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各行各业大多都会订购一些月饼来礼馈员工、客户。
这不,知乎也为长期提供优质内容的大V邮寄了月饼。但没想到的是,这份表达心意的礼物,反而因#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登上了热搜。
(图源:微博)
一时之间,众多知乎大V成为了“喷射战士”,也被网友们调侃,真正成为了“泻药(谢邀)”文化。
///
回到正题,知乎月饼到底为什么会引起腹泻呢?
说起原因么,倒不是什么脑海中之一个会跳出来的食品卫生问题,而是现下更流行的关于“低糖”“减糖”的概念。
知乎上一位拥有263457关注者的大V KellyWeaver 发表了看法:
(图源:知乎)
在引起社会舆论之后,知乎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反馈:
(图源:知乎)
从发表的致歉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次由于低糖月饼配方中,糖醇含量添加不当引起的事件。
我有看到网上流传的知乎月饼配料表,3款风味的月饼之中,都加入了麦芽糖醇,且在配料排序上都挺靠前,想来含量不会少,另外还能看到有赤藓糖醇、山梨糖醇。
这些都属于糖醇类甜味剂。
(图源:微博)
另外,我在看到热搜后也之一时间咨询了行业内的资深大咖史见孟老师,他同样认为,这款月饼的问题是利用麦芽糖醇替代蔗糖时,添加的量太多了。由于代替的是广式糖皮类月饼中的蔗糖,因此配方量在设计时很容易会过大。
之前一些月饼厂家在无糖低糖月饼中,也出现过类似消费者食用过量后也出现腹泻的状况。
可见,即便标注了“低糖”“无糖”的食品,也是不能放肆吃喝。食用超过了一定的量,由于糖醇本身难以消化的特性,就会容易造成腹泻。
史见孟老师也谈到:
“麦芽糖醇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由于不容易分解吸收,大量食用,就会导致腹泻。
只不过对于量的把握,目前国标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虽然知乎原本的目的是想利用麦芽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优势,以及一些健康上的理念,来回馈优质用户,但忽略了麦芽糖醇的高添加量会存在隐患,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
另外,物极必反,营养学上是很讲究这个概念的。什么好东西,大量食用,都容易产生反作用。麦芽糖醇不是坏东西,但好东西,也要适量。”
///
现如今,在健康饮食的趋势下,关于减糖、控糖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人们清晰地意识到,摄入过多地糖分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的代谢疾病。为此糖醇依靠着低热值的表现力,迅速成为了商家们研发产品时的主流选择。
市面上标榜着“0糖0卡”、“低糖低卡”的含代糖的食品普及率很高,既能享受甜味带来的愉悦感,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这不就是理想的选择吗?
可事实是,并非所有的糖醇都没有热量(赤藓糖醇倒是可以算零热值),只是相对蔗糖来说可能没有那么高,而且虽然对于安全度的认知比较高,宣传的也是低甜度、低热量、营养型、安全性高、口感好、不引发龋齿、不影响血糖值等特点。(宣传语来源百度百科)
但如果单纯认为加了糖醇的食品健康安全好吃不胖,就想要无节制地食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此次的知乎月饼也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知乎上另一位拥有着275149关注者的大V 初夏之菡 在她发表的分析帖中,有提及到以澳大利亚新西兰法规作为参考标准的糖醇摄入量。
(图源:知乎)
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糖醇的品种不仅多,且有高低耐受度的区别,添加量较多的麦芽糖醇就属于较低的耐受度,这也造成了更容易引起腹泻的状况。
另外我认为,虽然在国内的食品中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生产厂商也应该自觉在包装上明确推荐食用量来提醒消费者。
我看到瑞士Ricola利口乐无糖薄荷糖中,就声称使用了代糖提供甜味,它在包装侧面就有明确标识: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轻微腹泻。
(图源: *** )
未来,我相信代糖食品的市场竞争依旧会很激烈,减糖降糖控糖的趋势会越来越显著,但在这流行风口之上,我们更应该发挥出代糖的积极作用,增进技术的革新,提供更多安全性上的解决方案。
此次的知乎月饼风波从另一方面来说,说不定也是为代糖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你对这次的知乎月饼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可以和我们分享哦~
网红代糖赤藓糖醇“塌房”了吗?还能放心吃吗?来源:北京青年报
说起赤藓糖醇,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儿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零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优先选择。饮料圈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普遍是这样的:赤藓糖醇,天然来源的健康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负担,不会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制造胃肠不适……买它!
不过,最近英国权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负责的研究,表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业界关于赤藓糖醇是否真的有危害的讨论和争议,今天就来科普一下这个“红”了好几年的代糖赤藓糖醇,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
赤藓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较其他糖醇类其优势有4点
以添加剂形式应用于食品的赤藓糖醇,是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丝酵母或丛梗孢酵母或类丝孢酵母经发酵转化为赤藓糖醇,再通过精制等工艺得到的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晶体产品。
不同于阿斯巴甜这类“非营养性甜味剂”,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类似,属于“营养性甜味剂”,即食用后并非完全不提供能量。既然并不是零热卡,为何赤藓糖醇会在各种糖醇中脱颖而出被热捧呢?因为它的4个优势: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是2kcal/g(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麦芽糖醇是2.1kcal/g。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回味”。
具有天然性: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35克)不容易引发胀气、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它的更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他糖醇(以木糖醇为例,是木糖醇的2倍。即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
有益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
同时,它具备了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0和2,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
此外,既往的小规模、短期人体内研究,以及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赤藓糖醇有助于延迟胃排空和饥饿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小血管内皮功能。因而认为赤藓糖醇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和抗肥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糖。
赤藓糖醇的食用安全性如何?
