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初见成效,大量鲢鱼出现在河道,此外四大家鱼也蓬勃发展。
然而有喜就有忧,鲢鱼的爆炸式增长表明,鲥鱼的生存处境并不理想。
鲥鱼并非四大家鱼,相反,它是一种东亚地区特有的鱼种,至今能确定的地区是我国的南方河流。
往长江投放的鱼类
鲥鱼的饮食与鲢鱼高度重合,因此被认为是鲢鱼的竞争对手。
然而鲥鱼的繁殖方式很特别,这注定了它很容易受到影响。
那么长江的鲥鱼的现状怎样呢?
根据镇江地区的一次调查,河道内的鲢鱼数量已经恢复,但是鲥鱼的数目却还没有恢复。
长江里的鲢鱼
鲥鱼难求
鲥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它平时是居住在海里的,只有繁殖季节才会逆流而上,进入河道和湖泊内产卵。
幼鱼必须在淡水中生长,等成年之后才游回大海,待到他日成熟,再返回自己的出生地进行下一个繁殖轮回。
鲥鱼的繁殖能力并不弱,一个繁殖季节就可以有上百万枚卵。
但是鲥鱼的幼苗很脆弱,是很多淡水鱼的食物,因此它们是生得多,被吃得也多。
长江里的鲥鱼
长大后的鲥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食谱上与鲢鱼高度重合。
鲢鱼又称白鲢,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不管是人工饲养还是野外种群数目一直比鲥鱼多。
这是因为鲢鱼的食性更杂,它们不仅吃浮游生物,还会吃腐食、吃昆虫、甚至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吃植物。
鲥鱼的鱼卵和幼苗也会被它吃掉。
生活在海里的鲥鱼
鲢鱼的体型要比鲥鱼大,并且它们的大小上不封顶,根据生活的环境来决定,所以我们经常能在新闻里看见几十斤重的鲢鱼。
而鲥鱼的更高记录是在钱塘江捕到的5公斤个体。
因此,在与鲢鱼的直接竞争中,鲥鱼败下阵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鲥鱼在自然界与鲢鱼竞争失败,又遇上了人类的捕捞。
鲥鱼的画像
腹背受敌
1974年,在长江口的鲥鱼捕捞量达到了157.5万公斤,到1985年,产量下降到仅有3万公斤。
鲥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污染,作为洄游鱼类,鲥鱼需要穿越入海口进入淡水河道。
长江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承担着繁重的航运工作。
这导致在长江入海口的船只非常多,它们的燃油对入海口的水质是严重的污染。
鲥鱼在穿越入海口的时候,被这些污染物伤害,导致它们出现了和白鱀豚一样的病症——不孕不育。
长江航运
鲥鱼的鱼卵含有大量的脂质,加上它们是体外受精,对于污染物质来说是一种溶剂。
也就是说,污染物会溶解在鲥鱼的卵里面,影响鲥鱼的授精与成长。
白鱀豚受到伤害则是因为豚类动物体内偶有很多脂肪,它们溶解了有害物质,导致白鱀豚们的生育遭受危机。
最后一只白鱀豚
这样的伤害对于鲥鱼来说是毁灭性的,直接导致了长江鲥鱼的基数减少,日后想要恢复,难上加难。
此外,鲥鱼是洄游性鱼类,它的人工繁殖难度也远超过了四大家鱼,因此也没有办法使用人工繁育来帮忙恢复种群数量。
原本以为长江十年禁渔能够让鲥鱼的数量得到恢复,没想到更先恢复的是鲥鱼更大的竞争对手鲢鱼。
人工饲养的鲢鱼
禁渔很有可能导致“偏科”
长江十年禁渔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实行2年之后,长江鱼群的数量得到了显著恢复。
然而仔细分析了恢复的鱼类后,科学家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得到种群恢复的,是原本就数量众多的四大家鱼以及鲤鱼鲫鱼,基本上都属于鲤形目。
而其他鱼类,如鲥鱼所在的鲱形目、中华鲟所在的鲟形目,以及长江江豚所在的鼠海豚科,数量均没有得到大的突破。
长江中华鲟
也就是说,禁渔拯救的,只是一小部分鱼类,其他更多的鱼类依旧处于比较危险的边缘。
为何禁渔无法使这些动物得到种群恢复呢?
