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土茯苓叶子图片,野生土茯苓叶子如何辨认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5 0
这2种植物,若在山上遇见,别犹豫,赶紧采挖带回家,可遇不可求

农村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有些野生植物还是价值珍贵的野生保健佳品,而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宝贝,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这2种植物,若在山上遇见,别犹豫,赶紧采挖带回家,可遇不可求!

1、土党参

土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蔓性宿根草本植物,全株光滑无毛,具有苍白色的粉霜,弄断它的茎叶还会有乳汁流出,单叶对生,呈基心脏形,花冠为淡黄青色,果实成熟时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零食。

小时候经常去山上放牛,看到土党参的果实就会摘来吃,吃起来甜甜的,特别好吃,唯一不好的就是吃完过后满嘴都会变成黑色,不过大家还是喜欢吃。

土党参的根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土党参,因它的形状与人参十分相似,所以又叫它土人参,土党参不仅形状与人参相似,其功效也与人参非常相似。

土党参具有补虚益气、润肺生津的功效,对脾胃虚弱、气虚、肺虚、脾虚、肢倦无力、食欲不振、病后体虚、肺虚咳嗽、气血不足等都有疗效,跟人参一样,也是大补元气之佳品。

2、土茯苓

说起土茯苓,很多人认为土茯苓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吃的茯苓,其实这两种食品完全不是一个东西,茯苓是一种食品,它没有药味,任何人都可以接受,而土茯苓是一味中药,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土茯苓为菝葜科攀援状藤本植物,有些地方又叫冷饭团、冷饭头,它的叶子互生,背面有白粉,开着很小的线黄色的小花,它的块茎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药材土茯苓。

土茯苓多生于山坡、山谷或灌木丛中,是一种山上非常珍贵的宝贝,很多人都会到山上采挖,一整株植物可以挖出好几十斤的土茯苓,有些人还会拿去卖,每斤8元,而且还非常抢手。

土茯苓是广东人更爱煲汤的食材,一般拿来炖鸡汤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能够祛风除湿、健脾养胃等功效,常用土茯苓煲汤喝,能够祛除体内积累的湿气,还能祛除体内的风气,对痛风、风湿等病症皆有疗效。

土党参和土茯苓都是生活中煲汤的保健佳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可以用于日常养生,对身体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若你在山上遇见,别犹豫,可遇不可求,赶紧采挖带回家,用来煲汤好处多。

顽固息肉切了又生?中医标本兼治搞定它

很多人以为长肉就是长脂肪变胖,有一种小肉肉比让人变胖还可怕!它就是息肉。息肉经常骚扰胃部和大肠,乖一点儿的息肉属于良性,增生、恶化、癌变率低;喜欢捣蛋的息肉就很恐怖了,它们恶变几率高,据专家统计,90%的肠癌都是恶 *** 肉导致的。

怎样预防胃肠息肉呢?内镜检查是直观 *** 。当发现息肉后,多数人会选择切除治疗,但是息肉好像野草般切不尽,总会再长出来。该怎么办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京城名医堂专家委员会委员冯春祥主任治疗过此类患者:

2018年,一位60岁的患者找到冯春祥主任,他的情况时癌胚抗原高,更高值能达到14!癌胚抗原的临床意义在于癌症的辅助诊断,它属于体检中肿瘤标志物的一种。癌胚抗原数值越高癌变几率会相应增加。正常情况下的癌胚抗原数值应该在<5.0ng/ml。

患者表示,自己做过两次胃肠息肉切除手术,他从中发现一些端倪,每次长息肉的时候,肿瘤标志物会升高,切除后就会下降。这是他经过两次切除手术后,肿瘤标志物又一次升高。所以,患者求助冯主任用药降低他的肿瘤标志物。

