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傻姐,前几天看新闻看到这种神奇的透明鱼,网友评论也是奇葩:小编整理出来几个和大家一起开心一下:1.我就奇怪了,它都透明了为什么还能被抓住?(可以是网捕捞的吧,不一定要抓,估计捞上来就变成白色了,就可以看见了)2.它没穿衣服?(我就想知道,不管它穿没有穿衣服,你想看到什么?)3.好吃吗?((⊙o⊙)…这个问题估计是大家最关心的,你觉得呢?)4.它没有大脑((⊙o⊙)…这问题好深奥)
在中国长江区域的银鱼也算一种透明鱼,这个我是了解一些的,皮肤色素较少,因此常被称为"透明鱼"去过江浙沪一带的朋友都知道,银鱼是中国四大名鱼,味道鲜美,在当地是特色,就好像我们烟台的海参鲍鱼一样出名,但是深海这种几乎完全透明的鱼,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
而这种全身几乎透明的只能看到轮廓的鱼,被网友戏称为全世界最没隐私的鱼,只有器官,血液,鱼骨清晰可见。这究竟是什么鱼?科学家科普这原来是鳗鲡目的柳叶鱼幼体,中间一条是脊椎,从水里看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而长大后就是正常的鳗鱼样子。
这种鱼类除了眼睛,全身都是透明的,网友:它吃什么?应该是吃海藻类的食物吧,其实深海中还有很多我们还没有发现和了解的鱼类,下图就是探险家们在海底发现的各种透明鱼类。之一个像树叶一样,是不是非常漂亮呢?
还有这种胖胖的大头鱼,也是透明的,你知道是什么鱼吗?这是一个小伙在海边钓到的,他就找到了海生物专家来帮他看看这是什么鱼。经过专家鉴定,发现这条鱼其实是一条心班刺尾鱼。只不过它发生了变异才会全身几乎透明的样子,哈哈小伙子空欢喜一场,本来以为捡到宝贝了呢。
小伙子很无奈的把这条变异的鱼放回大海里,毕竟这鱼也不容易,与众不同还是很值得保护好让它继续生存。虽然不是什么珍稀的鱼类,但是能见到这么漂亮的透明鱼还是让人大开眼界的,您说呢?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透明鱼,网友们最关心的并不是他们是什么种类,有什么作用,而是:能吃吗?怎么吃?
立马就有网友回复:一勺面粉,加上鸡蛋液,裹上面包糠,馋哭隔壁小孩,只要是美食,吃的办法总会有的,您说是吗?
全身透明的鱼见过吗?网友:能吃吗?看完评论我笑出了猪声!您看到这种透明的鱼喜欢吗?您之一个会想到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留下您的精彩评论,让更多朋友一起开心互动起来。
大银鱼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在韩国、日本等国被认为是高端的滋补佳品,深受消费者追捧。在中国,大银鱼也同样是备受青睐的名优水产品,其分布范围从黑龙江一直向南延伸到长江、珠江流域。
三峡渔民捕捞的野生银鱼
在1985年,中国境内之一次大银鱼的移植试验获得成功,当时的移植单位是苏州的蚕桑专科学校,移植地点是内蒙古的岱海。岱海是一个高碱性湖泊,pH值高达9.3,天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渔业,但是大银鱼却能在这片湖泊自由生长、繁殖。岱海的大银鱼移植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国内其他高碱性湖泊的渔业开发也因此迎来了新的转机。
这次案例被报道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移植热潮,大银鱼在人为引种的推动下扩散到了全国21个不同的省份。作为典型的冷水鱼,大银鱼在北方的长势更好,我国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都有过大银鱼的移植案例,并且都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大银鱼的外观形态和一般长度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对大银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方面,了解非常有限。80年代之后,科研人员才对大银鱼的基础生物学展开了研究。从1995年开始,大银鱼移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国内专家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如何提高捕捞产量也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课题。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大银鱼移植所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很多原生态的湖泊中,大银鱼因为快速繁殖、抢占生态位、吞食鱼卵等原因而对土著鱼种造成了致命威胁,其中比较典型的“受害者”就包括博斯腾湖的大头鱼以及兴凯湖的大白鱼。诸如此类的惨案还有很多,大银鱼也因为这样的“恶劣事迹”而登上了入侵物种的“黑名单”。
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鲌
截止到目前,全球共发现了17种银鱼,中国境内就有15种,其中有很多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太湖流域的短吻银鱼,是当地产量更高、名气更大的高档“湖鲜”。在洞庭湖、巢湖、鄱阳湖以及巢湖,银鱼也曾是重要的捕捞对象,价值不菲。在八九十年代,渔民们仅仅通过捕捞银鱼就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银鱼的风头甚至一度赶超四大家鱼。
