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闽南古早味,它藏匿在市井深巷里,它不需要广告宣传,凭味道口口相传;它没有雅致环境和高档餐具,但是有人身价上亿人穿着拖鞋去吃。它 *** 配料和工艺经岁月的更迭代代相传 ,完好地保留了最原始的风味。
————77美食姐
村里有个老饭馆,厨师是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阿伯开的,老阿伯以前是给村里婚宴煮大锅饭的,现在婚宴讲究多了,他就没有帮人家煮了,就在在家门口开了个小饭店。老阿伯煮的面线在整个村落一带算是很出名,很多人都会不远千里过去吃一碗阿伯煮的面线。
我老公也是很喜欢吃阿伯煮的面线,隔三差五就去打包回来给我吃,一人一碗30元,分量不大,但是料很足。牛肉羹、文蛤、海蛎、三层肉等。
有次老公又打包了一次老阿伯煮的面线,他兴致匆匆跟我分享说,他今天去看了阿伯煮面线的过程,掌握了一些小技巧,拿来跟我分享一下。我就按照老公说的过程,模仿一下做法,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吃,比平常单纯煮面线好吃多了。
今天就来把这个教程跟大家分享一下
——【食材准备】——
面线、牛肉、丸子、米粉、香葱、青菜
——【 *** 过程】——
之一步:食材准备
这次我用的是牛肉,也可以用瘦肉哦,牛肉切成薄片,切牛肉要逆着牛肉的纹理切,这样牛肉才嚼得动。切好的牛肉加入胡椒粉、生抽、盐、鸡精抓取均匀入味,腌制15分钟左右即可。
接下来加入适量的地瓜粉,地瓜粉抓取均匀,使牛肉均匀裹粉。这个过程不用添加水哦。
第二步: *** 葱头油
闽南味更大独特味道在于葱头油 *** 上,葱头油一般是用红葱头煸香的,如果没有就用香葱头部分。
葱头油想要更香,一般是用猪肥肉先小火煸至出油,再加入葱头煸香,加入适量生抽提色提味,这样葱头油 *** 更加香了。
*** 好葱头油后,就往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还有根据自己喜欢加入一些鱼丸、肉丸等,我这次是加了小鱼丸。盖锅大火煮开。
第三步:加入米粉
锅中水煮沸后,先将米粉下锅煮。
家常煮面线想要不烂糊,口感更顺滑,就是要加入适量的米粉,这个很关键!这是老阿伯煮面线的技巧。
一般我们煮面线,如果不马上吃的话,面线很容易吸水,吃起来就很粘腻软烂。但是米粉就不一样,正宗的湖头米粉久煮不烂,口感更顺滑,而面线中加入一点点米粉,可以防止面线之间的蘸粘,而且吃起来不软烂,口感更顺滑。
第四步:下牛肉
米粉下锅煮沸后,再将牛肉一片片下锅,下锅时,不要立马去搅动,等锅中水再次煮沸后,稍微从锅底铲一下,使部分蘸粘在锅底的牛肉片漂浮上来。
牛肉下锅煮沸后,要将原来放牛肉的碗中残留的地瓜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混合。再倒入锅中勾芡一下,这样汤汁更顺滑。
第五步:下面线
牛肉下锅煮沸1分钟后,再将面线下锅,加入适量小青菜,因为面线很容易熟,下锅后即可关火,下面线要把面线摊开下,这样才不会粘腻在一起,再者面线吸水性很强,不要加太多哦,要不然没有汤汁,面线就不好吃。
出锅前加入适量香葱提色提香即可。因为面线本身自带咸味,所以就不要再加盐了。这样一锅地道的闽南味小吃就做好了,试试用这个 *** 煮面线,味道真的很赞哦!
【闽南家常面线好吃诀窍】
1、用猪油煸香红葱头,猪油香融合葱头香味,葱头油味道更香醇,更地道;
2、煮面线想要不软烂又顺滑,面线中加入一小撮湖头米粉,这个很关键哦!
“盐搅糜”与“好嘴兜”是我自以为是的一对闽南话语词,简洁生动,音义无异,这在闽南语词文字化的结果里,并不多见!
