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微博、健康山东
“解暑雨”即将登场!收好这份暴雨避险防御指南7月19日,北京晴热高温在线,20日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打卡”。不过,一场“解暑雨”即将登场,预计20日后半夜至22日白天,北京将迎来一次大到暴雨过程。受此影响,21日至22日,北京更高气温将降至26℃左右,本轮持续性高温天气将宣告结束。
根据北京市气象台最新预报,20日,北京高温天气仍将持续,更高气温在36℃左右,公众外出仍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此外,21日的强降雨天气将给交通出行带来不利影响,请公众及时关注临近预警预报信息,合理规划行程,外出注意防雷避雨和交通安全。
来源: 中国天气网
防暑“三十六计”独享电风扇的呆萌羊驼
工作人员为老虎喷水降温
河马躲在水里解暑
市民街头“花式”防晒
小朋友戴着冰凉圈出门
水上项目成为孩子们的更爱
露天停车场出现各种“防晒名场面”
早报记者 王柏峰 李菁
实习生 潘雯岚 文/图
今日进入立秋,但泉州的酷暑还未离去。最近,一出门就差点被“热化”的泉州人,想方设法防暑降温。
防晒衣、防晒帽、防晒冰袖、防晒面罩、小风扇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防晒需求了,冰凉脖颈圈、带风扇阳伞、免注水冰袋……新装备纷纷登场。大家带出门的水壶也越来越大,如今1L的吨吨杯不算稀奇,2L的水壶成了“防暑新宠”。
人要防暑,车也要防晒。露天停车场,在车内给前挡风玻璃撑把伞,再给后挡风玻璃挂上一块遮阳板,成为“标配”,更有防晒达人把整辆车都罩起来。
人怕热,有皮毛的动物更怕热。动物园里,动物们也用上了防暑“三十六计”。怕热的河马躲在水里解暑,老虎正在享受喷水带来的清凉,呆萌羊驼独占了电风扇……
暑热未消,接下来,你还会用什么“防暑计”呢?
来源: 东南早报
高温橙色预警!注意防暑降温及预防火灾今(31)日12时
重庆市气象台发布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预计今日14时至19时
渝中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
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
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渝北区
北碚区、巴南区、潼南区
合川区、大足区、铜梁区
璧山区、荣昌区、永川区
江津区、垫江县、巫溪县
21个区县海拔400米以下地区
日更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请以上各地注意防暑降温及预防火灾
小布丁·提醒
面对高温天气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小布丁教你“三多两少”巧妙应对
赶紧看过来↓↓
图:中国天气
来源:重庆天气
高温防暑降温小妙招 快来get定时饮水
夏天防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及时补充水分,要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可以消耗,建议多喝白开水、淡盐开水和茶水,但应少喝饮料,因为饮料含有大量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肠胃产生不良影响。
多吃含水量高的蔬菜水果
含水量高的蔬菜有:冬瓜、黄瓜、西红柿、丝瓜、苦瓜……
含水量高的水果有:西瓜、柠檬、橙子、梨……
炎炎夏日是人体抵抗力最虚弱的时刻,这时候就需要多吃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和水分以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且还要多吃肉类食物,如鸡、鸭、鹅、鱼,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不要剧烈运动
夏天是人体体温更高的时候,而此时如果剧烈运动后立即停下来休息,会导致血压降低的发生,有可能还会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休克昏倒等症状。要预防此事件的发生,就应在剧烈运动后做些小运动量的动作,使呼吸和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才可停下来休息。
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
要保持室内外的温差不要太大,5度以内最适宜,因为人体本身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如果长期待在空调下,而室内外的温差过大,骤冷骤热反差很大,会使人体调节功能紊乱。
午睡时间不要太长
一到夏天就会有种疲劳感,人们会感到犯困,无力。这时午睡就是更好的解脱 *** ,然而一倒下去就不知道起来。如果午睡的时间太长,会加深抑制大脑的中枢神经,使脑组织毛细血管闭合的时间太长,这样会减少脑的血流量,逐渐减慢人体代谢,导致醒来后更加疲倦。但不能熬夜,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质量。
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
夏天更好不要外出,等到晚上最阴凉的时候才出去走走,如果非得外出就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更好涂点防晒品。
随身要携带防暑降温药品
防暑降温的药品有: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仁丹、清凉油、风油精、避瘟散、暑症片等。
为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请携带以上某些药品;另外在夏天的时候要多喝解暑降火的中药,以达到防暑的目的。
夏季高温炎热,很容易诱发疾病,大家如果有出行的需求,记得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另外,如果患有基础疾病,也务必准备好相关药品,避免发生意外。
日前,湖南祁阳站派出所民警在外执行任务途中,发现有一名老人躺在马路上,身边无人陪同。
衡阳铁路公安处祁阳站派出所民警 王寒:中午气温逼近40度,地面滚烫,老人呼吸急促、全身发热、意识模糊,我们判断老人可能是中暑,立即拨打了120急救 *** ,并解开老人衣袖、领口缓解症状。
民警找来纸板垫于老人身下防止烫伤,又将警帽当做枕头垫在老人头下,为老人撑伞遮挡阳光,缓解他的不适感。不一会120赶到现场,民警协助医护人员将老人送往医院。经救治,老人已无大碍。
在山东临沂火车站也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一名男子在吃饭时突然趴卧倒地,陷入昏迷。执勤民警听到周围旅客呼救后迅速赶到现场。
民警发现这名男子已经失去意识停止呼吸,十分危急,迅速让周围旅客拨打120急救 *** ,同时将男子身体放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过程中,民警发现该男子口腔中留有刚才吃饭时的食物残渣,便拍打他背部,将剩余食物残渣咳出,经过急救,男子逐渐恢复了意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高温橙色预警!如何防范高温“热”隐患?快来了解江苏省气象台2023年08月12日09时25分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今天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和常州更高气温可达37℃;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南通、扬州和泰州更高气温可达35-36℃。省应急厅(省减灾办)、省气象局提醒注意防范。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如何防范高温“热”隐患?
