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息影多年的金鸡奖影帝滕汝骏于9月13日上午在京辞世,享年77岁。
滕汝骏出生于 1946 年,是河北人,后来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到承德话剧团参加工作。1987 年,滕汝骏首次出演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片中客串 " 罗汉 " 一角为观众熟知,代表作包括《北洋水师》《埋伏》《一级恐惧》《横空出世》等,此外还是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演唱者。
滕汝骏在《红高粱》中饰演罗汉
滕汝骏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客串老邮递员,该片斩获了 1999 年的金鸡奖更佳男主角。
滕汝骏(左)在《那山那人那狗》中饰演父亲一角
滕汝骏老师属于大器晚成的演员,艺术成就集中爆发于 40 岁之后,短短十年里就贡献了十多部优秀电影,可惜因为患上脑梗,演艺事业戛然而止,期间受邀出演但都一一婉谢,原因是不希望给剧组添麻烦。
公开资料显示,滕汝骏大约在 2000 年淡出演艺圈,2002 年及 2005 年曾客串《美丽的白银那》及《交通台的故事》,此后一直从事演艺教学工作,曾担任陈好的表演教师,是陈好的伯乐及恩师。
转自:北京青年报
来源: 合肥晚报
天兴洲上高粱红了(外一首)《青烟威文学》作者:李正旺(武汉)
天兴洲上高粱红了
谁持银梭
在早春二月的窗口
梳理完退耕后的板结
蘸一江春水
散雨放晴
糯穗流苏
“日出江花红胜火”
千亩豪情 万行列阵
飒爽英姿 红缨雄风
立秋清晨
循序“七曲回香”的诱惑
我像信守季节的那群候鸟
快递丰年的信息
从南岸旋飞北岸
又从北岸翻转直下虹桥
扑到你驻扎的田间
风雨飘摇的幼芽
己是青葱少年般竣拔
见你如初见爱情的脸
紫金包玉 彤云泛红
你的背景霞光满天
注:“七曲回香”是指天兴洲上沙土蕴含丰富,所产高粱质优,可酿酒七曲,据说其他地区种植的最多酿五曲
群峰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出发
看到那些披着晨光的初云
大地总是满含热泪滚满露珠
万物之灵撕碎黑幕
万道红霞照耀在大地上
所有的植物都在蓬勃向上
所有的动物都在 *** 奔跑
群峰绵延不绝抖开战神的斗篷
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出发
河流拨开冰屑澎湃声远
霞光铺满前路奔涌而来
壹点号奎先达坂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高粱熟了红满天高粱红红火火,生活红红火火。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正凯 摄
农舍房梁上、窗户下挂满了丰收的成果。 田茂军 摄
田野孕育希望,勤劳美好生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摄
9月9日,在保靖县吕洞山镇排捧村科国苗寨,2023年湘西州酒业产业链建设现场会暨“酒鬼酒的高粱红了”农民丰收节吸引了数千观众游客来观光打卡。高粱熟了,灿若红霞,清香弥漫,子实饱满,等待归仓。这样壮观又温馨的场景,激荡起诗人们的灵感和冲动……一组红高粱之诗与各位读者分享。
丰收的季节,高粱映红了姑娘美丽的脸庞。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开朗 摄
排捧村的高粱红了
宋世兵
排捧村的高粱红了
红成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我把你的生命视为一粒种子
