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饮食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7 0
健康饮食的海市蜃楼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美国《新闻周刊》9月15日报道,公共卫生信息的发布往往是艰难的左右权衡的结果,与食品有关的任何信息尤其如此——这是一个强烈影响到公众利益的问题,科学似乎无法对此做出决定。多年来,营养学家和食品健康专家一直在向公众提供有关饮食和健康的相互矛盾的混乱建议。计算卡路里、避免碳水化合物、间歇性禁食和培养肠道益生菌等饮食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但它们的科学基础并不完善。即使科学家和医生能够就健康饮食的更佳 *** 达成一致,比如减少摄入垃圾食品和深加工食品,大多数人根本不能或不愿做出专家建议的长期饮食改变。

饮食养生,中医建议做好这几点

<

饮食上做个小改变,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三寒两倒七分饱”是中国传统养生观中强调的健康三法宝。

对于人体来说,适宜的饮食摄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最基本要素。

那么,坚持“七分饱”有什么意义呢?

2019年,德国的科学家就曾对此做过实验,并将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发表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代谢》上。

该研究对800只小鼠做了“限制饮食”和“随意进食”的实验。

最终研究结果发现:长期限制性进食小鼠寿命>早年限制性进食、晚年转为随意进食小鼠>早年随意进食、晚年转为限制性进食小鼠>长期随意进食小鼠。

虽然这项研究的基础是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直接指导人类的结果。

但对人类健康,仍有启示意义。

关于“饱”的程度,衡量标准要靠自我感知。

那么,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证明已经“七分饱”了呢?

十分饱

一口也吃不下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的

九分饱

还能勉强吃一点点,但胃里已经非常满了,每一口都是负担

八分饱

胃里感觉很满了,但再吃一点点也不是很难受

七分饱

肚子已经不饿了,对食物的欲望也没那么强了,但还没有饱足感,想习惯性再吃几筷子,但把饭菜拿走,也不觉得有遗憾

六分饱

这个时候把食物撤掉,会稍稍有些不满足,在第二餐之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

五分饱

已经没有如饥似渴的感觉了,但还是想吃,等不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就会饿

摸索自己七、八分饱的饭量,需要不断感受和调整。

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八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饿的。

换句话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位,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长期过量进食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比较明显改变如下:

1 肥胖

肥胖是“万病之源”,对血糖、血脂、血压都有影响,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胆囊炎、胆石症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对健康影响是很大的。

2 增加肾脏负担

摄入过量的食物,会让肾脏负担加重,大量的非蛋白氮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容易诱发肾脏功能损伤。

3 影响大脑功能

长期饱餐很容易导致记忆功能受影响。饱食后大量的血液会去到胃肠道进行消化,大脑也容易因此而出现供血不足,导致人特别困倦、反应迟钝。

01 食物多样化

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建议每日进食 12 种以上的食物,每周进食 25 种以上的食物。

再通过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颜色和口味搭配等方式,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提供的能量比例适宜。

食物多样化才能够保证营养是全面的。

2 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坚持日常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注意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更好每天6000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3 规律进食、细嚼慢咽

这样减少消化道的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更好用15~20分钟吃早餐,半小时左右吃中晚餐,这能更好地接收到“饱”的信号,还能让食物更好消化。

“吃得越饱,走得越早”?饮食上做个小改变,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三寒两倒七分饱”是中国传统养生观中强调的健康三法宝。

对于人体来说,适宜的饮食摄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最基本要素。

那么,坚持“七分饱”有什么意义呢?

“胡吃海喝”伤寿命!

2019年,德国的科学家就曾对此做过实验,并将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发表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代谢》上。

该研究对800只小鼠做了“限制饮食”和“随意进食”的实验。

最终研究结果发现:长期限制性进食小鼠寿命>早年限制性进食、晚年转为随意进食小鼠>早年随意进食、晚年转为限制性进食小鼠>长期随意进食小鼠。

虽然这项研究的基础是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直接指导人类的结果。

但对人类健康,仍有启示意义。

什么是“七分饱”

关于“饱”的程度,衡量标准要靠自我感知。

那么,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证明已经“七分饱”了呢?