之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就比鲤形目的鱼类脆弱,鲤形目在美国被统称为“亚洲鲤”,由此可见其生存能力不同寻常,可以作为入侵物种出现。
鲤形目的生活方式非常不讲究,有吃的就吃食物,没吃的甚至能够自相残杀。
并且它们对河流污染的耐受度更高,即便是重金属超标,它们也能好好地活着。
在美国泛滥的亚洲鲤
这就注定了它们成为了长江淡水鱼中的扛把子,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其他鱼类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第二个原因,就是基数不同。
四大家鱼和鲤鱼鲫鱼本身在长江就有更多的基数,恢复起来速度更快。
其他鱼类之前受到的破坏太大,想要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像鲥鱼的成熟时间需要等到自己3岁以后才能繁殖,还必须从海里再返回河流产卵。
并且鲥鱼需要的水温在25到32度之间。鲢鱼只需要18度以上就可以,这让它的分布范围也超过了鲥鱼。
四大家鱼
第三个原因就是,四大家鱼是长江的常驻型鱼类,几乎不用洄游,因此人工繁殖技术很成熟,已经饲养了上千年的历史。鲥鱼不一样,人工繁殖就一直没有成功。
一个人类可以帮忙,另一个人类帮不上忙。
最后的结果就是,数量多的鱼特别多,已经到了乌泱泱一大群的地步。
但是数量少的鱼也特别少,像鲥鱼更是一鱼难求。
鱼类学家们认为,十年禁渔之后,长江很有可能出现“偏科”,一些鱼多到泛滥,一些鱼少到要灭绝。
人工养殖的鱼类
解决办法
对此有鱼类专家呼吁,可以 *** 开放禁渔,对于已经恢复的鱼类,如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可以进行捕捞。
这样不仅有助于它们的更新换代,还能给一些珍稀鱼类,如鲥鱼、鲟鱼腾出一定的空间。
对此鱼类学家们建议,由国家组成捕捞项目,进行计划性商业捕捞,不用担心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
长江实行十年禁渔
长江十年禁渔的成果优缺点显而易见,如果任由鲢鱼、草鱼等常见鱼类继续恢复,那么很有可能长江会彻底变成它们鲤形目的天下。
其他鱼类很有可能像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那样,被压缩生存空间。
长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失去了太多独有物种,“淡水鱼王”白鲟宣布灭绝,“水中大熊猫”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已经多年没有发现踪影了。
此外,扬子鳄只能挤在很小的破碎保护区内,中华斑鳖目前全球只剩下了3只,灭绝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扬子鳄
就连长江江豚差一点就要重蹈白鱀豚的覆辙,好在它等到了长江十年禁渔。
有人说这些长江动物们的灭亡是人类的错,可问题在于,几十年前,人们吃饭都成问题,如何保护它们?