在银鱼的大家族中,大银鱼的体型是更大的。目前报道体型更大的大银鱼被发现于山东省的三里庄水库,全长达到了32公分,体重足足有50克。附近的村民反映,在三里庄水库捕捞的银鱼个头儿普遍都很大,估计和水库中丰富的生物饵料有很大关系。
大银鱼(学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不过,体长超过30公分的大银鱼是非常少见的,绝大多数个体都在8~10公分左右。和其他淡水鱼相比,大银鱼的个头并不算特别大,但是这一物种却有着其他鱼类所没有的优势——冬季繁殖的生存策略。
北方的大银鱼种群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到次年1月开始进入繁殖盛期。大银鱼只有一年的寿命,亲鱼在繁殖后就会死亡,这种一生只繁殖一次的特征和鲑形目中的大马哈鱼非常相似(顺便多说一句,三文鱼和大马哈鱼的繁殖习性非常相似,但前者却可以多次繁殖)。
大银鱼的卵子受精后,卵膜会吸水膨胀,附着在基质上慢慢孵化。由于冬季水温低,其他鱼类的新陈代谢会大大减弱,摄食活动也会明显下降,因此大银鱼后代被捕食的几率往往都很低。
新鲜大银鱼
到了来年春季,北方水温逐渐升高,其他鱼类开始进入繁殖季节,这时候大银鱼早已成功孵化成仔鱼。在幼龄期,大银鱼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等长到一定体长(6-8公分)时,大银鱼的食性就会发生明显的转变,开始以鱼类和虾类为主食。当然了,其他鱼类的鱼卵也在大银鱼的捕食名单上。
从食性上来看,大银鱼足以用“贪婪”来形容,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现象——研究人员曾多次在大银鱼的肠胃中发现过同类的尸体。而在太湖流域,大银鱼还会捕食其他小型银鱼,比如寡齿短吻银鱼、雷氏银鱼等等,甚至还能击杀麦穗鱼、小型鲫鱼以及凤尾鱼。
太湖的大银鱼和其他小杂鱼
从这些生态习性来看,大银鱼确实具有成为入侵物种的凶猛特质和潜在风险。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狠角色”也同样有致命的缺点。大银鱼是一年生的鱼类,种群资源波动很大,在自然情况下,如果只进行商业捕捞而不投放受精卵,那么大银鱼的野生种群就很容易因为后备群体不足而走向衰退。
对此,不妨先来看看兴凯湖的大银鱼移植案例。
兴凯湖出产一种非常有名的淡水鱼——兴凯湖鲌,这种鱼是中国的四大名鱼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兴凯湖鲌的捕捞量曾占到当地渔业总产量的80%以上,是湖中绝对的优势物种。
兴凯湖与小兴凯湖
然而在大银鱼被引入到兴凯湖之后,兴凯湖鲌的产量就开始持续下滑,外来的大银鱼“反客为主”,逐渐成为了湖中主要的捕捞对象。2010年的调查显示,大银鱼的捕捞量已经占比达到了37%,而兴凯湖鲌在渔获物中的占比却下降到了7%。
为了控制银鱼的产量,近年来兴凯湖已经不再投放大银鱼的受精卵,所有的捕捞产量只依靠自然繁殖。在商业捕捞的巨大压力下,兴凯湖中大银鱼的种群资源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土著鱼类资源明显减少的情况也没有再发生过。
银鱼大获丰收
事实上,大银鱼的繁殖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却很容易受到水温、水流等物理环境的影响,在极端环境下甚至还有绝种的风险。比如内蒙古岱海的大银鱼,移植试验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到了移植的第10年,湖中的大银鱼突然消失不见了,这种戏剧性的反差与当年的水文环境直接相关。
在移植大银鱼的大多数水库,要想保持产量,就需要每年引种(投放受精卵),而且常年的移植也不一定能达到100%的成功率。有些水库连续多年移植受精卵却一直不见成效,至于背后的具体原因,很多专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银鱼
总之,大银鱼想要“站稳脚跟”、稳定繁殖并不容易,这和水质、水温、风力等环境因素都有很大关系。尽管大银鱼不容易泛滥成灾,种群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在进行渔业生产时,很多从业者往往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土著鱼类的保护。
不可否认,大银鱼的移植确实是一个增加经济收入的高性价比“项目”,但移植过程中也要注意到“生态底线”问题——比如在某些特种鱼类的自然保护区,移植大银鱼就有可能引发物种的灭绝危机。另外,在有濒危物种和容易受到威胁的土著鱼种生活的自然水体中,也更好不要移植大银鱼,否则就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
客观来看,目前最适合移植大银鱼的大水面应该是封闭性的水库和没有未开发的“处女湖”。在新疆、青海以及 *** ,还有很多盐碱度比较高的湖泊,湖中的水质不适合其他鱼类的生存,在这样营养贫瘠的“处女湖”中,大银鱼的移植就能起到积极的效果,生态风险也降到了更低。
关于大银鱼的移植,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新西兰银鱼快被捞灭绝, *** 打算出手管管了近日,新西兰 *** 出台一系列新规(草案),焦点集中在银鱼保护上,包括设定捕捞数量、限定捕捞时间等。
图说:新西兰打算在部分水道建银鱼保护区。图片来源:新西兰中文先驱网
