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寓意,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习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77 0
知否· *** 中国节丨重阳节是“敬老节”又是“茱萸节”,你见过真正的茱萸么?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视频加载中...

西部网讯(记者 王慧)今天(10月4日)是重阳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又名“茱萸节”,王维诗中就有“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真正的茱萸长什么样呢?古代的重阳节有什么样的敬 *** 俗?它们有着什么寓意?一起来听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怎么说。

编辑:刘思雨

本文来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作者:张 娜

菊与重阳节的紧密联系由来已久。广为传颂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已透露出菊花是重阳节核心意象的事实。在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典型重阳节俗中,毫无疑问菊花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菊”为核心发展出赏菊、咏菊、簪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一系列关于菊的重阳习俗。尽管各朝代、各地重阳风俗各异,但对菊花的重视却是较为一致的,甚至重阳节有“菊花节”之称。这使得菊花成为透视重阳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雅俗共赏的互动文化模式中,从屈原、陶渊明等文人雅士开辟出的雅文化,到市井百姓所代代相承的节俗文化,菊文化的发展不仅为重阳节注入了文化品格,也使得重阳节开拓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

菊花酒为古时重阳“标配”

所谓“菊”,本字为“鞠”,根据郭璞的注释“今之秋华菊”,则意为秋天开放的菊花。菊花的别名繁多,因早期野生菊花多为黄色、金色,常被唤作“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等,例如《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梁代萧统《七契》曰“玉树始落,金蕊初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黄英》篇以“黄英”来指菊花。

从重阳节俗的记载来说,自汉代起菊花就在重阳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京杂记》记录了饮菊花酒的习俗及其做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实际上,在重阳节宴会上饮用菊花酒早已是汉代以来的流行做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这个说法,“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杜公瞻对此注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注重饮用菊花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内在的驱邪与保健理念。关于重阳节俗最广泛流传的一则传说故事就保留了这种理念,《续齐谐记》载有“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显然,在民间文化心理中,菊花酒具有辟邪的功能,对于化解九九重阳的凶灾具有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唐诗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至唐宋时期,菊花的延年益寿的说法仍经久不衰,所谓“延年菊花酒”、“献寿菊花杯”等诗句都意味着人们深信菊花的“延寿”作用。南宋《梦粱录》更是声称“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重九之厄”,可见菊花同茱萸一起成为禳灾延寿的重阳“标配”。

事实上,菊花所具有的药用保健作用也得到药物学家的认可,陶弘景《名医别录》指出菊花可“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神农本草经》称“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流中轻体,神仙食也”,食用菊花基本等同于服用太阳的精华,有益增长寿命,因此菊花也被称之为“日精”、“更生”等,其反映出民间社会对于辟邪长寿的深切渴望,尽管随着后世的发展饮菊长生不老的色彩越来越淡,但饮用菊花酒的民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昭示重阳民俗心理的文化意象。

赏菊、食菊糕等习俗愈发兴盛

在“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萧杀秋日,人们对怒放菊花的喜爱也体现在重阳节里的簪菊、赏菊等民俗活动中。从晋代兴起的簪菊之风到了唐代愈发兴盛,据《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白居易等诗人也描述了头插菊花的盛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安登高》)、“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九日宴集》),可见从宫中到民间,人人以簪菊为时尚。这股重阳节以菊装扮的风潮直到宋朝也未曾消退,《武林旧事重九》也记载了宋代临安人“饮新酒,泛萸簪菊”的普遍风气,可见菊花之于重阳装扮的重要性。

此外,重阳赏菊亦是宋以后的例行民俗活动,随着菊花培育技术的发展,菊花的种类更加丰富繁多,《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赏菊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品种的增多为人们赏菊增添了许多乐趣,到现在重阳节日欣赏姿态百异的菊花也是一项审美趣味无穷的活动。

至于吃菊,除了饮菊花酒,还可以将菊花做成重阳糕予以食用,有着补偿登高心愿、“步步高升”的寓意。基本来说,围绕着菊花而开展的赏菊、饮菊、食菊糕等节俗到明代大致定型,从中也可看出重阳节的菊花民俗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菊”成为重阳节的一个独特而又鲜明的象征符号,被寄予着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消灾、延寿、美丽、高升等民俗愿望。就其文化层次而言,此为“菊”于广阔的民俗世界所生长出来的民间文化,拥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

