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汤方解,黄芩汤的功效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49 0
抗疫中之一个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说说“化湿败毒方”

3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化湿败毒颗粒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领队的之一批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研制,分别在金银潭医院、东西湖方舱医院、将军街社区卫生院开展重型、轻型、普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病例积累。通过对75例重症病人使用效果观察发现,化湿败毒方相比纯西医治疗在核酸的转阴和症状的改善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方舱医院452例、将军路卫生院124例的随机对照治疗中显示,本方在核酸转阴以及症状改善方面也是有显著性优势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开展科学评测,用冠状病毒去感染实验小鼠,经化湿败毒方治疗后其肺部炎症得以改善,并且能够降低30%的肺部病毒载量。

化湿败毒方由麻黄、杏仁、石膏、赤芍、葶苈子、甘草、半夏、茯苓、草果、藿香、苍术、黄芪、厚朴、大黄共14味药组成。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麻黄、杏仁、半夏、茯苓、草果、藿香、苍术、黄芪、厚朴、大黄等10味药与病毒的Mpro及Spike蛋白有结合力,其余石膏、赤芍、葶苈子、甘草这4味药主要对于免疫、炎症及相关信号通路有影响。现代研究证实:化湿败毒方有两个主要作用,之一是消灭病毒,第二是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

化湿败毒方是由多个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充分传承了中医理论的精华。新冠肺炎尸体解剖和病理的研究揭示,虽然新冠病毒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但事实上可以对人体的多个重要脏器和免疫系统都造成损害。对此治疗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制定处方时对人体进行全面的覆盖。

针对病毒主要感染的肺部,上焦选取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中的部分药物,起到宣肺清泄、疏散的作用;中焦则选取达原饮、藿香正气散中能够化湿和胃的药物,起到斡旋中焦的作用;下焦考虑活血解毒,选取桃仁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的部分药物,通达下焦;针对免疫系统的损害参考黄芪赤风汤、玉屏风散,达到补气扶正、调理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首先了解一下经典名方

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方中麻黄味辛,性温,能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生石膏味辛,性寒,可清泻肺热,又可防止麻黄过于温燥,二者相辅相制,共为君药;苦杏仁味苦,性微温,和麻黄配伍宣降相因,为臣;甘草味甘,性平,既防止石膏过于寒凉损伤胃气,又调石膏与麻黄寒温宣降,是为佐使药。四药配伍,辛凉解表,清肺平喘。

宣白承气汤 :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蒌皮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腑气则赖肺气的肃降得以畅通。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则变证丛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宣肺止咳,瓜蒌皮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痰热得清,咳喘可止。

达原饮 :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 黄芩、甘草

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此方为明朝吴又可所创,载于《温疫论》,为历代医家重视。

黄芪赤风汤 :

黄芪、赤芍、防风

方中黄芪大补元气,充养脑络为君药 ;赤芍活血散瘀,通经活络为臣药 ;防风轻扬升散,可载诸药上达脑窍,充养脑府为佐使药。

藿香正气散 :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 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 苦桔梗、藿香、甘草

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本方诸药配合,有助于纠正胃肠功能紊乱,有利于呕吐、腹泻等症状的缓解。

化湿败毒方的作用 :

1.祛邪外出

用麻黄来宣肺,打开毛孔,从皮毛肌肤祛邪外出。生石膏直接清热,把肺部热邪通过二便泻出。赤芍清热凉血,有利小便的作用。

2.止咳

麻黄宣肺,苦杏仁降气,使肺气和顺。葶苈子专门泻肺水,半夏为化痰圣药,葶苈子也可以化肺里面的浓痰。甘草含有一种止咳因子,可以镇咳。

3.清心火,安心神

茯苓有安神作用,同时可以把湿邪渗透出去。甘草可以和中缓急。

4.止呕止泻

半夏可以降逆,藿香芳香化浊,苍术燥湿健脾,草果可以健胃和中。

5.提振食欲

藿香、草果可以祛湿开胃,用芳香来醒脾,提振脾胃。黄芪补脾胃之气,气足则脾胃运化就好。

6.通便

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助力,杏仁降肺气润肠通便。

7.提升活力

黄芪是补气要药。现代研究显示黄芪含有黄芪皂苷、多糖、蛋白质、黄酮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理功能。
化湿败毒方是在抗疫中,通过边救治、边总结、边优化的方式产生的新药。它既可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主动出击,化湿排毒,把身体的各种邪气全部赶出去。目前,本方已经走出国门,国外朋友亲切称之“Q-14”。Q取英文谐音CURE,即治愈、解药的意思,“14”表示这张方子是由14味药组成。这是中医对中国疫情乃至世界疫情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锡纯医按:知母与黄芪搭配,可制黄芪之热,只保留黄芪补气之功

