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豆汁儿是老北京独特的汉族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 *** 粉条等食品后,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之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豆汁儿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北京卖豆汁儿的小店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多了,但是像德华居小店、锦馨 *** 豆汁儿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样火爆。尤其是锦馨 *** 豆汁儿店,因为这里的豆汁儿和焦圈都有“中华名小吃”之称,都得到了原来花市火神庙“豆汁丁”的真传,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红火。
历史文化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本来豆汁儿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更爱。后来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且召集了一帮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竟然齐声叫好(皇上赐的,谁敢不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在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著名导演胡金铨先生也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文章讨论豆汁儿;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喜欢喝豆汁;出生于北京,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去世前,是喝完一口豆汁儿,才去的。另外还有出戏叫《豆汁记》,里边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个“杆儿上的”(叫花头),没东西给莫稽,于是就把家里剩的豆汁儿,给莫稽盛了一碗。可见豆汁儿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以前在老北京卖生豆汁儿,都用小车推着一个有盖的木桶,根本都不用吆喝,串到哪里,卖到哪里,很少有剩的时候。因为在那个年代,有了豆汁儿,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粥了。有的卖熟豆汁儿的,就在街边支个摊子,安口铜锅用小火熬一锅。摊上摆放着辣咸菜丝、烧饼、焦圈等。有买的,就走到小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喝两碗豆汁儿,吃点儿辣咸菜,就算一顿饭。豆汁儿不仅味道有些另类,喝豆汁儿这个动作也有个标准,不能马虎。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只能吸溜着喝,越喝越烫,最后直到满头大汗。”
做法
豆汁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北京的风味小吃。生豆汁儿是水发绿豆加水研磨后,通过酸浆法令悬浊液的黏度适度增加,使颗粒细小的淀粉浮在上层,取之进行淀粉的分离(便于增加淀粉的出粉量);中间的液就是生豆汁。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轻微的酸臭味。
豆汁是老北京的小食,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早在辽宋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盛行,在清朝乾隆年间豆汁成为宫廷饮料。有一本清朝时代的小书《燕都小食品杂咏》,作者是叫雪印轩主的人,里面说:“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不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 *** 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老北京豆汁插画
豆汁因为是绿豆粉浆,味道略带酸苦,分生和熟两种,熟的通常是沿街叫卖,佐以咸菜食之。咸菜一般是用盐水腌制的芥菜头,切成细细的一条条,上面再淋上一层滚烫的辣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焦圈是将和好的面弄成环状,入油炸至焦黄,跟炸油条类似。
豆汁配咸菜和焦圈
豆汁是如何成为宫廷饮料的呢?它本来是平常百姓的饮品,但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召集群臣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齐声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开始成为了宫廷饮料。
豆汁本是民间普通百姓的更爱
豆汁又被创作成京剧《豆汁记》 (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和《棒打薄情郎》),讲的是金玉奴以豆汁救活饥寒交迫的书生莫稽,由于同情莫稽的遭遇,玉奴由怜生爱,两人成了婚。婚后,金玉奴操针陪伴莫稽读书,时值朝廷开科取士,莫稽得中,授任江南德化县知县,竟忘其所以,嫌玉奴出身微贱,乃冷眼相加,赴任途中,人面兽心的莫稽竟将玉奴推落江心,一人赴任。玉奴被莫稽上司江西巡按林润所救,林润促使其夫妇和好,玉奴假意应允,花烛之时当众痛数莫稽之罪,林润打本进京参掉莫稽的前程。
金玉奴之棒打薄情郎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有一种传统美食,它是北京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之一,那就是豆汁。然而,尽管豆汁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因其独特的口感和气味,让人难以下咽。