新西兰保育部长Eugenie Sage公布的这一系列新规包括在部分水道建立银鱼保护区、在上游地区对银鱼捕捞数量进行限制,以及设立捕捞季的时间窗口等,以挽救快要灭绝的银鱼种群。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网报道,去年新西兰 *** 就曾通过法案,对存在灭绝风险的物种实施捕捞限制。“新西兰有6种银鱼,但有4种正受到威胁或者有灭绝风险。” Sage说,在这种紧急情况下, *** 必须要采取行动了。新规 规定,今后无论银鱼大小,都将逐步停止出口。目前,新西兰仍向一部分亚太地区国家出口银鱼。据新西兰海产品协会(Seafood New Zealand)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新西兰出口银鱼在1000吨左右,每公斤售价为29至104纽币不等。
据悉,新西兰 西海岸已经有很多针对银鱼捕捞的限定,Sage表示本次出台的很多规定正是建立在西海岸的经验之上。
为了避免捕捞过度导致种群灭绝,欧洲不少国家对捕捞有严格的限定。
比如在德国,如果要去森林里摘野生蘑菇,每人每天只能采摘1公斤。 在荷兰钓鱼要持有钓鱼证。荷兰的钓鱼证分为两种:一种是VISpas,持有这种证的人,钓到的鱼最多可保留10条,而且每条不可超过15厘米。另一种是Kleine VISpas,持有这种证的人禁止杀鱼或将鱼带走。钓到鱼之后,必须将其就地放生。对于如何保留活鱼,荷兰也有特别规定,比如必须要将鱼放在安全鱼网或水桶里,并要保证为鱼持续更换新鲜的水。因为根据《荷兰动物健康及福利法》第36条规定,如果鱼被放在不合适的网里,或者没有满足其良好的生存要求,将被视为虐待。挖生蚝也有规定,荷兰的法律规定每人限挖10公斤生蚝,只能自用,并且在挖生蚝时,不得影响附近的动植物。
新民晚报记者 梅璎迪
我的兄弟回来了,滇池23条鱼的故事→昆明滇池景色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生活在昆明
不少市民一定很好奇
滇池里究竟有哪些鱼?
它们都是什么种类,数量有多少?
滇池和周边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据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统计
滇池共采集和调查到鱼类23种
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
像金线鲃等一些土著鱼也逐渐回归
从1958年昆明渔业管理部门开始向滇池投放鱼苗以来,60年间,从最初的放鱼增产创收,到如今的放鱼控藻治污,滇池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进一步恢复。
金线鲃、光唇鱼、高背鲫……
这些滇池鱼你都知道吗?
快和小布一起来认识下
↓↓↓
“根据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2020年度调查,滇池共采集和调查到鱼类23种。分别隶于7目14科22属。”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剑虹介绍,滇池的土著鱼有云南光唇鱼、泥鳅、 银白鱼、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鱼、黄鳝等;外来鱼类为鲢鱼、鳙鱼、太湖新银鱼、红鳍原鲌(俗称白鱼)、间下鱵(俗称箭鱼)等17种;还有部分滇池特有鱼类,如中鲤、银白鱼、中臀拟鲿、多鳞白鱼、云南鲴(俗称油鱼)、滇池金线鲃、昆明鲇、昆明高原鳅等,但中鲤、多鳞白鱼、云南鲴、昆明鲇、昆明高原鳅等已经多年没有发现。
历史的演变
实际上,滇池水生生物资源种群数量曾多次经历变迁。
渔业种群的变化和人为影响有很大关系。过去,滇池水质良好、水体平静,多数种群产卵于水草和砾石,有自然的发育繁殖空间。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为了提高生产力,发展渔业经济,引进外来鱼种放养,客观上挤压了原有土著鱼种的生存空间。
1957年前,滇池以本土鱼类为主。60年代后期,放养鲢鳙鱼、草鱼成为主流。数据显示,1969年水产品捕捞量3080吨,1975年增至8363吨,主要捕获物为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
上世纪80年代,外来物种银鱼开始成为主产品,单此一项产量曾达3500吨,成为了滇池优势种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湖水严重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水体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无法得到阳光健康生长,更破坏了鱼类产卵条件,部分鱼类产卵习惯被迫改变,部分鲤鱼、红鳍原鲌原本习惯在沉水植物上产卵,最终不得不产卵在废弃渔网上。部分鱼类的正常繁殖受到了限制,生态平衡被破坏。
土著鱼的“归位”
2019年12月17日,经过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们4年的攻关,3500尾通过人工繁殖的银白鱼鱼苗在滇池外海试验性放流成功。至此,共有4种滇池土著鱼成功“回家”。此前,滇池高背鲫、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等3种土著鱼已成功实现人工繁育,并放流滇池。
银白鱼鱼苗
“包括土著鱼类在内的滇池所有鱼类,位于滇池水生态系统的顶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水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表示,滇池鱼类,特别是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种群结构的不断优化,将极大地促进滇池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好转。