文人雅士赋予“菊”文化内涵

不过,“菊”之意涵并不止于此。作为一种古典文化意象,文人群体对“菊”的吟咏赋予其深远的精神意义。傲霜而立、凌寒不凋的菊花往往被视为具有极其坚韧、顽强的品质,钟会的《菊花赋》深情赞颂了菊花的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自古以来,菊花就在层出不穷的诗词文章歌咏中成为一种君子精神的象征,因其所呈现的风骨、节气也被赐予了“节华”、“傲霜”、“贞花”等名称。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洁的文化形象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先天性地带有超脱的气质,尤其是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文学书写更让其具有了一种隐逸的特质。陶渊明对“菊”之喜爱,乃是一种根植于精神品格的推崇,他将菊花与闲居、重阳联系在一起,所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并以身体力行的隐逸生活来构建出精神王国的独立性。不求名利、饮酒遣怀、与菊为伴的生活为“东篱菊”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力量,并在与重阳节日的融合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特点。

作为集中体现民间文化心理的节日文化,通过不断吸收人文精神传统将世俗性的节日与精神性的追求融为一体,特别体现在重阳节对高洁、隐逸文化意象“陶菊”的吸纳。在重阳节,市井阶层所流行的热闹的赏菊、簪菊、食菊等活动与文人雅士的咏菊并行不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篱菊”、“陶菊”的出现将重阳节的节俗品格推向了一个高峰,展示出重阳节隽永独特的文化精神魅力。在后世流传的咏菊作品中,可以看到重阳陶菊的审美意象反复出现,例如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满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九日登高》),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以及白居易的“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等等,皆将陶潜东篱菊花作为核心意象表达,其呈现的乃是对“篱菊”所代表的悠然旷达人生的热烈追求与渴望。进而言之,正是因为文人群体对重阳菊花的深刻挖掘及其所蕴含的高雅隐逸、坚贞不拔的文化象征的表达,才使得重阳节充满着厚重的文化意味。“菊”既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也成为一种文化隐喻。

在现代社会,重阳辟邪的意图越来越淡了,不过传统的重阳菊花节俗并没有就此消失。就南京来说,如今赏菊有了更多的去处,《金陵岁时记》所记载的“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的赏菊景象依然兴盛。重阳菊花不仅集中体现着重阳节本身的民俗文化意涵,也凝聚着坚韧不朽的民族气节与高洁淡泊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对重阳菊花的文化体悟将激励个体以菊比德、以菊明志,锻造自我的内在精神与追求。而对重阳节日文化与菊花文化的重新审视、提倡,也将进一步促进重阳文化内涵的提升与现代发展。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研究员)

来源: 南京日报

「 *** 中国节·重阳」诗词里的重阳节|登高 赏菊 插茱萸

来源:央广网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插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也钟爱在这一日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少精彩的诗句。(记者 果君)

(来源:央广网)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歌。诗中描写的登高、插茱萸,是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的习俗,再每年九月初九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怀亲人。但现代人,很少知道茱萸是什么了?更莫说重阳节插茱萸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茱萸是一味中药,分吴茱萸和山茱萸。《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吴茱萸


山茱萸


三国时期,魏曹植在诗篇《蒲生行浮萍篇》里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可见当时茱萸与桂花、兰草、艾、蒲等都属于香草一类植物,人们认为其有消灾避难、辟邪驱秽的功效,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或者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与登高相关。最早见于《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因此,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汉族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以祛邪辟恶。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因而,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

关于茱萸的诗歌

南·梁·吴均《行路难》:“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南·梁·吴均《赠柳真阳》:“朝衣茱萸锦,夜覆葡萄卮。”

唐·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郢二判官》:觥盏醘飞菡萏叶,舞鬓摆落茱萸房。

唐·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杯。

唐·白居易《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唐·杜甫《九日寓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唐·徐铉:《茱萸诗》: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唐·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明·徐渭《九日朔与诸友醉,得花字》:“不教酩酊归何事,望到茱萸节尚除。”

清·秋瑾《九日感赋》:“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文·整理/子磊

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阳节登高敬老插茱萸,要了解节俗背后的历史,莫将复兴变成表演

