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2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 *** 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 *** 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 *** 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报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完)
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 *** 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 *** 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 *** 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报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
(新华网)
浩气长存是你们的底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当我从历史书中认识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并对他们的平生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后,我便有想去黄花岗瞻仰致敬的冲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到现在才得以实现。这天中午,我怀着复杂难解的心情来到这个神圣的地方。
远远地,便望见金光闪耀的四字 “浩气长存” 赫然刻在黄花岗公园的大门上。
在和煦的阳光下释放出阵阵英雄气息,让我在很远的地方便感受到了它的正气。
迈步在正门广场,只见茂林修竹,黄菊怒放。仅风景区便让人想到松的伟岸,竹的高洁,菊的素雅,从而看到那些可敬可爱的烈士的影子。
01
经数十步往左,便见七十二烈士之碑巍然立于黄花井旁。
我伸手抚摸着那一个个深刻的名字,感受那份凄凉。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汗水湿透我的衣襟,我不敢去擦,怕惊动了他们。
我默默注视着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方声洞 福建闽侯;李炳辉 广东肇庆;李文楷 广东清远;庞雄 广东吴川……
看着那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摸着那一个个音容犹存的名字。
“斯人已逝,音容犹存。”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因为历史与现实的爱国情结是相通的。
时光隧道将我带到111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在广州举行黄花岗起义。
然而,革命失败,72名革命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后经考证,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在此役中壮烈牺牲。
我将纸铺开来,以碑为桌面想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而笔此刻却出不了墨水。我尝试着写,却写不出一个字。
于是离碑几步远,以手为桌写字,竟然异常流利地写了出来。
或许,正是由于离这份悲壮太近,离这些英雄的死亡太近,以致连笔也无法承受那种历史的巨痛吧!
02
不知不觉来到默池附近,看着有关默池的介绍:由于斜坡作用,不由自主把头低下,像默念,使人肃然起敬,是瞻仰拜祭先烈的必经之路。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这座拱桥时走得很艰难,很小心。
我知道,烈士并不需要后人的赞颂,他们要的只是后人能继承他们的优秀品质,朝着他们努力的方向前进。
正如近期热播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所体现的爱国情般,烈士们的献血奠定了后来者的成功,守护了这一方热土,保卫了革命果实,成就了现在的强大祖国!
03
站在七十二烈士的墓前,风凝结了,空气凝结了,我的思维凝结了,世界万物凝结了。
那高高垄起的没顶棱锥般的地底下是一直以来让我魂牵梦萦的七十二烈士呀。
而今,他们的躯身已融为一体,化为水土,他们的灵魂却个个鲜活。
我久久凝视着这方墓地,仿佛听到了七十二烈士的豪言壮语;看到潘达微为他们遗骨装殓时的悲痛;想到余秋雨在《废墟》中说的一段话: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
然而,我想对七十二烈士说:你们并不孤独,你们已融为一体,更有我们现代人的缅怀、继承,有我们对你们永远的敬爱,有我们从你们身上汲取的爱国情操……
七十二烈士如一簇燃烧着的火,感染着我,也感染着每个有民族荣辱感的人。
04
从一道漆黑的石梯中登上纪功坊的过程,虽只二十几阶梯坎,却像走过了一条历史隧道。
望着那堆砌起来的七十二块石碑,七十二烈士的音容无处不在。
自由女神高举的火炬似在提醒现代人,去继承革命烈士的光荣品质。
我转过身,望着大门口那繁忙的人海车流,那喧哗的街市,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感觉自己此时与现代繁忙隔离了,有的只是庄严,肃穆和寂然。
历史与现实是那样的对比鲜明,却又如此亲切地杂糅在一起!
孙中山亲手种植的马尾松终因患上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于2012年被宣告死亡,树龄107岁的它成为广州之一棵死亡古树活标本,依然完整地保存在原地,丝毫看不出它已是一棵“死树”。
在它的旁边,还有4棵由孙中山后人孙国雄栽植的马尾松,象征着中山精神的延续,也象征着烈士气概后继有人。
公园里还有一些其他功绩的人的墓碑。他们和七十二名烈士一起,代表了所有爱国志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05
下午六点,公园渐渐热闹起来。
公园清幽的环境成了现代人休憩游览的好地方。
看到人流的增多,听到人语的喧哗,我忽然有种恐慌感,害怕这样的喧嚣会惊扰到安睡在地下的烈士们。
我在心底对烈士们说:再见了,最可爱的人!
