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枚战国晚期的长文木觚是代表文物。这枚木觚为何能被称为“中华之一长文觚”?郑家湖墓地项目负责人罗运兵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木觚年代最早、篇幅最长,记载了一篇全新策问类文献,此前未见诸文献,学术价值重大,因此取名为“中华之一长文觚”。觚文记载一名谋士代表东方五国游说秦王“寝兵罢战”的故事,从木觚内容来看,墓主可能赞同休兵思潮,“木觚已经完成脱水保护,目前在云梦县博物馆,可能很快就能进入展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收藏|盉、簋、甗、戣、罍、鬲、匜、彝,博物馆生僻字轻松掌握!常去博物馆的人也许会有一种感受,藏品说明牌上的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次参观;陌生的是,不会读、分不清。
比如:盉、簋、甗、戣、罍、鬲、匜、彝、卮、盨、觚、觯、斝……
事实上,有些博物馆并没有相应的拼音或注释,即使有也很难说清它们的意思与用途。
被难住了吗?
那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博物馆里常见的生僻字吧
来源:CCTV4国宝档案微信
觚(gū),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也用作礼器,以及插花装饰的用具。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有青铜和瓷质。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论瓷觚:“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康仿明制粗五彩花者为多,于粗率中更见老横……”
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商早中期的觚其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口、足线条外撇,纹饰繁复而华贵。觚身细长,觚胎体厚重,颈饰仰叶纹,有兽目纹边饰 ,腰、圈足饰兽面纹,通体饰四首棱脊。主体纹饰突出。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商 兽面纹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商 兽面纹觚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商 亚父乙长莫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商 祖辛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西周青铜觚 芮国墓地出土
《考工记》补注称:“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说文·角部》:“乡饮酒之爵也。”因而铜觚最初作用是饮酒,《韩诗外传》中有记载:“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说文》二觚。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坐取觚洗。--《仪礼·燕礼》
《考工记》:“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商代尚酒,其礼器以酒器为中心。觚作为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在二里岗贵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爵、觚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套出现,出现一爵一觚的定制组合,常相伴出土,配套使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但这种方式在周代逐渐衰落。
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以爵、觚为中心的礼器系统被以鼎、簋为核心的新体系所代替。春秋时期的孔子,感叹是对这种器型失去殷人风格的失落,也有对社会变迁、周礼废弛的慨叹。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复兴文教,尊古复礼的倡导。宋代金石考据之学大兴,博古之风盛行,文人盛行金石考古,以做附和。夏商周三代古铜器开始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和研究对象。一批相关的书籍和绘画在此时流行,如《考古图》、《金石录》、《宣和博古图》等。在尚古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古物收藏流行。铜觚也作为古董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过渡到实际生活应用之中。
觚《亦政堂重修考古图》宋吕大临撰 清乾隆17年黄氏亦政堂校刊本
宋代铜觚 江油市文物保护中心藏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 南宋铜觚 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宋代文人士大夫插花讲究意境,喜插梅、水仙、兰、葵、荷、栀子等花,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云:“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 ,描述的可能是觚中插花的场景。宋人喜用古铜器插花,铜觚在宋时开始被称作“花觚”。由于觚的造型别致,器形优美,符合文人的审美雅趣,在宋代逐渐普及。宋人以青铜觚为样本烧制瓷觚,作为观赏瓷或花器用,装饰日常生活。如南宋《瑶台步月图页》(故宫博物院藏)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黑漆方桌上放置一铜色花觚,插花满蓬,盈盈可爱。
南宋《瑶台步月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已知最早的瓷觚出土物是南宋官窑博物馆藏南宋青釉瓷觚。仿制青铜器造型,其瓷胎呈灰黑色,施釉较厚,釉面有开片,釉色为青色或米黄色,足底刮釉垫烧。造型多为大口、细腰、阔底,部分瓷觚带有仿青铜器的扉棱、乳钉装饰。
杭州博物馆藏南宋老虎洞窑青釉瓷觚 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南宋黑胎龙泉觚
元代瓷觚丰富多变。有青瓷、白瓷、青花的瓷觚,纹饰规范,多以蕉叶纹饰颈足,云纹或卷叶纹饰腹部。器型上也出现鼓腹、出戟、花口等多种变化。已不再单纯模仿青铜器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瓷器品类看待,在烧造和装饰方面注重突出其瓷器的自身之美。瓷觚有龙泉窑、景德镇窑烧制。如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蕉叶纹出戟觚,腹部出四戟,青花装饰,颈部蕉叶纹,腹部戟间饰如意状卷叶图案。
