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是哺乳动物吗,鳄鱼是哺乳的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6 0
世界地球日:46亿年的地球物语

?今天是4月22日,也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每年我们都说要保护地球环境,热爱家园,可关于地球的历史,你有没有了解呢?地球的历史太久远了(46亿年),人类文明与之相比较,只是瞬息之间。但地球在漫长的46亿年里,过得并不乏味——大陆的聚合与分离、生物物种的大爆发与灭绝,地球,我们的家园,发生了无数令人着迷的故事。

出品:科普中国

*** :关西科健产业研究院 海纳百川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过年期间,一部流浪地球电影大热,唤起大众对科幻、天文学的兴趣的同时,也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地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上。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现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更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说到地球的历史,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又着迷。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地球的历史太久远了(46亿年),人类文明与之相比较,只是瞬息之间。但地球在漫长的46亿年里,过得并不乏味,经历了大陆的聚合与分离、生物物种的大爆发与灭绝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去探寻这些事件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又是令人着迷甚至回味无穷的。

在这个纪念地球母亲的日子里,让我们回顾一下这46亿年里,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吧!

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陆板块

给你一张撕碎的报纸,我相信你总能根据报纸边缘的文字、每一个碎片的轮廓把它复原拼接起来。

当你面对世界地图的时候,你可曾有过一刻的冲动,把无际的蓝色大洋上点缀的一片片陆地拼接成无缝衔接的整体呢?

在人类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怀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乾坤大挪移般地把地图上的各个大陆"撕扯"下来拼接在一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尔弗雷格·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经过魏格纳及后来的地质学家们一步步的论证研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板块构造理论,即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随着板块的移动和演化,地球上的大陆在历史上分分合合,即联合古陆的旋回。

随着大陆的不断聚合就出现了超级大陆(联合古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出现过5次联合古陆,分别在约2500Ma1、约1900Ma、约1400Ma、约850Ma、约250Ma形成。

注1:Ma为年代单位,表示100万年

△岩石圈演化图(356 Ma-未来150 Ma,Scotese, 1997)组图来自:http://www.imdaike.com/article-402-1.html

250Ma左右形成的联合古陆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空间分布上,联合古陆呈典型的经向半球形分布,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陆分布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裂解、漂移形成的。

大量的地球科学资料表明,与此次古陆形成相伴发生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有:陆地面积大量增加、浅海面积急剧减少、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缺氧沉积、火山的大爆发、浅海生物大灭绝等等

所以说,板块移动是地球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在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地球都因其拥有种类繁多的生命体而与众不同。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始终存在吗?

法国科学家里夫通过形象的描述给予了我们答案。

把地球的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一天,那么:

一天的前6个小时,地球上一片死寂;

在凌晨6点的时候,更低级的藻类才开始在海洋中出现,他们持续了相当漫长的时间;

直到20时,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中、湖泊沼泽中开始活动;

23时30分,恐龙出现,但登场仅仅10分钟便匆匆下台;

在这一天最后20分钟,哺乳动物才出现,并开始分化;

23时50分,我们的祖先才缓缓登场;

最后2分钟里,它们的大脑扩张,成为了人类。在里夫的描绘里,地球如同一个舞台,有人登场,就有人下台。

科学家把不同时期生物的下台称之为"灭绝"。地史时期,若多门类生物近乎同时灭绝,这种灭绝称之为集群灭绝。其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或在同一时间内主要生物类别或大量生物突然消失,生物分异度和生物量骤然降低。

据统计,在地球历史上,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有15次之多,重大集群灭绝事件有5次。

△海生动物主要灭绝事件及分异度变化(据Raup and Seokoski,1982) (图片来自:http://www.imdaike.com/article-402-1.html)

(1)之一次大灭绝事件:4.50亿年前至4.40亿年前,约3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了非洲北部和中部地球,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这导致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进入大冰期,85%的物种灭绝,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

从灭绝数量上看,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三位。

(2)第二次大灭绝事件:到3.75亿年前至3.6亿年前,气候再次冰冷,海洋生物再次面临巨创,而陆地生物收到影响较小。约82%的海洋物种灭绝,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此次事件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五位。

△图片来自:https://new.qq.com/omn/20190408/20190408A0DHJB00

(3)第三次大灭绝事件:2.51亿年(251Ma),海平面下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爆发了又一次物种大灭绝,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总共约57%的科、83%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

此次彻底灭绝的动物包括:三叶虫、海蝎、重要珊瑚类群、陆栖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

△(图片来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19/09/1930525_387959629.shtml)

(4)第四次大灭绝事件:2.0亿年前,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灭绝,一半海洋物种消失。陆地所有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消失。槽齿目动物灭绝了,幸存的植物有针叶类和苏铁。也正是这次灭绝事件,给恐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得恐龙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地球的霸主。

这次灭绝事件历史很短,不足一万年的时间,其灭绝原因至今未确定。火山喷发、流星撞击、极寒天气都有可能是凶手。

(5)第五次大灭绝事件:6500万年(65Ma),地球爆发了第五次大灭绝事件,恐龙灭绝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大气层中微粒遮辟了阳光,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减少,草食性恐龙受到巨创,肉食恐龙也因缺乏食物而灭亡。颗石藻与软体动物遭受严重打击。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幸存下来,如鳄鱼和哺乳动物,河流生物群落也得以保存。

此次灭绝事件,最终导致约17%的科、50%的属、75%的物种灭绝,此次灭绝事件的规模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二。

△(图片来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19/09/1930525_387959629.shtml)

我们人类要见证第六次重大集群灭绝事件吗?

据《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警告称,动物的灭亡和减少正是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前奏。从1500年开始,超过320个陆栖脊椎动物物种接连灭绝。剩余物种也表现出了平均25%的衰退,这种现状在无脊椎动物中也极其相似。

虽然之前的大灭绝是由地球的自然变化或者灾难性的小行星撞击导致的,但是如今生物的灭绝与人类行为非常相关。所以我们在这里呼吁:保护动物,保护与我们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朋友!

三、让你找不着北的地球磁极

驴友外出旅行的时候,一定会随身携带一个指南针,当置身大山深处无法辨别方向的时候,就会求助于它。指南针是借助地球磁极来校准的,而如今的地球恰好磁北极与地理北极近乎一致,因此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南北。

△(图片来自:dy.163.com)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南北极磁场,很多人以为它们是固定不变的。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磁场的磁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的千万年中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翻转。即地磁的北极变成地磁的南极,而地磁的南极变成了地磁的北极,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地球磁场的这种磁极变化,在地球的历史中一直存在。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缩短成1天,在这期间,你会发现手上的指南针像疯了似的乱转,一会儿指南,一会儿指北。但磁极的倒转在地质时期的尺度上是还是缓慢的,常常以千年、万年为周期。

△(图片来自:www.cc362.com)

上图(引自NASA)为超级计算机中的地球磁场模型,左侧为通常所见具有两个磁极的地磁场,这是两次倒转之间漫长年代的典型形态;右侧为短时间(相对而言)内处于磁极倒转过程中地磁场发生了剧烈变化的复杂形态。

我们是如何知道磁极是变化的?