今天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老人节。这一节日的确定与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有密切联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节日才定型。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宴饮和插茱萸,后来,重阳节又与仲秋养老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奉养老人成为重要节俗。这些节俗都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一、重阳节的节日流变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每逢重阳节,人们都会进行登高、饮宴、赏菊、敬老等活动。但提起重阳节的起源,具体细节已经不太清楚,但还是可以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勾勒出一些线索。“重阳”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楚辞》当中,书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宋人洪兴祖注解道:“余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所以这是指九重天的意思。

《楚辞》中的“重阳”还没有跟节日挂钩。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节日的产生已经有了理论基础,即阳与九建立联系。其实早在《周易》中,就已经将九定为阳数,书中写道:“以阳爻为九”。而且从汉代开始,人们对于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等阳数(中国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重叠的日子都十分重视。西晋时期葛洪记载汉代时,“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并登高。”

到了三国时期,将九月九日视为重阳日是可以确定了的。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意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解释了上文提到重阳的来源,那就是将双“九”都视作是阳数。而且强调在民间,百姓更看重其长长久久的含义,所以进行宴饮活动。

影视剧中的曹丕

三国以后,重阳节就很流行了。《晋书》中记载了“孟嘉落帽”的故事,九月九日这天,当时的大司马桓温召集众部下在龙山 *** 。突然一阵风吹过,孙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但他自己没有察觉,桓温发现了并命令左右不要声张,私底下教孙盛作文嘲弄孙嘉,但是孙嘉当场以文回击,文章十分美妙,令在座的都啧啧称赞。同时《宋书》还记载陶渊明九月九日这天无酒可饮,于是走到家门旁的菊花丛旁并等友人送酒来。友人送到酒后,陶渊明直接打开就喝,直到醉卧于菊花丛中,并对友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由以上故事,可见在当时,登高宴饮、饮酒赏菊等重阳节的因素已经具备了。而且可以说从魏晋南北朝后,重阳节的习俗就没有经历太大的变化。

陶渊明采菊图

二、重阳节节俗与其渊源

南朝梁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一个叫做桓景的人,曾经追随他的师傅费长房在外游学。但一日费长房对他说:“你们家九月九日家中会有遭灾祸,你赶紧回去应对一下。应对之法是你们全家将茱萸系在胳膊上面,并且登高饮菊花酒,那此灾祸就可以消除了。”桓景听了之后赶紧回家照做。等到他们登山晚上返回之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掉了。他咨询其师傅时,他师傅告诉他这些动物成了替代的物品。然后作者推测道:“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他认为这是重阳节习俗的起源。但重阳节的习俗应该是漫长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是突然之间风行的。

茱萸

上面的故事中,桓景避祸,进行登高和插茱萸的活动是师傅指导的避祸之法。但是这种说法明显带有很强的道教色彩,可能是一种人为的演绎。学者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古人的自然观念有关。中国古人是十分看重天象和星宿的变化轨迹,在季秋九月,一个重要的星宿——大火星退隐,而古人利用这颗星来判定时节。古人认为这是火神去休眠了,而世间的各种阴邪之物就会出现,甚至威胁人的健康。所以在此时间进行登高活动,登高了意味着离天神更近,就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

同时在晚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寒,一些抵抗力弱的人经常因季节变化诱发疾病。古人把这种侵害身体的寒气认为是鬼魅邪气,为了祛风逐邪,古人的选择是茱萸。茱萸最早带有巫术的色彩,《杂五行书》记载:“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祸害也”。古人认为将茱萸挂在屋子里就有“鬼畏,不入”的效果。古人还茱萸起另一个名字“辟邪翁”。所以插茱萸逐渐成为重阳节的重要节俗。

三、重阳节和敬老节俗

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仲秋养老的习俗。《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周代养老、敬老的的举措是遍布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周代礼法规定人越老,就会在更方面予以更多的优待。如在犯罪惩罚方面,八十岁以上的老者犯罪可以不受罚。在饮食方面,五十岁以上要改吃粗粮,六十岁以上要经常性的吃肉,七十以上要有佐餐,八十岁以上要尽量多给提供一些珍馐美味。

为了宣扬尊敬老人的主旨,每年的仲秋之月,国家都会进行盛大的养老仪式和养老活动。那为什么古人要在仲秋时节进行养老活动呢?这源于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季节变动与阴阳变换有关,春天昼变长夜变短,万物生长,古人认为代表阳;秋天昼变短夜变长,万物衰败,古人认为代表阴。而古人认为青年人代表阳,老人代表阴。所以将秋和老人相对应,认为是顺应了天地阴阳。