“糜”是闽南话的“稀饭”,“盐搅糜”就是盐巴拌稀饭。插队岁月有过盐拌稀饭下肚的苦日子,地点在武平县永平公社唐屋大队的水早背生产队。稀饭煮好了,可什么菜也没有,一屋子四个男知青:蔡亚东、庄安、苏天赐和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再看看瓦罐里的一些白花花的盐巴,于是便就着盐巴下稀饭。
吃“盐搅糜”胃会打酸,还会觉得盐巴有腥味,不是通常概念的那种“鱼腥味”,而是一种特殊的青腥味,随时有作呕的感觉,但咕咕饥肠强烈的收缩能力很快压过了作呕感。只要能把肚子暂时填饱,或只能说填得不那么饿,日子就凑合着过下去。
有语录“穷则思变”,一语中的,为了扭转“盐搅糜”的青腥日子,我们也作了不少努力,最见效果的就是向邻家农民借半汤匙的油和两个葱头,然后把盐巴快速地炒一下,以盐当菜,这样“盐搅糜”的味道里就隐隐有些油葱的香味,当然有前提条件,就是盐巴必须是当年那种很粗的盐巴颗粒。今天的细盐肯定不行,无论是嘴巴还是盐巴,因为饥饿的日子里人的味蕾和嗅觉都特别敏锐,无论含有多么轻微的香味,都能立马就体味出来。
下面这段文字我不知道当写不当写,但它的每一字都真真切切:记得当地的茅房就是大木桶上横两条木板,周边用杉树皮简单一围,蹲在那木板条上有些晃动,下面积存的景观也赫然在目,对人的平衡能力也是日常的检验。
我们知青老屋后面有一茅厕,取名“知青一号”,那些日子知青拉出来的东东都一模一样:颜色极为纯净,没有任何杂色,因为我们吞咽下的东西单调到了极至……
“盐搅糜”这样的闽南语怕是已经渐渐从闽南语方言词典里消失了,常言道“往事不堪回首”,我却往往情不自禁,想起知青岁月的“盐搅糜”,就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好吃,后来在土耳其任教,我就是马铃薯沾酱油也吃得津津有味,原滋原味啊,闽南同学都说我“好嘴兜”,吃起东西,百无禁忌!
“好嘴兜”哟“好嘴兜”,一嘴的大大咧咧,来者不拒,憨态可掬,其实我这一生一世的“好嘴兜”就是缘自那1970年的“盐搅糜”。
老夫嗜茶如命,不可一日无此君,因此爱屋及乌,也深爱着茶配,吃了花生糕又吃马蹄酥,吃了米香又吃贡糖,频繁更换,百吃不腻。最近吃了一款老厦门的“正肉饼”,一口咬住了闽南儿时的味道,更加欣喜不已!
“正肉饼”貌似一般中式甜饼的烘制,馅料无非就是绿豆泥、冬瓜糖、黑芝麻,并无明显的肉馅,而是浓墨重彩地搅拌进猪油炸葱头,土话“葱头油”也,顿时提味又提香。闽南人把“猪油”叫做“肉油”、“白肉油”,油肉一体,难解难分!
嚼一块闽南乡土的“正肉饼”,抿一盅泥精杯里的肉桂茶,简直就飘飘欲仙,口味口感立马从各式馅饼大军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一饼诱人!
记得古早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每人每月4两花生油,根本不够,家家户户都熬点猪油补充,猪肉更是凭肉票限制,肥肉乎瘦肉乎,左右犯难,捉襟见肘!
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油水滚滚载沉载浮不在话下,从花生油、菜籽油起步,一路棕榈油、调和油、橄榄油、茶油……走马灯似地变着法子食用油,猪油似乎早就被弃用,加之“胆固醇”妖魔化,乃至被食油名单所剔除!
归来吧,猪油-肉油-白肉油,我行我素郑启五,众里寻他千百度,灯火阑珊处,一口正肉饼,一口肉桂茶,不见肉末子,独飨猪油香,明天起,面朝大海,劈柴生火大铁锅,重新猪油炒菜蔬……
中国人吃早餐讲究的是早起的仪式感,每天醒来,吃上一份美味的早点,便是满足且幸福的时刻。
图源:@漳州圈
随着丰收时节的到来,福建秋日的早餐可谓是五花八门。今天就跟着小编,在福建的清晨做一个忘我的食客吧!