还有我的热情一起播撒在云上排捧
阳光,雨露和泥土一起酝酿你的心事
合着物候的节拍
孕育希望,跳跃村庄的时代脉动
排捧村的高粱红了
红成了一杆杆威武的长枪
修长的叶肆意飞舞
钢筋般的根掘进泥土
摇曳的穗化作滔滔红浪
果实攥成拳头
捍卫村庄的尊严与生命的贵重
排捧村的高粱红了
红成一杯杯浓烈的酒鬼酒
点燃我们的躯体
燃烧成爱的烈火
驱散黑夜和贫穷
你涨红了脸,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那一刻,你被村庄和村庄的人们感动
排捧村的高粱红了
红成了一张张村庄振兴的笑脸
红成了一杆杆村庄致富的武器
红成了一碗碗村庄脱贫的温饱
红成了一杯杯村庄幸福的烈酒
从春夏到秋冬
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发酵成一杯杯幸福的烈酒
寄托着村庄的绿水青山
化为金山银山的彩虹
吕洞山的高粱红了
宿云胜
一夜雨沿秋天的发绺而下
汗水洇浸的日子
阿爸阿妈、黛勾黛帕
相约一个日子
将红红的岁月馈赠昭示
一座山,吕洞山
云贵高原边缘静立
见惯沧海桑田
见证一个古老民族
迁徙和居住,居住和迁徙
苦难看见昨天的岁月
一片片保靖黄金茶滋养今天的生活
彩云之上的吕洞山
播撒幸福的人,将一粒小小的高粱种子
和希望一起播种在云端
感谢慈善土地的接纳
感谢慷慨岁月的锤炼
感谢微咸汗水的喂养
今天,吕洞山的高粱红了
如果我是诗人
吕洞山的高粱
是值得讴歌的战胜贫穷的勇士
如果我是画家
吕洞山的高粱
是高山峡谷中美丽的水墨画
如果我是音乐家
且将高山、飞瀑、村寨、我的父老乡亲演绎为音符
与红高粱成为更高亢的一段苗歌
而我现在只是一个热爱者
静静观看一场大戏的圆满闭幕
暂且,回归秋天
发出一叠厚厚的邀请
请秋天的风送给在外的游子
送给关注这座山这群人的亲人
吕洞山的高粱红了
一百个村子敲起苗鼓
一千个家庭跳起接龙
一万个乡人唱起苗歌
收割起红高粱
收割起红岁月
收割起红希望
满是伤痕的手依然灵动
捏出糯甜的高粱粑
满是希望的火依然旺盛
蒸出醇醇的高粱酒
在吕洞圣山面前
请允许我们虔诚做一场仪式
把高粱的丰收
献给父母的圣山慷慨的岁月相助的朋友
同时也献给信念如初的自己
然后
请允许我们——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气做人
就让圣山作证
吕洞山的高粱红了
幸福的旗帜,酣畅的歌唱,真诚的祝福
在我的诗中始终如一
高粱红漫吕洞山
湘西木鱼石
又是一季雾迷山峦
布谷欢叫的季节
吕洞圣山,馥郁之源
一双双掌纹纵横交错的手
种下一粒粒金灿灿的种子。日复一日
一步一锄一把汗,一粒一秫一寸春
走过娇柔的春,趟过丰腴的夏
生命希望之焰,色染得更丰满
是骄阳与雨水的滋养
是山风与雷电的洗礼
是时间与生命的沉淀
高粱熟了,挺直腰板,笑红了脸
从圣山的山腰,红霞逶迤上云庭
生命最绚丽的日子,总是在秋天
亲人啊,请告诉我
是晚霞映红了吕洞圣山成片的红高粱
还是红高粱染红了落在吕洞圣山如潮的晚霞
或许,田野的草木
与山谷的流云知道
秋风习习,摇曳红高粱
沉甸甸的红穗子,沐浴着秋阳
收获的每粒穗子,呈贡一颗火红的心
如此丰满、如此沉甸
串成一条条火红绳索,连着耕耘者的心
让一段段颀长身子,披上丹霞的霓裳
青绿泛黄的叶子
在秋风吹奏的快乐风弦中
与山冈上的云雀
共同吟唱起希望田野的交响
一个赤诚的信念
只为候一季红色满天的风景
把游子背上的行囊
斟满一壶壶红高粱酒
馥郁芳香情浓
从此,天涯近在咫尺
心中有诗、有远方
眼眸里有泪珠、有慈爱、有方向
高粱红了,花儿开始绽放了!红红挺立精神抖
成熟羞涩低下头
芬芳花朵田头瞄
心火旺旺趋风流
左顾右盼正远瞅
怀揣惊兔气喘着
急不可捺长时侯
蚊叮阳烤苦苦守
神舟永存20230920
《红高粱》由小说到影视剧的改编及叙事模式转变的原因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更大的写作动力!
