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视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91 0
七律 端午怀念屈原(外五首)

#夏日生活打卡季#

作者:舟子/韩俊清/柯美柘/毛峰/桃子

七律 端午怀念屈原(外一首)

舟子(库尔勒)

端午来临艾草香,神州享蔡祀仪忙。

登舟纵棹寻忠义,煮粽依栏忆国殇。

屈子别离千载烈,黎黔追祭万年长。

汨罗江上无穷尽,墨传骚人忧瞩伤。

七律 汨江味香邀屈原

喜迎端午戏开场,故里家乡起藕塘。

楚楚红蕖揺碧水,田田玉叶染骄阳。

摇枝鸣鸟轻功展,亮翅飞燕妙舞翔。

烧烤粽甜邀屈子,离骚诗颂汨江旁。

七律 赞人民教师

韩俊清(内蒙古武川县)

一身正气培红花,两字良方绿叶嘉。

三尺书台迷岁月,四知翰墨染烟霞。

五经妙理栽桃李,六艺奇文到处家。

七百雄才星路远,八千壮志笔新夸。

注:两字指认真二字

七律 高考

柯美柘(江西)

沙场角逐有高低,出鞘钢锋势不迷。

遇水搭桥攻砦堡,逢山开路藉青藜。

龙吟气韵鳌头夺,雁荡风神蕊榜题。

剑若偏斜颇失准,文心重激舞闻鸡。

散曲〔双调〕沉醉东风 芭蕉吟

毛峰(淮安)

芳馨丹青有缘,骚人词客深怜。

丽华玉栏杆,芳草斜阳院。美人心事有谁谙?

运水岸,青山巅,缕缕相思夜雨传。

传到无可奈何天,洒洒潇潇千万点。

我家石玉村

桃子(湖南衡阳)

小村石玉柳风斜,喜看炊烟百姓家。

似火红榴妆锦绣,若琼碧叶托奇葩。

林融淑气和天籁,岭透祥光汇绮霞。

桃李枝头丰硕果,乡亲父老笑如花。

编辑:李勋修/朱刚/杨小福《青烟威文学》编辑部

【读史明智】毛主席诗词中的屈原形象:“屈子当年赋楚骚”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过端午,必然要想到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辞赋传统的开创者,不仅留下了《离骚》《天问》等千古绝唱,更以其崇高的政治理想、高洁的政治人格和慷慨赴死的勇毅悲壮,为人们所敬仰,传颂至今。

*** 主席就十分欣赏屈原这位“同乡”。广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楚人,毛主席青年时代求学、游历的湘江流域,也留下过屈原的足迹和诗篇。毛主席深受楚辞文化影响,青年求学时代就曾用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写了《离骚》全篇,成为流传至今的毛主席最早的书法作品之一。毛主席赞赏屈原的文学、政治才能,更推崇他担当责任、敢于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毛主席诗词充满浪漫的想象、上天入地的求索精神,融古代神话传说、神话人物于革命叙事,包罗万象,博大宏伟,可以说是对楚辞传统的推陈出新。


一、“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青年时代即以屈原为榜样


青年时代的 *** 深受古典文学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对屈原十分欣赏。除了喜欢屈原的辞赋,他还特别推崇屈原本人,曾在勉励友人的赠诗中表达对屈原的认同。1918年4月, *** 送别新民学会会员、也是他通过《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交到的好友罗章龙赴日本求学,赠给他《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纵宇一郎为罗章龙化名)。开篇即写湖南长沙的钟灵毓秀:“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以在长沙留下足迹和文章的楚国屈原、汉代贾谊为代表,显示楚湘之地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其中不无引以为傲的自豪感。

屈原、贾谊同为辞赋大家,屈原被放逐后在沅湘一带留下了《离骚》《九章》《远游》等辞赋,其临终前写的《怀沙》,一说是怀念长沙之意,投水的汨罗也在长沙附近;贾谊被贬谪为长沙王傅,念屈原,感身世,写下了《吊屈原赋》《鵩鸟赋》,流传至今。两人政治上均有远大抱负和杰出才能,年轻有为,名重一时,但后期均囿于形势而不得志。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将二人合并作传,写成《屈原贾生列传》。在长沙求学的青年 *** 也在诗中将“屈贾”二人并举,突出其“年少峥嵘”之才,表明对他们的欣赏,也寄托了像他们一样奋发有为、担当责任的志向。