离黄花岗公园越来越远了,我再次停下脚步,回过头,“浩气长存”四字在暗淡的天空下依稀能辨。
而七十二烈士的名字和所有爱国志士的精神和情操却鲜明地烙在我的心中—永垂不朽!#战争风云#
南平历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冯超骧来源: 南平地方志 作者:
冯超骧,原名敬,字雨苍,号郁庄,南平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自幼勇敢倔强,爱好骑射,读书用功,成绩出众,善书法文章与骑马狩猎,受到师友赞赏。
后冯超骧迁居福州,目睹民众受清军欺凌,极为愤慨,率领村里少年在于山路旁截击痛打几名清军头目。当时,列强加紧瓜分中国,清 *** 腐败无能,冯超骧慨然道:“昂藏七尺躯,生此国破家危之日,当赴战场执锐杀敌。”绝意仕途,立志学武,游学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因病停学。病愈,转学长门要塞炮术学堂。毕业后进京,经甄别考试合格,分配闽江口炮台任职,并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9年,冯超骧回南平筹划革命经费,奔走于邵武各地。邵武坊村(今壕坊村)乡老在冯超骧宣传下,将宗族活动省下的300块银圆捐交冯超骧。1911年,同盟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与冯超骧联系。其时,冯超骧父亲重病垂危,妻弱子幼,家中无人照料。林觉民到冯超骧家,见状劝其暂缓起程,以便护理父亲。但冯超骧执意投身革命,慷慨陈词:“吾意决矣!国事公也,家事私也。吾爱父之心,何尝不百倍于常人,顾此当舍此从公。吾宁负父之大罪,不敢失此千载难逢之机,而终为亡国奴也。”言罢抱头泣不成声。其父听后,也深为感动,叫儿子尽管动身:“你去为国努力,勿以我为念。”夫人也含泪话别:“君此去,万一不幸,三月而后,苟无音耗,妾当相从于地下。”冯超骧听了心如刀割,忍泪劝道:“此决不可!家中上有老病之父,下有幼小儿女。我死已不可免,卿若复尔,仰事俯育,托之谁乎?”慷慨赴难的 *** 豪语,使在场的林觉民感动得泪流满面。
3月19日,冯超骧随林觉民、刘元栋、刘六符等20余位之一批革命志士离开福州,奔赴香港。途中,其父逝世噩耗传来,冯超骧悲痛欲绝。抵港后,与从日本赶来的闽省志士会合。3月23日晚,冯超骧与黄兴等人先期潜抵广州,准备起义事项。28日,冯超骧再度返港,接应吴适率领的连江籍志士20余人。29日清晨,同宋教仁、方声洞、林觉民及在港全体闽省志士潜入广州。当天下午5时30分,广州起义枪声打响。黄兴领导革命党人128人直扑清总督衙门。敢死队由林文领队,冯超骧、吴适殿后。革命党人勇敢作战,迅速击溃清卫队,冲入衙内。清兵死伤甚众,两广总督张鸣岐出逃,指挥反扑。革命党人与清兵激战,因寡不敌众,林文中弹牺牲。黄兴右手被打断两指,其他战友相继牺牲、负伤。冯超骧胸部中弹10余处,鲜血流溢,仍双手持枪血战,因面部又中一弹,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
此役殉难者,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72烈士31人为华侨 专家谈侨与“三·二九”起义中新社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 徐文欣)27日是“三·二九”起义112周年。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在广州爆发,一批“为天下人勇于赴死”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血战到底,英勇牺牲,后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这72人中,31人为华侨。
华侨是“三·二九”起义的重要酝酿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10年秋,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华侨成为起义的重要支柱、宣传的主力军以及革命经费的主要来源。
槟榔屿会议后,华侨在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指挥机构、从海外购运起义所用的枪支弹药并踊跃参加“选锋”(敢死队)。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任贵祥在《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一文中指出,“据统计,回到中国香港集中准备参加起义的南洋华侨至少有500人。他们争先返国效力,甚至因人数过多,由抽签以决定回国参加者。”
