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眼炸糕,是天津的著名小吃,为“天津三绝”之一,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图片来自 IC photo)
耳朵眼炸糕,一开始是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后来有了炸糕店,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因此而得名。(图片来自 IC photo)
耳朵眼炸糕的外形看起来呈扁球状,色泽金黄,内里有黑红的红豆内馅,十分细腻。(图片来自 IC photo)
耳朵眼炸糕用的面皮用的是糯米,炸出来口感相对软糯,嚼起来也不会费太大的力。(图片来自 IC photo)
耳朵眼炸糕的口感真正做到了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馅鲜嫩而不干,香味可以飘得非常远。(图片来自 IC photo)
天津的大街小巷仍有许多叫卖耳朵眼炸糕的小摊位,发展了这么多年,依旧坚持老配方不更改,是天津人民远离家乡时最想念的味道。(图片来自 IC photo)
天津的娃儿们看过来,这里回忆起你的故乡味道今天小编要说的是九河下梢天津卫,有没有当地的宝宝啊?小编前段时间迷上了一部网剧《河神》,一不小心就爱上了天津这个充满了故事的城市,所以就亲自去走了一遭,也发现了许多美食,您别着急,我这就细细道来。
话说从前有一厨师,乳名唤为做"狗子",他做吃出的包子供不应求,他忙的顾不上跟顾客说话,久而久之,顾客戏称他为"狗不理"。这狗不理包子啊就由此而来。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绝之一,皮薄馅多,香而不腻,非常可口,而且有三鲜馅,海鲜馅等六大类,小编特别喜欢吃海鲜馅的,配上酱油姜末等配料,味道十分鲜美。这狗不理包子啊还有一绝,那就是工艺,这种包子褶花均匀,每个包子都不少于十五褶。去天津玩,一定要尝一尝狗不理包子。
天津三绝还包括"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跟我们平时吃的麻花有些不同,一是比我们平时吃的麻花大,更大的有二斤呢。二是这种麻花中间夹有一种由芝麻、桃仁、青梅、桂花等配置的酥条,吃起来有一股桂花的淡淡清香。刚出锅的麻花金黄酥脆,吃起来有一点甜头,但又不会腻,所以比传统的麻花要受欢迎。它比较好保存,可以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哦。
耳朵眼炸糕名字的由来和狗不理包子有些相似,因为这家店在的胡同叫耳朵眼胡同,哈哈,可能因为它小吧。耳朵眼炸糕外表金黄,馅料呈深红色,吃起来酥脆软糯,香香甜甜,非常适合老人和孩子吃。这种炸糕是糯米制成的外皮,红小豆做成的馅料,有健脾利湿,清热利尿的功用,但是油炸食品,不要吃太多哦。
还有我们的街边有名小吃煎饼果子也是天津有名小吃哦,煎饼果子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每天都和它打交道,相信你们应该比我更熟悉。
好啦,今天我就说到这里了,小编我还真是喜欢天津这座城市,有故事,有小吃,没遗憾啦。
提起天津,大多人会想到它与首都北京毗邻,会想到闻名中外的“狗不理”包子,可很少有人知道和狗不理与天津麻花并称“三绝”的耳朵眼炸糕。
小编去年九月份去天津玩儿,因为是甜食爱好者,所以之一站去了当地比较古老的南市食品街,看到有一家店在卖耳朵眼炸糕。本着被名字吸引的好奇心,就买了俩尝了尝。
没想到一下子爱上了这个味道。小编当时买了一个紫薯口味,一个黑芝麻口味的,紫薯口味还保持着紫薯的甜味,黑芝麻口味的还留着芝麻香,因为是在热油中炸过,咬下去有一丝酥脆,不过里边的馅料却是软糯的,非常香甜。
耳朵眼炸糕,需趁着刚炸出来,还有热乎劲儿的时候吃,才能显得味道纯正,出锅的炸糕,金黄酥透,色香味俱全,一口咬下去,里边的层次感分明。黄色是炸成焦黄色的外皮,白色是糯米皮,有嚼头,而且不粘牙。
不仅如此,天津的耳朵眼炸糕还是拍照合影“神器”,它的外形极具特点,金灿灿的,像一个自带光源的小太阳,放在手上,给人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
小编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最初的疑惑,它明明也没有“耳朵眼”的形状,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炸糕店最早的位置,是位于天津北大关东侧一条狭长的“耳朵眼胡同”旁,久而久之因为店的地址,大家就都这样叫了。
如果您喜欢甜食,来天津游海河、看天津之眼之余,不妨来品尝一下耳朵眼炸糕这一富有津门特色的小吃吧!