冯主任在了解详细情况后,给患者开出了一方中药。患者经过2个半月的中药治疗,肿瘤标志物数值恢复了正常。

息肉如野草,标本兼治效果好

冯主任用了什么妙方治好了患者呢?冯主任说到:胃肠息肉像野草般除不尽,每次切除并不代表痊愈,它会根据身体情况再生长出来。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调理,才能抑制息肉生长。中医讲究“治病必求于本”,息肉只是“标”就像树叶,病根是“本”就像树干。将树干连根拔除,那么树叶就无法长出了。这就是治病必求于的原理。

这位患者做息肉切除手术只针对了“标”,没有找到病原“本”。故此,切除后息肉仍然会长出来,而长出来的息肉引起肿瘤标志物数值升高。冯主任开出的药方专为治本,患者持续服用后,引起息肉的病根被消除了,息肉失去生长动力无法再生,肿瘤标志物也就恢复正常。

健脾治本,消结治标,标本兼治才能消除息肉

冯主任开出的方剂是:健脾消结汤。

“健脾治本”药材功效:

茯苓:健脾、祛湿、利尿、消肿。

白术:健脾补气,祛湿、利尿。

半夏:消脾散结、化痰除湿。

土茯苓:解毒、祛湿。

“消结治标”药材功效:

白僵蚕:化痰、散结。主要用于散息肉、结节。

蜂房:攻毒止痛、散结。治疗痰核、瘰疬等肿块,包括胃肠息肉。

全蝎:攻毒散结。治疗癌症、息肉一类疾病。

冯主任提醒到:这几种只是主药材,具体用药还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采用相应药物加减进行治疗。

息肉可以发生在多个不同部位,具体病因尚未确定。多数专家认为,慢性 *** 是产生息肉的原因之一。良 *** 肉也存在癌变几率,只是相对恶 *** 肉来说较低而已;恶 *** 肉癌变率高。如果发现肠胃不适,有疼痛、痉挛、堵塞等情况,一定要做内镜检查,及时确诊是否有息肉,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儿时回忆之土茯苓

这是一种在我们家乡十分常见的藤本植物根茎,散落在地上,就像一块块被狗啃过的骨头一样,所以就有了一种土得掉渣的名字,我无法将其翻译为普通话,只好用其学名:土茯苓。


名字虽土,可在我们小时候,土茯苓却是大家心中的宝贝,在山野里数不清的植物中,土茯苓有着一种超然的地位,果子是小孩子的零食,根茎是饥荒年代的救命粮。

土茯苓一般生长在比较低矮的丘陵山坡的半阴地上,到了深秋,当它们比手指头还小的果实由青色转为紫黑色的时候,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也可以随便上山采摘,味道酸酸甜甜的,摘满两个口袋,基本上就是一天的零食了。


对我们这群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遍尝了各种野果,所以土茯苓那种小黑果对我们基本没有多少吸引力,我们扛着锄头上山专门找土茯苓,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它们的根块。

最早认识土茯苓,是在学校的“忆苦餐”上。当时吃了米糠团、芭蕉心、松树皮、耙齿胶、黄狗蕨和土茯苓,那一次,除了耙齿胶和土茯苓勉强能吃一点外,其它的东西真的无法下咽,所以在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这种印象,土茯苓是更好的“救命粮”。


“樱桃好吃树难栽”,土茯苓的根块也是最难挖的一种,因为它长得太深了,几乎是直直的往地下长,有时候挖了一两米深,看到的还是藤条,不知道根茎到底在哪里。所以挖土茯苓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时候要花上大半天,挖上四五米深,才能挖出几块土茯苓来。

土茯苓生吃有点甜甜粉粉的味道,虽然很硬,但削了皮一点点的啃,粉 *** 嫩的富含淀粉,充饥的效果很明显。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带回家去,用炭火烤熟了之后才吃,又是另外一种味道,有种黏滑感,香喷喷的,可以吃饱肚子。


我们小孩子挖土茯苓,完全是小打小闹,过把瘾而已,大人挖土茯苓,是真的当作粮食来用。挖出来的土茯苓晒干后磨成粉,可以做成一种弹性十足的糕点。这个时候吃土茯苓,已然超出了充饥的原意,完全是一种美味,一种舌尖上的享受。

