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文化记忆——腊八粥
鲁先圣
腊八粥又称佛粥、五味粥、七宝粥、七宝五味粥等。用粳米、糯米、麦米、玉米、薏仁米等 *** 而成,全国各地大都流行腊月初八喝粥的风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还有一说是古时有一个年轻人,继承了大量的财产,但因好吃懒做,不善理家,不久就将家产挥霍尽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快过年了,本来要准备各种过年食物,但是他只有粮仓角落里为数不多的一些散落的豆子了。做干粮已经不够,他想只能熬稀粥过年了。他就捡拾起来煮粥。想不到,这“腊八粥”美味无比,非常可口。他于是变卖家产买进各种杂粮熬这种粥卖,并把粥命名为“腊八粥”,几年下来,竟然又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腊八粥”的习俗也逐渐形成了。
据《因果经》、《释迦谱》等佛典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每年腊月初八的“斋僧”和“施舍饮食”就演变成喝腊八粥了。在古人的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提及。陆游有诗:“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人李福也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溜,藉以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八这天,佛教界都要用小米、黄米、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煮“佛粥”,用来施舍穷人。而民间百姓,则在腊八这天将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等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腊八粥煮成之后,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赠送,还要拿出一些施舍给穷人。
在今天,“腊八粥”已经没有了施舍和佛家的任何意味,早已经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分子,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你所不知道的腊八节!腊八节的来历很有意思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今年的腊八节是1月13日星期日,对于腊八节的来历,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详细的科普下吧!
腊八节的由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腊八节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 *** 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腊八”已至,腊八粥是怎么来的?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腊八”已至,腊八粥是怎么来的?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
文/木子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它是春节到来的之一个节令。我们都知道在腊八节这天要喝腊八粥,可是对于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还是一知半解。今天小编就要来说一说这传统节日----腊八节。
古代都有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习俗。先秦时代,人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举行了驱鬼避疫仪式,那时候治病都是击鼓驱除邪祟。同时,在那一天摆出了食物来祭奠神灵和祖先,阵势十分庞大。
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至今,在湖南某些地区还在举办这些仪式。
相传,释迦牟尼也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的,所以佛教为了纪念这位佛教创始人就把腊八节称为“佛成道节”。这就是腊八的由来。
而腊八节在百姓的记忆里是和一位明代的皇帝有关,这位皇帝在年少时期,家里贫寒,常常到寺庙里找吃的,那天天气寒冷,饥寒交迫的他到了一个破旧的寺庙,到处找不到吃的东西,最后在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在那个老鼠洞里找到了红豆、红枣、大米等好多杂粮。
最后用这些杂粮熬了一碗热腾腾的粥,正巧那天是十二月初八,当时他就给这碗粥命名为腊八粥。
他就是朱元璋,后来他当上了皇帝,回想起那时贫苦的日子,却喝到美味的腊八粥于是就下诏书把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在那天都需要喝腊八粥。
而在信佛教的人眼中,喝腊八粥又有其他含义: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修行经历的苦难。于是每逢腊月初八,寺庙里的出家人就会用香谷、小米等煮成粥一来供奉佛祖,表明自己一心向佛。二来把这些粥送给信徒,希望他们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同时,会在这天寺庙里会举行诵经佛会。
对于那些行走僧会在这天到处化缘,百姓给的粮食不同,这些行走僧就将收集到的红枣、栗子、红豆、大米等杂粮煮成了腊八粥,然后送给贫苦的人,所以穷人把腊八粥也叫做“佛粥”。
其实我国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来。起源于宋朝,腊月初八那天皇帝会下令祭祖慰问神灵,祈求来年福泽满满。那时候上到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在这天喝腊八粥。
发展到了清朝,喝腊八粥发展到了鼎盛,皇宫贵族们会向百官赐腊八粥,百姓也会一个家族聚在一起喝腊八粥。
开可是如今文化交流频繁,却出现了崇洋 *** 的现象,年轻人开始忙着过圣诞节、情人节,却忘记了我们的重阳节、腊八节。就连过年也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更不要说其他传统节日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去,腊八对于人们来说是忙年的序幕,不仅要杀年猪、打豆腐,还要开始采购各种年货。现今物资丰富,加之人们工作忙碌,许多人忙年的时间也更为紧凑,不过腊八节这一天,依然少不了来碗腊八粥来应应景。
“说起来,还是小时候吃的腊八粥最香。”40岁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家中吃粥,大多数是白粥,夏天可能会添点绿豆,冬天有时候也会加点红豆,但腊八节这天的粥则要丰富许多,因此记忆尤其深刻。刘女士说,每年腊八节的前几天,母亲都会开始翻腾各种装豆子的瓶瓶罐罐,搜集煮腊八粥的原材料,“我们家的腊八粥一般会放大米、糯米、红豆、黄豆、红枣、花生、莲子,如果能吃到桂圆干、葡萄干,那更是觉得像中奖了一样。”
在腊八节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已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一习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说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可祛疫迎祥;也有说在腊八这天以杂粮豆果煮粥是为了纪念岳飞。过去人们喝腊八粥有诸多讲究,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福德粥”。现在南京的一些寺庙仍保留着在腊八节这一天施粥的做法。(记者 薛玲)
今日腊八,别忘喝粥,你知道腊八节的由来和有哪些习俗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时间过得可真快,又迎来了腊八节!