如果说天津的特产是什么,那么肯定很多人都能够想到狗不理包子,毕竟狗不理包子可是天津最有名气的特色美食之一,曾经能够和北京烤鸭齐名,不少成功人士都视吃过北京烤鸭和狗不理包子为荣。当然了,最近这几年,喜欢去吃狗不理包子的朋友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因为不管是味道还是价格,都渐渐被其他的包子给追了上来。
除了狗不理包子之外,天津作为国内知名的美食城市,还是拥有着相当大量的知名美食,比如说什么腐乳肉、麻花、耳朵眼炸糕、久负盛名的锅巴菜,以及最让老天津人喜欢的水爆肚了。这个水爆肚在天津北京等地方都很有名气,算是这边的地域性美食,拿来下酒非常合适,那些小酒馆小吃摊还有各种饭店,都能够看到这种美食。
那么今天呢,我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这家号称天津卫排名之一的水爆肚,他们家据说是天津本地口碑更好的店铺之一,在这边已经开了十几年,无数老天津人都特别爱来他们家吃饭,这个水爆肚那更是得要抢着买,甚至还有人专程向老板预约。实际上,天津人对于这种老资格饭馆是真的很中意,因为天津人本身就爱吃,一家店可以价格贵,可以位置偏,可以服务不太好,但是这个味道必须出色,所以想要得到天津人的认可其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家店的名字叫做“知味斋”,想必很多天津本地人对于这个名字都是相当熟悉的了吧,这家店的位置很好找,就在和平区昆明路这边,他们家店面可不小,店内非常宽敞,能够同时容纳好几十位顾客用餐,不过他们家没有什么服务员,基本上一直都是老板亲自过来招呼客人。整体的环境十分不错,十分干净整洁,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污渍。
他们家的这个水爆肚确实太好吃了,首先这个肚子都是新鲜牛肚,上面放了点天津人更爱吃的麻酱,再加上一些辣椒,底下再来点香菜,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开。他们家这个水爆肚不要搅拌,直接沾着酱吃,口感相当脆爽,一口吃下去嘴巴里面全是麻酱和牛肚本身的香味,吃起来那真的是相当过瘾。
他们家据说每天因为客人太多,老板准备不了太多的原材料,所以一直都是 *** 供应,大家要是也想来品尝一下的话,那可一定得要早点过来才行了。
“耳朵眼”堪称天津三绝良心,虽比小摊炸糕略贵,但价格并不离谱津门“三绝”,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都是百年老店,在当下来看,名气更大的是狗不理包子,全世界人都知道;经营意识最强的是桂发祥麻花,已是上市公司;最亲民的是耳朵眼炸糕,是目前天津除了煎饼果子之外,少数能不输于全国各地小吃的一种天津风味,是外地人来天津必吃的小吃,保持了小吃的本色。
清末光绪年间,小贩刘万春在北大关、鼓楼一带走街串巷,现包、现炸、现卖黄黏米面炸糕,人称“炸糕刘”。1892年,刘万春跟外甥张魁元爷儿俩,在北大关东侧“耳朵眼胡同”旁买下一处小门脸房,开了“刘记炸糕铺”。30年代,刘万春给“刘记”起了个字号叫“增盛成”,但这个字号不好记,反而是旁边“耳朵眼胡同”辨识度更高,炸糕出了名,天津人直接管它叫“耳朵眼”。
任何一种小吃,要想扬名,最关键在于选料和操作工艺。耳朵眼炸糕的选料、配料、手工操作都有严格标准。首先来说是黄黏米,要用天津杨村河西务一带的北河、津西霸县一带的西河两地的黄黏米,非上等不取,非黏品不要,在水里泡涨之后,用石磨磨成糊状,装在布袋里,经淋水、发酵后,兑好碱,做成面皮。
天津出产的朱砂红小豆煮烂,用细铜丝罗搓沙,加入熬好的红糖汁,一斤朱砂红小豆兑一斤七两五钱红糖,加入玫瑰、桂花,炒制成豆沙馅,口感细腻、沙甜。
炸的时候是重点,要用全部的小磨香油,这还真不是吹,有史可查。温油下锅,勤翻勤转,改大火炸透,一不能焦糊二不能漏馅,色泽金黄,外皮上还要有“爆刺儿”,吃起来外皮酥脆不艮,内里柔软糯粘,豆馅细甜爽口,别有风味。刘万春还琢磨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标准,如兑碱标准、时间标准、火候标准,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真可谓精工细作。
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商业部门为耳朵眼炸糕铺修缮了店堂,楼下加工,楼上卖座。天津市成立油脂公司、食品公司、粮食供应公司,这些公司为帮助饮食行业保持食品特殊风味,供应了必需的材料,因为耳朵眼炸糕必须用芝麻香油炸,才能保持老味道,所以物资部门专门为“耳朵眼”特批供应香油,当时炸糕卖九分钱一个。
