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精适合什么人喝,黄芪精适合什么样的人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5 0
高血压患者可以用黄芪吗?

有的人说高血压患者不能吃黄芪,尤其是少量的黄芪,黄芪这种中药具有一定的滋补功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使用黄芪泡水喝或者用来煲汤,既然黄芪如此受欢迎,那么作为高血压患者可不可以服用黄芪呢?

我认为高血压患者可以尝试着食用黄芪来治高血压,但是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用量小时为升血压,重用黄芪则降血压,因此治疗高血压,黄芪用量必须在三十克以上,气虚、血虚患者还可适量加量。

气血两虚高血压患者黄芪与滋阴补肾药物配伍,黄芪用量应稍大于滋肾药物,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养血生肌、消毒之功效,然而现代药理学家在研究中又发现黄芪治疗高血压,特别是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的高血压。

黄芪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强心利尿、扩张周围血管、降血压抗休克。但是对血压的影响,既能升压又可降压,小剂量升压,大剂量降压,如黄芪与党参、黄精等配伍组成的治疗心梗的药物就具有强心,增强心脏收缩力、抗休克、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应用黄芪更好是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来应用,否则用药上的偏颇可能会导致身体症状的加重。

我是中医副主任中医师郭义,大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黄芪精作为一种纯中药制剂,一般适合什么人喝?5个功效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好的排毒、消肿、利尿等作用,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黄芪了。现代医学发现,黄芪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对于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好的调养作用。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都会选择服用相应的药品来对身体进行相应的调理。黄芪精作为一种纯中药制剂。

那么,黄芪精适合什么人喝?

黄芪精适用于平时免疫力低下、气血不足或者是有虚汗症状的人群饮用。

饮用黄芪精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补气止汗的作用。其次,身体虚胖,尤其是腹部皮肉松软的人,也是可以服用的。

另外,平时工作容易疲劳的人,也可以用黄芪泡水喝来帮助提神,抗疲劳,强健身体,有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

黄芪精的5大功效!

1、用于补气、增进脾脏功能和改善代谢能力低下。

2、促进蛋白质的代谢。黄芪还能促进血清和肝脏的蛋白质更新,对蛋白质代谢有促进作用。

3、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

4、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

5、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机体的应激能力。

黄芪精口服液与注射液,有什么区别?

黄芪精分为口服液和注射液,相对于注射液而言,口服液的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安全性较高,其采用经过科学试验摸索出来的深度提取工艺——乙醇渗漏提取法,也是目前更先进的技术,能完整析出黄芪的两大类有效成分群,即多糖和皂苷,使人体吸收更全面,获得的功效更完整。

口服,一次1支,一日2次,早晚服用。口服液:每瓶10ml(相当于黄芪6.7g),每次10ml,一日2次口服。

而目前黄芪注射液相对于口服液而言,效果较快,但注射液是直接进入血液的,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还是有可能会出现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哮喘、咳嗽、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

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针剂注射液每支2ml(相当于黄芪2g),每次2ml,一日2次肌肉注射。

服用时建议在专业医生或专业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该药。

更多阅读:

生精片与固精补肾丸一样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他达那非片,“进口”VS“国产”,哪个更惠民?4个禁用人群