戳图了解
↓↓↓
综合:江苏预警发布、应急管理部
来源: 江苏交通广播网
高温天气,防暑降温不忘“四个要防”夏日高温天气,容易使人的抵抗力和耐受力下降,健康就会亮起“红灯”。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这“四个要防”,赶紧来看看吧!
编辑:周星宇(实习)
大暑:防暑、防湿、防寒,还要防“三病”!做错了,老生病今天是“大暑”节气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此时恰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骄阳灼灼,酷热难耐
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
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
即将由阳转阴的时节
大暑养生应尤其注意
防暑、防湿、防寒
大暑应该如何科学养生呢?
小圈特邀国医大师
为您讲解大暑养生之道
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暑节气如何养生?
雷忠义
国医大师
大暑养生防“三病”
一、老人要防心脏病
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高发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
预防措施:
1.保持情绪稳定,防止心火过盛。
2.做好防暑降温。多饮绿豆汤、绿豆粥等清淡饮食,少食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如油条、年糕、羊肉等。
3.运动不过量,可早晚散步,每次1~2公里即可。
二、中青年要防过劳症
夏天出汗多,身体损耗大,而营养、睡眠不足,损大于补。因此,中青年人要防过劳症。
预防措施:
1.保证睡眠防缺觉,以每天6~8小时的睡眠为宜。
2.饮食营养不可少,加班时可适当吃些夜宵,如酸奶、面包、绿豆粥等,补充营养又消暑降温。
3.少开车多走路,防止车内通风较差,造成机体缺氧,甚至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三、儿童要防脾胃病
儿童为“纯阳”之体,患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因此儿童更喜凉食。
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冷饮,会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厌食等。
预防措施:
1.用自制冰镇绿豆汤、冰粥等代替冷饮。
2.每次吃冷饮不能太多,以一天喝1~2杯冷饮、吃1根冰棍为好。
3.运动后及吃饭前不马上喝冷饮,以防引起胃肠痉孪或影响食欲。
大暑养生注意这3个重点
一、暑邪:让你气阴两虚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祛暑邪:清凉绿豆汤
准备绿豆30g、芦根9g、生甘草3g,先将芦根、甘草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与绿豆同煮,把装着芦根、甘草的药包拿掉后即可饮用,能防暑消暑。
二、暑热:让你咽痛、失眠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再加上人们汗出过多,使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还会有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现。
清热方:吃苦味、煲水鸭
① 吃苦味
苦味食物都属于寒凉性质,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健胃的功效,特别适合于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② 煲水鸭
俗话说,“大暑老鸭胜补药”,鸭肉能够祛热清火、消暑。准备1只水鸭,连同冬瓜、葱、料酒、姜等放入锅里加水,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再改小火煲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三、暑湿:让你肢体困重
大暑时节,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不仅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内脏也黏滞起来,这就导致有些人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祛湿招:运动微出汗、睡前泡泡脚
① 运动微出汗
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适合的运动。
② 睡前泡泡脚
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大暑养生怎么吃?
一、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用更是大有好处。注意避免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二、多酸多甘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故有云:“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味酸甘的食物,如李子、山楂、哈密瓜、西瓜、葡萄等。
三、补水消暑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解暑热的功效,是夏季补水消暑的佳品。
四、大暑时宜吃谷
俗语有言:“小暑吃黍,大暑吃谷”。谷是指五谷杂粮,意思就是在大暑来临的时候要多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可以促进消化,还能起到健脾补气的作用。可以试试薏米赤小豆粥,取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大暑养生怎么做?