一、腊八节的由来
按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要在腊月初八腊八节这天早上喝腊八粥。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里面给大家讲了,腊八节喝腊八粥是源于佛教的。当然,这只是来源之一。相传释迦摩尼苦修多年,有一天他发现苦修并不是解脱之道,在他打算放弃苦修,意识消沉的时候,刚好遇到了一位牧女,向他献上了用乳汁和酥油调制的粥,释迦摩尼喝了粥之后恢复了过来。后来,释迦摩尼在沉思之中得以“成道”,而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为了纪念此事,佛教会在这一天举行仪式,煮粥来供应释迦摩尼。被佛教称为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还有一段记载,比如,在《礼记》中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实,也是在说腊八节的起源。这里说的“伊耆氏”是一个部落的名,大意是说,“伊耆氏”这个部落是最早过腊八节的,他们在每年的十二月份,在万物中搜索能够吃的东西,去打猎。然后,带回来做食物。
二、腊八节的习俗
1、祭祀
古代人们为什么要在腊月祭祀呢?是因为,腊月是年岁之终。并且,古代是农耕社会,主要的工作就是劳动生产,到了腊八正好是农闲的时候,人们没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出去打猎用来补充食物,弥补粮食的不足。并且,把打回来的野兽用来祭祀,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当然,用我们现代的认知来看,完全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古代人们的认知有限,用这种方式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喝腊八粥
腊八节这天喝腊八粥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过去腊八这天寺院会煮粥来分给穷人吃,被称为“佛粥”。
腊八粥在民间也被称为“七宝五味粥”。并且,我国喝腊八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宋代的时候,腊八这天会做腊八粥来祭祀祖先和食用。
3、腊八蒜
腊八节这天除了喝腊八粥以外,有些地方还会用醋泡腊八蒜。并且,一些北方地区会用饺子粘泡过蒜的醋,非常美味。
4、腊八冰
腊八节的前一天,过去的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在民间还有“来年成不成,就看腊八冰”的农谚,意思是说,腊八这天早上能够采到冰,说明冷空气正常到来了,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倒春寒的天气。相反,如果到了腊八冰层还不是很厚,还很暖和,说明是个暖冬,来年春天发生倒春寒的几率就会增大,对作物生长不利。因此,有了“来年成不成,就看腊八冰”的说法。
5、做腊八豆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会有差异,在安徽省黟县人们会在腊月初八或春节前夕晒制豆腐, *** “腊八豆腐”,是该地民间的传统小吃之一。
6、吃腊八面
腊八节不是所有地方都喝腊八粥的,像北方有一些地区,腊八节这天会吃“腊八面”。是专门挑选一些果、蔬做成臊子,拌着手擀面条吃。
7、粘火勺
在北方民间有“腊八天里太冷了,会冻掉下巴”的说法。因此,人们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主要是以糯米和大米为原料,并以煮熟的小豆芝做馅料,软糯香甜,非常美味。
8、煮“五豆”
煮 “五豆”就是用米和五种豆一同煮,其实也是一种腊八粥,可以在腊月初五和腊八当天煮。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说是吃了“雀儿头”,麻雀就会头痛,就不会再来祸害庄稼。
9、麦仁饭
吃麦仁饭是西宁腊八节的习俗,会在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以及一些佐料同煮,经一夜文火煮熬。
腊八节到了,您那吃腊八粥吗?有哪些习俗呢?期待您的分享!