万艾可适合所有人吗?4类人必须禁用!服用前,先看你是否在列

糖友腹泻,喝黄芪怀山药茶

江苏读者于女士咨询:我父亲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平时常腹泻,容易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脸色发黄,身体也很瘦。朋友推荐了一个方子,用生黄芪、怀山药各30克,煎水频频代茶饮,据说能补气益阴,适用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请问专家,这个方子有道理吗?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医师张永文解答:黄芪、怀山药配伍使用,是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临证经验所得,对于脾胃虚弱的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其色黄入脾、色白入肺,为升阳补气之圣药。黄芪生用具有升发之性,既能提升下陷的阳气,又能补肺气、泻阴火,用于治疗体弱表虚导致的自汗盗汗,或者经常反复感冒以及消渴(类似糖尿病)等症状。怀山药味甘性平,不热不燥,补而不腻,作用和缓,是平补脾胃的要药。它既能补脾胃、助消化、补虚劳、益气力、长肌肉、润皮泽肤,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体倦神疲;又可治小儿营养不良及脾虚带下等症;还能补脾胃而益肺气,缓解肺脾两虚导致的慢性咳嗽,以及痰多清稀、食欲减退、身体消瘦、倦息无力等症状。药用的怀山药与我们平时吃的山药是有区别的,要想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还是要用怀山药。两药合用,黄芪偏于补脾阳,山药偏于补脾阴,阴阳相合,相互促进、转化,有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的功效。

需注意,不是所有糖友都适合用这个方子。建议患者使用此方前先请医生辨明证型,再对证治疗。

人参和黄芪,谁补气效果好?做成中成药后该如何选?

气虚了,人参和黄芪该怎么选呢?大家好,我是和医生,人参和黄芪作为中医常用的补气药,补气能力都非常强,同时这两味药也都做成了中成药, 黄芪精及人参口服液更方便大家去使用,但是你说我气虚了,该怎么选呢?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两个中成药的区别,


首先就是黄芪精,我们看看它的说明书功能主治这一块,主要用于:补血养气,固本止汗。用于气虚血亏,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壮。 而人参口服液,功能主治写的是: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用于气虚所致的身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失眠健忘。

我们先说说之一个区别,黄芪精补气重在益气固表,人参口服液重在大补元气

黄芪补益长于固护卫气,实表止汗。也就是说黄芪能提高“免疫力”,提高人体自身对外界邪气的抵抗能力,并且能达到固表止汗的功效,因而在一些治疗外感邪气的方剂中也多见黄芪的身影,因此体虚容易感冒、自汗盗汗的人群常用黄芪。而人参补益之长在于大补元气,补益五脏,复脉固脱,尤其是补脾,因此在一些久病、大病者,五脏俱损以及产后的人群,常用人参。

我们接着说第二个区别, 人参口服液能安神益智,黄芪精则能托毒排脓。

人参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智,当脏腑精气充盈、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也正常有序时,睡眠质量自然也高。因此对于因脏器虚损、失眠多梦的人群,人参口服液更加适合。而黄芪具有益气固卫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能通过调和营卫的作用,抵御外邪、调控腠理,以达到防止毒邪内陷、托毒外出的作用,对于创口久不愈合、慢性溃疡、内外痈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我们接着说第三个区别,对水液调控的作用不同

人参能益气生津,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多用,如糖尿病人群,就常用人参治疗,如常用的中成药,十六味消渴胶囊、参芪降糖颗粒就含有人参组分。

而黄芪既能固表“止汗”,同时又具有“利尿”的作用,对于脾肺气虚、水湿内停所致的疾病,便可选用黄芪治疗,比如水肿、慢性肾病常用。

这是黄芪和人参最主要的三个区别,那你知道你的气虚更符合哪种情况,又该如何选了吗?

黄芪和它是好搭档!入冬后常喝,元气充足、气血通畅,提高免疫力

中医讲:人由气生,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才能够正常运行;元气虚衰,各种疾病就容易找上门,百病丛生。


入冬后迎来进补好时机,中医强调,冬天进补首先要进补元气!补气,专家推荐了“冬补之一药”——黄芪




补中益气01


李时珍称黄芪为“补气之一要药”,五脏之气都可以补


气虚症状的典型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脉虚



提高免疫力02


黄芪还有补气益卫的功效,卫气就是保护体表的气,黄芪不仅能补内补中气,还能补外,也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邪气入侵体内。


利尿消肿03


医圣张仲景就曾在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提到用黄芪来治疗风湿水肿,针对气虚引起的水肿,黄芪有很好的疗效。



