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的提示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北方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符樱】
图个明白丨“酸汤子”酵米面致9死!长沙人还能放心嗦粉么? 吃凉皮后中毒致1死1伤,米酵菌酸是什么?如何预防食物中毒?7月15日晚,河南永城市 *** 网发布情况通告称:“近日,网上反映:‘永城两女子吃凉皮中毒致一人死亡’全市的凉皮店都已经查封,暂时不让销售了’。
针对反映的情况,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对相关凉皮店进行调查,未发现异常情况,永城市域内所有凉皮店均正常营业。公安机关对相关问题正在调查中。”
近年来,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2020年10月,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某家庭,因食用酸汤子,致9人抢救无效身亡。当地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为该家庭成员自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
国家卫健委曾提示要慎吃酵米面类食品。酵米面类食物指的是什么?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症状?哪些食品一旦变质可能含有米酵菌酸?如何防止食物中毒?请看下方图片。
它的中毒潜伏期最长为3天,多数是半天至一天。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轻度症状,随后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昏迷等症状。患者一般不发烧,轻者1-3天自行康复,重症者2-4天死亡。
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
米酵菌酸中毒后,只能采取一般的催吐、洗胃、清肠措施,同时针对患者的症状轻重予以对症治疗,比如保肝、保肾、降低颅内压等。
并且,由于中毒者常居于农村、山区,卫生意识差、医疗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往往导致治疗延误,死亡率很高。
那么,要如何有效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呢?
1.掌握正确 *** ***
不要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制备发酵米面制品;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环境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防止污染。
2.禁止出售、食用鲜银耳
保证培植银耳的菌种质量,采摘的鲜银耳要及时晒干或充分紫外照射。
3.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
干银耳经水泡发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粘、无弹性,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来源:央视新闻、化学人生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国家卫健委提示: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中新网10月19日电 据“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醒,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北方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米酵菌酸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提示近年来,一些地方曾发生因食用酸汤子、湿米粉(如河粉)、变质木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甚至造成死亡。经调查,均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引起。为帮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特作如下风险提示。
0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关键因素。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简称“椰酵假单胞菌”,即: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食物中毒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在特定温度和生长条件下可产生小分子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米酵菌酸对热稳定,经100℃煮沸和高压烹饪也不能被破坏,是引起食物中毒并导致食用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米酵菌酸经紫外线、日光照射后,其化学结构可被破坏,从而降低或失去毒性。
02
谷类发酵制品、变质鲜银耳和变质薯类制品,是容易导致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过程中,食品易被环境中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容易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湿米粉等;二是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三是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从外环境土壤及银耳培植环节的跟踪调查表明,该菌来源于土壤,随加工原料带入食品,并在适宜条件下产毒而引起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迄今为止,我国发生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由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或个体银耳栽培户自食变质鲜银耳所致。
此外,近年来,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还发生过因食用小作坊等工业化生产的湿米粉(如河粉)引起的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事件。
03
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受损。
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米酵菌酸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重症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无发热。
目前,尚无米酵菌酸特效解毒药物,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04
多项标准为诊断和预防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鉴于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并产生米酵菌酸引发食物中毒致死风险,我国先后制修订多项相关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检验》(GB 4789.29-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 5009.189-2016)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2-96),为该类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建议
01
家庭或小作坊一般不要 *** 、出售酵米面类食品。
如果家庭自制酵米面类食品,确保不用霉变的玉米等谷物原料;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放在通风干燥处短期储存。不要在 *** 中让食品接触潮湿土壤,防止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毒。
02
鲜银耳要及时晒干,禁止出售鲜银耳。
生产经营者要保证培植银耳的菌种质量,采摘的鲜银耳要及时晒干;如遇阴雨天不能及时晾晒,要有适当的烘干设施烘干并通过紫外线充分照射、去毒。鲜银耳不得出售。
03
购买和食用银耳、木耳的注意事项。
选购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购买鲜银耳。同时,要注意销售环境的卫生状况。
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要食用;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制的银耳、木耳及其加工制品不能食用。
04
要及时处理和救治食物中毒人员。
如发生疑似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减少毒素的吸收量;及时送医院救治,针对肝、脑、肾等脏器的损伤程度,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
划重点
正规渠道选购银耳、木耳等干制品。
要及时处理和救治食物中毒人员。
专家执笔人:
刘秀梅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研究员
侯红漫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来源: 市说新语
2010年至今,我国发生酵米面食品中毒14起,37人死亡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到今天为止,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刚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的提示,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北方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记者 刘欢)
米酵菌酸 餐桌上的“隐形杀手”近日,官方通报两女子吃凉皮1人死亡引发公众关注。河粉、肠粉等食物在高温潮湿的天气下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病死率超50%。米酵菌酸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每年因它导致的中毒甚至死亡的悲剧却接连在上演。今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的专家,就来为大家揭开这个餐桌“隐形杀手”的真面目。