元景德镇窑青花花觚 高安博物馆藏
元 龙泉窑花觚 杭州博物馆藏
大维德基金会藏元代龙泉窑青釉出戟花觚
北京故宫天下龙泉展元代龙泉窑蕉叶纹出戟花觚
北京故宫天下龙泉展元代龙泉窑蕉叶纹出戟花觚
北京故宫天下龙泉展元代龙泉窑鼓丁纹花觚
明清时期觚被更广泛地用于陈设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喜爱,如景德镇御窑厂明代遗存中,在宣德、成化地层,都有瓷觚标本出现。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多样化。被称作“花觚”、“美人觚”。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载:“河南为铜薮,所得铜器盈数车,美人觚一种,大小十五六枚……” 中便出现了美人觚的说法,应是特指细腰撇口样式的觚,以其形态优美、身段似美人得名。
明代中后期,文人墨客消极避世,追尚宋人博古。如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林品古图》(故宫博物院藏)中,出现两件花觚,造型仿商代铜器。围屏边的两张平头案上摆满青铜器,右案未铺毯,上置钟、圆鼎(已配盖,做香炉使用)、簋、角、觚、四足方鼎等。画案边青铜觚,内插一株红珊瑚树,觚下垫方匣。
明代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林品古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花艺繁盛,贵族文人崇尚怡情养性,寄情于花木,追求闲情逸趣者众。相比于宋人视插花为“闲事”,明人将花事写成了专著,如《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等。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的“瓶花之宜”中称书斋内瓶花安设“宜短小,以官哥短瓶,纸槌瓶、鹅颈瓶、花觚、高低二種八卦方瓶……俱可插花”。
明文震亨《长物志》云:“铜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明末谷应泰《博物要览》中记载:“尊、觚、解皆酒器也,三器俱可插花。觚尊口敞,插花散漫不佳,须打锡套管入内,收口作一小孔,以管束花,不令斜倒。又可注滚水插牡丹、芙蓉等。
《 明状元图考》中花觚 明.顾祖训汇编.吴承恩等增补.黄应澄绘图
明代中后期,瓷觚造型丰富多彩。如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撇口,长颈,鼓腹,两侧对应出戟,高圈足外撇。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图案绘云龙和云凤纹。颈部绘洞石牡丹两组。足上绘云朵、折枝花和圆点纹。天启青花出戟花觚。四方形,撇口,长颈,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棱饰凸起的4条花边戟,高足外撇。颈通体青花装饰四面绘洞石花卉,一面口沿下方栏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天启年米石隐制”七字横款。腹部四面分别绘折枝花,各托轮、螺、伞、盖4件宝器。腹部之下四面绘折枝葡萄,颈下近腹部及足边各绘火焰纹一周。
故宫博物院藏明天启青花出戟花觚 天启年米石隐制款识
明代瓷觚还被应用为祭祀用品。明清佛教祭祀用具五供中即包含花觚,五供由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组成,其中花觚同样作为插花器,作供佛之用。这一传统延续到清代,如国家博物馆藏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为唐英在乾隆六年(1741)烧造,其腹部外题楷书“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由此可知此花觚乃敬献圣母案前的五供之一。
花觚五供 《古今小说》明.冯梦龙编.明代刊本
清乾隆景德镇窑唐英款青花串枝莲纹觚 乾隆五年十月朔日 献天仙圣母殿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的制瓷技艺在明代基础上变得更加精巧,釉下彩工艺日臻完善。有青花、五彩、粉彩等。清代还出现了专为仿古而烧制的古铜彩,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其色彩及纹饰均仿制青铜觚而制,其造型和纹饰与宋吕大临《考古图》中的铜觚相类。此外,清代釉下彩技艺娴熟,出现了釉里三色的瓷觚。其他如天蓝釉、粉青釉、孔雀绿釉也是清代流行的釉色,在瓷觚上亦见使用,如乾隆冬青釉龙纹花口花觚。
《纳兰容若像轴》清康熙 禹之鼎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乾隆皇帝身着 *** 服饰,正在坐榻上观赏皇家收藏的各种器物。其中左右桌子上各有一件青铜觚,其偏爱不言而喻。乾隆曾多次下旨令御窑厂烧制各种瓷觚。如《乾隆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之“乾清宮 ·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監王炳來説太監高玉等交洋彩美人花觚一對.....”“乾隆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唐英进炉钧釉美人花觚”。“十二月二十九日,唐英进洋彩美人花觚一对”等记载。故宫漱芳斋内多宝格上陈设的各种清代瓷觚,即为此种情形佐证。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漱芳斋内多宝格上陈设的各种清代瓷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院本《汉宫春晓图》,图绘室内格局,厅堂主座之侧放木架,木架上陈设一花觚,并配一香炉;长卷内绘一庭院小景,作为几案清玩,屏风前放一具花觚,小口中耸出珊瑚一枝。成书于乾隆时期的《红楼梦》,其中第三回描写黛玉初进贾府,见王夫人室内陈设便提及美人觚:“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小几,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草。”明清时期盛行的花觚,既存古雅之韵,又具时代风貌。为古陶瓷中经典器型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成化仿龙泉青釉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成化仿龙泉青釉花觚
大阪东洋陶瓷博物馆藏元或者明代哥釉管耳花觚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泉窑青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龙泉窑青釉鼓丁纹花觚