当我们的生活变好了,有能力去保护的时候,很多动物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了。
因此十年禁渔不能只是呆板地不捕鱼,任由鱼类野蛮生长。
曾经的长江捕鱼
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长江的生态已经失去了平衡,禁渔恢复也不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样子。
因此这件事情上,人类必须出手干预,否则鲥鱼很有可能变成下一个白鲟,停留在博物馆的标本里。
遥想当年,鲥鱼还是我国的四大河鲜之一,是美味的代名词,不少诗人为它留下了诗句。
如今,竟然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希望长江早日恢复生机
希望有一天,长江能再次出现浩浩荡荡的鲥鱼群,它们刚从海的那边来,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
鲥鱼的危机:长江中下游25年未出现,为何我国却养不了?中国山河辽阔,七大流域的江河湖泊孕育了数不胜数的优质鱼种。根据2020年的调查数据,仅我国长江流域就生活着405种鱼类,黄河鱼类有147种,黑龙江有132种,鱼产资源极为丰富。
在众多的鱼类中,长江鲥鱼作为“水中珍品”脱颖而出,并在上世纪50年~80年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鲥鱼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肉质鲜嫩,体表有一层丰腴的脂肪,全身鳞片皆可食用,风味令人赞不绝口。
清蒸鲥鱼
长江鲥鱼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中下游曾塑造出“一鱼一产业”的盛况。每到4月下旬,大量的鲥鱼便组成密密麻麻的洄游队伍,应季出现在长江的中下游,最远可达长江的中游支流湘江。高密度的鱼群为沿岸渔民提供了有利的作业条件。
资料显示,在1957~1962年,全江的鲥鱼产量在298吨~584吨之间,这还只是“鲥鱼热潮”的开端。在此后的70年代,鲥鱼捕捞业在长江流域大火大热,捕鲥鱼、品鲥鱼蔚然成风,江苏、安徽等地的捕捞队顺势将小网改成大网,刺网由单层改成三层,网具材料也由棉、麻改成了尼龙胶丝,显著提高了捕捞能力。
1957-1974年,长江下游的鲥鱼捕捞产量
曾在江边作业的老渔民对鲥鱼的盛况记忆犹新,据多位渔民反映,1973年安徽江段的鲥鱼产量还很可观,平均每只渔船能捕捞1000多尾,定置的流刺网很少出现空网,一网捕获7~8尾并不稀奇,鲥鱼的规格也有大有小,大的能达到4kg,小的也有1kg。
长江鲥鱼为何普遍很大?这和体型、年龄直接相关。鲥鱼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的鱼类,身体呈椭圆形,体长为体高的3.7~4.1倍,肌肉发达,体质健壮,形似鲫鱼,但体长和体重明显更大。根据我国邱顺林等学者的调查,雄性的长江鲥鱼体长可达54cm,体重2.2kg,雌鱼则能长到60cm,体重可达3kg。
再结合捕捞记录,大型鲥鱼达到3~4kg不是问题(即6-8斤重),对应年龄为5~7龄;小型鲥鱼则为1~1.5kg,对应年龄为3~4龄。而在长江下游繁殖的鲥鱼群体,全是由性成熟的个体组成,年龄至少在3龄以上,所以捕捞规格普遍很大。
令人奇怪的是,在1974年,鲥鱼的产量和大小却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趋势。这一年,长江鲥鱼的总产量突破了1500吨(150万公斤),但洄游个体明显变小,性别比例也严重失衡,鱼群出现了“结构性危机”。事实证明,74年的高产终归是昙花一现,次年便开始断崖式下跌,80年代更是连年下跌。
1957-2020年,长江鲥鱼捕捞量的变化
以1986年为例,整个安徽江段捕获的鲥鱼只有20多尾,全江总产量只有12吨,不及巅峰期的1%。长江最后一条鲥鱼则现身于1998年,距今也有25年。从此,鲥鱼产业惨淡收场,鱼汛也黯然消逝。
鲥鱼消失了,鲥鱼的远去也为长江生态敲响了警钟,好在我国及时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河湖生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例如:江豚在鄱、洞二湖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长江刀鱼时隔30年再次抵达中游,四大家鱼在监利段的卵苗量提升至78.7亿尾......