山坡上的土茯苓很多,但也不能随便乱挖,并不是所有的藤条挖下去都会有根块,土茯苓是多年生长的藤生植物,生长时间越长,根块越大越多,有时候一窝就可以挖出十几块来,根块之间有细根连着,据说是一年长一块根茎。有经验的人会根据藤条的粗细来判断其生长年份,因为挖掘的工程太大,判断失误了,就成了“杨白劳”了。

据有经验的老农说,土茯苓也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普通的,口味一般,一种是糯米种的,吃起来更糯更粉一点。如何区分就比较复杂,印象中是看叶子,糯米种的叶子花纹多一些。可惜当年我们没办法印证,因为挖一棵土茯苓,实在是过于耗时耗力。


在山上和土茯苓混在一起生长的,还有金刚藤,两种藤生植物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所以不少人都会分辨不清,有的小孩子把金刚藤当成了土茯苓,挖了半天,挖出的根块却吃不了,令人哭笑不得。


金刚藤

对我们而言,区分两者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土茯苓的藤条比金钢藤要纤细一些,更柔软一些,没有那种利刺,也没有那么坚硬。当然最明显的还是叶子,土茯苓的叶片细长如柳叶状,叶子上有花纹,而金刚藤的叶子更短圆,更厚一些,叶片是纯绿色,没有花纹。对比果实就更加一目了然,土茯苓的果子是紫黑色,金刚子是鲜红色。


土茯苓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不再用土茯苓当救命粮了,它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有名的中药,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有人甚至称之为“袪湿之王”,两广人特别喜欢用土茯苓和猪骨头一起熬汤,健脾又袪湿,老少咸宜。

感恩下放回乡的几年农村生活,那种生活虽然异常的艰苦清贫,但我从中获得的东西却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我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技巧,还奠定了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基础认知,后来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会带着一种无法忘怀的“三农”情结。

(网图 侵删)

中医药版《生僻字》中药注音配图来了!你能认出5个算你牛

大家好,我是医行医意,今天我们来聊聊中药里的生僻字吧。

不知道大家提到中药一般会想到什么,是不是当归、三七、黄芪这些呢?那么中药里有没有一些你看到了图片却不知道是什么,去百度结果还不会念这个字的中药呢?答案是:“有”,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中药里的生僻字,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认识几种。


一首《生僻字》教大家认识了火炎焱歘、土圭垚?,还没认全歌词呢,又一首中医药版的《生僻字》来袭,来自山西省中医院的医生们综合了诸多中医中药中的名词,放在歌词里大家是否有一种熟悉但陌生的感觉?




接下类我们就根据一种种介绍。

下面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歌中提到的中药:


莨菪荠苨 菝葜葶苈

萝艻芜菁 茳芏茯苓

日晡燠暍 肉瞤齛齧

榅桲硇砂 赤瓟靰鞡

蓇葖蒟蒻 踯躅竹箨

没药不瘳 郄腧濡芤

萆薢 蛤蚧 霜薤分蘖

莴苣 蘡薁 痈疽肩髃

秦艽枸橼 栝楼豨莶

怵惕惴惴 天癸橐龠

膏肓腠理 悁悒怢栗

怔忡愊臆 锋鑱鍉铍


看了上面的名字,是不是一头雾水?来,让我带着你一起为里面的中药生僻字注音并解释,现学现卖,赶紧去考考中医药同行吧。顺便还可以到文学生面前秀一波哦。

中药生僻字

1. 莨菪làng dàng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莨菪即为茄科植物天仙子,根、叶、种子均可入药,含莨菪碱、东莨菪碱等生物碱,具有镇痉镇痛的作用,常出现在镇咳药、麻醉剂中。


2. 荠苨qínǐ


花好似小铃铛,地下有肉质根,个别地区称为甜桔梗、土桔梗,入药能清热、解毒、化痰,治燥咳、喉痛、消渴、疔疮肿毒。药材性状与桔梗相较,芦头较多、质地松泡,无“金井玉栏”及“菊花心”。