图源:@更爱大厦门
福州人对锅边是没有抵抗力的,这种全民早点,要动用全身感官去品鉴。
大米磨成的浆,泼墨般匀进抹过油的锅沿,锅里是烧至微沸的蚬子汤。直径80厘米的大锅被煤气灶迸出的火焰烤至滚烫,待米浆逐渐凝固成型,迅速铲进锅里。
以上图源:小红书@墙墙子
撒虾米、铺紫菜、抛入葱花和芹菜,淋入适量虾油,最后快速装进碗中。 *** 的过程,既是招牌,也是对食客们最直白的邀请。
锅边看似做法简单,但却自成一派特色。要说起福州的平价美食,锅边一定是本地人推荐名单的之一位。
以上图源:小红书@噪点BBY
倾情推荐
店铺:
柴火锅边店
地址:
福州市台江区洋中路194号
懂吃的厦门人,对于早餐这件事一点都不含糊。来上一碗麦奶或者花生汤,老厦门人一天惬意的生活正式开启。
麦奶,在闽南指的就是麦浆。麦子在炒锅里慢慢翻炒至微焦,再经过反复碾压,直至磨成浆,再入锅熬煮上几个小时,就成了浓香四溢的麦奶。
麦奶加上花生汤,再打上蛋花,当属店里的豪华套餐了。一勺麦奶和花生汤混合在一处,再敲上一颗鸡蛋倒进煮沸的汤里,待到汤烧开了便能出锅。搭配上一根油条,蘸进汤里,变得软软热热,简直绝配!
以上图源:@舌尖上的厦门
倾情推荐
店铺:
亚本麦奶花生汤
地址:
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路158号
如果要说漳州早餐有什么值得期待的,那就是那一碗直抵灵魂深处的豆花粉丝。
粉丝Q滑,豆花清爽,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被妥善地安放在了同一个碗里。卤料重口味,豆花小清新,二者的相遇堪称神仙打架。
本地人都说“汤要热,粉丝也要热,烫嘴才好吃。”嗦一碗豆花粉丝,嗦的是浓郁的骨头汤的味道,嗦的是卤汤汁的味道,嗦的是粉丝携千滋百味向舌尖上奔涌而来,层层递进……
以上图源:@漳州圈
倾情推荐
店铺:
东华豆花
地址:
漳州市新生巷25-16
如果在泉州琳琅满目的早餐类目挑花了眼,那就先来一碗“面线糊”吧。
面线糊以海鲜熬制汤底,才有了鲜美醇厚、过口留甘的基调。如丝的面线浸在汤水中起舞,却舞得分明,稠而不粘、糊而不烂。
在晶莹的汤底上,选上喜欢的二三小料,再撒上一点白胡椒,将香气融入。
炸醋肉、大肠和油条是最地道的搭配,泡过汤水的炸醋肉和油条,外皮微软,一口下去和着汤汁和酥香在唇齿间溢开,这便是纯正的面线糊了。
以上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倾情推荐
店铺:
翁记面线糊
地址:
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天后宫东南角
三明早餐的市井之气,和拌面扁肉脱不了干系。
一份拌面的 *** 时间不过几分钟,快速买好,拌匀酱汁后,混进“食早”大军中,快速吸溜起来。空气中急剧上升的酱香味,全方位地 *** 着大脑皮层。
在三明人心里自有的标准体系中,拌面和扁肉必须是锁死的“国民cp”。将煮好的扁肉淋上用猪骨熬成的高汤盛入碗中,撒上葱花,从汤头到扁肉,满口咸香浓滑。
一口拌面一口热汤,连着三明人的全身心,在清晨早餐铺的烟火袅袅中清醒过来。
以上图源:沙县文旅
倾情推荐
店铺:
林记沙县小吃
地址:
三明市沙县区师古街2-13
莆田人对家乡的思念往往来自于早餐来一份再朴素不过的莆味小吃,煎粿便是其中之一。
大手一扬,米浆在锅中均匀铺开,表皮随着温度变得金黄,早一点出锅会绵,晚一点出锅则脆,花生油的香气萦绕其中,不管是什么人在煎粿面前都只剩一句——“真香!”
一锅煎粿在锅铲推拉间一分为四,每一块都是扎实又饱满,入口外酥里绵,咀嚼间觅得米浆丝丝甜香,一口到位的满足。
以上图源:@莆田吃货团
倾情推荐
店铺:
明星煎粿店
地址:
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天妃路3648号
说到南平的早餐,怎能少得了被纳入非遗的顺昌灌蛋呢!