在“长江复苏”的趋势中,万众瞩目的鲥鱼迟迟未现真身,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这一物种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事实上,目前长江鲥鱼还未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灭绝”,按照50年方能判定鱼类灭绝的学界规定来看,长江鲥鱼还存在25年的“候审时间”,现在就认定灭绝未免过于悲观。
鲥鱼/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秘书长李玉强绘
另一方面,和其他“江鲜”相比,人们在长江中发现鲥鱼的几率确实要小很多。
首先,鲥鱼整体可看成一种海水鱼,一年中只有少数几个月才进入江河产卵,长江中以6~7月份为洄游盛期,这和终生生活在江中的鲤鱼、四大家鱼大有不同。而且,鲥鱼对产卵条件也有严格的要求,一是要求水位有涨落起伏,二是要求水温为24.5~32.0℃,否则产卵就会受限。
赣江峡江江段
再从鲥鱼的整个生命历程来看,受精的鱼卵经过17~18个小时后孵化成仔鱼,当年冬季,幼鱼群体由长江进入近海,3~4年后性腺逐渐发育成熟。由此可见,长江鲥鱼大多数时间都在海洋中栖息、觅食,在江中自然就比较罕见了。
其次,长江鲥鱼的自然种群几近于无,稀缺的个体使得鲥鱼的搜寻堪比大海捞针。在1996年6~7月,我国的长江水产研究所就曾组织渔民在峡江段寻找鲥鱼,连续作业27天,出动93船次,累计捕捞时长414.5小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主要原因就是数量太少。
有的网友表示不理解:我国是水产养殖之一大国,主养品类达几十种,连“长江鱼王”中华鲟都能养殖,为什么却养不了长江鲥鱼呢?
其实,早在鲥鱼遭遇危机前的30~40年代,就有不少专家对珠江、钱塘江流域的鲥鱼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这项研究继往开来,凝聚了众多鱼类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其中有几次试验和调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1:1958年,陆桂等学者对钱塘江(富春江)鲥鱼进行人工授精,初步获得成功,引发学术界关注。
2:1972~1975年,长江水产所组建鲥鱼科考队,历时三年调查野生种群,明确了鲥鱼的洄游路线、产卵地点以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
3:80年代,鲥鱼的野生资源急剧匮乏,众多专家预感到一场危机即将到来。长江水产所联合江西、江苏的科研人员,集中人力攻关鲥鱼的繁殖难题,并在1982年采用人工授精的 *** 培育了30000多条幼鱼,这标志着鲥鱼的培育获得了巨大成功。
到了这里,长江鲥鱼似乎已不存在灭绝的风险,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科学家发现,比人工繁殖更加困难的是鲥鱼的驯化!
当时的情况是,长江中的野生鲥鱼大幅减少,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鱼越来越难找;而已经捕到的亲鱼则数量太少,长期圈养导致其体质弱化,活力下降,鱼卵质量也随之衰退。因此,要想拯救鲥鱼,就必须摆脱对初代亲鱼的依赖,把重点放在对幼鱼的培育上,在人工池塘中饲养3~4年的幼鱼,直至其性腺发育成熟,以此作为二代亲本。
我国科学家也成功实现了这一步。1993年,首批幼龄鲥鱼成功发育为成熟的亲鱼,1997年,这批鲥鱼成功产卵,但遗憾的是,孵化出的鱼苗状况频出,活力远不及野生鲥鱼,标苗死亡率居高不下。最终,鲥鱼的苗种培育宣告失败,人工繁殖进程止步于第二代幼鱼。
因此,我国养不了鲥鱼并不是因为技术不够,而是因为时间过于急促,缺少野生亲鱼的助力。当然,在江西峡江县的下游,目前还有100多公里的水域理论上适合鲥鱼的产卵,如果江中有少量的鲥鱼顺利抵达于此,鲥鱼的自然种群就仍然存在一线生机。
你知道的刀鱼、鲥鱼人工繁殖难题,这位姑娘给解决了
后浪“撒野”,金鳞擘海
为未来储能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全面的改变了地球的样子,并且创建起了壮丽的人类文明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于资源的使用、环境的破坏等也正影响着地球,带来了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而大量物种也因为种种原因而灭绝,近日,一项惊人的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又一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展出的白鲟标本
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等研究者论文中指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这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后我国生态系统中又一坏消息,而研究者也表示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因为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可俗称为鸭嘴鲟。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近年来,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白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1983年起,我国就已经将白鲟列为保护物种并禁止对其捕捞,截至2019年白鲟已经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受到严格的保护。但实际上,在2009年,IUCN对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就已经是“极危”,表明这种物种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而后的10年中,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视野中现身,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事实上除了白鲟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而同样是长江中的江豚、扬子鳄等物种目前的种群状态也相当不妙。对于长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目前我国下定决心作出整改——2019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宣布长江禁渔十年,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都将禁止生产性捕捞。
?