保护心脏04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力。



气血双补茶

补气养血



功效:黄芪补气,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西洋参也是补气的,有阴虚火旺的人、口苦口干的人吃点西洋参;枸杞子甘温,添精补髓、明目祛风;黄精补血


配方:黄芪10-15克、西洋参10克、黄精3-5克、枸杞子6-10克


做法:滚水泡制,盖上杯盖10分钟,可喝一天。其中黄精、西洋参、枸杞子可以吃掉


禁忌人群:腹泻、感冒、脾虚的人不适用。


山楂黄芪水

活血化瘀



功效:黄芪被称为“补气之王”,人体气力足后就会加速血液运行,配合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山楂,二者相加,可以起到更好的益气活血的作用。


配方:20g黄芪,10g山楂


做法:

用冷开水冲洗后,放入保温杯用沸水400毫升冲泡,半小时后即可饮用。服完可再加沸水,共可冲泡两次。


一般人群皆可常服,尤其适合气虚型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


黄芪羊肉汤

温阳祛寒



功效:羊肉性温,能益肾升阳,黄芪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适合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的人食用,有利于补阳祛寒、预防疾病。


食材: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黄芪15克,红枣15克,食盐、葱花、花椒、八角少许



做法:干姜、黄芪、红枣洗净,羊肉切块,与花椒、八角一起放入锅中炖煮。开锅后调入盐、葱花,小火炖至羊肉微烂即可。


注意事项:羊肉属于发物,吃多易上火,患有水肿、疟疾、感冒发烧、牙痛等内热型疾病或内热体质的人不宜食用。



阴虚火旺、高热无汗、干瘦无津液、长疮生疹子发热的人群不建议用。


黄芪泡水补肾生血,但切记“1要2不宜”!大寒后喝最滋补,注意别把“补药”喝成“火药”

古语有云,“小寒大寒,冻成一团”。此时天气依旧寒冷,阴气由极盛开始转衰,阳气也开始回升。

根据中医理论,此时对应五脏中的肾。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机能强健,可更好地调节机体,以适应严冬的变化。

因此,大寒后的养生重点依然是养肾补虚

要说如何养肾补虚,通过膳食补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好物——黄芪。



黄芪,补肾补气还生血

黄芪,也叫北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而得名),又名王孙、绵黄芪。

它有“补气诸药之最”的美誉,很多人都喜欢用它来泡水、煲汤。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温,有补气固表、利尿的功效,是一味补气的好药。

不仅如此,黄芪还能滋肾温阳,大补肺脾之气,是冬日补肾温阳、益气生血的良药,尤其适合肾阳不足、气血双亏的人。



妙用黄芪,推荐3款食谱

黄芪可以用来熬汤、煎水、熬粥,用法有很多,以下推荐几个食谱:


气血亏虚,喝参芪羊肉汤

气血双亏的人,常表现为心悸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等。


黄芪能大补肺脾之气,而脾肺是气血运化之源,因此黄芪能生血。

将它与补肾补气血的羊肉同煮,可以调养气血,更适合气血亏虚的人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黄芪补血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而我们通常说的补血是西医的说法,针对是贫血。(贫血,指的是人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参芪羊肉汤

////

材料:羊肉250克、党参50克、黄芪30克。

做法:先将羊肉切丝,党参、黄芪润透洗净切片;再把油锅烧热,下姜丝煸香,加入羊肉煸炒,加入料酒煸炒;最后加鲜汤,把羊肉煮熟,放入党参、黄芪,改小火烧至羊肉入味,出锅即成。



脾胃虚弱,喝黄芪猪肚汤

脾气虚弱的人,常表现为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等。

猪肚甘温,入脾胃经,能健脾胃、补虚损、通血脉,尤其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佳的人食用。

