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泡菜的由来,韩国泡菜的由来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00 0
韩报告:受消费减少和新冠疫情影响,只有二成韩家庭还在自腌泡菜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韩联社30日报道,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当天发布了“2021年泡菜产业实态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受韩国泡菜消费减少和新冠疫情影响,近几年来亲自动手腌制泡菜的韩国家庭比重减半,而随着单人户家庭增加,在商场购买成品泡菜的家庭比重则增加3倍以上。

在家中腌制韩式泡菜是韩国家庭由来已久的传统,但这份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1年仍亲自动手腌泡菜的韩国家庭比重为22.6%,较2017年减少了33.7%。也就是说,10户韩国家庭中,现在大概只有2户家庭是自己腌制泡菜。2017年自腌泡菜家庭占比56.3%,但这一数字在2017年后逐年下降,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51.3%、41.7%,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锐减至23.6%,2021年再次减至22.6%。

韩联社表示,由于消费者更追求食用方便,再加上韩国独居的单人户家庭日益增加,继续参加自腌泡菜这项被认为是家庭集体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在疫情暴发的2020-2021年,因保持社交距离措施,韩国人和家人团聚并一起腌制泡菜也变得更为困难。因此,在2021年不自腌泡菜家庭比重为76.7%,较2017年(43.7%)增加33个百分点。此外,2人以上家庭自腌泡菜比重为27%,是单人户家庭(12.3%)的2倍以上。

多项数据显示,韩国的泡菜消费总量在过去几年里并没有大幅波动,甚至还有小幅上升,改变的主要是获取泡菜的方式。从报告看,除了去商场采购外,那些不再自己腌制泡菜的家庭另一大泡菜来源变为从亲友家获得这一日常食品。

综合此前数据看,韩国自腌泡菜的家庭比例下降还大大影响了韩国泡菜的进口情况。据韩国关税厅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在去年10月泡菜进口额高达170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朝鲜日报》报道指出,高达99%的进口泡菜产自中国。此外,受当时极端天气和通货膨胀影响,蔬菜价格暴涨,也是韩国加大泡菜进口的原因之一。(韩雯)

鱼香肉丝的来历与 ***

鱼香肉丝是一道著名川菜,其味咸鲜酸甜兼备,是很多人下饭的更爱,除了肉丝和辣椒,那浓郁的汤汁用来泡饭或者吃面条,是再好吃不过!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说说这鱼香肉丝的由来!

鱼香肉丝的历史典故

相传,清朝时候,在四川当地,有一户生意人家,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这家人有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烧鱼,不但喜欢吃烧鱼,还喜欢变着法的烹饪各种鱼类。尤其是喜欢往这鱼菜里加些葱姜蒜,酒,醋,糖等一类的调料,时间长了,也有了自家做鱼的独特烹饪风格和手法,自家做的鱼,不但鲜香可口,而且味道浓醇回甘,十分好吃!

有一天,丈夫刚做完生意,回到家,还没吃饭,妻子这会还没准备晚餐,可是厨房里除了前天剩下的鱼汤还有一些猪肉,别无其他食材。妻子知道丈夫喜欢吃鱼,没办法,只得将这鱼汤浇在炒熟的肉丝上,本想着丈夫吃后,会觉得不好吃而怪罪她,谁知,丈夫吃了以后,连连叫好,直说好吃!

这可高兴了妻子,丈夫于是问及妻子这菜究竟是怎么做的,妻子看丈夫说好吃,没有说什么怪罪的话,便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丈夫听后,觉得挺有意思,于是这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吃剩的鱼汤从来不扔,就用来做炒肉丝吃!

这家人平时做生意免不了要招待重要来宾,每每来宾来就餐时,丈夫都命妻子给来宾做这道菜,来宾都一个个称奇,表示从没吃过这么鲜香的菜肴,于是个个讨要烹饪法宝,这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鱼香肉丝这道菜就传遍了当地。

后来,这户人家又将鱼香肉丝加以改良,只用自家平日烧鱼用的调料来烹饪肉丝,谁知,味道是一样的赞!

鱼香肉丝的鱼香味的关键

鱼香肉丝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那味道就是正宗的鱼香味,从上面历史典故中我们知道鱼香肉丝中并没有鱼,那鱼香味是从哪来的呢?关键就是——脆爽嫩香、咸辣酸甜的鱼辣子。

鱼辣子的 *** ***

传统鱼辣子泡椒就是把新鲜的鲫鱼放入泡菜坛子中。把鲫鱼用纱布包好放入坛子的中部,然后各种味道放入其中,为防止泡椒漂浮上来,泡椒用竹笆子箍紧,再上覆干净的石头压紧,然后用黄泥巴封坛。2个月以后泡成熟后开坛,鲫鱼就只剩下了壳,鱼鳞鱼皮鱼骨架都还在,但是所有其他鱼的精华已经被泡菜所吸收。按这种 *** 做出的泡椒就是传统的鱼辣子泡椒,带有鲫鱼的鲜香味道,是用来 *** 正宗鱼香味的之一讲究。

