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事情,每天都想着早早上床休息,可是在床上辗转反侧到深夜难于入睡,大脑不知道想啥,越来越精神,就是疲倦不堪,始终难于入眠,严重直至天亮,有些患者能入睡,但是半夜起夜2,3次以上,有的起夜上洗手间,有的是多梦被惊醒的,有的想着明天事情担忧醒来的,但是醒后想再入睡就困难了。为什么睡个觉就这么困难呢,对于顽固性失眠需要全面辩证用药,找准病根对证使用中医药调理,临床常起到满意的效果,今天玥亮说药总结15年用药经验,分享给大家,请遵医嘱使用。
失眠常与心有关
心主神明,失眠根源于心,如平日积劳日久,耗伤气血,心失所养,神不守位就容易导致失眠。虽其病因不同、证型多样,终将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所以失眠本源上从心神论治。治疗上以疏、通、调、补四法总体旨在调和阴阳。常用中成药如,天王补心丸,复方枣仁胶囊等
失眠跟肝有关
肝为将军之官,禀木之性,主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如肝郁,就容易导致情志失调,心神不宁,不能入眠,用药方面平肝、疏肝、清肝、抑肝的 *** 调肝魂,并配以安心神、强肺魄、健脾意、定肾志,通过使人体形神协调统一保持良好睡眠。常用中成药有,舒眠胶囊,舒肝解郁胶囊,舒神灵胶囊等
失眠跟脾相关
脾主运化,生化血液,如脾失健运,就容易导致心失所养,导致心血虚弱,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常伴有脾胃虚弱的症状,如面色萎黄,大便溏,胃纳差等症状,此时建议使用归脾丸,人参归脾丸比较合适。
失眠跟肾相关
肾主水,心主火,水能制火,肾水不足的病人,常出现心肾不交的证型失眠,病人常因为劳累,房劳导致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阳,导致心火旺盛,出现心悸、耳鸣头晕,腰酸背痛,失眠多梦的情况,此情况将于用交替丸,养心安神丸,乌灵胶囊等
关于用于睡眠障碍的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哪些?
关于睡眠障碍最常用的药物为补虚药,其次为安神药。使用最多的药对是酸枣仁+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茯苓、甘草+当归、当归+远志、主要是配伍为安神药+补虚药。又如常用酸枣仁+远志+当归、当归+茯苓+甘草、远志+当归+茯苓,主要是补虚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另外对于一些顽固睡眠障碍,久病必虚,常配伍补虚药、活血药和清热药为主,常用中药以黄芪、当归为核心,配伍白芍、何首乌、淫羊藿、川芎、熟地黄使用较多。总结中成药配伍是有相关规律的,我们在失眠用药配伍,均可优先考虑补虚药与安神药的配伍。
中成药中,哪些组成成分使用频率更高?
治疗失眠中成药的高频药物以补虚药、安神药、健脾祛湿药为主。药对规则体现出以麦冬→五味子滋阴宁心,茯苓→酸枣仁健脾养血补心,茯苓→白术为具有代表性的健脾祛湿药对,而补益药对重在运用当归、白芍、熟地黄等中药滋肝养血,并适当加入川芎以活血化瘀,以温肾助阳、补肾填精、清肝泻火为主,其中温肾助阳大多入鹿茸、淫羊藿、菟丝子等壮阳之品,补肾填精可配伍黄精,清肝泻火则以黄芩为妙。
有关中成药临床用药经验分享
1,探讨百乐眠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 *** 采用内服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结果治疗组用百乐眠胶囊口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中成药百乐眠胶囊治疗顽固性失眠副作用低,疗效好。 参考文献:百乐眠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海峡药学. 2017,29(09)
2、胡晓艳,林连华,黄秋强通过血府逐瘀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得出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采用血府逐瘀丸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05):573-574.)
