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给一个歌女的送别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位歌女年芳十三,体态柔美,以诗人阅尽扬州各色美女的经历来看,仍忍不住赞叹这种柔美。
从此各朝各代的文人骚客开始以豆蔻年华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就如同二月的豆蔻花,柔美而含苞待放。
这边的豆蔻多指白豆蔻,它不只是花美,开花后结的果也为大家所惦记。
豆蔻的种子叫白豆蔻,是一味中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它。
白豆蔻出自《名医别录》,属于姜科,主要产自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等亚热带区域。
之前讲的藿香也是产自广东、福建等亚热带区域,不知是不是化湿药都喜欢这样的气候。
白豆蔻是性温的,能入肺经、入脾胃经,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
功效上比藿香多了一个温中。这是因为藿香只是微温,温中作用比较薄弱的。
下面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些功效。
首先是化湿、行气、温中的作用。
白豆蔻能化湿气,能行气,能温暖中焦脾胃。
胸闷,呼吸不畅,痰比较多,总感觉气管中有痰,可以用白豆蔻理顺肺中的气,祛除肺中潮湿,痰气。
取它理气作用时可以配合紫苏、枳壳等一起用;取它化痰作用时可以配上贝母、半夏、桔梗等一起用。
胃脘、腹部的胀满,大便稀溏黏腻,胃口不佳等脾胃湿困的表现,也可以用白豆蔻化湿、行气的作用,而且白豆蔻还有温中的作用,可以暖胃,温性的东西,融化湿气更加容易。
如果湿气比较重,可以加上薏苡仁,藿香,砂仁等加强祛湿。
如果气滞肚子胀得比较明显,可以加上枳实,厚朴加强理气宽中。
第二个就是止呕的作用。
止呕的我们比较常用的有生姜、藿香,其中生姜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呕吐,而藿香虽然也用于各种呕吐,但较适合的还是胃中有点寒湿的情况。
白豆蔻的止呕作用和藿香还是比较像的。
芳香的东西能醒脾化湿健胃,白豆蔻气味芳香,能改善脾胃的功能,脾胃的功能一恢复,那呕吐自然也跟随消失了。运用的时候,可以单用,也可以配上其他除湿行气、降逆止呕药,比如藿香、半夏、陈皮。
很多的呕吐是胃寒引起,白豆蔻的温中左右,也是它能止呕的原因之一。也可以加上砂仁、炙甘草等温胃和中的药物同用,加强止呕。
现代的实验表明白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具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
这是我对“白豆蔻”的一些理解,具体疾病复杂多变,需谨遵医嘱,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转发、关注,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提到被冠以豆蔻名称的香料,多数朋友会想到草蔻、白蔻和肉蔻,但是往往并不会提到红蔻,而这位香料中的小透明,它在我们常见的卤水中用途并不单一。
我们都知道粤菜中有三种十分著名的卤水,它们分别是潮汕卤水、精卤水和白卤水,红蔻最开始崭露头角的卤水,便是这三大卤水中的白卤水了。白卤水因为需要追求出香而不出色的特性,所以在香料种类的选择上,它一直都没有其他的两种卤水广泛。,而正是红蔻的出现,使得原本常用于其中的香茅、香叶有了助力,让白卤水的清新之气更上一层楼,从而有了和精卤水、潮汕卤水争辉的实力。使用红蔻搭配香气香气的香料,从而助力清新,这便是红蔻在卤水的最经典的应用之一。
在白卤水中展露实力之后,潮汕卤水中的一些师傅也将目光投向了红蔻这种冷门的香料,在实践中发现,少量的使用红蔻,在搭配香茅、香菜籽、莳萝籽,丁香这类常用于服务后香的香料之后,它是可以提升回口香气的多样性的。这种用法也成为了红蔻在卤水中经典应用方式之一。
红蔻本身带有辛和香气,这些都是辛辣口味卤水所期待的。辛辣口味的卤水,按照辣和麻的差异,可以分为麻辣和麻香,而在两种口味的卤水中,红蔻都是能有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在麻香口味的卤水,若是红蔻用稍微多些时,在麻香口味卤水辣度总体不高的前提下,将它自身的辣香融入,使的麻香有更多的层次。而在麻辣口味上,它则可以在搭配甘草、陈皮、甘松、灵香草等香料,起到丰富辣香回口的作用。红蔻它是四种常用豆蔻香料中出现频率更低的,但在卤水中用途并不单一。
炖肉:切记这3味香料加与不加区别很大,做对了肉又烂又香又入味
