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空间站》报道,要说现在的季节,什么食物最当红,那非小龙虾莫属。喝点啤酒、再上一盆龙虾,想想都让人流口水。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吃对咱们的健康也是有危害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淮安市民陈先生曾经患过痛风,但是一直也没在意。一天晚上与朋友聚餐,吃了龙虾,喝了啤酒。没想到当天夜里,右脚的大拇指关节处就开始红肿疼痛,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原来自己又患上了痛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小龙虾的大量上市,因为喝啤酒吃龙虾导致痛风的患者不在少数。医生介绍,对于尿酸偏高或者是有痛风发病史的人群,一旦大量食用小龙虾,再配上啤酒,就会很容易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常州第二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孙国民说:“啤酒它里面含的嘌呤特别多,它到了我们人体内,就会引起我们人体内嘌呤的代谢异常,就会引起一个结晶,会影响关节,引发痛风的发作。”
此外,还有一些市民因为食用了死亡或不干净的龙虾,患上了急性的腹痛腹泻。与此同时,龙虾体内可能含有很多寄生虫,市民在食用时更好把头部去除并抽掉龙虾的虾线。脾胃虚弱、血脂高、胆固醇高的市民还要尽量减少虾黄的摄入。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科技日报
陈年老梗变身5月谣言,你入坑了吗
科学精神连着你和我
谣言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周期律。
盘点5月份出现在朋友圈中的那些谣言,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几乎在十年前便已出现。虽然配上了图片、视频,但多为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或者只谈毒性不谈剂量,只不过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罢了。
这些反复出现的陈年老梗在朋友圈依然有市场的原因,正如相关专家所说,我们的科普做得还远远不够,公众的科学素养还需提高,科学精神仍待补位。
谣言一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一种选择。近日,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该文章称,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磷酸盐,磷酸盐可以导致肾脏疾病,喝多了会致肾衰竭。
真相:经查询可发现,类似文章最早于2010年前后即已出现。
事实上,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成人对磷元素的每日更大耐受量为70毫克/每公斤体重,人体对于磷的吸收主要来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剂带入的磷。该评估还特别指出,在高钙膳食的前提下,人体对磷吸收的耐受度还会更高一些。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显示,我国成年居民每日摄入磷的耐受标准为3500毫克/天。该标准指出,这个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来说都不至于损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饮料中磷含量约为40毫克左右,按照该标准测算,如果摄入磷超标达到伤害肾脏的程度,那么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主要的问题还是含糖量较高,人体摄入糖分过高,容易引起肥胖,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孙艺提醒,“应控制碳酸饮料摄入量,尽量多喝清水,有益身体健康。”
谣言二 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
近日,一段视频在 *** 上流传非常广,视频中医生用镊子从患者的手臂伤口里夹出了几条虫子。这段视频的配文为“常吃小龙虾身体长出寄生虫”。此外,该视频还搭配有患者的医学影像。从图像上看,不但患者脑部有多个不明白点,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寄生虫,给人带来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该视频还配发了朋友圈图片,声称有多位学医的朋友转发,并明确指出:该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虫,是因其喜爱吃小龙虾所致。
真相:表面看上,该视频有出处、有来源,甚至还有医生对于寄生虫防治的介绍,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张冠李戴之处。该视频最核心的“证据”,就是密布寄生虫的医学影像。
经查询发现,该医学影像拍摄单位是云南省某医院。原始新闻发生在2016年1月,由于生活习惯,患者常年食用生猪肉,因此不幸感染了猪囊尾蚴病,即俗称囊虫病。整个事件与小龙虾并无关联。
那么,吃小龙虾会不会感染寄生虫?究竟该怎样食用才更安全呢?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恩杰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龙虾与其他淡水鱼虾一样,根据养殖环境、水质条件不同而容易有寄生虫存在。“在食用小龙虾时,要将其彻底煮熟。在温度和烹制时长足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小龙虾中的寄生虫杀死。”罗恩杰还提醒,无论是酒、醋还是芥末等调料,都无法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因此需尽量避免生吃。
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曾发布了一则“关于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公告”,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对寄生虫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生产者要注意进货渠道,“不提供可能被感染的生食水产品”“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污染”;而建议消费者“避免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谣言三 不法商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鲜