每一条土著鱼的顺利回归,都倾注了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滇池土著鱼类的恢复和保护,除了 *** 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外,还有各层级科研单位和民间机构的倾力付出。”王勇介绍,科研人员积极攻克技术难关,繁育鱼苗鱼种,配合管理部门开展滇池土著鱼类的野化放流和跟踪监测。
以滇池金线鲃为例,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小洞鱼,成鱼喜食小鱼小虾,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是滇池名贵原有土著鱼的代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国家二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历史上也曾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并称之为“滇池珍味”,肉鲜味美,经济价值高。上世纪80年代,由于水质污染等多因素的影响,滇池金线鲃已在滇池湖体绝迹。
2008年,杨君兴带领的研究组经过5年努力,成功实现滇池金线鲃的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池塘驯养和人工繁殖,从根本上解决了滇池金线鲃的苗种来源,不仅为该鱼类滇池湖体资源增殖提供了必要的苗种,并且为一定规模的池塘人工养殖提供了可能。2010年,绝迹多年的滇池金线鲃首次放流滇池,重新“回家”。
科研人员为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进行清塘拉网
未来可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滇池土著鱼重新“回家”,释放出积极信号:滇池水质正在逐步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恢复。
滇池历年来放流的鱼类数据
“目前还有一种滇池的土著鱼类中臀拟鲿(俗称湾丝),也人工繁育成功过,随着今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也必将回归滇池。”王勇介绍,目前,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正在牵头制定《滇池鱼类滇池金线鲃栖息地修复》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滇池金线鲃栖息地保护恢复工作,以期改善和重建滇池金线鲃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帮助滇池金线鲃在湖体的自然种群逐步建立,丰富滇池生物多样性状况。这一标准的制定,将对滇池其他土著鱼类栖息地的修复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知道多一点
市民如何正确放生
近年来,不少市民都会在滇池边放生,但放生外来物种不仅可能破坏滇池生态平衡和渔业资源,甚至可能对滇池水生生态造成危害。
杨剑虹介绍,放生鱼类应该为滇池放流鱼类,如鲢鱼、鳙鱼、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等。但放生首先应得到昆明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处批准,放生鱼类应当经过适应性锻炼,消毒后投放。禁止放生的常见水生物,主要有牛蛙、巴西红耳龟、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纳氏锯脂鲤(食人鱼)、罗非鱼、锦鲤、金鱼、牛蛙和金苹果螺(福寿螺)等物种。
来源: 昆明发布
最是清鲜,太湖三白江南文化艺术苏州味道【最是清鲜,太湖三白】当时光踱步到九月,苏州人便开始惦念“太湖三白”了:白鱼、银鱼、白虾,清鲜至味,一个也不能少:【白鱼】亦称“鲦”,以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银光闪烁,是太湖名贵鱼类。其肉洁白,鳞下脂肪多,是“太湖三白”中最讲究入锅前加工的,吃前要用盐“爆腌”,就是加少许盐腌一下再下锅。一条清蒸白鱼,细腻如雪,陶醉了多少吃客?【银鱼】细小如玉簪,通体透明,捕捞出水后银光闪闪,因此得名。银鱼骨质柔软,肉质细腻,不需要剔除骨头,亦无腥味,做来炖蛋或做汤羹都极好,老少咸宜,全家都爱;【白虾】《太湖备考》云“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白虾壳薄透明,晶莹如玉,加一点小葱水煮,吃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鲜甜;做成“醉虾”,口感更是奇妙。苏州的秋之味,您开始期待了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鱼多到水面发黑!连续三年拍到新生江豚活动,长江禁渔成效显著长江宜昌段出现新出生的江豚与家族群伴游的画面!
这不,又来了!长江的生态系统真的是越来越好了,宜昌长江葛洲坝下游江段拍到今年(2022年)新出生的幼江豚与其家族群一起嬉戏的画面了。
这说明了——我国针对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已经明显取得呈现。所以,接下来继续加强可能才是对的。并且,按照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可以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而且数量也有所增加。
连续三年拍到!江豚是什么物种?