鱼香肉丝菜谱

【菜名】鱼香肉丝

【所属菜系】川菜

【特点】脆爽嫩香、咸辣酸甜,为四川家常菜

【原料】 主料 瘦肉250克,黑木耳50克,胡萝卜50克,青椒40克

调料 豆瓣酱20克,白糖20克,醋20克,酱油15克,料酒15克,盐1克,水淀粉10克,清水20克,葱姜蒜末

【 *** 过程】 (1)胡萝卜切丝,青椒洗净切丝,木耳撕成小块备用。

(2)瘦肉洗净切丝,用盐,胡椒粉,料酒,蛋清和淀粉腌制10分钟。

(3)葱姜蒜切末,一勺豆瓣酱,白糖、醋、料酒、盐、酱油、少量清水、水淀粉兑成汁。

(4)锅中热油,把腌好的肉丝下锅翻炒,肉丝变白盛到盘中待用。

(5)锅中烧油,倒入胡萝卜丝炒,放入豆瓣酱炒香出红油,下葱姜蒜和木耳青椒一起炒熟。

(6)倒入肉丝一起翻炒均匀,最后倒入兑好的汁翻炒均匀,出锅即可,鱼香肉丝就完成了。


泡菜秘方-生水坛

泡菜秘方-生水坛


生水坛

【原料】

坛子先洗净晾干
生水(自来水)2400克(多了,放入蔬菜后就太满了,2000克足够)
盐200克,花椒一把,白酒两瓶盖,白糖20克(开始忘了家里有冰糖,此物可省去)
冰糖3块板栗大小,八角4-5个,泡野山椒十几个吧
蔬菜:藠头、胡萝卜、青椒
坛沿加水密封,阴凉处存放一周。


左图是刚起坛的样子,卤水还很清澈

右图是一周后的样子,卤水已经是乳白色了,说明乳酸菌发酵得很好

左图

右图 这是八天后的泡菜,味道很正


跳水泡菜
跳水泡菜指只泡一两天甚至是隔夜就能吃的泡菜。
买了个带出气孔密封盖的大瓶子,20元
【原料】
生水1055克, 盐120克(一般按水的8%放盐,之一次起坛水,我放得多些)
高度白酒2瓶盖,冰糖3颗板栗大小,花椒一把,一包市售野山椒(水全部倒水瓶内,野山椒只放了十几个)
蔬菜:藠头、青椒、胡萝卜、白萝卜、紫薯(这可是美艳泡菜的关键哦,另外紫甘蓝也不错)
心里美萝卜也是很出彩出味的,只是长沙鲜见有卖。
蔬菜洗净晾干,无需特别干,这就是生水坛的好处。
胡萝卜去皮,纵向挖几个槽再切片,这是为了好看,直接切条或片都可以,
紫薯去皮切片,紫薯的颜色会使坛水美艳无比,
我通常会将青椒撕开,入味更快,
白萝卜不要去皮,口感更脆,
藠头去老皮。



新入的玻璃发酵瓶,有内外两个盖,内盖还带有可开关的出气孔。
洗净 晾干,便可起坛了~


将所有蔬菜(含野山椒)放入 瓶内,再将野山椒自带的水倒入(左图),再加生水至盖住所有蔬菜


加盐、花椒、高度酒、冰糖等,盖上密封内盖,合上出气孔,加外盖。


左为刚起坛的图,右为第二天早上的样子,紫色开始在坛内晕开了,有木有~


第三天,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漂亮的泡菜得了~


两坛泡菜都有朋友的爱。
有爱的两坛泡菜合影,5月23日清晨


第三天,早餐佐粥的泡菜。
据说,若要泡菜味道好,姜椒蒜芹少不了
改天再放些刚上市的新蒜,还有青青的香芹,莴笋,包菜。。。。。


专门查阅了有关泡菜的论文,说是泡菜中含有丰富的活性乳酸菌,
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磷等有机物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十余种氨基酸,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A、B1、C,钙、磷、铁、胡萝卜素、辣椒素、纤维素、蛋白质等,能起到杀菌、抗癌、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等诸多作用。


【备注】:
1、泡菜坛如果是冷开水做的就要禁生水,我这是生水起的坛,对生水不太敏感。
2、无论什么水起的坛,都禁油,切记。
3、每次加新菜时,再加点盐。
4、生花时,加点高度酒,或紫苏,或花椒。
5、四川称为“跳水泡菜”或“洗澡泡菜”。跳水泡菜的来由是因为这菜泡在坛子里很快就取出来吃了。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菜。在川菜馆里的什锦泡菜和饭前桌子上的小菜都是这类。材料:通常用瓜类的蔬菜或者质地坚硬的根、茎、叶、果等,切成长条。

家喻户晓的鱼香肉丝诞生与 ***

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英文: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是一道特色传统名菜,以鱼香味调味而得名,属川菜。相传灵感来自老菜泡椒肉丝,民国年间由四川籍厨师创制而成。

菜品历史

鱼香肉丝的历史不长。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收录了1328种川味菜肴,没有鱼香味菜。

鱼香肉丝这道菜的名称,是抗战时期由蒋介石的厨师最终定名的,并流传至今。

典故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泡菜等去腥增味的调料。

有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时候,为不浪费配料,就把上次烧鱼时的剩料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不好吃,不好向男人交待。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丈夫做生意回家了。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款菜的特别,男人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往嘴中咽,还迫不及待地问妻子此菜是用何做的。当她吞吞吐吐时,意外发现丈夫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她丈夫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这么好吃是用什么做的”,此时妻子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

菜品 ***

做法1

食材:猪肉、黑木耳、玉兰片、葱、蒜、姜、泡辣椒、肉汤(或水)。

*** :

  1. 将泡发的黑木耳切丝,玉兰片(可选)切丝,猪瘦肉切丝,葱姜蒜切小粒,泡椒剁细;