眼下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最近微信上流传一则消息称,如果买的荔枝鲜红水灵,可能是经过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质浸泡的缘故,吃了会危害健康。
真相:荔枝可以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时令水果了。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通过查询可以发现,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
其实, *** 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譬如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 *** 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另一种化学物质是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
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体曾经进行试验,的确在荔枝上检测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实,水果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保鲜,而二氧化硫是农业常用的杀菌保鲜剂之一。在2015开始实施的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经过正规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残留量均远低于50毫克。
谣言四 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炒菜时用蒜炝锅会让菜更香,这是一个常识。近日,有传言称大蒜炝锅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对人体有害。
真相:其实,今年丙烯酰胺已经“火”过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酰胺也是主角。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副产物,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自从十几年前被提出以来,丙烯酰胺只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致癌性,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的危害。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指出,该实验中,动物摄入的丙烯酰胺也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而并非是从食物中得来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卞冬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丙烯酰胺在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其的确是一种致癌物”,但目前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可证明人类某种肿瘤的产生与由食物中摄取的丙烯酰胺有明显相关性。
另外,万物皆有毒,主要看剂量。我们平常炒菜,大蒜只是做个配料,又不是当主食材,一盘菜里顶多就几克大蒜,其在炝锅时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含量实在有限,可致癌的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程 程 记者 杨 仑
小龙虾、牛蛙、生鱼片都有寄生虫?如何防止中招?最近,有一则“惊悚”的视频在朋友圈中转发。我们热爱的小龙虾、鱼类、贝类、螃蟹等食物中,经常会有寄生虫出没,甚至有寄生虫蠕动进小龙虾体内的画面,看完瞬间就对美食绝望了。
夏季,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旅游,总会吃一些海鲜、水产。哪些食物里最容易有寄生虫?又该如何避免吃到寄生虫?
小龙虾:淡水河鲜容易中招
夏天到了,餐桌上怎么可以没有小龙虾加持?然而,在小龙虾中潜伏着一种我国感染率极高的寄生虫——肝吸虫。
中国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肝吸虫一旦进入人体,可以长期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存活长达20~30年。它对人体更大的危害是会损害肝脏,导致胆囊炎、肝硬化、胆管癌等一系列肝胆疾病,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
肝吸虫感染不易被发现,经常要过好几年才出现症状。疲乏、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略,以至于误诊,耽误病情。
除了小龙虾,人们常吃的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鲤鱼和鲫鱼均可携带肝吸虫。阮光锋提醒,不要为了追求口感,生吃淡水鱼,感染风险倍增。
牛蛙:腿嫩鲜美,当心裂头蚴
干锅牛窝、炭烤牛蛙、水煮牛蛙……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牛蛙成了大家的心头好。然而,这份美味中也潜藏风险,那就是寄生虫裂头蚴。如果食用的牛蛙没有煮熟,就可能感染。
阮光锋指出,不正确地食用蛙类、蛇类,比如直接食用未经任何处理的蛙或者蛇的组织——喝蛇血、吞蛇胆、吃凉拌蛇皮,或者误饮了被带虫的剑水蚤污染的水,都有可能造成裂头蚴的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吃,敷贴也会感染寄生虫。在中国,超过半数的裂头蚴感染者都是由于敷贴生蛙肉而染病。
“民间流传蛙 *** 有‘清凉解毒’的功效,很多人用生蛙肉敷在伤口或者皮肤脓肿上面,无疑会增加感染风险。”阮光锋说。
生鱼片:刺身新鲜,别忽略异尖线虫
淡水河鲜容易中招,那海鲜是不是就安全些?并不是。
寄生虫的种类繁多,并非只有河鲜中有。虽然网传寄生虫无法生活在海水中,因此海鲜里不会有寄生虫。可实际上,异尖线虫在海鲜中随处可见。
“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海鲈鱼、鳕鱼、带鱼、海鳗、石斑鱼、鲱鱼、真鲷等等。此外,不属于鱼类的乌贼也是异尖线虫的宿主之一。”阮光锋强调,异尖线虫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组织肿胀、出血甚至炎症,进而使患者出现恶心、腹痛以及呕吐等症状。
此外,这种寄生虫还会导致过敏性异尖线虫病。大家喜爱的三文鱼刺身,也存在寄生虫感染风险。
寄生虫怕什么?
