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牛肝菌图片,野生牛肝菌图片价格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0 0
8年科研“开花结果”,一朵牛肝菌卖出千万元

美味营养的牛肝菌,因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地下菌丝神秘的萌发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工繁育的难题。

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一群执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成功繁育出一种风靡生鲜 *** 平台、让市民啧啧称赞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取得了多项专利,还把一系列的成果卖出了大价钱,企业也因此有了壮大发展的“独门绝技”,也为云南正大力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11月1日,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团队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这一成果的 *** 情况。

建成全球唯一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

暗褐网柄牛肝菌,俗名黑牛肝菌,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和海南;国外分布于泰国和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等。它个体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普遍采食的名贵食用菌之一。

“从2005年到2013年的8年间,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研发出优良菌株选育 *** 、液体菌种培养 *** 以及菇房人工栽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 ***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倪书邦研究员说。该系列研究在2010年、2011年、2013年分别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

“长期以来,云南科技创新资源缺乏,高水平、可转化科技成果少。在抓好省内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型企业的同时,广开源头,导入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成果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董保同告诉记者。

2013年,宏臻生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宏臻生物)的前身——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把眼光盯在以科技手段实现云南省珍稀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与可持续发展。他们投资6000万元,建设日栽培5000瓶的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初试研发基地;2015年10月,瓶栽模式的工厂化栽培初试成功,出菇率90%,平均每瓶产鲜牛肝菌90克;2016年,4个与黑牛肝菌相关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经8年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到2019年,我们前后投入2.2亿元,完成了黑牛肝菌野生种人工驯化、品种改良、种质保藏、良种培育及工厂化栽培 *** 技术体系的研发,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家黑牛肝菌菌种保藏及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宏臻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纪开萍说,基地日产鲜牛肝菌4吨。

“2019年1月,宏臻生物以1000万元购买了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暗褐网柄牛肝菌3件发明专利。目前产量稳定,技术成熟,为扩大规模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纪开萍说,当年年底,他们又完成了黑牛肝菌种质保藏、良种培育及工厂化栽培 *** 技术体系的研发。

“作为人工栽培牛肝菌科技成果的出让方、受让方,按照云南省关于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了100万元财政科技资金奖补。”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高俊说。

2020年3月,宏臻生物日栽培20万瓶、日产20吨鲜牛肝菌的工厂化栽培基地在景洪市大勐龙镇开工建设,并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预计2023年初,每天将有26吨鲜牛肝菌供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未来几年,将达到日产100吨的产能。

一项成果转化带来社会生态双效益

“原本只有在夏季生长的野生牛肝菌,一年四季都能在温室菇房中及亚热带气候环境的经济林下生长。”倪书邦自豪地说,通过成果转化,暗褐网柄牛肝菌也成为世界食用菌界近年来研发的唯一可工厂化栽培的新品种,而且是食用牛肝菌家族中唯一一种可以进行人工栽培的种类。

牛肝菌产业的发展,使西双版纳州及景洪市每年产生的数十万吨农作物秸秆、橡胶木木屑变废为宝,成为栽培原料,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助力脱贫攻坚。

收菇后,牛肝菌菌渣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用于柚子、凤凰木、枇杷和桃树等经济林下仿生栽培,收获林果,实现菌、果和林木的多重收益。

“这种立体栽培模式,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果林资源利用、农民增收和谐统一的全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边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意义重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科技局局长岩三叫说。

董保同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新创办企业补助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采取 *** 采购、研究开发资助、研发后补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予以财政资金支持。2020年,全省已对13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项目安排财政奖补资金2830万元;对11个建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高校、科研院所安排财政资金620万元。

来源:科技日报

这种野生菌,1公斤1000元了!游客竞相购买!什么这么香?