各个地质时代的岩石常都有一定的磁性,这些岩石便能记录下来它们生成时期的磁极方向。下图是地质记录,提示了过去1.6亿年间地球磁场方向的变化,黑色代表磁场与目前一致,白色代表磁场与目前相反,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磁极的反转并无固定周期可言。

△(图片来自:作者自制)

为什么会出现磁极变化呢?地球磁场反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科学家们对此也没有得出统一的观点。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当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流转时,如果突然发生变化,其流动方向倒转,就会引发磁极倒转现象。

四、冰河时代

对于全球变冷事件相信大家不会陌生,随着电影《后天》《冰河时代》等一系列电影的热映,我们见识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壮阔场景和大自然的强大力量。这里要告诉大家的,冰河时代真的在地球上出现过,还不止一次。

△(图片来自:www.guokr.com)

地史上出现过三次著名的全球性跨区域的气候变冷事件,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约500 Ma)、-二叠纪大冰期(350~250 Ma)和大冰期(约10 Ma)。

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关于气候变迁的原因或冰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至今还是一个"谜"

目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冰期成因的七种假说

1.由太阳系在宇宙间所处的位置变化引起。

当太阳系随同银河系的自转通过宇宙间寒冷区域时,或转到宇宙尘微粒子稠密区域时,部分太阳辐射被宇宙尘埃吸收,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温暖降低,地球出现冰期。

2.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每93000年就会发生一次变化,造成地日距离加大,或地球受木星的吸引,地球公转轨道变圆(大约每10万年一次),地日距离变远,地球温暖降低,形成冰期。

3.地球转速的变更,造成地壳运动,两极大气的变化,如地球转速加快时,两极寒冷的大气涌向赤道,气候变冷。

4.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出大量碎屑,遮天蔽日,减弱了太阳辐射热。强烈的地壳运动还会造成大陆上升,大量新岩石暴露于空气中,岩石风化使大气中保护地球热量不致散发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造成气温下降、冰川活动,产生冰期。

5.大陆飘移使各大陆相对两极的位置在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移近两极时气候寒冷,出现冰期,如石炭——二叠纪冰期,非洲、澳洲、南美洲、南极洲以及印度原是一个完整的古大陆,而非洲就是当时的南极,北极在太平洋中。所以那时南半球的古大陆都有冰川行动。

6.地球南北磁极互相倒转的过渡时期,地磁场相当微弱,大气层中弥漫着带电子粒子和宇宙尘,阳光被遮挡,气温下降,雨和雪断断续续,一下就是数百年,冰期到来。

7.寒冷的北冰洋的海水通过海峡与温暖的太平洋、大西洋交流时,潮湿的气候使北冰洋上空大雪弥漫,结成冰盖,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反射掉,致使气候变寒,冰期出现。

到底哪种假说更切合实际?是否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下一次大冰期何时将至?都有待人类继续探讨。

五、缺氧事件

众所周知,氧气是给予生命、维持生命的重要要素,可想而知在生物繁盛的地球,氧气量骤降会造成怎样的灾难。

地史中,大规模的缺氧事件沉积主要发育寒武纪初期(约500Ma)、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约440Ma)、晚泥盆世(约360Ma)、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00Ma)、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约250Ma)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约200Ma)。

除寒武纪初期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缺氧事件外,其他四次分别与上述的四次生物集群灭绝的时间大体吻合。

造成海洋缺氧,可能是受气候条件、大洋环流、海面升降和大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有人认为,气候温暖时期,大洋经向温差变小,世界洋流停滞,形成滞水期,使得大洋缺氧层增厚。大陆缺氧的最直接因素可能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过去40万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180至280ppm(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但从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到2004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379ppm。这个浓度已经是侏罗纪时期发生严重温室效应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四分之一。

专家表示,人类如果再任由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此增长下去,100年以后,或者是更短的时间内,很可能发生像侏罗纪时期同样程度的温室效应。届时,两极冰盖融化,陆地减少,气温大幅上升,大量生物灭绝。安东尼·科恩说,"虽然这种情形是极端的气候事件,但并不排除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人类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力度。"

六、天外来客

地球的成长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自身的板块活动、岩浆活动、缺氧时间、全球变冷等等,还时不时受到外界的影响——小行星的撞击。按照科学家公布的模型,早期的地球看上去就好像射击场的靶子,在40亿-45亿年之前,地球的表面曾经反复受到来自小行星的撞击。

△(图片来自:newguideline.com)

在过去三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争辩着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气候变化、火山活跃或者是一颗小行星碰撞。

研究人员现已证实恐龙灭绝与10公里长小行星碰撞地球是同一时间,最新灾难预测模型表明小行星碰撞将发送汽化岩石微粒进入地球大气层,使天空变成红色,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

环境科学研究合作协会(CIRES)研究员道格拉斯·罗伯森说:"很可能红外线热量相当于整个地球范围内每6.4公里半径内爆炸1兆吨氢弹,相当于80颗 *** 的爆炸力。"

△(图片来自:new.qq.com)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中经历过众多的重大事件,正是因为经受住了板块移动、火山喷发、全球变冷、生物灭绝、小行星撞击,如今的地球才会展现出壮丽的河山、多彩的生命,所以我们不必为曾经地球的多灾多难而扼腕叹息,但是我们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因为人类自己的发展而给地球带来下一个灾难。从今天起让我们爱护地球这个共同的美丽家园!

——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有趣的科普内容和科学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往期精彩推荐:

为了替你出气,我们给讨厌的杨柳絮来个“以暴制暴”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份地震保命指南请收下

一瓶酒等于十根烟,你还敢喝这种“毒药”吗?

吃辣等级十级了不起?跟它比,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除了研究怎么挠你,你家猫还在研究物理学

鳄鱼家族有多倒霉?努力了两亿年, *** 在马上称霸时被地球针对

鳄鱼这种动物,强悍的标签是没得说的,但要说它是地球上一霸,也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森林老虎草原狮子,海中鲨鱼虎鲸,这些一提起来就能马上被人想到的位置,好像都没鳄鱼的份。

但是鳄鱼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多年,这是熬过了恐龙的生物,历经这么长时间还保持着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它们的祖先实力也肯定不会太弱。那在过去的两亿年里,鳄鱼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态位呢?


三叠纪到白垩纪,鳄对称霸地球的尝试

最早的鳄形目出现于三叠纪,当时是恐龙诞生的时代,鳄形目也以强横的姿态崛起,出现了一批伪鳄类,像迅猛鳄、撕蛙鳄、劳氏鳄、法索拉鳄这样的个头又大又凶猛的鳄,一度能爪撕恐龙。这个时期鳄才是地球真正的霸主,有近一百种鳄类,它们不但能在陆地上奔跑,也能到水下伏击。而恐龙这个时候远远争不过鳄的霸主地位。

劳氏鳄

但是很快到了三叠纪末大灭绝时期,伪鳄类遭遇大面积的灭绝,只剩 *** 型跟狗差不多的喙头鳄类。与此同时,侏罗纪时代,恐龙迅速崛起,以压倒性的胜利压制鳄的发展。

但是鳄类并没有放弃称霸地球的希望,之后喙头鳄再次演化成鳄形超目,非常繁盛。侏罗纪时代,几乎所有的鳄类都是灵巧的陆地动物,但是在陆地上拼不过恐龙,所以有一支后代开始向海洋发展,被称为“海鳄类”

当时海洋正处于群雄争霸状态,鳍龙、鱼龙、鲨鱼当时正在海洋混战,所以海鳄类只能选择淡水河口附近,准备随时返回淡水。食物也是依仗咬合力捕食大部分海洋生物都咬不动的龟,或者突袭在水边喝水的动物,这种捕食方式直到现在,鳄鱼家族都没改变。

因为始终没能真正进入海洋,所以海鳄类也始终没有真正进化成海洋生物,在白垩纪初,演化出史上更大海鳄“君王马奇莫鳄”,凭借其出色的咬合力和超厚的皮,在海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领域,但最终走向灭绝。

地蜥鳄类

其中有一支“地蜥鳄类”真正进入了海洋,演化出类似鱼的身体,疆域更大的时候遍布当时未分离的大陆的西海岸,成为一方海域霸主6000万年,但是在海洋里没打过别的霸主,最终也走向灭绝。


鳄类两亿年里做出的进化尝试

陆地上的鳄形目,演化成原鳄类,身体更粗壮、体型更大,鳄鱼皮下覆盖一层骨片,更难被咬穿。咬合力也更加强悍,但此时陆地上的霸主是恐龙,太强悍了,鳄鱼进化成这样在恐龙眼里也是碟菜。

既然纯拼武力这条路走不通,鳄鱼家族可能是决定要曲线救国,所以鳄鱼家族又演化出一个分支,诺托鳄类。这一类鳄鱼进化的奇奇怪怪的,喀迈拉鳄开始吃草,可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生存几率,毕竟草比肉容易获得;狮鼻鳄长得更好看,往萌系发展;犰狳鳄加强身上的防御,就像现在的犰狳那样浑身披满骨甲,可能是想进化自己超强的防御力。