3,观察百乐眠胶囊与舒乐安定联合治疗重度失眠的临床疗效,结论西药舒乐安定片联合中成药百乐眠胶囊对重度失眠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单用西药所致副作用,值得推广。海峡药学. 2016,28(01)
关于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本病慢性发病,多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而中成药在其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根据常用的药物,梳理论述了中成药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临床应用要注意把握病机、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以取长补短、联合使用中成药,另外还要熟悉药物的药性,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更多中医药科普可@玥亮说药关注,查看相关文章,欢迎留言你的疾病与用药问题,你的点赞与评论就是更好的鼓励。
参考文献:
一盒血府逐瘀丸,不仅能打散瘀血,还能治这几种病,学会受益全家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3(03)
参考文献:河北中医. 2021,43(06)
中成药. 2019,41(08)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血府逐瘀丸,很多人都知道它能活血化瘀,是气滞血瘀的常用药,但是你知道吗?血府逐瘀丸要是用的好,它其实还可以治其他几种病。
之一,冠心病
冠心病虽是西医上的说法,但是对于认知中西医不谋而合,二者都认为冠心病是因为不通导致的,哪里不通了?西医认为是血管,中医认为是气血,瘀血把气血流通的管道堵塞了,因此就出现了胸闷、胸痛等冠心病的症状,那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行气活血,就可以参考血府逐瘀丸。
第二,突发性耳聋
如果说你有突然之间耳朵就听不到声音的情况,多见是因为情绪不舒,经常生气啊、郁闷啊影响到肝,导致肝气上逆,把耳朵给堵住了,那这种呢你就可以吃一些疏肝理气的药,但是如果说你吃完没效果,那么说明你已经从气滞升到血瘀了,那这时候参考血府逐瘀丸就很合适。
第三,头痛
中医讲导致头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说有因寒而痛的,因气而痛的,但是有一种是因为瘀血淤积在头部,导致头部血液运行不畅,而引起的头痛,而且这种头痛,痛起来就像是针扎一样,且疼痛的位置还固定不移,如果你有同样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参考血府逐瘀丸。
第四,失眠多梦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晚上无法安睡,或是睡着了但是经常喜欢做乱七八糟的梦,且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那这种呢中医认为是因为心胸有瘀血,瘀久了,化热扰乱心神,导致心神不宁而出现了,那这时候就可以参考血府逐瘀丸,把淤血化开后,人也就睡得着了。
学会了吗?好了,那如果说你身体不适的话请线下找专业医生指导用药,喜欢的话请长按点赞三秒,关注转发收藏一下,我是中医沈宏。
中医什么方剂能治疗失眠?九大方剂一次讲清楚失眠的常用方剂有酸枣仁汤、半夏泻心汤、归脾丸、天王补心丹、丹栀逍遥丸、知柏地黄丸、黄连温胆汤、越鞠丸、血府逐瘀汤等。
(1)酸枣仁汤。酸枣仁汤出于《金匮要略》,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能养肝血以宁心神,清虚热以除心烦,治疗“虚烦不得眠”。以此方加味治疗心烦不安、入睡困难为主症的肝血亏虚,阴虚内热之失眠,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的失眠患者。常加夜交藤养血安神,加百合、麦冬滋阴除烦。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治心下痞的代表方。临床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兼有失眠的寒热虚实夹杂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明显。《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慢性胃肠疾病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如是寒热错杂证最适宜用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能和胃安神,黄连清心安神,人参、大枣益气安神。
(3)归脾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心主神,脾生气生血,气血是人体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得气血滋养则睡眠安定。心脾气血两虚证,脾无所藏,心无所养,则神不安、寐不宁。归脾汤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宁心安神。慢性胃肠疾病病程日久,多兼有气血不足,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可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神失所养,故常兼见失眠。临床常用归脾汤加五味子、夜交藤等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症,多能取佳效。
(4)天王补心丹。该方由13味药组成,其中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阴清热,当归补血,人参益气,酸枣仁、柏子仁、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五味子补气敛阴益神,丹参清心活血宁神,桔梗载药上行入心经。全方育阴养血、补心安神,兼以滋阴降火,交通心神,治疗阴虚血少、神志不安之失眠。主要临床表现为失眠日久、心悸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失眠顽固不愈,酌加龙齿、磁石、琥珀等重镇安神之品。