十分饱一口也吃不下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的

九分饱还能勉强吃一点点,但胃里已经非常满了,每一口都是负担

八分饱胃里感觉很满了,但再吃一点点也不是很难受

七分饱肚子已经不饿了,对食物的欲望也没那么强了,但还没有饱足感,想习惯性再吃几筷子,但把饭菜拿走,也不觉得有遗憾

六分饱这个时候把食物撤掉,会稍稍有些不满足,在第二餐之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

五分饱已经没有如饥似渴的感觉了,但还是想吃,等不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就会饿

摸索自己七、八分饱的饭量,需要不断感受和调整。

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八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饿的。

换句话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位,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不控制饮食有何后果?

长期过量进食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比较明显改变如下:

01

肥胖

肥胖是“万病之源”,对血糖、血脂、血压都有影响,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胆囊炎、胆石症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对健康影响是很大的。

02

增加肾脏负担

摄入过量的食物,会让肾脏负担加重,大量的非蛋白氮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容易诱发肾脏功能损伤。

03

影响大脑功能

长期饱餐很容易导致记忆功能受影响。饱食后大量的血液会去到胃肠道进行消化,大脑也容易因此而出现供血不足,导致人特别困倦、反应迟钝。

如何吃出健康来?

01

食物多样化

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建议每日进食 12 种以上的食物,每周进食 25 种以上的食物。

再通过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颜色和口味搭配等方式,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提供的能量比例适宜。

食物多样化才能够保证营养是全面的。

02

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坚持日常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注意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更好每天6000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饮食,饮食-第1张图片-

03

规律进食、细嚼慢咽

这样减少消化道的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更好用15~20分钟吃早餐,半小时左右吃中晚餐,这能更好地接收到“饱”的信号,还能让食物更好消化。

更好的养生: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天气:阴天

每周有规律的运动,让身心自然的放松。

这几天看了很多关于饮食的文章,原来身体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食物,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就好。良好的饮食是为了身体提供机能,并不要一味的满足口腹之欲。

有规律的运动,坚持很重要。坚持运动,会让身材匀称紧实。肌肉不松垮。从内而外的感到平和。

经常做运动的人,从他的外表就能看出来。形体有型,阳光自信。由内而外散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

今日运动:

1、 *** 冥想10分钟

身体挺拔,身心放松,舒缓音乐,气血通畅,大脑更清醒。

2、古典舞10分钟

上学时接触过,陆陆续续会跳,动作很柔。不会累,音乐很好听。让你不自觉融入进去。

3、力量训练:小哑铃10分钟

力量训练一定要做一些。提高肌肉的含量,加速新陈代谢。线条紧实。

今日蒸南瓜馒头,喝小米粥

运动的好处只有自己更加有体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做运动。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日复一日,就会对身体有一个更好的回馈。




2

健康科普|日常饮食当心这10个误区,看到了赶紧避坑

科学合理的健康饮食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然而,生活中,不少小伙伴对'吃'的学问了解得并不透彻,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近日,济南市疾控中心的疾控小卫士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常见的饮食大“坑”,看完后,这些饮食误区就不要轻易再踏入啦。

误区一:油条吃了会得老年痴呆

*** 油条时,会加入明矾作为膨松剂,使其变得松软。而明矾又名 *** 铝钾,如果人体持续过量摄入铝元素,会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不过经世界权威机构评估,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铝能导致老年痴呆。

误区二:多吃核桃会变聪明

核桃能补脑的说法,受“以形补形”的观念影响较大,并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核桃中含有a-亚麻酸,人体可将其转化成和大脑相关的营养物质DHA,但这个转化率很低,只有2%-5%,并且a-亚麻酸并非核桃中独有,其他坚果中含量同样丰富。其实葡萄糖才是大脑活动的唯一能源。合理膳食,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保持大脑兴奋、增强记忆力。

