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气候上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却有泾渭分明的旱季、雨季之别。
月的云南,只要有雨水滋润,松茸、羊肚、干巴、鸡枞、牛肝、青头、谷熟、鸡油……各色野生菌就会破土而出。
一、鸡枞菌
鸡?菌,在自然界是和白蚁共生的菌类,白蚁构筑蚁巢的同时,培养了鸡?菌菌丝体,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这种菌,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南方省市的森林中才有。
鸡?菌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可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
二、竹荪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的子实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别具风味,作为菜肴,冠于诸菌,堪称色、香、味三绝,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
湘菜中的“竹荪芙蓉”是我国国宴的一大名菜,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吃了这道菜后,都赞不绝口。
三、松茸
松茸好生于养份不多而且比较干燥的林地,一般在秋季生成,通常寄生于赤松、偃松、铁杉、日本铁杉的根部。
四川、 *** 、云南等青藏高原一带是我国松茸的主要产地,产量四川为首、品质 *** 为佳、名气香格里拉更大。
松茸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生长过程也极为缓慢,一般需要5~6年。目前,全世界尚无人工栽培的成功先例。
四、牛肝菌
牛肝菌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是野生而可以食用的菇菌类,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
白牛肝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该菌菌体较大,肉肥厚,柄粗壮,食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五、干巴菌
干巴菌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主产地为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
在野生食用菌中,干巴菌是更具独特风味的一种,其菌香浓郁,嚼味鲜甜,滋嫩,回味醇香悠长。干巴菌尚未实现人工养殖,市面上销售的干巴菌均为野生资源。
六、青头菌
青头菌,生长在松树或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地,每年夏秋季为生长期,雨后产量多。
均以成对形式出现,深林中只要发现一朵,在不超出一米范围内必定能发现另一朵,子实体中等至稍大。
菌盖初球形,本身具有与青草一般的保护色,不容易发现。
七、虎掌菌
虎掌菌每年八至九月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异状、奇香”是虎掌菌的两大特点。
新鲜时味道很好,菌肉厚,水份少,不生虫,便于收集加工,但老后或雨多浸湿者带苦味。
八、鸡油菌
鸡油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时也叫杏菌、杏黄菌或黄丝菌。
鸡油菌在烹制时菇体很吸油,吃的时候一口咬下去,和了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挤压流出来,如鸡油一般, 故此得名。
成熟的鸡油菌有点喇叭花的样子,颜色很鲜艳,比一般的蘑菇要韧,有点弹性, 闻起来有明显的杏香味。
九、羊肚菌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喜阴,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和植被类型多样, 一般在春夏之交出菇,其产量与降雨量有直接的关系。
它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珍稀食药兼用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齐全,食效显著。
十、块菌
块菌为药食兼用食用菌之一。我国民间早有食用。因其常被猪拱出地表而为人发现,故人称“猪拱菌”。
因块菌有高贵的香气,滋味极其鲜美,又具保健强身之功,一向被视为食用菌中的珍品,与鹅肥肝、鱼子酱并称为世界三大美味。
童年记忆中的山野美食:黄丝菌、猛子、羊奶果前言
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这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山林里的各种植物都开始生长,是个适合探险的好时候。
探险小队
奶奶是探险小队的主要成员,拥有丰富的探险经验。知道各种“宝藏”分布的地图,可以很轻易地找到位置,同时规避风险。
妈妈是探险小队的替补成员,平时要负责家里的琐碎小事,没有时间参与探险活动。不过经验比我丰富,是奶奶的得力帮手。
爸爸是探险小队的编外成员,不屑于在山林之间寻宝,他的探险地图是村外的河流。而且有比我们更高级的装备:渔网。
我是小队的临时队员,因为要上课,所以只有周末和放假的时候,才能参与探险活动。没有经验的菜鸟一枚,只能负责基础的物资补给。
