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认我标题党了。
今天是2020年3月20日,寒假在家发霉的第62天,之一份简历石沉大海后的第15天,之一次面试凉凉的第6天。每天的生活,都在“又要被灵魂拷问了”和“各位爸爸们怎么还不捞我”的心态中反复度过。我突然想用某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求职全过程,记录一个小菜鸡的艰难起飞(或许后面还会反复坠落)的路途。而这,就是我的之一篇求职日记。
求职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研究生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每天就在“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地发胖。直到——一个朋友邀我去吃了顿更胖的午饭。
寒假前夕的玉泉网红餐厅,充满了考试周朴实无华且枯燥的味道。当我还沉迷在芝士牛柳焗饭的美味,朋友的一番话,让我意识到,从此再也不能快乐地发胖了:“现在离暑期实习投递还有100天的时间”。
鲁迅先生说,“没有芝士的牛柳,不是好焗饭”,不好意思,说错了,应该是“求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鲁迅先生因此弃医从文,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于是我们先以社团为半径,从共同求职的好友中拉了8个人,组成了一个求职互助小组,正式开始了漫漫的求职之路。
求职准备的之一步是很键的最开始的起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高度。因此,我们认真地思考着:求职小组的群名应该叫什么呢?它一定要兼具数学之美和文字之韵,洋气中又不失活泼,于是“2020offer大满贯”的求职小群诞生了。接下来2个月的寒假求职生活,基本是围绕着父母每天“快点睡觉、赶紧起床”的喊声和这个小群展开的。我们总共做了以下四件事情:
采访调研
首先趁着时间还没有莫名其妙地过去,我们每人联系了2-3个学长or学姐,做了一个采访调研,弄清楚求职的整个过程和框架。最后按照一定框架,将各个大厂扒到剩下一条裤子,记录在表格中,互相分享;
经历梳理
在春节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莫名其妙地沉浸和放纵了10天后,我们开始按照“star法则+详细经历+问题+收获“的框架,进行紧脏次级and痛股万昏的个人经历整理工作(我发现我真的很不想面对过去那个优雅单纯又温柔的自己,emmm)。在整理结束之后,我们又通过集体or分组的方式互相讲述、提问并给出建议;
offer小组经历梳理框架
打磨简历
随着时间莫名其妙地过去,就要开始准备简历了。我们根据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梳理,将重要的、职业相关的经历罗列到简历上,不断优化字句。通过分组修改简历的方式,互相帮助修改简历;
笔试面试
随着时间更加莫名其妙地过去,大家开始陆陆续续地投递简历、迎来面试。这时候我们开始一起讨论面试题、做面试复盘和产品分享。我这个没有实权的小组长同时也被架空了(当然这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
这就是我们小组做过和正在做的事情。它也成为了我求职过程中,每次都想要之一个吐槽分享的小群。每次在群里和大家聊天,我的内心os都是:震惊!美国官方都想知道的个人经历梳理框架!每天晚上房间都会传来奇怪的响声,原来她是在这样写简历!恩爱还在这么秀,你就要落伍了!速速收藏,让面试官当场发飙的10道面试题答法!(PS:在之后的推文里,有机会给大家讲讲)
项目能力锻炼
简历撰写的之一原则,没有实习,项目来凑。在被问过无数次为什么不做HR,在对专业的背叛、对爱好的拷问和对未来的不安之中,我最终下定决心以产品经理作为职业的之一选择。也许在别人眼中,选择一份职业这个问题约等同于晚饭是吃鸡米花还是红烧肉,但是对于我而言,却好比涉及到未来体重秤上第2个数字的重大抉择。只是在互联网的江湖之中,只有相关的实习才是更好的武功秘籍(非应届的学弟学妹们,还看啥推文,赶紧跑去实习啊)。我开始想,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
我大概是那种闲下来会生病的那种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发呆和抠脚,就是在脑子里想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想法。于是在准备简历和求职的过程中,半是因为有趣半是为了经历,我又做了几个假冒伪劣的“产品”三无项目。
之笺文学小组:产品和文学的跨时空爱恋
从研究生的社团卸任之后,我开始畅想起了退休后美好的老年生活。既然文学家说:文学是人类的终极意义和最终归宿,而互联网的CEO们讲:产品是当今时代更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 论,那么我在想可不可以用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发起和运营一个文学社群呢?于是我们开始做问卷调研、用户访谈,像是过家家一样地建立“入职邮件”、“部门体系”、“社群产品功能更新文档“、“会议记录模板”和“员工日报”,最终做了一期线上共读的活动。
产品交流群:一人白嫖不如一起白嫖
从地摊买回来的日历上有句话:笨的人花功夫,普通人学 *** ,大师谈思维。可见如何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2月份,当我在勤勤恳恳写产品分析报告的时候,我更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白嫖其他人的报告,走后潇洒地留下一句“下次一定”。只可惜小学的时候不小心学到了“物质守恒定律”和“热平衡定律”,从此再也不相信什么不劳而获的鬼话。那么可不可以众人一起白嫖呢,每个人在白嫖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白嫖。那是某天的一个下午,想出这个主意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终于明白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于是我们以一个求职社群为依托,发起了“产品UGC小站”项目。所有进入小站的人都要上传一份自己的分析报告,而所有的报告都在社群内部共享。希望能够通过日常的产品分析和交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产品思维,拓宽自己的产品知识面和认知。