(5)知柏地黄丸。肾为诸阴之本,肾水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心神安宁。若肾阴亏虚,水不上济,则心火独亢于上,心神扰乱而失眠、心悸、心烦。知柏地黄丸重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知母、黄柏、丹皮清热降火,泽泻渗湿导热,茯苓改茯神健脾安神。全方滋阴补肾清热降火,加酸枣仁、百合、夜交藤等,适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失眠。年轻人和更年期长期失眠者,多见阴虚火旺证型,表现为失眠日久、虚烦盜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6)丹栀逍遥丸。肝藏魂,主情志。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内扰心神,魂不守舍,故入睡艰难、多梦惊悸、急躁易怒。逍遥散能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再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凉血,肝疏则魂定,热清则神安。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逍遥丸有很好的催眠作用。临床上不少心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表现为夜寐艰难、情绪抑郁、胸闷太息、心烦易怒、烘热汗出等,选用本方最为适宜。加用百合、莲子心、钩藤、夜交藤、何首乌等清心安神定志药,催眠作用更好。
(7)温胆汤。何晓晖教授临床常用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治疗失眠兼有胃肠不适之病症。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加黄连为黄连温胆汤;加酸枣仁、远志、人参、熟地黄,去竹茹,为十味温胆汤。大量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表明,温胆汤具有很好的镇静安眠作用,适用于胆虚气怯之失眠,表现为虚烦不得眠、多梦惊悸、胆怯恐惧、惕惕不安等,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胆囊疾病、胃肠疾病等兼有失眠者。
(8)越鞠丸。越鞠丸方出自《丹溪心法》,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中药组成。诸药合用,功善解郁,用于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临床常常用该方治疗顽固性失眠症,越鞠丸证具有“情、郁、繁、缠”四个临床要点,即病因起于“情”,病机在于“郁”,病证表现“繁”,病情病程“缠”。越鞠丸证的失眠特点是多由情志不遂而起病,失眠时间长,长期治疗不愈,兼有气郁、热蕴、痰阻、湿困、血滞等全身繁杂症状。临床上在此方基础上再选用酸枣仁、远志、石菖蒲、合欢皮、夜交藤、钩藤、龙齿、牡蛎、磁石、琥珀等宁心安神药。
(9)血府逐瘀汤。有一些顽固性失眠患者,病延数年甚至数十年,气滞而血瘀,长期失眠,甚至彻夜不寐,骨瘦如柴,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涩。清代王清任创立血府逐瘀汤,有行气活血化瘀之效,用于各种具有血瘀证候的难治性疾病,也包括顽固性失眠症。临床用此方加丹参、琥珀、酸枣仁、夜交藤等治疗血瘀证失眠,确能改善其睡眠。
每日一方之血府逐瘀汤(五)血府逐瘀汤出自明清时期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一书,是中医医家经常使用的用于临床患者因血瘀、血留滞经脉等导致的胸痛、头痛、痛经等病症。《医林改错》中说到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胸痛,胸部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主要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血府逐瘀汤的应用也印证了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
图片来源于 ***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和川牛膝)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当归,生地黄,柴胡,枳壳,
生甘草,桔梗,川牛膝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夜晚加重,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夜晚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脉弦紧。也可治疗女性痛经、月经夹有血块,经色暗红。
【分析】:血府逐瘀汤即王清任所说的“胸中血府血瘀”之证,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不畅所致。宗气为聚集在胸中之气,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肝主藏血,为血府。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无所养,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瘀热扰膈,则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郁滞日久,则影响到肝,肝失条达,则急躁易怒;唇、舌、目、脉皆为血瘀之证。治疗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而止痛,桃仁和红花组成常用药对,同用为君药。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川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能引血下行,皆为臣药。当归、生地黄益阴养血,清热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桔梗且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与桔梗、枳壳同用,使理气行滞功能加强,气行则血畅,以上均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使气血和顺,瘀血得去,为治胸中血瘀证的代表方。
病案举例
患者,女,25岁,因失眠,入睡困难就诊。患者自述无任何诱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睡着后容易惊醒,平时性情急躁,同时仔细询问月经情况,经期第1天痛经严重,月经量多,经色暗红,夹有血块,月经有时推迟有时提前,舌质微暗红,舌下有瘀点,左脉弦紧,右脉稍涩。
经辩证,属于血瘀证导致的失眠,入睡困难,痛经。因此在治疗时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宁心安神。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生地黄,枳壳,柴胡,生甘草,川牛膝,桔梗,川芎,茯苓,炒酸枣仁,醋延胡索。@头条健康@快问中医#健康2021##快问中医超能团#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您们的健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点赞转发!