屈原面对楚国政治昏乱、外敌入侵的飘摇形势,力图革除积弊,重整乾坤;贾谊面对汉文帝时诸侯势大、匈奴侵扰等问题,作《治安策》等政论,痛陈时弊和应对办法,力图消除祸患,长治久安。年轻时的毛主席所处的时代,同样是内外交困,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楚国当年那样政治腐败、强敌虎视的局面,有分崩离析、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优秀的青年志士不会甘于沉沦,被称为“毛奇”的青年 *** 与同学们积极磨炼身心意志,修学储能,为天降大任做准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送纵宇一郎东行》还写道:“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勉励自己,表明了在沧海横流之际挺身而出,如鲲鹏击浪般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宏伟抱负,透露着改造社会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充满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刚健品格和浪漫雄奇的楚辞流韵。


二、“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晚年尤其赞赏屈原的战斗精神


贾谊和屈原结局都是悲剧的。屈原因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投江自杀,贾谊因为在担任汉文帝之子梁王的太傅时,梁王落马摔死,而自责失职,终日哭泣,忧伤至死。相比之下,屈原死得悲壮,他的死虽是个人的选择,却是为国为民而死;贾谊则死得憋屈,更多是为皇室子弟、为私人感情和个人前途忧虑而死。毛主席欣赏二人的才华,但更推崇屈原的激昂壮烈,不赞同贾谊的忧郁憋屈。

在写于1964年的七绝《贾谊》中,毛主席再次将屈贾二人联系起来:“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对贾谊的早逝感到惋惜和不值,在他看来,贾谊终究气量小了些。

而对赴死的屈原,毛主席并不认为他的死没有价值,而是将其理解为壮烈的抗争。1961年秋,他写下《屈原》一诗:“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写出了屈原不一样的气势。尤其把屈原写的辞赋看作是鞭挞黑暗的“杀人刀”,可谓别开生面。

毛主席是极为看重文化、文艺的战斗作用的。他在欢迎女作家丁玲到陕北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词中,化用拿破仑的名言来形容文艺战线的能量:“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对屈原,他欣赏其文采,更称道他坚强不屈、勇于抗争,誓死不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战斗精神,而这突出地表现在《离骚》等辞赋作品中。




在《离骚》里,屈原不但批判楚王身边的一班佞臣,连楚王也一并揭露,直指其听信谗言,忠奸不辨:“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闭目塞听,不能体察下情:“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朝令夕改,毫无信义:“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直言错在君王:“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这样大胆直接的批判,远远超出了一般辞赋文章的“讽谏”尺度,正如匕首响箭刺向昏君佞臣。

后世文人写辞赋,主张“劝百讽一”,以劝诫为主,讽刺的比重少之又少,直至毫无踪影,干脆将辞赋变为歌功颂德夸饰荣耀的浮夸文体,可以说偏离屈原开创的楚辞精神远矣。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就评价道: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意思就是屈原之后的辞赋家,都只是继承了屈原的辞令,却不敢直谏,而一味地粉饰太平,楚国也因此灭亡。

毛主席在诗中推崇屈原的战斗精神,“手中握有杀人刀”“一跃冲向万里涛”二句一改人们印象中作为忧郁文人的屈原形象,刻画出了一个作为战士的屈原,极有感染力。“抱石自沉”的悲怆无奈,在毛主席笔下转而成为冲天一跃的慷慨壮烈,与万里波涛一样崇高,精神亦如江水滔滔不绝,虽死犹生。

正如鲁迅评价写出“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陶渊明,除了“悠然见南山”,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再如作为书法家、公文家的东汉蔡邕,在《述行赋》中也写出了“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粃而无粒”这样堪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性词句,“才明白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题未定草六》)。

发现和推举古代文士作为战士的一面,不认同“在沉默中灭亡”的贾谊式的逆来顺受、忧郁而终,推举“在沉默中爆发”的屈原式的不懈抗争、战斗到底;歌颂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忧愤,而不是为一己得失惶恐涕零,这也是毛主席和鲁迅心意相通的一点。