看似简单的灌蛋,做起来并非易事。鸭蛋必须选用放养的土鸭蛋,因为这种蛋不仅新鲜有营养,而且蛋清比一般的蛋更粘稠,不容易散开,更适合做灌蛋。
煮熟的“灌蛋”外形似银元宝,被当地人称“银包金”,寓含“生活安康,财源广进”之意,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以上图源:@南平文旅
倾情推荐
店铺:
顺昌之一灌蛋店
地址:
南平市顺昌县双溪街道金福楼15号103
以各种浇头铺底的龙岩清汤粉,是龙岩早餐大军中绕不开的一绝。
听起来素面朝天,无非清汤里边加粉,但这汤是由猪头骨、筒骨、盐味清水慢火熬制几小时而成,清淡而不失厚度,最后佐以炸肉、肉皮、豆芽、韭菜、青菜点缀。
这样一碗口感筋道、汤味香浓的清汤粉,成为大多数离乡龙岩人最怀念的家乡美食。
嗦一口粉,喝一口汤,日子就这样平淡地流去。百味穿肠而过,最后人们最怀念的,可能就是家乡这一碗不华丽却清鲜的粉。
以上图源:@龙岩吃货团
倾情推荐
店铺:
雪如清汤粉
地址:
龙岩市东肖镇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发路5号龙腾花园3幢底层05号店
有“蕉城好西乡”之称的宁德洋中,是水粉的发源地,这里的一天,也是从热气腾腾的水粉中醒来的。
图源:@蕉城文旅
水粉顺滑有嚼劲,牛肉汤底还带有丝丝中药味,鲜甜的牛肉炖得软烂,Q弹还带着筋,每一口都十分实在。
图源:小红书@林星星吃不饱
图源:小红书@蘓
酸菜是水粉的灵魂,酸度并不明显,但爽脆中带了一丝甜的酸菜能一下子就让水粉鲜活起来!爽口的水粉,搭配糟姜的辛辣和酒香,让人神清气爽,一整天的活力就起来了。
图源:小红书@三斤探店
倾情推荐
店铺:
美味粉店
地址:
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九垅新村32号
平潭油羹(油饺),是平潭地道的风味小吃之一,又名“天长地久”,寓意生活甜甜美美,长长久久。
天长地久看似普通,但馅料和工序却颇有讲究。摊贩老板会提前将炸得酥脆的花生米、黑芝麻炒香,再加入白糖、冬瓜条和梅舌片调馅,最后加入让馅料松散的特级面粉和熬好的葱头油增香。看似普通的食材搭配,却能惊艳许多人的味蕾。
天长地久刚炸起时,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里面的砂糖受热融化,咬开来甜滋滋。加上葱油、花生、芝麻的复合香气扑鼻而来,即使一不小心烫到嘴也值了!
以上图源:@平潭·新玺龍山幐途国际公寓
倾情推荐
店铺:
城关农贸市场 (小食店铺)
地址:
平潭县潭城镇中铺庄138号三建大厦403农贸市场
在秋日里,那些专属于福建的味道,把幸福散落在每一位食客的舌尖上,匆忙奔波的人们,从一份份早餐里,品味着百味人生。
图源:@绿都三明
大鱼大肉吃腻了,来一道从小吃到大怎么吃也不会腻的闽南卤面教程准备食材
碱面,虾仁,三层肉,猪蹄罐头,鱼丸,肉丸,青菜,干葱头,葱,姜,味精
烹饪
准备好食材。
虾仁去屑,鱼丸肉丸切成小块
咱们先做葱头油,锅烧热用小火把三层肉练出猪油
然后倒入干葱头炸香捞出来。
放葱姜丝炒香之后把虾仁肉丸鱼丸一起炒香,然后倒入碗中备用。
水烧热之后,下入面条,下面条的时候可以放点盐,增加筋道,然后点三次水
把猪蹄罐头倒进去,然后再把咱们炒好的,虾仁,肉丸,鱼丸倒入面条中,最后再放青菜。撒上葱花,然后加入葱头油
鲜香美味的闽南卤面就做好了。
放蚬子也是可以的,多做一点一大家子吃着一道菜超级幸福满足的,又鲜又辣
其实就是用咱一句话来说真鲜亮
#家庭美食大赏#?#枣庄头条#?#农村美食#?#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喜欢家常菜发现新吃法@家常菜家的好味道?每天更新教程
中秋团圆饼 老泉州的味道月到中秋,阖家团圆。泉州传统的中秋味道,就是一口甜香的老月饼,它承载着当地人浓浓的乡愁,更是深藏于记忆中的团圆味。
提前3天,备好月饼馅料
手压在木质模具上,把成形的月饼敲出来
留师傅的糕点铺一直开在水门巷,来的都是老顾客
泉州的传统月饼又叫团圆饼,吃上一口,芝麻、花生的香味在舌尖、鼻尖萦绕,越嚼越香。泉州人中秋拜月时,更愿意用传统月饼作为供品,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
这几天,泉州水门巷60岁的留鸿章师傅,又在忙碌着一年一度的月饼 *** 。从16岁进入泉州糖品厂学做糕点算起,他已经做了45年月饼。
纯正泉州味儿深受厝边食客喜爱