血虚则白,血热则痒,血寒则痛,血瘀失眠,一盒成药补血活血养血为什么我说血虚则白,血燥则痒,血寒则痛,血瘀失眠?血啊,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身体各部分都需要得到血液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那血出现异常的时候,身体就会跟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啊,崔医生教你如何补血、活血、养血。
首先来看血虚则白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血虚的人啊,整个皮肤粘膜看起来都发白,你一看就觉得这个人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脸色、嘴唇颜色都比较淡,我们知道血液它的颜色是红的嘛,这血虚不能濡养了,所以就呈现发白的情况。这种人呢,还经常感觉头晕、眼花、乏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等,可以参考个四物颗粒来补血养血。
然后是血热则痒
血热呢,说的就是血里的热邪偏盛了,这时候呢,就容易引起体内气机的异常,也就是血热生风,这种人呢,身上就容易长皮疹,一起一大片,颜色鲜红、痒的非常厉害,平时还很容易心烦,爱发脾气。伸出舌头一看呢,舌质非常的红,这种人呢,就可以参考个当归苦参丸。
再来看血寒则痛
血液它的运行啊,有一个特点,就是血里一寒啊,它就容易运行不顺畅,这就跟温度一低水管就上冻,水不流动了一个道理。你一定听过“不通则痛”这句话,气血运行不畅了,就容易出现胳膊腿的冰凉、怕冷,疼痛,女性可能会有痛经、经血颜色发暗等情况。像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个温经颗粒。
最后是血瘀失眠
血瘀呢,说的是血液运行不顺畅的一个状态,中医认为,失眠跟心神有很大的关系,心神安宁,人晚上就睡的香,而心神要受到心血的滋养。如果血液运行不畅,心神不能得到心血的滋养,就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一到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平时经常感觉心慌、心悸,一看舌头,舌质紫暗。这时候啊,可以参考一个血府逐瘀丸。
但是在这里啊,崔医生要提醒大家,用药一定要对症,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哪种情况,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物汤和二至丸都是滋补女性的经典方药,它们之间区别在哪呢?1、它们一个以补血为主,一个以滋阴为主。
四物汤组方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其中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川芎活血行血;芍药敛阴养血;这是一个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又散,散中有收的方子。
二至丸组方为女贞子,墨旱莲,又有医家在其中加入桑椹,是滋补肝肾阴虚的组方。其中女贞子可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女贞子
2、两者应对的证象侧重点不同
简单来说,四物汤应对的是血虚之证,二至丸应对的是肝肾阴虚之证。
血虚之证的基本表现是:面色淡黄,淡白无华,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眼花,肌肤枯糙,舌质淡红苔少,脉细。
肝肾阴虚之证的基本表现是:口苦咽干,头晕眼花,耳鸣,手足心热,虚烦不安,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下肢痿软,遗精,须发早白,舌红少津,脉细。
我们发现,其实血虚和阴虚之象,两者是有互通之处的,所以,血虚和阴虚之证都有可能出现“头晕眼花”,“舌苔少而少津”,“脉细”,“失眠多梦,虚烦不安”。
很多医家治疗久治不愈的顽固失眠,喜欢用血府逐瘀汤,将补血的当归,滋阴的生地,活血行血的赤芍,桃仁,红花,补肝肾的牛膝,舒肝行气的桔梗、枳壳、柴胡这么一些药,一起用上去后,患者的症状往往豁然而解,为何?因为补血,活血,滋阴,行气之法并投之后,患者的气血津液便恢复了正常循环。这也向我们提示人体是一个整体,气、血、津液是彼此相关的,血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而津液则能化生血液,所以,血虚和阴虚并不是互相割裂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所以,血虚的女生使用二至丸也见效果,阴虚的女生用四物汤症状亦能改善,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
当然要想取得更好的疗效,还是要细细观察和分析患者虚损的侧重点在哪儿。
若患者以面色萎黄,面色不华,头晕眼花,月经不调,血瘕块硬,乃至脐腹时发疼痛为表现,我们就要首先考虑使用四物汤,如果患者寒象较著,还应该加上炮姜,桂枝,吴茱萸等温里药。
若患者以口苦咽干,四肢烦热,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须发早白为主要表现,则可考虑用二至丸。