3. 菝葜bá qiā


茎上有刺。根状茎可以提取淀粉和栲胶,或用来酿酒。有些地区作土茯苓或萆薢混用,也有祛风活血作用。


4. 葶苈tíng lì

中药葶苈子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

播娘蒿


独行菜


5. 萝艻luó lè

即大名鼎鼎的香草罗勒,别名九层塔、金不换,嫩枝叶在烹饪鱼虾、西餐甜点时常用作调味料。


6. 芜菁wú jīng

Cruciferae十字花科 Brassica芸薹Brassica rapa 蔓菁,肉质块根可作为蔬菜食用。



7. 茳芏 Jiāng dù

又称“咸水草”,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沼泽湿地,是改良盐碱地的优良草种。茎秆可供编席或造纸。花序跟妇科圣药香附的花有点相似。


8. 茯苓 fú líng

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真菌,北京小吃茯苓夹饼、夏日解暑小食四神汤中都有它的身影。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一般加工成茯苓块、茯苓片等形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茯苓


土茯苓

两广地区常用另一种煲汤的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著名小吃龟苓膏中用的也是它。


9. 榅桲wēn po:

别名木梨,蔷薇科榅桲属仅此一种。果实芳香,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溃疡、抗肿瘤等活性,有补脑益心、健脾胃、健胃消食、降压、降脂、止咳、止泻等功效。


10. 硇砂 náo shā:

一种矿物类中药,最早见于唐代《新修本草》。主要成分为氯化铵(NH4Cl),能软坚消积、散瘀消肿,主治癥瘕积聚、噎膈反胃、喉痹肿痛、瘰疬、翳障、赘疣。

11. 赤瓟 bó

瓟为多音字,意为小瓜时念bó。


未拍过赤瓟的果,请大家看下同属的球果赤瓟密被毛绒的嫩果。


12. 靰鞡wù la:

靰鞡源于旧时满语词汇,意即内部垫有靰鞡草的鞋。泛指冬天穿的鞋子。东北三宝之一,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

13. 蓇葖gū tū:

蓇葖果是一种果实类型,成熟时沿着背缝或腹缝线一边开裂,如八角茴香、羊角拗等。木兰科的果实为聚合蓇葖果。


八角的蓇葖果

醉香含笑的聚合蓇葖果


14. 蒟蒻 jǔ ruò:

块茎富含淀粉,能加工制成Q弹的魔芋豆腐、魔芋爽等食品,也能用来做粘合剂。入药具有解毒消肿、消食等功效。


15. 踯躅zhí zhú:

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前。有个大名鼎鼎的有毒杜鹃名为羊踯躅,别名闹羊花,即因羊误食后踯躅而死得名。

羊踯躅


16. 竹箨zhú tuò:

在竹子的主干上包裹在节上起保护作用的一种结构,又叫笋壳,是辨认竹子种类的重要识别特征。在一些盛产竹子的地方,竹箨还被用作糕饼、茶叶的包装。

竹箨工艺品


17. 没mò药:

来源于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


18. 濡芤rúkōu:

二十八脉中,浮脉有6种,分别为:浮洪濡散芤革。濡脉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如帛在水中;芤是 葱的别名,故芤脉即是宽大而中间虚空的赶脚。


19. 萆薢bì xiè:

萆薢有两种:粉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 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干燥根茎;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pongiosa J.Q.Xi,M.Mizuno et W.L.Zhao或福州薯蓣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Kunth的干燥根茎。两者均能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可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等症。


绵萆薢


20. 蛤蚧gé jiè :

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的干燥体。图中可见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21. 霜薤shuāng xiè:

经霜的薤。药典收载的薤白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或薤Allium chinense的干燥鳞茎。


22. 莴苣wō jù :

一种菊科莴苣属常见蔬菜。莴笋、卷心莴苣、生菜是莴苣的栽培变种。还记得小时候看《格林童话》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故事《莴苣姑娘》,不用怀疑,就是这东西。