日常生活以及外出就餐时,如何避免被寄生虫缠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葛晓利医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首先是要管住嘴,在食用河鲜、海鲜时,尽量煮熟了再吃。外出就餐时,原材料以及烹饪方式自己也没法把控,自然就要选择靠得住的餐馆。
在家做菜时,要记住生熟食分开处理。比如,生熟案板、刀具、器具区分,清洗完海鲜后及时对厨房进行清理和消毒,否则存在交叉污染隐患。
阮光锋表示,寄生虫“怕冻”。所以在处理海鲜时,不妨先将海鲜放进冷冻室,冻一周之后再食用。(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吃6斤小龙虾后,他被查出肾衰竭!你还敢吃吗?小龙虾是夏天吃宵夜的必点菜式,很多人一次就可以吃下一大盘。但是小龙虾虽然美味,一旦贪吃,说不定就“被”肾衰竭了!
吃6斤小龙虾 患上肾衰竭
32岁的李先生在过度食用小龙虾后,出现了“酱油尿”,经诊断患上了肾衰竭,险些丢了命。经过10余天的治疗,李先生才得以出院。
为什么会如此严重?
原来,李先生是个吃货,身高172的他足足有260斤。他自己说,平时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很少运动。
开春的时候,一听说小龙虾上市,李先生就跟朋友到汉口吃小龙虾:“连续吃了3天小龙虾,第1天在汉口附近吃,后面2天又回到武昌附近吃。”他一个人一次差不多吃了有2斤,算起来3天就有6斤。
第3天吃完回家后,李先生就觉得后背疼痛,醒来后上厕所发现有酱油色的尿。
武汉市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尹青桥询问李先生的情况后,初步判断是“小龙虾病”,验血后发现,血液中的肌红蛋白含量高达2300个单位。
尹主任介绍,目前已经接诊了几例这样的病人,对一些肥胖、高血脂,喜欢吃油腻食物和暴饮暴食的人来说,小龙虾一定不能吃太多。
如何健康食用小龙虾?
1. 虾头和虾线不要吃
很多人吃龙虾的时候喜欢吃虾头,尤其是里面的虾黄,觉得那个是“精华”。
事实上,小龙虾的头部是吸收、处理最多毒素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积聚寄生虫和病菌的部位,因此食用龙虾时,千万不要吃虾头。
很多饭店为了省事,并没有去除虾线,大家在吃龙虾前一定要去除虾线。
2. 浅尝辄止,不可多吃
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量,建议小龙虾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只。
3. 特殊人群不要食用小龙虾
易过敏人群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要慎食小龙虾。孕妇、小孩要尽量少吃。
4. 一定要高温煮熟煮透
龙虾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耐热性,80℃以上才能杀灭。
除了来自水中的细菌外,小龙虾中还可能有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污染。因此,一定要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
5. 死龙虾病菌毒素多多
蛋白质分解非常快,一旦小龙虾死去,病菌会迅速繁殖、产生毒素。
不新鲜的龙虾还会产生较多的胺类和自由基,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如何判断死龙虾呢?一般来说,新鲜的小龙虾色泽鲜红,会有腥味,死龙虾则有一种异味和臭味。
在外面吃小龙虾时,如果虾的尾巴是卷曲贴近腹部,那么就是新鲜的,如果尾巴笔直,那就是不新鲜的。
麻辣咸香的小龙虾,香味诱人!可是这篇新闻也很吓人!
最近刷新闻看到,东莞一名胡女士在吃了2斤小龙虾之后,9月2日呈现感到颈肩、四肢酸痛,一翻身更难受,还有一点心慌,几乎走不了路!胡女士立即被送到东华医院急诊科,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经过医治后仍然需求留医院!
其实除了这篇新闻,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因为吃了小龙虾,而呈现肌肉酸痛等症状,更有甚者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一时间,“吃小龙虾会患上横纹肌溶解症”的传言漫天飞!
那究竟,本相是什么?!莫非我要扔掉宵夜神器小龙虾吗!?
扔掉不了啊!
