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不知不觉中,秋天的之一个节日——立秋,就迈着步伐与众人相见了。虽然此时,还处在“三伏天”的炎热之中,但就如诗中所说,在随风摆动的树叶之中,已经响起了秋天的声音。
8月7日,立秋至。在过去,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为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同时,立秋也是“四时八节”之一,古人将其视为秋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存在。
“上千年来,在农耕时代,立秋就是极为重要的节气之一。”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到,此时虽暑热未退,但是自然界中,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元·刘贯道 《消夏图》
迎秋报秋
独具仪式感的秋天之始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在古代,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所以无论朝廷还是民间,自然有许多关于立秋的习俗。首先是祭祀,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记录了在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此外,据《后汉书》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
“其实不仅在宫廷,民间也有在立秋祭祀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以求粮食丰收。”刘孝昌这样说道。
到了宋代,这个迎接秋天的习俗变得更为风雅。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意思是说,在立秋之日,皇宫内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宋 佚名 《草堂消夏图》
伏包秋还是秋包伏?
立秋早晚有讲究
“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从这句民谚之中,就能发现在普罗大众的心中,立秋时间的早晚,影响着气候的改变。刘孝昌说,立秋虽是秋天的之一个节气,但此时还处在暑热期间,但每年立秋后出现的凉热情况却各不相同。有时立秋后天气仍高热潮湿,但有时天气会明显变得凉爽一些。那么,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到底是凉还是热呢?在民间流传的说法中,就得说到“伏包秋”和“秋包伏”了。
民俗专家刘孝昌
其中的“伏”,自然指的是三伏天了。而所谓的“伏包秋”,就是指立秋这天刚好是“末伏”的起始时间;而“秋包伏”是指“末伏”的开始时间在立秋之后。按照时间来算的话,2022年的立秋时间在8月7日,而末伏开始的时间则在8月15日。由此看来,今年属于是“秋包伏”,中伏时间长达20天,末伏要在立秋之后才来到。
“客观来讲,伏包秋出现的年份并不多。但在立秋过后,白天虽然高温依旧,但早晚会变得逐渐清凉。”刘孝昌还说道,如果立秋这一天下雨的话,则称为“漏秋”。在民间,有“漏秋十八天”的说法,其意思是在立秋后的十多天中,都会出现降雨的情况。“漏秋后,天天总有雨下,无论大雨或是小雨。天气都会变得凉爽一些。”
更有趣的是,刘孝昌说到民间的立秋还有“公母”之分,称作“公秋”或“母秋”。“有种说法是,所谓的‘公秋’,是指立秋的当日是单数。反之,双日立秋则为‘母秋’。还有种说法,就是立秋的时间有早有晚,民间把早立秋叫‘公秋’,把晚立秋叫‘母秋’。老成都人摆龙门阵时,都会说‘公秋扇子遍河丢,母秋晒死老黄牛’。”
立秋已至,出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过了这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凉爽怡人的秋日就近在眼前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中国智慧 24节气 | 立秋于辽宁
朗读人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到了!立秋,是秋季之一个节气,标志着“秋时节”的开始。不过“秋”到了,暑气却依然来势汹汹。因为立秋正处在中伏与末伏之交,此时暑气依旧很盛,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第三热的节气。不过物极必反,处暑以后,暑气将逐渐消退,天气就会转凉了。
那么立秋的这个“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中记载:“秋,禾谷熟也。”汉代的《月令》记载: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以,秋字本意不是指季节而是指物候,谷物熟透即为“秋”,万物收获即为“秋”。
