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出了个王子腾,先是京营节度使,再是九省统制,后来是九省都检点。
京营节度使就是京师三大营的更高统帅,负责卫戍京城,负责皇帝的安危。
九省就是明代的九边,也叫九镇。指明代沿长城设置的九个边防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统制,据《宋史·职官志七》记载:北宋于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辖诸将。至南宋建炎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为职官名。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
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调任九省统制,看似辖制了九边的将帅,实际上从一个实权司令,变成了一个监察部长。看似升官,实际架空了。
尤其是被从中央下放到地方,还是个临时性质的监军一类。
你想那些地方重镇的司令长官,在外头与敌人真刀真枪的拼杀,喝了无数西北风,哪一个能真听他的调配么?
反观京营,是贾家经营了数十年,交给他手里的如臂使指的真正实权。
你说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调任九省统制,是升还是降了?
至于九省都检点,相当于九边更高统率官,清代借以为提督。这个确实很牛了,封疆大吏,掌控北方军事重镇。
问题是你王子腾初来乍到,九边的战线拉的几千里那么长,你能指挥得了谁?不排除也只是某地的统帅,比如明朝的蓟辽总督,陕甘总督一类。只是个地方大员而已。
他这强龙去了地方,真能压住地头蛇么?只怕也未必。
所以,王家确实蒸蒸日上,可他们在朝廷中枢算什么?什么也不算。
四大家族真正掌控朝廷局面的,还得是看起没什么了不起的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
王家势力确实增长了,但只要还在四大家族内部,就还是贾家的蕃属势力,贾家才是真正稳坐钓鱼台的领袖。
四大家族绝不是平等结盟,而是以贾家为首掌控的势力。
当初保龄侯尚书令史公是一朝宰相,百官之首,却还位居贾家之下。
如今你王子腾不过是个地方司令,今天皇帝让你做,你是官。明天不让你做,回家就是老百姓。就不把贾家这世袭的贵族放在眼里了?
咱们看看貌似啥也不是的贾家究竟有多厉害。
贾赦是荣国公世袭一等将军,无论身份还是地位,都远高于王子腾。
如果皇帝开大朝会,贾赦正一品的将军是站在武将行列最前的。
贾珍起码也是个世袭三等将军,这是那满朝文武,努力一辈子也得不到的地位和殊荣。王子腾更是想也别想。
再看那贾府一手扶植的贾雨村,位居大司马参赞军机,兵部尚书从一品,比王子腾一个地方一个中央,谁牛?
结果如何?尚且是贾府门下走狗!听说贾赦要扇子,就屁颠屁颠给搞了来。没有贾家扶持,他就当上兵部尚书了?
那长安节度使云光,平安节度使,尽管稍差王子腾,可也都是封疆大吏。还不是对贾府言听计从。
贾家奴才拿着贾琏的一封名帖,就能让长安节度使云光替他们办事。贾家如果啥也不是,这些人是傻子么?
最关键的是在贾母这荣国公诰命夫人眼中,王子腾又算得了什么?
唐代以后国公与郡王基本同等级。只看北静王和贾府租房子,都得让贾母住在东上院。关键贾母安之若素,并不诚惶诚恐。
何况王家那点势力,也是贾家抬升上去的。
当初要不是贾代化之后,贾家第三代实在不好再继续接掌京营,哪有王子腾任京营节度使的份。
如果不要培养王子腾,王夫人就能嫁给贾政了?
如果不是担心贾赦失去爵产背后有人捣鬼的事重演,王熙凤可能也不会再嫁入贾府吧。
怎么那么巧,贾赦出事了,贾政就占了更大便宜?
贾母对王子腾的态度,只看王子腾夫人生日专门邀请,她却以“不自在”为借口不去就知道,不屑一顾,根本不给面子。
所以,王家在贾家这贵族权贵跟前不算什么。
贾家明面不掌权,只是作为世袭贵族必然的结果。
历朝历代的权贵们,几乎自家都不方便掌权,而是全靠培养代言人。
贾雨村如此,王子腾也一样。
为什么皇帝后来把四大家族重要的人都调去了地方?王子腾,保龄侯史鼐,贾政,皆因在京城有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来自贾家的不臣服,不忠顺。
所以,看贾家和王家,不能简单看谁掌握了实权,还要看清从属关系。就像贾雨村都是兵部尚书了,还是贾府门下走狗,谁能说是贾雨村太客气?比较起来王家算什么呢?不多赘述了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把林黛玉和贾雨村扯在一起,对她的命运有何影响?作者:韩雪丽
(一)真不应该扯在一起师徒
最清高的林妹妹和最市侩的雨村,真不应该扯在一起,可是偏生他们是师徒关系。
说起来人家贾雨村这个寒门子弟,能中进士,以科举入仕途,到是有真才实学,这也是考试才有的机会。
贾雨村有才情,才能一得士隐相助,二得如海欣赏,一个给了考试的路费,一个给了他复起的机会。都是他仕途上的恩人。
能得一个进士做老师,可不是谁家都有的机会,一个贾府的义学校长,也没这资格。
若不是贾雨村被革职,也不会到了扬州。也不会做西席,若不是林家重视女儿的教育,也不会请了雨村。
也算是一场缘份。
(贾雨村)
(二)林黛玉的聪敏
林黛玉有多聪明呢,其实她正规读书的时间不太长,贾雨村不过教了她一年,不过是启蒙了,但贾雨村这个人,才学是有的,人品是太差,可是能力是不俗。
林黛玉后来进贾府,自然会随了姑娘们读书,可是那些老师,是不能和贾雨村比的,贾家的姑娘们读书,纯粹是为了提高文化,有些气度,不是为了培养才华。应该说是一种嫁妆投资。
这和贾雨村是不能比的。
应该说林黛玉后来通身的才气,和贾雨村早年的教育还是有关的。
在大观园里,林黛玉和宝钗的才气,明显高于众人,这说明林黛玉和宝钗的教育环境,都好过了三春。
作者闲闲一笔,把林黛玉和雨村扯了关联,对林黛玉的命运有什么影响呢。
林黛玉之一次进京,和贾雨村同行,第二次父亲病故后,再回京,还是遇上了贾雨村,林黛玉两次进贾府,都会有这个老师的影子。
贾雨村这个人,和人没什么情分,士隐当年有恩于他,可是英莲的事,他没有任何报恩之心,对于林黛玉也会是一样的。明知薛蟠那样一个恶人,却不肯搭救英莲于困境。
(三)林黛玉的婚事
林黛玉才貌双全,贾雨村自然会有打算,如果有了机会,他为了攀附权贵,很可能为林黛玉说亲。也许是哪个王爷,也许是那个高层。
感觉林黛玉的命运,肯定会和贾雨村扯上关联。
林黛玉可能想不到,一段师生缘分,竟会影响了她的命运,是破坏她和宝玉婚姻的刽子手。
都以为双玉姻缘必成,可是如果是贾府的人破坏,似乎太过直白,到是这个贾雨村出现,更合情理。
【作者简介】韩雪丽,石家庄人,热爱诗歌,有作品发表在《写乎》《作家荟》《长江诗歌》等刊物。
推荐: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贾雨村这人出场早却不善良。甄士隐资助他进京赶考,他高中后拐了甄家丫头娇杏,明知道甄士隐女儿甄英莲的下落,却为了自己前程不肯搭救,也不肯告知英莲母亲女儿的下落。他是林黛玉的老师,林如海帮助他起复,将女儿托付他送到京城,让他借机攀附了贾家。他最后如何对林黛玉?我认为甄英莲(香菱)的前辙,就是林黛玉的后辙。有人好奇贾雨村这人有原型么?还真有原型。不过并非现实中,他的原型来自一部文学作品。