首要,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因为细胞膜被损坏,细胞内的各类物质流出,包含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酶类以及离子和小分子毒性物质!这些内容物因含有很多的肌红蛋白,会让人体呈现肌红蛋白血/尿症!而肌红蛋白又可经过肾脏排出体外,而在排出过程中简单阻塞肾小管而影响肾功能!影响多多!
患上该病,最首要表现是突发的肌肉痛苦、肌无力、尿呈酱油色!而医学查验上,首要特征有血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增高。
是谁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导致“横纹肌溶解”发作有很多个原因,非常的杂乱,但临床医学上最首要的诱因是严峻揉捏伤、代谢紊乱、结缔组织疾病、药物毒物摄入等,最常见的是过量运动!
莫非我吃个小龙虾就过量运动了?!剥虾的时分双手过量运动?吃的时分嘴巴过量运动?
怪我咯?
小龙虾说:这个锅我不背!
尽管全国各地多个横纹肌溶解症病例,患者都有进食过小龙虾的阅历,但也不能就此判别“吃小龙虾会患上横纹肌溶解症”!
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质监局专家曾经进行过揭露查询,经过900多种化学物质的筛查,并没有发现小龙虾含有什么已知能够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物质,包含之前被严峻置疑的冲金属、草酸、洗虾粉等可能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物质!
小龙虾能够大声说,有质监局支持,这锅我不背!
总算有人给我说话了!
毕竟,世事无绝对
但毕竟,不怕一万最怕如果!尽管质监局进行了900多种化学物质筛查,但如果小龙虾含有的有害物质是第1001种呢?!但美食不行孤负,我们只能做好万全预备!
小龙虾自身没问题,但你不合适
小龙虾尽管自身没有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发作的内容物,但养个人体质差异,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例如我吃小龙虾2斤能够大杀四方,新闻里边的胡女士却得了横纹肌溶解症!
别靠我太近。。
以下4类朋友,你们仍是和小龙虾保持间隔吧!
过敏体质的人:小龙虾是一种高蛋白食物,过敏体质者食用可形成全身过敏,呈现赤色风疹团。
痛风患者:龙虾又是一种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慎吃,尤其要防止边吃虾边喝啤酒。
有哮喘的人:无论是支气管仍是哮喘都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当人体受到过敏饮食影响时,会引起支气管痉挛,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加,然后导致管腔狭隘,气道不畅,呼吸困难,然后诱发支气管炎和哮喘。
服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的人群: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等降脂药物对横纹肌有直接毒性效果,所以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不要或少吃小龙虾。
小龙虾,怎样安全地到碗里来?
为了吃,我们要排除万难!鲜辣小龙虾,已然抵挡不住它的引诱,就让它来得愈加安全一些!5大招记下来!
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小龙虾要新鲜:选择小龙虾的时分,要细调查它的躯体,尾部蜷曲、蟹钳完好、颜色鲜亮丰满、肉质紧实的小龙虾,才会比较新鲜没缺点!
给小龙虾洗个澡:如果是自己烹煮小龙虾,买回来之后用清水浸泡24小时,让它把脏东西吐洁净,再将小龙虾刷洗2~3次,高温煮熟后再食用,安全系数提高200%!
虾头虾线要扔掉: 虾头是吸收处理毒素的部位,也是最简单积累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位,所以千万别吃!而虾线则是仅次于头部的“第二脏”,所以,你懂的!
不熟不吃:小龙虾是肺吸虫的首要宿主,这些寄生虫相同可寄居人体,而防止寄生虫的要害就是烧熟、煮透。广州俗语“不熟不吃”派上用场,谨记!
隔夜小龙虾别吃:小龙虾蛋白质含量高,而蛋白质糜烂后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也很大,因而不要吃“上一顿剩余”或者是“隔夜”的小龙虾!
温馨提示,小龙虾尽管美味不停口,但仍是要操控量,一次不要吃过量!
重视肥芝士,吃吃喝喝知多D!