文丨汲影说
编辑丨汲影说
小说到影视转换的条件及可能性
从电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以来,迅速占领了巨大的艺术品鉴形式的市场。从电视剧的观众数量来说,单纯的文字性艺术作品是无法比拟的。
但从影视剧的受众群来说,近代乃至于上世纪70、80年代,看电影和电视剧都对于我国的普通公民来说都很难称为日常文化消费。电视机这一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走入平常百姓的家长。但是短短二三十年也就成为了电视行业发展的黄金岁月。
电子技术的的迅猛发展为影视剧的黄金时代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在之前的中国大陆,人们并非排斥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而是由于客观上电子技术水平的落后,电视机无法普及,所以人民对于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所传播出的内容的接受处于空白状态。当技术没有随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进一步更新的时候,电影和电视也就成为少数人的享受。但是这种情况再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电视机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消费品,中国的影视艺术也在大众化的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大步。
从文字类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来分析,小说与影视剧发展的历史轨迹有着相同的步调。中国小说的渊源最早来自于唐宋时期,大发展则出现在明清时期。而依据技术带动文化传播的轨迹,古代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最早产生于宋朝。现代印刷术的普及则发生在清末民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小说在我国的兴起则伴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
而把视角重新移回影视艺术,电子技术的大发展带来的便是影视文化的大跨进,人民群众对于这一新兴文化的消费欲望也随着技术的普及与日俱增。而小说作为先于影视作品产生的艺术鉴赏形式,改编小说也成为了影视剧创作一个渊源。简而言之,是影视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影视剧产业的普及,并且未来影视艺术的继续发展一定会与相关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电子技术的发展是让影视艺术走入大众视野的客观必要条件。
影视艺术的自身特性
影视艺术的普及和发展,除了技术带来的客观条件,同样离不开其本身艺术特性。
影视艺术能给人带来真实的画面性与绝佳的视听性。所谓的画面性,指影视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让观影人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内容所要表达的意境。影视画面正是对文字的更佳的诠释方式,能够让文字所要表达的一切能够具象化。所谓的视听性,即影视艺术是看与听的一种结合。
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具象化表现,声音则是让具象的画面更为立体。声音在影视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但是画面表现依然是影视艺术的之一性原则。
第二,影视艺术具有动态性和逼真性,这也是影视艺术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影视艺术在描述整个故事的过程能给观众营造一个能看得见、够得着的文学世界。同时,他直观的画面感也降低了对观众本身鉴赏素质的要求,即普通大众群体不需要拥有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只要能够将影视中的每个镜头耐心看完就可对其所要讲述的故事有一个感性认识。这针对受众群体艺术鉴赏能力门槛的大幅降低,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拥有的优势。
第三,影视艺术具有现在进行性的艺术特性。这一特征的内涵在于不论影视所承载的内容是否与观众所处的时代相契合,观众只要进入影视剧所描绘的光影世界,都会明显的感受到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光影世界的时间线中,观众能够通过影视画面切实的体会到这个新世界中一切感受,包括剧中角色的爱与恨。如同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观众的情绪始终随着镜头的切换、背景音乐的不停转换引领,如此观众也将自己无形的置入了影视剧所描写的故事之中,不只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正是影视具有现在进行性的艺术特性,才能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