——立秋*三候——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风将不同于夏天的热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早上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蝉也会因为感受到秋天的寒意,开始鸣叫。整个立秋节气,就好像是夏天在静静离开,慢慢留下不舍的脚印。
——立秋*农事——
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立秋*习俗——
“立秋”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时至今日,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贴秋膘”和“咬秋”。“贴秋膘”又叫“抢秋膘”。东北人一般都会在立秋这一天吃饺子或者包子,把“苦夏”时候掉下来的肉补贴回来。我抢你碗里一个饺子,你抢我碗里一个包子,欢笑之余,期待秋天身强力壮。而“咬秋”就是吃瓜,北方京津地区的人们相信在立秋这天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立秋*养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仍在发力,人们常常产生倦怠、乏力的感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多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吃些百合、银耳、芝麻、蜂蜜、茭白、莲子、南瓜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预防秋燥。
——立秋*这一年——
转眼间,2022年已过大半,这一年我们虽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平常,但仍然无法阻挡时间悄然划过。立秋,是夏的结束,也是秋的开始。唯愿岁月善待你我,一切努力都有结果。伴着秋日的之一缕阳光,心怀期待,努力向前。
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
昨天傍晚到今天
辽宁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
以对流性降雨为主
今天为降雨的主要时段
预计今天白天至夜间,丹东地区有大雨到暴雨,个别乡镇(街道)有大暴雨;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有大雨,局部暴雨,个别乡镇(街道)有大暴雨;沈阳、锦州、阜新、铁岭、盘锦及葫芦岛市区、兴城、绥中有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他地区有小雨;降雨同时局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降雨的同时,会有西南大风相伴,多地更大风力可达5~6级,局地更大瞬时风力 8~10 级,防雨的同时还得防风。
受降雨的影响
温度会有所下降
午后降温2~5℃
除了大连、锦州、朝阳、盘锦
还在30~31℃以外
其余城市不到30℃
目前来看
这场雨会持续到下周一彻底结束
俗话说 “立了秋,把扇丢”
这场应景的大雨
会把前期连日的高温拉下
下周全省大部的更高气温
将回落到30℃以下
大部分时间会在
晴和多云之间转换
暑热将得以缓解
24小时省内城市天气预报 |
今天白天到夜间 |
市名 天气 气温 风向 风速 |
沈阳 大雨转多云 21℃~27℃ 西南风转北风3~4级 |
大连 中雨转中到大雨 26℃~31℃ 南风5~6级 |
鞍山 大雨转阵雨 23℃~28℃ 南风转北风3~4级 |
抚顺 大雨转小雨 22℃~29℃ 西南风4~5级转东北风2~3级 |
本溪 大雨转小雨 22℃~28℃ 南风转北风3~4级 |
丹东 大雨 24℃~27℃ 南风转北风3~4级 |
锦州 中雨转多云 23℃~30℃ 南风3~4级转北风2~3级 |
营口 大雨 22℃~28℃ 南风转北风5~6级 |
阜新 小到中雨转多云 19℃~29℃ 西南风转北风3~4级 |
辽阳 中雨转中到大雨 21℃~29℃ 南风3~4级转北风2~3级 |
铁岭 中雨转雷阵雨 21℃~29℃ 西南风转北风3~4级 |
朝阳 雷阵雨转多云 20℃~31℃ 西南风转北风3~4级 |
盘锦 大雨转阵雨 22℃~30℃ 南风转北风4~5级 |
葫芦岛 中雨转多云 23℃~29℃ 西南风转北风4~5级 |
在浏览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将使您能随时查阅一系列精选内容,并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