长江白鲟宣告“灭绝”更多“水中国宝”岌岌可危本报记者王贤、李思远
“估计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等人发表的一篇论文,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著名鱼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说:“白鲟在长江急剧减少,几乎和白鱀豚的衰退过程一样。”不过,他认为,“严格来说,一个物种绝迹50年才能‘判死刑’。”
无论如何,长江水生顶级物种纷纷告急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长江特有鱼类已多年不见踪迹。
四种“水中国宝”近乎全军覆没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的一篇名为《世界更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灭绝:保护濒危动物的经验教训》的论文预校样称:“估计2005-2010年长江白鲟已灭绝”。
论文通讯作者危起伟说,2003年之后,白鲟再也没有出现。
“这项研究自2009年就系统开展,并经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危起伟告诉记者。
白鲟是长江特有旗舰物种之一,因其吻部长状如象鼻,俗称象鱼。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形容白鲟体型巨大。加之白鲟性情凶猛,位于生物链顶端,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白鲟是鲟鱼目匙吻鲟科两属两种之一,它的绝迹,意味着匙吻鲟科只剩下密西西比河匙吻鲟一种,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不能排除还有个体存在,但白鲟失去繁殖功能、野外绝迹是不争的事实。”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说。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上游还有不少白鲟,80年代后期很快衰退,90年代后期只看到零星的个体。”曹文宣说,“白鲟消失已经17年了,我们很揪心。”
绝迹的不仅仅是白鲟。长江水生旗舰物种中仅有的四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乎全军覆没:白鲟、白鱀豚被宣布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野生长江鲟不足20尾,连续十多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中华鲟也已连续三年未发现自然繁殖。鲥鱼、鯮鱼已经绝迹,圆口铜鱼等一批特有鱼类多年未见。
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多位专家说,短短几十年间,长江里这么多“水中国宝”绝迹,说明前些年人类活动的影响太大了,长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酷捕滥捞,特别是电捕鱼是白鲟等物种绝迹的主要原因之一。”曹文宣说,一方面电捕鱼会直接电死白鱀豚、白鲟、江豚、中华鲟;另一方面,这些物种都是吃鱼的,酷捕滥捞使长江渔业资源大幅萎缩,体型庞大的白鲟等“吃不饱”,失去生存空间。
回想起2002年底对一头白鲟的抢救失败,常剑波至今惋惜不已。
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开车千余里赶赴现场,但因为伤势太重,加上当时的救护条件不具备,受伤的白鲟在窄小的水池中撞壁死亡。
“如果这只白鲟抢救回来,借助克隆等现在日益成熟的技术手段,也许能将白鲟的物种保留下来。”常剑波感叹。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白鲟进行监测,将其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那时保护意识、措施都不到位,关于白鲟的专门科学研究和保护行动也并没有启动。
“目前来看,长江阻断对河川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更大”,常剑波说,“一定程度上讲,白鲟和长江鲟等河川洄游性鱼类被忽视了。”
危起伟认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保住剩下的濒危物种。”
加大生物“保种”力度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实行暂定10年的常年禁捕。
危起伟提醒,全面禁渔要解决好数十万渔民的安置。“可借鉴林业系统公益林管理相关模式,变‘打鱼队’为‘护鱼队’和‘管江队’”,危起伟说,“这在妥善分流渔民的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环境和生物的保护”。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禁捕之外,“保种”也尤为迫切。多位专家认为,中华鲟、长江鲟、江豚等顶级物种极度濒危,特别是中华鲟连续3年未发现自然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除了中华鲟、长江鲟、江豚等旗舰动物外,国家应建立科学系统的包括胭脂鱼、铜鱼等物种的‘保种’计划”,有专家告诉记者,“应加大投入,落实相关保护措施,以便适时重建它们的野外种群”。
常剑波说,科学研究表明,中华鲟等物种对光声敏感,目前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离城区过近。
“要极力控制人类活动带来的声光污染,同时探索给中华鲟开辟新的产卵场。”他说。