在说贾雨村原型之前,聊一点题外话。本人比较反对阅读《红楼梦》将“红学”的某些论点与小说混淆。这样没有办法去真正的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红学就是红学,《红楼梦》是《红楼梦》,二者不能混淆!就以贾雨村为例,曹雪芹在创作这个人物时一定参考了某个人物。但这人物未必来自现实。
比如贾敬,此人明确借鉴了明朝嘉靖皇帝,但若说他就是嘉靖就不对。只是作者塑造人物借鉴了嘉靖而已。贾敬身上也不光有嘉靖皇帝的影子,包括弘治皇帝、正德皇帝这父子俩的影子都有。这是为了塑造宁国府的需要。
说回贾雨村,此人的原型非常明确来自另一部文学作品,巧合的正是一部讲述明朝嘉靖朝故事的《一捧雪》,贾雨村就是《一捧雪》中忘恩负义,卖恩求荣的小人“汤勤”。
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大观园,点了四出戏曲。脂砚斋评语【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之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伏贾家之败,意思是说贾家最后败落的结局与《一捧雪》类似。我们看一下《一捧雪》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一捧雪》为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洪升所著。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悲剧故事。价值连城的玉杯“一捧雪”为莫怀古所有。莫怀古对风尘中相识的裱褙人汤勤推荐给权臣严世藩,不想忘恩负义的汤勤为了谋夺莫怀古的爱妾雪艳蛊惑严世藩讨要莫怀古所藏“一捧雪”。莫怀古用赝品调换,自己拿真杯逃走。汤勤再次检举揭发莫怀古。严世蕃得知真相大怒,派人追杀莫怀古。莫怀古路遇戚继光,戚继光私放莫怀古,李代桃僵杀了仆人莫成顶替,不想再被汤勤所害。锦衣卫陆炳得雪艳暗示,将雪艳嫁给汤勤,洞房花烛夜雪艳用刀刺死汤勤后自刎……最后正义战胜邪恶,莫家却家破人亡。
汤勤此人卑鄙 *** ,忘恩负义,坏的头顶生疮脚下流脓,万死不足惜赎其罪。他最后为雪艳所杀不得善终,正是大快人心!汤勤的坏不在于干了什么,而是人性的恶在他身上无限的放大。正与贾雨村的卑鄙如出一辙,二人所作所为也一样。
《一捧雪》中的汤勤无疑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物原型。按照曹雪芹一贯的写作风格,甄士隐的小家影射林如海的中等人家最终影射贾家大家。贾雨村借由甄英莲(香菱)和林黛玉,将三家串联起来。他更先忘恩负义坑了甄家,在八十回后肯定又会将矛头对准林黛玉,使得林黛玉重复香菱的悲剧命运,最终贾雨村会害的贾家像《一捧雪》中拥有重宝玉杯“一捧雪”的莫家一样家破人亡。
莫怀古的宝玉是“一捧雪”,贾家的宝玉是贾宝玉还是“通灵宝玉”或者是被“小耗子”惦记的“香玉”林黛玉(第十九回)?我认为都有!林黛玉在第二十八回曾对贾宝玉说:
“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甲戌侧批:何苦来?余不忍听。】
脂砚斋又在十八回批语: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这些线索指出贾宝玉因意外失玉以及离家了一段时间。林黛玉也就在这一段,根据八十回前种种线索推测,被贾雨村为了自身利益出卖,与贾探春一起双双远嫁异国他乡后香消玉殒。《红楼梦》这一段借鉴《一捧雪》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好巧不巧林黛玉的丫头雪雁,正对应《一捧雪》中莫怀古的爱妾雪艳!曹雪芹如此命名,就像借鉴《金瓶梅》中的来旺、金钏儿等人物一样,是直接和毫不掩饰的。
种种迹象都表明贾雨村此人,是曹雪芹以《一捧雪》中汤勤这个人物为蓝本创作的。这些线索在八十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都可以找到线索。至于贾雨村非要在现实中找个历史人物与其对榫,抱歉这里不是“红学”历史研究的阵地,不能给出答案,因为我们不知道汤勤的原型是谁。《红楼梦》没有相关的直接线索。硬要套用人物,历朝历代都有贾雨村这种人物,都不具备说服力。本人也反对如此去借《红楼梦》以外的故事阅读《红楼梦》。感兴趣的,可以找一些相关知名的红学家的作品,专业的去讨论红学作品,或者论述红学这个考证、索隐的分支,而不是这样阅读《红楼梦》!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文/屏山(原创)
?《红楼梦》写同姓之间一方为了攀附另一方而连宗的事一共写了两处。一处就是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祖父,当年做了一个小京官,因为贪慕王家的势力,就与当年王子腾王夫人之父联了宗,认作宗侄儿,后面王狗儿家败落到已经无法在城里立足,就回到屯子里守着几亩地过着贫寒的日子了,也有了二十年时间没有和王家走动。另一处是贾雨村通过林如海的介绍攀附上了金陵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也认了宗侄,因为得到贾家的背书支持,帮助。贾雨村先是补授了应天府,又因王子腾力荐当了京官,后又升大司马,一路顺风顺水,飞黄腾达。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雨村初会贾存周
曹雪芹写这两处联宗是无心还是有意呢?其实这是作者故意做对比而为之,甲戌本《脂砚斋重抨石头记》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介绍王狗儿祖上与王家当年联宗之事时有一句脂批:与贾雨村遥遥相对。后又有一句脂批:石头记中,公勋世宦之家,以及草莽庸俗之族无所不有,自能各得其妙。这里的草莽之族当然就是指贾雨村了。
情节发展的非常有意思,刘姥姥女婿家里贫窘的都过不去冬了,岳母刘姥姥牵上小儿板儿到荣国府投奔王夫人打秋风,得了王熙凤打发的二十两银子,全家得以度过危机并解决生产资料问题。也是令王夫人凤姐没想到的是刘姥姥知恩图报的相当迅速,来年多打几升粮食,这个村野老妪就挑了更好最新鲜的瓜菜来报恩了。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
本着感恩之心的刘姥姥做梦也没想到,她的这趟荣府之行,不但与贾母投了缘,与凤姐的女儿巧姐结了缘法,巧姐这个名字都是她起的。更重要的是刘姥姥收获贾府一百多两的赠银,为刘姥姥家从毫无风险抵抗力的小农转变为中产之家打下了经济基础,这也使得后来刘姥姥之所以有能力解救出巧姐的重要前提条件。
贾家太太奶奶们随手的施舍,本来压根也没有拿刘姥姥太当回事,甚至拿她恶搞取乐,正是这么一个她们根本看不上的乡野农妇,在贾家败落,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巧姐深陷污秽泥潭,有钱有能力的亲大娘李纨都见死不救,只有这个又老又丑底层社会的老太太表现出令人动容的温暖,倾尽全力赎出巧姐。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刘姥姥营救巧姐