2.将肉丝用少许盐和淀粉将肉丝稍腌,并将淀粉、盐、白糖、醋、生抽、肉汤(或水)兑成芡汁;

3.热锅下冷油,油温热后,下肉丝迅速划炒散开;

4.肉丝炒散至发白后,迅速放入姜、蒜米、泡椒;

5.炒至出香味并呈红色时下葱花、木耳、豌豆尖、玉兰片炒匀;

6.下芡汁收汁起锅即可。

做法2

食材:里脊、青笋、黑木耳、胡椒粉、料酒、大蒜、生姜、大葱、豆瓣、生抽、淀粉、鸡蛋、花椒粒、辣椒、水、盐、白糖。

*** :

1.猪通脊切丝,用盐、料酒、鸡蛋清、淀粉腌制;

2.青笋切条,姜和蒜一比一切沫备用;

3.单独切姜蒜沫、葱花、干辣椒、干花椒备用;

4.在姜蒜沫里加入米醋、白糖、生抽、淀粉、盐;

5.用前面准备好的葱姜蒜干辣椒干花椒炝锅,出香后小火倒入豆瓣,炒出红油;

6.下入肉丝翻炒,直到肉丝完全变色;

7.肉丝全变色后,下入青笋和木耳,略微翻炒使调料均匀;

8.倒入鱼香汁,大火收汁快速翻锅,使鱼香汁沾到每个菜上;

9.收汁完毕加入一点点香油就可以起锅。

菜品特色

鱼香肉丝选料精细,成菜色泽红润、富鱼香味,吃起来具有咸甜酸辣兼备的特点,肉丝质地柔滑软嫩。是下饭菜的必选。

食物相克

  1. 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

  2. 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3. 竹笋忌与羊肝同食。

  4. 木耳忌与田螺、野鸡、野鸭同食。

  5. 鸡蛋不宜与糖同煮。忌食未熟或煮老的鸡蛋。

如果您对土菜店创业有更多更好的 *** 请您留言分享,舍得分享是大智慧

如果您对土菜店创业有兴趣请私信留言

泡菜之后,柿饼也成了韩国的?专家这样说……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刘媛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金惠真】中国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日前因上传 *** 泡菜的视频遭到韩国网民围攻,成为中韩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泡菜之争”未息,李子柒去年发布的 *** 柿饼视频又被翻出来进行讨论,不少人用韩语在该视频下面留言称“柿饼和泡菜都是韩国美食”,再次引发两国网民围绕“柿饼”的激烈口水战。

12日,韩国“今日亚洲”网站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称,在YouTube上拥有1400万粉丝的李子柒,除上传 *** 泡菜的视频外,还上传了 *** 柿饼的视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看似韩国人的网民在该视频下用韩语留言称“柿饼是韩国的美食”“柿子是从高丽时代开始栽培的,但柿饼可能是从朝鲜时代开始吃的。朝鲜王朝肃宗时代,向中国进贡的礼品目录中有柿饼”等等。这些言论立即招致中国网民不满。“今日亚洲”在报道中称,有关“泡菜”和“柿饼”的争论从性质和层面上来说都不同。前者 *** 过程繁杂,后者却很简单。全世界种植柿子的地方,都可以 *** 柿饼。因此,韩中网民围绕“柿饼”的争论毫无意义。但这样的话题竟然也能引发如此激烈的“口水战”,不能说韩国网民毫无责任,可“事事找茬的中国网民也有不少问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人的自豪感倍增。

资料显示,朝鲜王朝肃宗在位时期为1674-1720年,是我国清朝康熙年间。但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有我国之一部词典之称的《尔雅》就有有关“柿”的记载。因此最迟在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种植柿子了。而柿饼的由来,则有几种说法。其中历史最早的是河南渑池县特产仰韶牛心柿。据《渑池县志》记载,汉朝时期,仰韶牛心柿饼就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另一种稍晚一点的是“富平柿饼”。陕西省富平县栽植柿子历史悠久,汉初就有栽植习惯。明代,富平柿饼的 *** 工艺已十分成熟。事实上,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古人门前种植柿子树寓意为:事事如意、万事如意。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韩两国网民曾围绕“泡菜归属”产生多次激烈争论。此前,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垧德还致信百度百科就“泡菜”词条中的“泡菜源于中国”有关表述进行 *** 。有专家表示,一些韩国网民的民族自尊心较为敏感,且表现过于极端,某些带有“文化冲突”色彩的言论是很不可取的。

来源:环球时报

韩国人每天都吃的泡菜几乎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谁才是泡菜大国?

众所周知,韩国人极其喜爱吃泡菜,几乎是每餐必备。

近几年来,中韩两国民间围绕饮食文化、服饰传承等文化遗产有过多次争论,作为争论之一的“中韩泡菜之争”还登上过外交部发言现场。在中国发言代表华春莹的回应中,她也表示了不同类别的泡菜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 *** *** 等方面又各有千秋,应该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

中韩泡菜之争的由来

1、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申遗成功

2013年12月5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将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在结果正式公布前的11月,韩国国内已有媒体提前报道,称韩国泡菜已被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了否定,韩国媒体被啪啪打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比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而泡菜则是一种具体的食物,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具体的食物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意图将泡菜文化申遗扩大到泡菜申遗,急于混淆概念,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大、文化贫瘠的体现呢?