“要想月饼好吃,选料、调馅、包制、烘烤都非常考究。”留师傅和妻子在水门巷经营着一家传统糕点铺子,已经20多年了。他做的月饼,保留着纯正的泉州味儿,深受厝边食客的喜爱。上月,已经有人找上门来定做月饼,为保持新鲜度,这两天他才张罗起来。
泉州最传统的月饼,又大又圆,馅料以五仁为主,将三层肉、花生、芝麻、冬瓜糖、糯米粉、花生油、葱头油、白砂糖、生葱等食材混在一块,一遍又一遍地揉搓。留师傅会提前三天把馅做好,经过时间打磨的馅料,更香更好吃。
*** 月饼的皮,则是他当天起大早擀出来的。精面粉里放糖浆、碱水搅拌均匀,分次加入花生油和成油皮,再擀出软滑的饼皮。 *** 月饼时,先把饼皮压扁,放入馅料,用虎口推动饼皮慢慢收口揉圆,放进印子里按结实。
将做好的生月饼放入烤箱烤制15分钟,看着月饼颜色由暗黄慢慢变成金黄,烤箱里逐渐飘出阵阵诱人的香气,传统手工月饼就香喷喷地出炉了。做好的月饼放置四五天,等它回油后,表面光亮,内馅柔软,才是更佳赏味期。
来一口老月饼就想起了小时候
留师傅保存着两副老式月饼印子,其中一副用来做状元饼,刻的是状元骑马的场景;另一副则是对堂饼,为双龙戏珠图案。那是早年间糖品厂师傅送给他的,已用了三四十年,边角虽被打磨得锃亮,但精美的图案仍清晰可见。
留师傅回忆说,小时候特别爱吃甜点,最盼望中秋节到来。因为泉州人过中秋一定要吃月饼,到了那天,家中大人就会掏出粮票,让他上街买两个月饼。月亮出来后,一家人边赏月边分吃月饼。“当时的月饼,就是这样子的,又大又圆,寓意团圆美好,适合全家人共享。”
这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留师傅也会 *** 各种口味的月饼,如豆蓉、莲蓉、叉烧、咸蛋黄、水果味等。但无论食客的品味如何变化,他都偏好纯正的五仁味团圆饼,坚守着泉州传统月饼的 *** 技艺。
每逢中秋佳节,不少人要买传统月饼,这是留师傅最开心的事,“他们也跟我一样,想念以前的那个味道”。(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文/图)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闽南特色文化之美食篇(一)闽南文化是以泉州、漳州、厦门为核心的闽南方言区域的特色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它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融入而形成。闽南文化除广义中包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还包括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生活习惯、服饰习俗、建筑习俗、民间习俗、结婚习俗、寿诞习俗、宗教习俗)、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宗族文化及闽南方言等。闽南文化包罗万象,下面先来说说美食:
一、面线糊
大骨和海鲜长时间熬成高汤,再将面线稍捻碎放入其中,加调好的地瓜粉浆不断搅拌,直到丝丝缕缕的面线像被微风吹开似的,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闽南地方风味。配料有:大肠、醋肉、海鲜、卤蛋、鸭肠、鸭血等。食用时可与油条搭配,并以炸葱花、胡椒粉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
二、萝卜饭
《舌尖上的中国2》之一集中介绍了侨乡泉州的古早味萝卜饭。 *** *** : 精挑细选八分肥二分瘦的带皮五花肉、沙土萝卜、再搭配干香菇、海蛎干、小虾干、翻炒后高压锅焖熟。起锅后拌几勺闽南家家户户常备的香葱油。更大的特点就是‘一锅端’有肉有菜还有海鲜又香又美味而且老少皆宜。
三、润饼菜
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吃润饼菜。陷料一般自己做,饼皮外买。润饼的主要原料有花生末、胡萝卜丝、高丽菜丝、香菜、绿豆芽、香菇、酥海苔、米粉、猪腿肉、虾仁、大蒜等,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润饼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
四、烧肉粽