秋天来了,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吃肉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说到吃肉,那吃法就相当多了,炒的、炖的、煮的、烤的,卤的等等,虽然主料都是肉,但是烹饪方式不一样,所加的调料不一样,那做出来的样式和口感也是大不一样的。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炒肉和炖肉应该是最为普通的两种方式。而肉不管是炒还是炖,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调料要选得合适,不然同样是肉,但做出来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对于调料在烹饪中的重要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即使是厨房小白一个,哪怕不知道调料到底怎么运用,但至少也明白只有调料加得合适,做出来的菜才会好吃。其实调料在烹饪中的使用不只是重要,而且从技术上来说,也是很难掌握的,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烹饪技术高低较量的重要一环。换句话说,为何同样一道菜,别人做出来的味道就很好,而自己做出来的菜就不好吃呢?下面就以一般人都爱吃的“炖肉”为例,来说说调料的重要性。
说起炖肉,当然有很多种,比如炖猪肉、炖羊肉、炖鸡肉等等,而不管是炖哪一种肉,单就调料方面来说,都是很有学问和技巧的。如果调料选得好,肉是越炖越香、越炖越烂、越炖越入味。反之,自然就没有以上的效果了。一起来看看具体该怎么做。
首先了解4种炖肉的基础调料
只要是炖肉,这四种调料就是最基础的调料,有人称它们为炖肉“四大金刚”。它们分别为:花椒、香叶、八角和桂皮。花椒主要是为肉增添麻味,也有一定的清香味;香叶主要就是增加香味,特别适合于肉类的增香,由于香叶的香味较强,再就是应用时要注意比例,一般肉500g加1~2片香叶就够了;八角又称为大料,它的气味芳香浓郁,主要为肉类增香去腥,比例一般500g肉加2.5g八角即可;桂皮也是一种香气很浓郁的调料,炖肉时加入桂皮,有去腥解腻,提味增香的功效。
以上四种调料就是炖肉时常用的四种最基础调料,它们的共性就是增香解腻,让肉吃起来口感更好,食欲更佳,但是要注意用量不能太多。
不管炖什么肉,以下3种调料加与不加区别很大,加了这3种调料,炖出来的肉是又香又烂又入味
上面讲了炖肉常用的四种香料,其实作为炖肉来说,只要有以上所说的4种调料,掌握好比例用量,炖出来的肉口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过要想炖出来的肉品质更佳,肉质更加软烂入味,香气更加浓郁芳香,如果有以下3种调料的加持,那一定会是“锦上添花”。
之一种:山楂
山楂果
说到山楂,相信很多人都吃过山楂片,它的味道有酸甜两种,一般酸味较为普遍。吃山楂片有增强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记得小时候父母就经常给我吃山楂片,即使是现在,我也经常把山楂片当零食吃。特别是吃了比较油腻的食物之后,再吃几片山楂片,感觉非常舒服。
干山楂片
山楂除了可以直接吃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在炖肉时,若适当添加一点山楂,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我们炖肉时,肉切得相对都比较大块,特别是对于牛肉、羊肉之类难以炖熟的肉类,加山楂就能够使它们快速炖熟炖烂,缩短炖煮时间,便于肉更加容易入味,同时山楂也有一定的调味、去腥和解腻的作用。所以炖肉时加入适量山楂能够使肉易熟易烂易入味,吃起来的口感更佳。
第二种:豆蔻
豆蔻其实分为很多种,有肉豆蔻、草豆蔻和白豆蔻,但不管是哪一种豆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气味芳香浓郁。如果在炖肉时放入适量豆蔻,不仅可以增加浓郁的薄荷香味,而且还能很好地去除各种肉类的腥膻味,经常同白芷一起搭配使用。
肉豆蔻
不过用豆蔻炖肉要注意份量和加入的时间两个问题。因为豆蔻属于重香味药材,如果加入太多会掩盖肉类本味,一般500g肉加2.5~3g豆蔻即可。另外豆蔻不可以同肉类一起下锅炖,因为豆蔻的香味来源于其中的挥发油,如果炖的时间较长,香味会大打折扣,更佳放入时间是肉炖到5成熟左右,这样就很好地保持了豆蔻的香气。
第三种:白芷
上面说了,炖肉时加入豆蔻能够使肉吃起来很香,同时它的好搭档就是白芷。为何说他们是好搭档呢?这是因为豆蔻的作用主要是为肉类增加浓郁的香气,而白芷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肉类去除异味,也就是去腥解腻。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哪一种肉,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腥膻味,我们在做任何肉类菜时,首先要做的之一步就是去除肉的腥膻味。如果这一步没做好,那就会前功尽弃。
白芷
在炖肉时,加入适量的白芷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了白芷的加入,去除了肉的腥味,那自然就只剩下肉的本味和香味了,吃起来的味道就爽歪歪啦!不过,白芷同样不是加得越多越好,不然加多了吃起来就会有苦味,更佳的比例应该是500g肉加4~5g白芷。