盘点有关联的官方信息
1999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机构)批准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且无需规定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简称ADI,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食用的这种物质的量)。
1997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
2001年后,美国FDA逐渐批准将赤藓糖醇用于各种食品中,作为甜味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面包店馅料、蛋糕和饼干、冷冻乳制品甜点、布丁、酸奶、口香糖、糖果以及低热量饮料。
200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几年后容许将赤藓糖醇用于所有食品。
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对更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而是简单一句话:“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目前,赤藓糖醇已通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生产中。
这类研究的质疑合理吗?
研究本身有漏洞吗?
再说回那篇引发争议的研究文章,发布后近一周余,陆续有利益相关方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该研究有局限性,安抚消费者完全不必恐慌。理由是:只是前瞻性研究,只涉及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存在较高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群,并不具备普适性;8名志愿者试验中,一天30克的赤藓糖醇摄入量,在亚洲人的生活中,很难通过进食含有赤藓糖醇的饼干、咖啡方糖等加工食品吃进这么多。“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志愿者试验中,虽然血浆赤藓糖醇水平骤升,但不会长时间持续高位,第二天就会明显下降,并在7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我认真读了原文,也认真检索了有关赤藓糖醇的一些研究和综述,感受是《自然·医学》的这篇“研究”总体设计是比较严谨的,讨论也较为深入,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该研究团队在队列研究部分,确实没有对饮食史做详细收集。而血液循环中赤藓糖醇的量确实包括了天然食物来源和通过食品添加剂形式的外源摄入。因此,缺乏了饮食史,确实不能将血液赤藓糖醇直接等同于外源摄入量。但是研究团队对这方面是有严谨清晰的声明的,也并没有断言血液赤藓糖醇的量都是经由代糖形式摄入。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只是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和警告。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可以定论为因果关系,还是需要更多高质量人类研究来探讨证实的。虽然既往的言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称赞赤藓糖醇的“利多弊少”,但是,支持赤藓糖醇作为“有益膳食成分”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几乎完全缺乏——这一点,在很多针对赤藓糖醇的试验和综述中都有提及。赤藓糖醇对我们真的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吗?真抱歉,目前还不能定论。
赤藓糖醇代糖饮料还能不能喝?
避免“大量喝”和“连续喝”同时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定论,赤藓糖醇代糖饮料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喝了?我个人的答案是:可喝、适量地喝、有选择地喝。
正如这篇研究文章的作者总结的那样,虽然发现赤藓糖醇的持续摄入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并促成了血栓形成,但后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对各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展开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我们吃进肚的东西不会是催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因此,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或者已经诊断了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你们在饮用这类含有赤藓糖醇的饮料时,尽可能避免“大量”和“连续”这两条的同时发生。例如,如果今天想喝,能选择200-300毫升容量的,就不选择550-600毫升容量的。
而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没有家族史的朋友们,你们或许可以在单次饮用量和饮用频率上适当放宽一些。但是,依旧需要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避免又大量又持续。
关于代糖、零卡糖及其食品的
几个必须知道的注意事项
1.无糖饮料以及使用零卡代糖调味的“无糖食品”,不能减肥。
它只是帮助我们控制了来自这一瓶液体的能量摄入,而不是来自我们吃喝进肚的所有食品的能量。更何况,一部分使用代糖作为甜味剂的食品饮料,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和/或高脂肪的。使用代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它们自身能量“炸弹”的现实。
2.低热卡或零热卡甜味剂,不是添加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对代糖使用量和年限的增加,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代糖也被曝出越来越多令人类震惊的健康隐患或伤害。虽然它们或许各有优劣势,正如添加糖也有自己的优劣势一样,但终究无法帮助人类实现“甜味自由”。而且,一部分代糖甚至会加剧人类的“甜瘾”,让人类更加欲罢不能,让人类大脑对甜味越来越上瘾而诱使我们进食更多的高碳水、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来满足大脑对阈值不断升高的 *** 的需求。从而,让我们越来越胖。如果使用代糖导致我们对食品更加不节制,那就只能是个BE(忧伤的结局)。
3.无糖饮料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补液”途径。
清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最宝贵的液体,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当然,在个体耐受前提下,适量的清茶、咖啡、花草茶等,也都可以作为怡情的补充。
文/刘遂谦
(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癌症高发,食品添加剂是“帮凶”?新研究:甜味剂或增加癌症风险食品添加剂致癌石锤了?