图片来源于 ***
准备活动
探险前的准备活动必不可少。在出发前,通常会饱餐一顿,保证有充足的体力。但也不能过饱,否则剧烈的探险活动会导致肚子疼。
吃完饭后准备好自己的装备:一个小竹筐,一把小锄头,一个水壶,一只手机,还会带上一些面包或饼干,方便在路上补充体力。奶奶的装备和我的一样,不过是大号的竹筐和小锄头。
之后在奶奶的叮嘱下,穿好小靴子和长袖衣服,防止蚊虫叮咬,以防万一,有时还要涂一些花露水或风油精。如果太阳比较大,也会带一顶帽子防晒。
图片来源于 ***
山林“宝藏”
做好准备后,探险小队正式出发。从最近的山进去,一直往里深入,在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就会发现我们要找的“宝藏”。
之一种是可食用的菌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黄丝菌,因为很好吃。采集到黄丝菌以后,奶奶会先让妈妈挑出一部分,做给我们吃,剩下的再卖给商贩。剩下的菌类就比较杂,什么牛肝菌、红菌子、松树菌,通通都会卖给商贩。
黄丝菌,图片来源于 ***
第二种是竹笋,准确来讲是野竹笋。春季是野竹笋生长的季节,只要找到一片野竹林,到处都是野竹笋。而且和韭菜一样,只要不从根拔起,就能长好几茬。收集到野竹笋后,留一部分煲汤喝,或者直接炒笋丁,那是我更爱吃的菜。剩下的晒干之后储存起来,留着慢慢吃。
第三种是额外收获,运气好的时候就能碰到。比如小柴胡、一枝花、野生薄荷等药材,因为是药材,收价很高,但很少遇到。还有我更爱的野果,家乡话叫“猛子”,完全成熟的时候会从红色变成黑色,一串串的小果实,很甜。还有一种“羊奶果”,成熟时从青色变成红色,但是味道我不太喜欢。
猛子,图片来源于 ***
结语
虽然每次探险活动结束后,第二天我会浑身酸痛,但我仍然很喜欢这项亲密接触自然的活动。
奶奶现在年龄大了,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只是妈妈不让她去危险的地方,只能去一些平地探索,而且让奶奶随身带着手机,方便联系。
上次寒假回家时,我申请继续加入探险活动,但奶奶以山路不好走为由拒绝了。她不愿意我跟着去,我也就没坚持。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够再进去一次。
这道菜我吃了30年,但识货的人少,吃它不仅要运气好,还要眼力好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乐子,想的办法!小谈食刻和你一起认真对待吃下的食物!
奶奶教我的下饭菜,只有3月才能吃到,每次做一盘,全家都哄抢。奶奶教我的这道下饭菜有些特殊,它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山珍,每年开春到了3月才会出土里冒出来,而且长得非常的隐蔽,如果不是有经验的人,想要吃到它,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还有经历。
三月菌,是我们农村乡下的特产,因为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它的营养价值相当的高,三月菌是菌子的一种统称,我一般会把黄丝菌还有黑皮溜菌统称为三月菌,这两种菌子生长的环境有些特殊,它需要在松针比较多的地方,而且地里沙石比较多的那种山坡上,大山里面却很少有。
我去过云南,也吃过云南不少的菌子,有名贵的鸡枞、牛肝菌、大红菌,也有比较普通的一些菌子,但是要说口感,这种三月菌,绝对也能排得上名号,三月菌的口感比较爽滑,吃的时候味道特别的鲜,适合炒食或者是煮面吃。
接下来我就有三月菌给大家做一道下饭菜,香葱炒野菌, 这道菜我吃了30年,但识货的人少,吃它不仅要运气好,还要眼力好。三月菌很多地方的人不吃,一则是因为不认识,二则很难寻找得到,所以说认识它的人还是比较少的,而想要吃到三月菌,上面已经提到过,这种菌子有一种保护色,和干松针的颜色一模一样,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寻找,哪怕就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所以吃它不仅要凭运气,更要凭你的眼力。
【香葱炒野菌】
食材准备:三月野菌子你260克、香葱1大把80克
辅料:植物油、盐、生抽、辣椒面1勺、蒜瓣2个切成末
*** 过程:
1、把三月的野菌子冲洗干净,洗的时候可以用它萝卜缨,这样冲洗的时候接触面积比较的粗糙,会洗得更干净,香葱切成段。
2、锅中放入植物油,烧至7成热的时候,放入我们准备好的白葱段,加入切好的蒜末,大火把它爆香。
3、倒入洗干净沥干水分的野菌子开始大火翻炒,炒的时候尽量的多炒一会,这样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食用的安全。
4、大火继续翻炒,炒至变软过后,放入切成段的香葱一起翻炒,把香葱炒至变软颜色变深,则可以开始进行调味。
5、放入盐,少许的生抽,再加入辣椒面,把它翻炒至入味, 这道菜盐一定要最后放,不然的话会出比较多的水分,很难入味。
6、炒至微微干的时候,找一个盘子,把炒好的菌子盛出来,一道美味的山珍,香葱炒野菌就 *** 完成了。
食刻tip:
1、三月菌炒之前需要放入水中仔细的清洗,因为菌子生长在野外,而且保护色和周边环境相似,难免会沾上一些。
2、炒菌子的时候,需要配合着大蒜一起炒,一则是为了增香,二则,也是为了能让它起到解毒的作用。
保康大山里的野生蘑菇、你见过几种?【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图片均由本人拍摄。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说起野生菌、不仅有云南才生长、红伞伞白杆杆、云南的菌子出了名的吸引人,但是在湖北的西部、鄂西山脉里、好货也不少!
