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鲟是不是保护动物,鸭嘴鲟是不是保护动物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52 0
市民高价买到长有鸭嘴巴怪鱼,专家:系外来物种,吃掉不违法

市民高价购到的怪鱼。图片由市民张先生拍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5日讯(记者陈奇雄)长着一张又长又扁平的嘴巴,身上没有鳞片,还会发出吓人的声音。3月4日下午,家住汉阳的市民张先生,从一街头小贩手中买到一条“怪鱼”。他认为这怪鱼可能是受保护动物,欲将其放生。专家鉴定后说,这怪鱼是原产地在美国的匙吻鲟,属外来物种,没必要放生,“吃掉,不违法”。

张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武 *** ,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他也是环保志愿者,多次参加保护长江与汉江的公益环保活动。

张先生说,3月4日下午5点许,他在汉阳区百威路汉江边散步时,瞧见一名年轻男子在向市民叫卖一条怪鱼。该怪鱼的嘴巴又长又扁,像一把木桨;它身子光溜溜的,没有长鳞片。该怪鱼嘴巴一张一合,正在发出吓人的怪叫。

担心该怪鱼是受保护动物,他立即以35元钱一斤的价格,从年轻男子手中购下此怪鱼。该怪鱼重约12斤。他打算将此怪鱼放进长江或汉江中,或将此怪鱼送交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处理。

3月5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目前,张先生仍将该怪鱼饲养在自家水池中。

武汉东湖海洋世界馆长、鱼类专家杨浩先生在观察此鱼的照片后说,这条怪鱼的学名为美国匙吻鲟,俗名为鸭嘴鲟,是美国特有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其原产地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吻长得又长又扁,既像汤匙又似鸭嘴,是鸭嘴鲟在外表上的最突出、最明显特征。鸭嘴鲟主要以蚯蚓、小虾及浮游生物为食。

多年前,我国曾将鸭嘴鲟作为经济鱼类引进国内饲养与繁殖。在我国,鸭嘴鲟属于外来物种,不是受保护动物。

杨浩称,鸭嘴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建议张先生将此次买到的鸭嘴鲟吃掉,没必要将其放生,“把它吃掉,不违法”。(市民张先生获报料奖30元)

【编辑:叶子】

地球上生活一亿年的鸭嘴鱼,老刘138买了三斤,连鱼骨头都能吃

大家好,这里是【刘一手美食】,关注老刘,每天分享一道好吃又实用的家常菜

1、鸭嘴鱼,学名是美国匙吻鲟(又名鸭嘴鲟)匙吻鲟,学名“美国匙吻鲟”

2、 今天老刘就来分享一下“剁椒鸭嘴鱼”做法,喜欢的朋友可以先收藏,有空自己试一下。

3、下面开始介绍所需要的食材:

鸭嘴鱼、生姜、蒜子、美人辣椒、剁椒

4、先把鸭嘴剪下来,再把鸭嘴鱼鱼鳍剪去。把鱼头斩下来,然后把鸭嘴鱼切段。蒜子压扁斩成蒜末,生姜片煸斩成末,美人椒去蒂切辣椒圈

5、热锅倒油,再放入姜蒜末爆香,然后放入美人椒圈、剁椒酱炒香,然后再翻入蚝油、黄豆酱两勺、生抽、料酒、白糖一勺提鲜。

6、先把土豆淀粉摆在盆底,然后鸭嘴鱼肉整齐的摆在盘中,把鸭嘴和鱼头再摆在当中,还有鱼尾一起摆进去,然后把熬好的剁椒酱浇在鸭嘴鱼片上,再放入烧开的蒸锅中大火蒸20分钟

7、摆盘,把鱼头竖起来这样霸气。这时香辣过瘾的剁椒鸭嘴鱼就做好了

8、鸭嘴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惟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我是老刘,感谢大家对刘一手美食的支持,我们每天都有几道家常菜供大家参考,喜欢做饭的朋友别忘记点点关注,老刘谢谢大家观看

科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建议尽快解除养殖鲟鱼销售禁令

1、鲟鱼养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世界鲟鱼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欧洲里海、黑海、亚速海等地区,占世界总捕捞量的80%以上,但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到1993年不足万吨。在突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了鲟鱼自然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尤其是大力开展了人工养殖,世界鲟鱼产量才有所回升。

前苏联是最早开展鲟鱼人工繁殖的国家。1896年首次尝试将性腺自然成熟的小体鲟人工授精获得了受精卵。在90年代中期,前苏联鲟鱼人工繁殖技术不断进步,形成较强的人工繁殖获得苗种能力,供给人工养殖和向天然水域放流。可以说,鲟鱼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其自然资源恢复有极大的帮助。

我国鲟鱼的养殖兴起于9 0年代中期,给我国淡水鱼类养殖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鲟鱼养殖已经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养殖年产达到十万吨,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和产业链。

北京市是我国最早开始鲟鱼商业化养殖的地区之一,鲟鱼种业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能供应我国鲟鱼苗种60%以上,尤其是在反季节苗种供应上,具有技术、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在苗种供应量和苗种质量等方面都已形成良好的口碑,占据了绝大多数苗种供应市场,成为目前北京市重要的渔业产业。