古人宴会

而且从农事的角度出发,仲秋之月正好是一年农事结束,五谷丰登的季节。一年的祭祀等活动也基本集中在这个季节。《礼记》记载:“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飨帝,常牺牲,告备于天子。”在用丰盛的食物和酒水祭祀完天地和祖先之后,古人并不会将其丢弃掉,而是用来孝敬和供养老人,因此在结束大的祭祀典礼后,养老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

东汉开始,随着重阳节日的产生,原始仲秋之月奉养老人的活动逐渐与重阳节结合在一起,利用重阳节举行的宴饮活动同时进行奉养老人的活动。

重阳节看重菊花,其实与古代的养 *** 俗也有一点关系。菊花又有“万龄菊”、“延寿客”的名字,一直带有长寿的花语。在《荆州记》中记载了有个菊花源的山谷,谷中的小河岸边长满了菊花,当地人就喝河中的水,而当地二三百岁的老人有数百人。作者感叹道:“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可见古人认为菊花是与长寿联系在一起的。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史君说:

重阳节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自然时序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其最初源于古人因为时节变化,而产生的避祸心理,并逐渐结合了秋忙丰收之后的祭祀和聚会活动。在发展中,晚秋养老的习俗也加入重阳节中,使这一节日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诗人王维写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是亲朋好友一起郊野聚会的节日,正好寄托思乡游子的的抑郁情感。近几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倡导下,重阳节也与其它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出现了复苏的景象。诸如登高、敬老等习俗,也在各地开始重演。但中国古代的很多节日习俗,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古人的自然观念。抛开这些历史和观念,单纯的去重现习俗活动,文史君觉得这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演”而已,算不得真正的文化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

萧放:《重阳节俗漫话》,《文史知识》,1999年第10期。

郭佳:《寿星崇拜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论文,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 *** 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么茱萸?有什么用?

昨日是重阳佳节,全国多地都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在登高望远的同时,吟诵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抚古追今,遥寄乡情,倒也不失风雅。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在重阳节普遍插在身上的茱萸到底是何方神圣?作为一个中医从业者,有必要坐下来和大家聊聊。

重阳节登高望远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两种茱萸:山茱萸和吴茱萸,别看这两种药物只差一个字,但是在生物学分类上却风马牛不相及。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成熟的果实颜色鲜红、娇艳欲滴,很像是缩微版的红枣,因此古人又称之为“蜀酸枣”、“肉枣”,采摘后去核入药,名为“山萸肉”,看到这里学习中医的朋友也就明白为什么山萸肉又被称为“枣皮”了。山茱萸的产地,按照《神农本草经别录》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一带。至今河南等地仍有大规模种植,比如位于河南南阳、以生产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著称的宛西制药就有大面积的山茱萸种植基地。

成熟的山茱萸挂满枝头

相比山茱萸的威水史,吴茱萸一点都不遑多让。吴茱萸一样是根正苗红,除了《神农本草经》有收录之外,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以吴茱萸为主药的“吴茱萸汤”。只是相比于山茱萸的红艳欲滴,吴茱萸倒显得其貌不扬,虽然缺少了视觉冲击,但是吴茱萸辛辣浓重的气味绝对会给你带来嗅觉和味觉的震撼。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芸香科的植物多数都有辛香的味道,部分可以做香料或药物使用,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比如我们熟悉的花椒、两面针、橙子、柠檬、枳都属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全国多处都产,但是以吴地所产更优,大致是现在 *** 包邮的江浙沪地带,所以得名吴茱萸。

未成熟时的吴茱萸

成熟的野生吴茱萸



问题又来了,到底大诗人王维所插的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抑或是其他的?王维是山西人,在山西和河南交界的地方有个著名的风景区“云台山”,它的主峰就叫做“茱萸峰”,相传是大诗人王维登高望远作这首诗的地方。山茱萸生在山地,主产地就在山西、河南等处,果期在农历八到九月,且颜色红艳招人喜爱,似乎按照这样的轨迹,重阳节所插的应该就是山茱萸无疑。但真的是这样吗?熟悉民俗的人都知道,除了重阳插茱萸之外,还有端午插艾、菖蒲,以及佩戴香包的传统习俗。所有这些药物都有一个特点:芳香避秽!古人认为这些芳香药物可以祛除秽浊邪气,起到消灾祛病的作用。