近期,一则“男子贪吃小龙虾过敏休克”的新闻刷屏朋友圈,顿时让不少人出现了恐慌;很多人偏爱的小龙虾,怎么还和荨麻疹有关系?小龙虾还能不能吃?吃小龙虾,你起码要知道这些。
细观此则新闻,主要是因为一位先生吃了三斤小龙虾之后出现了全身瘙痒的情况,之后浑身起风团、呼吸急促、发生过敏性休克,最后被诊断为急性荨麻疹。
吃小龙虾为何会导致“急性荨麻疹”?它们之间有啥联系?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病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诱因一般包括物理 *** 、食品、药品等,相对而言它的发病情况是暂时性的;而对于内源性而言,一般多为持续性,诱因包括劳累、感染、淋巴瘤以及炎症性肠病等。
小龙虾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物质,而且属于“异种外来蛋白”,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对于异种蛋白特别敏感,大量摄入之后,异体蛋白很容易蓄积体内,从而产生相应的lgE抗体,而lgE抗体存在于人体中的很多部位,比如说鼻、咽喉、气管、皮肤等淋巴细胞当中,如果当过敏原和lgE抗体结合之后产生相关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导致皮肤风团、喉头水肿、血压降低、休克甚至猝死等症状。
所以,听到这您应该知道为何新闻中的主角大量食用小龙虾之后会出现如此可怕的过敏症状了。其实,在
这件事情上,大家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对于食源性急性荨麻疹应该如何预防;二是对于美味的小龙虾而言,怎样吃才最为靠谱(安全)?
对于食源性急性荨麻疹,生活当中要合理预防:
对于食源性急性荨麻疹的正确防治,请您首先养成靠谱的生活饮食习惯,特别对于本身为过敏体质的人群,饮食需清淡,辛辣食物、海鲜类食品、各种酒类更好不吃或者 *** (关注自身反应)食用;另外要避免接触花粉类物质,增加身体运动,注意休息,养成靠谱的生活习惯,预防免疫系统出现紊乱、诱发相关皮肤疾病。
小龙虾,流行且美味,但需健康吃:
小龙虾,作为夏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美食,深受各位喜爱,特别是极度追求美味的年轻人;其实小龙虾也很好,含有丰富动物优质蛋白、脂肪含量较低但矿物质含量较高。但营养再好,吃不对也会出现问题,还是要请您健康食用小龙虾:
购买小龙虾需谨慎:
购买小龙虾,请您选择人工合法养殖场售卖的小龙虾,一般清水养殖的小龙虾重金属含量相对偏低;请您不要图便宜购买不明出处的小龙虾,当心潜在危害。
处理小龙虾要靠谱,清洗需细致:
吃小龙虾卫生至关重要,买回小龙虾之后,建议您首先放在清水中养1-2天,让其吐净身体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清洗小龙虾,请先将鳃、细爪剪掉,然后将虾体背上的黑色肠线抽掉,用小刷子将虾壳刷洗干净。
完全加热,拒绝“半生不熟”:
烹调小龙虾时,烹调温度一定要达到100℃,并且持续加热20分钟以上使其完全熟透。如果小龙虾是在冰箱中冷藏保存,更要适当延长加热时间,冷藏后虾壳变硬,增长时间才能熟透。
安全最重要,请选择靠谱的餐厅食用:
大多数人吃小龙虾都会选择“外食”,请您选择信誉较好的中大型餐厅,对于大排档、路边小餐馆而言,卫生情况、食品安全难以保证,请您“尝尝就好”,尽量少去。
食用需注意,拒绝过量,偏向安全部位:
吃小龙虾,首先应注意“适量”,尝尝味道即可,每周食用不超过2次,请不要因为过度食用给身体带来负担。
既然小龙虾处于 *** 热点,请您安全食用,一般虾体当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大多富集在外壳、内脏和鳃当中,所以吃的时候请选择小龙虾的虾肉,避免食用内脏和头部。
现吃现买,避免剩余:
对于小龙虾而言,蛋白质含量很高,一旦储存不当很容易导致腐败变质,所以请您现吃现买、一顿吃完,避免由于变质对于身体造成损伤。
小龙虾,虽然美味营养,但有些人群并不建议吃:
过敏体质人群:
对于过敏体质,食用小龙虾一定要谨慎,为了避免出现刚和您聊过的那些过敏症状,请拒绝食用。
痛风患者:
对于痛风而言,如果您正处于病发期,请您一定不能食用小龙虾,因其属于高嘌呤食物,食用只会加重您的病痛;如果您没有发病,可以少量食用(尝味),建议单次食用量不超过50克。
小龙虾,味美养肥,受到多种人群的青睐,聚餐要吃小龙虾,夜宵要吃小龙虾;吃可以,但要“安全”。小龙虾,请您靠谱选择、科学清洗、健康食用、因人而异;拒绝“过敏症状”、拒绝“食源性急性荨麻疹”,请您健康食之。
注: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因为吃太多
会穷......
