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品种,圆滚滚、毛绒绒、憨憨的,非常可爱,那高颜值的外表以及滑稽的动作让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了它们的忠实粉丝。
大熊猫可爱美丽的外表总是让我们忽略它的本质:其实它是一只熊。
大熊猫是熊科中的一种动物,属于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大熊猫种,同黑熊、棕熊、北极熊同属一科。
几十年来,对大熊猫的精确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它与熊和浣熊都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然而,通过研究大熊猫的遗传密码(DNA),科学家证实了大熊猫是真正的熊,是熊科的一部分。大熊猫与其他熊类在外形、行走和攀爬的方式、颅骨特征以及重要的社会系统和生殖生物学上都很相似。
熊科动物
大熊猫的耳朵,眼罩,口鼻,腿,手臂和肩膀处的毛皮颜色为黑色,其余的地方为白色。这种强烈的黑白对比色,能够让它们在森林中脱颖而出,找到彼此进行交配(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只有在交配的时候才聚到一起)。同时,颜色对比鲜明的大色块用来在竹子或树梢上进行伪装,躲避敌手。
黑白的皮毛颜色是一种很好的伪装
成年大熊猫体长约1.2-1.9米,尾巴长10-15厘米,肩部高60-90厘米。雄性的体重可达180公斤。雌性通常比雄性小,体重约在70-125公斤。总体来说,成年大熊猫的平均体重在100-115公斤之间。
大熊猫拥有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它饮食中99%却都是竹子
熊通常是食肉动物到杂食动物。例如,北极熊只靠肉和脂肪生存,而黑熊或多或少是杂食动物。大约700万年前,古代大熊猫也是杂食性的。到了240万年前,它们变成了食草动物,竹笋、竹茎和竹叶成为了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熊猫拥有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即消化道短而直,没有盲肠),以及肉食动物特有的基因,它们有时也吃鸟类或啮齿动物,但它们99%的饮食都是竹子。
大熊猫的肉食动物肠胃没有消化纤维素的纤维素酶,它们如何消化竹子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大熊猫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归功于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肠道本身并没有这样的微生物,需要从母亲的身体内获得。微生物可以分泌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然后在肠道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来提供能量。
尽管大熊猫能够消化竹子,但是消化率是比较低的(因为消化道短而直,限制了微生物的消化潜力,竹子没等被微生物充分消化,便到达了消化道的末端,排出体外了),所以能量和蛋白质的吸收率就很低,为了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蛋白需要,只能多多的吃,效率不够,数量来凑,通过大量的摄入来一点点积累达到身体每天需要的营养量。这样的情况使得大熊猫一整天不停地吃竹子,24小时内有12-15小时都在啃竹子,每天可以消耗多达30公斤的竹叶、竹笋和竹茎。由于这种大量的饮食,大熊猫每天排便可达40多次(真是吃的多,拉的也多)。
大熊猫的前爪、牙齿和下颚都适应了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的两只前爪都有一个“拇指”和五个手指。“拇指”实际上是一块从腕骨长出的籽骨,这个小小的假拇指与其他5指配合,帮助它在吃东西时,能熟练地握住和操纵竹子,几乎和人的拇指一样。而其它熊类没有这样独特进化出来的拇指,它们的前掌只有正常的五指。
大熊猫的前臼齿和臼齿比其它熊的更大更宽,扁平的臼齿用来咬碎和研磨植物纤维。它们也有锋利的犬齿,用来咬碎坚硬的竹竿。
大熊猫的大圆脸是由其强有力的下巴肌肉形成的,这些肌肉从头的顶部连接到下巴,非常强壮,让它们能够很好地磨碎食物,在消化食物时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
大熊猫为什么以竹子为主要食物?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理论:
一、大熊猫的饮食转换是食物短缺造成的
几百万年前,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动物从地球上灭绝消失,导致大熊猫的食物骤减。由于食物短缺,他们找不到足够的猎物来繁衍生息,于是将饮食向植物转变。而且由于其行动缓慢,不能快速移动,如果留在地面上,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成年大熊猫的天敌有豺和豹,黄喉貂以熊猫幼崽为食),所以它们会经常待在树上吃竹子。
二、科学家发现一种鲜味受体的基因突变与大熊猫的饮食改变相对应
通过化石研究表明,700万年前,古代大熊猫是杂食性的,在200-240万年前变成了食草性的。基因组测序表明,大熊猫的饮食转换可能是从失去唯一的鲜味受体开始的,大约在420万年,由于鲜味受体的基因T1R1发生突变,使得鲜味受体不能发挥作用,感受不到鲜味。味道在告诉我们喜欢吃什么方面很重要,鲜味相当于肉类中的高水平谷氨酸,鲜味受体功能失常,改变了大熊猫的食物选择。
基因突变后,原物质无法正常表达出来
三、也有科学家认为比起其它食物,大熊猫更喜欢竹子
科学家发现,竹子可能会在熊猫的大脑中产生一种奖赏反应。就像人们吃到某种食物,感觉很好吃,就像得到奖励一般。吃喜欢的食物使我们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让我们感觉良好。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记住这种良好的感觉,并鼓励我们在感觉良好的食物出现时多吃点。竹子中的某些物质可能有助于熊猫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吃竹子会让熊猫的大脑认为,就食物而言,竹子是非常棒的。