豆汁是北京传统的小吃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它由黄豆经过磨碎、发酵等复杂工序制成。在豆汁店里,你会看到一排排泡沫白白的液体,那就是豆汁。尽管豆汁看上去清淡无味,但它却是很多老北京人的美好回忆,是家乡的味道。
然而,豆汁之所以让人难以下咽,主要是因为它的味道和口感独特。首先,豆汁有一种浓烈的豆腥味,对于没有习惯的人来说,会觉得有些 *** 。其次,豆汁的口感较为稀薄,和普通饮料相比,它没有那种浓郁的甜味或奶香,让人感觉有些生涩。再加上豆汁通常是冰凉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更加难以下咽。
不过,豆汁也有它的独特魅力。对于北京本地人来说,豆汁是一种怀旧的味道,是童年时光的回忆。在老北京的街巷中,你会看到很多老年人坐在豆汁店里,拿着小碗一口一口品尝着,他们或许是在回忆曾经的岁月。豆汁是老北京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老一辈人对家乡的情感和怀念。
另一方面,豆汁也被认为是一种健康食品。黄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有益。而且豆汁是一种清凉的饮品,在夏天喝一碗冰凉的豆汁,可以解暑降火,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总的来说,豆汁是北京的传统美食,它虽然让人难以下咽,但却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健康益处。对于那些习惯了豆汁味道的老北京人来说,它是一种久违的味道,代表着家乡的情感。而对于游客来说,品尝豆汁也是一种体验北京传统文化的方式。无论如何,豆汁是北京的一道独特风味,让人在尝试的过程中,也体味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韵味。
老北京豆汁儿:一碗“还魂”汤原标题:一碗“还魂”汤
北京有一道独特的小吃,说它奇:颜色灰绿,不透明,偏黏稠,闻上去还有点酸甚至是臭,有的人接受不了这个味儿,闻到就要掩鼻躲避,可这正是有些人的美味,有些人的琼浆玉液,是什么呢?正是——豆汁儿。
别小瞧这一碗灰不拉唧的豆汁儿,它可是历史悠久。相传早在辽、宋时期,豆汁儿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而且,爱好者向来不分贫富,有穿着体面的达官贵人,也有市井中的布衣平民。还有说法是清朝乾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53年前后,豆汁儿传入了宫中,后来清朝御膳房里都经常做豆汁儿,宫中的妃子皇子等人酒肉之余,也常喝豆汁儿以解油腻。
民间卖豆汁儿的不同形式
按老人老话说,1949年之前,去小店、小饭铺里喝豆汁儿的少,主要是走街串巷的游商有卖豆汁儿的。他们一般挑着挑子,在胡同里大声吆喝:“豆汁儿”!在院里听见的买主儿,赶紧拿着锅、盆出来买,然后端回家熬制再喝;也有不买回家,就在这儿喝的。见有顾客来,小贩把挑子放下来,把挂在挑子上面的木头小桌和小马扎往街边一摆,临时的摊位就算搭起来了。这挑子两头,一边是炉子,有人要了,热上豆汁儿;另外一边有咸菜。
过去喝豆汁儿,还有一个去处,就是每年的庙会。庙会上都有豆汁儿摊,吃主儿坐在木头椅子上,豆汁儿放在长木头桌子上。这时候豆汁儿倒像是配角儿,主菜成了咸菜,庙会上的咸菜种类多,木头案子上能有好几个大玻璃罩,大玻璃罩内放大果盘,盛着酱黄瓜、八宝菜、酱萝卜、水疙瘩丝儿、苤蓝丝儿、五香萝卜干丁等,还有一道关键的配合豆汁儿的小吃就是焦圈儿,这咱们后面再说。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胡同里卖豆汁儿挑走街串巷的还有,这时候豆汁儿像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像东安市场专门有了卖豆汁儿的摊位,一些小吃铺也有了豆汁儿。这些小吃铺比较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式快餐店”。这些小店早上卖包子、油饼一类的早点,中午卖炒饼、面条、炸豆腐等。小店不卖米饭炒菜,夏天还卖凉粉儿、扒糕,捎带卖豆汁儿。像老北京隆福寺、花市等多地都有这种卖豆汁儿的小吃铺。
豆汁儿的 *** 和搭配?
说了这么半天,这豆汁儿为什么是灰绿色黏稠的,卖相上不那么好看呢?咱们得从豆汁儿的原料说起,豆汁儿是绿豆漏粉剩下的下脚料经过发酵而成的。买回家的豆汁儿是生的,喝之前要熬,这熬豆汁儿不能偷懒,小锅放在火上,得用勺子不断地搅拌。要是没搅拌好,豆汁儿澥了,那可没法喝了。熬豆汁儿时火还不能太冲,待温度足够高,豆汁儿渐渐泛起沫子开了锅,算是把豆汁儿熬得了。
估计您已经发现了,甭管哪儿卖豆汁儿,都少不了咸菜,再讲究一点的还得有焦圈儿。刚才说庙会上豆汁儿的咸菜是真讲究,平时可没这排场。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2分钱一碗豆汁儿,免费配上咸菜,这咸菜不是疙瘩丝儿,一般是腌萝卜丝儿。这腌萝卜丝儿就是把白萝卜切丝,采用爆腌的做法,也就是用盐腌上,等萝卜丝儿有点瘪,水分跑出一些后,再往上撒辣椒面儿。有条件的吃主,会再配上焦圈儿。
这焦圈儿是一种用面过油的油炸食品,一般呈红棕色。叫焦圈儿是因为是两个面圈儿摞在一起,吃上去酥脆,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响,还有油炸的香味。别小瞧这焦圈儿,以为它就是个油炸小面圈儿,只是个北京小吃的配点,它可正是考验师傅手艺的小面点。正宗的焦圈儿吃着得酥脆,可不能一碰就碎,也不能硬邦邦的嚼不动。后来地道的焦圈不多,买回来的全是手艺不过关、吃着发艮(有点硬)的。好焦圈儿不太好找了,得碰,吃10家得有七八家不地道,就那么一两家还保持着传统技艺。再说焦圈儿也不方便携带,后来我在家喝豆汁儿,就拿排叉儿、馓子当焦圈儿吃,也挺好。
一碗豆汁儿讲究多
这豆汁儿闻着发酸臭,喝到嘴里口感也是偏酸的。因为我喝习惯了,很适应和喜欢它的味道,到了夏天北京正热的时候,特别是伏天里,一碗豆汁儿下肚,嘴里、胃里是暖的,身上是凉快的,周身的暑气慢慢地往下降。刚才说了豆汁儿是绿豆做的,绿豆祛暑,所以,有好这口儿的朋友戏称豆汁儿为“还魂”汤。夏天里有了它,再热也不怕。其实,豆汁儿不光夏天喝,一年四季都能喝。豆汁儿讲究喝热的,天凉时喝热的暖和。夏天时,哪怕端上来晾着,也得要喝刚出锅的,凉一点喝一点,慢慢喝才舒服,一碗豆汁喝完,一身汗落下,要不怎么叫“还魂”汤呢!