犰狳鳄

但当时地球霸主毕竟是恐龙,而且鳄鱼也是做过霸主的鳄,大部分鳄鱼更向往力量。它们可能是向恐龙学习,专注改造自己的牙齿和大嘴,力争做嘴巴更大咬合力最强的动物。

当时一种叫野猪鳄的鳄类长满獠牙,而一种叫小鸭鳄的鳄类长了一张与体型严重不符的血盆大口。

仅从鳄类短短几百万年做出的这么多对身体改造的进化尝试,就知道它们对称霸地球这件事有多认真了。

虽然尝试了这么多还是打不过恐龙,但是这样尝试让鳄鱼找到了以后适合它们生存的风水宝地:淡水湿地。

淡水湿地里有丰富的鱼类,岸边有来喝水的动物,只需要守株待肉,食物资源简直太丰富了。

侏罗纪中后期,淡水湿地的统治者是一群叫离龙类的生物,这种生物长得很像鳄鱼,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离龙类在侏罗纪中后期的生态位就像现在的鳄鱼处于的位置。

相对于恐龙和海里的霸主们,离龙类已经是更好挑战的了。所以鳄鱼就向淡水湿地指望离龙类发起了挑战,一直到白垩纪,新鳄类已经统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淡水湿地,最出名的就是帝鳄、恐鳄这种跟现代鳄鱼长得差不多的凶猛大鳄。

经历五千多万年,鳄鱼终于在新时代的淡水湿地中差不多恢复了以前种族的荣光,等到生物第五次大灭绝,大部分生物随着恐龙一同灭绝,鳄鱼也灭绝了不少,海里的和陆地上的顶级生态位被空了出来,理论上来讲鳄鱼的机会来了。


在距离称霸一步之遥的位置上被地球针对是什么感受?

白垩纪时期另一支成功进入海洋的“特提斯鳄”同样一度称霸一方海域,它们的后代经过不断地进化,进化成一种叫“森林鳄”的鳄鱼,挺过了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熬死了海里的霸主沧龙,眼看就能成为海爬王者,结果遇上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地球发起高烧,迎来了一波超级变暖,彻底搅乱了全球的水循环,森林鳄就这样不行了。

这波超级变暖不仅影响了森林鳄的称霸海洋之路,还影响了陆地鳄鱼的称霸之路。因为这场地球高烧催生出泰坦蟒这样的巨蟒,能生吞鳄鱼,鳄鱼抗不过,泰坦蟒称霸地球。

不过泰坦蟒仅仅存在了大概300多万年,可能是因为地球已经在悄然变冷,而泰坦蟒这样大的体型,气温低于32度便难以成活。

之后有一支叫西贝鳄的鳄形类迅速崛起,实力强横成为当时南美大陆的顶级掠食者,终于迈开了称霸地球的之一步。

然后,恐龙的后代大型食肉鸟类“骇鸟”来了,跟西贝鳄在南美大陆上又大战了五千多万年,誓要分出高下,可惜西贝鳄败多胜少。

之后地球突然一波全球变冷,也就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极度寒冷的气候让西贝鳄全体灭绝了。

骇鸟

再之后蹄鳄又一次活跃在了大陆上,可是这一次,遇上了早期哺乳动物豺狼虎豹的祖先,蹄鳄没能成功霸占大陆。

在澳洲这块当时已经与其它大陆分离的大陆上,鳄类不知道远方大陆经历过的几波争斗,“马氏鳄”家族开始试图霸占陆地,结果这一次更惨,遇上了人类。

此时陆地上的生态位已经补得七七八八了,鳄鱼又一次将眼光瞄向了海洋。有一支鳄鱼将嘴巴进化成长长的尖尖的样子,准备效仿白垩纪时期称霸海洋的鱼龙,结果在海里遇上了鲸类。


陆地和海洋的顶尖位置都容不下鳄鱼,鳄鱼只好回到了淡水湿地,平时在水里伏击猎物,有时候上岸晒晒太阳。虽然做不成霸主,但是强大的咬合力和一身坚硬的鳄鱼皮也是谁都不敢小看的,就是霸主也要让它三分。可能鳄鱼依旧没有放弃祖先的梦想,在水里暗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吧——如果人类给它们这个机会的话,因为到现在,很多鳄鱼已经因为人们对鳄鱼皮的追求,快灭绝了!

世界地球日 了解地球,不止在今天

出品:科普中国

*** :海纳百川(关西科健产业研究院)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说到地球的历史,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又着迷。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地球的历史太久远了(46亿年),人类文明与之相比较,只是瞬息之间。

但地球在漫长的46亿年里,过得并不乏味,经历了大陆的聚合与分离、生物物种的大爆发与灭绝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去探寻这些事件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又是令人着迷甚至回味无穷的。

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陆板块

给你一张撕碎的报纸,我相信你总能根据报纸边缘的文字、每一个碎片的轮廓把它复原拼接起来。

当你面对世界地图的时候,你可曾有过一刻的冲动,把无际的蓝色大洋上点缀的一片片陆地拼接成无缝衔接的整体呢?

在人类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怀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乾坤大挪移般地把地图上的各个大陆"撕扯"下来拼接在一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尔弗雷格·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经过魏格纳及后来的地质学家们一步步的论证研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板块构造理论,即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随着板块的移动和演化,地球上的大陆在历史上分分合合,即联合古陆的旋回。

随着大陆的不断聚合就出现了超级大陆(联合古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出现过5次联合古陆,分别在约2500Ma1、约1900Ma、约1400Ma、约850Ma、约250Ma形成。

注1:Ma为年代单位,表示100万年

岩石圈演化图(356 Ma-未来150 Ma,Scotese, 1997)组图来自:http://www.imdaike.com/article-402-1.html

250Ma左右形成的联合古陆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空间分布上,联合古陆呈典型的经向半球形分布,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陆分布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裂解、漂移形成的。

大量的地球科学资料表明,与此次古陆形成相伴发生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有:陆地面积大量增加、浅海面积急剧减少、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缺氧沉积、火山的大爆发、浅海生物大灭绝等等

所以说,板块移动是地球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在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地球都因其拥有种类繁多的生命体而与众不同。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始终存在吗?

法国科学家里夫通过形象的描述给予了我们答案。

把地球的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一天,那么:

一天的前6个小时,地球上一片死寂;

在凌晨6点的时候,更低级的藻类才开始在海洋中出现,他们持续了相当漫长的时间;

直到20时,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中、湖泊沼泽中开始活动;

23时30分,恐龙出现,但登场仅仅10分钟便匆匆下台;

在这一天最后20分钟,哺乳动物才出现,并开始分化;

23时50分,我们的祖先才缓缓登场;

最后2分钟里,它们的大脑扩张,成为了人类。在里夫的描绘里,地球如同一个舞台,有人登场,就有人下台。

科学家把不同时期生物的下台称之为"灭绝"。地史时期,若多门类生物近乎同时灭绝,这种灭绝称之为集群灭绝。其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或在同一时间内主要生物类别或大量生物突然消失,生物分异度和生物量骤然降低。

据统计,在地球历史上,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有15次之多,重大集群灭绝事件有5次。

△海生动物主要灭绝事件及分异度变化(据Raup and Seokoski,1982) (图片来自:http://www.imdaike.com/article-402-1.html)

(1)之一次大灭绝事件:4.50亿年前至4.40亿年前,约3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了非洲北部和中部地球,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这导致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进入大冰期,85%的物种灭绝,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

从灭绝数量上看,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三位。

(2)第二次大灭绝事件:到3.75亿年前至3.6亿年前,气候再次冰冷,海洋生物再次面临巨创,而陆地生物受到影响较小。约82%的海洋物种灭绝,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此次事件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五位。

图片来自:https://new.qq.com/omn/20190408/20190408A0DHJB00

(3)第三次大灭绝事件:2.51亿年(251Ma),海平面下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爆发了又一次物种大灭绝,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总共约57%的科、83%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

此次彻底灭绝的动物包括:三叶虫、海蝎、重要珊瑚类群、陆栖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

(图片来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19/09/1930525_387959629.shtml)

(4)第四次大灭绝事件:2.0亿年前,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灭绝,一半海洋物种消失。陆地所有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消失。槽齿目动物灭绝了,幸存的植物有针叶类和苏铁。也正是这次灭绝事件,给恐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得恐龙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地球的霸主。

这次灭绝事件历史很短,不足一万年的时间,其灭绝原因至今未确定。火山喷发、流星撞击、极寒天气都有可能是凶手。

(5)第五次大灭绝事件:6500万年(65Ma),地球爆发了第五次大灭绝事件,恐龙灭绝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大气层中微粒遮蔽了阳光,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减少,草食性恐龙受到巨创,肉食恐龙也因缺乏食物而灭亡。颗石藻与软体动物遭受严重打击。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则幸存下来,如鳄鱼和哺乳动物,河流生物群落也得以保存。

此次灭绝事件,最终导致约17%的科、50%的属、75%的物种灭绝,此次灭绝事件的规模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二。

(图片来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19/09/1930525_387959629.shtml)

我们人类要见证第六次重大集群灭绝事件吗?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越大。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警告称,动物的灭亡和减少正是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前奏。从1500年开始,超过320个陆栖脊椎动物物种接连灭绝。剩余物种也表现出了平均25%的衰退,这种现状在无脊椎动物中也极其相似。

虽然之前的大灭绝是由地球的自然变化或者灾难性的小行星撞击导致的,但是如今生物的灭绝与人类行为非常相关。所以我们在这里呼吁:保护动物,保护与我们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朋友!