十年禁捕,在常州如何吃到鲥鱼这一口“鲜美”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这一空前严格的禁渔令,为长江摆脱“无鱼”困境带来了希望。自禁捕退捕以来,常州市及时收回处置渔民渔船渔具;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1300多名渔民转产上岸并纳入社会保障……随着一揽子禁捕措施有序展开,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得到有效落实,长江得以真正的休养生息。 “长江禁捕后,还能吃到江鲜吗?”“像鲥鱼这种老辈人记忆犹新,年轻人却没什么印象的江鲜名品哪里品尝?”这些是时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在新孟河鲥鱼基地养殖棚内,鲥鱼在水中姿态蹁跹的自由游动,露出水面的背脊微微泛黑,鱼体自上而下过渡到雪白。鱼鳞细密光亮,在光线的变化下,反射出一波波蓝紫色的粼粼光纹。
长江禁捕倒逼水产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养殖业由四大家鱼向利润更高的特种鱼转变。养殖基地的郭经理介绍道:“老百姓日常所需的水产品大部分来自人工饲养。长江鲥鱼已经绝迹,国内市场上引进美国鲥鱼作为替代品进行养殖推广。鲥鱼与一般的鱼不同,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我们在养殖塘内构建了水循环系统,养殖水引自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并模拟长江的活水环境进行生态养殖,保证优质鲜美的鲥鱼供应上人们的餐桌。” 据悉,新孟河鲥鱼每年产量可达3吨以上,一上市就被高档餐馆饭店订购,推出的“清蒸鲥鱼”这道传统江南名菜深受广大吃客的欢迎。
每天中午,华东地区更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苏凌家塘批发市场人来车往,一批批装着淡水产品的运输车从全国各地满载而来。
在凌家塘水产区承包摊位多年的张忠明师傅一边卸货,一边说道:“长江禁捕并没有影响我的生意,我经营的都是从本省苏北还有湖北、江西运来的鲢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养殖品种,销量都不错。以前有部分摊位上有标注‘长江野生江鲜’字样的水制品卖,都知道长江禁捕,这种标注了野生江鲜的“李鬼”明显扰乱市场经营。”
针对这种现象,常州市钟楼区市场监管局对所有摊主进行了宣传教育并签了不经营非法捕捞渔获物的承诺书,要求进货时一定要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并保存好记录。钟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稽查大队队长王昕群介绍道:“去年9月份钟楼区 *** 成立了退捕禁捕工作专班,并建立了农业农村、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在开展长江禁售专项行动中,我们重点检查了水产市场、商超、餐饮行业等场所,督促市场经营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依法严厉打击收购、加工、销售、利用非法渔获物等行为。”
去年至今,钟楼区累计排查9家食品生产企业,3665家餐饮单位,402家冷库以及15家水产品交易市场,现场发现存在问题的经营主体共计12家,均已按要求进行整改。处理了涉及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案件2起,其中一起依据检察院建议书发掘的销售“长江白鱼”虚假宣传案入选江苏省长江禁渔工作十大典型案例。只有通过严防死守,打击非法捕捞,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才能让长江早日摆脱“无鱼”之困,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 交汇点记者 张宇熠 通讯员 金松
长江又一物种消失: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称长江白鲟灭绝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之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事实上,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该专家称,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前述专家在杭州淳安县举办的一个鲟鱼国际会议上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
但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IUCN前述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长江白鲟灭绝!网友: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今天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楚天都市报报道截图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澎湃新闻报道截图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之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网友感叹: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更大规模休养生息。
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来自长江的“惩罚”:失踪24年,野生鲥鱼被困“迷宫”?鲥鱼自古就有美誉,甚至可以算作“鱼中瑶茗”,因为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整个身体,包括鱼鳞,都是可以食用的。因此,鲥鱼被列为“长江三鲜”之一。
然而,鲥鱼已经在长江中消失了24年!这是长江对人类的惩罚吗?人们能否再次看到来自长江的野生鲥鱼?
长江鲥鱼是什么鱼?