来源:央视财经

在云南丽江,眼下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时候,今年的产量和价格有什么变化?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栏目视频

每年的七八月,野生菌大量上市。在丽江忠义市场到处都是买菌的市民和游客。青头菌、牛肝菌、鸡枞等各种野生菌数不胜数。

云南丽江忠义市场商户:刚卖的时候白葱菌100元1公斤,现在1公斤只卖40元、50元。

逛完杂菌售卖区,记者看到旁边琳琅满目地摆着很多松茸,多数人都会选择来到这里买了直邮回家。今年松茸价格又如何?最近有没有降价?记者采访了这里的商户。

云南丽江忠义市场商户:今年产量比去年减少了,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价格一直在往上涨。因为产量少价格涨,有些人觉得价格贵,他还是吃。因为这个只有野生货,人工培育不出来。游客也有一部分过来买。

云南丽江忠义市场商户今年大量川货进入丽江市场,丽江本地的新鲜货卖1000元1公斤,川货是750元1公斤。

在丽江,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等杂菌的价格相比往年没有多大浮动,不过到了销售尾期,价格还是降了一半左右。而今年松茸则是越接近尾期越贵,尽管价格上涨,但前来购买和直邮回家的市民游客还是很多。

8年科研“开花结果”,一朵牛肝菌卖出千万元

来源:科技日报

8年科研“开花结果”,一朵牛肝菌卖出千万元

成果 *** 受让双方各获百万奖补

美味营养的牛肝菌,因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地下菌丝神秘的萌发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工繁育的难题。

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一群执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成功繁育出一种风靡生鲜 *** 平台、让市民啧啧称赞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取得了多项专利,还把一系列的成果卖出了大价钱,企业也因此有了壮大发展的“独门绝技”,也为云南正大力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11月1日,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团队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这一成果的 *** 情况。

建成全球唯一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

暗褐网柄牛肝菌,俗名黑牛肝菌,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和海南;国外分布于泰国和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等。它个体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普遍采食的名贵食用菌之一。

“从2005年到2013年的8年间,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研发出优良菌株选育 *** 、液体菌种培养 *** 以及菇房人工栽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 ***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倪书邦研究员说。该系列研究在2010年、2011年、2013年分别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

“长期以来,云南科技创新资源缺乏,高水平、可转化科技成果少。在抓好省内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型企业的同时,广开源头,导入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成果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董保同告诉记者。

2013年,宏臻生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宏臻生物)的前身——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把眼光盯在以科技手段实现云南省珍稀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与可持续发展。他们投资6000万元,建设日栽培5000瓶的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初试研发基地;2015年10月,瓶栽模式的工厂化栽培初试成功,出菇率90%,平均每瓶产鲜牛肝菌90克;2016年,4个与黑牛肝菌相关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经8年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到2019年,我们前后投入2.2亿元,完成了黑牛肝菌野生种人工驯化、品种改良、种质保藏、良种培育及工厂化栽培 *** 技术体系的研发,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家黑牛肝菌菌种保藏及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宏臻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纪开萍说,基地日产鲜牛肝菌4吨。

“2019年1月,宏臻生物以1000万元购买了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暗褐网柄牛肝菌3件发明专利。目前产量稳定,技术成熟,为扩大规模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纪开萍说,当年年底,他们又完成了黑牛肝菌种质保藏、良种培育及工厂化栽培 *** 技术体系的研发。

“作为人工栽培牛肝菌科技成果的出让方、受让方,按照云南省关于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了100万元财政科技资金奖补。”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高俊说。

2020年3月,宏臻生物日栽培20万瓶、日产20吨鲜牛肝菌的工厂化栽培基地在景洪市大勐龙镇开工建设,并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预计2023年初,每天将有26吨鲜牛肝菌供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未来几年,将达到日产100吨的产能。

一项成果转化带来社会生态双效益

“原本只有在夏季生长的野生牛肝菌,一年四季都能在温室菇房中及亚热带气候环境的经济林下生长。”倪书邦自豪地说,通过成果转化,暗褐网柄牛肝菌也成为世界食用菌界近年来研发的唯一可工厂化栽培的新品种,而且是食用牛肝菌家族中唯一一种可以进行人工栽培的种类。