三、冰河时代

对于全球变冷事件相信大家不会陌生,随着电影《后天》《冰河时代》等一系列电影的热映,我们见识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壮阔场景和大自然的强大力量。这里要告诉大家的,冰河时代真的在地球上出现过,还不止一次。

(图片来自:www.guokr.com)

地史上出现过三次著名的全球性跨区域的气候变冷事件,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约500 Ma)、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350~250 Ma)和第四纪大冰期(约10 Ma)。

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寒冷的冰期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关于气候变迁的原因或冰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至今还是一个"谜"

目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冰期成因的七种假说

1.由太阳系在宇宙间所处的位置变化引起。

当太阳系随同银河系的自转通过宇宙间寒冷区域时,或转到宇宙尘微粒子稠密区域时,部分太阳辐射被宇宙尘埃吸收,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温暖降低,地球出现冰期。

鳄鱼是哺乳动物吗,鳄鱼是哺乳的吗-第1张图片-

2.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每93000年就会发生一次变化,造成地日距离加大,或地球受木星的吸引,地球公转轨道变圆(大约每10万年一次),地日距离变远,地球温暖降低,形成冰期。

3.地球转速的变更,造成地壳运动,两极大气的变化,如地球转速加快时,两极寒冷的大气涌向赤道,气候变冷。

4.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出大量碎屑,遮天蔽日,减弱了太阳辐射热。强烈的地壳运动还会造成大陆上升,大量新岩石暴露于空气中,岩石风化使大气中保护地球热量不致散发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造成气温下降、冰川活动,产生冰期。

5.大陆飘移使各大陆相对两极的位置在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移近两极时气候寒冷,出现冰期,如石炭——二叠纪冰期,非洲、澳洲、南美洲、南极洲以及印度原是一个完整的古大陆,而非洲就是当时的南极,北极在太平洋中。所以那时南半球的古大陆都有冰川行动。

6.地球南北磁极互相倒转的过渡时期,地磁场相当微弱,大气层中弥漫着带电子粒子和宇宙尘,阳光被遮挡,气温下降,雨和雪断断续续,一下就是数百年,冰期到来。

7.寒冷的北冰洋的海水通过海峡与温暖的太平洋、大西洋交流时,潮湿的气候使北冰洋上空大雪弥漫,结成冰盖,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反射掉,致使气候变寒,冰期出现。

到底哪种假说更切合实际?是否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下一次大冰期何时将至?都有待人类继续探讨。

四、缺氧事件

众所周知,氧气是给予生命、维持生命的重要要素,可想而知在生物繁盛的地球,氧气量骤降会造成怎样的灾难。

地史中,大规模的缺氧事件沉积主要发育寒武纪初期(约500Ma)、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约440Ma)、晚泥盆世(约360Ma)、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00Ma)、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约250Ma)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约200Ma)。

除寒武纪初期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缺氧事件外,其他四次分别与上述的四次生物集群灭绝的时间大体吻合。

造成海洋缺氧,可能是受气候条件、大洋环流、海面升降和大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有人认为,气候温暖时期,大洋经向温差变小,世界洋流停滞,形成滞水期,使得大洋缺氧层增厚。大陆缺氧的最直接因素可能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过去40万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180至280ppm(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但从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到2004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379ppm。这个浓度已经是侏罗纪时期发生严重温室效应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四分之一。

专家表示,人类如果再任由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此增长下去,100年以后,或者是更短的时间内,很可能发生像侏罗纪时期同样程度的温室效应。届时,两极冰盖融化,陆地减少,气温大幅上升,大量生物灭绝。安东尼·科恩说,"虽然这种情形是极端的气候事件,但并不排除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人类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力度。"

五、天外来客

地球的成长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自身的板块活动、岩浆活动、缺氧时间、全球变冷等等,还时不时受到外界的影响——小行星的撞击。按照科学家公布的模型,早期的地球看上去就好像射击场的靶子,在40亿-45亿年之前,地球的表面曾经反复受到来自小行星的撞击。

(图片来自:newguideline.com)

在过去三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争辩着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气候变化、火山活跃或者是一颗小行星碰撞。

研究人员现已证实恐龙灭绝与10公里长小行星碰撞地球是同一时间,最新灾难预测模型表明小行星碰撞将发送汽化岩石微粒进入地球大气层,使天空变成红色,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

环境科学研究合作协会(CIRES)研究员道格拉斯·罗伯森说:"很可能红外线热量相当于整个地球范围内每6.4公里半径内爆炸1兆吨氢弹,相当于80颗 *** 的爆炸力。"

(图片来自:new.qq.com)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中经历过众多的重大事件,正是因为经受住了板块移动、火山喷发、全球变冷、生物灭绝、小行星撞击,如今的地球才会展现出壮丽的河山、多彩的生命,所以我们不必为曾经地球的多灾多难而扼腕叹息,但是我们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因为人类自己的发展而给地球带来下一个灾难。

从今天起让我们爱护地球这个共同的美丽家园!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雄性要被淘汰?连鳄鱼妈妈都会单身下崽了,下一个轮到谁?

动物园里一条单独圈养的雌性鳄鱼,突然产下14枚鳄鱼蛋。单身鳄鱼产蛋的情况虽然很少见,但并不奇怪。最让人震惊的是,它产下的鳄鱼蛋中,有7枚蛋居然能孵化鳄鱼宝宝

鳄鱼是两性繁殖,交配后产卵,孵化小鳄鱼。在繁殖期内,成年雌性鳄鱼在没有交配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下蛋,但是这些蛋是无精蛋,不会孵化出小鳄鱼。未受精的鳄鱼蛋孵化小鳄鱼,这现象还是之一次被发现。

这条鳄鱼单亲妈妈是一条美洲鳄,生活在哥斯达黎加动物园。

2002年,动物园引进一条2岁的雌性美洲鳄,单独饲养在爬行馆内。过了16年,在2018年时,这条18岁的美洲鳄一次产下14枚鳄鱼蛋。图片上是这条美洲鳄的近照。

园区工作人员从来没有见过单身鳄鱼产蛋,觉得很好奇,就把鳄鱼蛋拿去孵化。孵化3个月后,没有小鳄鱼破壳而出。看到预料之中的结果,工作人员也没有很失望,但接下来的最后一步操作,真正吓到了他们。

工作人员依次把孵化后的鳄鱼蛋打开,7枚蛋壳里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胚胎。其中的一枚蛋壳里,盘着一条夭折的小鳄鱼,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形(图片上是小鳄鱼)。

单身雌性鳄鱼能独自繁殖后代?工作人员无法接受这个结论,但他也找不到过去16年里,这条鳄鱼遇到雄性鳄鱼的可能性,于是求助专业的生物研究机构来解答困惑。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团队来到动物园,对雌鳄鱼和它产下的鳄鱼蛋取样分析。经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没有意外,这条鳄鱼就是凭借一己之力繁殖后代。 蛋壳里孵化的小鳄鱼,跟鳄鱼妈妈的DNA对比,99.9%以上都是相同的。

这是世界上,之一次证实鳄鱼能够进行“孤雌生殖”。鳄鱼孤雌生殖的研究报告发表在2023年6月的《生物学快报》期刊上。

自然条件下,鳄鱼能够孤雌生殖,其他动物也会这一招吗?还有,人类能不能做到孤雌生殖?