有的朋友,包括北京人,也不是每人都爱喝豆汁儿,特别是南方朋友,有接受不了这个味道的。豆汁儿,的确算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小吃,它喝在嘴里有比豆浆还绵润的感觉,喜欢喝的朋友当然就喜欢它的味道。不能接受的朋友就嫌它太酸还有点臭,外加卖相灰色又不太好看。要想找寻地道的豆汁儿,您去北京街面上,像磁器口、牛街一带,还有做得比较地道的豆汁儿店。您可以坐在那儿喝,也可以买回家自己熬。
麻豆腐
说了半天豆汁儿,必然还得聊聊麻豆腐。先有豆汁儿,再有麻豆腐。这是怎么说的呢?因为澄豆汁儿下来的东西就是麻豆腐。生麻豆腐跟豆汁儿一个色儿,灰的。麻豆腐一般就是炒着吃,炒法有两种:一是用荤油炒,一个是用素油炒。荤油一般是用羊油炒风味好,更高级的是用羊尾油炒麻豆腐。炒时里面还要捎上青豆和青韭才讲究,青韭现在太少见了。炒麻豆腐出锅后,一般还要淋上辣椒油,这个绝对下饭。在过去,这是穷人更好的吃食。为什么用羊油而不是羊肉炒麻豆腐呢?一是用羊油味道好,再就是省了羊肉的钱。现在条件都好了,如果用羊肉炒麻豆腐,讲究的用羊腿肉炒,腿肉的口感更嫩滑。如果用素油炒麻豆腐,指花生油、菜籽油和豆油炒,味道也不错。吃炒麻豆腐讲究吃刚出锅的,趁热端上来才香,凉了味道就不好吃了。
现在北京风味的饭馆,一般都有炒麻豆腐这道菜,您也可以到上面说的卖豆汁儿的地方,买了麻豆腐回家自己炒。我小时候就更爱吃奶奶炒的麻豆腐拌米饭,香,下饭,平时吃一碗饭,一吃炒麻豆腐肯定就要再添饭。豆汁儿和麻豆腐真正是两道地道的北京风味。写这文字时,我都觉得嘴里开始有些发酸,好长时间没吃这口儿,该去重温这美味了。
文|何羿翯
(部分图片来自 *** )
北京豆汁儿和洛阳浆面条,看看那些经过时间发酵而沉淀出来的美味导读:双脚还未踏入皇城的土地,就对老北京的小吃充满着各种好奇与期待。毕业之后来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多年,当吃到一种叫做豆汁儿的小吃时,让我瞬间联想到洛阳浆面条的味道。原来北京豆汁儿和洛阳浆面条都是出自同一脉系,它们都是经过时间发酵而沉淀出来的美味,味道自然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北京的豆汁儿和洛阳的浆面条,对于之一次吃的人都会感觉很不习惯,形象美食的“色香味”三字儿,二者一个字都不沾边。北京的豆汁儿闻起来有一股酸气儿和“馊味儿”,很多外地人还未开始喝就感觉有些倒胃口,无奈之下选择敬而远之。洛阳的浆面条也难以逃脱同样的命运,一碗让人看起来毫无食欲的面糊糊还被食客调侃成是“黑暗料理”。但是,豆汁儿却一直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老相好”,不少文人墨客都对北京的豆汁儿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浆面条也一直是老洛阳人心里挥之不去的家常美味,每日下肚一碗浆面条,方能感受到现世的安稳与静好。
北京豆汁儿
豆汁儿——北京胡同里的古老味道
豆汁儿的历史
豆汁儿历史悠久,据说在宋辽时期就已经在北京地区盛行。真正成为皇家饮品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清乾隆十八年(1754),在一次朝会上,有大臣上奏本提到了豆汁儿,乾隆皇帝于是就下了一道谕旨:“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此谕颁布以后,这种民间的小吃一跃而成为了皇家饮品,地位得到了大大提升。
慈禧也是豆汁的忠实粉丝之一,清末在御膳房做事的冯德成曾经对爱新觉罗.恒兰说“慈禧最喜欢喝豆汁儿,在她幼年时,家住在新街口大二条,因为家境贫寒,经常以豆汁代替蔬菜,佐以老米饭来充饥,被选入宫以后,也还喜欢喝它。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死了以后,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皇帝回到宫里,就向御膳房要豆汁粥喝。”(爱新觉罗.恒兰《豆汁与御膳房》)
皇上和慈禧天后都爱豆汁儿,旗人们也开始纷纷效仿喝豆汁儿,因此就流传着“豆汁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的俗语。相传,在齐化门附近,有几个人扎堆儿哭得十分伤心,路人纷纷不解向前询问缘由,哭泣的人说,豆汁儿房关了,这还让人怎么活?可见当时豆汁儿在旗人心目中的地位。
老北京小吃
豆汁儿的 ***
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 *** 而成的,将淀粉滤出 *** 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绿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泡发,加水磨成稀糊状,然后加入浆水(即前一次 *** 豆汁、淀粉时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凉水过滤,滤出粉浆和豆渣。
把粉浆倒入大缸内,经过一宿的沉淀,白色的淀粉沉到了缸底,上面是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层就是颜色微微发绿,质地较浓的生豆汁,最上一层是浆水和浮沫。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儿舀出来再沉淀一次,撇去上面的浆水。
锅中加入少量的凉水,烧开之后加入生豆汁,当豆汁被煮涨开快要溢出锅的时候立即转小火保温,随吃随盛,配以辣咸菜和焦圈同食,味道刚刚好。
北京豆汁儿,焦圈儿