23. 蘡薁yīng yù :

即野葡萄。叶子下面密被蛛丝状绒毛和柔毛。全株入药,可祛风湿、消肿痛;藤可造纸,果可酿造果酒。


24. 秦艽jiāo:

药典规定秦艽的来源有龙胆科植物秦艽、 麻花秦艽 、粗茎秦艽或小秦艽 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图片为粗茎秦艽


25. 枸橼jǔ yuán:

果实入药,可理气宽中、消胀降痰。可作为砧木嫁接佛手。

26. 栝楼guā lóu :

药典收载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就是瓜蒌,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晐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种子名为瓜蒌子,可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成熟果皮入药即为瓜蒌皮,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根入药名为天花粉,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这些药物均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栝楼

栝楼果实和种子


27. 豨莶xī xiān :

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 eckiaorientalis、腺梗豨莶Siege *** eckiapubescens或毛梗豨莶Siege *** eckiaglabrescens的干燥地上部分,能祛风湿、利关、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好了,今天的中药生僻字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学会了,建议你也考考身边的医学生朋友,还可以考考文学生朋友。如果他们不认识,那么,你就可以得瑟地表示:

我是医行医意,每天分享中医知识,喜欢的话,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色关注!

您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对我更大的鼓励!

湿气重?来一碗醒神祛湿汤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黄月星

最近一周,广州的天气都是在多云、阴天和雨天里兜兜转转,这种潮湿的天气正是岭南四月的典型特征,树叶新芽绿得让人迷了眼睛,自然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不仅如此,食欲不振、没精神,面上容易起痘,舌头胖大有齿痕……大家身上的湿气还不是一般的重呢。

为此,广州市之一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尹嘉瑜大家推荐一款祛湿排毒的靓汤,让您消除湿气,精神爽利!

图/视觉中国

推荐食疗方

土茯苓赤小豆老鸭汤

材料(3-4人份):土茯苓50克、赤小豆100克、薏米50克、老鸭1只、 陈皮1瓣、 生姜2片。

做法:

1. 把赤小豆和薏米提前浸泡1小时。

2. 老鸭焯水,洗干净。

3. 把全部食材放进瓦煲里。

野生土茯苓叶子图片,野生土茯苓叶子如何辨认-第1张图片-

4. 加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利湿除烦,清热健脾。

中医认为,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它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而赤小豆也是常用的祛湿药材,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薏米也是传统的药食兼用药材,其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健脾渗湿,除痹止泻。

总的来说,此汤有清热祛湿,通利关节,健脾解毒的功效。尹嘉瑜指出,孕妇、脾胃虚弱、体寒的人群不宜食用。

「食疗药膳」五指毛桃猪肚汤,益气健脾、清肝润肺

五指毛桃土茯苓莲子猪肚汤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 曾惠芳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材料

五指毛桃100克、土茯苓200克、 莲子30克(去心)、猪肚500克、老姜、盐适量

做法

  1. 五指毛桃、土茯苓、莲子洗净,莲子去心,稍浸泡;

  2. 猪肚,洗净,切条块,汆水捞起;

  3. 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20分钟,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专家点评

五指毛桃原名五爪龙,被称为“广东人参”。

因其叶子长的像五个手指,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其以根入药,能益气健脾,祛痰化湿,舒筋活络。广东人爱用来和猪骨、鸡等煲汤,取其祛暑化湿之效。

五指毛桃性味甘、微温,土茯苓性味甘、淡、平,两者均有健脾胃、祛湿困、壮腰力的功效,而莲子性味甘、涩、平,有养心、补脾、益肾的作用,全方药材性味甘平,调补心脾,正合此时入汤之用。

整个药膳具有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清肝润肺等功效,适用于湿浊困脾,脾胃气虚,肢倦无力,水肿,湿毒带下等症。

本药膳性味甘平,男女老少均可食用,但脘腹胀满及大便秘结者忌用。

选材要点

要选择好的五指毛桃,

一是要看色泽,一般以棕黄色为佳;