将它和黄芪同煮成汤,可以益气健脾,消食开胃,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也能常喝。


黄芪猪肚汤

///

食材:黄芪20克,猪肚1个,食盐适量。

做法:把猪肚洗净,将黄芪洗净后装入猪肚内;锅中加水,猪肚和黄芪一并用大火煮开,调小火炖1~2个小时至熟,加食盐调味食用。



补肾固阳,喝黄芪猪肾汤

冬天是补肾的好时节,而猪肾也叫腰子,《本草纲目》认为,它能补肾气而通膀胱。

将它与补肾固阳的黄芪同煮成汤,可以补肾阳,更适合肾阳不足、肾虚的人食用。


黄芪猪肾汤

////

材料:黄芪50克、杜仲25克、续断25克,猪肾两个。

做法:把猪肾切成薄片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煮热;再将上述药物洗净后加入沙锅内,用大火煮沸15分钟,接着改用文火慢炖一小时左右,加入生姜三片、葱段少许,调味即可食用。

看到这,相信很多人已经摩拳擦掌,准备用黄芪给自己补补身体了。

别急!黄芪虽好,但也得讲究用法,如果不注意一些细节,很可能越补身体越差。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用黄芪进补有何注意——



黄芪进补“1要2不宜”

很多人用黄芪煲汤来进补,是因为“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这个顺口溜。


但事实上,这句顺口溜并不完全科学,因为黄芪汤讲究的是要“巧喝”,而非“常喝”。

怎么“巧喝”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牢记“1要2不宜”。


1. 要做“皮试”

黄芪性温而药力强劲,如果经常单独使用它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可能会使身体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

所以,为了不把“补药”喝成“火药”,更好先做一下“皮试”。

简单说,就是在使用黄芪之前,先服用比较平和的党参试试,发现有效而无不良反应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


2. 不宜一次吃太多

用黄芪进补还要依照循序渐进的 *** ,一般要由少量逐渐增加。

可以边服边观察,看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一旦有这些症状,则应停用或重新配伍。

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不良反应,可增加用量。

要是不知道咋判断,更好的办法还是请专业的中医师帮忙。


3. 不要不辩体质就喝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建议不要用黄芪。

此外,身体干瘦结实的人、处于感冒的人和经期中的女性,不适合吃黄芪。




来源:健康全说、养生每日推送

编辑:珠海市场监管团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

10年、142次化验记录、16次经验教训,慢性肾病不可怕

妻子从2012年查出IgA肾病四级,到现在已经10个年头了。

最近将10年来保存的化验单做了整理统计,总结出16次大的经验、教训,希望肾友们避开我们的教训,按正确科学的 *** 严格管理自己的各方各面,延缓肾病进程。

妻子检查化验主要记录(2012.11-2021.5)


1、整体来看,病情在进展。原因很多,总体说来有:没接受正规系统治疗,蛋白没控制好,平时生活管理的放松,总会出现意外事件造成波动等。

2、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妻子的肾病是在北京协和做肾穿确诊的,因为当时怀孕4个月,基本没有做治疗。出院回到老家后,后续治疗也没有固定在一个正规的大医院就诊,看了几处中医,西医也只在省城就诊过,也没有坚持就诊一个大夫,都是临时就医不系统,大多数时间的用药,都是根据自己和病友的一些经验心得,最后总结出感觉适合自己的几种用药,坚持了几年。这样没有正规系统的用药,虽然肌酐感觉稳定,那是因为肾脏代偿能力大,还没有到了明显上升的时候,其实病情一直在发展,尤其尿蛋白没有控制的很好,并且病情很容易出现波动。