知母味苦,性寒,汁液非常浓稠而滑。

知母的颜色在黄白之间,黄为脾色,白为肺色,所以能入胃以清外感之热,搭配生石膏,再加上甘草、粳米,就是张仲景的名方白虎汤,治疗伤寒温病热入阳明,气分热盛导致的大热、大汗、大渴以及脉洪大之证。入肺以润肺金之燥,而肺是肾之上源,知母搭配黄柏,再少少加入肉桂作为引经向导药,名为滋肾丸,可以滋养肾阴,治疗阴虚而不能化阳导致的小便不利。


黄芩汤方解,黄芩汤的功效-第1张图片-

因知母性寒而汁液浓稠,所以可以滋阴以制火,治疗骨蒸劳热、眼睑长胬肉之证;因知母其汁液寒而滑,有流通之性,所以可以治疗疮疡热毒肿痛。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知母可以治疗消渴,是以其可以滋阴壮水而止消渴;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是以其汁液寒滑之性能通利三焦水道而肿自消;可以补气益气,是以其能够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益。


所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大致意思就是如果身体里的火太过于旺盛,那么会不断消耗身体的气,而少少一些火(阳气)是可以不断滋养正气的。


知母性寒,但其实知母是不会太过寒凉,也不会太苦。张锡纯曾用黄芪和知母等分并用,黄芪的热性被知母的凉性所中和,张锡纯所创的“升陷汤”中,就是用知母抵消黄芪的热性,而保留了黄芪补气的作用。所以知母的寒不是大寒,由此可知。而张锡纯又用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知母的量明显要比甘草大的多,甘草味甘,两者煮出来的味道甘胜于苦,由此可见知母之苦也不是大苦。


知母的苦和寒都不是太过,并且汁液多而浓稠,所以可以用来滋阴。有的医家说知母只能够退热而不能滋阴,这其实是对知母的认识太表浅。


张锡纯一般治疗实热兼脉数之证,一定会用到知母。或者想给患者补气,但是又担心患者不能承受黄芪的热性,也会搭配知母抵消黄芪的热性。


但是如果是患者平素大便不成型或者常常大便溏稀,是不能用知母的,因为知母汁液稠滑能够通大便,这类人群是禁用知母的。

金匮要略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的成因和治疗

#金匮要略#?

下利有寒症有热症,有实证有虚症,所以在辨证的时候需要谨慎,下利伴随症状有发热、口渴、汗出、谵语、心烦、痞满、里急后重、腹胀、腹痛等,大便有下利清谷、水样便、脓血便等等。脉象有沉弦、滑数、微弱、甚至无脉。这些伴随症状和脉象是辨证的关键。而治疗原则是虚寒证要温里固涩,艾灸等。邪热利要清热解毒,实热利要清热泻下,湿利要利小便。

24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阳气在外,如果阳气虚,就会表现四肢末端发凉,胸阳不振表现为上气,阴寒下盛表现为脚挛缩。五脏阳气在内,如果阳气虚,下利不止,如果下利过度,津液受损,会出现手足濡养不足而出现麻木不仁。

2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病属于里,沉表示在里,弦表示痛和气滞,出现里急后重,脉大说明邪盛,所以下利还是不止,脉微弱,说明邪气已退,虽然还有发热,但是不至于转为危重病。这里的下利是实证,和上一条五脏阳气不足的下利不一样,对应于现代疾病,类似于急性肠胃炎、痢疾,脉由强转弱,由紧转柔,是邪气将尽的表现。

2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手足厥冷应该属于肾阳虚,用四逆汤,无脉艾灸也没有改善,说明阳气亏虚明显,反而出现了喘,说明肾不纳气,阳气外越,死症。少阴脉弱于趺阳脉,说明胃阳气尚存,是顺。

27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微热而渴说明正气来复,脉弱,说明邪气将去。所以将要好转。

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说明内有邪热,现在微热汗出,说明邪热将随后而解,如果脉还是紧的,说明邪气未去。