经过几个月的筹划,4月27日,黄兴率起义者冲向两广总督署。但由于筹备失当、指挥不畅等原因,众多风华正茂的爱国青年失去生命。其中,最小的18岁,更大的52岁,其余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年。潘达微冒死出头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城东红花岗,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红花岗改名黄花岗。
献身的华侨烈士个个英勇壮烈,宁死不屈。任贵祥在《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中写道,郭继枚和余东雄跟随黄兴英勇进攻,双双战死 。郭继枚生在南洋,稍长回国,父亲欲为他订婚,郭继枚说,男儿志行未遂,何以家为?但父亲一再坚持,勉强成婚,婚后不久他前往广州参加革命,他对妻子说,这一去成败不一定,假如不幸失败,切不可过于挂念我,还要请你替我孝养老父!另一华侨烈士余东雄15岁即加入同盟会,牺牲时年仅18岁。当初因他年龄小,同盟会未准他回国参加起义,他再三恳求,才被批准。
在华侨诸烈士中,年龄更大的罗联曾在牺牲前高呼:“中国非革命无以救亡,望后起者努力前进,勿中馁云。”印刷工人李文楷曾在临行前对朋友说:“必须为国家作一番惊天动地事业,以救国家危亡。此次回国,乃抱着此一愿望,与诸君为最后一次聚首!”可以说,起义中视死如归的华侨比比皆是。
“为纪念革命先驱,弘扬革命精神,马来西亚槟榔屿会议旧址改建为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张应龙说,“三·二九”起义是华侨爱国精神的缩影。他们的义举有口皆碑,他们的贡献将被铭记。(完)
浩气长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0周年纪念活动在广州举行3月29日上午,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在黄花岗公园七十二烈士陵墓前举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前辈,铭记烈士遗愿,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广东省政协、市政协有关领导,省委统战部、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同志,省、市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有关负责同志及革命先辈后裔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刘冠南
【通讯员】邱靖婷
【作者】 刘冠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清明代祭七十二烈士公园管理方向潘达微志士墓敬献花圈。 余奕华 摄
中新网广州4月3日电 (记者 索有为)又是一年清明时,安葬着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广州市黄花岗公园4月3日起由管理单位对园内墓葬进行代祭扫,为代替今年不能到现场的烈士亲属、社会各界人士、民众、海外侨胞完成祭扫心愿。
根据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及民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广州市内所有纪念性陵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部暂停对外祭扫活动,由陵园管理单位集中进行祭扫。黄花岗公园管理方精心组织、安排全体工作人员分区域分批向墓园内革命先烈致祭,以简朴而又庄重的仪式,向烈士献上一场庄严典礼,表达无限哀思与敬意。
3日上午,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事副局长李启新出席代祭扫先烈活动,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主任何小毅和副主任钟朗峰、李海辉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敬献花圈,并向烈士墓献上一幅题为“黄花存浩气,祖国在腾飞”的海内外华人书法家合作书法。该书法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辛亥革命烈士的敬意,同时以新中国的腾飞告慰先烈。
当天,公园管理方还向潘达微、冯如、邓仲元等多座革命烈士及志士墓敬献花圈与鲜花、行三鞠躬礼,并整理墓区环境。