明代正统 - 天顺 青花云龙纹花觚 2014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嘉靖 五彩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或明哥釉管耳花觚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明代龙泉窑青釉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嘉万瓷器展万历青花麒麟纹大花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万历青花留白花卉纹花觚
定陵博物馆藏明万历黄釉紫(赭)彩花卉纹出戟觚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云鹤纹出戟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云龙花鸟图花觚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明万历 青花五彩龙凤瓶花图六方花觚
Ming Domestic Transitional Wares - Beaker vase datable to 1640明崇祯 青花花鸟觚形瓶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晚明青花文士图花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晚明青花唐明皇游月宫图花觚
大英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桃花源记人物花觚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晚明清初青花人物花觚
东莞市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访贤人物图花觚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晚明青花婴戏图花觚
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藏晚明青花加官进爵人物图花觚
东莞市博物馆藏清顺治青花开光山水图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
上海博物馆藏清顺治五彩“相如题桥”花觚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会藏清顺治_景德镇窑_五彩人物图花觚
Qing Domestic Transitional Wares - Vase datable to 1663清康熙癸卯年 青花人物花果觚形瓶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清康熙青花骑马人物图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 郎窑红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孔雀绿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天蓝釉花觚
清康熙 釉里三色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清康熙墨地金彩山水人物图花觚
清康熙 釉里三色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彩花蝶花觚
英国V&A博物馆藏康熙釉下三色山水图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白釉凸花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官釉花瓣口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仿官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粉青釉凸花蕉叶纹觚
清雍正 灰青釉海棠式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雍正洋彩贴塑瓶花纹八方花觚
V&A博物馆藏清乾隆绿釉金彩西番莲纹花觚
北京故宫藏 清乾隆玉器凤首活环花觚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乾隆粉青釉花觚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清乾隆钧釉窑变花觚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清乾隆松石绿釉花卉纹拱花菊瓣形花觚 编号G5124
弗利尔美术馆藏清乾隆御窑仿汝釉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冬青釉凸花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古铜彩出戟花觚式壁瓶
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中期 兽面纹花觚
清乾隆炉钧釉四瓣花觚 台北故宫藏
清 剔红方形花觚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清乾隆 古铜彩棱口花觚 瑞士鲍尔博物馆藏
清乾隆 瓜皮绿釉花觚(一对)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画珐琅皮球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花卉蕉叶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款古铜彩委角方花觚
参考文章:
刘馨蓬:从仇英《竹院品古图》看晚明的文人雅集
徐菁菁:《明清瓷觚源流及特征》
清玩与雅趣:清乾隆官窑花觚探微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民国美术丛书本
逛博物馆的困扰,“觚”“簋”“匜”这都是啥?关注樱桃 |看点不一样的学习 ***
昨天,我去逛了上海博物馆。
自从看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感觉自己已经相当了解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特征了,
必须要去博物馆实践一把,
看我在众多文物中一眼把它们给认出来。
那时候,我就不经意露出“so easy”的神情,
淡然地踱向下一个目标,
留下周围一圈崇敬的目光。
然而,事态稍微有一些不受控。
首先,工作日逛历史博物馆的人的确不太够,
整个青铜馆加上我和工作人员不超过13个人,
其中工作人员6人。
其次,上海博物馆居然没有漆器馆!
然后,博物馆还搞了个“高山景行”的特展,
把受赠文物全部拎到另一个展厅去了,
包括挺多一部分的青铜器。
但是,没关系,
虽然我发挥的空间看似小了不少,
但是昂扬的斗志激励着我前进,
一往无前!