每年的六七月份,入伏后,雨过天晴是捡野生菌的更好时节。雨后的山林里悄悄地长出来许多野生菌子、野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新鲜可口、每到这时节,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去采摘。
这种菌子叫黄丝菌
黄丝菌又叫鸡油菌,喜欢长在向阳茂密的树林里。大概是因为他是黄色的所以叫黄丝菌吧、雨后山林里会长出一大片、黄丝菌直接洗净,撕成条,和青红辣椒、肉片一起煸炒均匀,加入调味料调味,就可以食用了。黄丝菌,晒干后可以拿来炖鸡汤、味道更是鲜美无比的!
牛肝菌:
山里的牛肝菌也是比较常见的,喜欢长在阴凉的地方,蕨类植物旁边,牛肝菌的杆子比较粗、蘑菇长得厚实、山里也比较常见。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洗净切片,起锅烧油,油温七成热时,下入备好的牛肝菌、青红辣椒块儿、蒜末、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盐、鸡精、调味料调味即可出锅了。听网友说做野生菌时要放蒜末,如果发现蒜头发黑,说明菌子有毒,不可食用!感觉这招还挺靠谱的,你觉得呢?
珊瑚菌:
这种菌子因为像刷子,所以别人都叫它刷把菌。一长就是一坨,像猴头菇、刷把菌清洗干净后,撕成细条,烧开水,放锅里焯水五分钟左右,捞起过凉水沥干备用。瘦肉切丝、青红辣椒切块儿、姜切丝、蒜切末备用。
起锅烧油,油温七成热时,下入肉丝翻炒均匀,倒入辣椒块儿,加入姜丝、适量盐调味,盛碗里备用,在倒入适量油烧热,下入刷把菌,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盐、蒜末、鸡精调味,最后在倒入炒好的肉丝一同翻炒均匀,就可以出锅了。
刷把菌炒肉、炒青椒,味道都非常不错,这是我最喜欢的菌子了,因为它味道无比鲜美,而且颜值高,个人觉得是所有菌子中长得更好看的品种了!颜色有红色黄色或者其他颜色、如果排名、它是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
下面这种红色野生菌子,小时候进山里看见过特别多、树林子里到处都是,但是不知道怎么吃、也没人采。这算不算正宗的“红伞伞 白杆杆”反正颜色过于靓丽的还是慎重为好!小伙伴们有认识这种菌子的吗?能不能吃呢?
还有一种依附在枯树上的菌子,白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菌子一般是灰色或者白色的、一串串的长在枯树干上、你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可以吃吗?
灵芝菌: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会捡到灵芝菌、拿出去卖钱、灵芝菌盖像木头的一样,菌子呈扇形,具沟纹,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表面褐黄色或红褐色,血红至栗色,有时边缘逐渐变成淡黄褐色至黄白色,具似漆样光泽,盖表有同心环沟,边缘锐或稍钝,往往内卷。看起来就是价值不菲的样子!
这些菌子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宝、各种各样的菌子尽显物产的神奇!
关于野生蘑菇、还有哪些呢?欢迎补充!