2、新冠肺炎疫情对鲟鱼产业的冲击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由于疫情蔓延,我国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最早判定引发疫情的新冠肺炎病毒来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给水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波及苗种生产、饲料、养殖、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 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在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审稿)中,新增了达氏鳇Huso dauricus以及鲟科其它种Acipenseridae spp.。2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网信办、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局),部署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鳄鱼、龟、水鱼、牛蛙、泥鳅、蟮、鸭嘴鱼(匙吻鲟)、鲟龙鱼(鲟科鱼类)、娃娃鱼等野生动物被禁止销售食用。事实上,国际法规将所有鲟鱼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保护公约》附录II中,是为了保护野生鲟鱼资源而非用来限制养殖鲟鱼的买卖,即使是国际公认对鲟鱼最严苛的商业操作也允许子二代养殖鲟鱼产品出售。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鲟鱼野生资源生存压力,发展人工养殖与利用其实更有利于保护鲟鱼野生资源。

3、注重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质量

依托重要湖库等大水面,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区建设,将保护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管理,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将湖库等大水面列入增殖放流支持范围,发挥财政资金项目带动效应,鼓励大水面管理单位和企业投入,开展湖库放流,达到恢复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渔业收益的效果。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倡导水产养殖“少用药、不用药”理念。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全面清理非法养殖行为,严禁投肥投粪养殖,确保大水面实现绿色健康养殖。另外,要严格加强渔政管理,将渔政管理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在重要湖库等大水面设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每年实施阶段性禁渔。积极组织开展渔政执法专项行动,将湖库等大水面作为执法检查重点,从严处理电毒炸鱼和绝户网违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大水面生态养殖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为湖库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4、鲟鱼不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目前限制鲟鱼销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鲟鱼为引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中间宿主。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病毒在水里的感染力问题。从结构看,病毒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具有囊膜(envelope),一类没有囊膜。囊膜位于病毒的最外层,囊膜的结构以细胞膜(类似)和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为主。囊膜上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和病毒感染力有关。导致这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囊膜,且囊膜具有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和人类的ACE2蛋白结合才能导致感染。囊膜很脆弱,对有机溶剂如酒精、乙醚、氯消毒剂、pH值等敏感,因此现在防控这个病毒的消毒剂也均为此类物质。没有囊膜的病毒,外面是坚硬的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通常对于酒精、乙醚等不敏感。在水体中,有囊膜病毒很容易失去其感染力,没有囊膜的病毒存活比较久,比如人类的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没有囊膜,可以存在于水体之中很久。人类的乙型肝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都是感染人类的肝脏,都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体,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囊膜,甲型肝炎病毒没有囊膜,因此甲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人类生吃毛蚶而感染,但至今还没有看到任何人类通过水体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报道。此外不管哪种病毒都怕高温,100℃煮5分钟可以灭活大部分人类病毒。综上所述,就算水体存在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很快失活不具有传染性。

从另一方面来说,病毒攻击物种具有选择性。因为任何寄生物均需要生存和繁殖环境的,病毒粒子由于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生物,不可能离开宿主而独立生存。任何病毒粒子对寄生宿主的生理状态,均具有严格地选择性。站在病毒粒子角度,最容易做出选择的首要条件就是寄生动物(宿主)的进化阶元位置。从宿主角度看,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病毒存在“种间免疫”现象。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中,与哺乳类亲缘关系由近到远分别是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鱼类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与哺乳类进化距离更大,从病毒具有种间隔离的实践经验到科学背景都可以判定,鱼类细胞很难满足新型冠状病毒生存和复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鲟鱼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物种,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具有“活化石”之称,同其他鱼类一样不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5、建议解除禁令,科学面对疫情

在疫情初期,广东省开展了“广东省联合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以最严措施开展联合双打行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驯养繁殖的鲟鱼一律禁绝交易。但是在认清新型冠状病毒并非源自水产动物之后,迅速做出了更改,并组织专家于2月20日出台了《广东省新冠疫情期间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指南》,帮助指导水产从业者科学渡过疫情对产业带来的困境。

就北京市而言,各郊区县鲟鱼养殖业者都接到口头命令,禁止开展苗种销售。另外由于航班限制以及疫情期间的其他临时限制,导致大批人工繁殖的鲟鱼无法销售造成积压,苗种大量死亡,对养殖者及渔业行业发展都造成重大的打击。鲟鱼苗种繁育产业,尤其是北京极具优势的鲟鱼冬季反季节苗种供应,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北京鲟鱼苗种繁育从业者和鲟鱼养殖业也受到了极大伤害。

鸭嘴鲟是不是保护动物,鸭嘴鲟是不是保护动物-第1张图片-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按照《决定》有关规定,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这意味着,龟鳖、大鲵、鲟鱼、鳄鱼等按水生野生动物管理,不列入禁食名单。我国鲟鱼人工养殖产业经历短短不到三十年发展,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国际地位,鲟鱼子酱更是打出中国品牌,销售国内外。面对此来之不易的产业发展状况,应该在已消除水产品传染病毒疑虑的情况下,尽快解除所有对鲟鱼产业发展造成限制的禁令。面对重大疫情,初期出台过度反应的决策可以理解,下一步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有力保障北京鲟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胡红霞 杨华莲 徐晓玲(出处:柏普泰水产)

常州溧阳:“鸭嘴鱼”养出好“钱”景,技术助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今年2月,位于常州溧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中农豪峰养殖基地引进了“鸭嘴鱼”,目前“鸭嘴鱼”长势良好,养殖获得成功。