真没想到,
上海博物馆的楚地收藏居然如此精炼,
兜兜转转,只找到一件!
春秋晚期的交龙垂鳞纹鼎
看这精美复杂的工艺,
这盈盈一握的小细腰,
人家的鼎都是方的,
或者圆的。
只有它如此不同!
介绍说,这件鼎是典型的楚式鼎,因为给鼎束腰的艺术手法,楚文化以外的地区都没有。这反映了楚人标新立异的精神。
好吧。
虽然,这一次的发现之旅收获甚微,
但是,我想着,
青铜器在先秦时期的运用场景如此广泛,
各种器具的名称、长相又跟现代大相径庭。
主要是好多字也不太认识。
本着造福下一代的精神,
回来之后我仔细翻查资料,
给青铜馆的器具们做了个简易分类。
拿着这份资料,
感觉又可以去博物馆炫技了呢!
青铜器分类目录
炊器 | 鼎、鬲(lì)、甗(yǎn)、匕(bǐ) |
盛食器 | 簋(guǐ)、盨(xǔ)、敦(duì)、豆、铺、簠(fǔ) |
盛酒器 | 尊、方彝(yí)、壶、否、卣(yǒu)、瓿(bù)、觥(gōng)、盉(hé)、勺、罍(léi) |
饮酒器 | 爵、角、觚(gū)、斝(jiǎ)、觯(zhì) |
盥洗器 | 鉴、盘、匜(yí) |
盛水器 | 盂、浴缶、瓿(bù)、枓(dǒu) |
乐器 | 钟、镈(bó)、钲(zhēng)、铃、铙(náo) |
兵器 | 戈、矛、戟(jǐ)、钺(yuè)、殳(shū)、槊(shuò)、剑、刀、盾、甲 铍(pī):长矛 镞(zú):箭头 胄(zhòu):头盔 |
下面是我对红色加粗项目很精彩的解说!
名称:鼎
长相: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作用:鼎是中国传统与历史中最重要的器物。它不仅是一个可以烹饪肉类的锅,也是王权的象征。鼎越多表示地位越崇高: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举例:上海博物馆有个国宝“大克鼎”
名称:豆
长相:就是一个有盖子的青铜高脚杯。盖子还可以直接拿下来当盘子用,所以盖子也有一定深度,并且盖子有脚,可以平稳放在桌子上。
作用: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举例:镶嵌狩猎画像纹豆
名称:甗(yǎn)
长相: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放食物;下部为鬲,放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pái),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举例:(前面有个我打不出来的字)?母癸甗
名称:觥(gōng):
长相:这个盛酒器就非常可爱,一般会做成动物的样子,头和背是盖子,身体就是容器,尾巴是把手,四个脚就是脚。(把盖子拿掉是不是还有点像西餐的酱汁壶呢?)
作用:大型盛酒器。
举例:(前面又有个我打不出来的字)?父乙觥
名称:匜(yí)
长相:几乎是椭圆形,前面有个倒水的嘴,叫做“流”,后面有把手,有脚没脚、有盖没盖的都有。
作用:这东西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自来水龙头。所以需要一人拿个盛水器这样浇下来洗手。
举例:齐侯匜
名称:戈
长相:手枪状,通常为不太尖的头,靠里侧开刃;配一个竹木做的柄。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没有柄的戈头。
作用:可以钩马脚或者横击,但是不能刺。除了作为兵器,也做礼器使用。
举例:吴王光戈
名称:矛
长相:树叶形,两边开刃;配一个竹木做的柄。我们通常看到的也都是没有柄的矛。
作用:步兵、骑兵的主要格斗兵器。
举例:越王大子矛
名称:戟(jǐ)
长相:这种兵器就很厉害了,它把戈和矛两种兵器融合在了一起。基本就是个“十”字形,有时候也被艺术加工成花一样的“十”字形,甚至一度发展成“丰”字形。
作用:所以它当然也就融合了戈和矛两种兵器的功能,又能刺,又能钩,真是厉害死了!