2、中国主导制定泡菜行业国际标准

2020年11月24日,一项由中国主导制定、四川省眉山市牵头负责的,经历了多轮协商投票的泡菜行业国际标准正式诞生,这意味着中国的泡菜产业制定标准成为了全世界泡菜行业标杆。而在另一边,这一新闻引起了部分韩国民众的系列负面反应。部分韩国网民感到愤怒,指责中国邻居把其它国家的文化财产据为己有。

而针对这一事件,专攻中国经济研究的韩国亚洲大学校教授李旺维则认为,“这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他解释了个中原因。“韩国所消费的大部分泡菜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能够生产我们所消费的泡菜。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餐馆中大批端上桌的泡菜都是中国生产的。我也不明白,一些媒体为何关注这一点”。可见,这一争论带有一定的媒体引导,为吸引流量眼球的内因。

3、李子柒“泡菜事件”

*** 视频博主李子柒是我国在对外文化输出上的一员大将。2021年年初的“泡菜之争”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引发这场 *** 冲突的导火索是李子柒发布的一个名为《萝卜的一生》的视频。该短片主要展现的是萝卜从埋种,开花,成熟,到成为餐桌上一道道传统中国美食的过程。但是,李子柒在视频中用辣椒粉腌制大白菜的画面内容却引起了韩国网民的注意,他们纷纷在视频下评论、抨击李子柒作为中国人不能拍做泡菜的视频,甚至上升到诋毁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层面,这些评论进而又激起了不少中国网民的愤怒。

4、韩国泡菜中文译名改名

2013年11月韩国有关部门打算将韩国泡菜的中文名称改为“辛奇”,但由于在中国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后来又将名称改回去,“泡菜”还叫“泡菜”,不叫“辛奇”。

在2021年7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将韩国泡菜的中文译名正式定为“辛奇”,考虑到辛奇与韩语原文发音相似,且让人联想起辛辣、新奇的意思,因此被选定。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食品产业政策室长金仁中也表示,希望通过修改译名减少辛奇和泡菜之间的争议,并期待辛奇的世界地位能够提高。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文明作为文化母体,与朝鲜半岛确实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形成了源与流的关系。而泡菜作为一种具体的食物,多半是首先出现在中国,而后随着中华文明政治话语权的提升在东亚文化圈中逐步形成一定影响力。泡菜文化也在泡菜这一具体物质形态诞生后逐渐发展起来,再传播出去。

相对于泡菜如今成为韩国的“国菜”,泡菜并没有成为中国的一个十分显著的饮食文化标志。这源于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泡菜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种,且常年扮演佐菜的角色,因此在当下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副食增多后,泡菜在人们日常的的饮食习惯中有所淡去。

但韩国近年来将泡菜文化作为标签之一,一步步通过影视、韩流软实力,将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到全球。

泡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本土化过程,成为朝鲜半岛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饮食文化。源与流的形态衍变,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归属。

但不变的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捍卫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为什么韩国人叫棒子?棒子称号的由来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说起韩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韩剧、泡菜、整容,而提到韩国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词“ ***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韩国人叫棒子?不难辨别,“棒子”其实是种蔑称。下面就来说说韩国人叫棒子是怎么回事。(本文只探究原因,无任何辱韩之意,特此声明)

为什么韩人叫棒子

据说,棒子是北京的方言,是愚蠢无知的意思,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

  这里有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

  乾隆时期,朝鲜(高丽)是清朝的藩属国。有一次朝鲜国王觐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就在紫禁城宴请他。

  席间有人拿来一盆装有花瓣和盐的水让朝鲜王洗手,他不明就里竟然以为是汤喝掉了,还大赞好喝……

  乾隆,因此而觉得对方愚昧无知,就说“你真是个棒槌啊!”。对方还是不懂,还以为是封他做官呢,还跪谢,从此棒子之名就叫开了。

由此可见,“棒子”这个词的起源,和绝大多数来源于地域歧视的蔑称没有什么区别:

  都是某个地区一些害群之马,给了外人不好的普遍印象,然后,那个“蔑称”就成为了地区的“名片”了。所以,大家如果不想“丢人丢出国”,就一定要守法安纪,做个有素质的好公民哦!

泡菜史:三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国,如今韩国教授写信要求修改百科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前几天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框架下发起了一个泡菜行业国际标准,这一新闻被媒体解读为“意味着我国的泡菜产业成为了国际泡菜市场的行业标杆,我国泡菜产业的技术标准被世界所认同。我国泡菜生产的一些标准参数将成为泡菜行业国际标准的一部分,泡菜行业都将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生产。”

但是众所周知,韩国人认为世界上只有韩国泡菜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泡菜,对于一个中国主导的泡菜标准,自然是千万个不满意。

在韩国媒体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炸了锅,甚至称这一没有韩国参与的泡菜标准为“泡菜宗主国的耻辱”。

12月8日,韩联社报道,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已向某百科发出 *** 邮件,要求百科删除“泡菜”词条中录入的“韩国泡菜源于中国”这一表述,还附上韩国泡菜的历史和文化等资料。

随后,有网友发现"泡菜"词条已经删除了" *** 泡菜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韩国泡菜源于中国"的内容。