汪曾祺的《豆汁儿》也有关于老北京豆汁儿售卖的描述: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澥”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作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豆汁儿,老北京人的早餐必备
北京豆汁儿是老北京人的必备早餐之一,豆汁儿配焦圈儿,就着辣的咸菜丝儿,那是吃的相当过瘾。早年间,豆汁儿是胡同巷尾的常见之物,价钱不值三瓜两枣,也只是在早吃摊出现,难登大雅之堂。但本地人就是爱这口味,不少外地人也痴迷豆汁儿,比如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每来北京,一定要尝尝这里的豆汁儿。著名影星张国荣在世时的时候,也是到胡同口去寻觅豆汁儿。美食家汪曾祺也曾在《豆汁儿》里写道:“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可见,豆汁儿在北京小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豆汁儿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具有味酸且甜的特色,颇具风味,需要细细品味方能尝出其中的美妙。端着碗慢慢地喝,开始的味道是微微有点儿发酸,之后是越喝越烫,酸味中带着微微的苦涩,余味却是甘甜。细细品味,还有一股醇香。喝到见底时已是满头大汗,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实乃一种舌尖上的享受。
现如今,虽然豆汁儿小店变少了,但是豆汁儿这种美食却植根在众多老北京人和文人墨客记忆里,一辈子都无法抹去。
北京豆汁儿店
洛阳浆面条:一碗家常饭,酸中透着香
说罢了豆汁儿,我们再来说说有着同样味道的洛阳浆面条。说起洛阳的美食,相信很多外地人之一个想起的就是洛阳水席。没错,洛阳水席的确久负盛名、名声大噪,但对于洛阳本地人来说,之一个想起的肯定不是水席,而是从小吃到大的一碗浆面条。
洛阳人对于浆面条有着特别的情感,小时候天天吃到想要逃的浆面条,现如今却成为了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心头美味。
浆面条也是经过浆水发酵 *** 而成的美食,虽然只是用普通食材 *** 而成的一碗面糊,卖相差,没有高端食材的加入,但这却丝毫不影响浆面条的味道,浆面条就像洛阳人一样,质朴而又长情。
洛阳浆面条
浆面条的历史传说
相传在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了逃避王莽的追杀,日夜兼程奔走,行至洛阳时已是饥寒交迫,无力再前行。
深夜里,刘秀来到洛阳一户人家来讨要着吃食,无奈主人家家徒四壁,家里没有什么好的吃食可供来招待刘秀。只有一点儿干面条和放得发酸的绿豆浆水,主人就将干面条加入浆水中,加上了些杂豆和干菜,煮了一锅浆面条糊糊,没想到刘秀却吃得大快朵颐、津津有味儿,并且大呼好吃过瘾。
之后刘秀当了皇帝之后仍然对洛阳农户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于是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浆面条
酸浆的做法
洛阳有一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河南府有三宝,孟津梨、灵宝枣、洛阳城里浆面条。”在每一个洛阳人的心里有一碗属于自己的浆面条。 *** 地道的浆面条,一碗醇厚的酸浆水是关键。
洛阳的浆面条又称浆饭, *** 浆面条的工序并不复杂,好浆饭出自好浆水。浆水也被称为酸浆,是 *** 浆面条的重要原料。
由于在家 *** 酸浆比较麻烦,老洛阳人都是到街坊专门制浆的老浆坊来购买浆水,拿回家直接 *** 浆面条。
做浆时,需要先将绿豆泡发,将泡发之后的绿豆放在石磨上碾成粗浆,然后用纱布过滤去渣,将浆水放入盆中或者是缸中,放置一两天后,浆水自然发酵变酸成为浆水。老市民们打一壶浆水回家就可以做浆面条了,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
酸浆 ***
老洛阳的制浆坊
在洛阳老城区的街巷里,还藏着为数不多的老浆坊,一些老手艺人仍然在坚持着做酸浆营生。走在深巷子里,大老远就闻到一股酸浆味儿。有的酸浆坊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成为了洛阳几代人的记忆。在洛阳人眼里,老城酸浆数之一,七里河酸浆排第二,孙旗屯酸浆算老三。坐落在老城区的王家老浆坊就有着近百年的历史,56岁的王全有就是王家浆坊的第三代传人,如今,他和侄子一起经营着这个老浆坊,还是用着爷爷传下传的老法子的 *** 酸浆,他说:“因为古法一变,那股浆味就不见了。”
王家浆坊就在王家的老宅院子里,浆坊里摆放着几口大粗缸,漂浮着白沫的纯正浆水正在大缸中静静发酵。在外打工的洛阳人,每当回家就会之一时间到这里打上一壶酸浆,回家做锅浆面条,高高兴兴吃个痛快。
洛阳老浆坊
浆面条的 ***
在洛阳,浆面条流传着着这样的顺口溜:剩浆饭,给碗肉,也不换;洛阳人,好这口,又经济,又开胃;手工面,是一绝,青红椒,大绿豆,芹菜段,大阁楼(大海碗),堆两碗。
有了好酸浆,浆面条的 *** 就显示轻而易举了很多。把打回来的酸浆倒入锅中煮至80度,这个时候浆水的表面会泛起一层白沫,用勺子轻轻打浆水,待浆沫消失以后,浆体就会变得细腻而又光滑。这个时候可以放入香油和五香粉等调料,把煮熟的花生、黄豆、绿豆倒入浆锅中,浆水煮开的时候,把手擀面下锅,待面条滚起,倒入锅中炒过的芹菜段,放盐,面条煮熟可加入辣椒油、韭菜花等调味儿。
北京人喝豆汁儿喜欢搭配焦圈儿,而在洛阳,吃浆面条的更佳搭档是炸馍片,浆面条搭配着炸馍片更好吃不过了,蘸着面汤,馍片吃起来又脆又香。
炸馍片