虽然这些理论都与大熊猫的饮食改变有关,但是饮食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各种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和 *** 都会影响食物的选择。所以大熊猫在几百万年前最初食物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仍是个谜,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貂熊:夹缝中的兽尸清道夫,实力比肩猞猁,可独自捕食400斤马鹿有生物学家认为,纵观所有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猫科动物才是进化得最为成功的捕食者,它们身上的每一个器官仿佛都是为了捕猎而存在。
那么猫科动物真的是猛兽界的天花板吗?其实同等体型下,鼬科动物也能比肩猫科动物。
有这样一种鼬科动物,它体力惊人,为了搜寻食物,大雪封山后还能连夜奔袭30多千米,勇猛却谨慎,能独自捕杀体型大于自己10倍的马鹿,也能紧跟猞猁和狼的身后搜刮残羹剩饭,甚至有能力干翻可猎杀独狼的猞猁,它就是貂熊。
鼬科动物是以小博大,性情残暴的代表性动物。
我就曾经看到过一只黄喉貂和猫互相撕咬,把猫咬伤后逃跑;亚马逊河雨林的鼬科动物美洲水獭可以捕杀鳄鱼;非洲草原上的平头哥更是无所畏惧,甚至可以从花豹和鬣狗口中抢食。
水獭捕食鳄鱼
水獭捕食鳄鱼
水獭捕食鳄鱼
貂熊也是如此,它和一只中型犬的大小差不多,大约长一米左右,体重可达到15至40斤。但它却能捕食体重超过400斤的大型草食动物马鹿,相比较小型动物,它更喜欢挑战大型猎物。
另外,貂熊的领地意识极强,成年公貂熊领地范围大约在1000平方千米左右,和成年雄性西伯利亚虎领地范围大体相当。貂熊生性残忍,就算自己的孩子闯入领地内,它们也绝不会放过,一定会赶出领地。
在雄性貂熊成年之后,它就会被母亲赶出家门自立门户。
貂熊的食性非常杂
貂熊基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活得如鱼得水,这与它们的食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森林中的猞猁与狼类似,它们只会食用新鲜的猎物,很少食腐肉。而貂熊则喜欢跟在猞猁和狼群后方捡食残羹剩饭,对腐肉来者不拒。
貂熊还可以凭借优秀的捕食能力猎食马鹿、赤狐、野猫、水獭、野鸡、和各种鼠类。食物短缺的时候,它们也会吃草茎、树皮、果实、蘑菇等。
貂熊的胸腹部也和黑熊一样,长着浅白色的皮毛,二者食性还非常相像。但貂熊很少冬眠,在寒冷的冬季,山上的熊、蛇、青蛙等动物都开始冬眠,而貂熊还凭借厚实保暖的毛皮穿梭于森林之中。
貂熊的爪子较大,和北极熊一样,脚掌都覆盖着毛发,为了食物,它们甚至可以连夜奔袭几十公里。凭借尖牙和利爪将埋藏在在雪地里的冻肉腐肉拽出来,啃食干净。有的时候还会猎杀正在冬眠的动物。
貂熊的忍耐力和长途跋涉的能力十分出众,科学家曾观察到美国大迪顿国家公园内的一只雌性貂熊在六十天的时间内至少走了800千米,这也得益于貂熊腹部及后腿位置的特殊结构,此处长了一圈皮褶,可以帮助貂熊在雪地中快速跳跃,翻山越岭。
夹缝中的森林清道夫
貂熊的智商非常高,在猞猁和狼群之间,貂熊一直把火候拿捏得非常准确。由于经常捡食两种动物的食物,貂熊很有分寸感,拿与猞猁相遇为例,在距离400米左右,貂熊便会做出反应,有八成是貂熊主动规避,一成是猞猁规避,一成是二者同时规避。
而貂熊是有实力猎杀猞猁的,有研究人员曾经观察到貂熊猎杀猞猁的事例。
而狼一般集群活动,所以狼群是貂熊的天敌,貂熊一般会在狼离开两天之后才会捡食狼群剩下的食物,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在夹缝中生存的森林清道夫,早就将森林法则烂熟于心。
马失前蹄,被狼群猎杀的貂熊
猞猁与狼
貂熊的保命绝技
貂熊还有一项非常厉害的保命绝技,那就是和大多数鼬科动物一样,在貂熊的 *** 附长有腺体,可以分泌非常难闻的臭液。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便会向外排出臭液,熏跑天敌。所以在大兴安岭地区貂熊除了被称作为狼獾之外,还被叫作“臭熊”。
貂熊的臭液不但可以保命,还可以标记自己的领地,貂熊在雪地中打滚或者将臭液抹在树干上,用臭液的气味驱赶其他动物。
在茫茫密林之中,貂熊是非常著名的投机主义猎食者,在夹缝中生存,既能抗又能打,如果论综合素质,貂熊可以比肩猞猁。
要知道,在少熊无虎的森林中,猞猁才是真正的单挑之王,它们甚至可以猎杀独狼或整窝的亚成体狼。在白俄罗斯的森林中,有的狼群甚至为了躲避猞猁,只能铤而走险前往森林边缘去繁殖幼狼。
而貂熊进可攻,退可守,游走于猞猁和狼之间,貂熊70%的食物都是来自这两种动物,尽管貂熊如此聪明和强悍,但它们的数量还在日益减少,我国现存野生貂熊不到300只,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图片来自 *** ,侵联必删。
在阴条岭的崇山峻岭间,植物学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新物种——巫溪虾脊兰,又在兰英大峡谷内首次发现了相思树的亲戚——穗花杉,紧接着,重庆中药研究院考察队又发现了一种神奇植物——水晶兰。
2021年,是阴条岭最热闹的一年。山里发现金雕、川金丝猴、林麝、梅花鹿与云豹等5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出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黄喉貂、鬣羚、斑羚、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林鸮、猕猴与勺鸡等33 种到处“搞事”;就连市级重点保护动物黄鼬、狍子、果子狸、豹猫、小麂、毛冠鹿与灰胸竹鸡也不甘寂寞,四处招摇。
有人说阴条岭里有这么多食草动物,应该藏有老虎。但是到目前为止,阴条岭布置的400台红外相机还没有拍到老虎的踪迹。笔者不能信口开河,在这里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上篇文章介绍了黑熊水潭里打滚??,飞狐拉便都要回巢??,斑羚带2个幼崽“抢地盘”??,母豹猫产下3只幼崽??,果子狸打了个响屁??。
这次,雪灵谷准备介绍小麂找伴侣,毛冠鹿竖起耳朵倾听动静,狍子在发呆,豪猪一家三口忙觅食,雄性红腹锦鸡“追”了雌鸡好几天了,雌鸡就是不理,还有红腹角雉 *** ,叫起来像娃娃哭。
01豪猪一家三口忙觅食,公豪猪在旁边放哨,先让小豪猪吃饱???