江豚对大家来说不陌生了,是长江之中非常稀缺的物种,它是一种小型鲸类,并且是鼠海豚科江豚属仅有的1种,该生物如果不仔细识别,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它就是“海豚”。当然,江豚是江豚,海豚是海豚,这个要分开。
而江豚更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背鳍”,并且在它的背部有明显的鳞状皮肤,全身均为淡蓝灰色。
该物种也算是我国比较特殊的物种吧,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在国外也有分布,但是我国稍微加多一点。
该物种在地球上已经有2500万年的历史了,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该物种的整体数量不多了,并且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加上它的繁殖能力非常慢,江豚每次只生产1胎,4-7岁才能性成熟,较好的长江江豚才能3年繁殖2胎,所以更加让该物种稀缺了。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中外科学家在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也针对“江豚”说明了,如果种群数量锐减得不到改善,未来江豚也可能灭绝。
所以,这也是我们采取保护的原因之一,希望未来能够在人类的保护之下,让其恢复种群,不然真的走向了灭绝境界,再来想办法保护,就非常困难了。
在2006的时候,全球6国科学家组成“长江淡水豚科考调查组”,在长江1700公里的江段寻找白鳍豚,最后得出结论,江豚数量锐减,仅剩1800头左右,数量少于大熊猫。
并警告说,江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标准。
所以,江豚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在2022年再次看到新出生的幼江豚与其家族群一起嬉戏的画面了,并且是连续3年看到,真的是令人高兴!这意味着江豚的保护成效显著,长江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了,对生物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不然也不会出现,或再现这样的场景。
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显著
长江禁渔除了让江豚恢复之外,也是恢复其他生物的重要措施,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之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辽阔,并且也是我国生物种群较大的区域。
除了江豚稀缺物种之外,长江的生态鱼也是非常多,在还没有对长江进行保护之前,长江的捕鱼量是非常大,但是由于过度捕捞,没有保护,也让长江的鱼大规模地减少。
在1954年,长江流域天然资源捕捞量达45万吨。但是到了1956—1960年捕捞量下降到26万吨,20 世纪80年代年均捕捞量在20万吨左右,2003年前后年均捕捞量约为10万吨。
所以,是人类一步一步地将鱼的数量减少下来的。并且,数量不仅减少了,之前可以捕捞到几十斤,甚至百斤重的鱼,过后连十几斤,二十斤的鱼都比较少了。
也就是这样,我们也不得不采取长江十年禁渔措施,让生态系统,生物种群恢复下来。所以,我们也才看到了更多生物频繁出现。
而除了江豚之外,这不,安徽池州市黄湓大桥黄湓闸下,鱼群翻腾的景象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从公布的画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水中的鱼儿太多了,导致江水都被“染黑”了。
鱼多到水发黑,真的是太罕见了,当地护渔员也表示,50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鱼。当然,也就是看到了这么多的鱼,不少的非法捕猎者也出现了,忍不住想要捞上两条。但是这里属于禁渔河段,并且是属于长江十年禁渔时期。
所以,抓获了涉嫌锚鱼人员也不少。在2022年4月,有3人捕捞30余尾长江刀鲚就被抓了,同时,还扣押非法捕捞工具三层丝网6条,皮筏艇1艘,雅马哈发动机1台。
所以,长江十年禁渔初显成效,我们看到鱼儿翻腾,野生物种频现,就心痒了,大家千万不要去触碰,不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长江保护太好,会不会导致生物泛滥成灾?
很多人看到鱼儿沸腾,生物变得越来越多了,又在想了,长江保护太好,会不会生物泛滥成灾?
其实,这个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就如江豚来说,它的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随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你说它们的数量增加了,食物增加了,必然也会进行“互补”的。
所以,生态系统自身就有一杆“平衡秤”,根本不需要我们担心。
只要人类不进行对它们的破坏,必然可以做到平衡。从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原始生态区域大家也可以看到,没有人类的涉足,这些区域的野生动植物生存更好,反而是人类进入的区域,变得更差了。这说明什么,生态系统的好坏,可能受到人类的影响还更明显一些。
所以,有人担心长江保护太好,会不会生物泛滥成灾?这完全是多余的了,如果长江生态链恢复的话,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生物链上的食物链也会出现相互“克制”,让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起来,并且表现更稳定。
如果真的有到长江生物泛滥成灾的那一天,必然也可以采取新的措施来进行改变。而不是大家异想天开地——再次进行对长江的开放。并且生态系统保护起来非常困难,要是被破坏的话,那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5月这鱼大量上市!无刺肉嫩味道鲜,老人孩子多吃补钙还开胃,简单一烧,香得流口水~劳动人民最光荣!今儿个是五一劳动节,暖暖在这里向所有劳动人民说一句“您辛苦啦~”
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容易消耗身体能量,暖暖能做的就是给广大暖粉们提供美味营养的餐食菜谱。
要说营养餐食,注重蛋白质尤为重要,蛋白质是人体免疫力的基础,帮助提高抗病能力,关注了暖暖这么久,您知道优质蛋白食物的前三名是哪三种吗?
来来来!暖暖公布答案:鸡蛋、牛奶、鱼肉!其中,鱼肉也一直是我比较推荐的食物,低脂高蛋白的代表选手。据数据显示,许多长寿地区的人都会经常吃鱼。
说到这儿,暖暖有一种“新”鱼肉要推荐给暖粉们,先上图片,暖粉们猜猜这是什么鱼?