三、“欲与天公试比高”:毛主席诗词中的屈赋传统


联系到写《屈原》一诗的时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印度开始军事挑衅,内外形势雪上加霜,极为严峻,更需要顶住压力,不畏强权,勇于斗争,那么,毛主席在《屈原》中流露的政治情感就不难理解。也是在1961年,毛主席为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写了两首诗,歌颂鲁迅“刀光剑影任翔旋”的永不妥协的斗争性,和“忧忡为国痛断肠”的深沉的人民情怀。同时期的其他诗词如《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冬云》等诗词中,有“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词句,亦充满坚强不屈、藐视强敌、敢于斗争的英雄主义情怀。

毛主席诗词浪漫雄奇,有不少楚辞的影子,而更有革命者的昂扬,是战斗的浪漫主义。“欲与天公试比高”让人联想到《离骚》中“吾令帝阍开关兮”的叩问天穹,而更具气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让人想到屈赋中上天入地的寻访探索,而更为豪迈自信;《贺新郎·读史》对“三皇五帝神圣事”的不以为然,可比屈原《天问》中对上古神仙圣人事迹的质疑。

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交融,是楚辞的一大特点。毛主席诗词中不乏对神话人物和传说的化用。“不周山下红旗乱”“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牛郎欲问瘟神事”“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都亦虚亦实,极有表现力。面对富有神话色彩的昆仑山,诗人突发奇想:“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地球的周行不滞,宇宙的浩瀚无穷,则化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光华灿烂的诗意表达。其想象之宏伟奇特,有李白、李贺等诗人的影响,但溯其源流,亦是《庄子》、楚辞开启的浪漫风格。

在《答友人》中,诗人赠答同乡好友,则尽取湖南本地的神话典故,“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等句,明显有《九歌》的影子,让人想到《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想到《湘君》中“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等画面。屈原这位“同乡”,带给湖湘大地走出来的诗人 *** 多少灵感和热情;而革命者的 *** ,又更推陈出新,以革命叙事入于传统文化形式,熔铸成革命浪漫主义的新文艺,将积极奋发的战斗精神推到极致。

爱国而不愚忠,为民不计私利,抗争而不妥协,死节而不苟活,这就是毛主席笔下的屈原。一生为国为民战斗不息的毛主席,一辈子勇于挑战、上下求索的彻底的革命者,在屈原的辞章和身影中,亦看到了战士的形象。

毛主席作《七绝?屈原》,端午节的联想


端午节,因屈原而衍生;端午情,因屈原而崇高。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七绝?屈原》,是毛主席于1961年所作的,主要是歌颂屈原所创作的《离骚》等现实主义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进行鞭鞑批判,就像锋利的刀刃一样,毫不留情,刺向不合理的现实和制度,刮骨疗毒,对权贵阶层绝不妥协,最后为了心中的理想以身报国,宁折不屈,慷慨赴死,警醒后人。

毛主席所作的这首诗,曾有人仿毛主席的书法写下来,我们来看一看。


?此书初看,对毛主席书法不甚了解的真以为是毛主席所书,特别是书作中的“手”、“有”、“向”、“万”、“涛”,落款的“毛”、“东”等字,颇有几分神似。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很好分辨出来是伪书作的。因为这些字虽然形似,但骨子里字的气质完全不相同,点画不够自然流畅,运笔有点小心弈弈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字的点画不够沉实,特别是提笔出锋,轻飘虚浮,墨韵没有杀进纸里。其他字的字形就已经写得不像,更容易得出虚伪的感觉。尽管是伪书作,这种模仿学习的态度还是可以肯定的。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视频-第1张图片-


毛主席手抄屈原《离骚经》

?屈原是毛主席非常喜爱的古代诗人,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主席就痴迷于屈原的《离骚》,曾用俊秀的小楷一丝不苟地抄录下来,对屈原无情抨击贵族的腐朽统治大为感动,对屈原刚直不阿、以死殉道的高洁品质十分赞赏。屈原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华夏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为心中的崇高理想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这就是毛主席所作的《七绝?屈原》和端午节给我们的启迪。

七律 · 咏端午缅屈原


文 / 李清珍



又到端阳艾草芳,街头巷尾粽飘香。

缅怀屈子忠魂祭,犹忆诗人志节昂。

天问九章惊日月,离骚千韵励炎黄。

龙舟竞渡波涛急,记念先贤共举觞。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你都知道几首写端午的诗词名篇?