就影视剧作品而言,所要达到的效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需要得到受众群体的赞赏。所以影视剧必须尊重市场即观众的鉴赏需求,它理应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明消费品,而不是专属于艺术家的。
《红高粱》的自身特性
具体到电视剧《红高粱》中来分析莫言的经典小说,除去其故事就具有相当的可改编性,也离不该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
从叙事的语言角度来分析。莫言小说讲述整个故事的语言是充满色彩感的。首先,红色是文中最常出现的一种色彩。如出现包含红色讯息的物品包括:“我奶奶”红色的嫁衣,生机勃勃的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等等,从这些文字间我们就能感受到莫言文字充满了抗争的炙热感。善用这些色彩的风格即表现出莫言对于小说人物内在情感表达的过人之处,这也让莫言的所写出的每个文字都带上了强烈的个人特色。
同时,小说中将各种描写方式都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特征都让其作品在改编成为影视剧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莫言的小说通常都会因为其个人作品所独有的特色而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电视剧《红高粱》也并不是莫言小说作品的之一次成功改编,在此之前已有电影版《红高粱》《白棉花》《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
莫言对于其小说作品的改编始终持开放的态度。早在三十年前张艺谋拍摄电影版《红高粱》时,莫言对于张艺谋的改编作出了如此回应:“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需要忠实原著,改编我的作品,你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小说无非为你提供了材料,激发了你的创作欲望,你放手大胆地干。”而最近这次赵冬玲编剧和郑晓龙导演改编电视剧版《红高粱家族》时,莫言同样表达的了支持,所以电视剧的创作团队才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原著进行改编让其能够更好的呈现在电视荧幕上。
而在电视剧版的《红高粱》播出后,莫言也同样对于这次成功将自己的经典小说搬上电视荧屏表示:“剧版《红高粱》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是符合我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电视剧,充分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中正面的部分。”
小说到影视剧改编叙事模式变化的原因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分析,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跨越,如此的跨越方式为了能够让内容呈现在屏幕上时更加顺畅,必然会对文字的内容有或多或少的修改,叙事模式也会因此产生变化。艺术门类的巨大差异
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都拥有其特有的特征。之一,两者传播的媒介不同。小说以纸张为载体,通过文字表达内容。
二十世纪之后,现代印刷技术的大发展也让小说这种的传播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互联网化,电子文档也成为了小说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如前文所述,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样是伴随着现代屏幕技术的发展而进入黄金时代。
传播媒介的变化必然让观众的欣赏习惯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屏幕与文字就是观看与阅读之间鉴赏方式的区别。但是两种艺术的传播形式并非全然没有任何联系,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且具备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电视剧《红高粱》热播后,原著小说《红高粱家族》同样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读者的阅读浪潮。由此不难发现,优秀的小说改编而成电视剧作品,同样可以对原著小说在人民群众的普及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小说与影视剧的传播特性不同。小说通过文字表达出故事主人公细腻的情感活动,而电视剧则是通过具体化的形象对人物的整体形象做一个完整展示;小说展示的是文字之间千变万化的魅力,而电视剧则是通过动态的画面去展示一个由影像构成的完整文学世界。所以,《红高粱》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演进必然是要对原本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改编,使其能够更好的在电视荧幕上得以呈现。