误区三:喝鲜榨果汁可以代替水果

很多孩子不爱吃水果只喜欢喝果汁,家长会觉得反正果汁和水果营养价值差不多,吸收还比水果更快更好,那就用鲜榨果汁代替吃水果吧。其实果汁是不能代替水果的。因为果汁在压榨的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多酚类物质,榨出来的果汁里含有的糖分和热量较高,反而对健康不利。

*** 图:果汁热量高于水果

误区四:清淡饮食等于不吃肉

“清淡”和“素食”是两个概念。真正的清淡饮食是要少油、少盐、少糖、少吃辛辣 *** 的食物,做到食物多样。每天的摄入量,油不能超过30克,糖不能超过50克,食盐不超过5克。每天更好摄取12种以上的食物。

误区五:糖尿病人是因为糖吃多了

糖尿病其实是人体代谢出了问题,体内的糖分无法被机体有效的利用、储存,而形成了尿糖。并非只是糖吃得太多造成的。糖尿病有1型和2型两种,1型有遗传因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90%以上的糖尿病都属于2型,与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多发于中老年。

误区六:脱脂牛奶比全脂牛奶利于减肥

每天饮用300克牛奶,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不足以引起肥胖,而且牛奶中的脂肪含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促进肌肉生长的成分。脱脂牛奶中随着乳脂被脱去,维生素A、D、E等脂溶性维生素也会随之损失,所以对于减肥人士来说,没必要非要坚持喝脱脂牛奶。全脂牛奶中脂肪含量并不高,与动物肝脏和奶油制品等比起来微不足道。

误区七:豆浆能替代牛奶

豆浆和牛奶是两种不同的食物,其中的蛋白质含量与牛奶相当,也易于消化吸收,但钙的含量远低于牛奶,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而且牛奶中钙与磷比例适当,非常适合人体吸收,是人体膳食中不可多得的优质钙源。豆浆中的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锌、硒、维生素等的含量也比牛奶低。豆浆中还含有大量的低聚糖、异黄酮等成分,且不含胆固醇,很适合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以它俩各自有自己的优势,按需摄入就好。

误区八:非油炸食品不含油

现在很多零食,如薯片包装上会写着:非油炸。很多消费者就会觉得很健康,可以敞开吃。但是非油炸并非不含油,只是在 *** 中不通过炸的方式,并非不含油不用油。非油炸类食物多会提前把油和食品混合,随后通过烘烤或者热风烘干等方式进行 *** ,所以热量和油脂含量并不低。

误区九:无糖食品没有糖

有些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觉得无糖食品中不含糖,可以放开吃,其实是错误的。我国对无糖食品的规定是,每100克固体或者100毫升液体食品里含碳水化合物(糖)的量不高于0.5克。像无糖饼干这些食品,虽然配料表里没有糖,但食品本身含有大量的淀粉、糊精等碳水化合物,经人体消化分解后,也会转化成葡萄糖。而且有些包装上写的不是无糖,而是无蔗糖,里面还是会有甜味剂或麦芽糖、果糖这些成分。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房孝钰 通讯员 尹士平

糖尿病患者清淡饮食应该怎么做?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选择少油少盐的烹调方式,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克以内。高盐饮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或食物的摄入。足量饮用白开水。煎炸的食物脂肪含量高,尽量不吃。

来源: 健康中国

秋季皮肤干、流鼻血?这6点饮食建议请收好

皮肤干燥需要补水,保证水分摄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男性和女性每天饮水量至少要分别达到 1700 毫升和 1500 毫升,少量多次、小口小口、随时随地喝。除了补水,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因为其可以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这6点饮食建议请收好 via科普中国

来源: 浙江发布

标签: 饮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