看着陌生,难道是海鱼?不不不!这是河鱼,而且它的身长仅有7~10厘米,手机充电线那么粗,比咱们平常吃的虾还要小!
这种鱼盛产在春夏交接的四五六月,长相十分奇特,作为淡水鱼,它却无鳞无刺,而且全身几乎透明,拥有玉一样温润清亮的光泽,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银鱼,有暖粉猜对了吗~
图源于 ***
银鱼对环境特别敏感,只有水质好的地方才能顺利生长。尤为出名的就是四大名鱼之一的太湖银鱼。
小身材,大营养!
别看银鱼个头小,但人家的营养却丝毫不输别的鱼类,甚至更胜一筹!
拥有优质的动物蛋白,每100克蛋白质含量17.2克比鸡蛋还高,而胆固醇含量却比鸡蛋低太多!
吃它补钙效果也好,银鱼不仅钙含量高,而且它还富含维生素D,双重营养素保证强骨骼的效果更好~
若是晒成银鱼干,那钙含量更是高达761毫克,比别的鱼类高出十几倍!
高钙高钾低钠,这妥妥的就是“梦中情鱼”!
别的鱼类要吐鱼骨,咱这银鱼软嫩无骨直接吃,把营养全吃下肚,不带一丝浪费的。
况且别的鱼处理起来也麻烦,要刮鳞、剖开、去腮去内脏,还要去掉贴骨血。银鱼就方便多了,冲洗干净后放开水里一烫就成。
可能有暖粉好奇银鱼的口感了,它的身体中国仅有背注一根鱼骨,吃起来也是软嫩到可以忽略不计。
口感如同豆腐一般,用舌头轻轻一顶就化,直接吃,满口鲜!宋代就曾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它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
今天,咱大厨要用着鲜美的银鱼,做一道“别出心裁”的葱油拌面!
浓浓的葱油香均匀地裹着有韧劲的面条,入口扑鼻喷香,面条裹着浓郁的酱汁,细细咀嚼还有银鱼的鲜味,百吃不厌。
葱油一次可以多熬制一些,用密封罐装起来放冰箱冷藏保存,随吃随取特别方便,不管是拌面还是做凉拌菜都美味~
当然了!葱油面好吃的秘诀,关键还在于葱油上,有暖粉反馈说在家炸葱油很容易煳,这是您 *** 没用对!
绝对不能图快、图方便用中火或者大火!!!
炸葱油应小火慢熬,才能完全激发出从的香味,让从的滋味释放在油中,保证不煳锅,炸制金黄的香葱丝还能当做配菜。
海米和银鱼的加入,既复合了鲜美的口感,又增加了营养。
学会了葱油的熬制,那葱油酱怎么调呢?
具体做法,咱还是往下看,跟着大厨一起来学学怎么 *** 吧~
葱油拌面
食材
大葱 / 面条/ 银鱼 / 海米 / 姜
西瓜皮 / 盐 / 香油 / 白糖
小香葱 / 老抽 / 生抽 / 白胡椒粉
做法
【榆钱饭】
-1-
熬制葱油:锅中加油,下入姜片煸香后捞出,再下入大葱丝小火慢熬至金黄色后捞出备用,然后倒入银鱼和金钩海米,小火慢炸至脱水,整锅倒出。
大厨窍门:熬葱油一定要小火,小火能让香味完全释放到油里,火太大不香还容易煳。
-2-
调酱汁:锅中留少许葱油,加入适量生抽酱油、白糖小火煮出豉香味,放入刚刚葱油炸过的一半银鱼、海米,以及白胡椒、老抽炒匀,关火后加入少许葱油,用余温炒匀。
-3-
煮面:另起一锅坐水煮开,加入少许盐后放入手擀面煮熟,捞出沥干水分,再滴几滴香油拌匀。
大厨窍门:煮面条时在锅里撒点盐,保证面条不粘连且口感爽滑;面条滴香油可以放粘连还增加了香味。
-4-
完成:面条打底,浇入秘制酱汁,然后再铺上一层西瓜皮丝,在顶上加入香浓的葱丝、小香葱,和刚刚葱油炸过的另一半酥脆的海米和银鱼,再淋入少许葱油,即可完成~
剩余葱油酱汁放凉后,倒入干净的瓶子里密封,冷藏保存,需要时取用。
今天这份高蛋白,自带鲜味还好吃的葱油拌面就送给广大暖粉们,也祝您在整个五一假期中好好放松享受~
综合暖暖的味道官微
舌尖上的丽江:程海银鱼在丽江的众多县域中,有一个有低调的风光之地,藏满史诗级的美景的地方,从丽江市区出发,向东南方向行50公里,就进入了丽江下辖“一区四县”之一的永胜县。
永胜县地处丽江市中部,幅员面积4936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是丽江、大理、泸沽湖三大著名旅游区的结合部,也是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东大门”,旅游资源富集。
永胜物产丰富,素有“滇西北粮仓”、“鱼米之乡”美誉。程海湖,俗称“黑伍海”,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中部,距永胜县城46公里,湖长20公里,南北走向,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是世界上天然生长螺旋藻的三大湖泊之一。湖畔利用湖水进行人工养殖螺旋藻成功,程海便成为世人瞩目的“蓝色聚宝盆”。
古人对程海曾有诗云:“银海含山色,渔舟傍石峨;晚来更高处,相对发狂歌。”这意境,一直以来都没变过。
程海水产丰富,程海银鱼是其中之一。程海银鱼,原为太湖短吻银鱼种,清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于1990年引入,鱼身细长如玉簪,细嫩透明,洁白无鳞,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成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种。