@以史为鉴 是一位历史博主,那么我们就从历史上探究一下泡菜到底起源自哪里?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在《诗经-信南山》一篇中就提到了这样一句“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在这一句诗词中,“瓜”指的就是春秋时期百姓食用的蔬菜等,而后面一句中的“剥”和“菹”就是通过腌渍加工蔬菜的 *** 。

《说文解字》中对于“菹”解释的很清楚:菹菜者,酸菜也。

也就是说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华大地已经开始流行吃酸菜了。而且得益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丰富,这一数据还可以往前追溯。

在反应商代人物事迹的书籍《尚书》中在殷高宗武丁任命中国刑法的鼻祖,奴隶出身的傅说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把治理天下当作去做一碗调和百味的羹汤,那么傅说你就如同盐和梅这样不可或缺。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可以看出,至少在殷高宗武丁时期,用盐腌渍梅子这样的食物已经出现了,这已经距今三千一百多年了。

而泡菜不论怎么泡,用什么 *** 泡,都主要是用盐来腌渍蔬菜的一种工序,而中国食用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了,这样比较的话可以说根本“不讲武德”。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商代武丁时期算,就算这样中国泡菜也已经有了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除了文献记载,在马王堆汉墓中甚至出土了汉代用盐腌渍过的豆豉姜的实物,可以说是最早的泡菜文物了。

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甚至还有当时人们如何做泡菜的详细记录:“收菜时,即摘取嫩高,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这种把嫩菜放入坛子里,坛子里放上极咸的盐水腌渍的办法就是著名的“咸菹法”,这已经是非常接近于现在泡菜的做法了。

美国的 *** 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泡菜”始于中国》的文章,里面提到泡菜的中国起源,甚至对于德国泡菜也认为是鞑靼人从中国传入的。

从汉唐盛世,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泡菜走向了世界各地。而各国也因地制宜,做出了不同风味的泡菜品种,到了现代,有人把中国的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泡菜。


说完了中国的泡菜,我们再来看看韩国泡菜。

根据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北京农业贸易馆馆长郑云溶曾在《泡菜(Kimchi)——韩国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文章中表示:韩国的泡菜是大约在1300年前的韩半岛三国时代中国酱菜传到了韩国,并结合韩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日的韩国泡菜。

韩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混战时期,韩国人金富轼在写《三国史记》时已经到了公元1145年,距离668年高句丽灭亡已经有近五百年的时间差距,而且书中还把属于中国的高句丽政权纳入到半岛历史中,硬生生给自己地图开疆,所以质量及可信度大家都懂得。

所以这位郑馆长既然说是1300年前从中国传入韩国的,那暂且就这么认为。泡菜传入韩国后自然也根据韩国的地理、气候进行了改变,由于韩国三面临海,水产品充足,开始在泡菜中加入各种鱼、虾、蟹等海产品。

到了后来辣椒传入东亚,韩国人于是开始用辣椒腌渍蔬菜,后来辣椒也逐渐替代了用盐来腌渍的 *** ,泡菜也成为韩国国民食品。


所以说泡菜起源于中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韩国泡菜还是德国泡菜,都已经发展出来了独特的腌制手法,称他们为单独的泡菜子系统也是正常的现象。

所以百科也发布了很长一段话,引用了许多论文及资料进行了解释,并且在泡菜词条外,额外添加了一个韩国泡菜的词条单独进行解释。也算是照顾到了韩国人的情绪,倒是韩国教授动不动就写信给中国企业 *** 这, *** 那的,显得自己气量很不够。

你怎么看这件事?

文/以史为鉴

图/ ***

参考资料/

泡菜加工学-泡菜的起源及现状 陈功

老祖宗说饮食秦始皇与泡菜 金新

泡菜(Kimchi)——韩国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 郑云溶

韩国人为什么对泡菜“情有独钟”,奉为“国菜”

韩国人爱吃泡菜可是闻名宇宙,甚至北京冬奥会期间因为觉得我国给运动员提供的伙食不好而吐槽中国保障不给力。一个只有泡菜、没啥历史的弹丸小国竟然吐槽我五千余年的饮食文化,正是自己一身毛非说别人是妖怪。

说起泡菜之一个想到的就是韩国,不管是在高档的西餐厅,还是街边的小巷大排档都能看见它的身影,在韩国,泡菜是无处不在,万物皆可“泡”。

?网上流传一组数据:韩国人每人每年要吃35公斤泡菜,大约每人每天要吃2两泡菜。据韩国文物厅2017年的问卷调查显示,韩国人一天至少会吃一次以上的泡菜,64%的韩国人一天三餐全都会吃泡菜。可谓是顿顿泡菜,餐餐泡菜,无泡菜不欢!

  了解地理的都知道,韩国和朝鲜本为一体,地理位置都在高纬度,是一个十分苦寒的地区,因为气候原因比其他地区要冷得多,冬季是不可能有新鲜蔬菜吃的。

王室贵族为了能吃上一口菜,在秋季就把收成好的蔬菜,加上厚厚的盐进行腌制,然后装进瓦罐里,到冬天再拿出来使用,做法有点像我国腌制的萝卜干。对于生活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对于贫穷的底层人民来说,泡菜更是给了他们贫穷里的一道曙光食物。

  朝鲜人民把这种类似于我国腌制的 *** 叫做“沉菜”,后来加入不同的佐料和蔬菜,味道变得更加可口,这才有了泡菜的由来,但如何 *** 泡菜呢?