60年代经济困难,传统投料的香油被杂油、杂豆取代,操作也日渐粗糙,耳朵眼炸糕质量下降,失去了风味特色。直到1978年,天津市饮食公司正式将店名定为“耳朵眼炸糕店”,逐渐恢复传统。
仍有不少老顾客反映,耳朵眼炸糕的传统特色风味还没有完全恢复,不如过去味道好。“耳朵眼”回应,事实确是如此,原因主要是原材料供应不足,过去耳朵眼炸糕店用的香油、黄黏米一直由粮食部门专门供给,现在没了,只能用江米代替黄黏米,豆油代替香油,甚至使用棉籽油。60年代以前炸糕售价每个九分钱,可是80年代价格压到七分钱,和其他炸糕铺价格一样,想提高质量也不容易。
但耳朵眼炸糕店仍在努力改进,每100个炸糕的投糖量,由二斤增加到三斤,用油由一斤六两增加到二斤半。聘请了退休老职工担任技术指导,把钢磨换成石磨,使磨出的江米面质地细、有粘度、起酥皮。每锅由下炸糕300个减少为160个,实行水磨发酵、煮豆过绞刀、熬糖炒馅、温油下锅等传统操作 *** ,炸糕皮面外酥里粘、豆馅黑细香甜,风味特色日渐突出。不过恢复风味也意味着涨价,耳朵眼炸糕优质优价,一两一个,售价一毛一分钱。
80年代是耳朵眼炸糕的第二个黄金期。1983年年底,天津市举办优质食品展销会,有349种食品参加,评选出更佳食品10种、优秀食品21种。更佳食品包括:耳朵眼炸糕、大福来锅巴菜、桂发祥麻花、芝兰斋糕干、明顺斋烧饼、川鲁饭庄什大酥、桃李园饭庄宴席点心、塘沽大众饭馆如意年糕、起士林餐厅大板巧克力、狗不理包子。
当时,耳朵眼炸糕店每天接待近2000名顾客,其中不少人是外地游客。因为炸糕铺不设座位,只好举着炸糕在路旁吃。后来炸糕铺压缩了制造室,腾出房间,摆上四张餐桌和椅子,装了吊扇,提供了一个小店堂,可以坐下来吃东西了。
为了让老百姓能就近购买,“天津三绝”还分别在各区建立分号,桂发祥麻花店建立了六个分号,狗不理包子铺设立了五个分号,耳朵眼炸糕店设立了八个分店。
这段时间耳朵眼炸糕大受欢迎,甚至出现了“炸糕黄牛”。七八个小玩闹守在河北大街耳朵眼炸糕店门前,每天清晨五点钟店门一开就挤上去,四个男的排队,三个女的轮流夹塞插队,一共要买100多斤炸糕。那时候耳朵眼炸糕店每斤炸糕售价一块八毛,“炸糕黄牛”转手卖两块五到三块,每人能赚十几块钱。炸糕店将一次限购由五斤改为三斤也没用,规规矩矩排队的顾客和售货员都十分生气,售货窗口数次关闭,但窗口只要一开,“炸糕黄牛”就会挤上去,非得等他们买够了数,售货窗口前才能恢复正常秩序。
90年代初,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司,又办起了耳朵眼饭店,建成了耳朵眼食品厂。1997年,耳朵眼炸糕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华名小吃。“耳朵眼”还曾跨界生产麻花,独创了“耳朵眼豆馅酥条麻花”,选用优质面粉、白砂糖、特级植物油为主料,配以芝麻、葡萄干、核桃仁、青梅等八种小料,经十六道工序加工,酥脆中带有豆馅的软嫩清香,不过术业有专攻,老百姓吃东西也认牌子,耳朵眼麻花不伦不类,最终销声匿迹。
现在的耳朵眼炸糕,个头比以前小了,四五块钱一个,装在一个印着商标的纸袋里,是不是用黄黏米,是不是用香油炸的,操作流程变了多少,都不太好说。但平心而论味道还是不错,足以与全国各地的小吃PK。虽然比其他小摊上卖的炸糕稍贵,可也没那么离谱,可以说是天津“三绝”的良心。
天津炸糕,除了“耳朵眼”,还有一种陆记烫面炸糕,也是老时年间传下来的,顾名思义是用开水烫面,揉光揉熟了,下剂包馅炸制,呈老红色,面软而不粘牙。当年繁华程度可与南市三不管匹敌的河北鸟市,曾盛传一句话:“郝益谦的肉饼两层皮,陆一万的炸糕吹糖人。”后半句的意思是说,陆记的烫面炸糕跟吹足了气的“糖人”似的,看着就有食欲,吃起来更是酥香可口。80年代十月影院旁风味饮食一条街上的利民粘食部,也经营传统炸糕、切糕、麻团、凉果、驴打滚,也是名声在外。
其实炸糕并非天津独有。广东有一种擂沙汤圆,跟炸糕差不多,只是不用油炸;青海西宁水井巷的何家油炸糕,福建上杭油炸糕,都有些名气;东北地区、山西、河北、内蒙也都有油炸糕,分豆馅、糖馅、菜馅三种,吃起来也是外酥里嫩,回味无穷。但说实话,都不如天津“耳朵眼”。(文:何玉新)
早在清朝,天津就有食都之称。津菜更是以宫廷菜、商埠菜、公馆菜、宅门菜和家庭菜著称。津门物产丰富,更盛产鱼、虾、蟹,因此“津菜”厨师对烹制河海水产品极为讲究。各类原料均按季节选取,数十种烹调技法无所不有。多种原料搭配入肴的菜品,不仅色泽协调,且讲究荤素搭配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就来看看天津10大特色美食,本地人视为美味,为何难出本市?