「民俗」腊八节的来历和传说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来源:中国新闻网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腊八节来临,冬天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围绕着日常生活,喝腊八粥、吃腊八豆腐……将这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一碗粥的历史
腊八粥堪称腊八节的标志性节俗食物。它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雍和宫手捧腊八粥 ***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一般来说,腊八粥里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和各种豆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红豆、绿豆、黄豆等等。
《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 *** 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
后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曾写下一首《豆粥》,夸赞粥的美味。
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节”的由来
在腊八粥的各种名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比较特别,叫做“佛粥”。说起来,这个和腊八节的由来也有渊源。
资料图:晒台上,村民在用玉米、辣椒等食材拼出“腊八喝粥”卡通图片,趣味十足。洪海君 摄
相传,腊八节又是“佛成道节”。据传,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有说法认为,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另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
民俗专家王娟解释,也有人把“腊”解释为“接”的意思,意味着新旧交替,即“冬天过去,春天来临”。腊日的种种习俗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腊八节出现得更晚。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过去有一对年轻夫妻,好吃懒做。腊月初八时,家里断了粮,幸亏有邻居接济,两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面、豆子等煮了一锅粥果腹。
小两口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后,人们也在腊月初八煮粥食用,这个风俗便慢慢地流行起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王娟解释。
吃吃喝喝,不止有粥
除了节日的意蕴之外,王娟认为,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民间常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也往往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
资料图:腊八粥中加入红枣,营养丰富寓意吉祥。 方华彬 摄
“过去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也开始计算一年的收支,别人欠了你多少钱、你欠了别人多少钱,这个时候都要准备把欠债还清了。”她说。
喝粥之外,这个节日还有不少美食,不少名字都带有“腊八”二字。比如人们要腌制腊八蒜,等蒜瓣整体变成翠绿色后,拿来吃饺子、拌凉菜都有滋有味。
此外,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还讲究吃腊八面、腊八豆腐等食物。也有的地方讲究吃“麦仁饭”。
其实,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给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腊八节,你会如何度过?(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记者 上官云)
腊八节:解密腊八节从何而来,又为何要吃腊八粥呢文|虎妈潘潘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又到了中国的传统佳节——腊八节。腊八节一到,意味着年味儿的开始,春节也越来越近了。
腊八节
对于孩子来说,腊八节可是一个让人嘴馋的节日。因为腊八节这一天,我们有一个关于美食的传统,那就是喝腊八粥。
那么,腊八节和腊八粥都有什么来历呢?除了喝腊八粥,在这个温暖的节日里,还有没有别的习俗呢?
在我们为孩子做腊八粥,与孩子一起喝腊八粥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着这个契机,给孩子讲讲关于“腊八”的前世今生,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腊八节
一、腊八节和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这个节日原本是佛教的节日。
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了六年仍然一无所获,他坐在菩提树下打坐,却因为静思时间太长,最后饿晕过去了。
幸好一个牧羊女从这里路过看到,于是就把杂粮和野果用清泉煮了一碗粥给他喝下。释迦牟尼喝了粥力气慢慢恢复了,于是继续在菩提树下面打坐,七天后,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
于是,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成为了佛祖。而腊月八日这天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所以这天又被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
后来,佛教传入了中国。为了纪念释迦牟尼,表达艰苦修行的决心,各地的佛寺就在腊月初八这天举行纪念活动,并且用谷物果实等熬成粥来供奉佛祖,并向人们施粥。
后来,这些用谷物和果实熬成的粥就被人们称为腊八粥。
腊八粥
二、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就是吃腊八粥了。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而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的腊八粥可能都有所不同,而且除了吃腊八粥以外,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腊八节的习俗还有很多。