吴茱萸属于芸香科植物,气味芳香浓烈,有避讳化浊的功效。且按照《本经别录》记载,吴茱萸当九月九日采摘。具西晋时期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记载∶ “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意思是到了重阳节,刚好吴茱萸成熟,这个时候的吴茱萸气味辛烈,大辛大热,插在头上不仅可以避秽化浊,还可以御寒。似乎从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来看,所插的应当是吴茱萸。


是不是就板上钉钉了呢?这个时候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来!它就是食茱萸。食茱萸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堪称吴茱萸的小兄弟。可别小看这位小兄弟,在明代辣椒传入我国之前,这可是古人最重要的辣味来源,比起吴茱萸这个老大哥,可以做食品的食茱萸显得更加亲民。不过这位小兄弟还有点意思:它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又被称为"鸟不踏"。但是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是植物界有名的招蜂引蝶的主儿。

食茱萸

其实古人早就留意到了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区别,《本经别录》云“颗粒紧小,经久色 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清代著名的食疗专著《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辣茄,亦名越椒,俗名辣子,各处土名不一,其实即古人重九所佩之食茱萸也”,言之凿凿古人所佩戴的是食茱萸。因为食茱萸本身可做食物,亲民易得,倒也完全有可能。写到这里,倒是正哥开始犯糊涂了,山茱萸肯定不是的了,那么到底吴茱萸和食茱萸,哪个才是古人重阳节佩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

至于山茱萸、吴茱萸各自有什么功效?该如何应用?只能下回分解了。更多医学咨询和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正哥了解。

带你认识“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究竟是什么?点击→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正如除夕夜的声声爆竹、元宵节圆滚滚的汤圆、端午节的龙舟和粽子、中秋赏月和吃月饼、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等,都是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独有文化特产。10月4日,正值重阳,漕河泾街道邀请专业讲师来到居民区,为社区居民们讲讲“我们的节日:重阳”。



重阳节知识普及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活动中,讲师将重阳的节日起源、民间习俗、神话传说、著名诗词娓娓道来,让听众们受益匪浅。说到有关重阳的诗词,不少居民都脱口而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是问及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是什么,大家却又答不上来。现场,讲师特地安排了 *** “茱萸”发夹的手工环节,让居民们认一认“茱萸”。

茱萸

如果说登高是重阳节的重头戏,那么菊花、茱萸这一花一木,则是节日里当之无愧的明星。茱萸能够驱病避邪,这起源于一个传说。在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东汉桓景携家人于九月九日戴茱萸囊登高躲避灾祸的故事,故事传开后,茱萸也被视为辟邪禳灾的“护身符”,称“辟邪翁”。茱萸被当作袪邪祛病之物,还由于它是一味很出名的中药,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而重阳之日,刚好是秋冬交替之时,容易滋生病菌,出现病症,因此人们寄希望于有浓烈气息的茱萸。


九九重阳久久相伴


茱萸的果实是红色的,形状像是微小的南瓜。在讲师的指导下,居民们将一簇簇的果实缠绕在一起,配上碧玉做成的树叶 *** 成发夹,佩戴在发间或是扣在衣襟,就好像在肥腴茂密的枝叶梢头,探出一丛丛密密的红宝石,很有意思。


重阳孝道文化是重阳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重阳文化的本色和底色。除了学习传承传统节日的习俗外,居委工作人员还为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人们送上了“长寿面”,希望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来源:上海徐汇

古人插茱萸,不全是为了思念,茱萸有好多用途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分别在诗中描述了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民间习俗。

三国曹植在《浮萍篇》中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蟋蟀声寒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白居易《九日寄微之》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从诸多典籍、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具有祛邪避恶,令人长寿的功能,同时还是思念亲人,缅怀故友的一种表达方式。

常见的茱萸有食茱萸、吴茱萸、山茱萸等,都是著名的中药材。

《山茱萸图》佚名

?《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崔善

隋代官员崔善为在诗中描述了茱萸驱寒的药性。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杜甫

诗人杜甫的诗句为茱萸的名贵不可多得提供了佐证。

食茱萸可药食两用,还可以作为调味料烹制菜肴。

关于吴茱萸,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春秋时期,楚国极为强盛,蕞尔小国吴国每年都要向楚国进贡。