因疫情防控要求未能参加祭扫的韦树模烈士侄曾孙女韦日连通过公园说:“公园管理方今年这次代表祭拜,圆了我们后人缅怀先辈的心愿,相信先辈在天之灵会感恩的,并为新中国今天的强大美好而感到欣慰。”
据悉,“黄花存浩气,祖国在腾飞”书法由10位来自五大洲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华人书法家,于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109周年纪念日之际展开“云创作”而成,该书法还将编辑成不同版式在黄花岗公园公众号作“云展出”。(完)
“达微路”揭牌仪式。黄花岗公园供图
“达微路”揭牌仪式。黄花岗公园供图
中新网广州9月24日电 (记者 索有为)广州市黄花岗公园9月24日在园内举行“达微路”命名揭牌仪式,该道路以当年冒死殓葬七十二烈士于黄花岗的民主革命家潘达微的名字命名。
黄花岗公园又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达微路”位于公园游客中心至潘达微墓广场的一段园道,园路自南向北缓缓而上,庄严肃穆,路旁树木郁郁葱葱。
潘达微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失败后,潘达微冒死殓葬七十二烈士于黄花岗。可以说没有潘达微,就没有黄花岗。1929年,潘达微病逝于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 *** 按照他生前的心愿,将其遗骨移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东侧,长伴七十二烈士。
学生阅读《潘达微的故事》绘本图书。黄花岗公园供图
揭牌仪式上,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及爱国主义共建单位的代表,向潘达微墓敬献花篮。
潘达微又是广州慈善事业的开拓者,1912年在广州花地黄大仙洞创办孤儿教育院,后又创办了广东女子教育院。他还是中国之一代漫画家,曾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以绘画宣传革命。
今年是潘达微逝世90周年。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称,“达微路”的命名,能让游客与青少年学生更直观的缅怀与纪念这位革命志士,这也是该墓园继去年首次以革命烈士林觉民之名命名“觉民路”后的延续,“达微路”的命名既表达对潘达微的深切缅怀,又赋予园内道路的纪念内涵,意在让市民游客主动了解黄花岗的事迹和精神,铭记先烈、铭记历史。
黄花岗公园向活动现场的学生、少年儿童及游客赠送了1000多册《潘达微的故事》绘本图书。该绘本由公园自行设计 *** ,且创新附带语音故事功能,是黄花岗公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创新。(完)
一封百年情书成为千古绝唱,不负苍生却负卿!—林觉民《与妻书》还记得,你收到过的情书吗?还记得,你深爱过的人吗?
爱情,一个经典且永恒的话题。从前有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有执着深情的乐婉:“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可是彼年豆蔻,谁又能许谁地老天荒呢?
有些人,一眼万年;有些人,错过就是一生;有些人,临终绝笔,却成为最美情书!
今晚(10月10日),一出锡剧《卿卿如晤》在荔枝大剧院深情上演,低沉的大提琴拉开了故事的章节,一封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家书感动了现场所有观众。
现场剧照
一个时代英雄,一个永远值得被仰视的人林觉民,看着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他爱的深沉;想起后园中与自己初遇的妻子,他爱的真诚。可在他的心中“没有大爱,何来小爱?”铁链锁住的是身体,锁不住的是为革命而献身的坚毅。1911年,林觉民与同盟会众志士决意举义广州,牺牲生命,以醒中华,临行前悲恸写下《与妻书》……
现场剧照, 林觉民绝笔《与妻书》
原文选段: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选段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
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
那墨痕浓浓淡淡,是泪痕点点斑斑。在笔端,一千声低呼轻唤,你笑颜如花,我想看怕看。许你,青丝白发为伴,撇你,春华秋叶形单。我的额角,追着星汉;你的眉眼,摇漾悲欢。你把我一千声,低呼轻唤,那泪痕缱绻,那墨痕灿灿……
现场剧照
一晃百年,信笺犹在,那写信与读信的人儿呢?