例如:电视剧为了烘托九儿角色的独特,利用对其身边各类次要角色的衬托的方式让九儿的性格在故事中独树一帜。九儿的青梅竹马张俊杰,两人为了爱情不顾世俗偏见决定私奔,这里让九儿做命运的抗争者的特征更为显著。而单家大少奶奶的出现,则更加烘托出九儿身上叛逆的性格与世俗为敌的人物设定。
第三,矛盾的设置点不同。不管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原著小说中,叙事的故事中都必须让剧情起承转合的矛盾。但是,剧情中矛盾设置的节点是不同的。电视剧是以集为单位进行 *** 的,执导者必须将所有矛盾的点都均匀的分配在所有剧集之中,矛盾的点的分配必须与剧情推进的节奏相适应。并且,编剧和导演对于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做到为剧情转折的作用。再次,为了能够让观众长期关注到影视剧,改编原著的团队还必须能够让每集的结束留下些许悬念由下一个剧集去解开。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想让剧情能够引领观众、人物性格也必须是多元的、内容丰富且打动人心的电视剧,所以在改编通常是有必要的也可以使得电视剧更为丰满。在小说中,叙事者始终都处于上帝视角围观中指点剧中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
但是,在电视剧版的《红高粱》并非刚开始就把小说中的所有内容就交代清楚,也没有提及小说中重要的抗日场景,抗日的这部分剧情也是在剧情稳定推进后才会产生问题。其次,电视剧版《红高粱》有许多原创的新角色,为了让原创的新角色能够更好的辅助主线剧情的发展,编剧通常也会为这些新角色设计其专属的剧情以及人物设定。
传播语言不同。小说表达的内容以文字作为载体,影视剧则在动态的视听的方式为载体,镜头则是组成视听模式的一种基本要素,影视的所有镜头组成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因此,电视剧以第三人的视角带领观众在内容的上方做一个整体而全面鉴赏。在小说的鉴赏中,内容与读者往往是平行的,而这种平行的鉴赏模式是与影视剧完全不同的。例如,奶奶笑像烙铁一样在父亲的记忆里烫出了一个马蹄状的烙印。
这种文字的描述既表达了作者的文字描写功底也给予读者对于这个马蹄装的烙印无限的遐想,影视剧的一板一眼的展示则无法达到与文字描述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小说可以通过语言所独有的特性制造直观的讽刺效果,而在影视中表达同样的正反讽刺的内容则需要执导者相对深厚的功底。
如,父亲在月影下闻到的弥漫着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所以,电视剧中虽也在高粱地的血腥战斗中有相应的描述,但是重点描述的是残酷战斗的本身而不是以父亲的视角来描述这场战斗。再如“颠轿”一段。我奶奶红罩头上散布着一股强烈的霉馊味。这股霉馊味的红盖头象征着“我奶奶”今后苦难的人生,而电视剧显然是无法通过画面来描述这“霉馊味”,也隐晦的红盖头的象征意义,确实无法如文字般将红盖头的象征意义直接推到读者的脑海之中。所以在电视剧中,九儿只能通过拒绝红盖头代表自己的抗争。
参考文献:
-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33期刊类: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息影多年的金鸡奖影帝滕汝骏于9月13日上午在京辞世,享年77岁。
滕汝骏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北承德话剧团,之后回校任教,直至退休。
1987年,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中,滕汝骏因饰演罗汉大叔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
滕汝骏在《红高粱》中饰演罗汉
此外,滕汝骏还是《北洋水师》中的丁汝昌,《埋伏》中的田科长,《一年又一年》中的电影放映员,也是《横空出世》中的核物理专家……
1999年,因主演由霍建起执导的乡村文艺片《那山那人那狗》,滕汝骏获得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更佳男主角奖。这部在中国票房惨淡的作品,在日本被奉为神作,片中雾气氤氲的山村,质朴感人的父子深情以及滕汝骏克制含蓄的表演,都成了文艺片不着痕迹的底色范本。
滕汝骏(左)在《那山那人那狗》中饰演父亲一角
作为大器晚成的男演员,滕汝骏的艺术成就集中爆发于40岁之后,而后由于身体原因又戛然而止。得过一次脑梗后,怕给剧组添麻烦,他几乎婉拒了一切邀约。荧幕之外,作为表演教师的滕汝骏,发掘了演员陈好,他也成为陈好一生感激的伯乐。
低调谦和的滕汝骏,多年来与妻子相濡以沫,过着普通退休教师的生活。离世前两天,已经不能说话的他给家人写下“花茶就得热”几个字,这也是他与世界最后的交流。爱喝花茶的他,人生亦是如此,不浓烈,却通透淡雅。作者郭佳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我与阅读 | 《红高粱家族》里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欲望永不过时【编者按】目光抵达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如今,很少有人会否认阅读是一件对人有益的事情。但是在步履不停的生活中,摆脱浮躁,沉下心来去读书,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必须得承认,相较于吃穿住行,书籍带给人的精神养分,在重效率、强工具化的时代观念下,补给得太慢了,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阅读被人遗忘,显得“无关紧要”。