我们从头说起。

掌握孤雌生殖技能的动物

孤雌生殖,也叫单性生殖,是指卵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发育成正常的个体。掌握这项技能的种族,不需要雄性参与,雌性就能独自繁殖后代。

孤雌生殖在自然界很常见,尤其是昆虫界,我们熟悉的蜜蜂、蚜虫、水蚤,都会孤雌生殖。除了无脊椎动物外,还有80多种脊椎动物也掌握了这项技能,其中包括鱼、两栖、鸟,还有爬行动物里的蛇和蜥蜴,其中有世界上个头更大的科莫多巨蜥。

有趣的是,掌握孤雌生殖技能的动物,并不是只会这种技能,它们还会进行正常的两性繁殖。

有些物种偶尔进行孤雌生殖。比如文章开头的美洲鳄,还有科莫多巨蜥,正常情况下它们是两性生殖,只是偶尔会产下未受精的蛋,孵化出单亲的宝宝。

有些物种会周期性地进行孤雌生殖。比如棉蚜,从春天到秋天,孤雌生殖10多代以后,在冬天交配产卵,执行正常的两性生殖。

  • 那么问题来了,单个雌性就能生产后代,这算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跟基因克隆有什么区别?

答案是:虽然没有两 *** 配的行为,但是孤雌生殖属于有性繁殖,而克隆属于无性繁殖。孤雌生殖的生殖细胞发育方式,跟克隆个体的体细胞分化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克隆个体的基因跟母体一模一样,而孤雌生殖的后代不完全跟妈妈相同克隆个体的性别跟母体一致,但是孤雌生殖的后代,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就拿文章开头的美洲鳄来说,你可以用孵化温度来选择孤雌生殖的小鳄鱼性别,温度高一点是雄性,温度低一点是雌性。

  • 为什么会出现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的更大优势是,在恶劣条件下,保存种族的繁衍延续。

在适应的环境情况下,雌性会自动启动孤雌生殖的技能。比如文章开头那条孤独的美洲鳄,当长期找不到雄性配偶时,自发进行产卵繁殖。

另外,人工 *** 也能诱发孤雌生殖。比如,温度 *** 、电 *** 、化学 *** ,这些外界条件都会引发海胆进行孤雌生殖。

最后一个问题,人类也能做到孤雌生殖吗?

自然界里,孤雌生殖每次生产的后代数量,并不比两性生殖的数量少。

在不需要雄性参与的情况下,雌性繁殖大量后代。这个技能,既能避免寻找异性的麻烦,又能减轻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同性竞争,大大降低了生殖成本。

  • 提高生殖效率的孤雌生殖技能,连鳄鱼都掌握了,人类能不能掌握呢?

很遗憾,到目前为止,自然界里的孤雌生殖技能,没有一只哺乳动物能够掌握。哺乳动物要进行正常的两性生殖,雄性 *** 和雌性卵细胞结合,才能繁衍出后代。

虽然自然界里缺少雄性,哺乳动物不能有性生殖后代,但是,实验室里培育的有性生殖的健康后代,却真正脱离了雄性基因。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合作团队,培育出一只拥有2位妈妈,没有爸爸的小鼠。小鼠成功渡过哺乳期,生长到成年期,跟一只雄鼠正常交配,产下鼠宝宝。这只实验室里的小鼠,没有雄性参与,但是身体健康。

同时,合作团队还培育出一只拥有2位爸爸基因,没有妈妈的小鼠。只有雄性基因的小鼠,存活了48小时后,就夭折了。中科院的研究报告,发表在《细胞-干细胞》的期刊上。

准确地说,实验里健康的小鼠,不是孤雌生殖的后代,而是双雌生殖的后代。但是,它的存活证明了缺少雄性参与,仅仅依靠雌性哺乳动物就能培育出健康后代。

实验室走通了哺乳动物抛弃雄性爸爸,只用雌性妈妈来培育后代的一条路。

以后,自然界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路,最终抛弃雄性呢?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好了,孤雌生殖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Discovery of 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 in a new world crocodile

2、Viable offspring derived from single unfertilized mammalian oocytes

3、Generation of Bimaternal and Bipaternal Mice from Hypomethylated Haploid ESCs with Imprinting Region Deletions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哺乳动物在进化之战中是如何取胜的?

约6500万年前,当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肃清恐龙时,地球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对幸存的生物来说,成为地球新统治者的竞赛开始了,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的祖先是之一个行动的。



陨石撞击地球


当340亿吨重的陨石以30千米/秒的速度撞击现在墨西哥附近的浅海时,它改变了地球的历史。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亿吨的核弹,燃烧的岩石经过大气层落到地表,导致了整个地球上的野火和海啸。几十年间,遍布整个地球的尘埃云挡住了阳光,气温骤降,植物死亡。在统治了地球1.6亿年后,大型恐龙和地球上75%的动物一起灭亡了。

在失落世界的废墟中,一小群幸存者,包括鸟类,鳄鱼,蛇和哺乳动物,仍然存在。这个星球正在等待被征服,残忍的种族开始接近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地球的新统治者。6500万年后的今天,科学家终于对那个激烈竞争的时期有了清晰的了解。

陨石撞击标志着白垩纪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即古近纪。黑暗和寒冷过后,尘埃沉降,温室气体从地球内部缓慢释放,地球再次变暖。那时的温度比现今的平均气温高出近15度,温暖的气候向两极延伸。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和阔叶林覆盖了大部分土地,两极都没有冰。在许多方面,地球已经回到了鼎盛时期。大型的食草恐龙和优秀的捕食者曾统治这个星球,如今基本都消失了,除了一组恐龙——鸟类,幸免于难。其他的种群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只有10%的哺乳动物存活了下来。


为赢得战争而进化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成为地球的统治者,这些动物纷纷进化。鸟类越来越大,巨型鸟类有着强壮的腿部和有力的下颚,有些鸟类可能在食物链的顶端。它们带鳞片的亲戚——鳄鱼也想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在进化的过程中,一些鳄鱼的体型变得很大,一些鳄鱼成为了快速奔跑的陆地捕食者。蛇也加入了战斗,进化出14米长的泰坦巨蟒。为了接管大型恐龙留下的宝座,每组动物都爆发性地发展起来。然而,它们都被一组像老鼠一样的小型食虫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击败,这些食虫动物很快发展出今天统治世界的不同生命形态。

多年来,古近纪早期的生物进化竞赛在学术界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主题。遗传学家通过分析现代生物的基因来计算单个动物群体的进化历程。遗传学家对比了狗和大象的基因差异,在已知差异的发生速率时,他们就可以知道两个物种的共同祖先生活在什么时候。如果按照均衡的进化速率,这种研究 *** 表明,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来源于白垩纪(1.5亿年前~6500万年前)。在恐龙昌盛的时期,它们虽然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千万年,但直到大型恐龙死亡后,它们的进化才真正开始。

这种 *** 的准确性不高,尤其是在需要计算的时间很长时。因此,一些科学家使用化石法,化石中的骨骼会讲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在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陨石撞击期间的化石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哺乳动物进化的清晰过程。科学家研究了早期哺乳动物进化的几个不同方面。首先,他们观察了物种的数量,发现在古近纪早期,大量新的哺乳动物物种发生进化;随后,他们分析了物种之间形状、大小的变化,发现哺乳动物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体型。结果表明:在大型恐龙从地表消失的那一刻,哺乳动物毫不犹豫地开始了“爆发式”进化。


哺乳动物是什么?