不少人认为现在中国癌症高发,其中就有食品添加剂的一份“功劳”。近期,法国有一项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这一项研究无疑又把食品添加剂推上了风口浪尖。
人造甜味剂,听着陌生,可是不少人可能天天都会吃到。
一、新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可能会有癌症风险
法国有一项超1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的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的摄入量和总体的癌症风险是正相关的关系,摄入大量的阿斯巴甜和安赛蜜会使患癌症的风险更高,尤其是患乳腺癌和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会更高。
生活中的人造甜味剂,广泛存在于“零糖”饮料、食品中。所谓的无糖只是指不含淀粉糖(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和蔗糖(甜菜糖、甘蔗糖)的甜味食品,无糖食品中甜味往往来自于甜味剂,比如糖精、糖醇和阿斯巴甜等。
二、问题来了,含有甜味剂的食物还能不能吃?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对甜味剂唯恐避之不及,其实,上面关于甜味剂致癌的研究还属于观察性研究,还无法证明甜味剂和癌症之间是否明确有因果关系。
甜味剂在食品中是能够合法使用的,我国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规定甘草酸铵、纽甜、甜蜜素、甘草酸一钾及三钾、麦芽糖醇、D-甘露糖醇、乳糖醇、麦芽糖醇液、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能够作为甜味剂添加在各种饮料、糕点、面包、调味品、饼干等食物中。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阮光锋主任介绍,甜味剂在加工食品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目前,甜味剂在中国、欧盟和美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运用。而且甜味剂的安全性也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认可,只要能按规定添加甜味剂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三、中国癌症高发,都怪食品添加剂?
在我国,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是食品添加剂引起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解释,很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很深的误解,其实这是违法添加剂造成的。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判定标准是使用量,在合理范围内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我国目前认定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涉及23个类别,几乎全部经过加工的食品或多或少都会含有食品添加剂。不过,食品添加剂通常不会在我们人体内累积,能随着新陈代谢排到体外。因此,严格按照国家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我们没必要闻之色变。
四、除了无糖食品,一些靠添加剂“美化”的食品也要少吃
就像无糖食品一样,很多商家往往打出“无糖、更健康”的噱头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实际上这是误区。日常生活中很多使用添加剂来“美化”的食品,都不建议大家经常食用。
1、儿童奶
很多家长都以为儿童奶对儿童成长发育有好处,其实大多数儿童奶是在普通牛奶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一些糖和其他成分,比如阿斯巴甜、柠檬酸钠、食用香精、黄原胶等食品添加剂,甚至有一些是不建议添加到儿童食品中,所以更好不要给孩子喝儿童奶。
2、仿荤素菜
素食不一定就是健康的,仿荤素菜是将素食原料加工后和荤食很像的素菜,主要原料是魔芋类、豆制品、淀粉、菌菇类食物和各类酱料等,为了能有荤菜的口感,往往需要添加大量的味精、盐、植物油、食用香料香精、着色剂、糖等,容易增加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还会增加肝肾代谢的负担。
3、调味坚果
坚果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种健康的食物,调味坚果比如奶香杏仁、椒盐核桃等,虽然调味的坚果味道更好,但是加工后的坚果会增加糖、盐以及其他调味剂的含量,不利于预防慢性疾病。此外,调味坚果容易掩盖变质霉变的哈喇味,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添加了添加剂的食品一定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只是并没有像商家宣传的那样健康。
总之,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但是我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健康的食品,注意辨别违法添加剂。
参考资料:
<1>《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plos medicine.2022-03-24
<2>《【提醒】无糖食品真的“0 糖”吗?》.广西市场监管.2021-04-28
<3>《【推荐】饮料里的甜味剂真的会致癌吗?》.浙江医院.2017-01-15
<4>《代糖≠健康 也许是“甜蜜的毒药”:食用代糖或增加患癌风险》.人民网.2022-03-3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代糖”概念玩砸了 知乎月饼成“泻药”“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相关话题持续发酵。9月8日晚,针对网友指出知乎月饼“为追求低糖,把原本占月饼总重约20%的糖分全都换成了糖醇,引起腹泻”等问题,知乎官方账号发布道歉声明,并表示已经联系召回所有月饼。
眼下,在大健康消费风向下,“低糖”“无糖”概念产品备受消费者追捧,但不少产品屡屡“翻车”,而披上“低糖”“无糖”外衣的食品真的更健康吗?
谢邀=泻药?
“没想到‘知乎谢邀’以这种方式上了热搜。”一位网友调侃道。据悉,知乎月饼是知乎为优质用户赠送邮寄的中秋月饼,但不少用户收到食用后出现腹泻等症状。知乎用户“KellyWeaver”发文称,知乎月饼“为追求低糖,把原本占月饼总重约20%的糖分全都换成了糖醇,引起腹泻”。
包装显示,知乎月饼由中粮丰通(北京)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产品使用了麦芽糖醇液、赤藓糖醇、山梨糖醇液等糖醇代替糖。
名为“一只煮鹅”的科普博主发文称,加工厂设计的低糖月饼配方有问题,糖醇添加太多。“一般麦芽糖醇吃20克就能让敏感的人腹泻。”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了中粮丰通(北京)食品有限公司和知乎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中粮丰通(北京)食品有限公司 *** 并未接通。知乎相关负责人则发来知乎致歉的相关链接,未做其他解释。
而在前一晚,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回应称,此次知乎月饼委托业内口碑较好的成熟企业进行生产,选择了厂家提供的低糖配方。出厂产品经过生产方和独立第三方机构检测,符合食品行业相关质量标准。但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造成身体不适,是知乎方面的失误,已经联系召回所有月饼。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麦芽糖醇是一种代糖,肠胃较弱或一些特定人群食用后易引起腹泻。知乎的月饼配方中麦芽糖醇用的量太多,会导致不适应人群出现腹泻。
业内人士指出,糖醇不被胃酶分解,直接进入肠部。在小肠中因其分子结构和糖不同,所以吸收时间比葡萄糖慢,有一定润肠作用。有一部分进入大肠,被细菌利用,产生气体而腹胀肠鸣,有的人还会产生腹泻。应该说,这些均为正常现象。只要控制食用量或有几天到一周的适应期,肠鸣腹泻会自行消失。
“代糖”真的健康吗
如今随着大健康消费风向,市面上逐渐兴起各类“代糖”食品,这些食品的特点是不加糖(如:白糖、砂糖、蔗糖、葡萄糖等),而以代糖成分代替,并以“健康低糖”为主要宣传卖点。那么,人人追捧的“低糖”“代糖”真的健康吗?