当精神遭受现实重创,个人欲望跑过了自己能够掌控的速度,人们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试着像作家毛姆所说的一样,把“阅读”看作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从碎片化的时间里挤出读书的间隙,往自我和社会内涵的深处走去。
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我与阅读”专题策划,邀请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分享他们与“书籍”之间的故事。
他们中有高校老师,著名戏剧导演,90后的年轻编剧,当然也有来自一线的外卖送餐者……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对书籍保持着无限的热爱。并且因为这份热爱,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得以被慰藉、被安放的方式。
第四位分享人:话剧《红高粱家族》总叙事、编剧、导演牟森
4月7、8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红高粱家族》二轮巡演首站于南京保利大剧院拉开大幕。
这部剧改编自莫言同名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它呈现了“高密东北乡”的大地雄心。“我爷爷”余占鳌,与他的三个女人,“大奶奶”戴凤莲、“二奶奶”恋儿、“三奶奶”刘氏,生儿育女,酿造与劳作,爱恨与繁衍。当日本军到来,“高密东北乡”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顶天立地、奋不顾身,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谱写了不朽的传奇。
话剧版《红高粱家族》呈现了“抬棺”“颠轿”“野合”“认爹”“酿酒”等篇章。“抬棺”充满力量之美,演员们生动演绎着如高粱一般不屈的精神脊梁,最原始、更具旺盛生命力,宛如最炽热的烈火,令人心潮澎湃;“酿酒”中,高粱满地,烟雾缭绕、热气升腾。酒坊伙计 *** 上身,蒸煮酿造,大声唱歌,歌毕大口喝酒,一饮而尽,用力摔碗,极尽豪迈……
而且此前极少被演绎出来的小说精华在话剧里也得以呈现,比如《红高粱》里九儿死前的独白,“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弥留之际的这段独白,展现了她通透潇洒、活出自我的一生,观众不禁鼓掌。
《高粱酒》里余占鳌的“七点梅花枪”复仇、《高粱殡》里余占鳌和黑眼的决斗、《奇死》里恋儿的受辱与发狂、《狗道》里人与狗之间的搏斗,并以悲喜交加的一幕“留种”收尾。自此,《红高粱家族》里的五个篇章皆有呈现,因此有观众说,“这是真正的’红高粱家族’,有关家族、种族、民族;生命、生存和生死”。
来看看话剧的总叙事、编剧、导演牟森是如何与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结缘的。
牟森是中国实验戏剧的开拓者。中国之一个独立剧团“蛙实验剧团”、“戏剧车间” 创始人。上世纪90年代牟森戏剧作品便享誉欧洲。
去年,小说《红高粱家族》摆到了这位传奇导演的案头,牟森称莫言为“老大哥”,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读者和观众,原著和电影版《红高粱》牟森之一时间就看过,得以执导话剧版,牟森感慨,“没有错过这样一部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华语文学经典。”
“几十年后再读莫言老师的《红高粱家族》,依旧感慨其结构的丰富。大地雄心、不屈、家族、种族、民族,这些关键词是我们呈现这部文学经典的意象、动作上的主题框架。”牟森说,话剧版的定位是史诗,小说文本里依然有很多没有被开发的地方,小说的丰富性是无穷尽的。这部小说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呈现了中国的价值观,“我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努力把蕴含在这个作品当中的这些经验、情感和力量找出来,然后传递给坐在剧场里的观众。”
虽然这些年,大家提到这部小说,就简称为“红高粱”,但牟森坚持叫《红高粱家族》,不能忘记后边跟着的“家族”。
牟森要呈现的就是家族的故事,一个男人跟三个女人以及后代的故事。至于“种族”和“民族”,作为土匪头的“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成了抗日的中坚力量,余占鳌率领一支由二十多个村民组成的民间抗击力量,领导了一场悲壮的墨水河伏击战,力战到最后一刻。《红高粱》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不需要拔高,这些词都在原作中。”
有意思的是,牟森的团队有些是美院的年轻人,而这部小说离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又很远,为此牟森特地跟他们探讨过这本小说的核心,他们认为是追求自由。而牟森则认为,《红高粱家族》不光是赴死,也赴生,奔赴生命,高粱地里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欲望,“这些东西我不认为过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太突然!知名影帝去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息影多年的金鸡奖影帝滕汝骏于9月13日上午在北京辞世,享年77岁。