粒粒糯米香 片片粽叶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

最诗情画意的民族

每逢节日

文人骚客都喜欢

赋诗填词

表达内心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

历史上关于端午节

流传下来的有哪些诗词名篇

诗词推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1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

2

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

3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

4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

5

午日观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6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舒頔

7

端午三首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赵蕃

8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权德舆

9

同州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殷尧藩

10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

11

南乡子·端午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李之仪

12

己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贝琼

13

午日处州禁竞渡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汤显祖

14

贺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刘克庄

15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

来源: 达州发布

端午节,屈原颂


悲咽的汨罗为谁汩汩流淌,

倾颓的楚山为谁声声呼唤,

龙舟为谁划起,离骚被谁吟咏,

水悠悠载不动国殇,泪涟涟诉不尽衷肠。



菖蒲竹叶翠绿,芳兰香草熏香。

一只艾草插于门廊,几条香囊佩于身上,

一杯雄黄酒洒入江,敬万里忠魂随远方。

你心系明君,爱怜百姓,

梦萦疆土,死归故乡。



你带着使命而来,匡扶正义,铲除奸邪,

你拥趸唐尧虞舜,憎恶夏桀殷纣,

你忠言直谏,却被谗言诋毁中伤,

你怀有一腔的热血,却被弃之敝履,

你眼里的光明都被黑暗吞噬。

苍天有泪,星子黯淡,日月无光。



你哀民生多艰,却报国无门,被流放僻荒,

你赤子之心,如琉璃素洁,玉宇澄亮。

你初心不改,以死明志,最终抱石殉江。

自古就有为民 *** 之人,心怀天下苍生,

也有修德立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

身系社稷江山,为黎民百姓指引方向。



五千年的史书上,记载了诗魂和梦想;

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埋葬了奸邪与匪寇;

八百里云和月的星空,铭记了英雄和脊梁;

而你,成了穿越几千年的一束光。



秭归深处把谁的灵魂安放,

汨罗的水色苍茫为谁而怅惘,

龙舟划起的是一个国度的希望,

粽子纪念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你的离去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悲壮,

一抔热土,几缕英魂,

随江水悠悠,浩浩汤汤。



你看,黄河为你龙吟华夏,

长江为你千帆竞发,

一苇粽叶啊,包裹着沉重的哀伤,

一滴泪水啊,也随着云梦潮起潮涨。

忠骨犹在,英魂不朽,

你流放的地方,升起灼灼的朝阳,

你挚爱的国度啊,也如丰碑般巍巍安详。



你的诗歌辞赋在文化的长廊里熠熠生光,

你的万古诗心也镌刻在人民的心房,

你的美政也成为人类永恒的理想,

忠君爱国的理念也是龙族精神永远的颂扬,

你的热血永远在神州五千年的脉搏上贲张。

生是郢都的曙光,死亦在史册上千古流芳。



在粽叶飘香的五月,

不问天地宽、也不说日月长,

隔着天青色的时空,

为你焚一支虔诚的檀香,

斟一杯叫世间的清茶,

敬一杯叫热爱的烈酒,

敬中华民族的侠肠柔骨,铮铮脊梁。



当浩瀚的星空吞噬端午的骄阳,

当五月初五的雨水填满楚江的眼眶,

当家家挂起艾叶,户户飘来粽香,

你能否在一首诗中醒来,

来看看霜冷长河里为你升起的――

永不落的太阳!


作者:诗然,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诗然散文诗歌】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端午”话屈原

作者:卢忠仁(教授)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大节,端午节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不解之缘,如端午节的赛诗会、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都与屈原有关。

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面就屈原的生平、楚辞、端午诗词中的屈原等问题作点介绍。

一、高洁峻伟“清烈公”

屈原(公元前340——278 ),名平,字灵均,宋代追封屈原为“清烈公”。屈原生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北岸的湖北秭归县屈原乡乐平里,楚武王后裔。 东晋袁山松《宜都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蹔(zan,同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隽异。……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信欤。”

屈原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青年时期来到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历经辅佐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朝,曾被封为左徒(相当于左丞相)、三闾大夫(管皇家宗庙和皇家三大姓的教育),是杰出的政治家。善于辞令,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提出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主张。后遭谗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语),被流放2次,之一次流放是汉水上游的汉北地区,第二次是沅、湘。 他第二次被放逐的路线大略为:离郢都,经鄂渚、入洞庭、至长沙、居溆浦(湖南怀化沅水中游)、至汨罗。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听说后遂对祖国失去最后的希望,便于夏历前278年5月5日在湖南汨罗江边“一跃冲向万里涛”,( *** 《屈原》)抱石沉江自尽。