从整理结果中可以看出,在2015年1月至4月期间,24小时尿蛋白挺不错的。当时在祈康医院(一家私营医院)做治疗。用了他们自制的药物,激素,药袋腰部电覆等等,出院没多久,妻子觉得激素副作用大,就自行快速停了激素。到了6月份24小时尿蛋白就逐渐增高了,之后一直高。她当时对尿蛋白高不重视,因为只看肌酐怎样。我建议她看看专家,看能把尿蛋白控制住不,11月份看了专家,专家给开了正清风痛宁,吃了两周,她过敏。这次肌酐增高了不少,所以妻子停了正清风痛宁后就再不敢乱吃药了,也再不想着降尿蛋白。虽然我有时还是会提醒她尿蛋白一直高不好,但也担心再次引起药物过敏肌酐升高,也就没怎么要求她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到大医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同时自己总结经验,多和病友交流。不要自以为是偏颇的对待现有的医疗手段,毕竟你我的认知范围还是非常片面局限的。

3、一定要控制尿蛋白。这个指标我想肾友都知道,但是否重视呢。尤其24小时尿蛋白。如果24小时尿蛋白控制在0.1g以下,那肾脏的损害降低了很多,但肾损害一直存在;如果控制在0.5g以下,那肾损害就比较小了;如果可能尽量控制在0.3g以下,虽然还没有治愈,但肾损伤很小了,发展成尿毒症的几率也大大的降低了。

妻子刚得病的这些年,没有重视尿蛋白的控制,时好时坏,很多时候都在1.0以上,虽然肌酐还算稳定,但最近几年肌酐在上升,其实是肾脏一直处于受损状态的结果。这一两年才开始严格限盐,严格控制24小时尿蛋白的,希望更大限度的延缓肾损伤。

4、一定要避免劳累。旅游、运动、工作等等,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劳累造成肾的损伤,指标的上升。所以,旅游要安排好行程,日程安排松缓些,途中的饮食也要考虑,不要因为外出游玩而放松了饮食管理。运动一定要选择适合肾病的,一定要有度,不能因为大汗淋漓爽,肆意挥洒,那样适得其反。妻子的10几次 *** 动中,有6次之多都是因为劳累。有的是自己运动过量,有的是旅游劳累,有的是工作量太大,并且要求的急,都造成了肌酐的升高。尤其旅游,非常不可控。毕竟出去后,行程、饮食、意外事件都不好控制,太容易造成劳累了。

5、一定要谨慎用药。妻子有5次指标的波动都是用药造成的。

第1次,看专家想控制尿蛋白。这是位资深专家,他看了妻子整体的情况,觉得还可以,就只开了正清风痛宁一种药。他让两周后再化验看看。大家都对专家很放心,所以出现了皮肤痒也没在意,直到快两周了,身痒越严重了,才怀疑是不是正清风痛宁的原因,赶紧化验,肌酐升高,立刻停药。所以一定不要迷信哪位专家,如果用新药,一定注意身体变化,服用一两周就化验,看看情况。

第2次,外用减肥贴。大家一听外用,觉得应该安全,就算不减肥,也不伤身,但真大错特错了。妻子用着特明显。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总想着这减肥效果不错。其实同时也感觉到胃部寒凉,但没在意。不过有了上次的教训,没几天就化验了,肌酐还是有升高,赶紧停了减肥贴。

第3次,2018初,因为劳累,妻子的肌酐长到了150左右,妻子想着如果再能降到110左右就好了,于是联系了云南的我们去过的中医大夫。那边按着以前的药方开了一个月的药邮寄过来。妻子用了一周左右,再查肌酐长到了164,赶紧停药,把剩余大概1000元的药全扔了。因为中医靠望闻问切来了解病情,我们几年没去就诊,仅凭最近的化验单和以前的就诊记录,根本无法了解身体现状,还按老方抓药完全不符合中医诊治之道。

第4次,就是上个月,发现尿素氮比以前高不少,就开始服用碳酸氢钠片。毕竟以前也吃过,放心。但吃碳酸氢钠的这些天,妻子发现蛋白试纸变得比较绿了。因为她现在每天都在用尿蛋白试纸测试,并且一天测试好几次,所以很容易就发现了有问题。但起初没想明白,也没有劳累,也严格限盐了,找不到原因。突然想起碳酸氢钠中也有钠,并且还不少,立即停了碳酸氢钠。接下来几天,试纸的颜色改变非常明显,基本是黄色的。