豪猪是夜行性动物,习惯在岩石下挖一个洞穴作为自己的家。白天,它们则躲在洞内睡大觉,夜晚,就全家出动,到处觅食。
太阳落山后,豪猪一家三口开始出洞觅食了。2只个头大点的豪猪是“夫妻”,身后跟着1只小豪猪,寸步不离。也许是刚刚睡醒,它们行动缓慢,反应也较差,走起路来都懒洋洋的。
突然,前面有棵树倒在地上,面对挡在面前的树枝,公豪猪想都不想,直接霸气地跨了过去,小豪猪也想学“爸爸”,结果奋力一跳,却没跳过去,被困在树枝上,急得团团转,都快要哭了!公豪猪只好又回过头来帮它。而母豪猪小心翼翼地从树枝下钻了过去。
它们来到了一块草地上,开始觅食了,母猪走在前面,低头四处嗅嗅,小豪猪跟在后面吃,公豪猪蹲在旁边,警惕地抬头四处张望,打量着周围。
这只公豪猪看起来憨态可掬,但它并不是什么“善茬”,从背部到尾部,它全身披着像簇箭一样的棘,像一根根利剑,非常坚硬而锐利。一旦被箭棘刺进了皮肤里,就很难 *** ,而且又痒又痛,十分难受。
02小麂找伴侣,绝不错过这个机会??
小麂现身了!一身黄亮的毛色,四肢纤长,身肥体胖。小麂在鹿科动物中算最小的之一,喜独居,常栖息在稠密灌木丛中。
旁边丰沛的食物,让小麂兴奋不已,它抬头正在啃食树上的嫩叶,眼睛还时不时四处张望,“吃餐饭”都不容易呀,还得瞻前顾后。
这家伙生性怯懦,不论走到哪里,都要仔细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生怕从哪里钻出来一只云豹来。幸好小麂长了一对好耳朵,听觉相当敏锐,外界轻微的一点响声,都能把它吓得跑出好几公里。
夜深了,小麂也吃饱了,但是今晚它不能大意,因为它已经闻到了雌性小麂的味道,绝不能错过这个美好的时机。
它等在这里,心仪的伴侣等会儿一定会出现吗?
03毛冠鹿露出两颗獠牙,竖起耳朵倾听动静??
雨后天晴,一只毛冠鹿从远处晃晃悠悠走了过来,格外小心,幸好有发达的听觉和嗅觉。
突然,它竖起耳朵,倾听动静,对四周观察了一番,还好,没有发现什么异动。于是,它又翘起那个短短的尾巴,慢慢往前走。
那个灵巧的鼻子也快速地扇动着,嗅探着食物的气味,嘴巴在地上不停地寻找着心仪的美食;不时还伸出舌头,舔着上嘴唇,露出嘴角边特有的两颗獠牙。
这只毛冠鹿长得像鹿,但没有角,皮毛黝黑发亮,四肢修长,头上有一撮像帽子一样的毛,耳朵的轮廓上有白边,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很像一位腼腆的少女,站在陌生人的恭维里,局促不安。
毛冠鹿是草食性动物,多以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与伞菌为食。它的胆子很小,但也很聪明。夏天喜欢跑到高山上去避暑,冬天则下到低山向阳的山坡避寒。
04狍子在发呆,还露出白 *** ??
又是一个闷热的下午,阴条岭的灌木丛中走来了一只狍子。长长的脖子,很是迷人;一双大眼睛,闪闪发亮;那双大大的耳朵一张一合,十分灵敏;像珊瑚一样的鹿角,初看还以为是梅花鹿。
天上飞来了一只老鹰,狍子发现不太对劲,似乎察觉到了“危险”,马上停止了进食。但是狍子没有立即跑,而是先竖起耳朵听了听,又睁大了眼,观察了一下四周的情况。看上去,这只狍子傻乎乎的,貌似在发呆。
不过,过了一会儿,狍子后退几步,转身跑进灌木丛。 *** 上那块白色的毛特别招眼,没看见尾巴,原来是因为刚才受到惊吓,尾巴翘起来了,露出了一个雪白的 *** 。
很多人迷惑了,这狍子遇到危险为何不赶紧逃命呢?别看狍子呆头呆脑的,其实精明着呢,它这样做,是有用意的,一是为了迷惑敌人,二是给同伴发出紧急的信号。
如果真的遇到天敌,狍子跑得比谁都快。但是你要知道,跑起来很耗体能,所以狍子一般会停下来听听,是在确认到底有没有危险,有没有跑的必要。
05雄性红腹锦鸡“追”了雌鸡好几天,雌鸡就是不理??