6月22日,记者来到该养殖基地,养殖户邱伟峰正在给“鸭嘴鱼”投食。记者观察打捞起的一条“鸭嘴鱼”发现,鱼的嘴很大,像鸭子嘴,身体总长大概七八十公分。

“今天上午我们捞了几百斤鱼准备送往合作饭店。”邱伟峰告诉记者,“鸭嘴鱼”学名叫匙吻鲟,上世纪末引进我国,多分布于四川、湖南等地,以吃浮游动物为主,其肉质鲜美,无刺,骨头还可以直接吃掉。

“这些小家伙‘娇气’得很,对养殖环境要求高,为了养好这些‘宝贝’,刚开始我都是住在池塘边的仓库里日夜照料……”邱伟峰提到养鱼,总有说不完的话。

去年12月,邱伟峰从朋友口中得知,溧阳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发展新型养殖产业,他经过市场考察,了解到“鸭嘴鱼”肉质口感鲜嫩,无鳞无刺,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种鱼在本地还没有人养。鸭嘴鱼作为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肉质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应该会有广阔的市场。”邱伟峰分析道。

说干就干。今年年初,邱伟峰带着积攒的资金从北京来到溧阳,从湖南引进“鸭嘴鱼”苗,在100多亩养殖基地内试验养殖2000多斤鱼苗,通过不断调整养殖技术,克服氧气和温度不适等难题,目前“鸭嘴鱼”养殖终于获得了成功。预计亩产达1500公斤。

邱伟峰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鸭嘴鱼”的市场价格来看,每公斤大概可以盈利20元,这样一亩鱼塘至少能赚2万多元。为了以后把量产化的“鸭嘴鱼”卖到更远的地方,邱伟峰已开始谋划 *** 直播售卖。针对“鸭嘴鱼”容易缺氧的情况,他们还设计出一款耐磨、抗压的鸭嘴鱼氧气包。针对消费者对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邱伟峰还将利用深加工技术,发展匙吻鲟保鲜、免浆鱼片、预制菜品、休闲即食产品、儿童液体钙等,进而提高“鸭嘴鱼”系列产品附加值。

当地养殖户看到中农豪峰公司通过科学的养殖方式获得了成功,便纷纷上门取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养殖“鸭嘴鱼”的行列。

“现在‘鸭嘴鱼’市场越来越大,我要把经验和理念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一同致富,让鸭嘴鱼走出溧阳、走向全国市场。”邱伟峰说。(韩一宁)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钱塘江渔民捕捉到一条怪鱼,鱼嘴长了个鸭子嘴,是外来物种鸭嘴鲟

在动物世界中,有很多奇特的动物,有些动物会长有其它动物的形状特征。近日在杭州钱塘江,就有渔民捕捉到一条怪鱼,这条鱼的形状非常奇特,外形有些像鲟鱼,可鱼嘴却长了个鸭子嘴,让人容易认为是稀有物种,迅速通知渔业部门。

经过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测量:这条怪鱼的体长约80公分、体重2.5公斤,最为明显特征鸭子嘴的鱼嘴。经过辨认确认这条怪鱼是一种外来物种——鸭嘴鲟,原产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同时鸭嘴鲟作为一种经济食用鱼类,很多地方都有养殖。

鸭嘴鲟作为一种外来鱼类,并不是原生的鱼类,所以现在出现在国内河流中的个体鸭嘴鲟,基本都是人工养殖的鸭嘴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被这些个体鸭嘴鲟从养殖场中逃走,逃逸到野外的河流中

在鱼类中,鸭嘴鲟又称为美国匙吻鲟,是因为其种群原产栖息地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这种鱼明显特征就是长有长长的鸭嘴,而且鸭嘴鲟的鸭嘴特别长,比一般的鸭子的嘴巴都要长好几倍,鸭嘴鲟成体一般在50厘米左右,但又长又扁的嘴巴已经占了鱼身的一大半,所以又称为鸭嘴鱼。

鸭嘴鲟原产在美国,但现在分布非常广,是由于其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等,很多水族馆、养殖场等都有饲养,加上鸭嘴鱼适应环境能力非常强,生长繁殖速度又快,一般情况下,鸭嘴鱼一年就可以产卵600万粒,所以养殖鸭嘴鱼的数量非常多。

鸭嘴鲟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也是一种稀有的鱼类,是因为鸭嘴鱼是世界上匙吻鲟科中仅有的两个品种之一,又是在恐龙时期3亿年之前就存在鱼类,一直生活到现在,所以鸭嘴鱼也是一种珍稀鲟鱼类


关注六维自然 顺其自然认识自然!

钱塘江今早发现!是鱼却长了鸭子嘴,这条“怪鱼”你认识吗?