举例:商鞅戟
名称:钺(yuè)
长相:由石斧演化过来的,所以两个就长得很像,主要区别是钺的刃更宽大,后来还发展的越来越方正了,于是改名叫方钺。
作用:很明显这是以劈砍为主的长兵器。
举例:镶嵌十字纹方钺
顺手转一个青铜器小知识
青铜是铜锡合金,古时铸造对各种器具的合金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注: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参考文献:
【1】杜迺松《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2】Christian Deydier 《读懂中国青铜器 文化、形式、功能与图案》译林出版社
【3】于孟晨、刘磊《中国古代兵器图鉴》西安出版社
【4】李龙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
其实我本来是打算认真写写博物馆探馆系列的。
奈何疫情阻止了我前进的步伐。
湖北省博物馆,你欢迎我吗?
“ 觞觥觚斛”这4个字怎么读?都跟酒有关,却很少有人认识!“觞觥觚斛”这4个字怎么读?都跟酒有关,却很少有人认识!
在汉字中,有许多看似陌生的组合,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觞觥觚斛”这四个字或许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却与酒文化紧密相关,承载着中国古代饮酒礼仪和文化传统的丰富内涵。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四个字的读音、含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中的重要地位。
**觞、觥、觚、斛:读音与含义**
这四个字,都包含了“觥”的音节,但却各自有着不同的读音和含义。首先,让我们来一一解析它们的发音和意义。
1. **觞(shāng)**:觞字的基本意思是酒杯,通常是盛放饮酒的容器。在古代,人们在重要场合或仪式上会使用觞来饮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觞字的字形描绘了一个酒杯和手的形状,形象地表达了与酒文化相关的内涵。
2. **觥(gōng)**:觥字是酒杯的一种,它的造型比较高大,类似于现代的酒壶。觥也可以用来盛放酒,但与觞不同的是,觥通常被用于庆祝和宴会,寓意着欢乐和祝福。
3. **觚(gū)**:觚字代表的是一种酒器,它的形状较为古朴,一般有三个脚,容量较小。觚在古代常被用来饮酒,而且多用于雅致的场合,如文人雅士的聚会,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酒文化的高度重视。
4. **斛(hú)**:斛是古代一种容量计量单位,也可以指代一种盛酒器皿。它的容量相对较大,一般用于盛放大量的酒。斛字的形状描绘了一个盛酒器皿的形状,与酒文化的关联紧密。
**“觞觥觚斛”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饮酒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社交、交往、礼仪等方面密不可分。这四个字在古代的饮酒仪式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体现了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首先,觞觥觚斛作为酒器,不仅是实际的饮酒工具,更是象征着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古代的宴席上,人们常常会以觞觥觚斛来表达友谊、祝福和团结。在宴会上,觞觥觚斛的传递和分享,象征着人们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
其次,觞觥觚斛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古代文人雅士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词汇,表达他们对于酒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些作品既有咏史抒怀,也有抒 *** 感的用意,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情趣和情感。
而在古代的礼仪制度中,觞觥觚斛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它们常常被运用在宴会和庆典上,代表着身份、地位和尊贵。例如,古代的“觥筹交错”仪式,就是在庆祝宴会上,主人和客人交换觞杯,象征着友谊和团结。而觚,则常被用于雅致的文人聚会,强调了古代文人对于情趣和雅致的追求。
**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尽管觞觥觚斛这四个字在现代并不常见,但是它们所代表的酒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的酒文化在现代得到了重新的重视,许多传统的饮酒仪式和礼仪在特定场合得到了恢复和延续。
同时,现代文人雅士们也在诗词歌赋中运用类似的表达,将古代的文化内涵与当下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传承着古人的情趣。
总而言之,“觞觥觚斛”这四个字虽然在现代不再常见,但它们承载着古代饮酒文化的深
刻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这些字的发音和含义,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饮酒仪式、社交礼仪以及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现代,我们也能够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让其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觚!