红腹锦鸡自古以来就被尊称为金凤凰,据说是因为红腹锦鸡和《山海经》当中的凤凰都特别相似,无论是从外形上看,还是饮食习惯上。如今,很多专家学者一致推荐它为中国国鸟。
红腹锦鸡一大清早就出来了,宛如从国画中走来一样,先是在草地上四处乱逛,接着开始进食,才吃了几口,又站在一块石头上大叫,生怕天敌不知道它在这里,幸好豹猫与云猫等小野兽都不在这儿。
这是一只雄性红腹锦鸡,全身十分漂亮,头部有金黄色丝状羽冠,身上呈金黄色,而后颈被带是橙褐色的,并有黑边扇状羽,五彩斑斓的羽毛使其光彩夺目。
相比之下,而旁边的雌鸡就要逊色了很多,通体呈低调的棕色系。头上方长有黄褐色斑点,耳羽呈暗银灰色,背棕黄且具粗大的黑褐色横斑,腰部及尾部也呈棕黄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斑。这虽然看上去很老土,但与周围环境十分接近,是十分有效的保护色。
当然啦,雄鸡的相貌如此“高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叫雌鸡都是外貌协会的呢?这不,这只雄鸡围着雌鸟转悠了好几天,无论雌鸡走到哪儿,它都紧紧跟随,生怕怠慢了身边这位“佳人”,而错失了“良缘”,但是雌鸡就是不理它。
06红腹角雉 *** ,叫起来像娃娃哭??
清晨,阴条岭茂密潮湿的山林中,突然传来一种类似婴儿哭声的奇特鸟鸣,那是不知疲倦的雄性红腹角雉在 *** ,宣誓地盘。因为它们叫起来像小孩啼哭的“哇哇声”,于是,人们称之为“娃娃鸡”。
要说颜色鲜艳,没有什么鸟,比得上红腹角雉的,雄鸡的羽色相当的艳丽,羽毛为深红色,并带有白色斑点,面部为 *** 的蓝色。
其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在它的脖子下还长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的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
也许是叫累了,这只红腹角雉一步一停,跑到地上来寻觅食物。还没吃上几口,林间一处浅浅的水洼,把红腹角雉给吸引住了,它跑上去一顿饱饮。
这还不打紧,它就像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见了水就兴奋,又开始在这里戏起水来。只见它奋力将羽毛蓬松起来,欣喜若狂地拍打着水面,肆意溅起的水花使它像喝了酒一样,格外兴奋。
结语??
森林里的精灵们,它们有的呆萌可爱,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华丽优雅。
2只七彩山鸡正结伴在草地里寻找食物,几只正勺鸡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
鬣羚在丛林中左顾右盼,一雌一雄两只林麝出现在小路上。
黄鼠狼的“亲戚”黄喉貂也不自在,正在准备像狼群一样围猎。
四五头野猪是个十足的“吃货”,它们不是在觅食,就是在觅食路上。
三只猕猴结伴而行,边走还不时回头看看,好像是在提醒同伴不要掉队。
你说,要是森林里出现了老虎,它们还会这般安逸吗?
保护中华秋沙鸭给力,吉林省又上央视啦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动物志、中国绿色时报、巫溪融媒体中心、重庆市林业局、华龙网、视界网、上游新闻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距今已生存一千多万年,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全球现有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不足3000只。吉林长白山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聚集地。近年来,吉林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为中华秋沙鸭撑起了“保护伞”。
度身定做人工巢穴,解决“产房紧张”问题
中华秋沙鸭作为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和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对栖息地生境要求极为苛刻,喜欢在水质清澈、巢址丰富、食物充沛且人为活动干扰少的环境栖息繁殖。
从每年3月中旬开始,中华秋沙鸭进入繁殖期,中华秋沙鸭不会筑巢,只能选择天然树洞当做巢穴,而树洞必须要符合中华秋沙鸭的身形,过大或过小都不行,位置又必须在水边。
现成的巢穴不好找,自己又不会筑巢,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中华秋沙鸭的“住房紧张”。近年来,在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工作人员为中华秋沙鸭度身定做了71个仿真人工巢穴,解决鸭妈妈“产房紧张”的问题,目前,这些人工巢穴基本上都住进了中华秋沙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防天敌威胁 树上箍铁皮包塑料布
中华秋沙鸭从孵化到生长,经常会遭遇天敌的威胁。在鸭宝宝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除去鸭妈妈的言传身教外,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也在全程暗中助力,帮助鸭宝宝茁壮成长。
秋沙鸭天敌有青鼬,还有松花蛇。青鼬上树的能力相当强,到顶上以后把母鸭子就给吃掉了,这一窝蛋就寡了。松花蛇上去以后它专门吃蛋,这窝蛋它要给吃了,鸭子今年也就白忙活了。中华秋沙鸭的天敌同样属于保护动物,如何既不伤害秋沙鸭的天敌,又能够保护好秋沙鸭,这成为了保护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将凡是挂上人工巢穴的树木,离地1米高处,都箍上了一圈光滑的薄铁皮,或者是包上塑料布,甚至还安装了防蛇刺网,这是工作人员保护中华秋沙鸭采取的土办法。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措施,可以对黄喉貂、松花蛇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防止食物不足 定期向河流中投放小鱼
眼下是中华秋沙鸭幼鸭破壳的高峰期,中华秋沙鸭幼鸭在破壳后的24小时,就会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巢洞中跳出,进入溪流中生活,这就是中华秋沙鸭的“跳巢”。
随着幼鸭的“跳巢”成功后,鸭宝宝就会跟随鸭妈妈进入附近的河流,河流是中华秋沙鸭的安全地带,也是它们的觅食场所。“下河之后,小鸭子会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进入河流的浅滩,那里有一些小型的幼虫,可以让刚刚出生的中华秋沙鸭进食。等中华秋沙鸭再大一些后,鸭妈妈会教给它们如何捕鱼。”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跟随妈妈100天左右,就可以自己捕鱼生存了。近年来,随着中华秋沙鸭数量的增多,为了防止河流食物不足的情况出现,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向河流中投放小鱼,以保证食物充足。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于洋 图片为视频截图
编辑:熊一黎
在群星闪耀的北京动物园中,一种动物脱颖而出实非易事。有一种色艺俱佳、活泼亲民且身份高贵的小动物,在入住动物园4年后,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10月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动物园最东边新落成的小兽馆前,端详着在树枝上闪展腾挪的那一抹靓丽的黄。它不时停下脚步,站在树枝上,用黑豆似的眼睛好奇地俯瞰围拢上来的游人。
北京动物园饲养过的黄喉貂,长着一双“白手套”。摄自北京动物园旧小兽区 | baboon
有人说:“快看,这有个猴儿在树上蹦!”