分享会上的一份内容
电子简历小程序:4天时间讲完6年的故事
作为一个小白,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向各位产品大佬表忠心呢?某一天自己脑袋一拍,想到了开发一款电子简历小程序,通过图文的方式展现我的个人经历以及作品集(事实证明,产品经理一拍脑袋,程序员就要遭殃了)。于是我找了一个程序员朋友,用4天的时间,(让他)天天熬夜完成了小程序的开发。最终把小程序码附在了自己的简历上。哇,虽然我不会写代码,但是调bug真是一个让人头秃的事情,怪不得程序员头顶都比较凉快。
我有时候在想,做这些项目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它们并不能写到简历上,也许也不会为我的求职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是我常常想,能力的成长与锻炼是一生的事情,而我,未来也不会后悔自己曾经做过这些项目。
日常准备
你以为梳理完经历、修改完简历、做了项目就结束了吗?曾经我也这样以为,直到经历过凉凉的面试后~~~最近我才明白,除了在家里和在梦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饭可以吃。想找产品的工作,除了能熬夜,有更多的头发可以掉之外,你还必须要跟其他产品经理用一个“脑子”,用他们的思维来思考,用他们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曾经有一位鸡汤文作者在课上被老师问过一个问题:“玻璃是什么?”,学哲学的回答说“玻璃是一种不依赖人们的意识并能为其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学材料的同学回答“玻璃是非晶”,而学产品的同学回答说“玻璃是一种面向居家用户的具有挡风、透光和容器功能的基本材料”。这就是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分析 *** 。后来,英语老师把他们都挂科了。
理论知识的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巨人没有肩膀可站
首先,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恶补了产品相关的书籍,做好笔记和脑图;然后又用一星期的时间怒学了网易微专业产品经理的课程。而我现在越发觉得一直持续地读书是很重要的。因为读书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和逻辑推导的过程,当你顺着作者的思路,将一个个结论完整地推导出来后,将会内化成你基本的逻辑能力。而这,是各种书摘书评所替代不了的东西。
产品经理微专业笔记
产品分析实践:与各类产品经理的思想较量
很多人都说过,分析现有的产品是锻炼产品思维很有效的一种方式。一开始,我会参与求职社群里组织的产品讨论。后来,我尽量让自己每周都能有一篇产品分析的输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之一,产品分析能帮助你了解现有的产品常见的形态、功能、交互和设计;第二,分析产品的过程,也正是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产品逻辑的过程,先是从一到零拆解产品,再从零到一还原产品,有助于培养底层的产品思维逻辑;第三,为什么产品分析有3个好处呢?因为面试中回答问题,总是要列3点的。
整理常见问题:我见过更大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
“你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你对产品经理的理解”,“你的优势和劣势”:每次面试都要经历这些问题的灵魂拷问。然而每次面试都会被问到一些全新的问题。也许重要的并不是你最终准备了多少的问题,而是你在准备过程中的态度和思路——就像是爱情一样。
总结问题的 *** 论: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这个部分是用血与泪的教训换来的。面试就像是龙卷风,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当面试官突然打来 *** ,问我:”为什么现在美发师大部分是男性,而美甲师大部分是女性呢?“的时候,我立马从前一秒的小机灵鬼变成了讲不出话的聋子。事后复盘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样的问题都是有框架可循的:从用户(消费者)的角度和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分别判断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对应地解释相关的原因。而这就是伟大的产品思维!!!所以我开始了这一部分的工作——每天整理一个产品问题的 *** 论,试着总结出一些回答的框架。
有人说求职是一道坎,横亘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坎,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迈过去的方式。而我,正在这样的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之中。我庆幸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让我面对过去的经历,去思考自己究竟是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喜欢什么样的事情,并为着未来做出自己的决定。加油吧,少年,越过山的那一边,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这是我的求职日记的之一篇。
个人介绍
我是个2021届求职的研究僧,来自内地top3的十所高校之一,没有实习经历,没有专业背景,有的只有还算旺盛的头发和对生活满满的热情,产品小菜鸡在求职的过程中努力变得更强。如果你觉得有趣,不妨停下来喝杯茶再走吧,聊聊那些关于求职、关于互联网的故事。
互联网是有趣的
就是有点费头发
觉得有趣,就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见习海盗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