贾雨村算是得到林家、贾家、王家大力扶持的,从藉藉无名的革员之辈一路扶持成新贵,贾雨村是怎么回报的呢?他的贪酷、枉法比贾赦和贾珍更甚,贾琏就说过,贾雨村这么弄下去,那官未必能长远,必须要远着贾雨村了。在南安王府、北静王府等与四大家族交好的王族处于下风,而忠顺王府一派气势日盛时,贾雨村显出他草莽枭雄的处世态度,改换门庭,换了主子,为“你方唱罢我登场”,脂砚斋评他是“英雄、奸雄”,只不过,善于审时度势的贾雨村最后也还是落了个终致“枷锁杠”的结果。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雨村
贾雨村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当初受甄士隐老先生的恩惠,才得以有棉衣御寒,有资费入京赴考,走进仕途,被革职后,又被林、贾、王家扶植,才重有出头之日,他明明得知恩人之女甄英莲的下落,自己又完全有能力却不予施救,不思回报,就是因为甄家己败,对他没有价值了,同样,对他恩重如山的林家、贾家、王家在势败后,他同样表现出了作壁上观,甚至落井下石的小人行径。
曹雪芹写一粗野农妇,却有着金子般的人格,又写贾雨村这么一个学富五车、才干优长、饱受孔孟圣人之学说训诲的高官,却实为鬼蜮。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刘姥姥 ?贾雨村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读红楼,很多人都说贾雨村是奸雄,脂批也多次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这都不假,后来的贾雨村的确如此,是见风使舵、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小人,这是由他的品行决定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当初居住在葫芦庙的那个穷书生贾雨村,还算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然也不会得到隐退乡宦甄士隐的青目,从“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知贾雨村抱负不浅。
其实细读红楼开篇的几回,我们发现,贾雨村一开始还没有坏到骨子里,至少在不涉及个人利益之时,他还是个能办成事的人,这一点在后来与贾府贾政、贾赦相与中也看得出来。
即便是英莲的案子,一开始不知情的贾雨村,听完了冯家小人的控告,也是当时就怒不可遏的,可见此时他的内心至少还有一丝良知,并非见死不救,一味徇私枉法。
原文: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
从这段话可知,贾雨村偶尔还是有点血性的,但后来贾雨村明知道这个案子涉及到曾资助过他进京赶考的甄老先生的女儿甄英莲,最终还是错判了案子,糊里糊涂地就结案了。
按理说,他能有今天,甄士隐对他有知遇之恩,是他最应该感谢的人,为什么这时候的贾雨村不把恩人的女儿救出火坑,反而要把英莲往火坑里推呢?原因也不难猜。
之一、门子秘授为官之道。贾雨村这个人虽是乱世奸雄,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论为官之道,他还不如一个门子。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刚补受了应天府的贾雨村,想做出点成绩报效朝廷,让贾政刮目相看,但他却是个十足的愣头青,这也是他此前被革职的主要原因。
贾雨村听了冯家下人的控告后,正要发签拿人,结果“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后来这个门子与贾雨村厮认后,就把为官之道告诉了贾雨村,贾雨村这时候才真正上道,知道应该怎么做官。
贾雨村这时候才知道有护官符之事,而这个护官符正是保官保命的关键,也是这个护官符,让他一开始的那腔正义的热血冷却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
第二、贾府帮他谋官。贾雨村这个的肥缺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帮他谋的,他自然要想着回报,而打死了冯渊的薛蟠,正是贾政夫人王夫人的亲外甥,这样好的向贾府表忠心的机会,贾雨村自然不会错过。
虽说要徇私枉法,但如果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救下薛蟠一命,贾政等人自然会感激他,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好的得到提拔和推荐的机会,至少以后跟贾府的关系也会更近一层,这一点从后文贾雨村经常造访贾府可知。
第三、薛家得罪不起。从门子提供的护官符中,贾雨村知道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彼此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俱皆联络有亲的,薛家跟贾家关系密切,贾雨村一个小小的应天府尹自然得罪不起,也不敢得罪。
即便没有贾家,薛家是皇商,又是金陵一霸,自然也是没人敢惹的,贾雨村又不傻,没落的冯家和背后有大靠山的薛家相比,他自然是偏向薛家了。他可不想自己刚一上任,就丢了官。
第四、甄士隐不知去向。不管怎么说,甄士隐当年曾在贾雨村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而且后来还娶了他家的丫鬟娇杏,又扶了正,面对一面是恩人的女儿,一面是四大家族之人这样棘手的情况,贾雨村心里不会没有过矛盾和挣扎。
他一开始应该是既不想忘恩负义,见死不救,也不想得罪薛家,因此丢官,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救英莲,因为甄府此时已经被烧光了,甄士隐老先生也不知去向,这样贾雨村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不然他会背着一个心理负担,以后无颜再见甄老先生。
第五、自己前程最重要。对任何人来说,不触犯自己的利益,一切都好说,一旦触犯自己的利益,谁都会寸步不让,最终所做的一切决定,自然都是站在维护自己利益一边,贾雨村自然也不例外。
在救恩人女儿和自己前程发生矛盾时,他最终选择了忘恩负义,而是一心只为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着想,一心只想着办成此事,好向贾府卖个好,以此换取自己日后更大的前程。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即便当初门子不提醒,如果后来贾雨村在办案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薛蟠后的薛家和贾家,他依然会乱判葫芦案,绝不可能站在冯渊一边,将英莲救出,而是依然会做出有利自己的决定,谁让他是奸雄呢?