毕竟现在小龙虾都和宝马一个价位了
作为夏季宵夜扛把子,小龙虾可谓当仁不让。(毛豆花生边上靠一靠)
可是“虾红是非多”,江湖上关于小龙虾的传言也是没有停过。本期就请和睦家临床营养学硕士刘遂谦营养师(APD)和大家聊聊,小龙虾可以安心吃不?
一、小龙虾体内含有重金属么?
首先来回答:可能含有。
但是,小龙虾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而外壳会随着生长而脱去,而且虾肉里的重金属含量比较少,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未必会超标。
即便是蓄积了重金属,大多也集中在脂肪丰富的部位,比如鳃和内脏。而小龙虾的鳃和内脏主要集中在头部,我们吃小龙虾的时候,以尾部的肉为主,并无太多重金属,所以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对于大家都喜欢的虾黄部分还是要尽量少吃,除了重金属的隐患外,胆固醇也非常高。
结论:吃小龙虾只要去掉虾头虾黄,吃尾部的肉就没得问题了。
二、 小龙虾含有寄生虫吃不得?
还是先来回答一下:可能含有
但是,不是不能吃。
我们吃的蛙类、螺类、贝类、鱼虾等也都有寄生虫污染的可能,但被“击中”的前提是生食。
所以在吃之前一定要烧熟煮透(100度10分钟以上),千万不能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龙虾。
三、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吗?
“网上看到有人吃完小龙虾出现胸闷、腹痛、全身肌肉酸痛的症状,据说这个病叫做横纹肌溶解症,吃小龙虾真的会患这个病么?”
横纹肌溶解症:
指骨骼肌急性破坏和溶解,释放大量肌红蛋白、磷酸肌酸激酶等肌细胞内容物,进入外周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更大危害是,释放入血的肌红蛋白极易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衰竭。主要表现为突发的肌肉疼痛、肌无力、尿呈酱油色。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很多,包含多种物理因素及化学因素,虽然有少部分人在吃完小龙虾后出现这一问题,但是,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的关联至今不明,尚无明确定论。
四、吃小龙虾又喝啤酒,会导致痛风吗?
“小龙虾不就是用来配啤酒的,还会导致痛风?”
答案是:可能会增加风险
但前提是:进食者自身血尿酸量很高。如果尿酸水平正常的话,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小龙虾和啤酒都是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所以对于尿酸水平高的人来说,同时大量食用这两种食物确实会增加痛风的风险。
五、吃小龙虾会过敏么?
答案是:有这个风险。
但是,这个风险也是有前提的。
1. 本身是过敏性体质
2. 进食带壳的水生生物,曾发生过过敏反应。
同时,小龙虾发生过敏的几率也并不高,没有出现过太多小龙虾过敏的病例。
六、吃小龙虾会与哪些食物相克么?
“吃虾喝果汁会导致腹泻?”
“小龙虾与猪肉、鸡肉同食会产生肝肾衰竭?”
食物相克,并没有太多科学依据。
只能说在某种前提之下,某些食物对某些个体而言,有可能会引发某种不舒适的反应(比如食物过敏)。
但这并不是普遍的现象,也缺乏足够的数据证明其可以引发普遍现象。因此,食物相克之说并不存在。
七、小龙虾的营养价值高吗?
小龙虾的营养价值其实还挺高的,蛋白质含量高,同时,脂肪含量比较低(如果只吃虾肉的话),所以吃小龙虾和其他虾类鱼类是一样的。
但因为小龙虾烹饪方式常常是麻辣咸鲜,重口为主,且虾肉本身含铁量低,外加虾头还有重金属隐患,并不建议大家经常性的大快朵颐。
八、哪些人不适合吃小龙虾?