今年8月,上海疾控发布的关于代糖食品的文章中提到,代糖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食用含代糖食品可能会扰乱新陈代谢。经常食用代糖食品的危害包括扰乱肠道菌群平衡、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高、肥胖风险增高。
业内人士认为,糖醇类虽然不是糖,但具有某些糖的属性。由于各种糖醇均有一定耐受性,且个体之间有差异,对于消费者来说,应注意根据自己的体质耐受程度,选择和控制进食量。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目前健康少糖成为社会上一种饮食文化,受这样的风气形成的需求影响,食品企业纷纷开始推出以代糖或低糖取代白糖的产品。
在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王赤坤看来,“低糖”概念或许是商家的又一种营销噱头。如今,食品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已经高度繁荣,现在处于成熟阶段,行业红利期已过,躺赢时代不复存在,大家只能挖空心思拼运营,“低糖”概念等各种花样别出的概念或营销噱头会陆续出现。不过,“低糖”概念等短暂性选择性需求的市场生命周期非常短,其形成、成长、成熟、衰退期特别短。
事实上,还有部分宣称低糖、无糖的产品问题突出。2006年1月,四川省工商局对15家经销企业销售的30个批次低糖、无糖保健食品进行了监测抽查,经检验,不合格的有28个批次,不合格率为93.3%。监测结果表明,部分无(低)糖食品中蔗糖、总糖超标问题突出。抽查中发现主要质量问题为蔗糖、总糖超标;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不规范。其中,有23个批次标签不规范,如声称“低糖”却不按规定标注相应的含量,标示“无糖”实为“无蔗糖”等,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无法分辨。
“法律、监管和行业规范等历来走在市场的后面,‘低糖’概念被诸多商家引入,针对‘低糖’概念法律还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特殊营销的法律法规,针对‘低糖’概念等产生的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只能采取临时监管措施,无法建立长效机制,甚至有的无奈放任。未来,随着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将会慢慢建立,从道德层面和规范层面对行业企业行为进行约束。”王赤坤称。
四川省工商局提醒消费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在选购无(低)糖保健食品时,首先不仅要看是否标注“无糖食品”的字样,还要注意看其配料表,对于标注“无蔗糖”的食品,应看其是否含有葡萄糖、麦芽糖、白砂糖等,同时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其次还应当提防有些小厂用糖精等保持甜味,因为过量食用糖精会影响健康。
北京商报记者 白杨 实习记者 张函
原标题:“代糖”概念玩砸了知乎月饼成“泻药”
来源:北京商报
贴心!舒服!会买的人都在做这件事双十一的狂欢刚刚过去,马上就要无缝衔接双十二。正所谓定金一时爽,尾款两行泪,是不是感觉“被掏空”?
其实你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堆砌,理性剁手才是正确的购物姿势!来吧,小鲸优选的这8款好物,卖相和质量都绝绝子!精致购物,从这里开启~
01 便携式|萌宠加湿器
冬天来了!冬天来了!冬天来了!虽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冬天的天气也是真的干燥,有时候一脱衣服就能看到“雪花飘飘“的绚丽场景,这时候随身携带一个——萌宠加湿器,不但能随时随地补水,还能舒缓皮肤干燥等问题,让你在任何时候都美得不一样!
它喷出的纳米雾珠能快速渗透人体皮肤,同时更能缓解空气干燥的情况,达到真正有用的补水保湿效果哦!
开启喷雾时,呼吸灯一起为你助力,7种颜色,7种氛围,长按3秒就可以定格到你最喜欢的那个颜色,再长按三秒就可以关闭哦~
配备USB充电线,让你的“水分守护者”每时每刻都能从手机、电脑、车载上获取电力。
清晨起床加湿补水,开启一天好心情;办公室加湿补水,做你上班时的好伴侣;晚上开启萌宠加湿器,超静音的运行,让你放松心情顺利入眠。
这么一个小东西能随时随地给你补水加湿,在这个燥燥秋冬日,入手一个也无可厚非啦!