综上,贾雨村不救英莲,是明摆着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他都不会救英莲,除非打死冯渊的不是四大家族之人,而是籍籍无名的百姓,那么贾雨村自然会做个顺水人情,把英莲救出,否则,英莲就只能认命了。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一开始,除了描述一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女娲补天石的神话故事,先后出场的人物并不是贾家。而是两个与贾家毫不相干的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
甄士隐梦见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讲述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段故事。并携带通灵宝玉去到太虚幻境。甄士隐因此有缘一见通灵宝玉。
甄士隐一家随后经历了一系列事故而覆亡。曹雪芹写他们一家,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甄士隐一家三口,影射了宝黛钗三人的具体故事。可以一一对应。
二,甄家的败亡,影射贾家的覆亡。这其中贾雨村的存在至关重要,并影响深远。
贾雨村在甄家败亡之际趁势崛起,不顾甄士隐当初资助之恩,忘恩负义的背叛甄士隐,葫芦案害了甄英莲,是日后贾家之败和宝黛姻缘结果的关键影射。
(之一回)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贾雨村出场就是末世,落魄到过午不食的境地。虽然腹有诗书却又穷酸到极致。与甄士隐的富贵形成了“兴亡”的对比。成为《红楼梦》的主旨脉络。
贾雨村作为贯穿全文的人物,被以反面角色定位。而他的一生也是传奇。
葫芦庙的落魄仕子,得到甄士隐资助进京赶考并科举高中。一路春风得意位居知府,却又惨遭罢官。
随后一路借游历寻找门路,先在金陵甄家折戟沉沙,后给两淮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做老师,终于搭上了荣国府这条线。
因贾敏去世,林如海请托贾雨村护送女儿进京,为他举荐荣国府贾政,并官复原职出任应天府知府,结识王子腾,出任大司马参赞军机……到第七十二回被降职,引出贾家抄家。
贾雨村对贾家,就像之前“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样,先后背弃了恩人甄士隐、林如海和贾政。再次忘恩负义背叛贾家,直到最后他自己也难逃败亡结局。
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时,“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说的也是贾雨村一个人的兴亡,进而影射历史的兴亡定律。
贾雨村存在的意义,还在于过于追名逐利的不可取。他当日在智通寺门口的对联透露了更多的玄机。
(第二回)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对联内容很简单,就是劝谏人不可贪欲太重,要给自己留下退路。
这副对联就是贾雨村一生写照。智通寺的“智通”二字,更是借“智通”讽刺堪不破名利之人的“愚蠢”。
所以,贾雨村除了所谓“假语村言”之外,还具有“真愚蠢”之意。一生为名利不顾一切,蝇营狗苟辛苦攀爬的“禄蠹”。
贾雨村对富贵的执迷,进一步影射了贾家之败。贾家对富贵的贪著,才是他们抄家败亡的关键。
以上,就是贾雨村出现的意义。甄士隐代表了 “先兴后亡”,贾雨村则是“先亡后兴再亡”,都围绕着《红楼梦》兴亡的大主旨。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贾雨村:恩公林如海病逝,他不悲反喜,贾府被抄家,他落井下石贾雨村:恩公林如海病逝,他不悲反喜,贾府被抄家,他落井下石
贾雨村一生得过三个人的大恩,之一个是乡绅甄士隐,在贾雨村贫穷时资助他考取功名走入仕途。第二个是巡盐御史林如海,贾雨村当时被革职,人也穷困潦倒,这个时候他做了林如海女儿林黛玉的老师,与林如海有了交集。后来在林如海的帮助下,他成功搭上了贾政,在贾政的举荐下做了应天府尹。第三个是贾政,贾政不仅帮贾雨村做了应天府尹,还帮他打开了人际圈子,让他仕途发展顺利。
按理说贾雨村成功之后,他应该报恩,尤其是林如海和贾政对他的知遇之恩,但他不仅不报恩,还落井下石,是个十足的小人。
一、恩公林如海病逝,贾雨村不悲反喜。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他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红楼梦第十二回末,贾母突然收到女婿林如海的书信,从信中得知林如海病重,让黛玉回家探望。贾母即便有太多的不舍,还是安排贾琏陪同黛玉回家探望父亲。这之后就是秦可卿的大丧,作者曾借王熙凤与昭儿的对话,提起了林如海的死,还说贾琏陪同黛玉处理林如海的丧事,等事情办完就回来了。
且喜贾琏与黛玉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
这是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的一段文字,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从简略的文字中看到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黛玉的老师贾雨村。
按理说恩公林如海去世,贾雨村应该亲自去苏州祭奠,感谢他的知遇之恩。书中没有半句提到贾雨村参加林如海的葬礼,也没有半句提到他听闻恩公林如海去世后的悲伤,只提到了贾雨村的升职,在王子腾的保举下,贾雨村回京后补京缺。路上与贾琏和黛玉偶遇,一路作伴回京。半路听到贾元春晋封贤德妃的消息,他与贾琏带着黛玉日夜兼程赶回京城。
比起恩公林如海的死,更让贾雨村感兴趣的是贾元春晋封贤德妃这件事。贾元春晋封贤德妃,攀附贾府的贾雨村自然懂得这其中的好处,所以听闻恩公林如海去世的消息他不悲反喜,原因正是贾元春晋封贤德妃这件事会给他的仕途带来更大的惊喜。
二、贾府被抄家,贾雨村落井下石。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写贾府被抄家的事,更没有写贾雨村的结局,只是写了贾府被抄家的一些事件和伏笔,还有贾雨村在贾政等人的帮助下,仕途越走越顺。
红楼梦后四十回写了贾府被抄家的事,也写了贾雨村的结局。87版红楼梦在改编这一段的时候,参考了很多资料和专家的意见,最终写出了贾雨村在贾府抄家后的落井下石,还写出了贾雨村忘恩负义的下场。
按照87版红楼梦的改编,贾雨村在得知贾政被弹劾后,就开始四处活动,为自己寻找新的靠山,最终他投靠了贾府的政敌忠顺王爷。
忠顺王府向来与贾府没有任何的来往,还曾因为戏子蒋玉涵来贾府找贾政要人。正是因为贾府与忠顺王府没有来往,在贾政被弹劾后,忠顺王府立即出手,置贾府于死地。贾府被抄家,来宣旨和监督抄家的人正是忠顺王爷。
奇怪的是陪在忠顺王爷身边的贾雨村,这个时候他不再是贾政的门生,与贾府不再是宗亲的关系,而是忠顺王爷扳倒贾府的得力助手。他因为与贾政的关系,知道很多贾府的秘密,包括江南甄家被抄家后,在贾府藏有私产,还有史家,都有财物留在贾家。
贾雨村为了讨好忠顺王爷,故意把自己知道的这些内幕告诉忠顺王爷,让他重点查抄这些私藏的财物。贾雨村的落井下石,并没有为自己换来富贵荣华,相反他在门子的举报之下,很快被革职治罪。