牛肝菌产业的发展,使西双版纳州及景洪市每年产生的数十万吨农作物秸秆、橡胶木木屑变废为宝,成为栽培原料,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助力脱贫攻坚。

收菇后,牛肝菌菌渣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用于柚子、凤凰木、枇杷和桃树等经济林下仿生栽培,收获林果,实现菌、果和林木的多重收益。

“这种立体栽培模式,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果林资源利用、农民增收和谐统一的全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边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意义重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科技局局长岩三叫说。

董保同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新创办企业补助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采取 *** 采购、研究开发资助、研发后补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予以财政资金支持。2020年,全省已对13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项目安排财政奖补资金2830万元;对11个建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高校、科研院所安排财政资金620万元。

头晕、恶心,男子食用牛肝菌被“闹翻”,食用野生菌需要注意这些

眼下正是野生菌上市的季节,

疾控部门多次发出提示,

食用野生菌一定要注意安全。

前两天,

普洱思茅区人民医院就收治了

一名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患者。

思茅区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段绍芳:“5月20日我们科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58岁,他因食用了牛肝菌后导致头晕、恶心,一小时来就诊,经我们病情评估以后,考虑这个患者是因烹饪不当,我们立即给予催吐、保肝、护胃等治疗。”



据了解,这已经是思茅区人民医院今年收治的第四例野生菌中毒病例。医生介绍说,一些常见的野生菌烹饪或食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所以要特别注意烹饪 *** 。



思茅区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段绍芳:“市民在食用野生菌的时候,一定要食用熟悉的,食用过的野生菌,野生菌一定要煮熟煮透,尽量不盖盖子,野生菌尽量是单独的种类加工,避免多种混在一起,进食野生菌后不能饮酒。”



除了烹饪不当导致中毒,因食用有毒野生菌导致的中毒比例也不小。



思茅区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段绍芳:“一看外观,大多有毒的野生菌外观是比较鲜艳的,光滑,菌杆上有菌托, 第二是看生长环境,生长在桉树下的野生菌是千万不能食用的。”

记者:普洱台 陶俊蓉 李婷

编辑:牛牛

牛肝菌的奥秘知多少~


牛肝菌是一类蘑菇体肉质、蘑菇“帽”下呈孔状的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其中美味可食的物种不在少数,不单中国人爱吃,全世界人民都好这口。


“牛肝菌”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的《滇南本草》中,因其貌如牛肝肥厚,色呈深褐色而得名。老百姓按其外观颜色不同将其分为黑牛肝、黄牛肝、白牛肝等,但不是冠于“牛肝菌”的就能大口吲哚,“牛肝菌”家族里同样暗藏“杀手”。如果不谨慎对待,下一个栽倒的可能就是你。





牛肝菌是典型的“伞菌”,由菌盖和菌柄组成,色泽丰富多彩,有些物种手触及就出现青色,又称“见手青”。有的物种受伤就魔术般变色,很神奇吧!


牛肝菌菌盖表面光滑,或有鳞片、纤毛、绒毛、疣状、绒状残片,或呈高低不平的肉状格纹;菌盖腹面多呈孔状或细管状,极少有菌褶状(如褶孔牛肝菌属的物种),菌肉厚实而富有弹性。


菌柄多为实心,少空心,多生于菌盖中央,极少有侧生或偏斜生;菌柄表面光滑或有纹饰,基部多膨大,少数呈杯托状。



截止到2019年,我国已知的牛肝菌约有400~500种。其中可食的至少有100多种,有毒的40余种,可食和有毒的物种占已知物种的40%左右。这个比例不要觉得还不过半,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聪明而贪吃”的人类一个一个尝出来的,都是有“血淋淋的”案例哦。至于另外60%的物种,就留给那些“小白鼠”的吃货去体验吧。此外,一些可食的牛肝菌生食或烹调不当也会中毒的。







主要引起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两种中毒表现。

一般只要及时治疗,预后都是良好的。







分辨牛肝菌的是件硬核的技术活,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新鲜牛肝菌可能采菌或卖菌的“老司机”还能分辩个一二,但晒干后就难了,只能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才能分出个子丑寅卯。从既往干的牛肝菌中毒样品中可见,一盘炒干牛肝菌中可能包含几种或十余种牛肝菌,有毒的和可食的混杂在一起。所以,进食干的牛肝菌中毒的机率要比进食新鲜的牛肝菌大!



