衣价值不菲的时候,我也曾多次尝试去寻找蟾衣,可都是无功而返。我们还请了专业捕蟾者,都是无济于事的。还是希望大家把心思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吧,别白浪费精力和力气。"

人工养殖蟾蜍前景大吗?

那么,既然野外无法捕捉到蟾衣,能否实现人工养殖呢?事实上,对于人工养殖蟾蜍来说,它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一来蟾蜍浑身上下都是宝,二来养殖规模投资成本不是很高,不用犯愁蟾蜍卖不出去。

事实上,蟾蜍养殖难度是极其高的,因为蟾蜍对生长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即便是掌握了养殖技术,也会面临其他问题,尤其是还没等蟾蜍蜕衣就已经变得奄奄一息了,到那个时候所有的养殖费用都会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近年来,很多人为了追求巨大利益,开始肆意妄为地破坏生态环境,过度捕抓蟾蜍。要知道,蟾蜍是吃害虫的,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蟾蜍灭绝,打破了食物链的平衡,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加强对蟾蜍的保护,让野外蟾蜍免除被捕抓的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中,长远地生活下去。

1米2娃娃鱼现身山西!为何要再三确认是野生的,工作人员才敢放生

在山西朔州市神头泉,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正在清理河道,潺潺流水中,忽然有人瞥见河道中出现一个庞大的黑色影子,好像一条“鱼”,不过这条“鱼”长了一条尾巴的同时,还长有短小的四肢以及一个扁平的头部,他们仔细辨认了一下,发现它的后肢像人一样长着五根手指。

工作人员上网查阅资料后,很快确定了它的真实身份——娃娃鱼。他们连忙通知了有关部门,专业人员赶到现场,仔细观察后确认,这是一条野生娃娃鱼,体长大约一米二,在娃娃鱼中也是大个头了。

再三确定这只娃娃鱼不是人工养殖的后,专业人员才选择了一条适宜娃娃鱼生存的河道将它放生。为何专业人员要再三确认这是只野生娃娃鱼才敢放生呢?难道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和这野生娃娃鱼有什么不同?

人类好心办坏事,盲目放生可能导致它无形灭绝?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是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大约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也是动物界的“活化石”,水里的“活人参”,它的心脏结构非常特殊,已经出现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娃娃鱼成为出口商品,一吨娃娃鱼甚至能换回5台卡车和32吨小麦,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对于娃娃鱼的疯狂捕捞开始了,即使到了1986年,娃娃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情况也并没有好转。直到后来人工养殖技术成熟,娃娃鱼的热潮才降了下来。但此时,野生娃娃鱼的数量已经大幅下降。

那为什么不把人工养殖的娃娃鱼放归野外呢?

前面也说过,娃娃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甚至已经多到可以端上餐桌,为什么不像放生扬子鳄那样放生人工养殖的娃娃鱼,来解决它的濒危问题呢?其实,直到2018年,全国各地都在陆陆续续在放生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但一篇横空出世的论文却证明,盲目放生娃娃鱼的行为,不仅不能拯救它们,在无形中还可能加快了娃娃鱼的灭绝!

2018年,一次中英学者联合发布了一篇论文,文中称中国的娃娃鱼种群中,至少包含了5种不同的的娃娃鱼种类,而这种分化早在400~1000万年以前就开始了,这个时间有多长呢?举个例子,在600万年前人与黑猩猩开始分道扬镳,从基因上只有2%的差异,但如今早已是两种生物。而这些不同种类的娃娃鱼,甚至可能已经产生生殖隔离。

到2019年,释放到全国各地河流和溪流中的娃娃鱼总数超过27万尾,但在野外仍然看不到娃娃鱼。这些被放生的动物去了哪里成为一个谜。

在这篇论文中提到一个最悲观的猜测:如果野生不同种的娃娃鱼会主动进行交配,那么以前盲目放生的娃娃鱼可能已经污染了这些种群的基因,让野外种群的基因趋于同化,减少了娃娃鱼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可能让娃娃鱼像许多杂交动物一样产生不孕不育的后代,在无形中导致娃娃鱼的灭绝。

对于娃娃鱼的不了解,导致了尽管我们在尽力保护,却好心办了坏事。好在,今年5月,我国科研人员在江西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野生种群——江西大鲵,它也是我国首个野外稳定繁殖的纯种种群。娃娃鱼的保护,还没到为时太晚的时候。

江西大鲵

娃娃鱼并不像外号那样温顺无害

野生娃娃鱼虽然需要我们的保护,但他的生存能力却并不弱,甚至是水体中的顶级掠食者。

大鲵虽然有着“娃娃鱼”这样的外号,看上去也是憨态可掬,行动迟缓的样子,但它可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更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的体型会随年龄增大而不断增大,通常能长到1米大小,有记录的更大个体长到了1.8米,体重50公斤,几乎和一个成年人相当,庞大的体型让它在水域中几乎没有敌手。