“不对,这个就是黄鼠狼!”另一个男子自信地向周围的人介绍。
终于,有人想起看一眼说明牌。“黄——喉——貂?这个就是貂啊,做皮衣的那个!”然后观众们扬长而去。
“什么?要拿我做皮衣?!”摄自北京动物园 | baboon
鲜有人知道,面前的这只动物,便是北京动物园镇园之宝之一的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亚洲东部特产,但在全亚洲只有不到5家动物园展出。
“我不是黄鼠狼!”
黄喉貂虽与黄鼠狼都来自食肉目之一大“帮派”——鼬科,但除此之外再无相似之处。黄鼠狼,也就是黄鼬(Mustela sibirica),属于鼬科八个亚科中,专业钻洞捕鼠的鼬亚科,特点是身材细长条形。而黄喉貂则属于专职上树的貂亚科,体型粗壮更像猫,脚掌宽大便于扒住树干,还有一条保持平衡的大尾巴。
黄喉貂是貂亚科体型排名第四的成员,仅次于“金刚狼”貂熊(又叫狼獾,Gulo gulo)、“豪猪杀手”渔貂(M. pennanti)和南美的狐鼬(Eira barbara)。
爱爬树的黄喉貂 | The Photomation / Flickr
此外黄喉貂还是体色最鲜艳绚丽的鼬科:以嘴角为界,嘴角以上的头顶和颈背纯黑色,下颌却是对比强烈的雪白。颈下和前胸鲜黄色,黄喉貂之名由此而来;前半身浅黄色,到后半身逐渐过渡到黑色,因此旧称“青鼬”,西南地区俗名“两头黑”(才不是“两头乌”)。四肢也是黑色,但很多东北亚种(M. f. borealis)的前脚都是雪白的,好像戴了白手套。
但如此漂亮的貂,存在感却出奇的低。记得十年前我和俄罗斯专家一起在黑龙江东宁调查时,向导在见到黄喉貂上树的足迹后,坚持让我给他当翻译,要考考俄国专家“这是什么动物”。专家做出正确的回答后,向导伸出大拇指——可见在他眼中,黄喉貂就是这片森林中最神秘的动物。
黄喉貂足迹,五指/趾印的排列方式呈现出鼬科特有的“1-3-1”,宽大的掌垫印便于爬树 | baboon
“我做不了皮大衣!”
但凡提到貂,大多数人之一反应是貂皮大衣,但那其实是鼬亚科的美洲水貂(Neovison vison)的皮毛(而且是养殖的)。还有一些人会想到宠物貂,但那是由鼬亚科的林鼬(Mustela putorius)驯化而来的。真正的貂类养殖难度极大,因此以前主要靠野捕来获取皮毛,这种血淋淋的时尚导致紫貂(M. zibellina)、美洲貂(M. americana)等种类一度濒临绝迹。
美洲貂 | Tim Gage / Flickr
但即使是毛皮贸易最猖獗的时代,也很少有人打黄喉貂的主意,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超保暖的“貂皮大衣”,作为一种貂,它居然怕冷!
绝大多数的貂属物种都栖于严寒的北方,有着极为浓密的皮毛和便于保温的短粗体型。黄喉貂却正好相反,它和它的近亲——印度南部的尼尔吉里貂(M. gwatkinsii),是全世界唯二的热带貂。这两位和其它貂属在600~1000万年前便分道扬镳,向南发展,占据了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
尼尔吉里貂,除了比较黑以外,和黄喉貂颇为相似 | Navaneeth Kishor/ wikimedia commons
尼尔吉里貂目前局限于印度的西高止山,而黄喉貂家大业大,广布于马来群岛、喜马拉雅山区、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在我国东北地区,可以找到黄喉貂与紫貂两种貂,黄喉貂占据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而紫貂占据高海拔的云冷杉林,一热一冷,生态位完全分离。
长白山区和俄罗斯远东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是黄喉貂分布的最北界,再往北就太冷了;自动相机摄自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注意这只东北亚种(M. f. borealis)的左前脚也是白色的 | 北京大学
为了便于散热,黄喉貂体型比其它貂类更为修长苗条,皮毛也更为稀疏;因此免于毛皮商的觊觎。它的头形也更为扁平,不像其它貂那样是个正三角脑袋。头骨、体型、习性和生境与其它貂差异如此之大,人们一度给它建立了一个新属Lamprogale。
黄喉貂的毛色也变异极大。越往南,躯干的黄色就越少,黑色就越多。东北和俄罗斯的个体以浅黄色为主;而到了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除了标志性的“黄喉”和颈背、肩膀有一点黄褐色外,基本变成全黑了,比起北方的黄喉貂,倒与印度的尼尔吉里貂更像一家子。
黄喉貂马来亚种(M. f. peninsularis),张永摄自马来半岛福隆岗(Fraser's Hill) | 张永
热爱家庭的“羌仔虎”
黄喉貂与其它貂类的另一个不同是,它是群居的!前面提到貂类养殖难度极大,部分原因就是其性格孤僻,雌雄合笼时一方动不动就把另一方咬死。但黄喉貂是鼬科中首屈一指的模(nüè)范(gǒu)夫妻,雌雄终身不换,活动时形影不离,睡觉时都要互相抱在一起。甚至有的孩子们成年后都不会立即扩散出去另立门户,而是留下照顾弟弟妹妹。在东北,我的向导见过最多11只一群的黄喉貂。
在树上交配的黄喉貂夫妇,Rushen摄自泰国岗卡章(Kaeng Krachan)国家公园 | Rushen / wikimedia commons
鼬科本就以骁勇善战著称,结成这么大一群,自然是逆天战力。黄喉貂可以像狼群一样围捕猎物,而且是从地面和树上全方位地立体攻击,因此成为了少数几种可捕杀有蹄类的鼬科。
超强捕食者。黄喉貂咬死了恒河猴(Macaca mulatta) | Life Of Wildlife / ***