很多美食都讲究是趁热吃才好吃,而浆面条是一个另类,将剩下没吃完的浆面条热一下反而更好吃。洛阳有句谚语叫做:“剩浆热三遍,给个皇帝都不换。”可见剩浆饭的魅力。
秋冬季节是吃浆面条的更佳佳节,呼噜噜吃几碗热乎乎的浆面条,冒出一头热汗,美的很呢。酸酸的浆面条口感极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段时间不吃,着实是想得慌。
老洛阳浆面条
中国饮食智慧:从发酵中寻找舌尖美味
纵观我国饮食,发酵食物占据了一席之地。发酵也是一种古老的食物 *** 技术,发酵让食物变味,从而产生新的风味。除了北京豆汁儿和洛阳的浆面条,山西的陈醋、绍兴的黄酒、东北的酸菜、四川的豆瓣酱、镇江的酱油、法国的葡萄酒等都是更具代表性的发酵食品和饮品。
与其说人类创造了发酵,不如说发酵造就造就类。人类食用发酵食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用发酵的方式对糖类、淀粉、乳类、豆制品等进行发酵而 *** 成的各类美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让人们心之所往、欲罢不能。探索发酵食物的秘密,会让你感叹微观世界的奇妙。
中国饮食的智慧之一就是利用发酵创造美味,不但使食物变得更加风情万种,而且还让食物变得更加鲜美。鲜的秘密,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发酵。发酵,在不经意间,让美味与健康不期而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交流,喜欢我文章的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最后祝您生活幸福、吃嘛嘛香!
参考资料:
汪曾祺《豆汁儿》;
爱新觉罗.恒兰《豆汁与御膳房》
文|食尚橘子姐
声明: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逛吃大运河系列之六——豆汁上期回顾
在昨天的脸哥课堂上,身为讲师的脸哥给大家介绍了老北京出名的小吃之一——驴打滚,驴打滚本名豆面糕,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其做法是用黄米面裹豆沙等馅儿蒸制而成,口感黏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小吃 。
1
昨天聊到了吃的,今天脸哥带大家说说喝的。
如果提起老北京的饮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酸梅汤啊,北冰洋啊,都是过去老北京提的上牌面的饮品,当然现在也不差,不过呢,在今天的脸哥课堂上,脸哥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另类”的,“古老”的传统饮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爱喝的人一天不喝就难受,不爱喝的人却是喝了就想吐,所以它另类;而它的出现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它古老。是的,如此有“个性”的饮品就是豆汁。
2
郭德纲说过,如果在大街上找一个人给他灌豆汁,喝完了骂街的,肯定不是老北京,但如果喝完了抹抹嘴问:有焦圈吗?,那一定是老北京无疑。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细细体会,也有那么一番道理,豆汁不同于普通的豆制品,它的做法十分独特,是在用绿豆 *** 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成的,因为经过发酵,所以豆汁的味道会比较浓郁甚至刺鼻,对于没喝过的食客来说,觉得难喝也是在所难免的。
3
对于不熟悉豆汁的人们来说,他们经常会把豆汁和豆浆混淆,这里,脸哥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两种饮品是完全不同的。
豆浆是由大豆经过研磨后再与水混合而成的饮品,颜色为白色,喝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加上几勺糖,味道甜滋滋的,对于豆浆人们普遍接受度较高。而豆汁实际上是 *** 绿豆淀粉或粉丝时剩下的“豆水”。做法是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一定时间之后,将漂浮在缸上的汁水取出,进行蒸煮,就成了豆汁。相比豆浆来说,豆汁色泽灰绿,味酸微甜。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
4
关于豆汁是从何时发明出来的,史料并无记载,不过如今流传的主要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豆汁起源于辽宋时期,由民间老百姓偶然制成,后来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十八年间,北京一粉房师傅偶然发现发酵后的粉浆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于是便经过改良逐渐发展成如今的豆汁。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豆汁的历史含无疑问都相当悠久。
5
豆汁不仅历史悠久,地位也“尊贵”,相传自乾隆年间开始,御膳厨房便专门有人做豆汁,而皇帝太后在气温炎热,或者食用大鱼大肉之后也会要碗豆汁清清胃,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宫廷御饮”,现如今的豆汁虽然不再是贵族专享,不过也有不少讲究,比如喝的时候要就着焦圈一起,这样吃起来味道才好,另外喝一口之后还可以来点儿咸菜丝,这样酸酸咸咸的,十分有滋味。