绿塘野生菌,清香又美味采摘野味,不知道大家之一个想到的野味会是什么呢?是随处可见的野草野菜,还是挂在树上的野果子,亦或者是那些深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山珍呢?不管是哪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味道,而这当中有一种野味,则是比较难得的。这种野味是长在大山之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了。没错,就是野生菌了,也就是野蘑菇。蘑菇的种类很多,而且有些是可以食用的,味道非常不错;有些则是不可食用的,因为是有毒的。
在新蒲新区新舟镇绿塘河上游,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面积方圆约五公里,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大山上都是松树林和青杠林,在大山森林中,到处生长着野蘑菇,这里的蘑菇品种繁多,有大脚菇,青杠菌,黄丝菌,油辣菇,茅草菌,石灰菌,刷把菌等二十余个品种。下面这些野生菌,你能叫出名字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野生菌的食用办法:1、将捡来的蘑菇认真辨认,不认识或拿不准的一定不能要(更好找有经验的人一起辨认)。2、初加工,将捡栋好的蘑菇用小刀将泥和已经坏的部分削掉。3、将初加工好的蘑菇放入菜盆,将沸水倒入里面烫半个小时。4、二次加工。清洗,将已烫软的蘑菇进行认真清洗,将蘑菇盖上的泥土和叶子仔细清洗干净。洗二至三遍。清洗的时候坏的一定要扔掉。5、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高温杀毒。把清洗好的蘑菇放入沸水中进行高温杀毒,煮一个小时以上,煮的时候要剥十余瓣大蒜一起煮,如果大蒜变色说明有毒,如果大蒜未变色则可放心食用,切记煮的时候不能盖,敞开煮。
这种“野生菌”城里人花高价买,在农村却没人要,营养比鲍鱼还高生活在农村的朋友,想吃点野生食物都可以去山上采摘,能吃到最新鲜、最天然的食品,今天要讲的就是生长在农村里的一种“野生菌”,这种野生菌正是入秋之后就能上山采摘到的,这种野生菌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所以看到也不稀奇,可是城里人却很难吃到,所以城里人看到有野生菌卖一定花高价去买。
这种野生菌城里人花高价买,在农村却没人要,营养比鲍鱼还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就是黄丝菌,有些地方的人也叫它松树菌,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同。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用来打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特别是在秋天,吃这种野生菌是最滋补的。
这种野生菌是自然生长在松树脚下的蘑菇,它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生长期一般是在春秋两个季节,这时的菌是最鲜嫩的,这也是为什么城里人要花高价买它的原因。
不过野生菌分很多种,所以大家常常会弄错,大家要记住,有些菌是不能乱食用的,可能是有毒的。而这种黄丝菌是可以食用的,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它长得酷似伞状,层现珊瑚红色或者橘红色,大家采摘到这样的就可以放心食用。
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公就会去山上摘很多这种野生菌,外婆就做成野菌汤,味道非常鲜美,每次我都能喝一大碗汤。如果大家能采摘到或是能买到,就建议大家做成汤,这样吃最有营养,并且能保留最鲜美的味道。
如果是新鲜采摘到的,有很多泥土,所以烹调前先用淡盐水浸泡2个小时,千万不能用手使劲搓洗,这种野生菌是很脆弱的,浸泡后之后,再用清水冲洗掉残留的泥土即可。
做成汤的话,把清洗干净的野生菌撕成两半,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没过野生菌,再加入姜片,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炖20分钟,然后加入适量的食盐、胡椒粉调味,最后再炖10分钟,入味后即可关火,最后还可以淋一些香油,撒点葱花提香。
这种生长在农村的野生菌营养价值高过鲍鱼,你们吃过吗?