:中国古代饮酒器和礼器,作用相当于酒杯。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与斝成组合其形制为圆柱形。
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也就是商周时期老祖宗们喝酒的酒具。同时也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
而图片中的觚非商周青铜器觚,就像是喇叭的圈口一样,从圈口下来是细细的四方形的细腰,下面是高圈足。
而景泰蓝则是种花家最著名的特种金属重器之一。
始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号称铜
胎掐丝珐琅,也叫珐蓝。
在打造好的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去,然后把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最后入炉烧制,出炉之后再打磨,最后镀金而成。
器形采用的是商周时代的解形,满身五颜六色、花团锦簇、金碧辉煌、繁花似锦,大气磅礴,美不胜收。
乱时黄金,胜时古董。
每日一识|这酒杯长得有点特别——觚(gū)觚
自古以来有酒必然是少不了盛它的容器,酒器几乎是和酒同时发展起来的,据历史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最早出现的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材质为陶土,流行于夏商时期。到了夏商周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酒器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种类也开始变多,大体可以分为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等。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商代,觚的 *** 工艺上得到了发展,不仅有陶觚,还出现了铜觚、青铜觚,也因为是在商代得到发展,学术界便统一将这一时期的觚统称为“商觚”。
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配套使用。
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觚与爵组合使用。元、明、清时,仿青铜觚瓷质花瓶较流行,称“花觚”。
殷墟墓葬陶觚爵组合具有普遍性、明器化、单一性和地域性特征。这种组合特征,一方面说明了陶觚爵是礼制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重酒组合为代表的礼制在殷墟得到广泛认同,这与殷墟作为都城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礼仪制度、宗教思想等有关。
殷墟四期细体觚形尊和腹腰较细的粗体觚形尊非常流行。此期细体觚形尊与觚非常相像,仅腰部比觚略粗,其装饰手法与觚的装饰手法有时几乎完全相同。
”商代酒器种类繁多,觚是比较常见的器类之一,而且在使用时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组合。据《仪礼·特牲馈食礼》载,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常组合使用。另外在周朝,就有规定不同的酒器有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容量有:“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古时的“升”约为今天的200ml。)
除了作为酒的容器外,那么不能喝酒的商觚是干什么的呢?
了商代的晚期,觚的外形上发生了一些的变化,不仅器身变高,腰变细,装饰上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原来的朴实模样变为华丽装饰。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从拿在手里的质感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铜觚是不适合饮酒,史学家推测这一时期的铜觚,是很有可能作为斟酒器使用或只能用来祭祀。关于青铜觚为商朝的礼器,这方面也是有文字记载的。就比如在《史记集解》中就有引用马融注云:“觚,礼器也。”
清早期·铜兽面纹出戟方觚
饕餮蕉叶纹觚
玉出戟方觚
明 绿松石蕉叶方觚
【清风典历】觚不觚,觚哉【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杨伯峻《论语译注》
【小识】
是什么像什么
《论语》五次说到酒,有的说酒仪,如《为政篇》之“有酒食,先生馔”,《乡党篇》之“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有的说酒德,如《子罕篇》之“不为酒困”,《乡党篇》之“唯酒无量,不及乱”;有的说酒道,比如《乡党篇》之“沽酒市脯不食”。
这一次,孔子没有说到“酒”字,却与酒大有关系。觚是古代酒器,阔口细腰高足,类于现在的高脚杯。觚有形状的要求,也有大小的要求。
酒不是水,不可以索而饮之;喝酒不是喝水,不可以“渴不择饮”。在古代,但凡喝酒,大都是比较重要的场合。既然是比较重要的场合,来宾差不多都得着正装。所以,喝酒有喝酒的一些规矩。不能说你酒量大,就可以拿碗喝;也不能说你不讲究,就可以仰起酒瓶子吹。
孔子“好古”。我们很难知道孔子见到了什么样子的觚才发此感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见已经和古制大相径庭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现在喝酒,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但在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如果拿一次性纸杯子盛酒,估计谁都会觉得太不像话了。