如今的豆汁已经成为老北京饮食文化的符号之一,各位吃货们闲暇无事也可以来碗豆汁尝尝,这样不仅体验了当年皇帝的待遇,说不定,还会给您带来一番“别样的味道回忆”呢。
作者:孟春明
无论是味道还是色泽,豆汁儿都可以算是老北京最暗黑的料理。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的最简便 *** 之一,莫过于请他喝豆汁儿。早年间,豆汁儿就是街头小摊的常见之物,值不了仨瓜俩枣,即使到了今天,它也登不了大雅之堂,不曾见哪个星级酒店里卖豆汁的。尽管如此,豆汁面前人人平等,贩夫走卒与鲜衣怒马者挤在一起喝豆汁的场景并不稀罕,即使今日,依旧如此。
进得有豆汁儿售卖的简陋铺子,见到一个粗瓷大碗里盛满泛着酸臭气、色泽灰暗的豆汁儿摆在面前,能够就着辣咸菜丝儿、焦圈,一口气喝掉两碗的,必定是老北京人。而那些见到此物就避退三舍的人,十有八九不是老北京。当然,这不是什么普遍真理,许多纯粹的北京人也不喝豆汁儿,也有外地人对豆汁儿情有独钟,比如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每来北京,必喝豆汁儿。著名影星张国荣在世时,来北京就去寻豆汁儿,喝的满头冒汗。
豆汁儿已经有三百来年历史,清乾隆十八年(1754),一次朝会时,有人上殿奏本说及此物,乾隆皇帝就此专门下个谕贴:“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此后,这种原本平民、甚至贫民的小吃就一步登天,成为皇家饮品。慈禧也是豆汁的拥趸之一,清末在御膳房做事的冯德成曾经对爱新觉罗.恒兰说“慈禧最喜欢喝豆汁儿,在她幼年时,家住在新街口大二条,因为家境贫寒,经常以豆汁代替蔬菜,佐以老米饭来充饥,被选入宫以后,也还喜欢喝它。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死了以后,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皇帝回到宫里,就向御膳房要豆汁粥喝。”(见爱新觉罗.恒兰《豆汁与御膳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和老佛爷如此珍爱豆汁儿,旗人们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就有了“豆汁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的俗语。早年间,有人见到齐化门(今天的朝阳门)附近,有几个人扎堆哭得十分伤心,路人不解,问其缘由,哭泣的人说,豆汁房都关了张,岂不要人性命?哭得更加伤心起来,可见豆汁在旗人心目中的地位。好在豆汁儿店不是什么高精尖,此起彼伏,没真出人命。
麻豆腐
说了半天,豆汁儿到底是什么?它就是做绿豆粉丝的下脚料。那下脚料盛在一个大桶或大缸里,浮在上面稀里咣当的汤水就是豆汁儿,沉淀在下面浓稠的则是老北京另一种美食麻豆腐的原料。豆汁分为三种,其一是原汁煮开锅;其二是在里边加上绿豆粉,提高其浓稠度;其三是豆汁里家小米,煮成粥。现今,基本上只有之一种存世。
早些年,麻豆腐不好买,有一次王世襄先生为了款待朋友,专门把一锅豆汁儿慢慢熬干,耗成一锅底麻麻扎扎的东西,是为麻豆腐,拿羊油、青豆、雪里蕻炒了一盘香喷喷的麻豆腐,上头再刺啦一声,浇点辣椒油,以此物飨友人,这份情谊就远比山珍海味强。我经常会做一盘,平日吃一碗饭,有麻豆腐时,最少加倍,可见魅力。
卖豆汁儿的地方一般都生熟兼备,店里的大锅永远咕嘟着开着锅的热豆汁儿,空气里弥漫着它特有的味道。要上一两碗豆汁儿,来一小碟子辣咸菜丝、两套焦圈,喝了以后,满头大汗,整个人从内到外透着舒坦。喝了之后,拿随身携带的塑料桶打上一大桶,回家自己熬。这是现在不少北京老人的遛早的场景。
过去的豆汁摊子上咸菜是免费的,汪曾祺先生说过这样的事,有保定府的人在豆汁摊子上问摊主豆汁多少钱一碗?摊主告诉他。他又问咸菜呢?摊主答不要钱,于是保定府的人说,给我来碟咸菜。边说边掏出俩馒头,就着免费咸菜,饱了。现而今,这种事情已经不可能存在,几根咸菜丝就要一块钱。
承德豆汁粥
放眼望去,除了北京人喝豆汁以外,现在河北承德也还能够觅到踪迹。承德是满清热河行宫所在,满人蒙古人多,饮食上受北京影响大。我在承德曾经喝过豆汁粥,即豆汁里加小米熬成粥,粥里边还有粉条、羊肉丝等物,有些类似陕西、河南的胡辣汤原料配比,但是味道并没有那么厚重,颜色也基本保持原色。配上腌韭菜、腌芹菜和馅儿饼,充作早餐,别有风味。
豆汁儿四季皆宜,夏天解暑,冬天御寒,春秋驱邪气。而今的豆汁儿与老北京其他小吃一样日渐凋零,转遍北京城,也找不到几处能喝上豆汁的地方了。
开篇的话:
北京小吃这个合集计划有十种小吃,包括豆汁、焦圈、奶酪、茶汤、白水羊头、爆肚、酱牛肉、卤煮小肠、褡裢火烧、馄饨,内容源自于本人2011年对老北京小吃传人或经营者的走访,特别感谢老北京小吃协会会长、北京万丰小吃集团董事长侯嘉先生传扬老北京小吃及文化的提议,以及访谈中给予的支持。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说的就是老北京人的“本命食儿”——豆汁儿。
北京人有句古话,食无豆汁则不欢。意思是说,北京人如果没有喝豆汁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可见,豆汁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更是老北京人的一种饮食习惯,就像我们每天需要按时喝水吃饭一样平常。因为过去好多人家都是靠家中大人当天挣完钱去买面粉,来维持一家的生活。你想,要是家里有点事,没有挣回这面福鞥呢的钱,该怎么办呢?最后,干脆就熬一锅豆汁,放点野菜,有时候连野菜也没有,就放点树叶子,这样这天晚餐也能够糊弄一次肚子了。“本命食儿”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豆汁何时有?