夹杂在故乡情怀里的感叹号:黄丝菌
秋雨过后,黄丝菌带着金色的憧憬,一朵一朵的冒了出来,极像是一颗颗思念的感叹号,夹杂在武当山的树林,木兰山、云雾山的小草间,将思乡情节推向云山浪尖。
凡是有黄丝菌这个感叹号点缀的故乡章节段落里,字句优美、篇章华美、灵性十足、高贵无比。随着岁月悠然流淌、山风肆意撩拨、露水温情的点缀,小虫彷徨,她在思念段落里,显得情更浓郁,色更金黄,往事更难忘。
故乡这篇散文出现之前,黄丝菌就存在秋天里、山野里、草丛中。她极有负责人的情怀,在山野中虽然属于少数,却是属于精英部分,画龙点睛于故乡,也承担过我童年时的基本口粮。
那是一个秋雨刚过,骄阳似火的中午,父亲一身湿衣服,提着一只小篮子,装满着金色的黄丝菌,出现在厨房门口的情景。那情景中的父亲,显得特别高大,让我饥肠辘辘的肚子,有了亲密的安抚和欢悦。正在等米下锅的母亲,等来的不是米,是一篮子金黄色的黄丝菌。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将黄丝菌倒入盆子,开始捡出里面的杂草树叶、掰掉沾有黄色泥土的菌根,舀上两瓢水,清洗干净黄丝菌,然后用自己研究的养生菜谱,清水煮菌,操练自己的厨艺。对于一个连续三天靠野菜充饥,没有见过一粒米的我来说,黄丝菌仅仅是填充肚子的一种东西。
我老家是鄂西武当山下的一个小村子,屋后的龟山上,总长一些黄丝菌,那些年月,家里只要没有粮食,黄丝菌便成了我家的主食。她在我家的这篇散文里,着重强调了饥饿的分量,强调了生存的可贵,强调了父亲的责任,母亲的厨艺,强调了支撑着一个家庭成长的作用,这都很珍贵。就是没有强调过一个幼小的我真实感受。
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家里条件好多了。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从青海回来探亲,临走前的一顿饭,总要弄几个好菜。母亲要父亲去山上捡些黄丝菌,炒肉丝。父亲带着我上了后山上,他驾轻就熟的在树叶间穿行,浓郁的山林瞬间成为父亲书写亲情的绿色宣纸,他一会低头淹没在绿色茅草里,极像是缺少主语的抒情句式,虽缺少主语,感情却深厚浓郁;一会又再山林里手脚并用,挥斥方遒,与没有黄丝菌的树木交流。我也按照父亲的寻找黄丝菌的方式,游走在父亲营造的亲情氛围中。
再后来,移民来黄陂之后,梦中常常被黄丝菌的金黄刺痛。故乡的龟山、老屋、河水,远在青海的家门、仍然生活在故乡有很多年没见过面的同学,以及那些与黄丝菌有关的事物,是否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时光如潮,可以淘走太多的东西,除了黄丝菌,或许那都是缥缈可变的吧。而黄丝菌依然沉稳简朴,成为故乡这篇散文的主角,
今天,朋友在微信群里发出了几张,她最近采摘的黄丝菌照片,我看到照片,仿佛看到好多未曾谋面的祖辈,甚至千里之外的汉水和武当山,感到无比亲切。她让我觉得,万事再美也美不过黄丝菌的善良,人走得再远也不会感觉到孤单。
父亲告诉我:“山有黄丝菌,山才有灵性。”是啊!对我来说,黄丝菌不仅是我怀想故乡的信物,更是父辈传承下来的一种责任、担当、和亲情的延展。今天写这篇短文,也是想向孩子们传授的人生之一课。黄丝菌虽然生长在山乡僻壤,但她精神可嘉,有思念、亲情、担当的情怀。
在故乡的散文里,思念会用上黄丝菌这个感叹号,表达自己不变的初心!
鸡油菌为真菌界鸡油菌目的子实体,也叫杏菌、杏黄菌或黄丝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
鸡油菌在德国非常有名,它和著名的德国香肠一样受人喜爱,但价格要贵很多。鸡油菌的味道特别之处在于那种典型的杏香味,这种味道是任何种类的食物所没有的。鸡油菌在烹制时菇体很吸油,吃的时候一口咬下去,和了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挤压流出来,如鸡油一般, 故此得名。
今天小编介绍一下口感不一样的鸡油菌。
?