屈原沉江,在历史上有多种记载,如:

贾谊《吊屈原赋》:“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 司马迁《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庄忌(西汉)《哀时命》:“屈原沉於汨罗。” 王褒(西汉)《九怀 . 尊嘉》:“屈子兮沉湘。” 王逸(东汉)《楚辞章句》说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屈子沉江而死,以身殉国、以身殉志,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乐章。

屈原留下《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与日月齐光”的楚辞,被人称之为“中国诗祖”、“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在文学史上与“赋圣”——宋玉并称“屈宋”。后世注《楚辞》者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南宋朱熹《楚辞集注》、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清代戴震《屈原赋注》……

屈原爱国爱民、理想崇高,人格高洁,品行坚贞等特点,在楚辞中都有表现。如有爱民哀民、慈悲众生、怜悯百姓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有表现追求真理、求索不懈、矢志不移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表现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节操坚贞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挚爱祖国、怀念故乡、守望桑梓的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忠君爱民、身殉祖国;屈原正道直行,坚贞不屈;屈原人格清洁、信仰崇高;屈原精神博大、情感深厚;屈原才华横溢、光照日月;……在2千多年的历史中,屈原的人格和精神感动过无数人。 屈原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高洁正直的道德精神……让后人无限感叹、无限敬仰!

略举数例,如:

a 、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引》中说屈原及《离骚》:“与日月争光可也。”

b、南朝沈约:《宋书 . 谢灵运传》说屈原:“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c、宋代大哲朱熹说屈原“大节纯全”、“乃千载一人哉!”(《楚辞后语 . 反离骚第十六》)

d、文化大师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说:“周秦间之大诗人,不能不独数屈子也。”

e、鲁迅1926年出版《彷徨》,引录《离骚》诗句作为书前题辞:“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f、郭沫若说屈原:“像他这样大仁大义的人物,我觉得实在是可以‘参天地’。”(《屈原思想》) 又说:“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之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屈原身世及其作品》)

g、伟人 *** 十分敬佩屈原,不仅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提到屈原,还写有一诗:《七绝 . 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二、“诗祖”楚辞垂千古

1、屈原与楚辞

屈原作“楚辞”25篇。 先说什么是楚辞?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 . 校订楚词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楚辞”写的主要内容是楚天、楚地、楚山、楚水、楚景、楚物、楚语、楚声、楚人、楚魂……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在历史上屈宋往往并称、合称、连称。

在屈原25篇楚辞中,《离骚》居首,《离骚》373句,2491字。 《离骚》篇名,解释纷纭,有13种之多。最主要有2种:一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二是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 . 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其次是《天问》,《天问》374句,一口气就提出了172个宇宙天地间的发人深省的问题。而文学色彩浓厚的是《九歌》、《九章》。


2、屈原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及楚辞特别是《离骚》,在文学史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略举几例:

a、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 、东汉班固《离骚赞序》: “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c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 辩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d、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e 、杜甫《最能行》:“莫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f 、陆游《白鹤馆夜坐》:“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中原?”

g 、高似孙(宋)《纬略 . 楚辞》:“今观屈宋骚辞,所以激切顿挫,有人所不可为者,盖皆发于天。”

h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i、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 . 屈原及宋玉》)中说屈原的“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他还集《离骚》中的“望崦嵫而忽迫”,“恐鶗鴂之先鸣”为条幅,多年挂在书房,以警醒自己珍惜时光。 (“崦嵫”(yan zi),即崦嵫山,传说是太阳降落的地方。 “鶗鴂”(ti jue)即杜鹃,杜鹃一鸣叫,春天就结束了。)

j 、伟人 *** 青少年时代就熟读屈原楚辞,并用小楷工工整整抄写了《离骚》。 1972年 *** 在 *** 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将一部《楚辞集注》线装本作为贵重礼物赠送给了田中角荣。

k 、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说《离骚》:“对于后代诗人影响之大,没有第二篇可以比得上。”

……

人们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有4个方面(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叫“四大美学思潮”),即: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佛禅美学精神,楚骚美学精神(李泽厚叫“楚骚传统”。)也就是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是中华四大美学精神之一。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无与伦比。南北朝沈约《宋书卷67谢灵运传》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各相慕习。原其飙流所自,莫不同祖 *** 。”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 . 辩骚》云:“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的确,屈原泽被、影响了身后无数文学家,特别是一些文学巨匠如:宋玉、司马相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杜牧、苏轼、元好问、高启、曹雪芹、鲁迅、 *** ……都受到过屈原的沾溉。