我们对哺乳动物都有着一些非常基本的共识,比如我们年幼时可以只喝奶就能活下去,比如我们有毛发,是恒温动物,再如我们是胎盘哺乳动物,在子宫里孕育后代。然而,除了上述的基本常识之外,哺乳动物是如何被定义的,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人类为何与狐狸、刺猬、长颈鹿更相似,而不同于蟒蛇、乌龟或企鹅呢?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生物学家利亚姆·杜鲁认为,我们或许可以使用曾风靡于18世纪的 *** 来进行探讨。当时人们对动植物的定义,是根据它们共有的特征来决定的。根据相似的生殖生物学原理与呼吸原理,卡尔·林奈于1758年宣布,鲸鱼和海豚不是鱼,而是恒温陆生生物谱系中的一员。为了给这个新的族群命名,林奈选择了乳腺这一特征,将这些生物归类为哺乳动物。在林奈完成哺乳动物归类后的一个世纪,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他最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其中物竞天择与进化论的概念被生物学家广泛接纳。

达尔文认为,哺乳类动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它们都有共同的祖先。要解释这些特征从何而来,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些特征有什么优势,以及这些始祖并不具备的特征从何而来?例如,乳腺是如何“无中生有”的?与哺乳动物最接近的物种是爬虫动物,目前,我们得知哺乳类与爬虫类的谱系约于3.1亿年前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它们最后一个共同的祖先看起来更像爬虫动物,而非哺乳动物。这个共同的祖先,以冷血、少乳、无毛为起点,一路演变成了真正的哺乳动物,进化出了如今典型的哺乳动物的特征。

之一个被视为哺乳动物的物种出现在2.1亿年前。我们所知的大部分哺乳动物进化信息是从化石记录中获得的,如今科学家将5500种哺乳动物的躯体和DNA进行比较,从中提取出来的研究成果又与化石记录相结合,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物种研究。


成功的七个特征


哺乳动物的几个鲜明特点帮助它们在竞争中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即使在今天,这些特点还在帮助哺乳动物保持他们的主导地位。

哺乳动物最独特的特点之一就是产奶的能力。白色液体起源于类似爬行动物的哺乳动物祖先,在干燥环境中,它们用白色的液体保持卵的湿润。当它们开始让卵在子宫内发育并生下后代时,乳汁获得了另外一种功能——在后代的生命初期,为它们提供更好的营养,而且乳汁也可以让母亲转移免疫体,因此可以防止后代生病。父母不需要再为后代寻找食物了,它们不再完全依赖食物。

毛皮对于早期哺乳动物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哺乳动物在温度下降时保持温暖,在气温炎热时,隔绝热量。体温是由快速的新陈代谢决定的,新陈代谢确保了体温的恒定。恒温为体细胞提供了更佳条件,使动物在一整天内都可以保持较高的能量。与依赖阳光的冷血爬行动物不同,哺乳动物可以适应寒冷地区或在夜间活跃。额外的能量使哺乳动物可以在更大的区域觅食,更有效地捕食猎物。

哺乳动物已经进化出更复杂的心脏,这使高活动水平成为了可能。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三个心室,哺乳动物已经发育出有四个心室的心脏。多出一个心室意味着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在被泵入血管之前,不与来自身体的贫氧血液混合。因此,体细胞可以持续不断地接收大量的氧气,保持动物的快速代谢,使动物保持活跃。

牙齿是哺乳动物在种族竞赛中的另一大优势。与大多数其他动物群体不同,每种哺乳动物的口腔中都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牙齿,牙齿的类型因物种而异。人类有前牙、犬齿和臼齿,每类牙齿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牙齿让我们可以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并将其粉碎,因此我们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吸收营养。

哺乳动物灵活的四肢加强了哺乳动物对不同栖息地和食物的适应能力。当鸟类的手被缩减为一组带羽毛的手指时,哺乳动物可以灵活地使用四肢,能够利用前腿爬行、挖掘、处理食物和工具,并支撑它们沉重的身体。可以自由地使用四肢让哺乳动物能够更好地利用周围环境和资源,促进哺乳动物体型变大。

然而,哺乳动物能够征服地球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头部。之一批哺乳动物在它们的耳朵里进化出了一组新的骨骼,称为槌骨和砧骨。新的骨头和也存在于爬行动物、鸟类身上的镫骨一起,让哺乳动物能听到其他动物听不到的更高频率的声音。此外,古化石显示哺乳动物的嗅觉和感觉也有改善。对哺乳动物祖先头骨的充分研究揭示了改善感官的影响。

大脑是一个在哺乳动物体内非常大的器官,被特殊的脑组织覆盖。由于神经计算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哺乳动物的大脑与身体恒温密切相关。有些人甚至认为,高智力是动物进化出恒温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处理感官印象,哺乳动物进化出了更大的大脑,并且很快就使用了新的那部分大脑。新大脑中心的功能逐渐从解释感官印象,转变为解决问题。人类的大部分大脑皮层是从这些新的特征发展而来的。当动物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时候,智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古近纪的哺乳动物聪明到足以征服整个星球。

寒冷意味着新的机会


当哺乳动物成为了优势物种,它们就永远不会放弃这个位置。在陨石撞击的2000万年后,气候的变化给哺乳动物带来了更多好处。大陆漂移促使南极洲和澳洲分开,南极洲周围出现新的洋流, *** 了地球的缓慢降温。随着气温下降,两极的冰盖开始增长,水被“捆绑”在冰上,造成海水水位下降,分离的地区之间出现新的大陆桥。此外,印度和亚洲相撞,非洲与亚洲相撞,欧洲和北美洲与南美洲接触,使哺乳动物更容易传播。寒冷的气候也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地球上不再只是森林,而是包括了沙漠、苔原和广阔的草原,新环境为哺乳动物的更多变异铺平了道路,并且促进了大型食草动物和捕食者的发展。

哺乳动物在海洋和陆地中都赢得了比赛,但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物种的数量,实际上,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物种数量都超过了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能够成为优势种群是因为它们独特且多样的身体形态、生活方式、栖息地和大小。哺乳动物有翅膀、鳍和腿,它们生活在山区和地下,包括最小的陆栖脊椎动物和地球上更大的动物——鲸鱼。

陨石撞击在几秒间改变了地球的命运,留下了多种可能。如果陨石没有撞击地球,或者哺乳动物的进化十分缓慢,世界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但这些随机因素的组合让我们的祖先成为了赢家。

今天,哺乳动物生存在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地形中,上至北极狐和北极熊,下至獾和鹿;从角马和猎豹到骆驼和沙漠鼩。鲸鱼游泳、马匹飞奔、蝙蝠飞行、袋鼠跳跃、猴子攀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哺乳动物成为统治这个星球的物种。


<

研究发现古代鳄鱼曾是素食主义者:与哺乳动物一起和平生活

据《德干记事报》6月29日报道,鳄鱼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因为它们与恐龙非常相似。但如果你碰巧发现一台时光机,把你送回有早期鳄鱼存活的时代,你会发现,并不是你遇到的所有鳄鱼都会把你当作一顿美餐。

这是根据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周四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得出的结论。该研究将16种已灭绝物种的146颗牙齿的高分辨率扫描结果输入电脑模型,并得出结论:与以凶猛著称的现代鳄鱼不同,一些早期的鳄鱼物种整体上更为平和。

犹他大学的博士生基冈·梅尔斯特罗姆(Keegan Melstrom)和他的导师兰德尔·厄米斯(Randall Irmi)共同进行了这项研究。

为了确定动物牙齿与其饮食的关系,梅尔斯特罗姆基于之前对哺乳动物异齿症的研究,以及他自己对爬行动物牙齿差异的早期发现,得出了一些结论:有些与现存的鳄鱼相似的早期鳄鱼主要是食肉动物,有部分鳄鱼是杂食动物,还有一些鳄鱼可能只吃植物。他还补充提到,生活在不同的大陆和不同的时间的鳄鱼,饮食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虽然这些早期鳄鱼中的一些可能看起来很像现代的短吻鳄或鳄鱼,但这些体型较小的早期鳄鱼是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的,而且身体下面有腿。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些温顺的早期鳄鱼就像是没有毛的狗或猫一样。

然而,究竟是什么进化压力导致鳄鱼曾经以植物为食,以及为什么这些食草鳄鱼会消失,仍然是个谜。

梅尔斯特罗姆最初认为,哺乳动物的大量灭绝使部分早期鳄鱼不得不开始食草,但他后来在研究食草鳄鱼生活习性时发现,一些食草鳄鱼甚至可以与哺乳动物生活在一起。

他现在希望研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鳄鱼最初的饮食多样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他将试图重建这些物种所生活的大约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大约5500万年前的生态系统。

他需要研究在这段时间里,气候、动植物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面临着哪些重大挑战。

梅尔斯特罗姆表示,这是古生物学的一部分,他们会竭尽所能,利用不同的证据来重建那个时代的生态系统,梅尔斯特罗姆希望人们从他的研究中明白,不要再把鳄鱼看作是“活化石”,这个词掩盖了一个鳄鱼的真实的进化动态的历史,在这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鳄鱼的身体结构、周边的生态系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项研究足以表明,早期鳄鱼的饮食有很大的多样性。