除了小龙虾自身原因外,以麻辣为主的烹饪方式也是问题,所以以下几类人不适合吃小龙虾:
1. 有高尿酸血症的人。
2. 三岁以下的孩子。
3. 肠胃不好,尤其是患有胃溃疡的人。(清淡口味小龙虾则没问题)
4. 消化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吃一点还是可以的,不建议多吃)。
九、被虾壳划伤了需要打破伤风么?
答案是确定的:不需要。
被虾壳划伤只是浅表性的划伤,是暴露在氧气环境下的,并非深且密闭的伤口,也并不会沾染泥土等污染源。而破伤风菌本身是厌氧菌,它需要一个厌氧环境,换句话说,当氧气充足时,它并不活跃、不容易繁殖和产毒,所以,被虾壳划伤是不太可能引起破伤风菌滋生的。
虾壳:请不要因为我又难剥、又有重金属风险就对我产生歧视好不好!
我不要面子的么???
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安心吃小龙虾指南:
- 选择非野生的新鲜小龙虾。(白鳃的相对干净一些)
- 无论煎炒烹炸,一定要彻底煮熟!(100度10分钟以上)
- 去掉虾头虾黄虾线虾壳部分再食用。
- 虽然好吃,但也不要短时间频繁大量吃小龙虾。
- 高尿酸血症的朋友们,请你一定要忍住欲望,不要多食,更不要同时伴着大量啤酒。
(本文著作权归和睦家所有)
感谢阅读,祝您吃虾愉快!更多专业营养科普内容(成人及母婴),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搜索微信公众号“遂谦的营养小屋”。
陈年老梗变身5月谣言,你入坑了吗
科学精神连着你和我
谣言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周期律。
盘点5月份出现在朋友圈中的那些谣言,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几乎在十年前便已出现。虽然配上了图片、视频,但多为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或者只谈毒性不谈剂量,只不过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罢了。
这些反复出现的陈年老梗在朋友圈依然有市场的原因,正如相关专家所说,我们的科普做得还远远不够,公众的科学素养还需提高,科学精神仍待补位。
谣言一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一种选择。近日,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该文章称,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磷酸盐,磷酸盐可以导致肾脏疾病,喝多了会致肾衰竭。
真相:经查询可发现,类似文章最早于2010年前后即已出现。
事实上,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成人对磷元素的每日更大耐受量为70毫克/每公斤体重,人体对于磷的吸收主要来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剂带入的磷。该评估还特别指出,在高钙膳食的前提下,人体对磷吸收的耐受度还会更高一些。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显示,我国成年居民每日摄入磷的耐受标准为3500毫克/天。该标准指出,这个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来说都不至于损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饮料中磷含量约为40毫克左右,按照该标准测算,如果摄入磷超标达到伤害肾脏的程度,那么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主要的问题还是含糖量较高,人体摄入糖分过高,容易引起肥胖,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孙艺提醒,“应控制碳酸饮料摄入量,尽量多喝清水,有益身体健康。”
资料图:红彤彤的龙虾。泱波 摄
谣言二 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
近日,一段视频在 *** 上流传非常广,视频中医生用镊子从患者的手臂伤口里夹出了几条虫子。这段视频的配文为“常吃小龙虾身体长出寄生虫”。此外,该视频还搭配有患者的医学影像。从图像上看,不但患者脑部有多个不明白点,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寄生虫,给人带来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该视频还配发了朋友圈图片,声称有多位学医的朋友转发,并明确指出:该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虫,是因其喜爱吃小龙虾所致。
真相:表面看上,该视频有出处、有来源,甚至还有医生对于寄生虫防治的介绍,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张冠李戴之处。该视频最核心的“证据”,就是密布寄生虫的医学影像。
经查询发现,该医学影像拍摄单位是云南省某医院。原始新闻发生在2016年1月,由于生活习惯,患者常年食用生猪肉,因此不幸感染了猪囊尾蚴病,即俗称囊虫病。整个事件与小龙虾并无关联。
那么,吃小龙虾会不会感染寄生虫?究竟该怎样食用才更安全呢?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恩杰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龙虾与其他淡水鱼虾一样,根据养殖环境、水质条件不同而容易有寄生虫存在。“在食用小龙虾时,要将其彻底煮熟。在温度和烹制时长足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小龙虾中的寄生虫杀死。”罗恩杰还提醒,无论是酒、醋还是芥末等调料,都无法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因此需尽量避免生吃。
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曾发布了一则“关于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公告”,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对寄生虫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生产者要注意进货渠道,“不提供可能被感染的生食水产品”“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污染”;而建议消费者“避免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谣言三 不法商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鲜
眼下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最近微信上流传一则消息称,如果买的荔枝鲜红水灵,可能是经过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质浸泡的缘故,吃了会危害健康。