看到贾雨村坐在囚车里,已经看破红尘的宝玉忍不住笑了,他笑着说贾雨村终于得到了报应,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关于贾雨村的为人,其实贾琏早有话说,他曾在与林之孝的谈话中提起过贾雨村,贾琏说贾雨村是个十足的小人,亲近不得。原因就是贾雨村为讨好贾赦得到石呆子的扇子,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后来听林之孝说贾雨村降了,贾琏还说他这个官当不长,应该劝劝老爷不要与他走得太近。
从这些话来看,贾琏还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觉得像贾雨村这样一个为几把扇子就能害得别人家破人亡的小人,早晚就会出事,而且不懂得报恩,相反还会落井下石。
贾雨村正是像贾琏口中所说的那样,他不仅忘恩负义,为谋取私利不顾别人的死活,还在贾府出事后,落井下石。好在87版红楼梦在改编的时候,给贾雨村安排了一个阶下囚的结局,让读者也明白,贾雨村这样一个做尽坏事的小人,最后的结局不是落井下石后的飞黄腾达,而是沦为阶下囚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是萧梦,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
参考著作:曹雪芹著,脂砚斋评《红楼梦》脂汇本
贾雨村的两次升官都和林黛玉父母的死亡有关,巧合还是黑幕随着林黛玉母亲贾敏的去世,贾雨村随林黛玉进贾府,开启了升官的快车道。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去世,办完丧事的林黛玉和贾琏,在返回贾家的途中又遇上了回京等待再次提拔的贾雨村。贾雨村的两次升官,都和林黛玉父母的去世有着神秘的联系,是巧合还是黑幕?让我们从一个小人物的流放看看贾雨村身上的秘密。
一个立了大功却被发配充军的小人物的故事,竟然暗藏着反清复明的伏线,职场定位的奥妙,人性蜕变的黑暗料理,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红楼梦开篇所隐藏的反清复明伏线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刚补授应天府的贾雨村在受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门子暗示贾雨村不要发签缉捕,并在密室中笑问雨村道,“老爷一向加官进禄, *** 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得劲,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方想起往事。随后,门子就给贾雨村献上了护官符,并出了让薛家破小财免大灾的主意。贾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以讨好自己的靠山贾、王两家。因怕门子说出当日贫贱之事,寻了个不是,将门子远远的充发了。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那么,我们看看门子和贾雨村的这段对话中可藏着什么玄机?
首先,门子为何将葫芦庙说成了贾雨村的出身之地?出身之地是指一个人的籍贯。而贾雨村的籍贯是湖州人士,和葫芦庙无关。为了搞清楚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明末清初的寺庙的一些社会背景。
清朝建立之初,提出了剃发易服的政策,即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至于民族矛盾激化。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 *** 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十从十不从”的策略。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吏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等。尤其是儒从而释道不从的政策,给一些反清复明的人士提供了方便。既可以保留明朝的服饰以表明自己反清复明的决心,又便于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因此许多明朝遗老多隐居山林与寺庙之中。当时的寺庙成为了明朝遗民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而门子说葫芦庙是贾雨村的出身之地,实则是暗指落魄时的贾雨村曾经在葫芦庙中接受过反清复明的一些思想和活动。这也体现在贾雨村见了甄士隐和冷子兴时都问道了可有什么新闻这点上。也就是说,在前期的贾雨村还是比较关心反清复明运动的消息的。
其次,门子说贾雨村一向加官进禄, *** 竟将他忘了。语气中充满了傲慢、不满和责怪。这不太符合门子当时的身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门子实际上是在暗指贾雨村这么多年来甘心做清 *** 的鹰犬,攀附权贵,寻求荣华富贵,忘记了当初反清复明的初心。这也是贾雨村听到门子说道葫芦庙时如雷震一惊的主要原因。
第三,应天府正是明朝开国 皇帝朱元璋的建都之处。曹公借门子之口,对那些贾雨村之流忘了反清复明之徒的严厉诘问。政治主张的分离是贾雨村将门子远远打发充军的深层原因。红楼梦开篇就在这儿不经意间布下的反清复明的伏线,在后面的文中亦若隐若现的提到。
门子所犯的职场错误
原来是故人
当门子亮明了自己当年葫芦庙小沙弥的身份时,贾雨村道原来是故人,贫贱之交不可忘。门子的这个亮相转身恰恰站在了贾雨村最痛的心坎上。当年因为贫穷淹蹇在葫芦庙的贾雨村,敝巾旧服,靠卖字为生,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还得借门子的照顾,蹭点僧粥僧饭。不得志时,亦会和葫芦庙中的一些反清复明人士发发牢骚,表达心中对现实的不满。不论是经济上的窘迫,亦或政治上的曾经,都不是此刻的贾雨村愿意提及的过往。尤其是经历了官场起落,二次复出的贾雨村,增加了更多的世故,减少了当年读书人不讲黄道黑道的豪气。所以,贾雨村虽然嘴上说贫贱之交不可忘,实际上心中郁闷,上任伊始就遇上一个添堵的人。
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
门子在已经预见到这个案子的结果时,居然还向贾雨村讲明了被拐女孩,就是当年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这不仅勾起了贾雨村当年答应甄家娘子,寻找丢失的女儿但未履约的往事,也会增加贾雨村面对恩人女儿无法施以援手的负罪感。尤其是每每面对自己的正妻娇杏-----那个曾为甄士隐家丫鬟的女人时,更是会让贾雨村感到良心的不安。这是门子所犯的第二个职场上的错误。
比上司还聪明的谋士,是职场的死穴
门子在处理薛蟠一案中,建言献策,可谓周全齐备。然而,他的过于聪明实乃职场一大忌讳。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谋士邬思道的故事一样。
邬思道的原型是戴铎。本为胤禎的家奴。曾被胤禎推荐为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等职务。戴铎曾经给自己的主子胤禎连写十封信,力劝其夺取皇子之位。并献上了自己设计的一整套的策略和 *** 。史称“戴铎十启”。这十封信,实际上是深谙政治权谋,透辟人性、人心的官场经典教科书。正是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甚至指导了胤禎的整个夺嫡继统的策略和路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于政治权谋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在政治道路上越来越自信的雍正已经对自己有了意见。以至于雍正元年,取得皇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重用有功之臣戴铎,而是将他发配到年羹尧的军中效力。