豆汁一物的历史起源,有很多版本,具体是谁发明的豆汁,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辽宋时期的一个豆腐坊,每天都用黄豆磨豆浆,但是有一天,一个小伙计一时大意,把绿豆当黄豆使用了。因为害怕被老板骂,没敢吱声就把泡好的绿豆放在一边了。过了好多天,豆腐坊中闻起来有股怪怪的味道,才发现竟是前段时间泡着的绿豆发酵了。老板觉得扔了挺可惜的,就想了一招:煮一煮,看还能不能喝?没想到,煮完大伙一尝,味道酸甜可口,非常不错。于是,豆汁就这样被发明了。后来,豆汁慢慢风靡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卖豆汁小贩的吆喝声。
要说什么时候豆汁出了名,还得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豆汁就从民间来到了皇宫,成为了御膳房必备的饮品。
谁在做豆汁?
北京人几乎一日三餐都乐意来一碗豆汁,做豆汁买卖的小贩自然少不得。而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清末年间在东城区(原崇文区)崇文门外花市的“丁记豆汁”,人称“豆汁儿丁”。
“丁记豆汁”由其第三代传人丁德瑞1910年在西花市北路火神庙门前开设了固定豆汁摊儿,时隔百年,为何京城如今找不到“豆汁儿丁”了呢?
老北京人会告诉你,1956年公私合营后,“豆汁儿丁”结束了固定门脸自家经营的历史,1958年饮食业摊商合作化后,与崇文门外其他的 *** 摊商合并在一起,组成了“蒜市口小吃店”。1976年后,蒜市口小吃店更名为“锦馨豆汁店”。现在京城远近闻名的“老磁器口豆汁店”则是1999年锦馨豆汁店私有化改制而来,其豆汁一直沿用了丁记豆汁的制法,成为最悠久、最富盛名的豆汁品牌。
令老磁器口豆汁店第三代传人徐嘉祥欣慰的是,每天来这里喝豆汁的顾客中,和他一样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30%之多,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
豆汁如何做?
一碗好的豆汁,必须是“看得见、品得到”。从色泽上看,好豆汁呈灰白色,粘稠适中,行话叫“挂碗”。所谓挂碗,指的是盛好的豆汁用手轻轻摇晃,会在碗壁上形成一层薄膜。从口感上品,好豆汁入口是酸的,但是喝下去以后回口的却是甜味儿,是为“酸中带有一层豆香的奇妙味道”。
豆汁虽小, *** 工艺却一点不能马虎,必须经过选料、泡豆、磨豆、发酵和熬制5个环节,徐嘉祥说,食客此刻喝到的这碗豆汁,至少是半个月前就已经进入了 *** 流程。
豆汁的 *** 步骤如下:
选料。必须是颗颗饱满的纯绿豆,工人们会用手一把一把地筛选,剔除豆皮或残豆。
泡豆。选好的绿豆要用水泡上,一般是一周左右的时间,随着季节更替泡豆时间长短会有变化。夏天气温高,泡豆时间短一些;冬天天气冷,泡豆时间则需长一点。
磨豆。要用传统的水磨磨豆,磨得越细越好,这样会发酵得更充分。
发酵。一定要用绿豆纯自然发酵并兑老浆(有一些年头的发酵好的豆汁,相当于“老汤”)的 *** ,一般至少要一周时间发酵。发酵过程中,每天都要打开查看,环境的潮湿干燥、冷热都会对发酵的结果产生影响,要随时关注发酵池的变化。为了适应现代人口味,徐嘉祥在豆汁的酸度上进行了改良,这种口味的变化就通过发酵时间的长短来控制。
熬制。豆汁发酵完毕后会分为三层,水(浆水)、豆浆、沉淀的淀粉。熬制豆汁的时候只留下豆浆和很少部分的浆水,既保证了豆汁的稠稀度,又不会糊。
豆汁的原料是绿豆,绿豆属寒,有明显的祛火作用,从营养成分讲,豆汁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粗纤维、糖、水溶性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都有益处,另外,绿豆经过发酵以后,产生了多种益生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人体胃肠道有保护作用,养胃的同时也能帮助消化,解除油腻。豆汁的营养成分一点不比酸奶少,夏天喝豆汁可以解暑消渴,冬天则能清热温阳。(By 思路)
老北京美食------豆汁儿豆汁儿是老北京独特的汉族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 *** 粉条等食品后,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之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豆汁儿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北京卖豆汁儿的小店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多了,但是像德华居小店、锦馨 *** 豆汁儿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样火爆。尤其是锦馨 *** 豆汁儿店,因为这里的豆汁儿和焦圈都有“中华名小吃”之称,都得到了原来花市火神庙“豆汁丁”的真传,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红火。
历史文化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本来豆汁儿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更爱。后来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且召集了一帮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竟然齐声叫好(皇上赐的,谁敢不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