三、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

屈原在楚辞作品中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将天文地理、风雨雷电、动物植物、历史典故、社会人事、神话传说,神灵鬼怪、巫觋风俗……一起融入篇章,寄情于物,托物以讽。造成了一个瑰丽奇幻、迷离多彩的文学世界。

屈原的楚辞:感情真挚炽烈、文风峻洁峭丽、 风格浪漫不羁、想象丰富奇特、文气丰沛淋漓、辞采高华瑰丽、意象五彩缤纷,……屈原楚辞以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精妙的象征等修辞手法,造成了摇曳多姿、自由舒缓、回环往复、百转千回、波澜起伏文学世界,此文学世界表现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

屈原《楚辞》,可谓篇篇华章,句句锦绣,字字珠玑,琳琅满目。而贯穿其中的忠厚善良、缠绵悱恻,深情执着情感,更是感人至深;下面引录屈原楚辞中部分辞句,以说明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

《九歌 . 湘君》: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九歌 .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 . 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 . 河伯》: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九歌 .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九歌 . 礼魂》: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章 . 惜诵》: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九章 . 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 . 抽思》: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远游》: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弭节”即驻节、停车。 “高厉”,即上升、腾起。)

《远游》: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四、端午诗中的屈原

举不胜举的端午诗中,有大量写屈原的篇章,列举4首:


1、梅尧臣(宋)《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说:屈原生前抱恨,沉水而死,楚人痛哀,永追踪影。沅湘碧潭,澄水幽静,影映千峰,映照诗人。


2、苏轼《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苏轼诗说:深悲屈原,以身陨国,千载忠魂,一去不还;飘在何处?世人痛悲,父老哽咽,哀叫山裂;楚人遗风,投粽竞渡;悲壮烈士,气吞山河。

3、文天祥(宋)《端午感兴》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此诗写屈原千古沉冤,忠魂忠血堕入汹汹的谗言之波,遗恨未消。汨罗江边,人们千古祭拜忠魂。诗人感叹:江山如此,古都何在?写得沉痛悲壮,感人至深。


4、谢应芳(明)《端午日怀古》:

五月五日追前贤,九歌九章鸣素弦。

鲛人应泣鱼腹葬,龙伯合赠龟毛毡。

招魂感旧痛梁坏。反骚媚新图瓦全。

楚天尽处卧游去,舣舟酹月罗江边。

这首写屈原的诗别具一格:诗写到了屈原的煌煌作品《九歌》《九章》;写到了鲛人泣屈、龙伯赠毡的神话。诗人痛惜贤人遭谗、栋梁被摧,于是卧游楚天、酹酒江边、祭奠诗祖。


至于说到端午诗中吟屈原的诗句,那就真是不计其数了。如元稹(唐)《表夏十首》:“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宋祁(宋)《屈原祠》:“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余靖(宋)《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张耒(宋)《和端午》:“国亡身陨今何有,直留《离骚》在人间。” 赵蕃(宋)《端午三首》:“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边贡(明)《午日观竞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贝琼(明)《乙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暝,汨罗无处吊英灵。”……

这些诗句,有的歌颂了屈原高洁人格,有的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有的歌颂了屈原以身殉国的壮举,有的赞美了屈原的辉煌诗篇,……这是人们以诗歌形式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祭奠、悼念、缅怀;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

▲屈原祠内墙上的壁画。

五、端午词中的屈原

书写屈原的端午词,同样很多。下面评说4首:


1、陈著(宋《江城子 . 重午书怀》: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注:“兰皋”,长兰草的涯岸。 “绿绮”,古琴名。 词中“离骚”指古琴曲《离骚》。)

此词写道: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节使鬓发萧萧、怅思摇摇的词人想到潇湘南浦,那里南风凄吹、波涛汹涌,那里是千古忠魂沉江的地方。屈原精魂还在吗?无处问,有谁招。词人只能孤坐兰草岸边的房中,在小窗看完水中的龙舟竞渡后静静地坐下来,燃香一篆,对琴一张,弹奏《离骚》。词写得情意幽远、怅惘忧伤。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2、张榘(宋)《念奴娇》: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 蓠蕙椒兰江渚,较以艾萧终别。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谁信千古江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堪笑儿童浮昌歜,悲愤翻为戏悅。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蕙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蓠(li)蕙椒兰”,都指香草、香物。, 昌歜(chu,即菖蒲菹 zu,菖蒲根泡的酒。)