然而,正如门子自以为是贾雨村的故人一样,戴铎为了表明自己是雍正皇帝的心腹,竟然将自己的“戴铎十启”和雍正的批语一同拿给年羹尧炫耀,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雍正三年,雍正一纸上谕,申斥戴铎“行止妄乱,钻营不堪,暗入党羽,捏造无影之谈,惑众听,坏朕声名,缘望讥议,非止一端”等,最终被雍正处死。
在职场中,处处表现得比上司还聪明,而且还到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必然很惨。
不该拿出的护官符
急于立功的门子,给贾雨村献上了一份本省的“护官符”,并且详细的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期冀贾雨村为官过程中能够趋利避害,永保官位。并且指出打死人的薛蟠正是贾雨村得以二次起复的靠山贾、王二家的外甥。
其实,二次复出的贾雨村,对于这些关系早已清楚,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做了求证。从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求证林如海,再到在林如海的举荐下拜访贾政,贾雨村对这些豪门望族的了解更为细致。更何况,在门子还没有细致介绍护官符前,就有王老爷来拜。王老爷何许人也?当然是薛蟠的亲舅舅王子腾府上的机密人员来为薛蟠说情来了。贾雨村怎么可能不了解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况且才干优长的贾雨村岂愿别人说他是靠着关系复出的呢?
门子还是当初的小沙弥,贾雨村已不是当初的穷儒生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贾雨村与门子的关系早已不是穷儒生与小和尚的关系了。但门子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故人的关系入手谈问题,门子摆错了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时位之移人的道理,忘记了为尊者讳;谈及香菱的真实身世,让贾雨村直面良心的拷问,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介绍了不该介绍的情况;急于表现,没有把握住更佳时机,在对情况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急于建言献策,效果适得其反。
假若没有门子的建议,贾雨村会怎样审理这个案子
回头再看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回,似乎薛蟠打死冯渊一案的胡乱判决,皆是因为门子的建议。假若没有门子的建议,贾雨村会怎样审理这个案子呢?搞清楚这一点,才能真正弄懂曹公对贾雨村的角色定位和对官场、人性的深刻剖析。
首先,贾雨村的心境改变了,二次复出的贾雨村已经不是当初的职场小白。此时的贾雨村已经从当初那个读书人不讲究黄道黑道的热血青年,变成了因才干优长未免贪酷而被上司免官,再次被贾家推荐复出的官员,已经深深的明白了官场三昧的道理。已经从一个职场小白变成了是非观念不清的官油子了。正如乾隆时期著名的贪官和珅一样,初入官场,清正廉明,正义果敢,对于当朝权贵李侍尧的 *** ,也敢痛下杀手,绳之以法。然而,随着官场起伏,最终变成了乾隆时期更大的贪官。封建官场的价值导向和从政环境,是官员蜕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机会成本的最小化,改变了贾雨村人生观的价值取向。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更大的损失。作出选择时,应该选择机会成本更低的选项,而放弃机会成本更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在这里,我们套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可能更说明贾雨村的人生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原因。再次复出的贾雨村,在贾家的帮助下,轻轻地谋了个应天府尹的要职,这可能是贾雨村需要奋斗多年也未必能到达的位置。放弃良知,选择利益,成了贾雨村最后的选择,并且在这条路上越滑越远。
当然,作为草根出身的贾雨村,即使坐在应天府的位置上,也是没有能力撼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利益联盟的,这也是贾雨村的无奈之处。所以,即使没有门子的建议,薛蟠一案的审理也不会有其他的结果出现。因此,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重点并不是葫芦僧,不是小沙弥,不是门子,而是葫芦案,是糊涂案,是贾雨村之流在权贵面前的人性蜕变,良知丧失,是权利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这可能才是对我们更大的读书启示。
纵观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回,可以说暗伏着反清复明的隐线,职场定位的选择,封建官场的人性蜕变,抚卷深思,带给我们长久的人生思考。而林黛玉遇上贾雨村,可能是她一生难以驱散的噩梦。
如果喜欢,不要忘了点击关注:大众眼里的红楼梦。给你解读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或者相约FM886山西故事广播,周三下午四点到五点,来886讲故事栏目,我将做客直播间,给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欢迎点评、转发。原创不易,转发请注明。图片来自 *** 。
参考资料: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宝黛钗三人结局,曹雪芹之一回就写明,答案就在贾雨村一副对联中“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这幅对联,自我抒怀壮志以外,曹雪芹也用来影射宝黛钗三人结局。显然“黛死钗嫁”的结局都与贾雨村有关。?
?(之一回)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注:“玉在椟中”和“玉在匮中”,各版本不同,椟、匮、奁大致意思差不多,都是指盒或匣,为承放器物之用。??
贾雨村住在甄士隐隔壁的葫芦庙,<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隔壁”二字确实凶险。甄士隐家因葫芦庙起火家破人亡。荣国府也因隔壁宁国府“家事消亡首罪宁”而亡。贾雨村从隔壁葫芦庙走出,暗示他是“祸起”之人。??
第十八回,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中莫怀古被小人汤勤恩将仇报害得家破人亡。汤勤正是贾雨村原型。??