长江鲥鱼是指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鲥鱼。它不仅是鲥鱼属的淡水鱼,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
鲥鱼肉质细嫩肥美,闻名全国。因此,鲥鱼被誉为“鱼中之王”、“长江三鲜”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鲥鱼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鲥鱼已经“消失”,在野外功能性灭绝。
鲥鱼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是因为它们非常“守时”。每年春末夏初,鲥鱼从海洋游入河中产卵,而且总是准时,从不失约,因此古时被称为“时鱼”。后来逐渐演变为“鲥鱼”。
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鲥鱼都是进口的美国鲥鱼,这意味着人们很难再吃到美味的长江鲥鱼了。
然而,纵观历史,阿利斯鲥鱼一直受到各类美食家的称赞。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写下诗文来赞美鲥鱼的极致美味,展示了鲥鱼的美味。
据说,自汉代以来,文献和官员都将鲥鱼视为“南方佳品”。明清时期,鲥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进贡皇室的贡品,成为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
张爱玲曾经提到人生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讨厌刺鲥鱼。蒜蓉鲥鱼的鲜美味道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长江“消失”的鲥鱼
长江鲥鱼虽久负盛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却很少见到它的踪影。
到现在为止,长江鲥鱼已经消失了20多年,也没有任何捕获的消息。还有报道称许多鱼类濒临灭绝甚至灭绝。
为什么这些鱼会逐渐消失呢?
要知道,鲥鱼作为重要的捕捞对象,在我国长江渔业发展史上曾产生过丰富多彩的影响。当时鲥鱼的年产量更高甚至达到1000多吨。20世纪70、80年代,三猫重的鲥鱼价格不超过三元。
然而直到现在,人们根本看不到鲥鱼。
长江鲥鱼从鼎盛时期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是什么原因?
主要原因其实是过度捕捞。如果没有人类对鲥鱼的贪婪,长江中的鲥鱼也不会走向灭绝。
另外,长江鲥鱼是严格遵守季节变化,在产卵期及时回乡产卵的鱼类。
每年4月至5月,长江鲥鱼洄游至长江产卵。长江现在有“禁渔”保护政策,但以前人们没有保护意识。
如果没有“禁鱼”政策,长江鲥鱼将被人类肆无忌惮的捕捞,洄游和繁殖路线将立即被切断,使长江鲥鱼瞬间“灭绝”。
虽然这意味着可以快速捕获大量优质鲥鱼,但也正是因为鲥鱼不能再回到河里产卵,后代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向长江倾倒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鲥鱼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正是人类对长江的肆无忌惮的索取和破坏,才导致“长江三鲜”不断衰落直至消失。
失踪24年的长江鲥鱼,是长江的惩罚吗?
转眼间,长江鲥鱼已经消失了24年。这样的美味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这是长江对人类的惩罚吗?
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人们每年可以从河里捕获数百吨鲥鱼。当时,长江上有无数的渔船。
然而,正是人类无休止的蓄意捕捞,导致长江鲥鱼的数量迅速减少,最终将其推向灭绝。
长江鲥鱼的消失,既是来自长江的惩罚,也是来自长江的警告。如果人类继续像以前那样刻意掠夺地球资源,最终灭绝的只有人类。
长江对人类的惩罚远不止长江鲥鱼的消失。现在与长江鲥鱼并列“长江三鲜”的刀鱼也濒临灭绝,其价格也没有市场。
中华鲟、白暨豚等长江珍稀野生动物的灭绝,导致长江生态链断裂,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不仅如此:人类无节制的用水也使得长江的水量减少,长江的水质也因倾倒长江的污染物而受到严重破坏。他们都走了。人们对长江造成了无尽的伤害,长江也会惩罚无知的人们。失踪24年的长江鲥鱼,是一个警告。
长江鲥鱼会再现吗?
长江鲥鱼已经消失二十多年了。它有可能重返人类视线吗?