这首词写屈原可谓悲愤交织,情深意切。词人写道:屈原忠心耿耿,却罹谗网。细读离骚,击节叹惋。清浊同流,艾萧终别。彩丝缠粽,为英雄设。蕙风窗户,榴花热烈。悲壮绽放,为忠魂裂。……

3、王充(宋)《满江红 . 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前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这是一篇悲悼伟大屈原的词章。上片写悠悠千载,人们百舟竞渡,万家缠粽,祭奠忠魂的情景。 下片叙述楚国奸臣当道,谣言四起,屈原被逐,国破家亡,葬身汨罗的千古悲剧。 歌颂屈原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辞微文约流传千古。词写得荡气回肠,悲婉沉痛。凄怆无限。 。


4、舒頔(元)《小重山 . 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舒頔的这首小词上片写五月端阳节包粽子、悬艾草、挂菖蒲,以祭奠忠魂。下片歌颂屈原浩气贯长虹,忠义如日星,光照千古的伟大形象、崇高精神。读之让人对屈原产生无限敬仰之情。同时,对屈子的悲剧,又有几分痛惜感伤之意。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端午特辑】吊屈原‖吴亦非

吊屈原

吴亦非

每次临近端午节,我都想为屈原写点文字。但每次一到下笔时,发现自己对这位三闾大夫所知甚少。除知道他的名字和几个名篇外,也没有什么更了解的地方了。如果只是为了应景而用高度赞美的语言对其修饰一番,不也就成了“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之人了吗?

屈子为中国留下的,应当是充盈天地乾坤的浩然正气,是“崔杼弑其君”的秉笔直书,是千年不衰的风骨和气节。

每到端午,我总想整套古装,随便找条河往里一蹦,以此纪念屈原。只可惜生命只有一次,鄙人不会游泳,遂止。扬雄的纪念方式就很安全,“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扬雄不认可屈原的做法,他的态度和江上的渔父类似,认为无需以命相搏。我自然没有扬雄的才气,平生胆小怕事,天上打个雷第二天就要去医院打吊瓶。我也只好为自己的文章取名“吊屈原”。

沧浪之水如何?清也罢,浊也罢,世间哪儿有绝对的清和绝对的浊,有情必有浊,有浊必有清。清澈的水下面也是沉淀的泥沙。好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大唐的江流滚滚而下,江底的泥沙也就被翻上来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

屈原沉到了江底而化作了天上的星星。就像童话故事里对着星星许愿的稚子,屈原也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我们不曾知晓这位香草美人是以何姿态面对江水,是一跃而入,还是缓缓沉下。我们不曾知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泛舟江上,去寻自己的一场梦……

青牛出关无觅踪,但留风骨翠山峰。

庄惠相游濠梁上,苏张纵横六国中。

屈子叹,渔父颂,清浊何扰水淙淙。

临淄门下再无事,三江水畔有学宫。

2023年6月18日于宜宾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亦非(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蒋德均教授书剑创意写作工坊成员)

五绝·端午吟


五绝·端午吟

陈文举

端阳香染尘,忧念屈原人。爱国洒丹血,江天汨水身。


纪念屈原,一僧人写下一首简单的《端午》,却出名了一千多年

2300年了,每每想起屈原,每每读起屈原的离骚,都感觉他与他的作品都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每每遇到生活的挫折,每每遇到生活中的失败,总是能想起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每读起屈原的经典作品,每每看到他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每每觉得他的文化与精神都在发挥着照耀千古的作用,就会想起他那不屈与不媚于世俗的精神“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文化与精神,不仅影响了红尘俗世的芸芸众生,也更影响着遁入空门修行之人,其中在大唐就有一个和尚,他叫文秀,是晚唐著名的诗僧,出生于江南,昭宗时居长安,曾经做过文章供奉。

这文秀虽是一个僧人,但是却喜欢舞文弄墨,写诗作文,与唐朝末期著名的诗人郑谷、诗僧齐己为诗友。

文秀身在佛门,但是却心往红尘,屈原伟大的形象和感人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端午》,从此便出名了一千多年,而这《端午》也成了其一生的主要成就。