因此,在开吃鲜牛肝菌时,餐馆和市场很重要!管理规范的餐馆和市场是首选。购买干牛肝菌时,厂商很重要!渠道正规、作业规范、服务诚信,这样的厂商是不二之选。小馆小摊小贩小本生意,我们就不要为难他们了。


如果你心血来潮,想自己踏破铁鞋,寻“菌”千百度,还要亲自操刀展示厨艺,那你就更要慎重。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亦或是有宽广的人脉资源。不然还是不要盲目自信,因为“蘑界杀手”就喜欢舍命尝菌人。还有个建议,进食前拍照留个证据,或是请专家鉴定鉴定,方才稳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牛肝菌必须炒熟煮透!

炒熟煮透!

炒熟煮透!


供稿: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尹萸、李海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吴刚

<

这种野生菌,1公斤1000元了!游客竞相购买,什么这么香?

在云南丽江

眼下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时候

今年的产量和价格有什么变化?

在丽江忠义市场,到处都是买菌的市民和游客。青头菌、牛肝菌、鸡枞等各种野生菌数不胜数。

云南丽江忠义市场商户:刚卖的时候白葱菌100元1公斤,现在1公斤只卖40元、50元。

逛完杂菌售卖区,记者看到旁边琳琅满目地摆着很多松茸,多数人都会选择来到这里买了直邮回家。

今年松茸价格又如何?

最近有没有降价?

记者采访了这里的商户

云南丽江忠义市场商户:

今年产量比去年减少了,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价格一直在往上涨。因为产量少价格涨,有些人觉得价格贵,他还是吃。因为这个只有野生货,人工培育不出来。游客也有一部分过来买。

云南丽江忠义市场商户:

今年大量川货进入丽江市场,丽江本地的新鲜货卖1000元1公斤,川货是750元1公斤。

在丽江,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等杂菌的价格相比往年没有多大浮动,不过到了销售尾期,价格还是降了一半左右。

而今年松茸

则是越接近尾期越贵

尽管价格上涨

但前来购买和直邮回家的

市民游客还是很多

来源: 新闻坊

8年科研“开花结果”,一朵牛肝菌卖出千万元

美味营养的牛肝菌,因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地下菌丝神秘的萌发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工繁育的难题。

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一群执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成功繁育出一种风靡生鲜 *** 平台、让市民啧啧称赞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取得了多项专利,还把一系列的成果卖出了大价钱,企业也因此有了壮大发展的“独门绝技”,也为云南正大力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11月1日,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团队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这一成果的 *** 情况。

建成全球唯一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

暗褐网柄牛肝菌,俗名黑牛肝菌,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和海南;国外分布于泰国和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等。它个体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普遍采食的名贵食用菌之一。

“从2005年到2013年的8年间,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研发出优良菌株选育 *** 、液体菌种培养 *** 以及菇房人工栽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 ***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倪书邦研究员说。该系列研究在2010年、2011年、2013年分别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

“长期以来,云南科技创新资源缺乏,高水平、可转化科技成果少。在抓好省内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型企业的同时,广开源头,导入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成果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董保同告诉记者。