1、四碟捞面
“四碟捞面”绝对是天津的特色美食。全国其他地方吃面都是以面条为主,唯独天津人吃“四碟捞面”其实是以吃菜为主,或者说是菜、面并重。所谓“四碟捞面”一般是指用四种炒菜拌着吃的打卤面。四种炒菜分别是炒合菜(炒鸡蛋)、香干肉丝、黄瓜虾仁、糖醋面筋。再加上黄瓜丝、豆芽菜、菠菜、青豆、黄豆组成的“菜码儿”,简直就是一顿丰盛的大餐。
吃四碟捞面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面只能盛一碗的1/3或是1/4,不然浇上卤子、霍上菜,再配上面码,就是大大的一碗,胃口小点儿的肯定超负荷。这种吃面条的 *** 天津之外几乎没有。
拌面的“卤儿”,一般是用鸡蛋、肉片、黄花菜、木耳等 *** 的,也非常的新鲜。“逢喜事,吃捞面。”是天津人传承数百年的习俗。面条在天津就是“喜”字的代表。“四碟捞面”这种热热闹闹吃捞面的方式正好契合喜庆的气氛。
2、什锦火锅
老天津人管火锅叫“锅子”。这是传统天津家庭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菜。过去天津人不怎么吃“涮锅”,一提到吃“锅子”一般指的都是吃这个什锦火锅。什锦火锅内容十分丰富,通常用白菜、粉丝垫底儿,上边放上炸山药、木耳、蘑菇、面筋、扣肉、大虾、鱿鱼、丸子、鸡蛋等等多种食材。食材都是事先加工好的,用炭火烧开就能吃,冬天的傍晚全家围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什锦火锅,想想就很惬意。
3、全爆
这道菜应该来源于鲁菜,天津人爱吃“海味”,这道菜在天津“发扬光大”是过去天津大小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全包里边材料十分丰富,虾仁、鸡肉、猪肉、鱿鱼、黄瓜……荤素搭配、海陆空齐全,炒的时候还要加一点鲜奶,味道十分鲜美独特,说着都馋。
4、香肠
天津的香肠也非常有特色。天津近代曾经是华洋杂处之地,天津人的饮食文化里吸收了不少外国的元素。其中爱吃香肠就是其中之一。最有特色的香肠我认为是“玫瑰肠”。玫瑰肠是以新鲜猪后腿精肉加入玫瑰香酒和香料做成的。成品呈玫瑰红色,味道鲜美,咸中带甜,有淡淡的玫瑰香味,使人胃口大开。
天津“老火腿”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香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白楼一带的租界地开起了很多西餐风味的食品店。其中有一家波兰人开的“米各士肠店”,专营各种口味欧式香肠。后来为招揽顾客,店主人试制了新型口味的火腿肠,口感滑嫩鲜香、咸淡适中,颇受市民欢迎。现在吃到的“老火腿”的配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改进形成的。这种香肠非常有特色,口感比哈尔滨红肠和青岛火腿都要软,而且没有蒜味和烟熏味,吃起来更爽口。
5、津味素馅
“津味素馅”其实是近些年才有的名称。但是这种做法一直都在天津流行。是一种天津非常有特色做饺子、包子等面食的调馅的 *** 。原料有大白菜,绿豆芽,香菜、香干(豆腐干)、粉皮、油面筋等,还要调上麻酱和腐乳,利用麻酱的黏性使各种原料附成一团不散,而且口感酱香。
津味素馅水饺,豆芽的脆、香干的弹、芝麻酱和酱豆腐的香……混合在一起的独特味道。是天津人过年期间必吃的一种饺子。天津的炸“卷圈儿”和其他地方的馅料也不一样,也是用“津味素馅”做的,吃起来,豆芽的口感非常爽脆。天津著名的素包子就是津味素馅的。
6、锅巴菜
天津好吃得有很多,但锅巴菜永远是我内心的之一名,没啥理由就是自己喜欢吃。市区内随便找个早餐铺就可以吃到,要是想显得高端一点可以去大玉米地下一层,四块钱一碗,一定要加香菜,没有香菜的锅巴菜是没有灵魂的锅巴菜。况且,煎饼果子你在全国各地还能看到,锅巴菜我保证全国就此(天津)一家,到隔壁帝都都找不到卖的。
7、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从小到大,去吃都是吃,就是别人花钱,自己肯定不会花钱吃。这狗不理在天津有几年可没少做某些人的据点,(尤其水上北路那家,旁边的夜总会服务1万起,1万只算暖场。最讽刺的是,水上北路往西走到头,是周邓纪念馆,往东走到头是天塔)。一卖包子的,弄到这么个段位,那里卖得早就不是包子了。天津好吃的包子有的是,每天都吃一顿一年不带重样的点心,比狗肉好吃还便宜的数不胜数。
但是在五六十年前,我亲戚来天津,吃到了狗不理包子,念念不忘,太香了!据我亲戚描述,包子咬个口能见到一团透明的油脂包裹着小小的肉馅儿,咬一口满嘴油。那时候大家的饮食都清淡,一般的水煮青菜连盐都不舍得放多的。所以我亲戚觉得浓油赤酱的天津菜非常好吃,狗不理包子也是他心目中天津美食的代表之一。