有一年,吴国的使臣向楚王奉献吴地的土特产吴萸。

看惯了玉石翡翠的楚王,见到不起眼的吴萸很生气,认为是吴王有意戏弄自己。

于是不容吴使辩解,令人将其轰走。

楚王随身的朱姓御医,与吴国来使颇有交情,于是追上吴使接到家中,百般劝慰。

吴国使臣告诉朱御医:吴萸是吴国的名贵药材,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效,可治疗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顽疾。

吴王听闻楚王胃肠不好,所以特意送来这种名贵药材,想不到楚王不容分辩。

朱御医派人送走吴使后,把吴萸悄悄珍藏起来。

第二年,楚王受风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众御医束手无策。

这时,朱御医就把珍藏的吴萸取来熬制药汤,楚王服用后,很快缓解了腹痛。

楚王询问朱御医所用何药,朱御医就把去年吴使献药的事说了一遍。

楚王听后懊悔不已,连忙派人赶往吴国向吴王表示道歉。

此后,楚王命百姓广植吴萸。

几年后,楚国发生了一场瘟疫,吴萸为挽救楚国百姓生命,又立了一大功。

楚王为感谢朱御医的功劳,特赐名吴萸为朱萸,后演化为吴茱萸。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青未了/茱萸花开

眼下正是阳春三月,农历二月初。一日我去泉城公园,从全民健身中心的南面出口正好和泉城公园(以前称植物园)衔接,里面草木很多。在公园西南处,一眼瞥见一团团黄色的花儿开得正艳,黄得耀眼。初始以为是连翘花,但远远看去那明显是几棵树,不是灌木,我便走过去看。哦!这不是茱萸树嘛。我以前在千佛山的茱萸园里见过,但没有这里的几棵树长的茂盛,花朵成群簇拥,犹如小米粒般橙黄一片。

说起茱萸花,很多人不认识,但是“茱萸”这个词是应该听说过的,唐诗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它。但这是诗人一首重阳节登高的诗句,从中可知,古人头戴茱萸,身佩茱萸药囊,肯定不是指茱萸花了,重阳时节花儿早败了,只能是枝子和果实了。

茱萸结果正当重阳前后,又有消毒、防虫等功效,传说茱萸可以留下重九的阳气,所以古代有重阳采折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之俗。《淮南万毕术》中甚至说,在屋里挂上茱萸子,可以辟鬼怪。当然现今山上种植茱萸树的是少了,很多山上见不到这种树,不知为何。我倒是提倡多种些茱萸,尤其是像市内的千佛山、佛慧山、华不注、药山等齐烟九点诸山,即美化了山林,又多了一种中华文明习俗的传承和教育,何乐而不为之呢。——当然折枝佩戴就不必了,现今不是古代,人口太多,游山者众,要是人人都来折上一枝,难以想象。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花梗纤细,密被疏柔毛。先叶开放,花期3-4月,果期9-10月。枝头上的花朵犹如米粒大小,却是伞形花序状,我大致数了数,每朵花托里足有二三十朵小黄花簇拥在一起,伸头探脑,挨挨挤挤的,像是个大家族般。

茱萸有多个不同的科属及种类,比如:木本的茱萸就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还有草本的茱萸等。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生长于温暖地带,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树形高大挺拔,高可达4到10米。冠幅宽阔,枝叶繁茂,分枝较高,生长迅速,寿命长且耐寒和耐旱能力较强,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较低,很适于作行道树,可植于庭园角隅、草坪、山麓地带。

山茱萸还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8米,气味辛辣芳香。花小,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蒴果扁球形,细小,熟时紫红色。幼枝、叶柄及花序均披黄褐色长柔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食茱萸也叫樗叶花椒、满天星、刺椒、红刺葱、毛越椒等。是一种高度可达15米且浑身长刺的乔木,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海拔500-1500米山地杂木林中。它的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还有“鸟不踏”之称。叶子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之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它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

食茱萸味道辛苦,温,有小毒。《齐民要术》:“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明朝中期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初始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后来用作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了厨房。

还有一种草本植物的草茱萸,高13-17厘米;根状茎细长形,爬生,直立茎纤细,少分枝,淡绿色;草茱萸是单独的草茱萸属,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为8月。

再说说茱萸的药用价值:

山茱萸有补肝肾、强阴益精、固虚脱、暖腰膝的功效,多用于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补药,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人都适合。此外,山茱萸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所以,山茱萸也是一种妇科疾病的常用药。

吴茱萸同样为中医内服、外治的常用药物。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中记载“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外用研末醋调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疗口舌生疮等。