2013年,宏臻生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宏臻生物)的前身——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把眼光盯在以科技手段实现云南省珍稀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与可持续发展。他们投资6000万元,建设日栽培5000瓶的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初试研发基地;2015年10月,瓶栽模式的工厂化栽培初试成功,出菇率90%,平均每瓶产鲜牛肝菌90克;2016年,4个与黑牛肝菌相关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经8年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到2019年,我们前后投入2.2亿元,完成了黑牛肝菌野生种人工驯化、品种改良、种质保藏、良种培育及工厂化栽培 *** 技术体系的研发,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家黑牛肝菌菌种保藏及工厂化栽培研发、生产基地。”宏臻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纪开萍说,基地日产鲜牛肝菌4吨。

“2019年1月,宏臻生物以1000万元购买了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暗褐网柄牛肝菌3件发明专利。目前产量稳定,技术成熟,为扩大规模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纪开萍说,当年年底,他们又完成了黑牛肝菌种质保藏、良种培育及工厂化栽培 *** 技术体系的研发。

“作为人工栽培牛肝菌科技成果的出让方、受让方,按照云南省关于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了100万元财政科技资金奖补。”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高俊说。

2020年3月,宏臻生物日栽培20万瓶、日产20吨鲜牛肝菌的工厂化栽培基地在景洪市大勐龙镇开工建设,并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预计2023年初,每天将有26吨鲜牛肝菌供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未来几年,将达到日产100吨的产能。

一项成果转化带来社会生态双效益

野生牛肝菌图片,野生牛肝菌图片价格-第1张图片-

“原本只有在夏季生长的野生牛肝菌,一年四季都能在温室菇房中及亚热带气候环境的经济林下生长。”倪书邦自豪地说,通过成果转化,暗褐网柄牛肝菌也成为世界食用菌界近年来研发的唯一可工厂化栽培的新品种,而且是食用牛肝菌家族中唯一一种可以进行人工栽培的种类。

牛肝菌产业的发展,使西双版纳州及景洪市每年产生的数十万吨农作物秸秆、橡胶木木屑变废为宝,成为栽培原料,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助力脱贫攻坚。

收菇后,牛肝菌菌渣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用于柚子、凤凰木、枇杷和桃树等经济林下仿生栽培,收获林果,实现菌、果和林木的多重收益。

“这种立体栽培模式,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果林资源利用、农民增收和谐统一的全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边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意义重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科技局局长岩三叫说。

董保同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新创办企业补助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采取 *** 采购、研究开发资助、研发后补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予以财政资金支持。2020年,全省已对13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项目安排财政奖补资金2830万元;对11个建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高校、科研院所安排财政资金620万元。(赵汉斌)

来源: 科技日报

2.8公斤巨型野生牛肝菌现身云南景东

【2.8公斤巨型野生牛肝菌现身云南景东】7月初,在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公安局花园内,工作人员连续两天发现五朵大型野生牛肝菌,其中更大一朵重达2.8公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介绍,本次景东县发现的牛肝菌是可以食用的,在云南有人工种植,并且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进入雨季,云南省野生菌如“春笋”般冒出,成为人们餐桌上特有的美食。“‘头戴帽、腰系裙、脚穿靴’的野生菌千万不能食用。”吴刚提醒,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野生菌,不要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食用野生菌后如有恶心、头晕、呕吐或幻视、幻听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来源: 新华网

普洱菌王“现身”?市民花园内捡到2.8公斤野生牛肝菌

进入雨季,景东县野生菌如“春笋”般冒出,成为群众餐桌上特有的美食,捡菌子也成为了群众闲暇之余的乐趣。7月1日至2日,在景东县公安局花园内,工作人员连续两天捡到五朵大型野生牛肝菌。

7月1日晚,记者了解到在景东县公安局花园内,有职工捡到三朵大型野生牛肝菌,记者立刻赶赴现场一睹菌王的真容,通过用卷尺和称重器测量,更大一朵牛肝菌长宽各40cm,重量达到2.49公斤。据捡到牛肝菌的杨华大姐说,这已经不是之一次在单位花园里面捡到野生牛肝菌了,但是像这样大的还是之一次见到。

次日,当记者再次来到现场进行进一步拍摄时,忽然听见杨大姐激动的叫声,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走近一看,原来她又在花丛中发现了两朵野生牛肝菌,菌面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看上去十分新鲜,通过实际称量,重量竟然超过了前一天的更大一朵野生牛肝菌的重量,达到了2.8公斤。

温馨提示

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在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食用野生菌后如有不适、如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应该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来源:云上普洱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丽青

审核:祝小涵

一斤几百元的庆元牛肝菌可以采摘啦!