其实并不难,将辣椒,冰糖,白酒和盐等配料,加入清水混合,再把洗好的白菜晾干,减少水分,然后准备一个罐子,把材料都放进去,盖上一个有小孔的盖子,放在阴凉处,一到两天就能吃。韩国人吃泡菜,起初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无可奈何,后来习惯了,就把习惯当成了爱。

  泡菜中的乳酸菌和其他物质能延缓皮肤衰老,降低胆固醇水平,难怪?韩剧里的韩国人皮肤那么好。不过话说回来,泡菜不能经常食用,毕竟是腌制食品,亚硝酸盐的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走到哪必吃泡菜的韩国人也不能多吃啊!

马面裙是迪奥的还是中国的?都别说了,是韩国的

继去年的“眯眯眼”辱华事件之后,法国奢侈品牌迪奥最近又在中国“火”了一把。

(去年迪奥艺术展上挂出来的“眯眯眼”中国模特)

事情大致是这样,迪奥最近发布了一条新款中长半身裙,长这样:

这款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的半身裙,售价2.9万。

这样的天价服装,连朋友圈花式炫富的周劼周公子可能也得望而却步,毕竟“喝20万一斤茶叶”的周公子,穿的也只是798一件的短袖和1290元的短裤……而已。

更别提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看来,近3万块一条的裙子,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了。

但全世界的有钱人到底是多,这款裙子上架不久后,就在各个地区被抢购一空,卖得异常好,一裙难求。

这事儿本来没什么好说的,商品买卖自古以来是你情我愿的事儿,东西卖得再贵,跟我们普通人也没什么关系。

但问题在于,很快有国内的网友和汉服爱好者发现,这条迪奥新款裙子无论是裁剪、设计还是版型等各个方面,都跟标准的中式“马面裙”一模一样。

什么是马面裙?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我国汉族女子的主要服饰之一,在裁剪结构和设计上都具有非常浓烈的汉族特色,是不易被“思路重合”的。

但迪奥新出的这款中长裙,偏偏就跟中式马面裙所具有的服装要素一个不差:四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褶,开衩设计......

但是,迪奥官网却口口声声称“这条半裙采用标志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

这一表述直接激怒了广大网友,在汉服爱好者群体中更是炸了锅,指责迪奥这是 *** 裸的“抄袭”和“文化剽窃”。

一群中国留学生更是在巴黎迪奥旗舰店附近集体 *** ,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声。

但截至目前,迪奥未对此事都未作出回应,仅仅是在中国官网页面下架了这款产品,但海外地区的官网上这款半身裙依然在售。

正是因为迪奥如此傲慢的态度,更加激怒了中国人民,导致此事在互联网上的热度持续了十多天不退。

乌鸦觉得也很有必要来说说这事儿。

1

客观来说,对于这件事情,国内互联网上的声音并不是一边倒。

在此事的讨论声中,除了大部分人认为迪奥文化挪用我国马面裙可耻之外,也有人认为,迪奥是国际大牌,用了中国元素那是在弘扬中国文化,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高兴。

还有人说服装无国界,本来就是相互借鉴,国内穿衬衫牛仔也是抄袭人家国外,人家西方人也没见跟咱们一样 *** 啊,选择 *** 的留学生们简直就是玻璃心的小家子气和无法拯救的愚昧自卑。

甚至还有人说,这裙子看起来就是一款很普通的百褶裙,你凭什么说人家是抄你的?你们有什么证据就说这是中国的传统服饰?

以上这些观点,在互联网上不是寥寥,有相当一部分的受众和市场。

那么为啥我们可以肯定,迪奥抄袭了我们的马面裙?

这要从马面裙的历史起源说起。

马面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旋裙。宋代女孩子爱打扮,发明了许多既美观又方便的服饰,其中就包括旋裙。

在 *** 结构上,旋裙由两片裙片组成,两个单独 *** 的裙片在腰部缝合,穿着时要将裙片叠合在一起。

宋代《江邻几杂志》记载,旋裙其形制是在裙的前后开跨,以便乘驴之用,初为 *** 所穿用,后士大夫文人也有采用。

这种裙子因为开跨,不仅方便劳动,还方便骑驴,起初一些士大夫还痛心疾首地批判旋裙开跨,有伤风化,但也很快就抵挡不住“真香定律”,不光自家女子纷纷穿起这种裙子,甚至文人自己也开始穿旋裙。

后来发展到了明代,逐渐发展为腰侧打褶子,也就是现在马面裙的雏形。

到了清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汉装女服遍着马面裙,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因此马面裙是非常富有中国历史渊源和传统的一种服饰。

马面裙这个名字,其出处也是有说法的。马面本来是一种古代防御的建筑结构,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突出的矩形墩台,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的敌人,形成包夹之势。

(明代城墙的墙体外侧,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平台,为了防止城墙下出现死角,称之为马面)

我们从远看,裙身正面与两侧的打褶结合,正好类似于一个马面的建筑结构,马面裙这个名字也由此得来,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祖先强大的联想能力。

马面裙的几个标志性的特征也非常鲜明。

韩国泡菜的由来,韩国泡菜的由来-第1张图片-

首先,裙子由两大片裙片组成,两个裙片交搭在一起,缝合于腰部。

其次,马面裙一般拥有四个裙门,裙门之间一般不做缝合处理,穿着时围在腰上,用系带固定,利用裙门之间相互遮掩,避免走光。

第三,马面裙除了裙头部分,两侧会打上细密的裙褶。

这种围合式裙子,是汉服的一种典型特征,在西式时装裙子中很少出现。另外这种四个马面两两重合的旋裙结构,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很难找到类似结构。