好了,炖肉时应该加的三种调料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加上四种常用基础调料,炖肉时如果有以上7种调料的加持,炖出来的肉一定是软烂入味,香气浓郁,吃起来一定会令你胃口大开。不过这些调料都属于重口味香料,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份量的多少,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掩盖肉的本味,甚至有怪味;少了又达不到效果。同时也要注意,除了以上香料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不要认为每一种调料都加点会更好。因为调料品种太多,同样会相互掩盖,适得其反!
古人为何会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年轻女子我是家常美味,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如果大家觉得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留言指导,我每天在这里为大家讨论美食相关的话题;分享美食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您的收藏+评论+转发,关注+点赞,将是我继续奉献优质美食内容的强大动力,下期再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代无数的诗人文人,创造了很多我们沿用至今的词语,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那么古人为何会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年轻女子,小编就来讲一讲“豆蔻年华”的由来。
在古代不论是诗人还是文人一般都喜欢用“豆蔻”来比喻少女,而少女的豆蔻年华是几岁呢?为何要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女子呢?如宋朝陆游 《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及明朝许自昌《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那么,为什么在古代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而少女的豆蔻年华是几岁呢?
豆蔻其实是一种植物,其种类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三种。一般用来专称白豆蔻。多年常绿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片比较厚重,果实形状像葡萄,种子像石榴籽黄色,有辛辣香气,还可以入药。另外,豆蔻还可以作为调味品、芳香剂、芳香 *** 、驱风剂等。豆蔻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这是杜牧在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风尘女子的诗。诗中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所以,我们从这几首诗中就大概能了解到,豆蔻年华一般是指十二三岁等女子,那么为何用豆蔻来形容女子呢?别着急,我们慢慢往下看。
原来在中国原产的草豆蔻中,其实的红豆蔻花是最美丽的,花芯中有两个花瓣相并,形状就像心形,一直就被人们视 *** 情的象征,清人诗写道:“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所说的应该就是它了。并且,豆蔻也代表夫妻之间的恩爱情形。王安石的儿子曾经救有这样一句词:”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这也就解释了豆蔻之所以用来描绘女子的由来。
不过这其实并不是古人所说的豆蔻,而是舶来的“肉豆蔻”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
来源:凯风网
华白及是什么植物?白芷、白及和白芨有什么区别?最近在云南发现了许久未曾露面的一种兰花:华白及。
华白及(学名:Bletilla sinensis (Rolfe) Schltr.)属于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兰科、兰亚科、白及属,是一种很漂亮的兰花。
它的叶片又薄又宽,花是白色的、末端浅紫,有点类似豆蔻花的模样。
不过它的根茎部比其它的兰花要粗壮得多,埋藏在地面下方的有圆圆的假鳞茎,这就让它的生命力更为顽强。