为何叫吴茱萸?“吴”指的是历史上的吴国,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弱小吴国每年向强邻楚国进贡,一次曾把本国特产“吴萸”药材进献,楚王原以为是珍珠玛瑙等稀罕物,见此土物便大发雷霆,将吴国使者赶了出去。楚国宫中有位朱姓大夫,懂得吴萸乃上等药材,善待使者,并将吴萸保管好。翌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胃寒腹痛,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朱大夫便将吴萸煎熬给楚王服下。楚王病好后询问了吴萸的缘由,便派人携带礼品去吴国道歉,同时在国内广植吴萸树。后来楚国闹瘟疫,全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中间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来便演化成现在的“吴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古代有插茱萸的传统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即吴茱萸)。《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人们除了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在南北朝吴均《续齐楷记》里就有记载: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唯一的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囊,里面装茱萸,佩戴身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安然无恙。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曾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此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畅游,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于是,茱萸“辟邪祈福,消祸求平安”的寓意便流传下来,人们还为其取了个雅号“辟邪翁”,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避难消灾;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戴在身上;还有插在头上的,这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其它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还有“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南唐李煜)“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王昌龄)“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杜甫《九日齐山登高》)“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宋.苏轼)

到了清代,北方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中国民间又称之为“桂花蒸”。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少罕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习俗重心的潜移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百姓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在实践生活中早就具备了预防疾病的科学思维。

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戴茱萸,成为古代的一种习俗。尤其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使得茱萸这种植物也随之声名显赫,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植物。虽然插茱萸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如今依然保留着。

以上我们说了这许多茱萸,而王维诗中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呢?

一般来说应该就是指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有特殊的香气,芳香之物有驱邪避秽的作用,所以古人喜爱在一些节日中佩戴。而且吴茱萸与山茱萸的种属来源完全不同,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而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在中医药学上,吴茱萸与山茱萸的功效也相差甚远。

至于为何要登高?除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宋代博物学家方勺给出过解释:九九极阳,阳极转阴,登高为调阴转阳也。《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后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注意,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作,题目中的“山东”并非指我们山东省,而这个“山”也指的是华山。作者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现今“山西省”“山东省”行政概念之由来,而这里的“山”指的是太行山。因为山西省在太行山的西面,山东省在太行山的东面,二省因此得名。

王维年少时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由于他的诗歌久负盛名,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上层社会,对世态炎凉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时间久了便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胞弟也回蒲州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在心中引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作,道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再多说点王维吧,尽管人们都不陌生。

王维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幼年聪慧过人,才华早显。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14岁少年的王维离家赴京城,期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座上客。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王维20岁时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天宝十五载(756年),王维55岁,仍任给事中。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其诗名太大,安禄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阳,拘禁于菩提寺,硬委之以给事中。有历史书曰,称之为“伪职”。

至德二载(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官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并且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宽宥,降为太子中允。这个职位为太子属官,当时属于正五品下。其职责是佐左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等事。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历史上就王维任伪职一事,我是这样看:当年安禄山造反,自建新朝,为何就不行?天下也不是你李家一人之天下,别人为何就不能造反,推翻之前的腐朽统治呢。况且当年王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身不由己,这没有什么不光彩。就如同西汉王莽改制建立新朝一样,历代的改朝换代不也大致如此吗。说什么“伪职”?这又不是外邦侵略而建立的政权;说什么“篡汉”?天下也不是你刘家之天下,改换姓王又有何不可呢!

在唐肃宗乾元年间(760年)夏,王维已经59岁了 ,转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更高的官阶。尚书右丞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唐时为正四品。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寓意,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习俗-第1张图片-

上元二年(761年)春,王维上《责躬荐弟表》,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放归田园,使其弟王缙得以还京师。五月,进上谢恩状。七月卒。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卒年60岁。(王维的生卒年代有争议,也有说是活了61岁)

王维全家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母亲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他自己也是常年素食,他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他不止一次地恳求朝廷允许自己将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因笃诚奉佛,又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明代董其昌更是在《画旨》中明确指出:“文人之画,自右丞始”。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鼻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有关王维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逸文:有次一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是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之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如此。

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哩哩啦啦的写了这么一大堆,有读者会烦了,打扰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2022.3.14凌晨初稿

(图片多来自网上)

壹点号文苇

标签: 茱萸 重阳节 登高 寓意 习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