来源:钱江晚报

钱塘江里发现宝了。今天清晨,杭州上城区渔民王林海师傅给杭州市渔业执法大队打来 *** ,说他江里面抓到一条鸭嘴鱼,有点像鲟鱼。

执法人员之一时间赶到杨公村码头,在渔船上看到了这条“怪鱼”。

经过辨认,王师傅误捕的是一条鸭嘴鲟,学名匙吻鲟,吻延长呈桨状,扁平,前宽后窄。眼极小,椭圆形。这条匙吻鲟体长约80公分、体重2.5公斤,它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喜欢生活在淡水中。

匙吻鲟原产于美国,中国于199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经过人工孵化和鱼种培育,后来养殖推广到了10多个省市。匙吻鲟现已列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参照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范畴管理。

“现在我们杭州的渔民生态保护意识很强,素质很高,一有发现或误捕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都会给我们打 *** ,是守护钱塘江、保护母亲河的一股重要力量!”渔业执法大队梅杰说。

随着钱塘江水体质量越来越好,涉渔违法违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各类水生生物资源不断恢复,今年已发现多起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如旗舰物种江豚、二级保护动物大鲵、花龟等。

杭州渔业部门说,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守护钱塘江中来:“如果有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请及时联系杭州市渔业执法大队,我们的24小时值班 *** :86088495。”(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通讯员 俞柏苏)

西安一男子钓到“中华鲟”吓得直接放生,而市场却频频现身?

近日,接到网友爆料,在西安渭河钓鱼的时候竟然钓到了一条超级大鱼。该网友表示自己钓鱼已经十余年 ,之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鱼,估计有100多斤重,兴奋的同时拍视频传到了网上,随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经调查后发现这条鱼名叫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随后联系了这名网友吧鲟鱼放生了。那么问题来了,中华鲟为什么是一级保护动物呢?野外钓到鲟鱼应该怎么处理?


在讨论这些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华鲟。


中华鲟最早出现在白垩纪,也就是距离我们现在1.4亿年前,是我们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从它的身上可以研究出古代鱼类演化的过程,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研究古代地球变化的鱼类“活化石”,有着“水中大熊猫”的之称,主要分布在我过东海和长江中下游,最长体长可以达到5米,体重超800公斤,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重量,寿命普遍在40年以上,是长江中更大的鱼类,同时有着“长江鱼王”的称号。


其次中华鲟是大型的洄游鱼类,在长江上游的地方出生,在大海里面生长,到了其产卵的时候,又会重新回到他的故乡,有种“少小离家 老大回”的意思,在它洄游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辨路的本领。待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又会携带它们游回大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长大。


因为只在中国的河流中生长繁衍,所以被称为中华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游到长江里的中华鲟有一万多条,每年可以捕到500条左右,平均每条都是400斤以上,但是如今每年已经不足30条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鲟濒危的呢?


说到底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和人类脱不了关系,在1981年的时候葛洲坝大江截流后,导致了中华鲟“回不了家”,彻底阻断了中华鲟往返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虽然在长江长游的中华鲟依旧能够繁殖,但是由于上游食物短缺,导致了上游中的中华鲟数量急剧减少,而在下游的中华鲟游不回上游,被逼无奈只能在葛洲坝下产卵。因为栖息地的变化,中华鲟的产卵数量远不如从前。

到了2003年6月,三峡储水工程正式启动,并且蓄水到了135米以上,直接地影响了中华鲟在葛洲坝下的产卵。再加上水污染,和人们“绝户网”过度捕捞等因素,导致了中华鲟濒危。据官方统计,在上个世纪长江中有350多种鱼类,但是现在濒危已经达到92种了,动物的发展和人类产生了冲突,彻底敲响了警钟。


那么我们该如何和长江中的濒危鱼类和睦相处呢?


为了维护长江的生态平衡,我国启动了十年的长江禁渔期,并大力查处非法捕捞的事情,酒店甚至连江鲜野生江鱼都不敢出现在菜单里面。但是这一举动导致了每年都会减少10万吨的河鱼,人们“没鱼可吃”原来在长江工作的渔民们纷纷失业。


而后相关部门为了提倡养殖业,把原来在长江捕捞的渔民叫了回来,并鼓励渔民转业,这些渔民不仅拥有不错的赶海能力,还具有丰富的渔业知识,为养殖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养殖的鲟鱼算不算一级保护动物呢?


这也是网友提到最多的问题,有专家表示:鲟鱼的品种有很多,其中中华鲟是我们一级保护动物,而我们平时见到最多的鲟鱼一般都是鸭嘴鲟,和中华鲟不一样的是,鸭嘴鲟两端尖细,背部狭窄,体色多样并带有深色斑点。


经常吃鱼的网友会发现,市场上也经常有卖鲟鱼的,而这些鲟鱼大多数都是鸭嘴鲟,其营养价值也极高,含有我们人体的需要的多种氨基酸,以及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鲟鱼甘油也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且食用鲟鱼美容也有很好的功效,长期食用可以淡化皱纹,而我们俗称黑黄金的鱼子酱也是鲟鱼卵制成的。


近年来,许多钓友们误钓到保护鱼类,因为不认识其身份误食了,面临巨额罚款和牢狱之灾,大家在外出钓鱼的时候都应该多留心眼,避免此类的事情发生。


喜欢观看我的文章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加关注,阿慕带你们了解最新科学资讯。

白鲟的“灭绝”:当地渔民并不喜欢捕捞、原本还算常见的长江大鱼,为何突然消失了?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5-6期,原文标题《白鲟和那些濒危的长江鱼类》,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从2006年开始,为白鲟准备的救护船就在长江上漂荡,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也时刻保持运转,但白鲟最早可能在2005年就已灭绝,人类失去了挽救这个物种的最后时机。十几年后,危起伟发出推断白鲟灭绝的论文,但他并不是想唱一曲挽歌,他希望人们能注意到,在最新的长江全流域科考中,140种历史上存在的特有鱼类未曾现身,那些剩余的旗舰物种,如江豚、中华鲟等岌岌可危。