这些鳞茎干燥切片以后可以入药,就是中药里的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
华白及由英国植物采集家奥古斯汀·亨利于1898年首次发现于云南蒙自,并于1903年将这一发现发表于国际植物学期刊《林奈植物学报》。
但在此后120多年间,这种植物就好像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再未被人发现。
究其原因,大概是这种植物喜阴,平常生长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太容易找到。
而且这种植物对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气温高于35摄氏度或者低于5摄氏度或者太阳直射都会让它们萎靡不振,而它们扎根的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而且偏弱酸性,华白及才能健康成长。
白及属在我国除了华白及以外,还有白及、黄花白及和小白及,其它几种在北至河南江苏一代也有分布,而华白及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中药使用的主要是其它三种,白及的人工培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由于兰花的种子非常细小,所以白及的培植以分株为主。一般鳞茎数量在五个以上,就可以分出独立栽培,分株后要注意浇水施肥,但都不要太多,而且在一个月内要避免阳光直射,渡过这段时间,白及就可以较好地成活了。
白及和白芨是同种植物的不同写法,而白芷根本就是另一种植物。
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伞形科、当归属。和胡萝卜是亲戚,药效也和白及完全不同。所以不要买错或者用错了哦。
华白及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Ⅱ物种,并在2013年评估公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被评估为濒危等级。
小结:这次华白及野外种群的发现,对于我国的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有很重要的意义。
谢谢您的观赏。
一味既能行气化湿治疗湿气重,又能温中止呕治疗胃寒呕吐的良药前面几篇文章谈了几味解郁、安神、活血、生发、通乳、补气、缩尿、固精的良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谈谈一味既能行气化湿治疗湿气重,又能温中止呕治疗胃寒呕吐的良药--白豆蔻。
白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白豆蔻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白豆蔻以个大、粒饱满、果实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多打碎生用。
白豆蔻入药历史悠久,首先记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
《开宝本草》记载白豆蔻:“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提出白豆蔻可以温胃散寒,降胃气止呕、止呃逆、反胃,帮助消化和排气。
《医学启源》记载白豆蔻:“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提出白豆蔻可以入肺经,行胸腹积气,温中,还能治疗眼睛发红。
《本草纲目》记载白豆蔻有“治噎膈”和“解酒毒”的功效,噎膈是吃东西不顺畅的疾病。
《本草备要》记载白豆蔻有“除寒燥湿,化食宽膨”的功效,提出白豆蔻可以化寒湿,消食除胀。
《本草求真》记载白豆蔻:“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之要药;其辛温香,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提出白豆蔻有良好散肺积气的作用,温暖脾胃,且可促进三焦气的流通。
《玉楸药解》记载:“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提出白豆蔻有良好的降肺胃上逆之气的作用,可以驱散胸腹部气郁和湿浊,对恶心呕吐、呃逆有非常好的效果。
大多数医家认为白豆蔻味辛性温,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功效。
白蔻仁现代临床主要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一、湿气重:
1湿阻中焦:
白豆蔻具有良好的化湿行气的作用,“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脾胃贵在运化的正常,白豆蔻是帮助脾胃运化的良药,本药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气,芳香醒脾帮助运化且无壅滞敛邪的弊端,对湿阻中焦所致的胸腹部胀满、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有较好的疗效,常常配伍苍术、白术、厚朴、砂仁、木香同用。对于慢性胃炎属于气滞湿阻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2.湿温初起:
湿温属于温病的一种,是一种伴有发热的传染性疾病,白蔻仁配合苦杏仁、薏苡仁、滑石、厚朴、淡竹叶、法半夏等药物,是去湿热的名方三仁汤,可以治疗湿温初起,导致的身热不扬,胸闷不饥,舌苔厚腻之证。
二、呕吐:
白豆蔻具有良好的温胃止呕、止呃的作用,对于胃寒呕吐、呃逆具有较好的疗效,常配伍藿香、姜半夏、砂仁等药同时使用。对于噎膈呕吐,饮食难下者也有较好的疗效。
三、慢性肾病:
研究显示白豆蔻可以改善慢性肾病和肾纤维化,临床也有用白豆蔻配合石菖蒲、草果仁等化湿浊的药共同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报导。
用法用量:
白豆蔻入汤剂成人常用量为3-6克/天,有经验的中医可以适当增加药物剂量。白豆蔻入汤剂需后下,如《本草通玄》记载:“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煎好,乘沸点服尤妙”,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豆蔻的主要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豆蔻的主要药理学成分为挥发油,若久煎则有效成分减少甚至消失。
注意事项:
因白豆蔻是行气化湿温中的药物,性味略温燥,所以阴虚血燥者慎用,若却需使用需要配合滋阴润燥的药物同用。
《本草纲目》记载:“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泻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嶂,饮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疗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提出白豆蔻治疗寒湿是常用药,但吃太多容易生热,导致肺和眼睛的损伤。
关于豆蔻药名鉴别:
《中国药典》以“豆蔻”为本品正名,故很多地方医生处方直接会写豆蔻,或有的中药饮片包装上会直接写豆蔻,即指的白豆蔻。但常用的豆蔻包含4种,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肉豆蔻,4种豆蔻功效和副作用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处方直接写豆蔻,有时候会导致药房不知道该用哪种豆蔻,所以处方时直接写白豆蔻更好,可以避免发药时出现错误。
古今多个本草著作都以“白豆蔻”为本品正名,如《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征要》、《本草易读》、《本草从新》、《本草撮要》、《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 、《中药学》、《中华本草》 《中药志》等。目前仅有《中国药典》和《中药材手册》等少数著作将“豆蔻”作为本药正名。
4种豆蔻功效和副作用的区别:
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的果实。功效:行气化湿,温中止呕。无毒,副作用小,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之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一般肉豆蔻炮制后入药效果更好,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之呕吐等症。
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成熟种子团。功效:祛寒燥湿、温胃止呕。无毒,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干燥成熟果实。功效:澡湿散寒、醒脾消食。无毒,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白豆蔻的应用历史: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白豆蔻经常被作为原料来 *** 香水。在古埃及时期,女性喜欢将白豆蔻燃烧,在充满奇香的气味中进行“薰浴”。在很久之前,印度就将白豆蔻作为治疗肥胖症和尿道疾病的良药。在印度北部地区,大家在举行婚礼时,新娘常将白豆蔻作为食物放在一个银色礼盒中,婚礼后给新郎食用。
在美国及欧洲,防腐剂和香料中经常会使用白蔻仁作为原料;在北欧一些地区,白豆蔻也会被加到咖啡和糕点中,以增加口感。 *** 人的家中很多会准备一个“卡瓦壶”,招待朋友时会送上一杯白豆蔻咖啡,当地人将此咖啡称为卡瓦。在十三世纪的欧洲,白豆蔻被作为防腐剂和调料的珍品而供不应求。