像鳄鱼一样改变饮食习惯的还有熊猫,早前就有网友在四川发现大熊猫吃牛羚并拍摄下了视频。

鳄鱼是食肉动物,熊猫只吃竹子,这一类的观点都是人们对这些动物的刻板印象。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定程度决定了动物饮食的多样性,因此,早期鳄鱼食草不无可能。

中英科学家确定新生物大灭绝事件

来源:科技日报

“卡尼期洪积事件”之后恐龙称霸地球

科技日报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刘霞)中国和英国科学家在今天出版的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对所有相关地质和古生物学证据进行核查后,确定2.33亿年前发生的“卡尼期洪积事件”是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该事件除了导致一些物种灭绝外,也将恐龙送上地球之王的宝座。

最新研究由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雅各布·达尔·科索、宋海军教授及布里斯托大学的迈克·本顿教授等17名科学家携手进行。

研究人员指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加拿大西部兰格利亚发生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宋海军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火山喷发在卡尼期达到顶峰,喷发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快速升高”。

此外,气候变暖促使降雨增加。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地质学家迈克·西姆斯和阿拉斯泰尔·鲁弗尔就发现,地球的潮湿时期持续了大约一百万年。气候变化给海洋和陆地生物的多样性带来沉重打击,但灭绝事件发生后不久,新物种在地球上蜂拥而至,形成了更现代的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促使植物大发展,现代针叶林也开始扩张。本顿对物理学家组织网表示:“新植物群落可能为大灭绝后幸存下来的草食性爬行动物提供了口粮。我们现在知道,恐龙起源于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前约2000万年,但此前,它们数量稀少,在地球上的地位也并不显赫,该事件发生后突然出现的干旱条件为恐龙在地球上称霸提供了机会”。

宋海军表示,气候变化不仅让恐龙开始称霸地球,也促使许多现代动植物走上地球历史的舞台,包括之一批海龟、鳄鱼、蜥蜴和哺乳动物等的出现。而且,卡尼期洪积事件也影响了海洋生物,此次事件后,现代类型的珊瑚礁和浮游生物群开始出现。

科索强调:“在过去5亿年漫长的地球生命史上,古生物学家已确定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每一次事件都对地球和生命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现在,我们确定了一场新的大灭绝事件,很显然,此次事件在陆地和海洋生物重新洗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标志着现代生态系统的开始。”

探秘体型更大的三种鳄鱼,震撼人心!

鳄鱼作为孕育了几千万年的生物,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上最强大且让人敬畏的物种之一。它们的巨大体型和强壮的力量令人叹为观止,而其中某些种类更是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尺寸。本文将带你探索三种体型更大的鳄鱼,它们的壮丽外观和令人震撼的存在。

尼罗鳄

尼罗鳄,也称尼罗鳄鱼或非洲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更大的爬行动物之一。它们属于鳄鱼科,分布在非洲大陆的各个水域中,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尼罗鳄是一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吸引了全球各地游客的目光。

尼罗鳄的体型可达到5-6米长,重达700-900公斤。它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坚韧的皮肤,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尼罗鳄的头部扁平,长而宽,有着锐利的牙齿和强大的咬合力,能轻松捕食较大的猎物。它们的眼睛高出头部,使其在水中时能够保持部分身体的隐蔽性,同时也提供了优秀的视觉能力,利于发现潜在的猎物。

尼罗鳄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鱼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由于体型庞大,它们可以一次性吞食体型较大的猎物。尼罗鳄是典型的伏击型捕食者,它们通常躲藏在水中等待猎物靠近,然后突然发起攻击。虽然尼罗鳄主要以水中狩猎为主,但它们也能够在陆地上迅速移动,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时会离开水域,寻找适合筑巢的地方。

尼罗鳄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干旱季节,雌性尼罗鳄会找到一个适合筑巢的地方,通常是河岸或湖泊附近的沙滩。雌鳄鱼会挖掘一个巢穴,并在其中产下大约50颗左右的白色鳄鱼卵。雌鳄鱼会保护好巢穴,并在孵化期间保持接近巢穴,以确保卵的安全和温度的稳定。幼小的尼罗鳄在孵化出来后会立即离开卵壳,并依赖母亲的照顾。

尼罗鳄的数量正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乱砍滥伐、水源污染和非法捕猎等因素都对其栖息地和存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各地 *** 和环保组织已采取措施,加强对尼罗鳄的保护和监测工作。同时,也呼吁公众关注并参与到尼罗鳄的保护行动中来,共同为保护这一物种的生存环境而努力。

总的来说,尼罗鳄作为体型更大的爬行动物之一,是非洲大陆上独特而珍贵的生物资源。它们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观赏游客带来了无尽的惊奇和欣喜。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护和维护尼罗鳄的生存环境,以确保它们在地球上的持续存在,并让后代子孙也能够欣赏到它们的壮丽景象。

草原鳄

草原鳄(Crocodylus cataphractus)是现存鳄鱼中体型更大的物种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草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生态习性。草原鳄是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通常体长可达5-6米,重量超过1吨。

它们具有鳄鱼典型的身体结构,有一张宽大的嘴和锐利的牙齿,适应于捕食和撕咬猎物。草原鳄的身体呈灰绿色,背部有坚硬的鳞片,以及较长的四肢和尾巴,有助于在水中和陆地上的移动。

草原鳄是水栖和陆栖两栖动物,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它们喜欢在浅水区域和沙滩上晒太阳,以调节体温。草原鳄是狩猎者,以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为食。它们通常静待猎物靠近,然后猛扑而至,将其拖入水中并用强大的力量将其制服。

草原鳄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困境。它们的栖息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威胁,如城市化、农业和工业开发。这导致了栖息地的破坏和水域环境的污染,对草原鳄的生存造成了直接威胁。

非法捕捞和贸易对草原鳄的种群数量和数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草原鳄的皮革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价值,而鳄鱼肉在某些地区也是一种传统食物。这些因素导致了种群的迅速减少和濒危状态。

保护草原鳄的措施已经在许多地方展开。例如,建立和扩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其栖息地,并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繁殖环境。加强对非法猎捕和贸易的打击,提高人们对草原鳄保护的意识和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草原鳄恢复种群数量,保护这一重要的物种。

草原鳄作为体形更大的鳄鱼之一,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生态习性。尽管它们面临许多保护挑战,但通过保护栖息地和打击非法猎捕活动,我们有望确保草原鳄的生存和繁衍。保护草原鳄不仅仅是对这一物种的责任,也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责,同时也是保护地球多样性的一部分。

扬子鳄

扬子鳄是中国境内分布更大、更具代表性的鳄鱼之一,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扬子鳄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但得益于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如今扬子鳄的种群逐渐增长。

扬子鳄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湖泊、河流、剧烈弯曲的河段以及与之相连的水域。它们喜欢生活在静水、泥沼、湖泊以及行水缓慢的溪流中。这些水域应该有适合繁殖的栖息地、丰富的鱼类、两栖动物和介壳类的食物资源。

扬子鳄是一种大型爬行动物,成年雄鳄的身体长度可达4-5米,雌鳄一般会比雄鳄稍小。它们的身体呈长条状,皮肤粗糙,呈灰褐色。鳄鱼的嘴部非常宽大,呈V字形。牙齿坚固而锋利,适合捕食。

扬子鳄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以鱼类、两栖动物、水禽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扬子鳄用它们的强壮尾巴游泳,并用巧妙的伪装技巧潜伏在水中等待猎物。当猎物靠近时,扬子鳄会迅速出击,并用强大的咬合力捕获猎物。纵然扬子鳄具有凶猛的外表,但它们在人类面前一般会保持距离,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

长期以来,扬子鳄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主要受到环境破坏、水污染和非法捕猎的威胁。幸运的是,中国 *** 在扬子鳄保护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加大了扬子鳄的养殖繁育力度,并开展了扬子鳄的科学研究。如今,扬子鳄的数量正在逐渐增长,但仍面临生境减少、繁殖障碍和非法交易等挑战。

扬子鳄是中国的珍稀动物,是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物种,加大宣传,教育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加强法律保护力度,严惩非法捕猎和非法交易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扬子鳄在未来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使其继续在中国境内繁衍生息,展现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美丽。