贾雨村家族没落想进京赶考,苦于没有路费不得已寄居在葫芦庙。他与甄士隐结交,想要得到资助的意思特别明显。中秋节在甄士隐家吟诗作对表现自身才气志向,以求获得甄士隐的认可和资助。??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的意思是玉放在匣子内,待价而沽;钗置于妆奁中,等待时机化燕飞去。??
“玉在匮中求善价”出自《论语.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钗于奁內待时飞”典出民间传说:神女赐给汉武帝玉钗一支,到汉昭帝时,玉钗化形成燕破匣飞走。??
“吾待贾者也”的贾指商贾、买卖。但通贾。“时飞”又是贾雨村的表字。贾雨村借对联暗示自己就像匮中“美玉”,奁内“玉钗”,只等时机和能人赏识,便能破匣而出一飞冲天。甄士隐听到后果然明白,当晚就拿出钱财资助他进京赶考,才有后来得意,金榜题名。??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脂砚斋<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证明此对联与宝黛钗三人都有关。??
一,贾雨村与林黛玉??
贾雨村与林黛玉是师生关系,林如海死后,贾雨村按说可以作为林黛玉的一个依靠,古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弟子尊师,老师也要护弟子。林黛玉孤苦,按说贾雨村会在必要时援手。可林黛玉等来的却是贾雨村的出卖。??
林黛玉被贾雨村所害,曹雪芹借贾雨村与香菱作出影射。??
葫芦案中贾雨村为了自己前途,罔顾与香菱有三日婚约的冯渊(逢冤)惨死。任由香菱被呆霸王薛蟠抢走做了小妾。??
根据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典出昭君出塞故事,潇湘妃子又是二女同嫁,贾元春修改“红香绿玉”,去掉香玉、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影射拆散宝黛姻缘,林黛玉最后被强权所迫远嫁无疑。??
黛玉被迫远嫁与香菱被呆霸王抢走情节类似,贾雨村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第七十二回他突然降职,为出卖林黛玉埋下伏笔。??
二,贾雨村与贾宝玉??
林黛玉被迫远嫁的原因,起于贾雨村针对贾宝玉的迫害。“玉在匮中求善价”的“玉”,既是林黛玉也是贾宝玉。??
根据《一捧雪》的故事,汤勤教唆严世藩谋夺莫怀古传家宝“一捧雪”玉杯。放在《红楼梦》中,贾雨村为了自己前程,不排除出卖贾宝玉,唆使忠顺亲王借通灵宝玉生事。贾宝玉就像被谋夺扇子的“石·呆子”一样被迫害。??
林黛玉为贾宝玉安危,不得不像《一捧雪》中莫怀古小妾雪艳(雪雁?)一样,委身强权远嫁异国。契合第六十二回的“折足雁”酒令。??
三,贾宝玉与薛宝钗??
林黛玉被贾雨村所害,与贾探春一起远嫁异国后不久去世。此事可以参考《姽婳词》中林四娘以死筹恒王故事。??
贾宝玉因林黛玉牺牲解除危机,贾母却连番打击病入膏肓。第三十九回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暗示薛宝钗正是在贾母重病之时,以冲喜的原因嫁给贾宝玉。??
宝黛钗三人情感纠葛原本走入死胡同。却因贾雨村插手,将林黛玉解决,薛宝钗得以嫁给贾宝玉。正是“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背后隐藏的故事。??
“钗于奁內待时飞”的意思,并非薛宝钗嫁给贾雨村。贾家抄家后,贾雨村也好不了。之一回甄士隐解读《好了歌》,其中“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说的就是贾雨村恶有恶报,也被治罪判刑。??
贾宝玉离家出走后,薛宝钗不是寡妇不可能再嫁,她的余生,就是甄士隐妻子封氏那样,在娘家孤独余生。??
当然,贾雨村说“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的志向,与薛宝钗在《柳絮词》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意思相同,都是想破开生活现状的桎梏,是二者唯一的联系。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林之孝提议贾家裁员,体现林黛玉的价值,贾家抄家的原因找到了趣侃红楼464:家道艰难,林之孝苦思治家之道,良言进谏,荣国府裁员提上日程
贾琏等王熙凤打发走了小太监,便从家里出来到了外书房。作为荣国府的管家,他每天都要在这边办公,虽然没有王熙凤那么琐碎,可接人待物,运筹帷幄的事,远比王熙凤更重。
贾琏刚到,二管家林之孝随后就进来了,直接汇报说贾雨村被降职了。
贾雨村此时是大司马参赞军机,也就是从一品的兵部尚书,已经是位极人臣。
贾雨村突遭皇帝厌弃被降职,如果结合王熙凤梦见宫里一位娘娘派人来抢她的锦,预示皇帝厌弃贾元春和贾家。贾雨村降职,成为皇帝对贾家动手的前兆,剪除贾家羽翼。
贾琏对贾雨村降职不以为然,认为以他的为人做派官儿也当不长。言外之意颇不齿贾雨村小人行径。
堂堂兵部尚书手握兵权,贾琏尚且不屑一顾,就能知道此时贾家的势力,根本不把六部尚书放在眼里。
总有人说贾家无权无势云云,其实太小看了贾家。他们绝不是表面这点实力。就说贾雨村当了兵部尚书如何?同样还是贾府门下走狗。
不过,贾雨村是势利小人,他被降职必然要谋求复职。可贾琏的态度代表贾家对他帮助不大。以他的性格必然会“忘恩负义”反咬一口。
结合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就能知道贾雨村与贾家的决裂开始了。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出卖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时机已不远。正因为贾宝玉被害,促使林黛玉不得不远嫁离去,才给薛宝钗嫁入荣国府创造机会。后面王夫人撵走晴雯就是伏笔。
闲言少叙,贾琏吩咐林之孝,去探听一下贾雨村是什么原因降的职,也好做到心里有数,正是管家人应该有的心思。
林之孝听了吩咐只口中答应却并没有走,反而与贾琏扯起了家常,直到说起家道艰难,才说出他想说的话。
(第七十二回)因又说起家道艰难,(林之孝)便趁势又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太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
林之孝提示裁员,正是贾家要开源节流的前兆。虽说对后来的贾家为时已晚,但抄家之事谁也想不到。如果不抄家,裁员减负并不晚。
荣国府的主人不过十多人,家生子奴才加起来却足有一两千人。原文对此有过两条明确的说法。
之一条,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提到荣国府共有三四百丁。“丁”是指在荣府有工作的男丁,隐喻三四百户人家。
那个时代每家每户最少也要四五口人,推算荣国府的人口数量起码一两千人。
第二条,晴雯撵走坠儿时,麝月讽刺坠儿妈不上台面,说“家里上千的人,谁认得清”,也证明荣国府的人口超过了千人。
而家生子属于贾家人,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吃喝拉撒基本都由主子负责,开销何其庞大。
林之孝提议要适当裁员,固然与当初优待家人的传家之风不符合。但今时不同往日,既然穷了就要未雨绸缪,否则真有一天“大锅饭”吃垮了,大家一起玩完。
也正是林之孝的这个提议,拉开日后贾家裁员的序幕。推测八十回后贾家必然会有裁员之举,开恩放出去一部分家人。像春燕、小红等人,就应该在此列。
而放出去的人家,林之孝也提议更好拣选“出过力的老家人”,他们各家都有“基业”,能够独立生存,在贾家也不过就是赖着福利,更占着茅坑不拉屎,多生负担。
放出去一来主子减负,二来这些人家成为自由人,不再做奴才,社会地位提高,他们很多也愿意!