这个毒素病死率高据介绍,米酵菌酸是一种名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的细菌代谢产生的外毒素。这种细菌的环境适应性强且耐受干燥,因此可在外环境下长期存留。其平均病死率也在68%~89%之间,个别中毒事件病亡率甚至高达10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中毒者初期均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为咖啡色样物)、头晕、头痛、腹痛、腹胀、嗜睡等症状。重症者可能还会出现脑、肝和肾脏病变,甚至发生多器官混合病变。
这几类食品最易污染谷类制品,包括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河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等;薯类制品,包括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山芋淀粉等;变质食用菌,包括银耳、黑木耳等。
想“避雷”你得这样做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即使经过100℃的高温煮沸和高压烹饪也无法将其破坏,只有通过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才能杜绝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疾控专家介绍,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很好地“避雷”:
消费者要从正规渠道选用此类食品,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感官性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家庭不要擅自进行酵米面的 *** ;
不要食用变质的米面蔬菜等;
食物泡发时间要控制好,泡发时间太长,各种病毒和细菌也会持续滋生。泡发用水要干净,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不过夜泡发。
文/记者 李洁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国家卫健委谈酸汤子中毒致9死: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来源:健康中国
国家卫健委微信公号“健康中国”10月19日消息,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
北方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
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备年货要谨防酵米面食物中毒新京报讯 春节将近,很多家庭开始制备年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醒消费者家庭烹饪要注意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制备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示,家庭烹饪时要养成良好卫生操作习惯,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要勤洗手,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食物加工前要认真清洗并注意防止水花飞溅。烹调加工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台面和厨具。
家庭制备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加工和盛放生肉、水产品和蔬菜的器具要与熟食分开,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处理畜禽肉类和水产品类食品更要注意,在冰箱储存也要分隔存放。
家庭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常温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冻存放,剩余食物及时冷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需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少吃或不吃生食水产品。
过节期间经常食用的糕点、凉拌菜、熟食卤味等冷食类食品容易因原料污染、交叉污染、未烧熟煮透、储存不当等原因受到沙门氏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预防由这些致病性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做到上述注意事项的同时,还要注意 *** 冷食可少量多次,以24小时内吃完为佳,存放最长不要超过48小时。
家庭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酸汤子、吊浆粑、湿米粉等发酵面米食品。
编辑 张明璇
校对 柳宝庆
市场监管总局:米酵菌酸有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警惕酵米面、鲜银耳
近年来,一些地方曾发生因食用酸汤子、湿米粉(如河粉)、变质木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甚至造成死亡。经调查,均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引起。为帮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特作如下风险提示。
0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关键因素。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简称“椰酵假单胞菌”,即: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食物中毒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在特定温度和生长条件下可产生小分子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米酵菌酸对热稳定,经100℃煮沸和高压烹饪也不能被破坏,是引起食物中毒并导致食用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米酵菌酸经紫外线、日光照射后,其化学结构可被破坏,从而降低或失去毒性。
02
谷类发酵制品、变质鲜银耳和变质薯类制品,是容易导致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过程中,食品易被环境中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容易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湿米粉等;二是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三是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从外环境土壤及银耳培植环节的跟踪调查表明,该菌来源于土壤,随加工原料带入食品,并在适宜条件下产毒而引起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迄今为止,我国发生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由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或个体银耳栽培户自食变质鲜银耳所致。
此外,近年来,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还发生过因食用小作坊等工业化生产的湿米粉(如河粉)引起的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事件。
03
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受损。
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米酵菌酸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重症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无发热。
目前,尚无米酵菌酸特效解毒药物,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04
多项标准为诊断和预防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鉴于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并产生米酵菌酸引发食物中毒致死风险,我国先后制修订多项相关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检验》(GB 4789.29-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 5009.189-2016)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2-96),为该类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建议
01 家庭或小作坊一般不要 *** 、出售酵米面类食品。
如果家庭自制酵米面类食品,确保不用霉变的玉米等谷物原料;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放在通风干燥处短期储存。不要在 *** 中让食品接触潮湿土壤,防止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毒。
02 鲜银耳要及时晒干,禁止出售鲜银耳。
生产经营者要保证培植银耳的菌种质量,采摘的鲜银耳要及时晒干;如遇阴雨天不能及时晾晒,要有适当的烘干设施烘干并通过紫外线充分照射、去毒。鲜银耳不得出售。
03 购买和食用银耳、木耳的注意事项。
选购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购买鲜银耳。同时,要注意销售环境的卫生状况。
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要食用;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制的银耳、木耳及其加工制品不能食用。
04 要及时处理和救治食物中毒人员。
如发生疑似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减少毒素的吸收量;及时送医院救治,针对肝、脑、肾等脏器的损伤程度,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
划重点
家庭或小作坊一般不要 *** 、出售酵米面类食品。
鲜银耳要及时晒干,禁止出售鲜银耳。
正规渠道选购银耳、木耳等干制品。
要及时处理和救治食物中毒人员。
专家执笔人:
刘秀梅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研究员
侯红漫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微信公众号“市说新语”)
< 编辑: 李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