在舌象上两者也有非常细微的差别,同样是少苔,血虚证的舌象是舌淡白而少苔,而肝肾阴虚证的舌象是舌质红而少苔,一个偏于淡,一个偏于红。
3、两者有温凉之别
中药和西药不一样,中药是用药物的四气五味来调理人体,而西药则有明确的靶点,中药的目标是改善人体的内在的环境和气候,而西药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撬动一个微观的点来改变人体。
所以,辨请中药的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对于我们认识中药方剂的功效太重要了,它能让我们理解服用这些药后人体大致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回到四物汤和二至丸。
四物汤有四味药:
川芎:能活血亦能破血
当归,甘,辛,温;
熟地,甘,微温;
川芎,辛,温;
白术,苦,酸,微寒。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药的基本药性判断出,这个组方是一个偏温的方子,服用下去后,患者会觉得温暖,若是长久服用,要提防化燥伤阴,口燥咽干,而且当归、川芎味辛,有走窜行散之能,容易耗血动血,所以,如需长久使用,需加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物来滋养阴液,以使辛药润之。
二至丸有三味药:
墨旱莲
墨旱莲,甘,酸,寒;
女贞子,甘,苦,凉;
桑椹,甘,酸,寒。
总体来看,二至丸偏于寒凉,易遏阳气,而且质地滋润,有碍脾胃运化,所以,长期使用,有可能出现畏寒怕冷,以及腹满便溏。若需长期使用,需要搭配,有温阳作用的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以使人体阴阳不至于失调。同时还需加上有健脾益气作用的白术,理气健脾作用的陈皮,以助脾运。
有侧重,又有平衡,是用好中药的奥秘所在。
血府逐瘀汤,一个很常用的名方,已经被做成各种各样的成方制剂广泛应用,包括血府逐瘀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血府逐瘀胶囊、血府逐瘀软胶囊等。那么,这个药究竟是治疗什么的呢?
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图片来源于 *** )
首先,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什么年代呢?清代道光年间的书,大约是公元1830年,时间较晚。于是,从应用历史时间长短的角度看,血府逐瘀汤还是一个“年轻人”,也就不到200年。这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小柴胡汤、八味肾气丸等经典名方相比,应用历史还是比较短的。
医林改错(图片来源于 *** )
其次,血府逐瘀汤,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方子与“血瘀”、“淤血”之类病证的治疗有关。哪里的血瘀呢?从相应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看,是“瘀血内停”或者叫“瘀血内阻”。那么,这到底是哪里呢?根据《医林改错》的记载,有这样一段话:“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由此可知,血府逐瘀汤这个方子,立方的目的是想解决胸中血瘀病证,不是头面四肢部的、也不是腹部的。所以,血府逐瘀胶囊的说明书功能主治项会写“胸痛”、“心悸”等。
胸痹心痛(图片来源于 *** )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血府逐瘀汤的组成,组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黄、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和甘草。有人说这是四物汤或桃红四物汤的衍生方,因为这里面有当归、川芎、地黄和芍药,也有桃仁和红花;有人说这是四逆散的衍生方,因为这里面含有柴胡、芍药、枳实和甘草。实际上,从目前对这个药功效的认识,其实就是上述这两个方子的结合,一方面活血养血,另一方面行气补气。所以,实际上的功效就是行气活血为主。
那么,在《医林改错》这本书里,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啥的呢?根据原文记载,血府逐瘀汤能够用于:
- 头痛
- 胸疼
- 胸不任物(坦胸露乳才可睡着)
- 胸任重物(找人坐着压住胸口,才能睡着)
- 天亮出汗
- 食自胸右下
- 心里热(心烦)
- 瞀闷(有点小事就想不开)
- 急躁
- 衣睡梦多
- 呃逆(打嗝)
- 饮水即呛
- 不眠
- 小儿夜啼
- 心跳心忙
- 夜不安
- 俗言肝气病(没事爱生气)
- 干呕
- 晚发一阵热(晚上内热、皮肤热)
心烦、想不开、爱生气(图片来源于 *** )
由此可知,血瘀逐瘀汤的治疗范围很宽,从头疼胸痛,到心慌失眠,再到生气烦躁,都可以治疗。从现代临床应用经验来看,头痛偏头痛、冠心病、失眠盗汗、神经性呕吐、脑震荡后遗症、黄褐斑、三叉神经痛、脱发和各种妇科疾病等的治疗中,都有血府逐瘀汤的应用。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临床常用的行气活血养血的中医复方,对于多种气滞血瘀型病证有效。
【小金药师说药事】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一首舒缓的轻音乐祝君不再失眠。