重要的是,“觚不觚”的句式,很容易让人想起《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话:“夫不通礼仪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是什么,就应该像什么。是什么人要像什么人,是什么东西要像什么东西!(尚之)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外表黄棕色至土黄色,粗糙,环纹明显。气微腥,味微苦。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主产 *** 、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打开眼界丨尊、爵、角、盉、彝、觥、觯、觚,这些都和古人喝酒有关是不是很讲究酒及酒器,这个主题对小伙伴们来说似乎早了些,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诗文中,与酒相关的酒文化我们已接触很多了。酒,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可以说,人类酿酒饮酒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步。从有了粮食果品开始,人们就开始酿造这种能给人欢愉的含有酒精的饮品。《汉书》有云:“酒者,天之美禄”,赞美酒乃是上天所赐的美物,可见酒在人心目中的位置。有酒,就要有酒器,美酒必然要配上精美的酒器。今天,我们通过出土于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的数件青铜酒器领略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饮酒古诗与酒器
在介绍酒器前,我们先一起来欣赏几句与酒器有关的饮酒诗: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曹植《箜篌引·野田黄雀行》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柳宗元《咏荆轲》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中,诗人提到的酒器是“爵”“樽”,樽与尊是同一酒器。
无论曹植、柳宗元,还是李白、苏东坡,这些文人骚客的诗句都十分的阳春白雪,下面我们来句接地气的:“小二,打四角酒来”(《水浒传》)这里的“角”也是一种酒器。
尊、爵、角是什么样的酒器呢,它们都长啥样?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甘肃省博物馆看看哦,这三种酒器在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白草坡西周墓中出土的青铜酒器还不止这三种呢。我们先看看白草坡的铜尊、铜爵和铜角。
“ 阝爰伯”铜尊
“ 阝爰伯”铜尊:觚形尊,形似觚而较粗壮,大敞口,中腹圆鼓,喇叭状高圈足。腹部上下饰长卷尾鸟纹两组,鸟纹上下各有三道弦纹,两组鸟纹之间有两道弦纹。器内底有铭文“ 伯作宝尊彝”。
“伯作”铜爵
“伯作”铜爵:卵形腹,一侧有流,另一侧有尾,口沿近流折处为伞状帽双柱,腹侧有牛首鋬(pàn),腹下接三棱锥足。腹中部饰细云雷纹为底的兽面纹。鋬内有铭文二字“伯作”。
“父丁”有盖铜角
“父丁”有盖铜角:圆体,束颈,深腹,腹部圆鼓,圜底。口部分翼呈凹弧形,两端扬起,翼尾呈锐角。有盖,盖沿与凹弧口吻合,盖顶有半环形钮。腹一侧有牛首鋬,对侧凸起一凤鸟头。三棱尖锥足,足尖外撇。盖、流和器腹均饰细云雷纹衬地的兽面纹,足饰细线蝉纹。鋬内腹壁有铭文“ 父丁”三字。
尊是一种盛酒器,相当于后来的酒瓮、酒瓶什么的,当然了,若要搬来直接口饮也没问题,可以表现酣畅淋漓的豪气。这种酒器从商代一直流行到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已很少见,春秋以后基本上就不再出现了。后世诗人写金樽什么的,应该只是拿来借用吧。爵和角都是饮酒器,它俩长得很像,角是从爵演化而来的,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即倒酒的流槽)和柱。无流无柱身份便大不相同。
爵一般是高等级贵族用的,除了作为酒器,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礼器,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形制的爵,贵族所谓的爵位便与礼器爵有关。而角供低等级贵族或普通人饮酒用,只是普通的酒器。角后来有了另一个身份——量器,水浒好汉们打几“角”酒,角已作为量器来使用了。
国之大事与酒器
中国古代的酒器除作为盛酒和饮酒的器具,更是中国古代酒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代酒器不仅仅是一种承载酒文化的器皿,同时又兼具礼器的功能,作为古代礼制的代表之一,酒礼可以说相当复杂,所以也就造就了形制丰富的各种古代酒器。仅从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青铜酒器,除上述的铜尊、铜爵、铜角外,更有“阝爰伯”铜提梁卣(yǒu)、“阝爰伯”铜盉(hé)等,酒器的数量占出土青铜器的很大部分。
“ 阝爰伯”铜提梁卣
“ 阝爰伯”铜盉
为什么酒器占比这么大呢?《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祭祀中,酒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酒器的形制与数量之繁复讲究自不待言了。其实,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中出土的酒器种类只不过是同时代酒器中的一部分而已,商周时代的酒器还有彝、觥(gōng)、觯(zh )、觚(gū)等等,这些酒器多为青铜所制,既是酒器,又作为礼器,商周时代的酒器与后世的精致华美不多,商周的青铜酒器形制庄严,仪态雄武,与“国之大事”礼器的身份十分匹配。
延伸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美酒自然要配美器。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中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上古时代酿造的纯度不是很高的酒浆盛在青铜酒器里很符合那种庄重典雅的气场,而从西域传来的葡萄美酒则要用透明的夜光杯盛才能显出酒的红滟明澈来。中国数千年的酒文化,各种材质、各种款式、各种名目的酒器数不胜数,但名字叫得最响亮的酒器独属夜光杯。
甘肃酒泉的夜光杯是一种用玉琢成的名贵酒器。把美酒置于杯中,若在月下饮酒,杯中美酒竟会闪闪发亮,夜光杯之名由此而来。夜光杯用玉制成,其纹饰乃天然形成,其墨黑如漆、碧绿似翠、白如羊脂,看似薄如蝉翼的玉杯却有耐高温、抗低温的优点,斟烫酒不爆,盛冷酒不裂。真真神奇!