营养价值
鸡油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粗纤维和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营养成分。
功效与作用
1、明目
鸡油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大家都知道,维生素A对于眼镜的好处。维生素A是合成视网膜视杆细胞的必备感光物质,能够提高眼睛的抗病能力和预防夜盲。
2、清肺润肺
鸡油菌滋阴润肺,去除肺燥肺热,对于经常咳嗽、痰多,气管炎的人群非要有疗效。
3、润肠通便
鸡油菌富含丰富的粗纤维,可以润滑肠道, *** 排便。对于经常便秘的中老年人十分有益。
4、抗癌
鸡油菌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原森林中,富含的天然营养元素对癌细胞的生成有一定的抑 *** 用。
生长环境
鸡油菌生长在海拔1000—3000米的高原混叶森林中,在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均有分布。其中,云南玉溪、腾冲、丽江产的鸡油菌品质更佳。
价格
既然是在高海拔森林中野生生长的菌子,肯定比平时吃到的人工菌贵些。在世界四大名菌中,鸡油菌的价格比较亲民,适合老百姓们消费。其中,新鲜鸡油菌价格在70-300元一斤;干货鸡油菌在200-600一斤。
食用 ***
1. 鸡油菌炖土鸡
做法:
(1)将土鸡褪毛,掏出内脏,洗净,斩成块;
(2)鸡油菌用温水泡发,去杂洗净,用手撕开,洗净;
(3)锅内放少量猪油,油热后爆葱、姜、蒜;锅放入鸡块煸炒半熟,加入鸡汤;
(4)加入盐、生抽等调味;放入洗好的鸡油菌,武火炖15-20分钟;后转文火慢炖20分钟
2. 鸡油菌奶油浓汤
此种做法在欧洲国家比较常见,厨艺好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做法:
(1)鸡油菌洗净;洋葱,火腿切末;土豆胡萝卜切丁
(2)冷锅,热油;放入洋葱、火腿爆香
(3)锅中入冷水,放入鸡油菌、土豆、萝卜丁,大火煮沸
(4)加入奶油,转小火
3. 素炒鸡油菌
做法:
(1)鸡油菌去杂洗净切厚片;
(2)冷锅热猪油,葱花煸香,投入鸡油菌煸炒;
(3)加入精盐烧至入味,起锅装盘即成。
又到捡菌的季节了,重庆山里的这些小家伙——蘑菇,味美极鲜,爽口益生,不要错过哟。
乔巴菌
黑乔巴菌
米乔巴菌
大伞乔巴菌
红乔巴菌
大脚乔巴菌
乔巴菌,种类多,味道美,口感好,可以说是一道非常爽口的山珍。但这类菌山里不多,不容易找到,一般生长比较成片。个人以为是上上品。注意与鬼大清菌区别,鬼大清酷似乔巴菌,有毒,不能食用。
市场上价格也是相当高的,像我这点收入,要想吃乔巴菌就只好自己去山里找了。
奶浆菌
奶浆菌
奶浆菌
奶浆菌,这种菌山坡比较多,容易找到。特点是只要扣个眼,就会有白色的奶浆水出来。
味道美,但略差乔巴菌,称得上中品。
黄丝菌
黄丝菌
黄丝菌
黄丝菌,味道极其鲜美,其味和乔巴菌各有千秋。一般成片出现,虽没有奶浆菌容易找到,却比乔巴菌要好找到些。属上品。
枞树菌和蜂窝菌
枞树菌和蜂窝菌有点像乔巴菌,口感类似于乔巴菌,吃起来比较滑溜溜的,中上品质。
青堂菌
青堂(头)菌属于杂菌,味道比前面几种菌差,属下品了。
红菌
红菌,山里长得多,味道和青堂菌类似,属下品。
油丝罐菌
油丝管菌,菌身上有一层玄瓦瓦的油丝,味道有点苦,山里随处可见,是下下品了。
鸡蛋黄菌
这个菌,山里相对少,小时候吃过,味道记不起来了,算中上品吧!