第5次,营养师让她煮黄芪、山药水当茶饮。5月初,她觉得煮药太麻烦,有时一下就顾不上了,想换个 *** 。碰巧一个同事在喝黄芪精口服液,并且说效果不错,头发色泽都有改善。并且妻子最近也有气短的问题,一看说明,好像挺对症,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觉得之前煮黄芪水喝也没问题,黄芪精应该没事,就这样买了三盒开始服用。喝着喝着感觉咽干身燥,大便也干粘,但没有在意,5月17日一查,肌酐135,长得非常明显,赶紧停药。3天后再测,肌酐降到117,显然是黄芪精的影响。这一次次的药物损伤,都在告诫我们,用药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6、要打持久战。慢性肾病,病程长,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多,所以一定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旦掉以轻心就会疏忽导致病情反复,这样对身体对心理对经济都是一次次伤害,最终让病人失去精力和信心。妻子得病10年了,这些年一直为病而活,指标时长波动,真是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好在我们都有肾病,互相体谅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才能乐观的多。有人说,得了肾病,一辈子都要注意,说的一点没错。


肾友们,慢性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和 *** 。

肾友们,加油。

相关文章:

肾移植6年时,住进了ICU,一次让人惊醒的身体“事故”

【警醒病例】小凡和妻子病情一样,她已经透析了,为什么?

肾病夫妻,十年如何一起走过(中)

肾病夫妻,十年如何一起走过(上)

致敬!那些坚强如铁的肾病病友。加油!那些害怕孤困的肾病病友

黄芪和它们一起吃,药效可发挥到极致!(只有10%的人知道)

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有人甚至将黄芪称为中草药中的十大养生上品!之前在《女医明妃传》中,于夫人小产,允贤开具的药方中,就有黄芪!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习惯地泡上一杯黄芪水,排毒又补气。若是给黄芪搭配上一两味其他的中药,又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1.黄芪与金银花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托毒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能透达,为治疗疮疡肿毒要药。二药补清合伍,补不助热,清不伤正,托毒清解之功显著。疮疡肿毒,疮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疮疖,时发时愈,用治颇宜。慢性肾病,久病气虚,热毒蕴结,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药合用益气扶正,托毒解毒,不伤正不助湿热。慢性肝炎,久病气虚,余热未净,肝功能损害,也宜选用,有益气解毒护肝之效。

2.黄芪与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固精。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养不腻滞,共奏益脾气养脾阴之效。此为施金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疗溃疡病,辨证选用二药,有补气止血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3.黄芪与丹参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丹参活血化瘀,养血。二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中风后遗症、胸痹心悸、肢体麻木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肾炎肾病水肿,癥瘕积聚属气虚血瘀者均宜选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消渴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为要药。

4.黄芪与当归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鼓舞气化。当归养血,和血活血。气旺血生。二药合用,补气以生血,气血双调。气血调和,使阴火可敛可降。

5.黄芪与益母草

黄芪益气行水,托毒运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解毒。二药合用补通兼施,补不壅滞,通不伤正。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气虚水血瘀滞者,随证配伍二药,有较好消水肿、消蛋白尿、降血压、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属气虚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较好疗效。

6.黄芪与葛根

黄芪补肺脾,升清阳。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对抗肾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阳,鼓舞胃气上行,生津。药理研究证明,葛根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应有抑 *** 用。二药合物,一补气升阳,一升清活血,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升清,通血脉止眩晕之功。

7.黄芪与桑叶

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补气摄血。桑叶甘寒清宣,疏解肺卫风邪,清热而宣燥气。《丹溪心法》称之“焙干为末,空心半饮调服,止盗汗”。《本草从新》谓之“止血……止盗汗”。二药甘寒甘温并用,补固清宣并施,补不壅滞,清宣不耗散,相辅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气轻清止血之功。用于各种虚证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虚所致汗证均可选用。