葡萄美酒是汉时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过来的,盛美酒的夜光杯历史却要比葡萄酒久远得多,早在周穆王时,西域曾向朝廷献“夜光常满杯”,可见在西周之时,已有夜光杯向中国政权进贡的历史了,只是那个时候是以和田玉制成夜光杯,然后运往长安、洛阳等地。后来因为玉杯在运输途中容易破损,就改为把和田玉运到酒泉,在酒泉加工成夜光杯再运输。后来和田玉供应不上,就改用在祁连山开采的酒泉玉来 *** 夜光杯,喻义吉祥如意。
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陈芊
图丨甘肃省博物馆供
爵、觚、觥、卣、盉、斝……缤纷青铜器 古人怎么用?三星堆最引人关注的文物就是青铜器。造型各异、夸张华美的青铜器将我们带进了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走进各地博物馆,青铜器一般也都是镇馆之宝。但不同类型的青铜器,究竟是什么用处,很多人在打卡博物馆的时候,可能并不太了解。
近日,我们跟随总台记者魏然到上海博物馆青铜馆里走一走,听听专家讲讲“缤纷青铜器,古人怎么用”。
总台记者魏然:在青铜馆里逛了这么一圈,你可能会好奇,古代人究竟怎么使用这些青铜器?我观察了一下,这些器具,要么跟酒有关系,要么跟食物有关。可古代人也不仅限于吃吃喝喝,这些器具,还是祭祀的重要礼仪,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道理。
璀璨的青铜时代,光是酒器,就数不胜数。这些繁复的名称或许会难倒你。爵,用于斟酒或温酒。觚、觯,是饮酒器。觥、卣、盉、斝,这些都是盛酒器。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韦心滢:有觚就有爵,它通常都是成套出现的。以前都说爵是喝酒的,但是你要想,它上面有两个鋬,一喝就顶到鼻子,所以它基本上是不太适合直接这样子饮的。学界基本上认为,它可能是滤酒的,因为古代的酒杂质很多。
记者:最像酒杯的是什么?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韦心滢:觯,它其实就是酒杯,就是小型的可以喝酒的。
总台记者魏然:看!那有一头牛,它可是上海博物馆人见人爱的大明星,不仅有着高颜值,还有着特殊的功用。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主任马今洪:它背上有三个孔,当中那个孔有个锅子,把酒放在当中那个锅子里,腹内全部是中空的,旁边就可以注水,注开水进去。当时是一种温酒器,跟现在我们喝黄酒温酒的原理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很有趣的地方,它当中有一个鼻环,说明在当时牛已经是可以驯服,所以就推测是不是当时牛已经用于农业生产了。
周公曾发布《酒诰》,以商代亡国为教训,严禁周人饮酒,甚至以死刑相威胁。因此,商人重酒,周人重食。而说到食器,分门别类,也有肉食器、饭食器,有的专门用于蒸熟食物,有的专门用来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
总台记者魏然:簋是盛放煮熟的饭食的器皿,它的作用跟今天的饭碗差不多。因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和周代,人们都坐在铺着席子的地上吃饭,所以饭碗做得又高又大,方便使用。
总台记者魏然:这是我在青铜馆发现的最有童趣的一件展品,与其说是洗手盆,更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件“玩具”。
盘的底部趴着老虎,两侧则是角龙探水。在盘中间,水鸟、游鱼、青蛙的造型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一个热闹的池塘。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主任马今洪:这件东西本身是做得非常非常精巧的,立体的水鸟和鱼,它都可以360度这么转动。在X光上面,盘底杵了一根铜柱子,把鱼和水鸟给套住在上面。盘本身就是一个水器,接水用的。我们现在吃饭是用筷子,实际上在那时候吃饭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的。宴飨之前,祭祀之前一种洗手礼。我们现在看到所有青铜器复原了高等级贵族当时的生活场景,跟老百姓大概差了很远很远。
《礼记》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跟盘配套使用的,往往就是匜。几千年间,贵族阶层的净手礼仪早已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延续至今。最后,说到青铜器中的王者,国之重器,非鼎莫属。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韦心滢:鼎的话它是盛肉或者煮肉的这样的一种器具,后来它跟等级制度相结合之后,你用鼎的数量越多就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越高。在古代的文献里面有记载,天子是使用九鼎,诸侯用七鼎。鼎就开始跟权力结合在一起。
“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问鼎中原”……青铜时代为中华文明留下了灿烂一笔。汉朝以后,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但那些与时代有关的印痕,却早已刻入这斑驳的绿锈,流淌在所有国人的血液中。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乔颖
标签: 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