8、八珍豆腐
八珍豆腐是只流行于天津的正宗天津菜,就是出了天津基本吃不到的那种菜。正宗的八珍豆腐是南豆腐辅以海参、鱿鱼、蛤蜊肉、虾仁、牛蹄筋、鸡胸肉、玉兰片(笋片)等炒制而成,这里八珍是泛指,可以根据口味自行调整,比如可以加入里脊肉、蟹 *** 或者香菇等任何你爱吃的辅料。印象里装盘的时候,盘子一定要大,要有生菜铺底,饭馆里一般为了好看都会这么做。
9、 *** 花
喜欢甜口得到了天津,就不要错过这里的 *** 花,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这里的百年老字号。也是“天津三绝”之一,这家老店在十八街这条巷子里。麻花香脆酥甜,取材精细。来天津旅游的可以带一些送给亲朋好友哦,带回去不容易变质,而且也方便携带。
10、炸糕
接下来就是“天津三绝”的最后一个,耳朵眼炸糕,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店铺紧挨着耳朵眼胡同而得名,炸糕选取上等的黏黄米经水磨后发酵,然后用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糖汁炒制成馅料,包好后下油锅,炸出来外皮酥脆,豆馅香甜。
结束语
我觉得天津更好吃的就是早点,不需要到名店去吃,马路边或小区里的早点摊子也可以做得很好吃。如果搭配得好,就相当于给美味加一个平方。大饼加果子配云吞,大饼要买层多柔软的,果子要炸得蓬松金黄的(其实有点偏橘黄色),云吞是三鲜馅的汤是高汤且配有虾皮、冬菜、紫菜、香菜,再淋一个鸡蛋进去。
窝窝头果子配豆腐脑,窝窝头要松软金黄的(这个真的是金黄只是没有那么闪亮亮)。豆腐脑也叫老豆腐,汁水也是用鸡汤熬制的,浓稠喷香,豆腐白 *** 嫩又不失弹性。
油酥烧饼配锅巴菜再加一碗豆浆。油酥烧饼是用酥油和面,经过反复揉捏再放进烤箱里翻转烧烤制成的一种小饼,外酥里柔,趁热吃香到不行。豆浆要石磨磨出来然后大锅熬制的,不是那种豆粉冲开了放在锅里装模作样的。
煎饼果子配豆浆。煎饼果子是天津最有特色的小吃,讲究用绿豆面摊皮,里面卷果子或者果币儿(我不知道这个音是什么字,对外地人来说也叫薄脆)然后撒上香葱香菜芝麻孜然粉抹上面酱和酱豆腐。
除了煎饼果子、罾蹦鲤鱼、八珍豆腐之外,再说下打卤面,老北京的炸酱面咱是比不过,但是天津的打卤捞面也有自己的风格,这东西可繁可简,简单到夏天,晚上,打好卤削根黄瓜把面一下这就是一顿饭;复杂到吃一顿饭,卤子自己打,八个菜码,还得搭配炒菜,一般是木鸡肉、炒香干、糖醋面筋、炒虾仁,别问我为什么想念,一般只有天津人结婚时中午那一顿饭才有的吃。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你最喜欢吃哪种美食小吃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下,祝大家在2021年里身体健康,财源滚滚,再见!
百年老字号,不好吃还不让人说?作者:沈三万老沈
2020年,狗不理包子的多事之秋。
5月,刚从新三板退市;近日,再起波澜。
狗不理包子
9月11日,北京日报消息,一位网友拍摄的狗不理包子店的探店视频引起热议。视频中,该网友在狗不理包子店进行了消费,吃过狗不理包子后表示,厨房有剧烈咳嗽声,酱肉包特别腻、没有用真材实料;而猪肉包则是皮厚馅少,面皮粘牙。总之,不好吃。
本来只是一则普通的探店视频,却因为被探店的“王府井狗不理店”的回应而起了掀然 *** 。
王府井狗不理店表示,餐厅已报警,该视频涉嫌侵犯餐厅的名誉权,餐厅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 *** 媒体法律责任。但律师表示,这则视频属于消费者的主观体验,不应被认定为侵权。同时,律师认为,餐厅的声明过于强硬,在这个事件中没有就服务不周之处诚恳致歉,是一个危机公关的典型失败案例。
当日凌晨,王府井狗不理店删除了餐厅发布的声明,同时注销了微博账号,网友无法再搜索到“王府井狗不理店”的用户信息。
一时间,吃过狗不理包子的网友们沸腾了:包子不好吃还不让人说了?
作为没吃过的老沈,关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狗不理包子究竟好不好吃?
几位天津本地的朋友对老沈表示:“没有一个游客在天津不会去吃狗不理包子,也没有一个游客在吃过狗不理之后没留下心理阴影,总之我们本地人没事不会去吃。”
天津朋友的“哏儿”,令老沈佩服!
那么,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沦落至此,究竟为何?
狗不理到底好不好吃?