不过,林之孝这次提议,其实有好几点非常值得说,下面就展开解读一下。
一,为什么是林之孝提出裁员而不是赖大?
林之孝是荣国府的二管家,排在赖大之后。他媳妇就是大观园管事林之孝家的,王熙凤手下之一人。而女儿则是小红,从怡红院走后,跟了王熙凤做执事丫头。一家人全是“管事”。
小红被王熙凤要去后,并不在她身边伺候,只负责跟着王熙凤管家,并不是她和贾琏的丫头。所以,王熙凤房中看不见小红的身影。
按说裁员这种事应该是大管家赖大负责提议。但显然赖大已经毫无进取精神了。
赖家在贾家伺候几辈子,如今儿子赖尚荣不但是自由人,更捐官做了县令。赖大是县太爷的父亲,早都没有替贾府操劳的心思。
他自己也置办下偌大的家业,最想的是安享晚年。
林之孝提议“出过力”的放出去,主要是说赖家这些人家。
赖家被放出去,林家就顺势成为贾家之一家。大管家也就成了他林之孝,开启管家林家时代。这里边的弯弯绕要看明白。
当然,林之孝提议裁员本质是好的。他女儿小红早都有“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的未雨绸缪心思,可见一家人都具有危机意识和进取之心。
关键小红名林红玉,与林黛玉有一字之差,分明就是黛玉之影。
她与贾芸的爱情也是曹雪芹借《西厢记》明写宝黛爱情。
林黛玉当初就跟贾宝玉说要早做打算,否则恐怕会后手不接。
如今林之孝提议裁员,曹雪芹分明借“林家人”的见识,在对比王熙凤的贪婪敛财,王夫人靠典当东西过日子……暗示林黛玉才是适合贾家的儿媳妇,王家人乃至受王家教育的薛宝钗,并不是贾家儿媳妇的合适人选。
以上,是林之孝提议裁员的具体寓意。
二,为什么要裁“出过力的老家人”?
林之孝提议今日不同往日,不能够再铺张浪费。丫头们太多只是虚耗钱粮。
而那些“出过力的老家人们”,大多整治了一番家业,不靠贾家也能很好生活。“赖”在贾家只是想不劳而获,尸位素餐,根本没有任何益处。
只有拿老家人开刀,才能斩断贾府内盘根错节的厉害关系,让后面的新人重新分配利益,焕发新机,更容易带来积极努力和干劲。
林之孝这个提议很高明。与贾探春改革大观园“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样的。
春燕的母亲、姨娘和姑姑尽管都昏聩,但工作积极性非常高,也极其负责任。这就是积极的改变。也是那些家资饶富的奴才不可能具备的精神。
赖家之所以姓“赖”,不是无赖和坏人,而是“赖着”贾家吸血。那些“出过力的老家人”也一样,拿得多干得少。一旦要给他们少了,就变成“焦大”,反而有损无益。
三,裁员和贾家抄家有什么关系?
林之孝提议裁员的时间很巧妙。正在贾母寿庆,提到北静王、南安太妃来家里祝寿以后。
贾家与北静王结党。
南安太妃,代表“寝食难安”,也代表“南方”出了问题。
江南甄家送来满床笏屏风,粤海将军邬家(南方)送来玻璃炕屏,预示贾家败亡。
贾母的腊油冻佛手被王熙凤藏起来。是中断福寿之意。
贾琏没钱要典当贾母的东西,贾家真的穷途末路。
王熙凤提到王夫人没钱也在典当,暗示贾元春失宠。
王熙凤梦到宫里娘娘派人来抢她的锦。预示皇帝宠信他人,抛弃贾元春和贾家。要争抢贾家的利益。
夏守忠派小太监上门勒索,就是皇帝扶持他人来抢贾家利益的伏笔。
贾雨村突然降职,皇帝开始要对贾家动手,剪除羽翼……
在此情形下,林之孝提议将“出过力的老家人,放出去一些”,岂不就与皇帝要“裁掉”老功臣贾家的意思类似么?
贾家这种立过大功劳的人家,背后掌控的资源、利益极为庞大,更可怕的是朝中人脉广博,盘根错节。贾雨村都大司马参赞军机了,也不过是贾家门下走狗。
如果剪除贾家,可以减少很多威胁不说,还能将腾出的利益再分配,交给更积极、有干劲有忠心的臣子,对皇帝和皇权来说都是百利无害的。
后世有“和珅打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其实当初康熙斗鳌拜,平三藩,打压明珠、索额图,都是利益再分配。
包括朱元璋杀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后代严嵩严世蕃的抄家,徐阶倒台,张居正被秋后算账,都属于利益的重整,对巩固皇权有利。
从焦大开始,就提示贾家的问题要从焦大这种老仆身上去寻找答案。
而贾家想要保命,要从赖嬷嬷“表忠心、喊口号”来验证。
但真正贾家的问题,则要从那些家人奴才们身上去看。正所谓“治国如治家”。
如今林之孝的提议,正切中贾家的问题根源。他们的存在、吸血,已经成了皇帝和皇权的威胁。皇帝已经不能任由他们继续下去。
如果贾家接受被削弱,听话老实也罢了。贾家却背后与北静王搞小动作,正好趁机彻底消灭。
贾元春判词中的“弓”代表了鸟尽弓藏。“虎兕相逢”典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都证明皇帝是有意针对贾家,要彻底不仁不义将之铲除。
综上,林之孝这次提议裁员,以上三点必须看清。那么,贾琏会如何操作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