29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正气已复,如果没有好,热太过,所以出现脓血。

30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脉弦,说明有寒邪,发热汗出,说明邪气将解。

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湿气太盛的,应当利小便以实大便。

32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寸脉浮数说明有外邪热,尺脉涩,说明气血瘀滞,热血交织,容易便脓血。

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内有寒症或是阳气不足,并非外有寒症,发汗就容易伤阳气,导致中气更虚,就会出现腹胀满。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本条说的是戴阳证,脉沉迟说明病在里属于寒,但是出现面赤,下利清谷,说明上有热,下有寒,属于阴盛格阳,微热汗出,但是四肢厥冷。这里的“解”是错字,应该是厥,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下焦虚冷,所以虽然有面红汗出,但是四肢却是冷的。

35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摸不到,手足冷,说明阳气枯竭,晬时是指一昼夜,过了一天脉恢复,手足温病情好转,如果脉回不来,就是死症。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说明内有阳气虚,身体疼痛,说明表有外邪。下利是首先应该处理的症状,所以先温里,后解表。在仲景的方子里,如果有表症都先处理表症,但是如果有大便的问题,大多先处理大便,阳明腑实证也是如此。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这里没有描述实热证的下利是什么样的?虚寒症的下利多是下利清谷,实热证的下利主要是内有积食或肠有积。若是大承气汤,应当有脉实、心下坚等伴随症状。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这就是所谓的热结旁流,小承气汤通常会用于谵语的情况下。和大承气汤相比,小承气汤所用的症状主要是热没有大承气汤明显,阴伤也不明显,去芒硝之阴寒,怕心阳受损。伤及脾胃。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很多人认为便脓血,多是热伤血络引起,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是属于热症,但是本条属于寒症,用了干姜温中,粳米健脾,赤石脂固涩,寒症便血下利,很多是久利,所以固涩是常用的止泻 *** 。而不是热症,祛邪才是正途。

43热利重下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热利大多伴有里急后重,有时候也会出现发热、口渴、脉数、小便赤涩的症状。所以热利不是止泻收敛,而是清热是主要手段。黄连黄柏清胃肠之热,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止痢,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共同来清热止痢。所以本方虽然只有4味药,但是效专力宏。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本来热随便去,痞满之像要减轻,但是热不退,反倒出现了热盛伤气的现象,出现虚烦,这是用栀子豉汤,清中上焦的气分之热。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可以用四逆汤或者附子理中,但是由于出现了里寒外热的现象,阳气欲脱,所以用通脉四逆汤。

47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病下利泄泻,滑脱不禁,所谓气利,多属于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诃黎勒敛肺涩肠,止利固脱。诃子入肺、胃、大肠。有温中,收敛的功效。煨用则专以涩肠固脱,并用粥饮来加大健胃的作用。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这里的黄芩汤与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四物黄芩不一样。这个可以起名叫六物黄芩汤,是类似半夏泻心汤这类的药。本方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但是偏于寒证。用途相当广泛。

每日方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方原理

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故称“协热下利”。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脘腹烦热,口中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征肌表则汗出。治宜外解太阳肌表之邪,内清阳明肠胃之热。

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既能解肌清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善清肠胃湿热而治热利,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共成解表清里之剂。

长期口腔溃疡怎么办?除了清热还需养阴,推荐一张好方三物黄芩汤

长期口腔溃疡的确非常烦人,可能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某些微量元素,但是就算补充了各种元素但是长期口腔溃疡还是很难解决,有些甚至被诊断出是其他的问题比如口腔癌,白塞氏综合征等等。

但是对于慢性的口腔溃疡中医还是有很好的办法,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张好方子:三物黄芩汤,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治疗上火的思路, 就是除了清火外养阴也是很重要的。

1.烦人的口腔溃疡

小宋的口腔溃疡又起来了,他自己数了下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甚至每周都有,一个地方还没好,另外的部位又出现了,严重时候连吃饭说话都成了问题,因为工作关系,三餐的确不是很规律,肚子饿了吃点东西,什么蔬菜水果就是想到了才吃,偶尔还有应酬,喝点酒抽点烟更是常事。

这样的生活状态的确埋下了很多健康的隐患,口腔溃疡就是其中一个,随着年纪不断增大,健康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虽然现在换了工作,可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改变,饮食也注意了,各种维生素也补充了,但是口腔溃疡还是没有好转,这该怎么办?