但迪奥这款新品,同样使用了前后片交叠剪裁的版型,有门襟开衩,身前裙门为马面,两侧是褶裥,从外形到结构上,迪奥这条裙子和马面裙不能说很像,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但迪奥却注明是自家的“原创”,只字没有提到马面裙和中国。

(马面裙和迪奥半身裙对比)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迪奥这条马面裙引众怒的原因,不在于使用了马面裙这种中国传统裙装的样式,而在于大言不惭地说这是自家原创的“标志性的Dior廓形”,才引起了我们的反感。

曾经,西方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没有过借鉴。

1981年,戴安娜王妃出席订婚晚宴时就曾穿过一条红色绸面的马面裙,当时新闻对这条裙子的介绍是红色丝缎中式菊花图案绣裙(Red silk satin Chinese embroidered skirt with chrysanthemum motif)。

点明了是中国传统服饰,戴妃当年也因此在中国又猛圈了一波好感。

(戴安娜王妃身穿中国马面裙)

而迪奥之前也有很多以中国文化元素为灵感源泉进行创作的先例。

1997年,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成为迪奥首席设计师的之一场春夏高级定制时装秀上,就出现了大量中国元素:状若旗袍的长裙、大量编织流苏装饰。

当年的秋冬成衣秀上,他又推出了全系列的“中国风”:饰以珍珠的旗袍立领、中式刺绣花纹、双鱼纹样的项链和耳环,还有模特们脸上的胭脂从脸颊抹到眼部。

在这场秀上,就有剪短的马面裙。但设计师直言灵感来源是好莱坞之一位华裔明星黄柳霜和昔日上海的“月份牌女郎”,因此这两场秀非但没遭到中国人的反感,甚至被亲切称其为“海上花系列”。

除了迪奥,近年来各大欧美品牌每每临近春节都会推出中国新年 *** 款,大量使用中国红、汉字、龙凤、生肖图样之类的中国元素,国内网友也从来不会说什么。

我们非但不会去“较真”,反而还多多少少有种中华文化传播世界的欣慰感。

像这样表述明确的借鉴,是不会引起争议的。

而迪奥这次,在介绍产品时完全没有提及马面裙和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标榜是自家原创,这才是最让大家觉得愤怒的点。

有部分人说用了中国元素就是在弘扬中国文化,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高兴,不应该玻璃心。

可正如这次 *** 的留学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发声,以后可能没人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了”。

这方面,我们吃的亏还少吗?

2

不知道应该说是巧还是不巧,这次的迪奥抄袭风波,又有韩国人的身影。

这条涉事裙子,出自迪奥旗下的一名韩国设计师之手。

据售卖这条裙子的迪奥韩国首尔专卖店称,这条裙子的设计是融合了法国与韩国文化。

刚开始,乌鸦和关注这件事情的广大网友一样,一直以为迪奥的这名韩国设计师是偷偷抄袭和盗用了我国马面裙的设计,不问自取,还掩耳盗铃谎称是原创,其实是心虚的。

但是后来我发现,真不一定,这个设计师可能打心眼儿里认为,这款马面裙就是他们韩国发明创造的。

大家知道,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传统文化之争由来已久,汉服韩服之争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一直以来,在韩国人看来,我国的传统服饰汉服是在明朝的时候抄袭韩国的。

去年,漫画作者@old先 的一组漫画以及游戏《闪耀暖暖》中的套装曾引发了中韩网友关于“韩服与汉服”一波大论战。

当时韩国媒体甚至纷纷亲自下场。韩国联合日报当时发了一篇谈论韩服与汉服的文章——《我们的韩服是从中国的汉服来的吗?》

文章里是这么说的:“其实我们韩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基泰王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世纪到3世纪时期活跃在中亚的游牧民族。古朝鲜受到斯基泰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了短上衣+裤子这样的服装风格。韩国服饰专家对这种说法也表示赞同。”

至于韩服为何和汉服很相似这一点,文章是这么解释的:

“诚然,朝鲜时代,我们的服饰制度和明朝的一样,但那仅限于宫廷之中,普通服装是不一样的,我们有自己的特征,比如我们的图案和他们的不一样。

文章又说到了韩联社之前提到的“高丽样”,说法也类似,认为“高丽样是韩服的始祖,这种衣服火到‘走出国门’,比如,在当时的明朝就很流行。

意思是,韩国宫廷服装是受到了明朝的影响,但是普通人穿的韩服“走出国门”影响了明朝服饰。

综上所述,韩媒得出了汉服是受了韩服影响的结论。

所以可能在迪奥这名韩国设计师看来,在明朝非常流行的马面裙,也是“宇宙中心”的韩国发明并流传到我国的。

众所周知,现在的韩国曾经是大明的附属国高丽,连朝鲜这个国名都是朱元璋赐的,这里古代也根本没有自己的衣冠制度,而是根据明朝服饰进行改良,才形成了后来大家看到的古装韩剧中的服饰。

明朝弘治年间来华的朝鲜文人崔溥曾说:“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把韩国学中国穿衣这事儿说的很明白了。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韩国人不仅学穿我们的服装,而且一穿就是几百年。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35岁的朝鲜哲学家洪大容随朝鲜使节团出使清朝,他穿着盛装去朝拜大清皇帝,所穿的衣服引来了很多人围观。