立秋,这个看似平常的节气词,饱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尔虞我诈的商人,望穿秋水的詩人,麦浪翻滚的北国风光,都在这个词里荡漾。
提起立秋,你还记得儿时那些关于这个节气的传说吗?那些来自爷爷奶奶们口中的古老智慧,至今仍然荡漾在夏秋交替的风里。
"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份来自老祖宗的预言,如今还在不断应验。当凌晨的钟声敲响,秋日便悄然来到。朝露凝結,蝉鸣渐歇,正是秋意渐浓之时。
今年的立秋尤为特别。早秋,母秋,闭眼秋,三种罕见特点难得一见。这是否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今年立秋“3个不一般”
1、早秋 - 今年的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属于早秋。早秋意味着秋天提早来临,气温转凉较快。需要及时添衣保暖,也预示着可以抓紧时机进行秋耕活动。
2、母秋 - 今年立秋出现在双日,且为夜间降临,属于母秋。母秋气候变化温和缓慢,有利于庄稼成熟,往往预示着一个丰收年景。
3、闭眼秋 - 今年立秋在凌晨时分到来,属于闭眼秋。闭眼秋在民间被视为吉兆,意味着可以期待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立秋不只是漫天麦浪的画卷,更是展开农历新一年的序曲。在立秋的钟声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祖宗辛勤耕作的身影。立秋啊,你带来的不只是凉爽,更是一份持续绵长的希望。
冷飕飕飘的早秋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来临。当立秋节气在农历六月到来时,我们称之为"早秋"。这一说法源自民间谚语"早立秋风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谚语形象地反映了立秋节气在不同时间到来时,所反映出的不同气候特征。
何谓"早秋"?按照传统节气的计算,如果立秋节气发生在农历七月,则属于"晚立秋",而如果立秋节气发生在农历六月,则属于"早立秋"。今年立秋节气的到来较早,恰逢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凌晨时分,正值夏末秋初之际,因此属于"早立秋"。这种计算 *** 源自古人长期的气候观察和推算。
“早立秋”一词在自然界中蕴含丰富的含义。它预示着秋天的提前降临,标志着夏日渐渐退去,凉爽的秋风将要来临。"早立秋"时节,白昼略短,蝉鸣渐止,绿叶开始发黄。早秋的气候变化迅速多变,热量骤降,凉爽之气也提早到来。这会对动植物、农耕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年立秋节气属于"早立秋",这不仅是一种自然节气的变化,也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秋天提前来临。"早立秋"的到来提醒我们,秋天已悄然来到,我们也应顺应节气规则,调整生活方式。所以别傻傻地问为啥这秋天这么凉爽,它早就给你规划好了嘛!
秋分公和母,今年又是“母秋”?
立秋的"公"与"母"之分,是古人根据立秋出现的时间特点而进行的分类。"公秋"和"母秋"这一区分 *** ,源自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和变化特征。古人将立秋出现的时间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并以"公秋""母秋"来形象地表达这一规律。
所谓"公秋",是指立秋出现在当年的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属于傍夏,立秋出现在这个时间,气温转凉较为急剧。这种情况下的立秋被看作阳性,代表着阳气向下沉降,因此称为"公秋"。"公秋"给人的感觉较为阳刚,气候变化也更加迅速。
与之对应的是"母秋",泛指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的情况。六月属夏末初秋之交,立秋在这个时间带来温和的凉意。这时的立秋有阴性的特点,像母亲那样给予大地滋养,因此被称为"母秋"。"母秋"让人感受到秋意,却不会使气温骤降。
"公秋"与"母秋"之分的计算 *** 有两种:之一种是根据白天黑夜的变化来区分。这种计算凸显了立秋白天或黑夜出现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第二种计算 *** 则基于农历日子的单双。这种说法将立秋出现的节气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相结合,显示出独特的智慧。
今年的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二十二,正值双日。无论从白天黑夜还是单双日来看,今年都属于"母秋"。"母秋"预示着一个温暖稳定的秋季,这对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都较为有利。
闭眼秋是吉兆还是噩兆?