校稿:燕子

鳄鱼祖先曾是素食动物?专家:性情温和,像没有毛的猫狗……

据《德干记事报》6月29日报道,鳄鱼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因为它们与恐龙非常相似。但如果你碰巧发现一台时光机,把你送回有早期鳄鱼存活的时代,你会发现,并不是你遇到的所有鳄鱼都会把你当作一顿美餐。

这是根据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周四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得出的结论。该研究将16种已灭绝物种的146颗牙齿的高分辨率扫描结果输入电脑模型,并得出结论:与以凶猛著称的现代鳄鱼不同,一些早期的鳄鱼物种整体上更为平和。

犹他大学的博士生基冈·梅尔斯特罗姆(Keegan Melstrom)和他的导师兰德尔·厄米斯(Randall Irmi)共同进行了这项研究。

为了确定动物牙齿与其饮食的关系,梅尔斯特罗姆基于之前对哺乳动物异齿症的研究,以及他自己对爬行动物牙齿差异的早期发现,得出了一些结论:有些与现存的鳄鱼相似的早期鳄鱼主要是食肉动物,有部分鳄鱼是杂食动物,还有一些鳄鱼可能只吃植物。他还补充提到,生活在不同的大陆和不同的时间的鳄鱼,饮食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虽然这些早期鳄鱼中的一些可能看起来很像现代的短吻鳄或鳄鱼,但这些体型较小的早期鳄鱼是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的,而且身体下面有腿。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些温顺的早期鳄鱼就像是没有毛的狗或猫一样。

然而,究竟是什么进化压力导致鳄鱼曾经以植物为食,以及为什么这些食草鳄鱼会消失,仍然是个谜。

梅尔斯特罗姆最初认为,哺乳动物的大量灭绝使部分早期鳄鱼不得不开始食草,但他后来在研究食草鳄鱼生活习性时发现,一些食草鳄鱼甚至可以与哺乳动物生活在一起。

他现在希望研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鳄鱼最初的饮食多样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他将试图重建这些物种所生活的大约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大约5500万年前的生态系统。

他需要研究在这段时间里,气候、动植物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面临着哪些重大挑战。

梅尔斯特罗姆表示,这是古生物学的一部分,他们会竭尽所能,利用不同的证据来重建那个时代的生态系统,梅尔斯特罗姆希望人们从他的研究中明白,不要再把鳄鱼看作是“活化石”,这个词掩盖了一个鳄鱼的真实的进化动态的历史,在这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鳄鱼的身体结构、周边的生态系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项研究足以表明,早期鳄鱼的饮食有很大的多样性。

像鳄鱼一样改变饮食习惯的还有熊猫,早前就有网友在四川发现大熊猫吃牛羚并拍摄下了视频。

鳄鱼是食肉动物,熊猫只吃竹子,这一类的观点都是人们对这些动物的刻板印象。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定程度决定了动物饮食的多样性,因此,早期鳄鱼食草不无可能。

哺乳动物强大的牙齿

很多人都羡慕爬行动物和鱼类拥有永远用不完的牙齿,我们人类一旦恒牙兵损缺失了就不会有新牙代替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说牙齿怎么来的

首先在胚胎早期原始口凹内有外胚间充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条索。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部分两栖动物和部分鱼类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出现。少数鱼类和两栖动物可能出现在颚部。原发性上皮条索可分化为前庭板vestibular lamina和牙板dental lamina。前庭板发育为前庭沟,牙板将来形成牙胚。而牙板的位置决定了将来牙齿的位置,牙板受局部间充质组织的引导发育成外形不同的牙(类哺乳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才存在牙齿分化)。

当之一批牙齿萌出后牙板会向舌颚侧、被继承牙的根方增生形成继承牙板successional lamina将来可形成新牙替换旧牙(哺乳动物仅一次)。而双侧靠近远端(游离端原来未长牙的颌弓部位)增生形成增生牙板accessional lamina,用以形成新的牙齿如哺乳动物的恒磨牙(恒裂牙)。

牙齿的分类

按牙齿生长位置及与颌骨关系可分为:

端生牙:牙位于颌骨上端与颌骨链接不紧密,无明显牙根。(如鱼,两栖动物)

侧生牙:位于颌骨舌侧或腭侧,有一部分与颌骨链接,牙根进化并不完整。(如大部分爬行动物)

槽生牙:位于颌骨中,牙根藉由牙周膜与颌骨紧密相连。(如恐龙,鳄鱼,哺乳动物)

按牙齿形态分类

同形牙:牙齿形态基本相同,如现生爬行动物、恐龙的单椎牙。

异形牙:牙齿形态因所在位置和行使功能不同而不同,如哺乳动物、类哺乳爬行动物。异形牙中有几种特例:

高冠牙:常见于反刍食草动物。冠根比极大牙釉质表面亦覆盖牙骨质,用于反复研磨。

裂齿:食肉目动物上颌最后的前磨牙和下颌之一磨牙发生特化而形成的。用于撕裂食物。

牙齿的更迭

现生各类动物只要有真正意义上的牙齿。(牙齿:大部分脊椎动物具备的用于咀嚼或撕裂食物的特化硬组织)都具备替换能力。替换次数由牙板可发育次数决定:

大部分哺乳动物拥有两套牙齿:恒牙裂和乳牙列,主要是由于配合颌骨的生长发育。

而现生爬行动物、鱼类、俩栖动物的牙列多为可终身替换的多牙列。

(如鲨鱼牙齿中身生长,新牙向前替换脱落的旧牙齿)所以双牙列是哺乳动物特有,而多牙列则十分常见。至于为何恐龙、鳄鱼、鲨鱼拥有永远用不完的牙齿特别出名无外乎两个原因:

①因为体型大人类易于观察到。

②因为他们不但拥有多牙列而且新旧更替频繁。

多牙列的优点和缺点

很多人羡慕鲨鱼或鳄鱼拥有永远换不完的牙齿。蛀牙?敲掉~牙断了?敲掉~牙松动了?敲掉~反正新牙用不完的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分析一下:

(由上至下依次为鲨鱼、鳄鱼、恐龙牙齿)

①多牙列牙齿的形态和作用:

拥有多牙列动物的牙形态为同形牙,所以牙齿形态基本相同,作用相近。如鲨鱼、鳄鱼、恐龙的牙齿只具备撕裂、固定几乎无咀嚼功能。

②多牙裂牙齿的牙根体系:

多牙列的牙齿多为端生(鲨鱼)侧生(大多数现生爬行动物)极少为槽生(恐龙、鳄鱼)。所以牙根并不发达。即使是槽生牙的鳄鱼和恐龙也仅有单根,所以多牙列牙齿并不牢固。

所以概括起来就是:多牙列牙齿缺点是不牢固、易损坏、功能少。优点可不停替换。

哺乳动物异形牙双牙列的特点优势

以人为例人一生拥有28-32颗恒牙和20颗乳牙。

乳牙列单侧半颌5颗乳牙即:I乳中切牙、II乳侧切牙、III乳尖牙、IV之一乳磨牙、V第二乳磨牙

恒牙列单侧半颌一般拥有8颗牙齿即:1中切牙、2侧切牙、3尖牙(虎牙、犬齿)、4之一前磨牙、5第二前磨牙、6之一磨牙(六龄齿)、7第二磨牙、8第三磨牙(智齿、立事牙)

无论乳牙列还是恒牙列人类的牙齿都为异形牙,切牙可切割食物协助发音,尖牙支撑口角,前磨牙和磨牙即可协助尖牙撕裂食物又可协助磨牙咀嚼食物,磨牙可咀嚼食物。而且双牙列牙齿牙根体系更发达(部分牙为多根)、更牢固。而双牙列的牙髓拥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即使牙齿磨损或龋损也可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来对抗病损。

结语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双牙列耐用、牢固、功能齐备、节约资源。相比较只能撕裂能替换的多牙列要胜出不仅仅一筹。所以不用羡慕多牙列,换的勤不如用的好,难道一百辆电瓶车和拥有一辆奥迪用起来一个感觉?!

(编贝悟空问答原创,求关注,部分图片来自 *** 侵删)

编辑

标签: 鳄鱼 哺乳动物 哺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