当时朝鲜使团穿着的正式冠服其实就是他们当年承袭下来的“大明衣冠”。可在乾隆三十年,已经改朝换代的大清读书人似乎已经认不得这样的服饰了

甚至有清朝人问,“贵处衣服,是遵何代之制?”最后,反倒是洪大容告诉清朝人,“我们衣服皆是明朝遗制”。

与明朝仅一朝之隔的大清读书人都忘记了我们还曾有过这样服饰,更别提现如今的我们。

前些年,“韩流”强势登陆中国,《大长今》“乌拉拉,乌拉拉”的歌声传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韩国古装剧里的“韩服”造型,成了影楼艺术照最热门的服装,也成为了无数踏上韩国之旅的年轻人打卡拍照的必备项目。

韩流风靡世界,不光是在韩国本地,世界各国的街头也都纷纷掀起韩服热。

但是后知后觉的我们后来才发现,那些韩国古装剧里华丽的韩服,是根据我国明代服饰改良而来,自家灿烂瑰丽的传统服饰文化正被他人承袭,甚至打上了他人的名号在世界各国大行其道。

伴随着守护中国传统服饰的使命感和焦虑感,我国汉服文化也趁势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从裁剪设计到历史渊源等各方面了解中国历史服饰知识,然后进一步地传播和普及。

也正因如此,这次迪奥马面裙事件,各类博主可以之一时间迅速发现和证明迪奥抄袭了中式马面裙。

但汉服的重新崛起,却让曾经学习我们穿衣吃饭的韩国人,反过来指责我们抄袭了。

这一系列事情,其实很好地回应了那些觉得我们玻璃心和文化自卑的人,为什么我们非要这么较真?为什么坚持让抄袭马面裙的迪奥给我们一个说法?

因为曾经我们被抄袭的中华文化元素,非但没有弘扬中华文化,反而让中华文化披上了“抄袭”的罪名。

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如今在韩国人的眼里,穿汉服成了抄袭韩服,吃个泡菜成了抄袭韩国泡菜,甚至连吴京穿个外套都成了抄袭《鱿鱼游戏》的了。

为什么?正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的正名都太少了!

3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可这座宝藏不光我们在用,其他国家也一直在觊觎和盗用。

近些年来,外国品牌模仿抄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元素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日本公司抄袭我国“同心锁”文化元素)

近年来,韩国更是有无数民间组织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把很多中国文化据为己有。

刺绣,油纸伞,龙须糖,中国结,花灯,乐器笙甚至是景德镇的陶瓷,韩国各个民间组织盗窃我国传统文化的手法如出一辙:

要么美其名曰国际文化交流,要么买下 *** 的工艺 *** 设备,要么“虚心请教”使用 *** ,然后让韩国电视台拍摄,最后再宣传页上 *** 裸地写着“韩国刺绣”“韩国油纸伞”等等。

除了韩国民间急着偷盗和掠夺我国文化,韩国官方也没闲着,对许多源自我国的文化项目频繁“申遗”。

从教科书宣称“哺育黄河文明”到“江陵端午祭”申遗,从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再到号称韩国是“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国。

从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到“儒家书院”申遗,从拔河申遗成功到将孔子、神农氏、李时珍归类为韩国人等等不胜枚举。而最厚颜 *** 的是韩国人居然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这简直是本末倒置。

除了韩国,中国传统文化不乏被其他国家窃取和申请专利的例子。

比如乌鸦前段时间在看《国家宝藏》时才知道,曾经我国古代匠人首创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 *** ——失蜡法,在几十年前被美国人窃取和申请专利

四十年代中期,一位美国的工程师奥斯汀无意间在云南昆明看到当地老百姓正在用“失蜡法”铸造一口大钟,并由此联想到解决当时采用精锻工艺制造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容易断裂的问题。

回国后,奥斯汀就针对这一技艺进行改进并申请了专利。

从此,蕴含着老祖宗智慧的“失蜡法”变成了美国人的科技专利“熔模铸造”,怎能现代的任何一位华夏子孙痛心疾首。

更为严重的是中草药行业,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

比如近些年韩国人拿到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配方,稍微改变剂型就在世界上19个国家申请了专利,年销售7000万美元。

再比如青蒿素反被德国人申请了专利,让我国每年损失超过3亿美元。

而在传统文化领域,这一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但好消息是,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高了,也逐渐重视到了传统文化被盗用和掠夺的重大现象,这是好事儿。

比如这次在法 *** 迪奥文化挪用中国马面裙的留学生们,就树立了极好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榜样。

但是如果这都有人不理解有人骂,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处于一种临危而不自知的状态。

这帮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些国家和民族,为了偷盗和挪用他国文化,已经做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而一旦我们持续保持沉默,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许未来某一天就会陷入到无古可考的境地。

我们曾经说到舆论战,总会说:舆论的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这句话放到传统文化阵地同样适用:传统文化这个阵地,你不去占领和保护,别人就要来占领和掠夺。


参考资料:

国家人文历史:中国古代女子的马面裙,怎么成了迪奥的标志性轮廓

新之:一条天价马面裙背后,“中国风”服饰的文化困境

高丹:服饰史研究者谈“马面裙”事件:这是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服饰

标签: 韩国 泡菜 由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