记者/王海燕

摄影/张雷

2020年长江全面禁渔后,洞庭湖的渔民全都要转产转业上岸


渔船正在被销毁


白鲟的尴尬地位

2019年12月23日,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推断白鲟灭绝的论文。危起伟知道这是一颗炸弹,他无法预料的是,这颗炸弹扔出来,会产生什么后果。危起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江所”)首席科学家,也是那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和指导老师。随后几天,危起伟果然被蜂拥而至的 *** 淹没,有时深夜12点还在接受采访。

但很多媒体的报道,连白鲟的影像都配错了,来自北美洲的匙吻鲟影像被广泛使用。匙吻鲟(Polyodonspathala)和白鲟(Psephurus gladius)虽然来自同一个科,但属于不同的属,两者外形上的差异显而易见:匙吻鲟有长长的吻部,伸出部分由窄变宽,形似鸭嘴,所以又名鸭嘴鲟;白鲟也有长长的吻部,但伸出部分由宽变窄,状如宝剑,所以民间也有“剑鱼”之称。

鲟鱼在鱼类进化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原始鱼类,它们2亿年前就已和恐龙同时存在于地球,全部分布在Holarctic地区(生物地理学概念,主要在今天的北半球)。部分观点认为,全世界的鲟鱼都起源于东亚淡水水域,并通过太平洋向北美扩散而去。大约在3400万到7500万年前,白鲟的同类曾广泛地分布于地球,但随后大多数原始鱼类逐渐被新生代真骨鱼取代,白鲟是少数保守而顽固地延续至今的鲟鱼之一。

生物学家很难不被鲟鱼吸引,它们大多数都尺寸巨大,重达数百斤,甚至在成熟后依然能继续生长,堪称淡水鱼之王。如今全世界的鲟鱼分属Acipenseridae和Polyodontidae两个科,长江曾经既拥有Polyodontidae的白鲟,也拥有Acipenseridae的中华鲟和长江鲟,且这三种鲟鱼曾经仅存于中国。根据动物学家秉志上世纪50年代的记录,南京有渔民捕到过长达7米的白鲟,重达一吨,如果这一记录确切,那么白鲟就曾是全世界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即便如此,媒体用错照片仍情有可原,因为迄今为止,这种古老的长江大鱼并未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张健康状态下的清晰影像。虽然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白鲟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就被同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但中华鲟早在1983年就开始人工繁殖并放流,即向长江中投放鱼苗,长江鲟的人工繁育也在稳步推进,唯独白鲟的保护工作曾在很长时间里难以推动。

白鲟的地位曾经的确非常尴尬,根据上世纪70年代之一次长江全流域生物调查,虽然当时全国每年可捕获的白鲟大约25吨。但和数量更加庞大的中华鲟相比,白鲟仍然是“数量极少,又很分散,只偶尔捕到1~2尾,所以还不能构成一种渔业”。在长江流域的不同区域,都曾有专门捕捞中华鲟的渔民,甚至还曾在特殊年代有“中华鲟鱼籽”生产任务,但白鲟更多是作为一种“杂鱼”被偶然捕获,经济价值并不突出。

民谚虽称“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这更像是对两者极端个体的描述。从上世纪80年代做鲟鱼研究开始,危起伟就注意到,从海里洄游到长江中上游的成熟中华鲟,体重普遍500斤以上,但成年白鲟更多在200斤左右。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白鲟的个体都小于中华鲟,并不如后者引人注目。在70年代那次调查的总结文集里,对白鲟的描述只有寥寥几页,远少于中华鲟和长江鲟,这也能看出,人们对白鲟的了解远少于中华鲟和长江鲟,其生命周期、洄游习性、生活史、产卵场地等信息,都非常缺乏。

白鲟还被描述为“健泳、凶猛、饕餮”,1975年,人们甚至在一条3米的白鲟胃里,发现过重达14.5斤的草鱼。考虑到中华鲟在长江洄游期间并不进食,白鲟曾经应该是长江中顶级的猎手,自然种群数量本来就不大,也难以驯养。在1996年的一篇论文中,危起伟也的确提到,他们曾多次尝试人工繁殖白鲟,但都没有成功,甚至连饲养一个月以上的白鲟都没有。种种原因,都加剧了白鲟的救助困难,同时降低了人们曾经对救助白鲟的重视程度。危起伟告诉我,葛洲坝修建时,曾有过“救鱼”的讨论,但当时讨论的鱼类主要集中在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中华鲟和长江鲟,白鲟甚至没有太多被讨论的机会。

危起伟从80年代开始研究鲟鱼,如今,他的学生虽然写有关白鲟的论文,但其实并没有见过白鲟


断崖式灭绝

何宝兵如今在湖北宜昌的中华鲟保护区做协助巡护员,打击非法捕捞,他曾经是一位长江渔民。何宝兵老家在湖北秭归,家里三代跑船,到他这一代,才开始在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的长江江段打鱼,并于1995年移民到宜昌。

他对白鲟最深刻的记忆出现在大约1985年农历冬月,即长江洪水过去,迎来清水的季节。何宝兵记得,那一年,整整一个月,每天早上他的渔网里总有几条十来斤到30来斤的白鲟,他们当地称为木骡子(音)。何宝兵用的是一种下水12米、网眼12厘米的三层刺网,网上的鱼几乎全是死的,“因为它嘴巴(实际为吻部)很长,嘴巴一戳进网里就死了”。其他渔民也称,白鲟是“最娇气的一种鱼”,“上网就死,上钩就死,养不活”。