二是挑质地,粗黑的有效成分反而较少,根须细的比较好;

三是闻味道,没有硫磺味,好的五指毛桃有一股淡淡的椰香味。

觉得不错,请点赞↓↓↓

“岭南祛湿之一花”,有它不怕湿气大


木棉可谓浑身是宝,它的花、皮、根均有药用价值。


木棉花

药用木棉花为木棉花干品,是中国南方的地方中药材,2010版药典指明木棉花的性味与归经:甘、淡、凉,归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凉血等功效,适用于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疮出血等症。


《生草药性备要》:"治痢症,白者更妙"。《本草求原》:"红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


木棉花还是广东著名凉茶"五花茶"的五种花(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和槐花)之一。该茶 *** 简单,口感良好,清热利湿解毒,深受大众喜爱。


提醒:这三类人不宜服用木棉花


1、老年体弱者。老年人如果身体虚弱,应以温养,一般不适宜饮用寒凉之品。


2、孕妇。木棉花有行气活血之功效,有动胎气的风险,不建议孕妇饮用。


3、本身为阴虚津亏或虚寒体质的人不宜服用。



木棉花食用注意事项


新鲜的木棉花不适宜食用,只有当它彻底被晒干时,花朵里含有的生物毒素才有可能去掉。


另外,掉落在地上的木棉花容易掺入杂质和虫卵,花瓣容易发霉。现代药理分析研究表明,木棉花随着掉落时间的延长,色泽变差而且腐烂率会增高,尤其掉落时间超过24小时,不少花朵都有部分褐变。


出于安全起见,市民不要随便采拾路边跌落的木棉花,更好到正规的药房或者市场购买。


木棉花的主要药效部位在花萼以及花瓣,此处黄酮类化合物显著高于花蕊,短时间内没有用到的,必须要彻底洗净并掰开彻底晒干方能有效保存,否则容易霉变。


木棉树皮


木棉树皮为木棉树的干燥树皮,在广东还作为海桐皮入药,称为广东海桐皮。木棉树皮味甘,性凉,能够清热祛风利湿,活血化瘀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有的医书还记载木棉皮能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在这里提醒一句,木棉皮性凉,仅适合脾胃湿热证患者,这类人表现为脘腹痞满或疼痛,大便黏滞或溏滞,食少纳呆,口苦口臭,身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木棉树根



木棉树根为木棉树的干燥根,同样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还能收敛止血、祛瘀止痛,治疗湿热痢疾脓血便等。民间还有把木棉树的鲜根皮浸酒外搽或捣烂外敷来治跌打扭伤肿痛。


此外,木棉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制肥皂,棉絮是良好的织衣材料。木棉材质脆轻,耐水浸泡,可 *** 包装箱板、蒸笼等,也是造纸的好原料。



木棉花和许多经典汤料都能搭配,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汤方,在潮湿天气再次来袭之前,快快学起来吧。


木棉茯苓老鸭汤


功效:健脾疏肝,祛湿止泻。适用于水湿偏盛体质,表现为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泄、四肢沉重、舌苔白腻者。


木棉党参乌鸡汤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养血。适用于脾虚湿盛体质,表现为体倦乏力,劳则加重,胃脘胀满,胃纳呆滞,舌质淡、苔厚者。


木棉草龟汤


原料:木棉花(干)15克,草龟1只,陈皮6克,土茯苓50克,猪骨200克,生姜6片,盐适量。

做法:洗净宰好的草龟,斩件;猪骨洗净,切块,和龟一起汆水捞起;木棉花、土茯苓、陈皮、生姜用水洗净;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小火煲至肉熟,捞起药材,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本方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和营、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之人食用。鼻咽癌、食管癌、肺癌、喉癌、乳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放化疗中或放化疗后出现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湿热内停者亦可选用。