立秋的"睁眼秋"和"闭眼秋"是从立秋出现的时间点来进行区分的。这种区分方式源自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并以睁眼和闭眼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这一规律。这种独特的说法反映了古人将气候变化与生活实际关联的智慧。
所谓"睁眼秋",是指立秋出现在当天的白天。白天作为阳光充足的时段,一切生机勃勃,故用"睁眼"来形象化地表达立秋的到来。"睁眼秋"给人的感觉是阳刚充沛,景象明朗。立秋如果在这样的时间出现,往往意味着阳气消退得过快。
与之相对的是"闭眼秋",即立秋出现在当天的夜晚时分。黑夜具有阴暗和朦胧的特质,万物都在睡眠休憩,所以用"闭眼"来比喻夜间降临的立秋。"闭眼秋"让人感受到阴气涌动,一切顺应秋意进入准备阶段。
"睁眼秋"和"闭眼秋"含有不同的兆头寓意。民间传说,白天来临的"睁眼秋"往往预示着收成不佳,阳气消退过快不利于农事。而夜间到来的"闭眼秋"则被视为丰收的前兆,阴气升腾有利于庄稼成熟。
今年立秋发生在农历六月廿二的凌晨时分,属于"闭眼秋"。这一天夜降临的立秋,或许预示着一个丰收年景。让我们拭目以待,静待丰收的乐音与喜悦。
总的来说,立秋提早降临,气候转凉但较为稳定,整体来看,预示着一个丰收良好的年景。这提醒我们及时变衣保暖,抓紧机会秋耕,也可以积极准备丰收庆祝活动,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之秋!
节令之美·立秋丨立秋也有“早”“晚”之分?新华社天津8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虽然这个节气名带“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候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定,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之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由国庆表示,这些民间俗话来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立秋无论早晚,炎热的气温已到尾声,时节向着“秋意渐起”行进。落叶知秋,岁月迎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让我们在“咬秋”“摸秋”“贴秋膘”等民风民俗活动中一起迎接立秋的到来,齐齐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来源: 新华社
今日立秋!立秋不等于入秋今天(8月8日)2时23分
迎来立秋节气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过后
降水量、空气湿度等将迎来转折
此时宜食清热健脾、利湿润燥
滋阴润肺的食物
立秋时节—气候特征
立秋到了,却并不代表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因此立秋时节,河北一般仍处于夏季的末端,暑气一时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这一时节我省的平均气温为25℃,平均更高气温为30.1℃,如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南部地区的平均更高气温经常能够突破30℃。
另一方面,此时降水比较充沛,据统计,我省近30年的平均累积降水量在57.4mm。
立秋不等于入秋
虽然进入了立秋节气,但是离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气象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初始日期作为秋季的开始。
河北省近三十年来气象统计资料显示,石家庄入秋的平均时间大概在9月中旬。而三十年来,仅仅有两年在8月份入过秋,分别为1996年(8月21日)和2003年(8月29日)。三十年来入秋最晚的一年为1998年(10月4日)入秋,为三十年来仅有的一次到十月份入秋,其他年份均在9月入秋。因此,虽然立秋了,但是离秋天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综合:央视新闻、河北天气
来源: 河北交通广播
立秋等于入秋吗?有哪些习俗?该如何养生?立秋等于入秋吗?有哪些习俗?该如何养生?
聊一聊立秋那些事儿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8月8日是立秋节气,我们聊聊立秋那些事儿。
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中描述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十分生动地表达了立秋天气转凉的特点。
那么,立秋等于入秋吗?
气象专家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入秋的进度并不一样。一般而言,立秋期间,仅有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开启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仍盛。按气象学标准来说,应连续5天日均温低于22℃,才算是入秋,而福州一般到10月中下旬才会入秋。
在南方,有“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8月7日,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8月7日11时15分,福州主城区乌山国家气象站气温达到35℃,这是福州今年出现的第40个高温日,也是本月的第6个高温日。
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8月9日到12日,随着台风“卡努”北上,大量的季风水汽将涌入福州,福州各地易出现雷雨。随着降雨的到来,福州的高温也将得到缓解。
早立秋与晚立秋之说
关于立秋,民间有不少谚语,其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说的是,早晨立秋,之后的天气会比较凉快,而晚上立秋,天气就会比较闷热。
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是8月8日2时22分41秒,属于早立秋。专家介绍,其实立秋的早晚与之后的天气没有多大关系,接下去的天气会不会凉快,主要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台风的影响等,仅仅根据立秋的时间早晚来判断,不够科学。
立秋时节习俗多
关于立秋节气,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
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日称体重,然后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由于夏日天气炎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大多会变瘦,于是就有了“贴秋膘”一说。不过,立秋之时暑气尚健,吃太多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脾胃负担,因此,切忌盲目进补。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时节,我国的“咬秋”习俗,是指在立秋日多吃西瓜,以求解暑降燥。
立秋养生正当时
燥是秋的主气,因此,立秋时节的养生重点是健脾胃,润“秋燥”。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立秋之后,燥气当令,人们易出现咽干舌燥、鼻塞咽痛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多吃莲藕、百合、杏仁、萝卜、山药、枸杞、银耳、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物,防燥养肺,清热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酷暑,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记者 林舒颖)