02 谢馥春|馥彩香膏
在冬天,“补香+润肤+护唇+防静电+防裂”的需求全部搞定!如果要让诸位给冬天求生道具做一个排名的话,香膏能排在前3名!作为香氛的一名爱好者,这款香膏可是你不能Miss的宝贝。
它容易携带,总重量不超过16g,盒子的包装显露出个人的高雅情趣,也易于一眼就能认出6种不同香气的头香、体香和底香,是收藏香味爱好者们的宝藏。
六大特点:
香氛是年轻人出门打扮前不可缺少的存在,所以找到一款属于自己的味道,才能成为更特别的你~
03 云火三千|电子打火机
有一个“神器”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特点是便于携带并且使用 *** 独特,只要对着它吹一口“仙气”,就会有火光闪烁,给使用的人带来温暖,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一一火折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云水三千”选用优质的红木材料, *** 出10款样式精美、方便使用和携带的电子打火机。
使用 *** 与古时候的火折子相同,只需用嘴吹一口“仙气”(对准“出火口”短促有力的一吹),当听到“滋”的声音就可以使用了,香啊、烟啊、蜡烛啊,哪里需要点哪里。
新型电子打火机是通过空气开关触发双股电弧完成点燃,相较初代打火机而言,使用寿命延长、使用时也更加安全。
04 入诗|蜻蜓扩香器
以小时候的竹蜻蜓玩具为原型的蜻蜓精油扩香器,它就像是一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你可以把它随意地停放在你的家中或办公室的任何角落,只要在蜻蜓尾部滴上几滴香薰精油,伴随着蜻蜓尾部的微微颤动,精油便会伴随着芳香,从实木 *** 的翅膀中慢慢渗透出来。
蜻蜓的扩香原理是当精油从尾巴滴入,会通过金属管到达中间的球体,球体底部有孔,精油会慢慢渗进入一片厚度为1.8毫米实木 *** 的翅膀进行扩香。木头身上有无数的导管,它们类似于人类的毛孔,这些导管能帮助精油有效地吸收和扩散香味,微微凹陷的线条能迅速地把精油扩散到整个翅膀,香味的散发会更均匀细腻。
这只蜻蜓放在桌面上还是一个非常治愈的减压神器,当工作压力让大家感觉到精神紧绷,不妨放空一下自己,逗逗这只可爱的小蜻蜓,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暂时慢下来,好好地享受这片刻的舒缓和宁静。
05 喜善花房|奇亚籽谷物
它是来自墨西哥的“神奇种子”,是减肥人士的“福音”,也是平常人家获取多种营养的健康食材,这便是早就已经红出圈外的奇亚籽了。
奇亚籽的减肥作用主要源于富含膳食纤维这个特性,看起来小小一颗的体积,却具有吸水后膨胀12倍的特性。吃的时候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对甜食的渴望,还能降低糖分吸收的速度,让你不会摄取到过多的卡路里,还能推动肠胃的蠕动,帮助消化。
它还是一个很好驾驭的食材,吃起来也非常方便。如果你想节省时间,可以直接将奇亚籽入温水中,等胶质泡出来之后,当作喝水一样喝下去就行。
如果想要口感和口味更丰富些,可以用奇亚籽搭配牛奶、酸奶或者任意饮品。
你可以在做沙拉、煮粥、煮饭、甚至是做菜的时候,都能加一些奇亚籽进去。
作为减肥餐,它特别饱腹哦!现代人都开始讲究健康饮食、科学养生了,那这神奇的奇亚籽,什么时候列入你的菜单呢?
06 等蜂来|条装蜂蜜
有句俗话,“秋进冬补”,冬天是宜进补的季节,且蜂蜜自古就被认为是滋补佳品。小鲸安利的这款蜂蜜是专注于天然成熟原蜜的等蜂来,注重从源头开始把控蜂蜜品质,并从蜜源地环境检测、采蜜、酝酿到灌装、过滤、包装上市,全程参与品质管控。
普通的蜂蜜2~3天就收割一次,这款蜂蜜坚持10-15天原酿,让其充分自然成熟,蜂巢收口后才收割,虽然产量会减少5-7倍,但是蜂蜜的营养价值更加丰富。波美度(是蜂蜜浓度指标,一等品波美度在41度以上)也达到了42°之高!
野山蜂蜜聚百花灵气 ,富含更多人体必需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素,高活性酶值达到10.0远超国际标准,比一般蜂蜜营养价值更高。
14g便携条装蜜,采用创新条装设计,一支即为一次冲饮,易撕卫生不沾手,非常方便随身携带,无论是办公居家还是出行在外,都可随时冲饮。
每天早上来一根,不仅能通肠胃,还能让人一天都元气满满~
07 2021|电影音乐日历
不知不觉间走到了2020年的尾声,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就像日历一页页地翻过。日历让我们的生活拥有了仪式感,所以,即将迎来的2021年,希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美好和期望也藏在新的日历里面。
这款电影日历中,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书籍,都是有意义的高价值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放下浮躁,找到生活中更好的答案。
外盒配合彩 *** ,主色为橄榄绿,腰封采用进口米白龙丝纸,比一般纸张更有质感。
日历中每天都有不同的音乐、电影,每张明信片上都带一句经典台词/原著句子,背面的二维码扫一下就能听到相关介绍,让平平无奇的日历不再单调。
365张高质量高清明信片,比一般明信片还高质量的239克,单铜卡纸拿在手里更有分量,且明信片边上有一条折线,对折后撕下,这样就变成一张无关时间的纯粹明信片了。
超高的颜值和实用性相结合,无论是用来当日历,照片墙,装饰画,甚至是作为桌面摆件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当然还有更多趣味玩法,等着你来解锁~
08 维生素C|无糖软糖
作为嗜糖大军中的一员,糖吃多了会让皮肤发黄,可是不吃糖又会不开心。小鲸推荐的这款美颜嫩肤的软糖,就是来为仙女们解决这个烦恼~
蔓越莓玫瑰口味的软糖,它采用了无糖配方,里面加入的是麦芽糖醇液(新型的功能性甜味剂,不会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它的主要成分是提取自深海鳕鱼皮中的胶原蛋白肽。胶原蛋白肽是蛋白质小分子,能被人体轻易吸收,帮肌肤锁住水分,让皮肤变得水嫩细滑。除胶原蛋白以外,其中加入的玫瑰具有抗氧化和美白的功效,还有来自北美的蔓越莓,所含的抗氧化能力更是普通水果的400倍!