木棉花薏米祛湿汤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但阴虚津亏或虚寒体质者不宜服用。


木棉薏米赤豆汤


适合人群:神疲乏力、食欲下降、大便软烂的人群。


木棉花绵茵陈煲鲫鱼


材料:木棉花(干)10g,绵茵陈20g,蜜枣2个,鲫鱼1条。

做法: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后用盐腌制片刻;下油后用小火把鲫鱼煎至两面金黄色,加水1500ml,放入木棉花、绵茵陈及蜜枣,小火熬煮1小时,最后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凉血。木棉花配伍绵茵陈能有效祛除肝胆湿热,是方对湿热泄泻以及急性肝炎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木棉花车前草煲鲫鱼


适合人群:口干口臭、小便色黄、大便粘滞难冲的人群。


淮山木棉花汤


材料:木棉花(干)4朵、鲜淮山200g、白扁豆30g、猪脊骨500g,陈皮5g,生姜3片。

做法:木棉花、白扁豆、陈皮洗净后浸泡;淮山去皮切块备用;排骨切块洗净焯水。将木棉花、白扁豆、陈皮、猪脊骨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煲30分钟,再放入淮山继续煲15分钟,最后调入适量盐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

适合人群:头身困重、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的人群。


木棉花舒筋汤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适合湿热偏盛体质的颈椎病、腰椎病或各种肢体酸痛人群,表现为颈部酸痛、腰酸、肢体沉重、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


木棉花薏米陈皮粥


五花茶饮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湿热蕴积肌肤所致湿疹。


木棉花三星茶


材料:木棉花(干)10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5克,陈皮2克。

做法:以上药材洗干净后煲汤或煮水喝。

功效:健脾祛湿、开胃消食。适合小朋友湿热积食过重,表现为腹部饱胀、消化不良、胃纳不佳、大便黏腻不畅,舌苔厚。


枯木逢春茶


功效:祛湿利水,健脾舒肝。木棉花有祛湿功效,夏枯草清泻肝火,扁豆花健脾祛湿,腊梅花疏肝和胃,该茶最宜初春肝郁脾虚湿热之人饮用。


小提醒:木棉花有一点点涩口是正常的。


<

茯苓和土茯苓是一家人吗?

茯苓和土茯苓两味中药,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差异不止一点点。茯苓和土茯苓不仅不是“一家人”,从基源上说,它俩完全是“陌生人”,具体有何不同呢?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来源差异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而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两者除了名字相似,从来源上看完全就是“陌生人”。

外观差异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土茯苓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功效差异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是治疗“心脾不足,水饮四泛”的要药,也是各大方剂中的常客,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现代研究发现茯苓主要含有三萜类、多糖类及氨基酸成分,具有镇静催眠、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利尿等作用。

土茯苓始载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又名禹余粮。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可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现代研究发现土茯苓主要含有黄酮、苯丙素、甾体、有机酸、挥发油等成分,在抗炎、镇痛、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肿瘤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药理活性,近年来,其防治痛风、降尿酸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

#药事健康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

土茯苓#每天跟我涨知识#大自然的馈赠

土茯苓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当你在野外遇到它时,不妨将其挖回。它的地下部分就是土茯苓,其药用价值与茯苓相似,具有利湿、清热解毒、健脾、养胃、强筋骨等功效。在民间,土茯苓也被称为“久恩鼠”、“硬饭”、“头红土灵”等。人们常常用它来煲汤或泡茶,以缓解其涩味。

土茯苓实际上是一种中药材的名称。《滇南本草》记载:“土茯苓煎至杨梅疮毒。”《丹溪心法》中也记载:“用本品水位至富人红方,白带。”《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土茯苓能祛湿热,利筋骨。”土茯苓的叶子通常呈剑形或劈针形,两面无毛,背面有一层白粉。有时会稍微圆润一些,但叶子仍然有一层白粉。其植株光滑无毛,有很多紫红色的斑点。