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或鸡肉)、糯米 等为原料。 *** 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栗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甜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闽南地区,部分人家小孩满月或是周岁时,会向亲戚、朋友、邻居分发肉粽。
撰文 | 魏水华、甜怡
头图 | 杭州美食评论
—记忆里米粉那些事—
在我这个90后记忆里,小时候日常一日三餐,很少有家庭会去煮米饭炒青菜煮汤,一般是要等到逢年过节,杀鸡杀鸭亦或是宴请亲戚朋友,才会特意去煮米饭。而日常饮食以地瓜粥,面,米粉,咸粥,咸饭等等为主。
米粉则是泉州人日常食用频率比较高的一道家常菜,易煮快熟。它可以用来炒,也可以用来煮米粉汤,再结合泉州这个人杰地灵的沿海城市,海鲜是炒米粉和煮米粉汤必不可少的配料。
在大泉州米粉更好吃,还是得属安溪湖头米粉,可是曾进贡给康熙皇帝29岁生诞。当时安溪李光地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粉入锅油炒翻动, *** 出炒米粉,成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而现在闽南人炒米粉也是用类似材料搭配。
—米粉汤里的葱头油—
在大泉州这个讲究吃的地方,无论是煮咸饭,豆花,三合面,米粉汤,肉粽亦或是拌青菜,总是离不开这极具闽南特色葱头油,它就像盐和鸡精一样,必少不了。也正是才让泉州美食有了葱头油,让这些小吃有了它极具特色的味道。
闽南老一辈人煮米粉汤,面汤亦或是海蛎羹,瘦肉羹等等,之一件事就是先在锅中放点油,将红葱头亦或是香葱爆香一下,像妈妈说的,没有葱头油,烧出来饭菜就是不香。
那“滋滋”作响伴着葱头油诱人香味,这才是咱厝人更爱的味道。
—米粉汤日常教程—
【食材准备】
米粉,大骨汤,虾,炸带鱼,海蛏(食材都是根据自己喜欢加,比如炸醋肉,海蛎,花蛤,鱿鱼,小墨鱼等等)。
闽南人大部分吃海鲜都很干脆,特别是虾,很少有人说会去取出虾线去除虾头内脏等等;海蛏的处理则是先将表面的泥土清洗干净,泡在水里充分吐沙即可。
【教程分享】
主要步骤:葱头油—大骨汤煮沸—加米粉/海鲜—加葱头油
—①—
葱头油
熬制葱头油要先将其表皮撕下,清洗干净,再用纸巾将其表面水分沥干。
用刀压碎,再切成细块,我喜欢先压碎,这样才能将其味道压榨出来。
锅中加油,再切碎的葱头放入锅中慢炸,尽量小火慢炸,不要一下子火太大很容易烧糊掉。烧制成金黄色即可关火乘起备用。
—②—
大骨汤
米粉汤想要好吃,汤底也是至关重要,但是一般家常做法,都会省去熬大骨头这一个过程,一来熬大骨头耗费时间太长,二来煮顿米粉汤再买几十块大骨,成本太大了。刚好前两天家里买了大骨熬汤,熬了第三遍了,我就拿大骨来做米粉汤。
—③—
煮米粉
大骨汤煮沸后,将准备的食材放入,煮沸后再将米粉放入,煮1-2分钟左右即可关火焖一会儿。
—④—
葱头油
最后加点一点盐调味,鸡精可免去,因为海蛏和鲜虾本身很鲜甜,足以调味。再淋上一小勺葱头油,有了葱头油加持,米粉汤瞬间多了可识别家乡味。
这就是我一个90后的闽南姑娘做的米粉汤,论闽南饮食文化,懂得少,只是把家常做法分享出来。若是咱厝人做法不同请勿嫌弃,毕竟大泉州这么大,每个人记忆里米粉汤做法各不相同,但终究,我们都是独爱闽南这份风味美食。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在此之前,漳州的客家土楼、厦门的鼓浪屿,也分别在2008年、2017年申遗成功,闽南千年历史,一朝得见,神采飞扬,仿佛从未染过尘埃。
说来似乎也并不意外,闽南好像一直以来都很“擅长”与传统相处,守护家族、守护初心,是世世代代自然而然的习惯。
这一点,从吃饭这件小事上,就可窥得一斑。当台湾小吃风靡内陆,“古早味”美食的概念大火的时候,闽南人多少还是有点困惑的,“这些东西,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啊,干嘛跑去台湾吃哦。”
要知道,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主的闽南,不仅是近八成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所在地,也是台剧里令人垂涎的蚵仔煎姜母鸭仙草芋圆......的故乡。
而如今的闽南人,依旧坐在红墙燕脊的荫凉里,喝着四果汤,吃着芋头饼,不管外面又流行开什么“连锁”,做什么“网红小吃”,他们还是更喜欢家乡的味道。
那些都是闽南人从小吃到大,没有变过的味道。对于闽南人来说,闽南好料,或许也算得上可以申遗的存在呢!