失眠指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心烦、多梦、心慌健忘、神疲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失眠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缠绵难愈,这里主要讲由于虚证造成的,实证如肝火扰心,胃气不和,瘀血内阻等附在后面简述,常用的中成药有三种:天王补心丹、归脾丸、孔圣枕中丹,下面我将逐一展开解读:
①天王补心丹:出自《校注妇人良方》,由人参、玄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组成,方中生地黄滋阴凉血为君药,天冬、麦冬养阴生津,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肠,五者同为臣药,茯苓健脾宁心,远志安神益智,五味子补肾宁心,朱砂清心安神,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丹参除烦安神,六者同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为使药,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主治:阴虚血热,神志不安证,心慌失眠,疲乏健忘,五心烦热,口疮,便秘,舌红少苔等症。
②归脾丸:出自《医学六要》,由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同为君药,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同为臣药,白术健脾益气,木香健脾行气,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安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七者同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功用:益气养血,健脾宁心,主治:心脾两虚证,心慌失眠,健忘,盗汗,疲乏食少,面色偏黄,舌淡苔薄白等症,脾不统血证,便血,月经不调等症。
③孔圣枕中丹:原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龟甲、龙骨、远志、菖蒲组成,常服令人智慧聪明,后世又名聪明散。据《医方集解》记载:方中龟为阴物之至灵者,龙为阳物之至灵者,龟甲、龙骨合用,借二物之阴阳补人体之阴阳,借二物之灵气补心之灵气,再佐以芳香苦辛之远志、菖蒲,通肾气以开心窍,合而能使聪明开而记忆力强。功用:补肾宁心,安神益智,主治:心肾不交证,心神不安,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舌红苔薄白等症。笔者曾经连续失眠,午休和晚睡前半小时服用该药,效果蛮不错。
三者都是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其中天王补心丹重在养阴清热安神,适宜于心肾两虚内热证;归脾丸重在益气养血,适宜于心脾两虚证;孔圣枕中丹重在宁心补肾益智,适宜于心肾阴虚,心阳不潜证。
当然失眠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口干口苦,下焦湿热等肝胆火旺湿热证,可以选用龙胆泻肝丸;饭后腹胀,饮食积滞等胃气不和证,可以选用保和丸;面部色斑,胸痛、头痛如针刺而部位固定,唇暗红,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紫等瘀血内阻证,可以选用血府逐瘀丸等。临床上中医汤药如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黄连温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也可以治疗失眠。
那么,关于失眠你学会了吗?
睡眠差,易早醒,服药第3天才显效,病去如抽丝,得让疗效缓一会【作者简介】赵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学生。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病情回顾】患者,女,35岁,山东济南人,因失眠数日,前来就诊。患者自述既往月经量少,且有血块;疲劳感较强;易着急;口唇干,口腔溃疡;下腹部凉;月经前 *** 胀痛,每天寅时易醒,醒后难入睡;食欲欠佳,舌质红,舌下络脉暗,舌边有齿痕,肝区有瘀点,舌中部舌苔腻,脉细小。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为不寐,证属胆气郁结,痰火内扰;遂立清热利胆,化痰安神之法,选用黄连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共6剂,1天1剂,1天2次,饭后1小时温服。
【疗效反馈】二诊:患者服药后反馈睡眠安,睡眠时间延长。