2018-07-29 15:04 | 丽水发布

又是一年暑期,山里的孩子又开始“撒野”啦!七、八月,庆元县山里的蘑菇陆续出土冒头,采蘑菇也成了山里娃要学的本领,更是一段美好的童趣。

大路朝天,勾肩搭背,嘻嘻哈哈。到了约好的山头,小伙伴们顿时陌路四散,占路抢区。

毕竟采菇以独行为乐,采一朵少一朵;还可以避免意外,同时看见一朵菇,你采还是我采?面对面后果很严重,没心眼的小屁孩就常常为夺菇而挂彩,至少也得挂上一脸鼻涕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独自潜行于深山密林,或许遭遇毒蛇猛兽,又或许撞上蚁穴蜂窝,甚或闯入古墓穴,这些都是偶然又必然恐怖的事儿。

所以,大部分的小伙伴是不愿上山采菇的,反而更喜欢捡现成,再吹嘘父母的战利品,如“我妈妈采了一大篮筐,还有很多好吃的野果”等等。

因为野生菇稀有,菇场就是战场,这点大人鬼头得很,出门都是独行,有的还放烟雾弹,明明上山却说下地,明明去东山却指向西山,唯恐遭尾随。

在庆元小伙伴们的记忆中,蘑菇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什么地形、什么土质、什么树、什么时候长出什么菇,同一处今年出菇、来年不一定能出,或孤身一人或欢聚一堂,这都是充满变数、是无常的。因此,采菇一要有经验,二要靠运气。

菇运背时,任你满山转得腿抽筋,菇就是不理你。相比较,庆元的小伙伴们更喜欢下水,水里的鱼虾好上手,螺狮、蚬子等着你来摸。我在浙西南山中采过的野生菌菇有十几种,都是随俗而叫,比如,“黄靛”(牛肝菌)、“老鼠爪”(珊瑚菌)、“苦菇”(最多最常见)、灵芝、灰树花等等。

庆元——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中国香菇城,900多年的种菇历史,代代相传,老一辈的山里人个个都是菇专家。当然,吃菇要防毒,自个叫不上名的、过于光鲜妖艳的、附着有不明液体的菇,不采不下锅,小心的人还会请老人过过目。

黄靛,算是山中菌王了。每年七月底、八月初之际,居住在海拔800多米的村民们,一同变成了采菇人。他们早出晚归,踏遍当地的深山密林,只为寻找一味大自然的馈赠——黄靛,即牛肝菌。

这种位列“四大菌王”的野生菌,色泽金黄,清香怡人,极具营养价值,但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整个华东地区绝大部分牛肝菌都分布于庆元境内,稀罕程度丝毫不比松茸菌逊色。

这种野生菌类喜阳光,却不能曝光过度;爱阴凉,湿度却不能太高;多生长于直径10cm左右的松木之下,待到树长大了便不再生长。

每户村民在这片山头似乎都有一块自己的私人领地,只有自己知道哪棵松木下藏有牛肝菌。且常常隐匿于小松木下的草甸间,这给采摘带来极大的挑战。

现在市场上,黄靛一斤已喊到几百元了。黄靛独尊的另一个原因是,至今仍然无法实现人工种植,这是菇界的骄傲,你是不是更愿意愿黄靛永远都是“野”性的?

(据丽水发布,原标题《庆元黄靛可以采摘啦!》。编辑吴慧慧)

标签: 牛肝菌 野生 图片 价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