“天津三绝”,震耳欲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撑起天津旅游业的三大美食IP。其中,狗不理包子独占鳌头,国民度远胜其他两位。
创办于1858年的狗不理包子,是真正的“百年老字号”,距今已有162年历史,以皮薄、料足、十八个褶闻名于世。2006年,被列为“中华老字号”;2011年,“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 *** 技艺”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狗不理包子都是天津包子界的荣光。它甚至奠定了天津包子的基础,使所有传统天津包子都向“一拱肥半发面”、“十八个褶子”以及“水馅儿”这三大标准看齐。
但近年来,狗不理包子每况愈下,遭遇了“品质”、“口碑”齐下滑的双面危机。
价格太贵,是狗不理包子遭遇的之一个舆论讨伐。
- 6月,据新华报业网消息,近年来,“狗不理”走上了高端消费路线。一只传统的猪肉包卖到了12元,一只吉品三鲜包更是卖到了35元的“天价”,一顿消费上百元已是常态。
- 8月,狗不理集团副总经理、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营曾对此正面回应。其表示,狗不理传统猪肉包大屉每笼8只售价46元,现场表演蒸制竹笼小屉单只12元,蟹黄包每只18元,从2005年至今15年没做过任何涨价调整,以上核算价格在2005年已经天津市物价局备案。
然而,这一回应却并未得到多少认同。12-18元一个的包子,怎么也算不上“便宜”。大名鼎鼎的庆丰包子铺,单个包子价格也仅仅是2-3元起步。同时,这也反应了全国狗不理包子长期存在的价格不统一现象。
那么,高价是否带来了高品质呢?
目前看来,并没有。
据北京商报调查发现,狗不理集团实体餐饮频频关店,十年间,仅在北京地区,旗下酒店、餐馆已减少11家。2019年,狗不理在财报中坦诚了自身存在的经营风险,狗不理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天津,销售额及经营成果65%左右均来自于天津地区,短期内公司产品销售市场仍将以天津地区为主,业绩增长受到一定限制,经营风险亦相对集中。
另一方面,5月13日,据时代周报走访调查显示,狗不理包子的“口碑下滑”,则是它的另一大隐忧。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李女士表示:“狗不理还不如街边几元一个的包子美味,我身边的天津人就没人去(狗不理),它就是专门开在旅游景点坑游客的,买一次就不会再有下次。”
分析师表示,口碑的问题是需要狗不理引以为戒的,因为老字号本来就应该是靠产品口碑取胜,失去这一核心则优势不再。
在品质和口碑遭遇质疑的同时,狗不理包子的另一项举动,也引起了诸多侧目:对资本市场的热烈拥抱态度。
2012年初,狗不理母公司天津狗不理集团出现在了排队IPO上市的队伍中。然而,经历两年上市征程后,2014年, *** 发布公开发行股票申请终止审查企业名单,狗不理集团赫然在列,这意味着狗不理集团此次A股IPO暂时失败。
但狗不理包子并没有停止上市的脚步。
在IPO宣布失败的第二年,狗不理集团再次推动子公司狗不理进军新三板。2015年,狗不理在新三板上市。接连两次无间断地尝试上市,隐射出狗不理对于资本的渴望。
2020年5月11日,狗不理包子从新三板“退市”的新闻曾经造成了刷屏效应。其实,严格来说,狗不理不是“退市”,而是“主动退市”。5月8日,狗不理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 *** 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终止股票挂牌的申请。换言之,它并非是因业绩等原因被摘牌,而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对资本的“渴望”二字。
业内人士表示,狗不理虽是主动终止挂牌,但其中不乏有无可奈何的成分。新三板主要是中小企业聚集地,投资者关注度不高,挂牌每年还需维护费用,反而成了累赘。
2017年,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曾对热烈拥抱资本市场这一行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认为,在资本和股权上一定要灵活,那就是借助于资本发展,借助于品牌来增加其他的产品。
2020年8月,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营表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加大了,注册制从科创板、创业板逐步推行,未来将实现全面覆盖,这些金融改革都给市场上优质企业很多机会,我们狗不理食品公司正在筹划在合适的时机申报在A板首次发行股票上市。
可见,狗不理包子对资本市场依旧“雄心壮志”。未来,其是否能在资本市场“如愿”,也吸引了各方关注。
一定有人会好奇,作为百年老字号主打产品的狗不理包子已经遭遇了品质和口碑的双下滑,为何还有底气频频冲击上市?
事实上,在新三板上市期间,狗不理食品主营业务已经不是餐饮,而是速冻面米食品、气调常温保鲜包子、糕点、酱卤肉制品、各种礼盒等,属于二次加工的方便食品。
据狗不理食品2019年年报显示,速冻包子是其主营业务。2019年速冻包子营收6398.6万元,占总营收的41.34%,另外,面点礼包、酱卤肉制品占比为20%左右。
这既给了狗不理“利”,也给了其“失”。
“利”的是,目前看来,“狗不理包子”更多成为了集团打开市场的一个品牌,而非贡献业绩的主营业务,即使狗不理包子遭遇市场遇冷,短期内对集团的影响也有限。
“失”的是,被消费的老字号品牌总有情怀被消费光的一天,当“狗不理包子价高质差”的风评通过口口相传形成人们对老字号的固有印象,该集团旗下所有产品都将受到这一风评的影响,长期而言十分不利。
当消费者从狗不理包子店,买到的是“高傲的态度”、“天价的产品”、“不尽如人意的质量”,恐怕谁也不会成为“回头客”。
朋友们,您吃过狗不理包子吗?