【按语】早醒型不寐患者大多在夜半阴阳交会之时发生,乃三阴不能按时所主,阴阳不能相顺接,卫阳早出于阴则寤。本案中患者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象,且常于寅时发病,正处于厥阴病欲解之时,自身阴阳复盛未能达到平衡,在地道一阳来复时,机体阳出于阴而寤。厥阴为风木之肝脏,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下接君火,为寒热阴阳皆有之经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疏泄功能失常,相火不潜,虚火上炎,影响心神。方用黄连温胆汤之义,以二陈汤温化痰涎,枳实、竹茹清泄胆郁;《本草新编》云:"沉香温肾而又通心,用黄连、肉桂以交心肾者,不若用沉香更为省事也。";桃仁苦平,红花辛温,桃仁去皮尖,炮制入药,治疗妇女月经延期,量少,与当归、鸡血藤配合,易见效;藏红花柔润性强,色泽鲜艳,善治在经在上之瘀血;赤芍活血祛瘀,川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诸药合用,寒热平调,燮理阴阳。
这些经久不愈的病,可以考虑用血府逐瘀汤小 编 导 读
提到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可以说是其中大名鼎鼎的代表方剂。除了治疗固定不移的疼痛或是瘀血瘀斑一类典型的血瘀证之外,一些看似和瘀血关系不大的病证,用好血府逐瘀汤也能解决,这其中要点就是对“证”的把握。那么,临床中具体要如何分析、运用呢?细细品读今天的3则医案,或许能体会到其中的一点奥秘。
血府逐瘀汤:当归6克,川芎6克,生地黄12克,柴胡12克,赤芍6克,红花9克,桃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川牛膝12克,甘草6克。
方解:方中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为四物汤,有活血、祛瘀的功能;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有解热、平肝、行气、止咳、祛痰功效;桃仁、红花、川牛膝有活血祛瘀及引诸药下行的作用。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先生所著《医林改错》一书,通过有关病案的观察,凡内科杂病久治不愈者,皆可考虑有关瘀血之凝滞而选用该方,的确药简效宏,很值得探讨。
病案1
周某,女,36岁,石家庄桥西区市场街某厂化验员。
【主诉】低热延绵数月,经医院多方检查,已排除肺结核、风温、尿道感染及肝病引起低热的可能。同时,在治疗上也用了各种 *** ,俱不见效,后来我所就诊。
【查体】唇痿,舌青,苔薄白,面容消瘦,无力,时感口干,饮而不解,腹痛,外表正常。
仲景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热内阻,气血乖逆,故低热,腹满;口唇舌为血华之处,唇痿、舌青是血脉瘀滞之证候。
【治疗】血府逐瘀汤加马鞭草,服至5剂后加生石膏,又服10剂,热退,腹满亦消,他证悉除而告愈。
病案2
赵某,女,34岁,桥东副食厂工人。
【主诉】经来淋漓10余天才净,两三年经量渐多且伴有全身不适,如 *** 发胀、腹痛。经来有血块,色黑紫,平日潮热、烦躁,曾用归脾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交替治疗,均无效。因血海本有蓄热,用归脾剂太早,则滞而不化。
【查体】患者脉紧而弦,舌红紫,苔薄。
【治疗】非王氏妙法不可奏效,故选用血府逐瘀汤,倍加生地黄、柴胡,连服十余剂而愈。
病案3
章某,女,34岁,石家庄某医院护士。患者因面部色素沉着,经内科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转入我所治疗。
【查体】患者面容黧黑,如蒙灰尘,暗晦不泽,乃瘀阻窍络所致,其证兼痛经,手心热,口干,多梦。
【辨证】胸中瘀阻。
【治疗】用血府逐瘀汤加水蛭粉(吞服)颇见效,脸部黑色渐退化,连续服药20余剂痊愈。
病案4
刘某,男,35岁,省某建二处干部。
【主诉】顽固性失眠数年,每于夏季尤剧,有时彻夜不眠,初服安眠药尚见效,日久则无效。近日头部觉有异物笼罩,思想不易集中,压力甚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根据以上情况,当是“阳气不能下达阴血之分,故目不瞑”。
【查体】脉弦涩,舌紫。
【治疗】瘀滞窍络,夜不能睡,用安神养心药治疗不效。血府逐瘀汤原方加远志6克,炒酸枣仁25克,瓜蒌9克,茯神9克,水煎服,10剂向愈。
活用妙用经典方剂的基础,是熟读经典并加以临床摸索实践,而学习揣摩前人的经验心得也是提高诊疗能力的一条途径。本文是出身中医世家、行医五十余年的吴文鹏先生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的经验总结,书中还有更多精彩论述与案例分享,值得一读——
《 五十年行医心得 》
吴文鹏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临证经验丰富,诊治 *** 独特。于此古稀之年,吴先生将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所得诊疗经验加以整理归纳,结合中医经典古籍相关论述编著成此书。书中精述了《难经》及经络、腧穴、津液理论等中医基础知识,并以临证医案之形式阐述了作者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经验,将医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融会古今,证治结合,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五十年行医心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文鹏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