白桃樱花口味里所富含的维C,每100g就含有150mg维C,另外它还加入了白桃和樱花,能保持年轻肌肤,还利于消肿及收缩毛孔。
这款软糖是封口包装,吃后能够密封起来,所以你可以带着它随时随地补充美颜能量。
颜值口味真的太抓心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超想赶紧约上我的小伙伴,把这款糖分享给她们!
每个人一定会有某些物(食)品用了之后,发自内心的赞叹:超赞der!而且还会不不断的安利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留言区说说你们遇到的那些好物吧~
刚吃月饼,人在厕所!知乎月饼引腹泻?“真凶”找到了临近中秋,不少用代糖作配料的月饼热卖。不过,“知乎月饼使用麦芽糖醇导致食用者腹泻”的消息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知乎为答谢知友们的一路陪伴,特地为长期提供优质内容的知友赠送了定制月饼,不想部分知友食用后却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一些知乎大V在朋友圈中发文称:“刚吃月饼,人在厕所。”知乎对此解释说,此次月饼 *** 委托了业内口碑较好的成熟企业进行生产,选择了厂家提供的低糖配方。出厂产品经过生产方和独立第三方机构检测,符合食品行业相关质量标准,但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造成身体不适,并对月饼进行了召回处理。
据介绍,麦芽糖醇液是一种用来替代传统蔗糖的糖醇,相对于传统蔗糖,麦芽糖醇的甜度与蔗糖基本相当,热量却很低,正好满足了追求健康的需要。但麦芽糖醇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率较低,容易造成大肠内的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不易被肠道吸收。因此,过量摄入麦芽糖醇,会引起胃痉挛和腹胀,出现肠鸣、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我也吃了糖醇月饼,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腹泻的情况。”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目前市面上添加进食物中的代糖种类大概有10种,除了耳熟能详的木糖醇、麦芽糖醇,还有赤藓糖醇、甘露糖醇等。每个人对于糖醇的耐受程度不一样,部分肠胃比较敏感的人可能在食用后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也不用过于担心,毕竟由此引发的腹泻只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毒性反应。”
钟凯建议,如果不太确定自己是否会对某一种糖醇不耐受,消费者也可以在食用此类食品时和其他食物混在一起食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因糖醇不耐受导致腹泻发生的概率。
软糖添加“γ-氨基丁酸”可改善睡眠?监管部门提醒:未获“蓝帽子”不可宣称近年来γ-氨基丁酸(GABA)等成为助眠“网红”产品。“挑战8小时深睡”、“安享好睡眠”、“改善睡眠 延长睡眠时间”、“熬夜克星 睡前晚安片”......你有没有在 *** 平台上看过这些产品宣传?有了功能性光环加持的氨基丁酸软糖,到底是智商税还是消费升级?
据了解,“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氨基酸 ,在脊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是一种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
原卫生部2009年第12号公告批准γ-氨基丁酸为新资源食品,使用范围:饮料、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糖果、焙烤食品、膨化食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食用量≤500毫克/天。
越来越多食品企业往软糖、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普通食品中添加γ-氨基丁酸等物质。部分产品虽未直接表示有助眠效果,但在直播带货、产品详情页或种草笔记中,标注功效成分的原理和文献来源以展示其科学有效,暗示产品具有某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打宣传的擦边球。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糖果虽然含有一定功能性物质,但其本质上仍然是糖。无论是有什么功能声称的糖果,其配料表排在之一位的是糖,就表示含糖量非常高,而消费者看重的成分往往只占很小一部分。例如:“修正官方旗舰店”销售的“修正”酸枣仁γ-氨基丁酸软糖,该产品配料表为:麦芽糖醇液、麦芽糖醇、麦芽糖浆、果胶、卡拉胶、酸枣仁提取物、葡萄浓缩汁、γ-氨基丁酸等。该产品执行SB/T 10021(凝胶糖果 商业标准);“养生堂旗舰店”销售的γ—氨基丁酸胶原蛋白肽软糖,配料为:麦芽糖醇液、明胶、山梨糖醇液、赤藓糖醇、柠檬酸α-环状糊精、DL-苹果酸、γ-氨基丁酸等,执行标准为GB 17399(糖果 国家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γ-氨基丁酸有减轻焦虑、改善心情,降低血压、减轻疼痛等功效。但是,有关这些功能的研究很不充分,这些功能到底是否存在、吃多少才能有效,都缺乏明确的实验证据。
另外,“修正”酸枣仁γ-氨基丁酸软糖销售页面标有“安享夜晚,精神差?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暗示性宣传,以及“心烦意乱睡不着、压力大焦虑多梦、作息紊乱睡不深、早起疲惫状态差”还配有相关图片。在产品的评价页面,部分所谓的“消费者”评价产品“之前有神经衰弱,改善了很多,睡觉也规律了”“吃过之后明显感觉睡眠质量提高很多”......