2.不稳定的疗效

口腔溃疡就是上火,这是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的,既然是上火,那么就就要灭火了,吃点降火的药就是最直接的治疗 *** ,小宋也是一样配了很多清热解毒的药物,吃了后的确是有效果,本来需要一周才能缓解,现在几天能够好起来,但是这个上火的效果一直不稳定。

吃了清热解毒药后口腔溃疡会好,可是没过多久又开始新的一轮溃疡,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不但口腔溃疡不好,后面因为长期吃清热解毒的药导致胃出现问题,因为这些药物都是偏于寒性的药,长期这样使用对人体也是个损伤。

3.除了降火也要滋阴

小宋治疗口腔溃疡的思路没有问题,关键是除了降火外还需要一部就是滋阴,按照中医的理论,阴阳是相互对立的,阴不足,阳就要上来,火就是阳的一部分,你可以通过某个 *** 灭火,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除了灭火外更重要的需要釜底抽薪,将阳的对立面阴给补充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压制上火的情况。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就推荐他使用一张好方子:三物黄芩汤,其中的苦参和黄芩就是很好的清热作用,同时用大剂量的生地达滋阴的目的,就这么简单的三个药,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解决了他长期口腔溃疡的问题。

4.思考

有烦热,也就是说有上火,大部分就是因耗损过多引起,比如长期思虑过度,熬夜等等损伤了人体的阴分,阴虚者阳盛,阳气盛一旦郁闭就会导致上火,如果病人出现口腔溃疡,鼻子出血,牙龈浮肿等等情况那就是里热明显,阴血不足的表现,所以清热的同时必须注重养阴,才能到达药到病除的目的。

《汤头歌诀》补益篇之「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出自《脾胃论》

【歌诀】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升阳益胃汤方解:

君药:黄芪

益气固表

臣药:人参+白术+炙甘草

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

佐使药:陈皮+半夏

使湿有去路

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泽泻+茯苓+白芍+黄连

清热燥湿+解表祛风+散风祛湿+祛风胜湿+利水渗湿+健脾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泻火

【组成】黄芪二两(20克),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各10克),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各6克), 陈皮四钱(4克),白术、茯苓、泽泻 、柴胡各三钱(各3克),黄连二钱(1.5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克),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 、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再来一遍: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升阳益胃汤=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

「今日药对」黄芩+黄连+黄柏

黄芩、黄连、黄柏组成的方剂叫什么?三黄汤吗?

这三种药功效相似,性状也很有特点,经常放在一起学习、使用,所以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黄氏三兄弟”吧。

形状上,黄芩是圆片,黄连是外皮毛茸茸的斜片或者纵剖片,黄柏是外深内黄的长条皮。他们都是黄色的,放在一起很有辨识度,是“五彩斑斓的黄”。

中药黄芩

中药黄连

中药黄柏

功效上,黄芩黄连黄柏,作用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湿热证。不同的是,作用部位有差异:黄芩清上焦热、黄连清中焦热、黄柏清下焦热。黄芩还能清热安胎,炮制成炭还能止血,黄连善于治疗湿热痢疾,黄柏善治疗肾阴虚火旺证。

他们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道比较大,也就是寒凉药性比较明显,不建议单独吃,大多都是作为一个模块,加入到方剂当中,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现在来回答开头的问题。三黄汤不是黄连、黄芩、黄柏组成的,而是大黄、黄芩、黄连。事实上,虽然药对叫三黄,但它们没有单独的方剂名……不过加上栀子,它们四个叫做黄连解毒汤~

#丰台药学服务中心##健康2022##健康明星计划#

一文讲透(三个建中汤)-中焦脾胃常用方

建中汤来源于伤寒论,分为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临床使用广泛,如辩证准确,疗效确切。

1、小建中汤: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2、黄芪建中汤: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黄芪。

3、大建中汤:白芍、干姜、饴糖、人参。

一异同点:1、共同点是三方均有饴糖,三均有补虚、缓急止痛作用。2、不同点是小建中汤适用于虚劳里急兼有外寒者,症状较轻,以里虚体弱为主;黄芪建中汤适用于虚劳里急偏重于脾肺气虚者,补益作用较小建中汤强;大建中汤适用于虚老兼见里寒者,症状较前两者重,以温中散寒为主,补益作用次之。

重点说一下黄芪建中汤,该方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特效方,芍药为君,抓住胃怕冷,胃痛,两个主证,不论患者胖瘦,不论舌苔厚腻,看似湿热,均可适用,能快速缓解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胃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痛症状。

前列腺炎?小腹难受?尿频尿急?试试黄芪甘草汤!堪称绝妙!