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银鱼中蛋白质含量为72.1%,氨基酸含量也相当丰富,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肾增阳、祛虚活血,益脾润肺等功效,是上等滋养补品。银鱼作为一种整体性食物应用(即内脏、头、翅均不去掉,整体食用),其养生益寿的功能为国际营养学界所确认。
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银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每百克银鱼可供给热量407千卡,几乎是普通食用鱼的5-6倍;其含钙量高达761毫克,为群鱼之冠。
世界上有3万多个湖泊,能天然生长螺旋藻的却只有4个。而中国的银鱼天然资源却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各种银鱼的天然资源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物种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程海湖里的动植物资源也并不丰富,却同时拥有银鱼和螺旋藻两种宝贵生物资源,实属难得。
烹饪菜谱
煮银鱼
佐料:
猪油、盐、酸腌菜、姜、蒜
*** :
①新鲜银鱼淘洗干净沥水
②猪油加热爆香姜蒜
③放酸腌菜翻炒两下,加水煮开
④放银鱼。银鱼入开水即变白,水再开时继续煮4-5分钟,出锅。
蒸银鱼
佐料:
盐、葱、姜、蒜、酸腌菜、辣椒粉、花椒粉(新鲜青花椒更好)、酱油(麦酱可以代替酱油,调的时候放冷水)
*** :
①银鱼淘净放蒸碗里;
②将以上佐料调好后倒在银鱼上;
③另加一小勺猪油,时间与蒸鸡蛋差不多
天下之大,吃在苏州苏州地区水网交融,物产丰富,造就了苏州人对饮食的讲究。摄影 / 孙晓东
我们常常听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说的是苏州地区山明水秀,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生活富庶,苏州人过着天堂一般的生活。此话一点不假。然而有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苏州的美食之妙。
苏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特点是选料严谨, *** 精细,因才施艺,四季有别。现已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菜肴,简称“苏州菜”,俗称“苏帮菜”,名扬中外,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摄影 / 陶源
-01- 鱼米之乡,生活“鲜嫩”
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其水产之盛、谷物之多,在全国久负盛名。 就苏州饮食的系统来说,确实是水产品的菜肴和稻谷所做的点心最为发达。明清,苏州的水产之盛、烹饪之珍,已经在全国获得了无上盛名。
渔民在太湖捕捞鱼虾
太湖之中,常年有白鱼、白虾和银鱼的“三白”,池塘之中,则有十二个月月令的可吃鱼类,还有秋天的蟹宴,夏天的三虾,一年四季,离不开水族的供养;素菜则是水八仙,几乎离不开水里生产出来的各种物产—所以说苏州菜离不开水产的,绝对没错。
苏州人的精致早餐
至于米,苏州人也吃得出神入化,不说家常的蛋炒饭、咸肉菜饭,就说清早的一碗粥,配它的小菜就有十几种,酱瓜、虾油瓜、水菜、虾子鲞鱼,一样样放在碟子里,陈列开来,就像宋代文会图上的场景。更值得说的,则是把米做成年糕、各色糕团,在一日三餐之外,当作点心。
-0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苏州保留了仰慕名厨的传统,当地人上餐馆,往往是要“吃手艺”的。摄影 / 赵礼威、李勇
因为有严格的训练,苏州餐馆菜肴的精细程度,超乎你的想象,和整体“苏工”的精细程度,同属一个系统。
拿调味品来说,苏州的菜品为了有多味,所以有很多独家的调味 *** ,伏酱、秋油、鲜糟、笋油、虾酱、蕈油等非常繁复,而且均要求是本地所产,正宗调料。烹饪用水也都有讲究,不少名店都有自己的专用水井。现在就算是天翻地覆,为了追求汤的质感,不少名厨做汤,还只用农夫山泉的水来烹饪。
摄影 / 赵礼威、李勇
拿苏州名菜来说,每一道菜在烹饪上都下足功夫。要不讲究刀工,如松鼠鳜鱼;要不讲究火候,如蜜汁火方;要不讲究材料的复杂性,如荤豆瓣汤。旧时平常人家做饭,也是一路讲究下来,绝对不将就。一粥一饭,都有无数的细节在内。
这种讲究历经多少年而不改,不管时代是贫困还是富庶,精致的饮 *** 神已经深入苏州饮食系统的骨髓里。
-03- 素食者天堂