在俄罗斯远东,黄喉貂是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在冬季的头号天敌,因为它们可以在树间跳跃免于陷入深雪,在速度上占优。在中国台湾,黄喉貂也是岛上唯一能捕杀有蹄类的现存最顶级捕食者,网上经常有旅者拍摄的黄喉貂捕食小麂(Muntiacus reeves,台湾称为山羌)的视频,以及被黄喉貂掏空的小麂尸体照片,因此台湾原住民称黄喉貂为“羌仔虎”。此外,黄喉貂还在亚洲山林中填补了鬣狗的生态位,是动物尸体主要的清道夫。
黄喉貂中国台湾亚种(M. f. chrysospila),king.f摄自中国台湾花莲县卓溪乡瓦拉米步道 | king.f / Flickr
为吃疯狂的“蜜狗子”
黄喉貂跟专业吃肉的猫科不同,它们也和其它貂类一样爱吃水果;尤其是秋季,它们多达90%的食物都是各种水果。比如,在湖北后河保护区的亚热带阔叶林中,它们吃得最多的是猕猴桃和花楸(Sorbus spp.)。黄喉貂还是森林的“播种机”。因为它们的肠道消化能力弱,只消化果肉,种子随着便便到处散播,促进了植物的扩散和森林的更新。有些果实,比如君迁子(Diospyros lotus)和北枳
摩擦摩擦。黄喉貂用腹部的腺体做气味标记;张棽摄自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 张棽
但相比肉、水果等常规食物,黄喉貂更爱的其实是蜂蜜——它们对蜂蜜的喜爱,和熊不相上下。不但丝毫不畏蜂蛰,还会洗劫养蜂场,像啮齿类那样用牙齿把木头蜂箱啃出大洞然后钻进去。此外它们也喜欢取食花蜜。因此东北将黄喉貂俗称“蜜狗子”。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写过一篇文章,叫《黄喉貂不成网红,天理难容!》。内有大量像上了发条一样“疯”的黄喉貂。北京动物园的官方公众号,也有推荐黄喉貂的文章。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小黄”粉丝都不理解,黄喉貂集昼行、群居、活泼好动、漂亮可爱这些元素于一身,为什么它就是不红呢!?
“我是黄喉貂,怕冷不钻洞,爱家爱生活,我想当网红。” | tontantravel / wikimedia commons
下回您要是去北京动物园,进门右拐再沿东墙一直向北走,在新小兽馆西北角的展区多驻足一会儿,并把“小黄”的靓照分享给朋友们。您在黄喉貂展区前逗留得越久,把它的照片传播得越广,就是对所有为它努力的人们更大的支持,对这个默默无闻的物种更大的帮助。
作者:baboon
身处各地的朋友们,你们所在城市中的动物园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来给大家讲讲吧~
凶猛!“食肉兽”黄喉貂首次现身武夷山,野猪都怕它,如何击杀?中国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居世界前列。这也说明了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稳定生物种群数量或者提升更多的野生动植物的增长。
当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付出的确也不少,无论是从植树造林,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地,甚至对所有的生物种群进行保护,在全球中国称保护力度第二的,可能还没有哪个国家敢称之之一。
所以,中国的野生动植物增加是必然的趋势。包括在2021年,我国云南地区发现了世界上可食用蘑菇大约有2000种,其中有600种在云南。所以,这也算是云南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果,当然,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具有“动植物王国”称号的云南,而是说的我国另外一个地区,出现了罕见物种,它被称之为“杀猪手”、“食肉兽”,到底是什么呢?哪里发现的呢?
这次发现的“杀猪手”、“食肉兽”是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福建省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该公园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该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也非常地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269科2799种,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35目125科332属558种。所以从这个数量来看,该区域出现大规模的野生动植物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不过这次看到的“杀猪手”、“食肉兽”物种,的确比较罕见,是首次在该地区出现,也就是之一次出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区,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人员在收集鉴别红外相机数据时,意外发现的该物种,那就是我们说的“黄喉貂”,黄喉貂总计有10个亚种群体,我们也称之为“青鼬、蜜狗、黄腰狸、黄腰狐狸”等等,在我国南北地区都有分布,该生物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虽然从数据上来看,该生物的确非常小。
但是这种生物的捕食能力非常地强,是一种极其凶猛的物种,“杀猪手”的名号就是因为它具有捕食野猪的能力,所以“小”而“凶悍”,并不是浪得虚名的。我们先看看这种生物到底哪里凶悍,为何能够击杀野猪?