他们当地的渔民其实不喜欢捕到白鲟,甚至称其为“死人鱼”,因为传说打到无鳞鱼运气不好。何宝兵当时生活困难,捕到的白鲟死鱼,他有时候会啐一声“晦气”后丢掉,有时候会切掉吻部,冒充肥鱼,拿到市场上去卖。当时白鲟已经是保护动物,但管理并不严格,就在何宝兵大量看到白鲟的那一年,他的邻居中,有人捕到过300多斤的白鲟,还活着,养在一个池塘里,打 *** 给当地渔政,但渔政过去后拍了张照后,也无计可施,嘱咐渔民自己处理掉。

何宝兵的同事里,世代在宜昌江段打鱼的杨年高也有白鲟记忆。大约也是1985年左右,杨年高打到一条白鲟,打 *** 给渔政, *** 部门派了个车过来把鱼接走。杨年高不知道那条鱼到底有多重,只知道从江边抬到公路上,5个人用担架,抬得气喘吁吁。鱼是用皮卡车运走的,塑料布围在车厢里,做成临时水池。杨年高记得,因为鱼太大了,头按下去,尾巴就翘起来,尾巴按下去,头又翘起来,最后只好专门腾出人手在车厢里按着,才能保证白鲟一直吸水。

杨年高家也是世代打鱼,老人们常说,白鲟是七(月)上八(月)下,这种上下的季节里,白鲟通常都是在江中深水里直来直去,很少停歇,所以力量大,会把网撞破。但冬天,白鲟也会往江边浅水里走,或者跳出江面,像是要歇口气或者转悠一番。那条5个人抬走的白鲟,是杨年高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物种。在差不多的年份里,杨年高如今的同事中,也有人最后一次捕到白鲟,重120斤。这位前渔民对这条鱼印象深刻,因为按政策,渔政要以8角到1元每斤的价格回购这样的鱼,但当时他把鱼上交渔政后,渔政一直没有付钱给他,所以他惦念至今。

无论这些渔民各自有着怎样的白鲟记忆,其中一个共同点都是,80年代的某些年份后,这种曾经虽然不密集,但至少常见的远古长江大鱼,突然就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

中国水生生物博物馆里的中华鲟标本


这种民间印象也反映到学术界,根据危起伟后来的统计,从1981年到2003年,全长江流域,只有210次相对确证的大个体白鲟目击报告,2003年也是人类最后一次目击并接触白鲟。当年1月,在四川宜宾南溪县,一条3米多长的白鲟撞进渔民的大网受伤,随后,包括危起伟在内的专家赶到现场救治。四川省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也参与了这次救治。他告诉本刊,这条鱼当时受伤并不特别严重,当时现场的人员曾考虑过,是否将其留下作为科研使用。

但就在这条鱼之前,2002年12月,南京也有一条3米多的白鲟受伤被救治,人工养殖29天后,撞进水池管道死亡。相隔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人们不敢冒险留下宜宾的这条白鲟。因此,救治成功后,现场的专家组决定,将这条白鲟进行声呐标志放流并追踪,希望由此找到其同类,进行更多研究。参与救助的专家主要来自长江所,当时长江所还没有科考船,使用的是渔业部门提供的小快艇,在追踪的第四天,快艇触礁,而次日就是除夕,因此过了两天,快艇修好重返江面时,这条白鲟已没入茫茫江水。专家组在长江上来来 *** 搜寻了几个月,再也没有接到过它的信号。

这条白鲟消失过后,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也从原来的干流420公里扩大到包括干流和支流在内的1162.61公里江段。一个针对白鲟救助和研究的项目也在次年正式启动,这个项目的牵头人是危起伟。他告诉我,正是通过这个项目,他们才有了一条专门的科考船,搭配一辆车,并为白鲟搭建了一个应急救护 *** 。

随后,2006年到2008年、 2008年到2011年,长江所启动了两次大型科考,通过捕捞和声呐各种手段,在长江全流域寻找白鲟,但他们再也没见过那个庞大的身影。所有人,包括这些白鲟研究者都没有预料到,2003年那一条白鲟成了人类接触的最后一条白鲟。

中国水生生物博物馆里的白鲟标本,是目前人们唯一能看到这种生物实体的地方


直到几年以后,在重新分析八九十年代的那些目击事件时,危起伟才明确地意识到,白鲟在1993年已功能性灭绝了,即永久失去繁殖能力,未来必然灭绝。但到底是什么导致白鲟灭绝的,他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根据过去为数不多的研究,白鲟会在长江下游的干流、湖泊乃至近海水域生活,并和大多数鲟鱼一样,在成熟后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1980年,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在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对岸约500米的江段,发现过一个白鲟的天然产卵场,这也是人类发现的唯一有确切证据的白鲟产卵场。这意味着,1981年葛洲坝水电站在宜昌落成以后,白鲟的生殖洄游路线起码被部分阻断。