天津古文化街的这款小吃你被“坑”过吗?很多人闻名而来失望而归中国的美食小吃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中国的哪个地方,都是有着当地的一些美食小吃。无论去到中国的哪个地方,那都是不可能被饿到,当地的一些特色美食,就足以让你吃撑了,而且很多地方的美食,不仅美味,还非常出名呢。
现在很多人都是吃货,对于美食那都是没有抵抗力的,而很多人对美食也是很有追求,特别是对一些出名的美食,那就更加有向往了。说起天津的美食,相信很多人就会想起狗不理包子了,这只是天津美食的“三绝”之一,其他两种是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这狗不理包子和麻花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而这耳朵眼炸糕,相信很多人就只是听说过名字,而没吃过吧。这耳朵眼炸糕位于天津的古文化巷附近,很多人都会慕名去吃,毕竟它的名字就很吸引人,有时耳朵有时眼的,有些人就感到好奇了。
很多人之一次听说这耳朵眼炸糕,就会感到很新奇,但其实,这名字的由来跟它的味道外形等等都是没关系的,全是因为这炸糕一开始的贩卖地点是在耳朵眼胡同,所以才因此得名。这种耳朵眼炸糕在小妖看来,那就是很普通,用黄米面制成的,里面馅料为红豆馅居多。
虽然这种耳朵眼炸糕很出名,但其实是很普通的,而它的价钱是一个3.5人民币,这也不算是非常贵。很多人都就会慕名去吃这耳朵眼炸糕,但是大多都是失望而归了,因为这炸糕就是超级普通,只是名声大而已,没什么特别,反正小妖吃过就觉得很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呢?
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天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情。总结起来,就是有“八大怪”。
哪八大怪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之一怪:婚宴酒席下午摆
北京的婚宴酒席,一般在上午摆;天津的婚宴酒席,一般是下午摆。
据说,这种习俗与天津的码头文化有关。天津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水陆码头。人们上午要忙乎着装船、卸货,做生意的人也是如此。到了下午,船只离开了码头,人们才有空余时间来举行婚礼。
第二怪:生了孩子姥姥带
这里的姥姥,指的是母亲的母亲,南方人称为“外婆”。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夫妇都要上班,生了孩子,要么请保姆,要么交给爷爷奶奶带。可天津人不一样,他们是姥姥带。
原来,在天津,母亲疼爱女儿,丈母娘疼爱女婿,是非常有名的。孩子出生前后,最忙的就是姥姥了。这样做,也方便母女沟通。毕竟,婆婆与媳妇没有血缘关系。可是,孩子到底是爷爷奶奶一脉相承,哪怕是姥姥一手带大了,还是跟爷爷奶奶最亲近。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歇后语:“糊涂姥姥瞎障姨——白疼。”
第三怪:给人指路左右拐
外地人到了北京问路,指路人会给他知名具体的方向,是朝东走,还是朝西走。到了天津,指路人会告诉你是朝左拐,还是朝右拐。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津的道路沿着海河发展,没办法像北京那样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而是七弯八拐。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区分东西南北。指路时不好告诉别人往东往西,只能说是左拐右拐了。
第四怪:观众捧哏不上台
天津是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相声的发源地之一,就是天津。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高英培、马季、冯巩、牛群等著名相声演员,都是从天津走出来的。
天津人诙谐幽默,自带段子功能。他们经常在茶馆里听相声,一来二去就背熟了台词。等相声演员在上面演出时,他们在下面捧哏、叫好、起哄,把气氛烘托得相当热闹。
刚才说到冯巩、牛群等著名相声演员,勇哥是他们的忠实粉丝呢?当年,他们作为黄金搭档,创作、表演了许多经典的相声作品。我隆重推荐大家看一部他们的经典作品《小偷公司》,直接在今日头条APP上搜索即可:
第五怪:本地三绝无人睬
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不过,天津本地人极少买这些小吃。因为它们似乎是专门为外地人预备的,价格很贵,而且味道也没有传说中的好。
天津本地人最喜欢的小吃,是煎饼果子。此外,还有大饼果子、卷圈、锅巴菜等。这些小吃价格亲民,味道地道,比天津“三绝”强多了。
第六怪:想吃海货借钱买
天津是一个沿海城市,盛产各种海鲜。天津人也特别爱吃海鲜。菜市场中都有售卖鱼虾的摊位,至于海鲜市场更是常年火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过去,天津人生活比较拮据,有时候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吃海鲜了。怎么办呢?那就借钱吃呗。宁愿日子过紧一点,也要吃上海鲜,不然被街坊邻居瞧低了,伤了面子。于是,就有了“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这一句充满天津特色的“俏皮话儿”。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借钱吃海鲜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还了。
第七怪:说话吃字难明白
天津人说话,是有名的“能短不长”。普通话里的“冰糖葫芦”,到了天津就变成了3个字,“糖葫芦”。接着演变成两个字“糖堆(儿)”。最后干脆变成一个字“堆(儿)”。普通话里的“派出所”,到了天津就变成了“派所”。普通话里的“百货大楼”,到了天津就变成“百大楼”。不是天津本地人,一定听不明白这说的是啥?