白豆蔻在我国也有一千多年的使用历史,文学里也常常将“豆蔻年华”作为比喻娉婷少女的词语。下面介绍两个白豆蔻的食疗方:
白豆蔻粥
组成:白豆蔻3克,生姜3片,大米50克。
*** *** :将上三物洗干净,将大米煮成稀粥,将白豆蔻和生姜研成细末,等粥快熟时将细末加入粥中在煮2分钟,就可以食用了。
适用人群:对胃寒或寒湿内阻之人比较合适。
白豆蔻羊肉汤
组成:羊肉3斤,白豆蔻及调料适量。
*** *** :将羊肉洗净、切块,将羊肉煮熟后出锅前10分钟,加入适量白豆蔻同煮10分钟,就可以食用了。
适用人群:对胃寒或阳气亏虚的人比较合适。
后面还会介绍更多疾病防治和中药相关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常用的中药名为“豆蔻”有几个,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这几个功效略有不同,实际非同一个药物。
一般处方写豆蔻的是白豆蔻,气味芳香,有散寒祛湿、行气和胃、止呕的作用,主要是治疗寒湿气滞导致的胃脘腹胀满、腹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病症,在临床上也经常搭配砂仁、木香、陈皮、苍术等药物共同使用,增加疗效。
草豆蔻的功效和白豆蔻的功效类似,也都有散寒祛湿、和胃止呕的功效,临床也主要用在祛湿和脾胃方面疾病的治疗,中药还有一个红豆蔻,功效大体相似。
肉豆蔻也有温胃和胃、行气祛湿的功效,功效偏重于涩肠止泻,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水泻效果比较好。
以上几个也是我们平常厨房 *** 菜肴的一个调味制品,因为气味芳香,又能除腥、除异味,和胃开胃消食,运用广泛,可 *** 卤料及炖品、腌制品。
但是以上几个药材,性质辛温,过服有耗气弊端,如果脾胃虚弱的,必要的时候配合健脾药共同使用,若阴虚容易动火的体质,应避免服用此类药物,以免加重症状。
喜欢我的内容的朋友,欢迎关注哦,每天为您分享更多好内容!
四大豆蔻中当之无愧的小透明,它和常用豆蔻却能很好的互动今天,若是提到豆蔻类香料的香料,很多朋友会想到肉蔻、草蔻、白蔻,而想到红蔻的朋友则是相对的较少。在今天十分常见的香料复合应用中,草蔻、白蔻和肉蔻都是想配方中十分常见的角色,而红蔻却是四大豆蔻中的冷门存在,说它是小透明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正是这样的一位小透明,它和其余三位热门角色却能有着很好的互动。
草蔻,香料复合应用中十分著名的透骨香,它有着常用香料中比较珍贵的促进肉骨分离的料性,这种料性促成了它使用的频率较高。草蔻本身的香气是比较浓郁,在一些整体香味较浓郁的配方上,或者是那些油腻度较高的环境中,它容易带来一些负担,但是若加入红蔻搭配,红蔻则可以起到一些调节效果,从而避免香味过于沉闷。
肉蔻,在四大常用豆蔻类香料之中,它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草蔻,在复合香料应用中,肉蔻有着不少的用途,当它赋予提高鲜度的任务时,搭配上和它用量相当的红蔻使用,肉蔻提高鲜度的效果便会得到一些增益。这里特别提一下,使用香茅草提升鲜度时,搭配红蔻也是能起到类似效果的。
白蔻被作为香料使用使用,它算是比较晚的,在香料复合应用里白蔻的几种用途中,有这么两种是可以搭配红蔻来提升效果的。之一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白蔻搭配白芷,用于补足去异味效果时,这个时候搭配和白蔻用量相当的红蔻,那么会提升去腥臊的效果。其次是白蔻在麻辣口味配方中用于增强香气,那么在配方上佐料的位置,搭配上红蔻使用,也是可以增强麻香的。
“草豆蔻”治好呕吐腹泻顽疾?一起了解下草豆蔻,在《本草纲目》里记载是“豆蔻”,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记载“豆蔻”是专指白豆蔻,因此不要把二者混淆。另外,“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但是稍有不同。”也要把它们区分清楚。草豆蔻是属于化湿药之一,它的作用是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南方地势低下,山岚多烟瘴,多食酸咸,因而脾胃常生寒湿郁邪。因此食料中必用豆蔻,以与体质相宜。”
下面,就有一则关于草豆蔻治疗患儿吐泻的故事。
郎中与草豆蔻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郎中,老来得女,当然视作掌上明珠。谁曾想她突然患上了吐乳、腹泻的证状。按道理,这也难不倒郎中。但是,问题在于她女儿只要一喝中药就吐得更厉害,弄得郎中一筹莫展。
又一次,郎中上山采药回来,她女儿竟然爬过来,拿起草豆蔻就放嘴里嚼,郎中觉得好奇怪,就想:这草豆蔻就是化湿药,很对女儿的证状,她喜欢吃这个干脆就用它来煎药。
令郎中意想不到的是,就是单方独味“草豆蔻”,把女儿的顽疾给治好了!