为了研究葛洲坝水电站对白鲟的潜在影响,在去年发表的论文中,危起伟的团队将葛洲坝以上和以下的白鲟,分成了两个群体进行数学建模,结果表明,只有坝上的群体经历了功能性灭绝过程,坝下的群体却没有。结合历史数据,这个团队认为,导致葛洲坝以下白鲟灭绝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渔业捕捞和栖息地退化,但上游的白鲟为什么在1993年过后彻底失去了繁殖能力,团队也无法清晰地回答,毕竟人类对白鲟的了解实际上还处在相当初步的阶段。

一个相对确定的事实是,1986年以后,长江全江段再也没监测到当年孵化的白鲟幼鱼。虽然难以具体描述,大坝到底会如何影响白鲟的生殖,但危起伟认为,对这类大型洄游鱼类,大坝的影响一定是首位的。危起伟告诉我,和哺乳动物不一样,鱼类的繁殖活动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比如水温、河床结构、河流底质、水位、含沙量、流水态势和速度等各种复杂的水文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活动。甚至青草鲢鳙这样的家鱼,在野外自然繁殖时,对水文条件的变化也极度敏感,比如每年洪峰一来,地表水冲到河里,鱼立刻就兴奋起来,开始生殖产卵,如果没有洪峰,则按兵不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鱼类要经历漫长的洄游,才能找到合适产卵场的原因,而水电站的建设将永久地改变长江的性格,也改变了这些产卵场。

岌岌可危的长江珍稀鱼类

虽然依然怀着渺茫的希望,但对白鲟的灭绝,所有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实际都有心理准备。危起伟希望,人们能够将目光更多投向那些正岌岌可危的物种,比如长江中剩下的中华鲟和长江鲟。在很多人心中,中华鲟已经安全无虞,甚至每年都还能看到一些人工繁殖后放流的报道,但实际情况可能有些不一致。

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在1983年就初步突破了,但危起伟告诉我,从那之后,一直到1996年,人工饲养的技术并未突破,中华鲟幼苗在“水花”阶段,也就是尾鳍和背鳍尚未分开的极早期阶段就得放入长江,很难存活。1996年,中华鲟的人工繁育技术有所突破,因此1997年,放流长江的中华鲟育苗才达到10厘米,放流2万尾。随后,1998、1999年,又有总数12万尾体长10厘米的中华鲟被放入长江,这几批鱼苗,放流人员做了部分标记。但即使规模如此庞大,在随后几年上海长江口的检测中,科研团队发现,人工放流的中华鲟也只占中华鲟总量的3%左右,种群补充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唯一一次对中华鲟放流的效果评估。

1999年的世纪大放流后,中华鲟的放流一度停止,直到2003年才得到一笔专项资金重启,从那时起到2008年,总数不超过10万尾的中华鲟被放入长江,放流数量逐年减少。2008年,因中华鲟野生繁殖群体不足200尾,自然种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捞被叫停。但实际上,当时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并没有突破,依然需要每年从长江中捕捞成熟亲鱼,获得卵子和 *** 才能实现繁殖,科研捕捞叫停后,各个科研机构的局面变成了无鱼可放。

以长江所为例,他们的中华鲟子二代繁殖技术是2012年突破的,达到规模化是在2015年。但此时,已经没有资金给中华鲟了,各个科研机构都面临着无钱养鱼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来看到的中华鲟放流新闻,放流尾数多是几百或几千。危起伟认为,这样的数量级,对中华鲟野生种群的补充连毛毛雨都算不上,很多人仍然寄希望于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实际上,在1981年葛洲坝筑坝前,在长江上游至金沙江下游河段的800公里江段中,中华鲟至少有16个历史产卵场。但葛洲坝筑坝后,中华鲟的产卵场,比较确定的,仅剩下葛洲坝下大约5公里的一块区域。自1981年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繁殖活动,但2013年开始,除了2014年检测到一次产卵活动外,这个产卵场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检测到任何自然繁殖行为。在宜昌采访的时候,巡护队员谢宝兵告诉我,前几个月,他还看到高高跃出水面的中华鲟,兴奋得直喊同伴,“嘿,中华鲟来了!”但2019年的产卵季早已过去,千里迢迢赶到长江的中华鲟,这一年依然没能完成繁殖。

危起伟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如今每年洄游到宜昌的中华鲟都在50头以下,少的时候只有不到20条,数量太少;二是20摄氏度以下的江水中,中华鲟才能完成性腺发育,但10月下旬的传统产卵高峰期,宜昌段的长江平静宽阔,水温22摄氏度。

和中华鲟相比,长江鲟的自然繁殖更加糟糕,这种个头相对小巧的鲟鱼,长期定居在长江上游,已经20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了。但和中华鲟不同,危起伟他们做过模拟,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些长江鲟可以自然繁殖,而长江中那些长江鲟的历史产卵场,目前看,水文条件在可接受的波动内。而目前长江鲟还没有发现野外繁殖,这是因为江中的长江鲟数量太少了,大都被捕猎,客观估计的话,只要有了经济条件,长江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重建种群。

相比之下,中华鲟的种群重建工作要难得多。比如白鲟近亲的中华鲟,在长达两年的洄游途中都不进食,跨越海水和淡水,生活史极其复杂。危起伟说,自然环境下的成年中华鲟雌性应该在500斤以上,才有足够能量完成迁徙。但长江所的700条鲟鱼里,只有两条达到了400斤,其余的体重都停留在了200斤甚至以下,且大多患病。