滕汝骏1946 年出生于河北,后来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到承德话剧团参加工作。1987 年,滕汝骏首次出演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片中客串 " 罗汉 " 一角为观众熟知,代表作包括《北洋水师》《埋伏》《一级恐惧》《横空出世》等,此外还是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演唱者。
滕汝骏在《红高粱》中饰演罗汉
滕汝骏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饰演老邮递员,他凭借该片斩获了 1999 年的金鸡奖更佳男主角。
滕汝骏(左)在《那山那人那狗》中饰演父亲一角
滕汝骏属于大器晚成的演员,艺术成就集中爆发于 40 岁之后,短短十年里就贡献了十多部优秀电影。可惜因为患上脑梗,他的演艺事业戛然而止,其间受邀出演但都一一婉谢,原因是不希望给剧组添麻烦。
公开资料显示,滕汝骏大约在 2000 年淡出演艺圈,2002 年及 2005 年曾客串《美丽的白银那》及《交通台的故事》,此后一直从事演艺教学工作,曾担任陈好的表演教师,是陈好的伯乐及恩师。
这些年,滕汝骏与妻子相濡以沫,过着普通退休教师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临走前两天,已经不能说话交流的他给家人写下“花茶就得热”几个字,成为他与这个世界最后的交流。而爱喝花茶的他,人生亦是如此,不浓烈,却通透淡雅。
综合北京青年报、百度百科
来源: 厦门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高粱红了秋来五谷丰,高粱别样红。眼下正是高粱收获的季节,我县一万多亩红高粱俏立枝头,农户抓紧抢收,一派忙碌景象。
缀满了饱满穗粒的红高粱随风摇曳,犹如红火的云霞,收割机往来穿梭,摘穗、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灵沙乡光明村3队农民王生中正忙着帮邻居抢收高粱,他家的高粱已经收完。据他介绍,家里20多亩地都是生荒地,种啥啥不成,去年尝试种植了2亩高粱,当年就有4000多元的收入,今年又种植了20亩小麦套种高粱,喜获丰收。
“麦子一亩田能打700斤,高粱一亩田卖了1100多块钱,我套种了20亩地,高粱卖个23700块钱,这两种作物比种其它的要好。”高粱种植户王生中说。
今年,灵沙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粱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鼓励农户种植耐旱、耐盐碱的高粱,高粱成熟后实行订单保底收购价格,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
灵沙乡副乡长李三姓介绍,灵沙乡今年将各种粮食作物种植纳入全乡的种植计划,根据全乡的土壤结构,通过 *** 引导、宣传,对接种子生产经营商,农户采取订单种植,全乡完成高粱种植3270多亩,目前已完成收割300亩,预计再有10天全部完成高粱收割任务。
今年,我县积极落实粮食种植面积,主动靠前服务,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引导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全县共种植高粱1万多亩,种植中,大力提高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指导,秋收中,加强各类农机具投入力度,确保农作物颗粒归仓,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县高粱正在加紧收获,预计10月底全部收获。
来源:平罗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瑛 程龙 马金平 王刚
编辑:马胜文
责任编辑:王刚
新闻热线:0952-6016570
电子邮箱:Xwzx6016570@163.com
好书分享系列四:《红高粱家族》这部87年的看剧《红高粱》,也许你看过,也许你没看过,因为比较久,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的战争文艺片!
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一本回忆录,主人公九儿的孙女述说,她奶奶叫戴凤莲,小名九儿,她刚满十六岁时,因为一只骡子,就由她的父亲做主,被迫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家的儿子,关键这个人的儿子有麻风病。
后来回门时,遇到余占鳌,跟他好上了,余占鳌许诺九儿三天后只管回,九儿半信半疑,这余占鳌为了信守承诺,一个人溜进财主家,杀了他们父子俩,从此九儿就是当家做主的人了!
……
电影跟书中说说差不多,结局九儿送饭时,被鬼子军抢杀了!
莫言的小说,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看过电影就是记住了情节,看过了书,才感觉作者那对人物的描写,对情节的把握,都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图片来源于 *** ,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