娃娃鱼庞大的体型,加上短小的四肢,让它在岸上行动迟缓,不过在水中,它的游动速度很快,如果不注意看的话,很容易把它当成一只大鱼,娃娃鱼的视力不好,主要依靠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它的皮肤除了能辅助它在岸上呼吸,还是它重要的感知器官,在它的皮肤上长有疣瘤,可以感觉到水中的震动,用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娃娃鱼主要以水生昆虫、鱼虾、蟹、蛙、等为食,喜欢守株待兔,等猎物经过时再猛然扑出,它的牙齿又尖又密,咬肌发达,还和鳄鱼一样会“死亡翻滚”,猎物被咬住后很难逃脱。而且娃娃鱼在食物匮乏时,甚至会同类相食,非常的凶残,传说娃娃鱼会趁大人照顾不周,把河边玩耍的小孩拖下水,但这种事并无明确记录,只是传说罢了,倒是养殖娃娃鱼的养殖户们不少真的被娃娃鱼咬过,严重的甚至伤及骨头。

不过,娃娃鱼虽然有着尖牙利齿,但却不能咀嚼,在捕获猎物后只能囫囵吞下,然后慢慢消化,这也让它一顿能吃下自身体重五分之一的食物,而且它非常耐饿,在清洁的水中,即使不进食,也能够生存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但如此耐饿的代价就是漫长的冬眠期,每当冬天来临,娃娃鱼就会躲进自己的洞里开始冬眠,冬眠期间娃娃鱼体重会逐渐下降,而这个时间可以长达6个月,不过娃娃鱼“睡”得并不死,如果中间受到惊吓,娃娃鱼也会马上苏醒过来,而人工养殖的娃娃鱼无需烦恼食物,因此也不太会冬眠。

娃娃鱼的繁殖能力也不可小觑,很多人认为娃娃鱼都成濒危物种了,那它的繁殖能力应该很差吧?恰恰相反,娃娃鱼的繁殖能力并不算弱。

在交配时,雌性娃娃鱼一次会产下400到1500颗卵,并形成最多长达数十米的念珠状卵带漂浮在水中,看起来非常震撼,雄性娃娃鱼随之排精,在水里完成受精。随后,雌性娃娃鱼会主动离开或者被雄性娃娃鱼驱赶,这可不是雄性娃娃鱼翻脸不认人,而是担心生产后饥饿的雌性娃娃鱼把这些卵当做食物给吃了。雄性娃娃鱼为了防止卵被水冲走或被天敌捕食,它还会把自己的身体弯成半圆形把卵保护起来,或者干脆把卵带缠在身上。

娃娃鱼其实不会叫?

除了对它生存能力的误解,人们对娃娃鱼还有一个误解,那就是它的叫声。有人说娃娃鱼之所以叫娃娃鱼,不就是因为它的叫声好像婴儿在哭泣吗?甚至古籍中也这么记载啊。

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郭璞为《山海经》做注解时专门写到,“或曰,人鱼即‘鲵’也。”意思是这种人鱼长得像鱼,但是有四肢,而且能发出像婴儿的声音,这不就是娃娃鱼吗?

不过,娃娃鱼真的会发出婴儿啼哭的叫声吗?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娃娃鱼体内没有发声器官,也不像青蛙能通过声囊来发出响亮的叫声,而且许多养殖娃娃鱼的人也从来没听过娃娃鱼叫,网上流传的视频也被证明是假的。专家推测,所谓“婴儿啼哭”声可能是娃娃鱼在吞咽食物时发出的声音,被古人夸大记载在古籍中,逐渐演变出今天“娃娃鱼”的叫法。

娃娃鱼不仅是水中“活化石”,也是水中“活人参”,在古代,娃娃鱼的数量并不少,古人也发现这种生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在《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古代医书中都有提到娃娃鱼可以作为中药治疗很多慢性疾病,有补气、养血、益智、滋补身体的功效。

在《西泽补遗》中还记载,一对老夫妇在武陵山中躲避战乱,发现河里有长着四只脚的鱼在嬉戏,老者就用青蛙作饵,钓上了几条,然后将它们烹饪食用,觉得肉质鲜嫩甘甜,便长期以此为食。没想到半年过去,夫妇二人精神焕发,头发也由白转黑,年轻了许多。3年间生了9个儿子,各个强健可爱。文中后来提到,这种鱼就是大鲵,故事虽然夸张,但也能看出古人对于娃娃鱼这种药材的推崇。

到了今天,人工养殖技术成熟,这些人工养殖的娃娃鱼虽然不能直接放生,但巨大的数量也拉低了娃娃鱼的价格,从另一个方面,也算是保护了野生娃娃鱼的种群,其中的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

参考资料

《两栖国宝——活化石娃娃鱼》 彭霄鹏,2019

《大鲵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段延,2018

标签: 田鸡 野生 什么样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