“国信大药房旗舰店”销售的“臻妍”酸枣仁晚安糖以及“诺特兰德”γ-氨基丁酸酸枣仁咀嚼片压片糖果,宣传页面打出了“连锁大药房直售”“药房直售”字样。标题还有“改善深度助眠安眠”等误导性宣传。两款产品分别执行SB/T 10021(凝胶糖果 商业标准)、SB/T 10347(糖果 压片糖果 商业标准),产品均为普通食品,并非药品。
此类宣传很容易导致部分消费者分辨不清,误把普通食品当做药品或者保健食品购买使用。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经审查批准的保健食品,允许声称“改善睡眠”的功能,但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那些添加了γ-氨基丁酸的普通食品,即便具有助眠效果,没有获得保健食品批文也不可进行宣称。在戴上“蓝帽子”前,消费者对其功效宣传及预期仍需理性。
何晓
馒头抽检发现甜味剂专家提醒:馒头甜滋滋 吃时须留意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之一,属于发酵面制品。市面上除了常见的白面馒头以外,还有荞面馒头、红糖馒头等种类,吃法多样,松软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但近期,市场监管部门通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发现,一些不良商家在馒头上做起了文章,随意加入了“甜味剂”来糊弄消费者,美其名曰老面发酵,实则玩着瞒天过海、以次充好的伎俩。那么,市面上的馒头购买时要注意些啥?使用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到底安不安全?今天,川观新闻记者请到了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高级工程师王健,来解解您心中的疑虑。
什么是甜味剂?
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受到广泛应用,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包括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可按照国家标准在多种食品中有条件地使用。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化学性质稳定,其甜度远高于蔗糖。馒头中违规添加的糖精钠和甜蜜素等在食品工业中十分常见,糕点、饮料、蜜饯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馒头中能用糖精钠和甜蜜素吗?
不能!馒头在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属于发酵面制品,标准中明确显示馒头生产加工中不能使用甜蜜素、糖精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任何馒头品种都不得“走捷径”、通过添加这两种物质来获得甜滋滋的口感。食品中是否可以添加某种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在标准制定中是首要考虑的。馒头作为一种日常摄入量较大的主食,其和糕点在饮食结构中区别很大,食用的目的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必要加入此类甜味剂来增强它的口感。
为什么不法商家会使用?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节约成本,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的甜度比普通蔗糖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意味着相同的成本,商家可以 *** 更多的馒头。二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消费者普遍喜甜,略带甜味的馒头更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三是缺少相关的知识和意识,有些商家看到别人在用,自己也跟着用,打着改良口感的幌子来掩盖其真实目的。还有些商家对标准理解不到位,搞不清楚馒头的分类,觉得馒头和糕点差不多,糕点都能用,馒头也应该能用,因此就照着葫芦画了瓢。
甜味剂能否放心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允许且安全的,但过量食用合成甜味剂确实会对人体有害。以糖精钠为例,当食用较多时,就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庆幸的是,由于这些甜味剂效果实在“太好”,不法商家也不会无所顾忌的使用,甜到发齁的馒头也没人会去买。因此,如果少量食用了违规添加甜味剂的馒头,不必过于惊慌。建议关注身体状况,有不适感及时就医。
馒头甜滋滋,吃时留点意。在此专家也特别提醒各位消费者:
食品添加剂不是“魔鬼”,科学合理使用甜味剂还能帮助部分人群降低糖分的摄入,促进人体的健康。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关注甜味剂的超范围、超 *** 使用问题,不仅要加强对商家的培训和宣贯,让商家知标准、懂标准,合规生产,还要多把一些科学知识传递给普通的消费者,让大家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同时多传播正能量,防止走极端,客观理性地对待食品添加剂。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木糖醇、麦芽糖醇,不含糖的“甜味剂”到底能不能多吃?涨知识中秋节前夕,知乎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上了热搜。
为了让知友们愉快地过中秋节,知乎社区给大V们贴心寄送了月饼,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知乎月饼吃了以后,不出几个小时就变身为“喷射战士”,一个个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被网友戏称“知乎大V清除计划”。
其实事情很简单,知乎月饼用的采购的食材单独看都没问题,但合在一起做月饼就有大问题了。
为了身体健康,让大家吃到低糖还很甜蜜的月饼,知乎的月饼采销负责人,好心地在月饼厂选择了低糖配方,将原本的蔗糖(白砂糖)变更成了麦芽糖醇,这绝对是不计成本,麦芽糖醇可比蔗糖要贵好几倍。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耐受麦芽糖醇。
什么是麦芽糖醇?
知乎的专业大V很多,很快开始科普发声,很快锁定了月饼中的代糖成分:麦芽糖醇。并指出对于一位120斤的女性,麦芽糖醇引起腹泻的阈值仅需要20克,如果达到50克,可以让一半以上的人产生腹泻。而月饼是高油高糖的食物,用糖量都是很大的,麦芽糖醇本身就没有蔗糖甜,用量更是不小,这个量换算成知乎的月饼,基本就是一个到两个之间。知乎官方也很快承认了错误,把事件的原委公布了出来。
麦芽糖醇又名氢化麦芽糖,是一种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这种东西虽然名字里面有个“糖”字,但它和糖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是一种甜味剂,它基本不能被身体的任何部分消化,不能被口腔中的微生物代谢,不会引起龋齿,也不能被唾液、胃液分解,无毒无 *** 性,不产生热量和能量,但吃起来确实是甜的,一些不能吃糖的患者可以用它作为代糖来食用,但乳糖不受的人,就千万不能多吃了。
作为“中文领域更大的专业问答网站”,专业人士云集,也开始从专业角度质疑生产商的专业能力,这次知乎发生“代糖达到阈值会引发腹泻”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鹰啄瞎了眼,不过好在这种类型的腹泻,属于一次性反应,不会造成病理伤害,不再继续吃就行了。
月饼本来就是中秋佳节的一种节令小食,平时食用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即便是高油高糖的食品,中秋节偶然吃上一个两个,对身体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实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瞎改传统配方, *** 所谓的“低糖”月饼。#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知乎作者)
胶原蛋白软糖等网红食品受追捧 功能性食品多数未认证?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胶原蛋白软糖、含12种维生素饼干、叶黄素果冻、加班熬夜常备护肝软糖……千亿市场规模的功能性食品悄然占领市场。多数这类“网红食品”被商家标注为功能性食品,并不是经过批准备案、被严格监管的有“蓝帽子”标识的保健品。既不是药,又不是保健品,消费者买的功能性食品真的有标榜的各种功效吗?是不是交智商税?