孙薇采访
一段为国舍爱的真实故事
锡剧《卿卿如晤》由常州市锡剧院创排,由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室副主任罗周、常州市剧目室主任刘兴尧担任编剧,以黄花岗起义为时代背景,从烈士林觉民之妻陈意映的角度讲述“与妻书”的故事。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清朝末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字里行间既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也充溢着对妻子的绵绵深情,感人肺腑,至今传颂。
现场剧照
1911年,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现场剧照
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之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
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与自己感情深厚、琴瑟和鸣的妻子和稚子,面对生死未卜的未来,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这封家书,却也成了他与妻子最后的一封诀别情书。
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正是因为林觉民深爱妻子陈意映这一意念,促使他勇敢地面对革命、面对死亡。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现场剧照
首登锡剧舞台,以女性视角全新阐述
其实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故事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出现过:
1980年上映的一部革命题材老电影《碧血黄花》,
林青霞在影片中饰演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在2011版中的《辛亥革命》中,
胡歌饰演了林觉民↓
梅婷饰演了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还有电影《百年情书》也是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电影,也有林觉民的形象。
童安格更是为林觉民写了一首歌《诀别》,泪珠和笔墨齐下。
齐豫则为陈意映写了一首歌《觉》,站在女人的角度,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
而今天,常州市锡剧团原创的锡剧《卿卿如晤》,突出女性的国家情怀,从女性的视角,以缠绵温婉交织着忧伤悲壮的诗意风格,带大家重温了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凄美爱情和那个时代的激荡风云。别开生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现场剧照
2017年,在历时近一年的创排和打磨后,这篇缠绵与悲壮交错的百年情书,以及背后的故事,终于以锡剧的表演形式走上了舞台。2018年3月-6月,《卿卿如晤》作为“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的参演剧目之一,走进了江苏20多所高校,戳中了无数青年大学生的心,今晚更是在万众期待中登上了荔枝大剧院的舞台。
现场剧照
该剧共四场,分别是【之一场 缔婚】十七岁的陈意映捧着熟透了的枇杷园中相遇林觉民,“忐忑含羞动情芽,我方莞尔他已腼腆。”
现场剧照
【第二场 盼归】三年后,妻子喜盼留学东瀛归来的丈夫,却“碧落黄泉,寸心游遍”,等来的是负伤的林觉民。这一刻,陈意映对丈夫唯一的心愿就是“无论你去到哪里,无论你去做什么,都别瞒着我。”
现场剧照
【第三场 取义】黄冈起义前三天,“三日之后还有三日”但是“天灾连绵,人祸不断”林觉民的心中只有一个字,那便是死字!就在当晚,他写下了这封《与妻书》,“巾短情长书不尽,斑斑泪痕浸墨痕。”
现场剧照
【第四场 诀别】在得知丈夫要以身救国之后,陈意映想拦却又惶惶,想说却又开不了口,她猛然回想起初遇林觉民时对丈夫说的话:“意为夫妻,一体同心,怎会阻拦丈夫之志?若真有这样的世界,你带我前往!”陈意映最终含泪成全了丈夫。
现场剧照
除了故事本身以外,全剧更大的亮点莫过于现场实地采风的手绘置景,“我们的舞美包括灯光、服装、唱腔、音乐设计应该说做的非常精致。”演出之前在后台,记者采访到了陈意映的扮演者孙薇,她也是常州市锡剧院的院长,她向记者介绍到,“全剧一共有四场戏,算上林觉民的那封信加起来应该有几十道布景,全都是请苏州的绣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针一线一字绣制而成的。其中还有一些实景的还原,是专门请人去福州、去林觉民的故居去采风拍照回来的,所有布景都是百分百还原的实景。”
陈意映的扮演者孙薇,常州市锡剧院的院长
孙薇还强调说:锡剧《卿卿如晤》的定位是年轻人,设计、唱腔、舞美都打破了锡剧以往的样式,改变了以往观众对于锡剧的概念。该剧取材自《与妻书》,文学本上每一句台词写得都非常精致,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能够进入他们的心。
现场剧照
现场剧照
锡剧的曲调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的声腔刚柔并济,以情带声,更衬托了陈意映亦柔亦刚的性格及其无比浓烈的儿女情、夫妻情、家国情!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们的掌声久久不停,喝彩声连绵不断。
现场尾声演出结束之后,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告诉记者:“我特意从北京赶来看这出戏,来重温这段历史。我还记得曾经读书的时候讲到辛亥革命,老师在讲台上讲哭了,同学们在座位上听哭了。我十分敬仰林觉民这位时代英雄,这出戏以女性隐忍的角度来诠释主题,别出心裁,值得一看。”
在当今这种浮躁喧闹的爱情世界里,还会有像人从前那样追求“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执着吗?还会有人愿意“为大爱舍小爱”的无私奉献吗?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能像陈意映一样理解丈夫,但是这样无私、理解、成全的爱情才是它该有的摸样。
锡剧《卿卿如晤》片段节选
中国兰州网11月23日消息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 *** 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 *** 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 *** 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报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记者 李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