石灰菌(白色菌)
石灰菌,呈白色,山里随处可见,路人不捡,可能是极不好吃的缘故,我从来不吃这个菌,下下品了。
这个季节适合捡菌,但是不要随便吃哟,有些些菌有毒,甚至剧毒,常有人因误食野生菌中毒,请友友们捡菌时,注意鉴别。
(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假期上山捡黄丝菌,如同山林探索寻宝,欢乐多多,过足瘾五一假期第四天,弟弟一大早就约我一起去捡黄丝菌。听说市场上都卖四五十块一斤啦。简单收拾了下,吃了早餐后就出发了。
清晨山林的空气很清新,在一处松树林打量了一下,开始分头找黄丝菌啦。
松树林的松针厚厚一叠,早已被村民翻了个底朝天,这松针用来当柴烧可好呢,用来生炉子生炭火最合适不过了,如今都没人弄啦。
不一会功夫弟弟就捡到了一个,姑姑也有收获,我的篮子还是空空如也。心里有些着急,瞪大眼睛,用镰刀仔细翻找,找了好一会,仍然是一无所获,辣椒菌倒是看到了几个,弟弟说这个没用。
于是果断转移阵地,去别的地方找找看。山里的坟很多,不时草丛堆冒出一个,一个人走在山里还是有些小阴森的。
爬到山顶,看到一侧山坡挺阴凉的,决定下去看看。果不其然,就在这处小山坡,翻到了几个小黄丝菌。虽然很小,不过也算突破零了。不一会姑姑也过来这里了,还在这里捡到几个大的。捡蘑菇一个要眼神好,一个要凭经验,才能捡到大的。毕竟被翻了这么多次,大的已经很稀少了。
找了一会,口渴难耐,喝水休息一下。看到路边有栽秧泡,部分已经成熟啦,红彤彤的,甚是喜人,将它们一颗颗装入喝完水的矿泉水瓶里,带回去给小朋友吃。
准备再去其他地方找找看时,弟弟打来 *** ,说姑父想回去了,问我在哪里。还好是座小山,走散啦也不用担心迷路。汇合后准备回去啦。
爸爸捡的最多,好多大的,多数在隐蔽的茅草林里找到的,姑姑和弟弟的也有一些大的,我的只有几个小的,姑父最悲惨了,空桶来空桶回,都在调侃姑父,姑父一声不吭,可能是受挫了,想早点回去吧,哈哈!
回去休整一会儿,我和姑姑还没捡过瘾,妈妈也想去捡,我和妈妈、姑姑、弟弟,还有两个小妹妹,再次出发寻宝。
换了一座小山,这次我有经验了,茅草林也时不时留意下。可能是运气好,刚进山一会,就在松树底下捡到几个中等个的,弟弟和姑姑也捡了几个,像是潜意识比赛似的,看谁捡得多。
然而我的运气很快用完了,很长一段时间颗粒无收,茅草林也没能捡到一个,或许菌子就在脚旁边,但不蹲下来仔细看,往往就从眼皮底下溜走啦。
弟弟建议转移战场,我和姑姑也跟着一起。穿过马路,来到一个新山头,三个人翻了半天都没有太多收获,偶尔有几个小的安慰一下。
不甘心,尝试在一人多高的茅草林觅寻,菌菇没找到,手却被锋利的茅草割破了,鲜血直涌,用卫生纸止了止血,继续战斗。
终于,在一处坡地的野竹林里,捡到了好几个大的。更先是弟弟发现的,弟弟见菌菇难觅,就附带扯些小竹笋,恰好我也在旁边。
一株大的被我脚踩到了,菌盖一小半散落在地上,还是弟弟看到提醒,俯身扫视才发现的,在一处小土洞里冒出来,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
小心翼翼地将它摘下,两株长在一起,一大一小,轻轻地放入篮子里,生怕把它弄烂啦。不容易呀,总算捡到大菌菇了,像找到了宝藏一样开心激动。
小妹妹也在这附近捡到了,兴奋地合不拢嘴。所以坚持就是胜利!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
尝到甜头,接着向竹林深处进发。在一处山坎,鞋子不小心掉了,身体失去平衡,一脚踩在竹桩上,一股钻心的疼痛贯遍全身。坐下察看了脚板,戳破皮了,不知道竹桩有没有毒。
这时大家都有些疲惫了,汇合后准备一起回去了。受伤的脚走路不敢太用力,只能慢慢一瘸一拐地试探性走,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这次寻宝之旅。还好这次出来收获满满,收获了菌菇,也收获了快乐,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其实上山捡蘑菇不在于捡多少,而在于那种山林探索寻宝的快乐,在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身心的愉悦,在于重温那份儿时的纯真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