草豆蔻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味: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草豆蔻的服用
《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因此,草豆蔻可以治疗:
1、寒湿中阻证:本品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
2、寒湿呕吐证: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3、腹痛泻痢。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 *** ,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中医养生」这些厨房香料堪比“良药”,解决了很多小毛病不少中药属于药食同源,其中不乏生活中常用的香料,芳香怡人,易于获取,药用功效丰富,可煎煮内服、研末外用、烹制药膳等,保健用处多。
白豆蔻—消胀止呕除口臭
白豆蔻是天然的食品调味香料,也是一味治疗脾胃不适的常用中药,能够起到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之一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廖小红表示,白豆蔻常用于调治脾胃病症,用时捣碎,常用3~6克。若湿气阻滞脾胃,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症,可与藿香、陈皮搭配,化湿行气;如果胸腹虚胀、食少无力,多与脾虚湿阻气滞有关,此时白豆蔻搭配黄芪、白术、人参,可以化湿健脾;若胃寒疼痛、恶心呕吐,将白豆蔻研末后温酒送服,能够温中止呕;若是醉酒呕吐、妊娠呕吐,也可将白豆蔻煎水服用。白豆蔻性质辛温,胃热呕吐者不宜服用,阴虚血燥者慎用。
若饮食不节而伤食,出现口臭,可取白豆蔻3克以开水泡服,或每次咀嚼豆蔻仁1~2粒,再将汁咽下。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区别使用一些与白豆蔻名字相似的药物。例如,豆蔻壳是白豆蔻的果壳,与白豆蔻相比温性略减、药力较弱,也可用于治疗湿阻气滞引起的胸脘痞闷、食少呕吐等症,常用3~5克;草豆蔻可用于寒湿郁结脾胃病症,常见胃痛胀满、恶心食少、乏力畏寒等;如果脾胃虚寒,出现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表现,则适合使用肉豆蔻。
桂花—养颜健脾止咳喘
桂花甘甜清香,闻之令人神情舒畅,可以驱除湿气,净化身心,也常用于酒酿、糕点、糖酱等饮食,有不错的药用功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方泓介绍,桂花的花蕾裂口、嗅到微香后3天是采花更佳时间,但未经处理的花瓣可能隐藏致病菌或寄生虫,而且味道苦涩、香味不足,因此不建议用采摘后的桂花直接泡水。
此时不妨将鲜桂花放在布袋中,挤去苦水,再用白糖拌匀,压紧密封于瓶罐中(忌金属容器),放置数天即可食用。
取同比例的桂花、红茶,一同放入茶壶中,注入90℃左右的开水,焖泡5分钟,制成桂花红茶,早晚各饮一次,有滋润肌肤、活血化瘀、润喉生津等功效。
若取薏米30克煮粥,待米烂熟后加入适量桂花、淀粉、糖稍煮即可,日常饮用这道薏米桂花粥,能够健脾化湿。
取糯米50克煮成粥,放入栗泥(栗子250克加水煮酥,去壳压泥)、白糖稍煮,撒入糖桂花后食用,这道桂花栗蓉粥可以温中散寒、暖胃止痛、补益脾肾。
将鲜桂花100克洗净干燥,与冰糖30克一同放入密闭容器,倒入低度白酒1000克拌匀封存,30天后启封,即为桂花酒,具有散寒消肿、止咳平喘的功效。
沉香—平喘通便解胸闷
沉香这味香料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善于理气调中,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气喘、大便虚秘等中下焦的气滞病症。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黄汉超表示,对于气喘、腹胀便秘、胸闷等病症,日常可将沉香加入药膳中食用。