那么文秀的《端午》到底写得怎么样呢?为什么能够出名一千多年呢?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他这流传并出名了一千多年的《端午》,其诗如下: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如下:

“不知道端午节最早是在何时由谁发起的?但世人万古传闻的是,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的。

只笑那楚国境内,江河流转,一去不复返,波澜壮阔,烟波浩渺,茫茫然流向天际,却是无论如何也洗不尽忠勇与智慧并存、才华与日月争光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冤屈。”

一首诗读完,我们不得不佩服文秀这首文采与文义皆扬的诗;不得不佩服文秀雄劲的笔力和他对屈原深深的了解;不得不佩服文秀短短的二十八字却涵盖了对远古屈原深深的哀思。

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更是我国了不起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国丹阳秭归人,即是今天的湖北宜昌人。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就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得到良好的教育。他涉猎广泛,过目成诵,而且目光长远,才高志大。这样的屈原,如果不是蒙冤受屈,势必将会有一番作为,所以早年就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与信任,并先后让他做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管理楚国的内政外交等大事。

屈原在楚国提倡“美政”,那么什么是“美政”呢?“美政”其实是屈原提出的对楚国非常有利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政策,即对内主张举荐任用那些贤明有才干之人,并且修明法度,以法治国;对外主张修好与其他五国的关系,建立齐楚联盟,休养生息,以图共抗强秦。

屈原的“美政”不可谓不美,即便是在今天,也可以说是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是遗憾的是,这么美的“美政”,却遭到了士大夫阶层和楚国贵族的抗拒,更是遭到了秦国的破坏,楚王的枕边也还有郑秀这样的红颜祸水吹枕边妖风,所以屈原本人也遭受了无尽的排挤和诽谤,被蛊惑了的楚王于是再也辨不清忠奸丑恶,并先后把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和沅湘等地方。

听不见逆耳的忠言,却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和妖言,另一方面又屡次中了秦国张仪的诡计,最终楚怀王去到了秦国,天真地以为会得到秦国的友好结盟和好处,结果被扣留被戏弄,最终身死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后,更是听不见屈原的忠心之言,公元278年,楚国都城终被秦国攻破,国破城亡,无数的楚国百姓受难于秦国的铁蹄之下,绝望的屈原于是一跃而起,冲向了那茫茫无边的汨罗江中,以身殉楚国。

屈原虽然陨落,但是他的故事,他的悲壮,他的豪迈,他的忠贞,他心系天下民生疾苦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无数的人们,深深地影响着无数的人们,几千年来没有人可以忘记。

正是他的坚贞不屈,正是他高尚无比的道德情操,正是他能与日月争光的诗情才华,使得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使得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辟者和奠基人,并创下了“楚辞”,终成一家之言,“香草美人”的传统也延续后世,他也被人们誉为了“楚辞之祖”。

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和《天问》等主要作品为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也成了所有人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屈原文化与屈原精神与世长存,无时不刻地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数诗人学者、文人骚客也都深受屈原的影响,深受屈原精神的感动。

而唐末的文秀作为一个大隐于世的佛教中人,原本应该远离红尘俗世的喧嚣繁华与纷纷扰扰,但是影响深远的屈原文化与屈原精神,使他再也无法安心深处佛门,使他再也无法不过问红尘俗世之事。于是便提笔写下了《端午》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由此便出名了一千多年。

在诗僧文秀的这首诗中,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后人都因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这件事,都要包粽子投入江底或者划龙舟比赛,以祭祀屈原。这种风俗延续后世,成为了端午节雷打不动的习俗。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谁提出的端午节呢?这个节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仿佛无人可答,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说是端午节虽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亦不知道是何人所提,但万古传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确,端午节祭祖和其他的风俗都很少见,也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后来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事,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不管后世的人们再怎么百般歌颂再怎么千般祭祀,屈原蒙受冤屈,最终沉江殉国这样的悲剧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冤屈,那楚国的汨罗江,即便是波涛滚滚,茫茫无边,却是怎么样也洗刷不了屈原的冤屈。

文秀这首《端午》诗,虽说言短,但是却意蕴深远,经典无限,战斗力强,是向那奸佞小人,魅惑之贼开战的战斗宣言。

文秀的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无疑是经典的,因此文秀创作了这首诗之后,便出名了一千多年,历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图片来源于 *** ,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标签: 屈原 端午节 古诗 故事 视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