另外,中华鲟最早在14年龄,平均在18龄左右就会从海里向长江洄游,如果90年代末标记后放流的那一批中华鲟回来了,已经可以完成效果评估。但因为禁止科研捕捞,这项工作目前无法启动。根据长江所最新的统计,目前全国10龄至20龄的大个体中华鲟,总共只有3000条,分散在各个科研机构和民营养殖基地。因为没有专项计划,这些机构都不负有放流中华鲟的义务,也就是可以随时自行停止放流中华鲟。

因此,在危起伟看来,中华鲟如今依然岌岌可危。

不光是中华鲟这样的旗舰物种受到威胁,危起伟告诉我,2017年第二次长江全流域科学考察启动,初步结果显示,已经有140种历史上曾报告过的长江鱼类没有现身,大部分是高度濒危物种,比如更大个体可达到100斤的鯮鱼和四川白甲鱼已经多年未见了,但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而更多的鱼,因为缺乏连续的历史数据,其余物种是否已经或正在灭绝,要如何保护它们,都还没有答案。

和这些悄无声息消失的鱼类相比,白鲟和人类相交已久。在中国古籍中,白鲟常称鱏或鲔,与中华鲟混用,其中有关白鲟的记载包括,西晋郭璞认为《山海经·东山经》中的“鲔”即“鱏”也,“似鳣而长鼻,体无鳞甲”。汉代《韩诗外传》有“昔日伯牙鼓琴而淫鱼出听”的句子,高诱注释成“淫鱼长,头身相半,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颔下,而身无鳞,出江中”,正是对白鲟的描述。在注释《淮南子·汜论训》时,高诱还称“鲔,大鱼,仲春三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与北魏《水经注·河水》“《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描述一致。

在西周,每年暮春季节,天子还会亲自到先王陵寝,献上鲟鱼作祭品。一些观点甚至认为,“鱼跃龙门”的典故,最早其实来自洄游的鲟鱼,直到后来,典故的主角才被换成鲤鱼。传说是如何变迁的,已经很难考证,但这些记录确证地表明,白鲟曾广泛地分布于包括黄河在内的诸多水系和近海之中,直到在这些水系更早地发生生态变迁,白鲟才渐渐退守长江,长江本应是它最后的庇护所。(实习生岳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爱的物证:为什么偏偏是这一件,如此重要?》,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令人痛心!我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宣告灭绝,生态保护已迫在眉睫

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全面的改变了地球的样子,并且创建起了壮丽的人类文明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于资源的使用、环境的破坏等也正影响着地球,带来了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而大量物种也因为种种原因而灭绝,近日,一项惊人的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又一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展出的白鲟标本

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等研究者论文中指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这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后我国生态系统中又一坏消息,而研究者也表示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因为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可俗称为鸭嘴鲟。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近年来,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白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1983年起,我国就已经将白鲟列为保护物种并禁止对其捕捞,截至2019年白鲟已经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受到严格的保护。但实际上,在2009年,IUCN对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就已经是“极危”,表明这种物种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而后的10年中,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视野中现身,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事实上除了白鲟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而同样是长江中的江豚、扬子鳄等物种目前的种群状态也相当不妙。对于长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目前我国下定决心作出整改——2019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宣布长江禁渔十年,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都将禁止生产性捕捞。

?

超市海鲜区变“水族馆” 标价出售野生保护动物

近日有市民举报,位于金牛区解放西路的邻里优选超市在售卖像娃娃鱼、鳄鱼、鸭嘴鱼、中华鲟等疑似水生野生动物。市农业渔政执法支队接到上述举报,于上月23日对该超市展开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该超市及给超市供应上述鱼类的商家均无法提供《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利用许可证》),证明所销售的上述鱼类为人工繁育。此案已于2日移交市工商局处理。

透明的水箱、蓝色的池底、冲向水面的成串气泡中,鸭嘴鱼在水中绕着圈,周围依次是一动不动的鳄鱼、悠闲游弋的中华鲟以及缩在角落叠在一起的娃娃鱼等。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以为是在水族馆或是海洋馆。但水箱右上角的价签让人回到了现实。这里是刚开业不久的、位于金牛区解放西路的邻里优选超市的海鲜区。时间回到上月23日下午4点左右,超市海鲜区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路过的市民都会驻足观看,并拿出手机拍照。

市农业渔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曹成易告诉记者,接到市民举报该超市疑似在销售水生野生动物后,随即对该超市进行了调查。只有人工繁育的水生野生动物才能出售,像超市中正在销售的娃娃鱼、甲鱼、鸭嘴鱼、鳄鱼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中华鲟更是一级保护动物,就是人工繁育的也不能出售。调查过程中,该超市负责人表示,超市刚开业,上述的鱼类主要是用来吸引顾客的,不知道需要办理《经营利用许可证》。该超市最后只提供了一张《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以下简称《繁育许可证》)。

“《繁育许可证》很容易找到,不能说明出售的鱼类就是人工繁育的。”曹成易说,超市将这些鱼类明码标价进行售卖,根据台账已售出十多斤。如果超市无法证明销售的鱼类是人工繁育,那么超市就涉嫌无证经营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随后执法人员将涉案的鱼类进行了登记并就地保存。

之后执法人员根据超市负责人提供的信息,在青石桥海鲜市场找到了超市的供货商。供货商表示自己从省外一个养殖场进货供给超市,鱼都是人工繁育的。该供货商提供的《经营利用许可证》已经过期十多年。

标签: 是不是 动物 保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