黄喉貂主要栖息在各种林区,并且善于将巢穴修建在树洞或石洞中,以晨昏活动为主。白天也能看到,主要是自己的捕食活动问题较多。该生物更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它的大小犹如小狐狸一样,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最厉害的无非就是它的“趾爪”了,前后肢各有5个趾,虽然“趾爪”不是很长,但是趾爪粗壮弯曲而尖利。
所以只要攻击了,它的趾爪可以直接深入其他生物的体内,甚至可以将其“锁喉”,这就是它的致命影响。
并且,这种生物本身具有行动敏捷的特点,所以完全是可以避开其他生物的影响,这就是“利器”、“敏捷”、“体小”结合一生带来的好处。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除此之外,就算是大型的野鸡类,如环颈雉、勺鸡、白鹇等也是它的对象,同时,它们还可合群捕杀大型兽类,如小麂、林麝、斑羚。而最为关键的就是还能捕杀野猪,这个可能是很多人难以想到的。
野猪就不用说了,自从成为我国保护物种之后,在我国不少区域都已经出现了泛滥,什么“农民辛苦一年,野猪一夜毁完”、“打也不敢打,防也防不住”等消息是连续不断,并且近些年来,野猪对人的攻击也在不断升级之中。
例如:四川理塘一起野猪伤人致死的事件,一位藏族村支书在巡山的时候被野猪攻击因为失血过多而不幸殉职了,河北几个村民遭到了一头野猪的袭击,有一个86岁的老人情况最为严重等等。
这都说明了野猪的泛滥已经出现了。的确,野猪的实力非常强大,比大多数肉食动物都很强,是什么因素呢?
之一、体型强大,比一般的猫科动物都大,并且它的天敌也不多,老虎,狼群在野外又比较少,所以其他生物很难威胁到它,使得它们的生存能力更强了。
第二、野猪獠牙非常强大,獠牙是它的秘密“利器”,在攻击其他生物的时候,可以直接致命,所以就算是猫科动物捕杀野猪的时候,偶尔可能也会遇到被“反击”的情况,并且难免不受到伤害。
野猪这么强大?黄喉貂是如何击杀野猪的?黄喉貂被称为“杀猪手”的确也是有办法处理的。黄喉貂捕食的时候,也会出现群体活动的情况,所以也属于“群体”捕食物种。但是,黄喉貂击杀的并不是体型较大的野猪,只能击杀小野猪。不过,就算是只能击杀小野猪,也能够控制野猪的数量,对于野猪泛滥的地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保护黄喉貂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大规模地捕杀小野猪,不让其成年,也是一个好事情了。所以不要小看黄喉貂的实力,真的围攻,大部分的物种都很难抵御它们,这就是大概的情况。击杀野猪的秘密——依靠“强大的趾爪”,敏捷的行动力,实行围攻。
蓝尾的“阿貂”首次现身大巴山国保区 姿态有点萌5月28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整理红外线相机视频时,发现拍到了一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喉貂的视频。视频里的黄喉貂影像清晰,在林间阳光下悠然跳跃,因为阳光等光线的关系,视频里的黄喉貂尾巴有些微微发蓝。这是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到黄喉貂。
黄喉貂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其耳部短而圆,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
黄喉貂腿比较短,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前后肢各有5个趾。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
其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动,但白天也经常出现。黄喉貂善于攀援树木陡岩,行动敏捷,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俄罗斯外东北地区。
另外,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调整后的面积为115750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244科858属12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云豹、金雕、林麝、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猕猴、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等50种。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通讯员 卢伟 邬黎
秦岭野生保护动物——黄喉貂黄喉貂共有10个亚种,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栖息环境
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000米以下。活动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大面积的丘陵或山地森林中,但不受林型的影响,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红松林、秦岭山地的针阔叶混交林,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季雨林,台湾、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它的踪迹。
生活习性
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所栖息的环境并无严格的要求。它以食物及隐蔽为主要条件而多活动于森林中。这种食肉动物的性情凶狠,常单独或数只集群捕猎较大的草食动物。黄喉貂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兽,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分布范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 等地。(来源:宝鸡日报)
近日,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黄喉貂因为饥饿,在下山觅食过程中一不留神溜达到村民家中。
面对村民的围观和七嘴八舌的议论,这只毛茸茸的,有点像小狐狸的小动物就是一劲儿埋头紧着吃。
汪清林业局地阴沟林场
村民
4月20日那天,我上河边去喂鹅子,看它在河边垃圾堆里找吃的,我没管它,出来以后它上鹅窝里吃鹅食去了,我就给它关到里头了。
面对这只来访的“不速之客”,村民们给它喂食的同时,向吉林省汪清森林公安局沙金沟派出所进了报告。
民警之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发现其胸部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确认这只小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喉貂”。经过观察,这只黄喉貂健康状况良好,民警猜测可能是因为山上缺少食物,所以才下山觅食闯进村民家中。
随后民警将黄喉貂装进了铁笼子,进行喂食后,与林场职工一起将其运往栖息地附近进行了放生。
民警提醒,别看黄喉貂样子比较萌,但其为食肉系动物,性情凶狠,村民遇到时,尽量不要接触。
吉林汪清森林公安局沙金沟派出所
所长 张忠
黄喉貂性情凶狠,一旦遇到不要惊慌,切勿激怒,保持安全距离,缓慢移动,淡出它的视线。
根据吉林省延边林业部门披露,2019年12月初有3只野生紫貂在仙峰国家森林公园内现身,这些小精灵们在雪地里萌态百出,深得广大网友喜爱。事实上,这早就不是紫貂之一次现身仙峰公园了。2017年2月,护林员刘忠胜、王艳萍夫妇发现了由九只紫貂组成的大家庭,他们赶紧购买了鸡架肉,帮助这些萌萌的小家伙过冬。根据吉林省林业厅的官方统计,截至2018年初,该公园内野生紫貂的种群数量已经不少于40只。
紫貂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紫貂是一种小型食肉动物,体重约800-1800克,属于鼬科。它们鼬科从来不缺网红,如“金刚狼”貂熊(狼獾),“平头哥”蜜獾,以及“猞猁杀手”渔貂,其中貂熊和渔貂还是它同属貂亚科的远房大表哥。紫貂在 *** 上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在市场上名声更响。与人参、鹿茸并称“东北三宝”的貂皮就是指的紫貂皮。紫貂皮尤其是冬皮品质如此之高,以至于有“裘中之王”的美誉,这对紫貂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紫貂又名黑貂、赤貂,尽管后两个名字不那么常用,那却更恰当。因为紫貂的毛色为黑色、深棕色或浅棕色,而不是紫色。它的身形细长,四肢短健,足掌长满了毛,就像穿了雪地靴,前爪灵巧而尖锐,这些都与其他貂属一样。而紫貂的特点就是尾巴极短,仅有11-18厘米,而且尾毛蓬松,看起来非常可爱。与之相比,黄喉貂的尾长长达25-48厘米,而石貂有22-33厘米。
紫貂只是貂属的普通一员,但它又很特殊,英语中其他貂都叫martens,只有紫貂叫sable。这都是因皮草质地好才被人们高看一眼。据说,当年俄国人征服西伯利亚,就像得到的资源就是紫貂皮呢。
紫貂的老家在哪?