这种说话时省字的现象,天津人称之为“吃字”。这是因为,天津人说话嗓门大,语速快,很容易将字吃掉。
第八怪:一提国安倍澎湃
天津有一支足球队,叫“天津泰达”。北京也有一支球队,叫“北京国安”。这两支球队,都是中国足坛的老牌劲旅。由于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相近,人们喜欢将这两支球队的比赛称为“德比”。因此,两队的交锋显得分外激烈,球员冲突不断。
在场外,天津泰达的球迷和北京国安的球迷,自然也针锋相对,从网上到线下,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天津球迷面前提到“国安”两个字。
【参考资料:《天津八大怪》等】
在天津,好吃的东西可太多了,要说在天津排上名号的,除了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就属耳朵眼炸糕了。
1
天津炸糕为嘛这么好吃
天津人爱研究吃的,是从老辈人传承下来的喜好。
用天津本地出产的红小豆糗成豆馅。这种红小豆皮薄沙细口感好,加优质红糖,在锅内熬汁炒成豆馅,凉后做馅心。
一个炸糕用二两至二两三钱的面剂做成扁圆面皮,裹入一两左右的豆馅,收口,轻压成扁球形,下130°C热油中炸制,勤翻勤转,至两面金黄即成。
出锅的炸糕,金黄酥透。色、香、味、形俱佳,咬一口后,黄白黑三色分明。
黄的是炸成焦黄色的外皮;白的是糯米皮料,有嚼头,不粘牙;黑的就是豆沙馅,绵软香甜。
天津炸糕,作为天津接地气,又拿得出手的小吃,买上一块炸糕,捧在手里金灿灿的,像极了放着光的小太阳。
在天津的你有没有吃过这样的炸糕?
2
天津炸糕为嘛这么厉害
天津有名的小吃,比如包子、麻花、炸糕,单拿出来放眼全国,都不算什么稀奇的美食。
但是,在卫嘴子天津,这味道可就不一般了!
您往那耳朵眼炸糕店门口看看,不管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想买炸糕,那就是要排队。少说也要等上10多分钟,才能买得到。
天津耳朵眼炸糕和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不同,同是特产,炸糕可是本地人一直偏爱的零食。
要知道,在早时的天津,炸糕作为和煎饼果子、油条、卷圈、嘎巴菜等众多早点的一员,占据着天津人早餐时的胃。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炸糕从早点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天津人任何时段都想买来尝尝的小吃呢?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天津炸糕,是如何“上位”的。
3
天津炸糕竟是宫里传来的
比起那些民间美食,炸糕却是个有背景的小吃。
最早炸糕并不叫炸糕,而是粘豆包,对,就是东北人吃的那种。当然,那时候粘豆包还没有下过油锅。
后来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而满人钟爱的传统食品粘豆包,也随之被带进了皇宫大内。
御厨们开始对粘豆包绞尽脑汁进行改进,终于他们把豆包给炸了。没想到炸过的豆包这么好吃,还受到了皇亲国戚们的夸奖。
后来,有的御厨告老还乡,炸糕的手艺就是这么被传承了下来。看似简单的炸糕 *** ,没想到竟然被传承了这么久,一直延续至今。
这对于一种小吃来说,本身已经非常不易了。
4
百年炸糕,独占鳌头
1900年清末,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炸糕,作为一味小吃,相比动荡的时局,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但是正因为这样,炸糕才得以保存至今,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
民国时期,不到18岁的刘万春为了生计卖起了炸糕。
他没有钱,便只能东拼西借凑了些钱,买了一尊小石磨、一口锅,一个小火炉和一辆手推车,走街串巷地吆喝,现包、现炸、现卖。
再到后来,耳朵眼炸糕店的之一代掌柜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八尺见方的门脸,挂起“刘记”炸糕的招牌,办起了炸糕店。
这就是天津耳朵眼炸糕的前身。
最早因为炸糕店所处的位置,位于天津北大关东侧一条狭长的“耳朵眼胡同”旁,来到这里购买的民众,常常要在这条窄窄的胡同中排队购买炸糕。
久而久之,以地闻名,风趣幽默的天津人,再互相说起刘记炸糕的时候,就开始说“哪家?就是‘耳朵眼’那家的炸糕嘛!”一来二去,名字就叫响了。
到了1983年,因为其远近闻名的热度和受欢迎度,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胡子昂先生正式为其提写店名:耳朵眼炸糕。
5
爱炸糕,更爱传统美食
和百余年的炸糕相比,天津这座城还有着数量可观的百年老店。它们有的是美食,有的是手艺,有的是一种习俗与文化。
天津人对传统手艺的喜爱,让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自发的去传承和发扬。
这些带有历史痕迹的产物,无一不在向大家诉说着自己沧桑的巨变和让人惊呼的匠人精神。
也正是有了这些美食的存在,才让天津的文化底蕴变得浑厚有力,时至今日依然吸引着无数天津人和中外游客的前来品尝。
天津小吃的魅力,早就超越了时光,仿佛那些经典依然历历在目,日久弥新。
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会馆:城厢中路12号
耳朵眼炸糕(古文化街店):东马路与水阁大街交口
- end -
编|赵双
转载|天津玩艺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