在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著名导演胡金铨先生也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文章讨论豆汁儿;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喜欢喝豆汁;出生于北京,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去世前,是喝完一口豆汁儿,才去的。另外还有出戏叫《豆汁记》,里边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个“杆儿上的”(叫花头),没东西给莫稽,于是就把家里剩的豆汁儿,给莫稽盛了一碗。可见豆汁儿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以前在老北京卖生豆汁儿,都用小车推着一个有盖的木桶,根本都不用吆喝,串到哪里,卖到哪里,很少有剩的时候。因为在那个年代,有了豆汁儿,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粥了。有的卖熟豆汁儿的,就在街边支个摊子,安口铜锅用小火熬一锅。摊上摆放着辣咸菜丝、烧饼、焦圈等。有买的,就走到小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喝两碗豆汁儿,吃点儿辣咸菜,就算一顿饭。
豆汁儿不仅味道有些另类,喝豆汁儿这个动作也有个标准,不能马虎。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只能吸溜着喝,越喝越烫,最后直到满头大汗。”
做法
豆汁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北京的风味小吃。生豆汁儿是水发绿豆加水研磨后,通过酸浆法令悬浊液的黏度适度增加,使颗粒细小的淀粉浮在上层,取之进行淀粉的分离(便于增加淀粉的出粉量);中间的液就是生豆汁。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轻微的酸臭味。
无论是味道还是色泽,豆汁儿都可以算是老北京最暗黑的料理。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的最简便 *** 之一,莫过于请他喝豆汁儿。早年间,豆汁儿就是街头小摊的常见之物,值不了仨瓜俩枣,即使到了今天,它也登不了大雅之堂,不曾见哪个星级酒店里卖豆汁的。尽管如此,豆汁面前人人平等,贩夫走卒与鲜衣怒马者挤在一起喝豆汁的场景并不稀罕,即使今日,依旧如此。
进得有豆汁儿售卖的简陋铺子,见到一个粗瓷大碗里盛满泛着酸臭气、色泽灰暗的豆汁儿摆在面前,能够就着辣咸菜丝儿、焦圈,一口气喝掉两碗的,必定是老北京人。而那些见到此物就避退三舍的人,十有八九不是老北京。当然,这不是什么普遍真理,许多纯粹的北京人也不喝豆汁儿,也有外地人对豆汁儿情有独钟,比如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每来北京,必喝豆汁儿。著名影星张国荣在世时,来北京就去寻豆汁儿,喝的满头冒汗。
豆汁儿已经有三百来年历史,清乾隆十八年(1754),一次朝会时,有人上殿奏本说及此物,乾隆皇帝就此专门下个谕贴:“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此后,这种原本平民、甚至贫民的小吃就一步登天,成为皇家饮品。慈禧也是豆汁的拥趸之一,清末在御膳房做事的冯德成曾经对爱新觉罗.恒兰说“慈禧最喜欢喝豆汁儿,在她幼年时,家住在新街口大二条,因为家境贫寒,经常以豆汁代替蔬菜,佐以老米饭来充饥,被选入宫以后,也还喜欢喝它。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死了以后,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皇帝回到宫里,就向御膳房要豆汁粥喝。”(见爱新觉罗.恒兰《豆汁与御膳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和老佛爷如此珍爱豆汁儿,旗人们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就有了“豆汁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的俗语。早年间,有人见到齐化门(今天的朝阳门)附近,有几个人扎堆哭得十分伤心,路人不解,问其缘由,哭泣的人说,豆汁房都关了张,岂不要人性命?哭得更加伤心起来,可见豆汁在旗人心目中的地位。好在豆汁儿店不是什么高精尖,此起彼伏,没真出人命。
麻豆腐
说了半天,豆汁儿到底是什么?它就是做绿豆粉丝的下脚料。那下脚料盛在一个大桶或大缸里,浮在上面稀里咣当的汤水就是豆汁儿,沉淀在下面浓稠的则是老北京另一种美食麻豆腐的原料。豆汁分为三种,其一是原汁煮开锅;其二是在里边加上绿豆粉,提高其浓稠度;其三是豆汁里家小米,煮成粥。现今,基本上只有之一种存世。
早些年,麻豆腐不好买,有一次王世襄先生为了款待朋友,专门把一锅豆汁儿慢慢熬干,耗成一锅底麻麻扎扎的东西,是为麻豆腐,拿羊油、青豆、雪里蕻炒了一盘香喷喷的麻豆腐,上头再刺啦一声,浇点辣椒油,以此物飨友人,这份情谊就远比山珍海味强。我经常会做一盘,平日吃一碗饭,有麻豆腐时,最少加倍,可见魅力。
卖豆汁儿的地方一般都生熟兼备,店里的大锅永远咕嘟着开着锅的热豆汁儿,空气里弥漫着它特有的味道。要上一两碗豆汁儿,来一小碟子辣咸菜丝、两套焦圈,喝了以后,满头大汗,整个人从内到外透着舒坦。喝了之后,拿随身携带的塑料桶打上一大桶,回家自己熬。这是现在不少北京老人的遛早的场景。
过去的豆汁摊子上咸菜是免费的,汪曾祺先生说过这样的事,有保定府的人在豆汁摊子上问摊主豆汁多少钱一碗?摊主告诉他。他又问咸菜呢?摊主答不要钱,于是保定府的人说,给我来碟咸菜。边说边掏出俩馒头,就着免费咸菜,饱了。现而今,这种事情已经不可能存在,几根咸菜丝就要一块钱。
承德豆汁粥
放眼望去,除了北京人喝豆汁以外,现在河北承德也还能够觅到踪迹。承德是满清热河行宫所在,满人蒙古人多,饮食上受北京影响大。我在承德曾经喝过豆汁粥,即豆汁里加小米熬成粥,粥里边还有粉条、羊肉丝等物,有些类似陕西、河南的胡辣汤原料配比,但是味道并没有那么厚重,颜色也基本保持原色。配上腌韭菜、腌芹菜和馅儿饼,充作早餐,别有风味。
豆汁儿四季皆宜,夏天解暑,冬天御寒,春秋驱邪气。而今的豆汁儿与老北京其他小吃一样日渐凋零,转遍北京城,也找不到几处能喝上豆汁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