紫貂喜欢居住在林冠层茂密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西伯利亚生长有广袤的泰加林,因此成为紫貂的大本营。其分布的西限是乌拉尔山一带,再往西就是它的同胞兄弟松貂的地盘了。其分布的北限就是林线。
紫貂在西伯利亚可以生活在低地平原上海拔很低的地方,但到了纬度相对较低的我国北方,它就只有跑到山上去才能找到适宜的林子了。因此它在我国仅在西北角的阿尔泰山和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有边缘分布。仙峰公园就地处长白山的地界,这里的紫貂种群和朝鲜北部、俄罗斯东南山区的属于同一个,和大兴安岭那边不是一伙的。
紫貂的分布和中国三大亚种群?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适合紫貂生存的栖息地实在不多,因此野生紫貂的现身就显得尤其珍贵。尽管从全球来看紫貂是无危的,在俄罗斯紫貂的分布地面积有700多万平方千米,种群总数超过200万只,但我国早在1989年就将紫貂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重点保护了。
紫貂吃什么?怕什么?
紫貂夏天几乎只吃老鼠和野兔等小型兽类,到食物短缺的冬天,它们也吃一些小鸟、坚果和浆果。它们还喜欢跟着狼和猞猁蹭饭吃,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就够这些小家伙填饱肚子了。
黄喉貂:紫貂的同属近亲,也是其敌害之一
紫貂的天敌包括狼、猞猁、狐狸、貂熊、老鹰、雕和大型猫头鹰等。由于它行动敏捷,擅长爬树,因此往往能化险为夷。紫貂有穴居习性,喜欢在河边的树根里挖洞,这种洞穴很安全,一旦钻进去天敌很难奈何它。很多人说黄喉貂会捕食紫貂。黄喉貂体型大,成群活动,性情凶残,紫貂不是它的敌手。但它是南方动物,只在东北与紫貂有小范围重叠,而且它喜欢的生境也与紫貂不同。因此大家可以放心,黄喉貂不会对紫貂造成很大危害。
紫貂更大的敌人还是我们人类的虚荣心。欧洲人和东亚人猎貂取皮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英王亨利八世更爱貂皮,成吉思汗之一任妻子的嫁妆就是一件貂皮大衣。据说貂皮的独特之处是从每个方向摸都是光滑的,而其他野兽皮逆着毛摸就会感到扎手。紫貂皮一直是欧洲人最钟爱的皮草,直到俄国征服勘察加半岛开始收获海獭皮后,才退居第二。
由于紫貂体型很小,需要杀死几十只貂才能制成一件貂皮大衣。20世纪初期,在我国和俄罗斯有无数的紫貂死于猎人的钢丝套,导致种群数量锐减。对紫貂伤害尤其大的是,人们为了获取冬皮喜欢在冬季套捕紫貂,而这也正是紫貂在一年中生存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前苏联于1935年下达五年禁猎令,随后对冬季猎貂实行许可制,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护、养、猎”的方针,中俄两国的紫貂资源得以恢复。现在紫貂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足以满足皮草市场的需求。
紫貂为什么能在长白山扎根?
中国并不是紫貂的核心分布区,但紫貂依然能进入长白山并在这里落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长白山地区环境改善后,啮齿动物和野兔数量增多,为紫貂的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此外,我国一直以来对紫貂的保护力度非常大,远超所有邻国,一切形式的猎貂活动都是被严格禁止的。
紫貂的交配季节是夏天,通常在第二年春天产仔,小貂一岁就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因此,这几年冬天发现的紫貂群多半是母兽带着不满周岁的小貂,这就更珍贵了!2017年初一次就发现了9只紫貂,尽管饲养雌貂有一胎生九仔的记录,但在我国野外发现那么大一窝还是之一次呢。紫貂平日里栖身于森林最深处的小溪边,而且喜欢钻洞,行迹非常隐蔽。大雪天里它们找不到吃的,只好到处游荡,这才被我们发现了。
自2017年发现紫貂后,当地林业部门就加大了巡护力度,杜绝盗猎发生。到大雪天还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投喂鸡肉,帮助它们度过严冬。100年前的冬天,人类给紫貂的是子弹和钢丝套,今天给它的却是相机镜头和肉肉。
这几年重返长白山的珍稀野生动物,不仅有紫貂,还有东北虎。紫貂的情况与东北虎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它们都曾因滥捕滥杀和环境破坏面临分布退缩、数量锐减的窘境,甚至差点在中国完全消失。
所不同的是,老虎都是东洋界的动物,我国属于它们的核心分布区,20世纪中叶它们迁往俄国实属迫不得已的选择,我国这边环境改善了,它们自然要回来。而紫貂是北亚的动物,在我国只有很边缘的分布,因此紫貂进入我国边境,有扩大地盘的性质。不管是回家的东北虎,还是来搞扩张的紫貂,中国都欢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