一、晚睡早起养神
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的养生 *** 。大暑节气,适当晚睡没错,但不应迟于23时。睡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祛除湿热,增进睡眠。
提倡早起,但也不必过早,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有午睡条件者,每天中午更好能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二、勤加换洗祛病
暑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汗出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诱因密切相关。
因此,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避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三、适当日照祛湿
对于亚健康人群及脾虚、风湿、阳虚、痰浊、寒凝等体质的人,暑伏天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的更好“补药”。
脾虚湿盛者,可在朝阳初升时照晒腹部,以使阳升脾运,正扶邪祛。
阳虚内寒者,可在下午四五点钟、紫外线较弱时照晒腰背部,以帮助温补肾阳、散寒除湿通络。
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以自觉照晒部位暖热、身体微汗、阳气吸足即可,要避免中暑及晒伤。
四、静心调神养命
暑伏时节阳盛酷热,人也容易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称为“情绪中暑”。这样的情绪障碍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年老体弱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心宁神尤为重要。平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注意戒怒、戒急、戒快,不生闷气,学会情绪转移,使自己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大暑养生远离这四个误区
误区一:解暑多喝绿豆汤
为了防暑降温,很多人喜欢喝绿豆汤。绿豆汤虽好,但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从中医角度看,绿豆性凉,有四肢冰凉、怕冷、便溏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会伤及脾胃,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此外,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也不宜喝绿豆汤。
误区二:用冷水沐浴、洗脚
夏季炎热易出汗,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不仅不利于养生,还可能对血管造成 *** ,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冷水 *** 还会使已经扩张的毛孔骤然关闭,时间长了易导致排汗机能障碍。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儿、老年人尤需如此。
中医认为,脚部汇集多条经络,用热水泡脚能更好地促进气血畅通,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祛除暑湿、预防感冒、促进睡眠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栓塞的人群不宜用热水泡脚。
误区三:多吃水果易祛火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并非所有水果都能祛火,有些反而会“火上浇油”。以桃子为例,“桃养人”的说法古已有之,但需因人而异。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实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并不适用,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更好少吃。
误区四:冬病夏治必选三伏贴
中医学有冬病夏治理论,其中“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有风湿、哮病、喘证、咳嗽等;“夏治”是在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指导下,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各种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目的的治法。
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更佳时机。中医调护阳气的 *** 很多,如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等。三伏贴只是众多 *** 中的一种,有慢性疾病又难以坚持口服中药或针灸疗法的患者,可选三伏贴。但对于发病较急,已经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者,则应选择起效更快的中医内治法,如口服中药汤剂等。
此外,三伏贴配方中的中药多属辛温大热之品,适合体质偏虚者,如阳虚体质者、风寒湿型痹症患者等,不适用于湿热型、虚热型等各种热性体质人群。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外感病发热者,过敏体质者及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亦不宜用三伏贴。
转自:CCTV生活圈
来源: 经视健康家
高温天谨防职业性中暑,这份防暑指南请查收→暴晒、闷热、“ *** ”天
炎热的夏季
对从事高温作业劳动者
带来了不小的健康威胁
而职业性中暑是主要威胁
哪些属于高温工种?
高温作业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
中暑都有哪些表现?
出现中暑症状时应如何应对?
一起来详细了解↓↓↓
哪些属于高温工种?
高温工种有很多,常见的作业场所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车间;机械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搪瓷、玻璃、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炉发电的锅炉间等。
这些生产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工人在这样环境下劳动,大量出汗,且易于蒸发散热。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于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露天作业场所的热辐射强度虽然比高温车间的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劳动者头部常受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此时如果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建筑、公路、铁路工地,野外架线等工种的劳动者也常受高温天气影响而出现中暑。
夏季高温下劳动,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体弱、对热不适应等可能会导致劳动者中暑。
高温作业要注意什么?
1.职业健康检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劳动者上岗前要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未控制的高血压、慢性肾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控制的糖尿病、大面积皮肤疤痕、癫痫者,均不应从事高温作业。在岗时,用人单位也要为劳动者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以上职业禁忌证时,应立即将该劳动者调离高温作业岗位,妥善安置劳动者。
2.防护设备
特殊高温作业的劳动者,须穿特制的工作服,如喷涂金属(铜、银)的隔热面罩、铝膜隔热服等。
3.合理作息时间
高温工作环境设置休息区,安装防暑降温设施,饮用含盐份的清凉饮料,准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降温药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采用轮班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露天作业。发现中暑前兆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在阴凉处休息。
中暑的表现有哪些?
在高温、高湿的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引起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早期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恶心、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度中暑出现面色潮红、脉搏加快、体温升高至38.5℃以上等,亦可出现四肢湿冷、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危险性高,可危及生命。
发生中暑如何处理?
出现中暑症状时,应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的地方休息,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风,补充盐分水分,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进行进一步观察,若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对于严重的病人,可用冰袋降温, *** 患者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及时联系急救人员移送医疗机构治疗。
文字/图片:卫盛
编辑:周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