近年来,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人们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让长江鲥鱼起死回生。
在不断的搜寻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特别适合鲥鱼生活和繁殖的地方。因此,他们决定在适当的鲥鱼栖息地进行人工干预,以帮助濒临灭绝的长江鲥鱼生存。
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人猜测人为干预起了主要作用,长江鲥鱼形态乐观。看来,在不久的将来,长江鲥鱼可以在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起死回生,恢复到原来丰沛健康的状态。
可以说,长江鲥鱼的消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和惩罚。
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正在尽更大努力改正它们。让我们共同期待长江鲥鱼再次为人类所见的那一天。
以上内容及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提及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相关数据和理论研究均基于互联网信息。上述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同意文章所包含的法律、规则、观点和行为以及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对因上述或相关问题引起的任何问题不承担任何责任,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
这种鱼早已灭绝,短短数十年从长江消失,它们是如何因人类灭绝?白鲟灭绝最近占领各个新闻网页的榜首,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振臂高呼,希望动物保护组织及 *** 能够多多重视这些稀有动物。
似乎每个人都在为了长江之星的陨落而泪洒大河,但我们人类对这些灭绝的动物真的有过深刻的反思吗?这些新闻是否也只是昙花一现,激不起一丝浪花呢?
白鲟的前辈中有个叫鲥鱼的家伙,在文学史上多有留名,宋朝有个叫彭渊材的评人生五大恨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大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做诗”。后来张爱玲也借此多叙了自己的恨“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记不太清楚,下意识觉得应该是恨红楼未完。”
鲥鱼是何等人物?长江三鲜之首。明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南京就被官府设立了专门的鲥鱼厂,专门负责向北京进贡新鲜鲥鱼:陆路八百里加急,水路必保证冰鲜;似乎皇宫内院里又住了一个馋嘴的玉环,这不过这位比吊死的那位更加任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鲥鱼’来?”,不知跑断了多少马腿。
美洲鲥鱼(中国鲥鱼已灭绝)
调笑虽如此,但也足见鲥鱼之鲜美诱人。这种珍馐可不仅仅只供皇家享用,在广东的不少地区,鲥鱼更是“甚多,价亦廉”,60年代时整个长江流域的鲥鱼产量还能稳定在300-600吨的高位,可为什么大部分人从未听说过呢?
就像白鲟的未来一样,中国鲥鱼早就是一个传说了。
自70年代起富春江流域的鲥鱼就已经陷入枯竭,90年代捕捉到零星半点都是意外惊喜,往日大规模的鱼汛已是爷爷奶奶口中的童年回忆,我们再也品尝不到那种美味,也在悄然间迎来了一个物种的灭绝。
美洲鲥鱼(中国鲥鱼已灭绝)
其实不是悄然间。
捕捞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贪欲的无法满足,百毒不侵万物皆可食的中国人大量的捕捞给繁殖中的鲥鱼群带去了巨大的压力。80年代的“大包干”政策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点——船员船只的数目节节攀升,渔民的捕捞阵容不断强大,随之而来的,则是完全不相配的鲥鱼产量。1986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只捕捞到了12吨鲥鱼。
过度的捕捞打断了鲥鱼的繁殖周期,从60年代捕捞产量中平均年龄6、7年大鱼的高比重到86年的2.74年,更不提每年捕捞的鲥鱼苗数量,触目惊心的数据足以告诉我们,鲥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鲥鱼禁捕政策的推行证明我们曾经努力过,但努力只是最不值得夸耀的行为,水温水深水流强度透明度无一不影响着鲥鱼的繁殖过程,一所所水电站的建成一一打破了鲥鱼脆弱的生殖条件,从1990年起,万安水电站建成开始,到最后的一丝希望在西江常州水利工程的建成典礼上的湮灭——鲥鱼的洄流繁衍过程被拦腰折断,珍馐彻底从未来的书页上失去了踪影。
美洲鲥鱼(中国鲥鱼已灭绝)
白鲟的灭绝是唯一的吗?如果鲥鱼的灭绝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那么为什么十五年后悲剧再次上演,我们每次的感动与流泪是否还要多演练几次,供下一个十五年做参考呢?
希望你我心中的答案能给后代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