1、腊八粥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腊八粥一定要用八种食材来熬制,其实,事实上腊八粥又叫做“七宝五味粥”。而我们国家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历史也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腊八粥的做法经过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做法。
比如在山西,腊八粥又被称为八宝粥。是用小米加上豇豆、绿豆、小枣、黄米、大米等等熬制而成。而在山西的东南地区,会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柿饼等等煮粥,又被称为“甜饭”。
又比如在宁夏,人们会在腊八节这天做腊八饭。他们用扁豆、红豆、蚕豆、黄豆、黑豆、大米、土豆等等食材一起煮粥,然后还会在粥里面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的“麦穗子”,出锅后还会在上面撒上葱油,非常的鲜香可口。
还比如在浙江,人们煮腊八粥会用核桃仁、松子、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芡实等一起煮粥。因为有了桂圆肉、荔枝肉等等甜的食材加入,所以,浙江一带的腊八粥是十分香甜的。
腊八粥食材
然而在四川,腊八粥则和四川豆腐脑一样的甜咸麻辣等多种味道,做法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现在四川的城市里,人们所煮的腊八粥甜味的比较多,多是用大米、小米、花生、红豆、黑米、红枣、桂圆肉、黑豆等一起熬煮。
但在四川的农村可能还有一些地方仍然是吃咸味的腊八粥,食材和甜味的腊八粥大不相同。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丁,还有胡萝卜丁一起煮成的。
了解了这么地方风味迥异的腊八粥,我们发现不管腊八粥是甜是咸,还是用五种、六种,或者是八种食材 *** 的,对于人们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喝粥这种形式。
在腊八节这天喝粥,已经成为很多人过腊八节的重要节目之一。腊八粥之于腊八节,就和月饼之于中秋节、粽子之于端午节一样,是这个节日的一个象征。
传统腊八节
2、腊八蒜和腊八醋
关于腊八节的象征性习俗除了腊八粥,还有很多,比如腊八蒜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在腊八节这一天都有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的做法十分的简单,就是把剥了皮的大蒜放在罐子里,然后泡上醋,最后密封上冷藏起来,等到蒜瓣变绿,腊八蒜就做好了。
而泡制腊八蒜的醋因为加入了大蒜,所以和一般的米醋风味有了很大的区别,是人们大年初一吃饺子时的必备蘸料。
腊八蒜
3、腊八面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比如陕西,由于并不盛产大米,所以陕西的一些地方除了喝腊八粥,还有吃腊八面的习俗。
他们用一些果子、蔬菜做成臊子,然后擀好面条,在腊八节这天煮好面条,淋上臊子,就成了腊八面。
腊八面
三、做最适合宝宝的腊八粥
看过了腊八节的习俗,我们知道腊八粥其实没有一种固定的做法,你只需要将家里的谷物、豆类,甚至干果都拿来放在一起煮成粥,都可以叫它腊八粥。
但是,怎样才能煮一碗适合宝宝吃的腊八粥呢?
1、根据体质选择食材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都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其实都有“四性五味”,食物也可以是药物。而在中药中,我们也常常会见到平时常吃的食物,比如山楂、山药等等。
所以,在煮腊八粥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不同体质, *** 功效不同的腊八粥。
比如,小年龄段的宝宝消化能力比较弱,宝妈们在煮腊八粥的时候可以放入小米、大枣、莲子、山药等温中健脾的材料。
又比如,孩子体内湿气比较重,可以加入一些薏米、红豆、茯苓等可以除湿的食材。
再比如,宝宝经常积食,可以在粥里面加入山楂,帮助宝宝消食化气。
2、根据年龄选择食材
对于1岁以下小年龄段的宝宝更好选择小米、大米为主要原料,其他材料的比例可以稍微加少一点,并且品种也不能太多。
需要避免使用宝宝没有吃过的食材,或者容易造成过敏的花生、燕麦等食材,这样的腊八粥宝宝吃了才不会过敏。
而对于1岁以上或者大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在粥里面加入一些果干,比如葡萄干、蔓越莓干等等带甜味的食材,这样可以让孩子爱上带有酸甜果味的腊八粥。
3、粥要尽量煮得软烂
除了食材的选择可以有针对性以外,给宝宝做的腊八粥还要尽量煮得软烂一些,利于宝宝食用,也不会给宝宝的肠胃带来负担。
由于腊八粥中的谷类和豆类等等食材都比较坚硬,所以这里有个小窍门儿。
在煮粥之前可以在前一晚用温水将食材洗干净并浸泡一晚,第二天直接用泡发食材的水煮粥,不仅可以缩短煮粥的时间,还能够使粥更软糯,粥里面的营养成分也不容易流失。
四、腊八节的童谣一起来唱吧
喝了腊八粥就等于过了腊八节了,而过了腊八节就要开始过年了。最后,有一首关于腊八节和过年的童谣,可以和宝宝一起唱起来,有没有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呢?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八节
注: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腊八节来临,冬天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围绕着日常生活,喝腊八粥、吃腊八豆腐……将这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一碗粥的历史
腊八粥堪称腊八节的标志性节俗食物。它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
一般来说,腊八粥里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和各种豆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红豆、绿豆、黄豆等等。
《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 *** 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
后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曾写下一首《豆粥》,夸赞粥的美味。
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节”的由来
在腊八粥的各种名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比较特别,叫做“佛粥”。说起来,这个和腊八节的由来也有渊源。
相传,腊八节又是“佛成道节”。据传,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有说法认为,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另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