来源:福州晚报
二十四节气 | 立秋“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之一个节气,标志孟秋时节正式开始。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制图设计 宋德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将会迎来一年中的转折点,但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此时虽立秋,但我国多数地区还处在暑热阶段,尚未出暑,需等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时才算差不多完全出暑。气象资料表明,往往要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之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立秋作为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气,民间有应时序、送暑气、迎秋气的民俗活动,如“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贴秋膘”就是“以肉贴膘”,人们吃炖肉、烤肉、涮肉等佳肴,用以弥补夏天的身体亏空,此食俗在北方尤其盛行;“咬秋”就是吃西瓜、甜瓜,不仅可以清暑气,还有将秋凉咬住的寓意;“晒秋”就是晾晒各种农作物,代表丰收的喜悦,期盼秋天迎来好收成。
今日立秋,
别忘“咬秋”与“贴秋膘”。
丰收季节即将到来,
也祝愿大家都有一个收获满满的秋天!
记者 宋德政
节令之美·立秋丨立秋也有“早”“晚”之分?新华社天津8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虽然这个节气名带“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候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定,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之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由国庆表示,这些民间俗话来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立秋无论早晚,炎热的气温已到尾声,时节向着“秋意渐起”行进。落叶知秋,岁月迎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让我们在“咬秋”“摸秋”“贴秋膘”等民风民俗活动中一起迎接立秋的到来,齐齐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明天立秋,你知道立秋的特点与风俗吗?五种事要做,快来了解!立秋,古老的传统节气,今年在8月8日准时到来。随着它的到来,夏天逐渐走远,秋季悄然而至。气温开始逐渐降低,饮食方面也需要适时调整,多吃应季的食物,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明天立秋,你知道立秋的特点与风俗吗?五种事要做,快来了解!
1、啃秋
立秋,也是啃秋季节的来临。啃秋不仅是一种民俗习惯,更是一种保健养生的 *** 。在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吃西瓜或其他水果,以此来润肺生津、防止秋燥。南方人将此习俗称为“立秋啃秋瓜”,北方人则称之为“咬秋”。除了保健之外,啃秋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咬住秋天,表示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啃秋也代表着人们期待着一个丰收的秋天。所以,不妨在这个立秋节里,吃上一口水果,体验一下啃秋的乐趣和健康的好处吧!
2、食秋桃
立秋时,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要吃秋桃,大人和孩子都要吃一个。但是和普通桃子不同的是,秋桃的核是不能扔掉的,要留下来。这个核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等到除夕这天,将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候,瘟疫、疾病肆虐,人们很难抵御,所以他们开始寻找 *** 来祛病驱灾。后来,他们发现秋桃的核可以燃烧,烧出的灰烬有驱病的功效,于是就有了这个传统。但是中国人依然会保留这个习俗,把秋桃和除夕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寓意着新的一年会平安无事,没有瘟疫的侵袭。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尽管时间不断推移,但是许多传统的习俗和风俗依然被人们珍视和传承。
3、吃“福圆”
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传统风俗,立秋这天人们要吃“福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而龙眼,被视为是具有福气的水果,因此也被称为“福圆”。因此,这个时节吃龙眼也是非常常见的风俗之一。
4、悬秤称人
清朝时期,嘉兴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民间习俗——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如果体重没有增加或者反而减轻了,就会被称为“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这种习俗一时间在当地广为流传,不仅小孩子,成年人也都会参与其中。据说这不仅是为了检验身体健康状况,还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5、晒秋
晒秋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农俗现象。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晒秋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习惯。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只好在房前屋后或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晒秋则是收获后的一种处理方式。晒干的农作物不仅可以保存更久,还可以通过晾晒提高品质,增加风味。
立秋,一个重要的节气,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风景和美好。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时节,我们需要把握时机,多吃应季食物,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不忘传统,继承文化。
今日,立秋!要不先躲躲?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是为禾谷成熟。
在民间,老一辈人关于立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后,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寒蝉也开始鸣叫。
作为传统节气之一,立秋这一天,有人们熟知的“贴秋膘”“咬秋瓜”等习俗,也有“躲秋”“报秋”等古老传统。
为什么要“贴秋膘”?