许多地方世代种植“水八仙”,莲藕就是其中之一。摄影 / 纪荷香
有人说,在苏州,如果是素食爱好者,一定会非常满足。
为什么呢?因为食材够丰富啊!各种食材不需要与荤食搭配,也可以自成一格;何况还有与素食渊源很深的佛教饮食传统的传承。苏州有许多湖泊,出产的水生植物多,最主要的就是“水八仙”。
寻味江南“水八仙”
所谓的“水八仙”,是苏州周边水域 *** 产的八种水生植物,包括茭白、水芹菜、藕、荸荠、芡实、红菱、慈姑和莼菜。这些水生植物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受到当地人欢迎,做成的家常菜因为鲜度高,所以不需要额外加工,比如油焖茭白、香干水芹、糯米藕、桂花芡实等。
在荤食之外,时常让自己的身体清洁一下,如果在苏州,这点很容易做到。
往事难追,但世间百般味道,尽在苏州。
-END-
文|王恺
编辑|张瑜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苏州》有增减、改动
本文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河北有人钓到透明大银鱼,有人出价几万元收购,答应后就没回复了在大自然中,有着很多色彩鲜艳的生物,也有着一身透明的生物,例如透明鱼、透明蝴蝶、玻璃蛙等等,这些生物的身体都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实际上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拟态,更好地躲避猎食者。
近日在河北,就有一位男子钓到一条全身透明的怪鱼,这条透明鱼不大,体长只有4-5厘米,除了两只黑色的眼睛,全身都是透明的状态,加上鱼的头部比较扁,可鱼嘴却是尖尖的,男子没有见过这种鱼,一度认为是钓到鱼的新品种。
当男子将这透明鱼放上视频网站后,有些网友开始坐地起价,留言开到几万元收购,可当回复后,那边就没有信息了。也有很多眼尖的网友认出:这是一条银鱼,外形虽然比较怪异,但很多地方已成功养殖银鱼,所以它们价值并不值得万元价,一般市场价几十元一斤。
出道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收购某些东西,在 *** 更多是一个梗,很快就会回复“你要同意出售,我就当我没说过”。当然男子也认为透明鱼是保护鱼类,早已将银鱼放回水中,实际上银鱼并不是保护的鱼类,其食用营养价值还非常高。
一、银鱼在水中和岸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称为银鱼,是因为这种鱼的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它们在水中色泽如银般透明,若被捕捉上,银鱼失去生命后,就会立刻变成白色,像一个透明水晶体,所以在不同的环境,银鱼的颜色也有不同。
银鱼是生活在近海的淡水鱼,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区域,在国内的近海和内陆水域也都有分布,特别是在山东至浙江沿海很常见,其中比较有名的银鱼有太湖银鱼、洞庭湖银鱼、鄱阳湖银鱼、巢湖银鱼、辽宁银鱼等。
银鱼是一种经济价值非常大的鱼类,这是由于银鱼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食等营养价值,为了满足银鱼这一市场需求,很多地方都有银鱼的养殖业。野外区域越来越多发现银鱼,这是因为当水质环境符合银鱼生存,银鱼在野外水域中也能迅速成长,毕竟银鱼本身也具有强大繁殖能力,发育成熟的银鱼都会在入冬前后大量进行繁殖,每次产鱼卵约千颗。
二、透明的生物
银鱼是一种全身透明的鱼类,而在大自然中,不管是水中生物,还是陆地上生物等,都有一些动物为了更好隐藏在环境中,它们的身体都具有透明的拟态状态,例如这几种透明的生物:
在中南美洲就有一种宽纹黑脉绡蝶,这种蝴蝶的体色透明,翅膀也像玻璃般透明,当宽纹黑脉绡蝶在采集花粉或者飞行途中,光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会透过透翅蝶的透明翅膀,让它们很难被猎食者发现,起到很好伪装保护作用。
在马耳他海域,樽海鞘和水母一样拥有半透明或几乎完全透明的身体,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这样形似透明的身体,能很好躲藏在水中,躲避猎食者的捕猎,是樽海鞘的一种防御方式。
在章鱼种类中,玻璃章鱼除了视神经、眼球和消化道外,全身几乎都是透明的,章鱼肚子中还有小鱼小虾等猎物,这些猎物还没有消化,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
在海洋世界中,有着很多小型深海动物身体也都呈透明状或者接近透明,通过将自己完全展示,试图从猎食者眼前消失,这是更高明的一种伪装,以便在漆黑环境下更好地伪装自己。
关注六维自然 顺其自然认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