也不能说闽南人没有野心,毕竟闽南祖上可是参与过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是凭借着一腔孤勇在凶险的海道挣出一条生路的“生猛族群”。
或许,向海而生的闽南人,之所以没有回过头来用美食“逐鹿中原”,只是因为这里有太多小吃,不管是食材用料还是烹制 *** ,本身就很难离开闽南。
闽南临海,曲折的海岸线滋养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数不清的鱼鲜虾贝是闽南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好料”。
海货一多,人的嘴巴当然就跟着挑剔起来,什么时候正港的带鱼正肥美,去哪个市场能买到刚下船的小海鲜,买白鲳的话霞浦会比东山的货要更漂亮,诸如此类,都是学问。
新鲜的海货清炖就足以释放鲜甜,过多的调味反而会“愧对”大海的恩泽。不过,即使是清淡的口味,闽南人也能玩出花样来。
最经典的,或许就是各式“肉羹”了。之一次坐在泉州路边摊点菜的时候,看到菜单上一连串的羹,以为是一种肉与其他配菜熬煮而成的浓汤,于是点了一份马鲛羹尝尝鲜。
谁知老板端上来后,却是一碗“清汤寡水”,上面飘着几颗鱼丸,看起来过分清淡,但只试探着吃了一口,就立刻宣布俯首投降了,怎么会有这样滑嫩鲜美的鱼丸,连刚刚看起来没滋没味的汤都好喝的要命。
细细问过老板才知道,闽南的各色羹类,大多都是如此,汤色单纯,以鲜夺人。
就说这马鲛羹,是取刚上岸的马鲛鱼,去鳞剔骨,只留两片薄肉,用木棒反复捶打成肉泥,最后加入地瓜粉混合成浆,直接甩进热锅里。手工捶的鱼泥看似柔软黏连,实质已经很有“筋骨”,只消往热汤里一煮,就立刻抖擞起精神来,咬在齿间,柔嫩而脆弹。
汤头只需用些盐与葱头油简单调味便已足够,吃惯了上一秒还在鼓弄潮水的新鲜海货,闽南人对于食物质朴的原味与鲜甜极为敏感,烹制海鲜时,别说辣椒和味精,就连对盐巴的使用都谨慎非常。
闽南好料,与当地食材的丰腴鲜美关系密切,与闽南人对味道的坚持更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这其实就是闽南“古早味”的本质,与工业生产相对立,坚持手工、原汁原味的做法和秘方,才能有这样可以让人“一口回到童年时代”的亲切贴心。
虽然这样的古早味很难如其他网红美食那般四处“征战”,用厚重的调味与辛辣的 *** 去“开疆辟野”,但恰是这样的味道,才能成为闽南人世世代代的挂念。
闽南好料很难成为“网红美食”,除了味道相对清淡,取材条件苛刻之外,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闽南许多古早味美食,往往其貌不扬,看起来没什么花样,更不讲究什么造型,在如今以视觉为重要传播方式的年代,闽南的小吃,确实丧失掉了一些“竞争力”。
我就曾经因为“以貌取食”差点错过一碗厦门的鸭肉粥。
鸭子这个食材,料理不好的话会有种膻味,不过,因为在泉州吃了姜母鸭与石鼓白鸭,太过惊喜,于是对闽南人料理鸭子的手艺产生了一些信任,当朋友提议夜宵去喝一碗鸭肉粥的时候,我没有拒绝。
但坐在那间开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店里,看着眼前那碗“米粒分明汤汁浑浊”的鸭肉粥时,我的周身细胞还是不可避免地发出了抗拒的信号。
还没来得及表达抗拒,朋友就已经拿起小勺吸溜吸溜地喝了起来,并发出了“太好喝了!”的感叹。秉持着“来都来了”的人生哲学,我也舀起一勺尝了尝——诶?真香!