现状
“排毒养颜”“断糖控脂”
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食品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近五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19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达2227亿元,同比增长18.5%,预计2021年有望达到3307亿元。
CBNData发布的《2020年轻人线上保健品消费态度洞察报告》显示,天猫年轻人保健品运动场景的消费人数与消费规模近三年逐年提升,2020年消费规模超过15亿元。购买4-6种以及6种以上保健品种类的年轻人增长最为明显。
市场标称功能性食品的商品,贴上各种“排毒养颜”“断糖控脂”“抗糖拒氧”“助眠美肌”等标签后,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食品。
早上醒来先吃一粒蔓越莓胶囊,吃早饭时牛奶加一袋燕麦膳食纤维,中午随餐服下两片白芸豆压片糖果,下午看电脑时间长了吃一个叶黄素果冻,晚睡还要再吃氨基丁酸胶原蛋白软糖……“每个月都得花两三千在这类保健品上,养颜美白、减脂、助眠、增强免疫力这些标签特别吸引我,我愿意花钱买健康。”北京白领孟女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由于担心工作强度大影响健康,她特别注意保养。浏览小红书、 *** 直播等平台最关心的是关于健康的话题,她购买功能性食品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
很多年轻消费者更容易被商品的代言人影响,愿意尝试直播带货主播推荐的商品,并十分在乎买的究竟是普通食品还是保健品。孟女士说,“我觉得长期吃,肯定有用。不知道是否与心理作用有关,最近吃了‘助眠美肌’的几种食品我感觉睡得比以前安稳了。免疫力也比之前好,感冒次数变少了。”
热衷购买含12种维生素饼干、叶黄素果冻的年轻人王同学,由于学习压力大,常常感到疲劳,喝咖啡、奶茶只能抵抗一阵困意,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疲劳。她和周边的准备考研的同学会购买一些含维生素饼干等零食,看电脑写作业时间长了还要吃叶黄素果冻缓解视疲劳。
商家
网店 *** 回复表示
“不是保健品是食品”
在市面上,受年轻人热捧的功能性食品品牌繁多,其中有“BUFFX”“BearKoKo”“Minayo”“Wonder Lab”“Unichi”和“Nelo”等。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某 *** 平台上看到,包括BearKoKo氨基丁酸胶原蛋白软糖、BUFFX叶黄素酯蓝莓护眼软糖、Wonder Lab白芸豆膳食纤维,Minayo多维太阳花VC维生素B族软糖等商品均标注“0蔗糖0脂”。
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BearKoKo氨基丁酸胶原蛋白软糖配方成分显示:麦芽糖醇液、异麦芽酮糖醇、赤藓糖醇、水解胶原蛋白、Y-氨基丁酸、卡拉胶。BUFFX晚安蓝软糖的产品说明网页上,写明核心成分为Y-氨基丁酸,食品级原料GABA、含VC、0蔗糖添加。但同时店家网页上“温馨提示”,Y-氨基丁酸软糖食用量≤500mg/天,异麦芽酮糖醇食用量≤100g/天。
北青报记者咨询两家网店 *** ,BearKoKo明确回复:“不是保健品,是食品”。BUFFX *** 则一直未予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既然说明这款软糖是食品,为何要建议每日食用 *** ?这些功能性食品的功效究竟如何?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不属于药品或保健品的监管范围,无需备案,也不需要做医学上的双盲实验证明功效,这些功能性食品是否能达到宣传的功效,无从知晓。添加维生素等物质宣传功能,有逃避监管,打擦边球的嫌疑。
监管
监管备案不存在
“功能性食品”分类
据市场监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只存在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划分,没有功能性食品的概念。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发布。
其中,《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及技术要求(2021年版)》中,已经将粉剂、凝胶糖果纳入保健食品备案剂型,但施行时间为2021年6月1日。
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中多数以功能性食品为“卖点”的商品,并未获得权威认证。
内存
保健食品具有
“蓝帽子”特定标志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605号(商贸旅游类01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回应,我国保健食品自1996年立法设定起,就一直使用保健食品“蓝帽子”的特定标志,在帮助消费者准确识别保健食品,区分其与普通食品、药品。根据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国家已经对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当前,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现象屡禁不止,其成因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综合施策,联合行动,形成整治食品、保健食品市场乱象的合力。
市场监管总局曾于2019年发文表示,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中重点查处食品中添加药品、非食品原料、非保健食品添加仅限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以及食品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相关规定等行为。发现食品中添加药品、非食品原料的,立即移交公安机关。
文/记者 蔺丽爽 统筹/余美英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