相信大家也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前列腺就是男性的生命腺”虽说有些夸张,但是患有前列腺炎的朋友都知道那感觉,简直是难受至极!不仅身体受折磨,心理压力也是不小。

其实在中医上讲,慢性前列腺炎大多都是由气虚所导致的!

首先咱们要知道,气具有推动作用,可以推动着血气的运行,那如果出现气虚了,血气运行不畅,就容易出现淤堵阻滞的情况,而这些淤堵如果是出现在下焦,就很容易导致前列腺出现问题,进而引发前列腺炎症的出现。导致小便又急,次数又多,还总是淋漓不尽。先肚子的位置也是经常会出现胀痛刺痛,有种向下坠的感觉。

那今天医生就来送你一剂良方:黄芪甘草汤。帮你改善前列腺炎症,重新自信起来!

整个方剂只有两味药组成:黄芪,甘草。巧妙针对前列腺炎,是一个经典名方。


方中重用黄芪,黄芪堪称补气圣药,以黄芪大补元气,大力推动气血运行,同时还起到正常固摄,排泄小便的作用。原本气虚的状态,“血瘀”之类的垃圾没办法正常排泄出去,淤堵在下焦,出现疼痛不适的情况。

与此同时小便又没有足够的气来固摄,就会出现小便排泄频繁,紧急的情况。气虚无法固摄,小便也就容易出现爱你淋漓不尽的情况了。

而甘草,又具有清热消炎,和中止痛的作用,可以很好的缓解由下焦淤堵所产生的炎症,也就是热症。并缓解疼痛。

二者合用,共奏大补元气,清热止痛之效,有效改善气虚型前列腺炎的症状。


那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了,我们下期再见!

中医十大名方之“小柴胡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 可见其功效之强大,受欢迎之广泛。

小柴胡汤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

方解:少阳属半表半里,伤寒之邪内传少阳,邪正相争,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布于胸胁,邪入少阳,经气枢转不利,故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少阳属肝木,木火上扰则心中烦扰;胆气犯胃,则时时欲呕;热邪内蕴,胆气上溢则口苦;热耗津液则咽干;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风热上扰则症见目眩。

所谓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多指妇人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若正值月经来潮或月经将净,或产后失血,血海空虚,外邪余热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于血室;因此,可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等少阳证。疟疾、黄疸等证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也可见有少阳证。

综上所述,以上病机为邪争少阳,枢机不利。治疗当和解少阳。

方中柴胡为少阳之专药,清轻升散,透达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疏解气机之壅滞,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郁热,与柴胡相配,一散一清,清透并用,外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共解少阳之邪,以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中烦热等证,为方中臣药;半夏、生姜为佐调理胃气,降逆止呕,加强君臣攻邪之力,柴胡配半夏,犹能升清降浊;人参、大枣为佐药,甘草为使药,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扶助正气,以补其虚,一方面助祛邪,另一方面防止邪气入里。生姜配大枣,更可调和营卫。如此配合,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治疗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临床运用

本方主治少阳证,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运用较为广泛。

小柴胡汤与现代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之肝胆疾病

  小柴胡汤可促进体内生成IL-1、IL-2,且能增强NK细胞和TC细胞活性,破坏受感染肝细胞,清除HBV等,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抗炎及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2. 消化系统疾病之胃肠疾病

  临床研究用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性胃轻瘫等,疗效显着。

3.呼吸系统疾病之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4.妇科疾病之经期头痛、经期发热、经期感冒、痛经、崩漏、绝经期前后诸证、经行泄泻、经行情志异常、经期鼻衄、妊娠恶阻、妊娠瘙痒、妊娠感冒、产后发热、产后头痛、产后恶露不绝、乳癖、便秘、梅核气等。

5.五官科疾病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梅尼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还有因邪在少阳引起的各种眼疾(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疲劳)。

6.皮肤疾病之治疗痤疮、头面部带状疱疹。

7.肾脏疾病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型

8.抗肿瘤:已证实小柴胡汤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且与其阻断细胞周期、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有关。

9.治发热: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10.治精神情志疾病:尤其是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柴胡

标签: 黄芩 功效 汤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