民俗专家王娟解释,也有人把“腊”解释为“接”的意思,意味着新旧交替,即“冬天过去,春天来临”。腊日的种种习俗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腊八节出现得更晚。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过去有一对年轻夫妻,好吃懒做。腊月初八时,家里断了粮,幸亏有邻居接济,两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面、豆子等煮了一锅粥果腹。
小两口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后,人们也在腊月初八煮粥食用,这个风俗便慢慢地流行起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王娟解释。
吃吃喝喝,不止有粥
除了节日的意蕴之外,王娟认为,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民间常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也往往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
“过去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也开始计算一年的收支,别人欠了你多少钱、你欠了别人多少钱,这个时候都要准备把欠债还清了。”她说。
喝粥之外,这个节日还有不少美食,不少名字都带有“腊八”二字。比如人们要腌制腊八蒜,等蒜瓣整体变成翠绿色后,拿来吃饺子、拌凉菜都有滋有味。
此外,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还讲究吃腊八面、腊八豆腐等食物。也有的地方讲究吃“麦仁饭”。
其实,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给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腊八节,你会如何度过?(记者 上官云)
腊八节的起源和节日习俗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首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农历年末的一个重要节日。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一般认为,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仪式,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最终得以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腊"是上古时期先民在一年结束之时祭祀百神的仪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季节已经进入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在汉代文献中记载,"腊"是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猎取百兽以祭祀祖先,另一个则是在岁末举行大祭祀,以报答诸神保佑。祭祀祖先的称为"腊祭"、祭祀百神的称为"蜡祭",两者"同日而异祭",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两者融合统称为"腊祭"。大约从南北朝时期,腊祭之日固定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腊八。
腊八作为祭祀的重要日子,在祭祀的同时,也有着许多民间风俗活动。下面我们简单看看在腊八这一天的节日习俗。
大傩
在古代,腊八节驱疫辟邪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活动方式之一是"大傩"。
大傩是一种驱除疫病、驱除疫鬼的活动。所谓"傩"即是戴着假面、身披兽皮装扮成鬼兽的舞者。表演者进行特定的舞蹈活动,表现出驱除疫病的舞姿。大傩祛除的是孤魂野鬼和瘟疫灾难。大傩仪式在先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十分盛大。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先腊一日就是指腊日前一天,在举行大傩仪式,以此来祛除瘟疫灾难。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的傩戏时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在这一天,表演傩戏的人要打腰鼓,戴着胡人的头饰假面,有时傩人还扮作金刚力士的形象。击打腰鼓是为了"腊鼓催春",金刚力士是为了表示出攻无不克,驱除疫病的能力。同时,沐浴祛灾也是腊八节驱疫的主要方式。沐浴一方面是为了清洁,洗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另一方面人们主要是为了除掉身上的邪恶之气。通过沐浴,赶走一切不吉利的事物,祈求身体健康,岁岁平安。
腊八粥
食用腊八粥,腊八节的标志之一。腊八粥一般是用江米、小米、黄米、赤小豆、杏仁、莲子等煮成的粥。因为这种粥是专门在腊八日这一天食用的,因此得名腊八粥。腊八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用料的不同,它也有了不同的称谓,比如:七宝粥、五味粥,同时又因为它是佛教的施斋贡品又称"佛粥"。
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朝开始逐步兴起的,上至朝廷皇家下到黎民百姓,都在这一天熬制腊八粥。吃腊八粥习俗慢慢扩散到寻常百姓之家,成为民间之物。只不过,民间喝粥的寓意主要是祈求来年粮食丰收,家庭平平安安。
腊八粥在宋代时被称为"七宝五味粥",它不仅流行于都市,甚至在农村也已普遍。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乡下闲居时曾写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诗中这样写道:"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等诗句,这正是描写乡间生活中喝腊八粥的风俗,腊八粥得到了广泛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腊八蒜
除了腊八粥,我国许多地区有泡制"腊八蒜"的习俗。
相传泡制腊八蒜这一习俗是与古代的收账有关。因为腊八节的时间临近年关,是一年中盘点收成、清点账目的时期。过去商家在腊八这天要清点收成,计算盈亏,俗称"腊八算"。此外,农历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腊八这一天,也是债主要债的日子。债主会给欠他帐的人家送信,在送信的同时再带上一些腊八蒜,让欠债的人准备好钱还账。有民谣这样说道:"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因为"蒜"与"算"同音,于是欠债的人家便用"蒜"代替,也显得给彼此一个情面,含蓄地告诉欠债人到年底了,该算账了。
虽然时至今日,也很少有人再用腊八蒜表示要账了,但是这个泡制腊八蒜的习俗在许多地区依然存在。
腊八,这个传统的节日,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或许已经不再重要,但也别忘了在这一天,为辛苦了一年的亲人和自己熬上一碗热腾腾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