真相:荔枝可以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时令水果了。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通过查询可以发现,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
其实, *** 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譬如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 *** 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另一种化学物质是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
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体曾经进行试验,的确在荔枝上检测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实,水果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保鲜,而二氧化硫是农业常用的杀菌保鲜剂之一。在2015开始实施的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经过正规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残留量均远低于50毫克。
谣言四 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炒菜时用蒜炝锅会让菜更香,这是一个常识。近日,有传言称大蒜炝锅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对人体有害。
真相:其实,今年丙烯酰胺已经“火”过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酰胺也是主角。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副产物,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自从十几年前被提出以来,丙烯酰胺只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致癌性,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的危害。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指出,该实验中,动物摄入的丙烯酰胺也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而并非是从食物中得来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卞冬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丙烯酰胺在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其的确是一种致癌物”,但目前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可证明人类某种肿瘤的产生与由食物中摄取的丙烯酰胺有明显相关性。
另外,万物皆有毒,主要看剂量。我们平常炒菜,大蒜只是做个配料,又不是当主食材,一盘菜里顶多就几克大蒜,其在炝锅时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含量实在有限,可致癌的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吃了20只小龙虾 女子横纹肌溶解本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李琪彬)继厦大附属之一医院连续收治五例因吃小龙虾出现横纹肌溶解的市民后,市中医院上周又一连收治了4名出现同样症状的市民。医生提醒,小龙虾蛋白含量高,而蛋白质腐败后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因此不要进食“隔餐”小龙虾,更不要过量食用。进食小龙虾后24小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要及时就医。
上周的一个晚上,张女士和朋友一起吃夜宵,吃了大约20只小龙虾。半夜,她开始浑身酸痛,甚至不能行走。她被送到市中医院急诊部,查出血液里的肌酸激酶较正常值超标20倍、肌红蛋白超标10倍、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升高,是典型的横纹肌溶解症。还好就医及时,经过大量补液、碱化尿液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张女士告诉医生,一周前,她吃完小龙虾也有类似症状,但第二天就好了,到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问题,没想到这次会这么严重。市中医院肾病科邱明山主任医师介绍,今年陆续接到十余名吃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患者,上周连续接到4名患者,还好都是轻症,均已出院。
【医生提醒】
别吃隔餐小龙虾 更不能过量食用
目前常见的水产品中,只有小龙虾会引发横纹肌溶解,其他海产品目前还没有发现此类情况。“横纹肌溶解早期,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蓄积在体内排不出来,可以多喝水加速排泄。”邱明山说,小龙虾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又称哈夫病。血清肌酸激酶是肌肉损伤最敏感的指标。肌酸激酶水平越高说明肌肉损伤越严重,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越高。
哈夫病的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有媒体报道,引起哈夫病的是鱼虾体内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在高温下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而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可能与所在水域或特定的某种微生物参与到小龙虾的生长过程中等因素有关,即特定水域及特定因素产生问题,导致小龙虾自身携带了某种生物毒素,人吃后可能发病。
邱明山提醒,小龙虾蛋白含量高,而蛋白质腐败后对人体健康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不要进食隔餐小龙虾,也不要过量食用小龙虾。凡进食小龙虾后24小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要及时就医。
当心“哈夫病”!江苏疾控提醒:汛期不要食用野生小龙虾来源:@荔枝新闻
近日,江苏省疾控中心提醒食用野生小龙虾可能会引发哈夫病。哈夫病是指食用水产品所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肾脏方面的疾病。专家表示,汛期以后水可能有一些污染,会蓄积毒素,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但小龙虾本身是没有危害的。专家还建议汛期中,河湖中的鱼虾也不要随意捕捞食用。
微博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