大米粒粒分明,但入口绵绵糯糯,带着丰沛的卤汁香味,清甜不腻,连鸭肉都是嫩滑的,全然不像看上去那样“粗糙”。
朋友讲说,这鸭肉粥的大米是要用鸭汤熬煮的,最后会倒入卤鸭子的酱汁增添风味,这样既不浪费肉的鲜美,又让粥有了卤香,在疲惫的深夜,一碗鸭肉粥简直是抚慰味觉更好的存在。
闽南小吃如鸭肉粥这般乍看其貌不扬,内里又诸多讲究的,还有许多。比如五香卷、面线糊、锅边糊……还有闽南烧肉粽。
之一次吃烧肉粽之前,觉得这不就是糯米包着五花肉的咸粽嘛,能有什么特别,值得让周杰伦特意写一首歌来唱它。谁知道一口下去,以往吃过的咸粽统统不算数了。
这是怎样一颗粽子啊!糯米还要先拿五香粉、卤汤、葱头油拌炒过,再包裹着五花肉、香菇、干贝、虾米……一同煮,七八种料也是有的,虽然都是用来提鲜,但香味却不打架,层次分明,绝没有哪个配料是闲着的,咬一口,耐得仔细慢慢嚼,一边嚼一边心想,这么好的粽子,竟然这么多年才遇上。
如果你去闽南,请千万不要被小吃朴素的外表所欺骗,也不要嫌弃旧旧的店面与不够漂亮的餐具,请仔细地尝一尝,那是地道的闽南味,带着闽南人对食物质朴的心意。
那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不精致也不花哨的食物,大多都是闽南小孩从小吃到大的最熟悉的味道,它们存在至今,并不为了以样貌获取陌生人的好奇与期待,而是为了能让这些吃着它们长大的闽南小孩,永远都能在这样一口简单却丰富的味道中,找到家的感觉。
这种家的感觉,或许就是闽南味道里最独特的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闽南当地人推荐一定要尝尝的美食,总是躲在老街深处,居民巷里。在点评app上难寻踪影,但如果你沿途询问街坊邻里,就一定可以找得到它。
它们大多已经开了很多年,铺面有点破旧,屋里就算点着灯也不怎么亮。这样的店铺,如果不是当地人推荐甚至亲自带过来,可能路过也不会多留意几眼。
所以寻找的时候,需得多加仔细,许多老店或许就在一个屋龄超过百年的红砖石头厝里,小小一间,别说店面了,连招牌都很随意,外面摆几张桌子,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
但就坐在这样的店铺外面,要一份简简单单的花生汤,一口一口慢慢啜,把花生放在舌尖轻轻碾成粉,嘴里甜甜的,脑子早已魂游天外,仿佛这就是侯孝贤的片场,等一会儿张震就会骑着单车经过。
闽南老城区,处处都有这样旧时光存在的痕迹。漳州骑楼檐廊下的老店,夜晚总是熙熙攘攘,简易的折叠桌上放着不锈钢小碗,碗里盛着冰凉的四果汤,女孩们放了学总是约在这里,点几份不同花样的一起吃。
即使如今有这么多解暑的美食可供选择了,闽南人夏日还是离不开这碗四果汤。蜂蜜甘甜的汤底,绵密的红豆,时令的水果块,清甜的仙草冻,柔糯的芋圆,耐嚼的阿达子,还有宛如果冻的石花膏,它们一同吟唱出的,就是闽南专属的夏日风物诗。
每家四果汤店或许都会有些微的不同,但不会有谁太过较真于“什么样的四果汤才是正统”,大家只会在意好吃不好吃,好吃的店,只要可以保持住,自然能好好地开下去。
厦门集美大学附近有家四果汤,店铺极小,只能外带,但味道很好,学生们总过来吃,即使毕业了也会特意回来,因为别处总不是熟悉的味道。有人问老板,为什么不扩充店面,把招牌弄亮一点?老板一边收拾盘子一边答:钱是赚不完的嘛,我就做做四果汤,大家吃得开心就好了。
一碗简单清甜的四果汤也好,一碗浓郁香醇的沙茶面也罢,闽南的小吃,大多都是这样安安静静地存在着,做给街坊邻里,做给附近上学的小孩,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这里的味道总是不变的。
有时候,走在闽南的街上,看着悠然自在的闽南人,总感到恍惚,会想,这真的是那个曾经经历上千年起起落落的闽南吗?这真是那些曾不顾生死也要在海上开辟出一道生存之路的闽南人吗?
但尝尝这不曾变过的古早味,看看这一份从未变过的初心,或许这恰是重情重义的海洋性格在平凡的日常中最质朴的表达。
不曾改变的初心,就是闽南的味道。因为闽南从来都不止是厦漳泉,它还包括遍布全世界各地6000多万说闽南语的华人们。
在福建南部之外,还有许多闽南人聚居的城市,那里也是闽南。就像千年之前那场衣冠南渡,晋人士大夫带着传统与信仰来到这一处蛮荒,建立家族宗族,建立最正统的精神秩序一样,这些劈波斩浪到世界各地的闽南人,他们仍旧坚守着家族宗族的传统,从未遗忘。
一口古早味,是每个普通的日子里最微不足道的存在,也是闽南人坚守传统的初心。都说“天涯处处有闽南”,如果忘却本心随波逐流,轻易舍弃原本对味道的坚持,那么闽南人,也就不会是今日这样的闽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