沉香炖瘦肉:将沉香5克、灵芝20克、五味子5克、陈皮5克、瘦肉250克(洗净切块)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200毫升,隔水蒸炖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能够补肾纳气、化痰平喘,适合慢性咳嗽、哮喘等人群,改善腰酸乏力、短气懒言、难眠、痰多色白等症。
沉香煲猪骨:将沉香5克、当归10克、肉苁蓉30克、猪尾骨500克(洗净切断)、少许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1000毫升,烧开后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能够补肾润肠、导气通滞,适合有腹部胀闷不舒、矢气频频、嗳气等症的便秘人群。
沉香丹参饮:将熟附子10克先煎20分钟,再放入沉香5克、丹参30克同煮1小时饮用,有助平降逆气、温阳通脉,适合症见胸闷短气、畏寒肢冷的寒凝气滞型心绞痛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使用。
素来阴亏火旺、肾火旺盛、气虚下陷等人群需慎服沉香,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丁香—温胃暖肚止泄泻
丁香是家喻户晓的调料五香粉的主要成分之一,丁香油也常添加入食品、化妆品等,而其含苞待放的干燥花蕾,则可入药使用。
广东省中医院中药师邓凤翘指出,丁香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的功效,常用于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以及尿频、腰膝酸冷、带下量多稀薄、阳痿等肾阳不足病症。
若日常使用丁香调理,可取一只鸡洗净切块,放入丁香5克,以及适量陈皮、姜葱、香油、生抽、清水,翻炒后盖锅焖煮至收汁,制成丁香鸡,可以温中补虚,适合素来食欲不振、手脚不温、虚寒腹痛的人群食用。
取丁香花2朵对折,与茉莉花5~6朵一起用沸水冲泡,制成茉莉花丁香茶,饮用前可再加入适量龙眼蜜。丁香的芳香不仅可以振奋精神、舒缓紧张情绪,还可以消除胃肠寒邪,尤其适合长期待在空调房内、胃肠饮食积滞有口气的人群。
此外,若将丁香5克、肉桂5克、适量生姜一起捣碎,填敷于肚脐,用纱布和贴纸固定,能够发挥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功效,适合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但此处皮肤有破溃者禁用。
需要注意的是,药用丁香与观赏丁香是不同的植物,不可混用;丁香不应与郁金一起服用;平日体质阴虚内热,或热证呕吐、呃逆的人群不宜使用。
小茴香—温中助眠暖颈椎
小茴香是厨房中常用的香料之一,更是一味调治疾病、养生保健的重要中药,性味辛温,能够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高楠介绍,日常若有恶心反酸、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等症,可将小茴香、肉桂、丁香等打粉,贴敷于神阙穴(肚脐),改善上述症状。
牛宏超 摄
将炒小茴香30克用纱布包好,与1只洗净的猪肚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后文火慢炖1小时,少量食盐调味,即成小茴香猪肚汤,可以补益肝肾、温中理气、健脾和中,对消化性溃疡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若取小茴香6克、红糖适量,加水500毫升共同煮沸,代茶饮用,有助缓解经寒腹痛、胃寒腹痛、肠胀气等病症。
日常抓一把小茴香放入布袋中,再加入小茴香一半量的食盐,封口后摇匀,睡觉时放在枕边,小茴香中含有的茴香醇、茴香醚等成分可以发挥镇静神经的作用,从而改善失眠病症。
此外,取茴香籽50克用生盐炒热,放入小布袋系紧,趁热敷在颈部30分钟,每天两次,坚持一周左右,可缓解感受风寒邪气之后出现的颈椎僵硬疼痛等不适。
若平素阴虚火旺,或小肠、膀胱及胃腑病症属于热证者,不宜使用小茴香,以免加重不适;癫痫者及怀孕早期禁食小茴香。
内容来源: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整理编辑: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通讯员: 孙磊 秦沙沙 王晶晶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