这也是识别土茯苓的特征之一。在土茯苓的附近还会生长蔓延的篇章。当找到它的根部后就可以开始挖掘了。土茯苓的根形状不规则,皮色因土壤不同而不同。从横截面来看,里面是白色的肉质,富含淀粉。将挖出的土茯苓洗净后切成片,晾干后保存即可。

可以用土茯苓煲汤、泡茶、喝酒等,特别是在南方潮湿寒冷的地区,土茯苓对湿气较重的女性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土茯苓对梅毒或其他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发生湿疹,可以将土茯苓盐磨成细末外敷,一般情况下一周即可治愈,但此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或肉类等食物。

不知道朋友们对土茯苓还有多少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

你认识酸筒杆吗?它的根就是虎杖,有什么秘密,你知道吗?

我和小陆来到了一个叫圹呜的山村,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正在那里挖着一种灌木状宿根草本。株高约1~6尺。叶互生,卵形或阔,茎直立,有分枝,杆上有点点红斑,像似 “花斑竹”样的植物。他把那些坚硬黄色的块根砍下来堆放在一边。那些杆子就被围在他身边的小孩子抡着拿去剝掉了叶子,再用手撕掉杆子外面的那一层皮,就把它当做甘蔗那样地嚼着,我们都觉得十分的奇怪,难道这种东东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吗?孩子们说;这种酸筒杆如果在天气热的时候吃,还能解渴。

我仔细地对这一种酸筒杆的外表看了看,发现它的杆子上是这样的;

我好奇地从他们的手中拿来一根也放在嘴巴里嚼着,味道是酸酸甜甜的,很是好玩。那位壮汉看见我们对这种植物很感兴趣,就告诉我们说;酸筒杆其实是一种中药,它的枝杆含有很多的营养成分,小孩子经常吃它能够强身健体,对生长发育有利。如果把一根根的嫩杆子切成片先用开水烫泡一下,再像炒芹菜那样的办法炒起来吃,有一种微酸味,清香味,非常好吃。

在我们农村被称为酸筒杆的植物,实际上就是蓼科植物虎杖。它的干燥根茎就是中药虎杖。别名又叫:花斑竹、胖竹,酸竹兔,水竹,水斑竹,斑竹,霜杆头,猢狲竹,酸杖,土大黄,山大黄,金光笋,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苦杖、斑杖、斑根紫金龙、活血龙、阴阳莲。

虎杖性味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酸筒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症瘕,趺打损伤,肺热咳嗽。

一般在煎服时,用量是在9~15克左右。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我们通过了这位虎背熊腰的壮汉对我们谈话的内容中分析,他肯定是个对中医草药有研究的人,在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讨论中我们才逐步了解到他竟然是这个村子里的已经从医了30年的赤脚医生。

在我们即将分开的时候,他还告诉我们一些民间便方;他说;如果需要治疗火烫伤;可以用虎杖和等量的地榆,金刚刺根一起煨成碳,研成极细末,用鸡蛋清或者熟食油调匀涂在患处。

遇到了有人患了疯气痛,你可以告诉他用虎杖一斤切碎浸白酒二斤,一个月后,分20天服完。

慢性肝炎的人可以用虎杖9至15克,水煎服。

西医的痛风是人体代谢紊乱而致的多以单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疾病。以其发病多在下肢膝关节以下,发病时疼痛如刀割,又多在夜间发作,局部红肿灼热,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数,用土茯苓60克、虎杖、葎草、萆薢、苡仁、威灵仙各30克,配合泽兰、泽泻、秦艽、桃仁、赤芍、地龙、苍术、黄柏、牛膝,每收捷效,痛缓后再酌加补肾药如熟地、补骨脂、骨碎补收功。

最后他还很神秘地告诉我们说,根据他多年的实践摸索,知道虎杖的叶片的性苦,微涩,微寒。归肝经。

有平肝潜阳,祛痰息风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血压偏高,头晕头昏。

采其嫩芽,干燥后煎汤还可以作为解热剂使用。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谢谢关注《认识是宝>>每天来这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欢迎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标签: 土茯苓 野生 叶子 辨认 如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