立秋日,民间素有“贴秋膘”的风俗。清代,立秋更是有“悬秤称人”的习俗,要将人在立秋日与立夏日的体重做对比,如果体重减轻,就称此夏为“苦夏”。
夏季天热,古时人们消暑能力弱,胃口不好,食量降低,体重自然会减轻。因此,到了立秋,人们就要“补回来”,也就是俗称的“贴秋膘”。
“贴秋膘”也要适度。对现代人来说,“贴膘”容易,“减膘”可就难了。大鱼大肉之外,夏秋之交的蔬菜水果也不失为一种健康的“嘴上消遣”。
而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咬秋”的风俗。“咬秋”也称“啃秋”,是指在立秋日吃西瓜,寓意夏日炎炎,吃口西瓜将其咬住。
民间认为,立秋时吃西瓜可不生“秋痱子”。江浙一带还有西瓜与烧酒同食的说法,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防疟疾。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吃西瓜伤身体,因此,立秋是人们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的机会。
立秋,“先躲为敬”
“躲秋”,如其字面所示,就是在立秋要躲起来不见人。这样的习俗从何而来?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决定,而立秋作为阴阳转换之时,宜静不宜动。
民谚云:“立秋不躲秋,秋冬是非多”。根据民俗,立秋时分,人们应该躲在房屋里,拉上窗帘。有些地方的人们需要在立秋当天呆在家中,避免见客人,不能与人发生口角,甚至耕牛在这天都不能劳作。
从气象的角度来看,立秋时节气温波动大,传染病多发,频繁外出活动容易生病。除此之外,秋季天干物燥,甚至有“秋后一伏,晒死老牛”的说法,“躲秋”也利于避暑。天气炎热,人的心情也跟着烦躁,所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这或许能解释“躲秋”的来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躲秋”的习俗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夏秋之交,冷暖空气“角力”,温差较大,要注意防暑和保暖,提高抵抗力、预防生病。天干物燥,可以多食多饮温和滋润之物,调整身体和心情。
迎秋,我们是认真的
除了“躲秋”之外,古人还执着于“秋天的之一片落叶”,甚至要将秋天精确到时辰,俗称“报秋”。
中国迎秋的风俗源远流长,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少昊就是主管秋的官。在周朝,立秋那天,天子带着官员们开启西郊之旅,向少昊祭祀。这个习俗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演变发展。
东汉时期,除了祭祀,天子还要带领大臣狩猎比武。而到了宋代,立秋这天,宫廷里的盆栽梧桐会被搬进殿内。等到立秋时分,太史官高声宣布秋天的到来。如果此时梧桐树落下叶子,这个秋天就将是“吉秋”。
看似诙谐、过分有仪式感的“报秋”习俗,其实是古人将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成果。“立秋”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还承载了古人对收获的盼望。
秋季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厚重的季节。尽管诗人常常“逢秋悲寂寥”,叹惋凋敝,但秋季对百姓来说还意味着丰收与喜悦。传统习俗的背后,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丰收的憧憬、对气候更迭的不安……对秋天矛盾的情感被浓缩到民俗中,被时间表达出来。
讨个彩头也好,调剂生活也罢,今年立秋,你是想有仪式感地吃一顿,还是“回家躲躲”,又或者当一回“报秋员”呢?
作者:程丽诺
来源: 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