8.黄芪与防己

黄芪补气运湿,升阳固表。防己通经络水湿,泄降行水。二药合伍,益气升提与降泄通行并用,外宣内达,通行诸经,降泄不耗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固表祛湿之功。临床用于肌表气虚,肌腠风水逗留,肌肤浮肿,周身困重麻木,关节痹痛,汗出恶风等症。为治疗肾炎肾病气虚湿滞浮肿之要药。防己对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围黑斑有效。

9.黄芪、麻黄与细辛

细辛散风寒,激发肾气,以化水饮。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麻黄宣通肺气。三药合用,一宣肺开上源,一下通肾气,一补脾运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肾,扶正祛邪并施,相辅相成,共奏补脾宣肺激发肾气化水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复发属肺脾气虚,外邪犯表内侵少阴肾经者,较为适宜。细辛能激发肾气,对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在方中加入细辛激发肾气,能使虚弱阳气获得生机。

10.黄芪与肉桂、车前子

三药补气、温阳、利水,合用则升清与降泄并施,温阳与渗利并行,补气与利水并顾,相辅相成,更增淡渗利水之功。临床实践证明,温阳益气与渗利合用的利尿作用,较单用益气,或纯用温阳,或仅用渗利均较好。临床三药合用的消肿利尿效果较好。用治肾炎水肿属脾肾阳虚者,疗效满意。浮肿小便不利者用肉桂,小便多者用附子。

11.黄芪与合欢皮

黄芪益气托毒解毒。合欢皮解郁结,活血消痈肿。合用相得益彰,增益气扶正活血、解毒消痈、祛腐生新之功。临床对肺痈、肝痈等内痈,久病气虚,邪毒不盛,痈疡久不收口者较宜。

12.黄芪与白术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健脾利水,主肌表之水湿,主在里之水气。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保护肝肾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白术健脾运湿,补脾益气。药理研究证明,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肌力增强,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血球蛋白倒置等作用。二药合用,能鼓舞脾胃气化,振奋生机,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表里水湿均主。临床用于气虚水湿停滞之肌痹重着、关节痹痛、水肿、假性肢体肥大等的治疗。肾炎肾病水肿属肺脾气虚的常用对药。对消除水肿,消蛋白尿,改善肌体营养状况,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均有重要作用。用治肝硬化腹水,应大剂量。

13.黄芪与防风

黄芪补气益气升阳而固表。防风疏风而解表。二药合用,补中兼疏,不恋邪不散邪伤正,相辅相成,更增益气固表御外风之功。临床用于气虚易感,表虚自汗,产后畏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选用,治疗和预防用药均有效验。二药配枳壳为“三奇散”,治虚坐努责、脱肛不收疗效满意。

14.黄芪与薏苡仁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运毒托毒。薏苡仁清利湿热,解毒排脓,兼能健脾扶正。二药合伍,一以补气扶正为长,一以渗利通行为主,补运托毒,相辅相成,共成益气行水,运毒托毒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肝性水肿属脾虚不运者,有消肿、减少蛋白尿功效。肿瘤化疗放疗期间用之扶正解毒,恢复体力,减轻毒副作用。衰弱性疾病用之有振痿起沉疴之效,但须坚持服用才有较好疗效。

15.黄芪与升麻

黄芪补气升阳,托毒解毒。升麻升中气,透解邪毒。二药合用,补托透解并行,托透邪毒之力愈增。气虚低热,顽固性口腔溃疡久不愈合,随症选用,有较好益气升阳、降阴、火托毒解毒、愈溃疡之功效。若又配伍桔梗治疮口久不收敛尤宜。气虚眩晕,可随症选用。黄芪含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利于增强体质,抗肿瘤。

16.黄芪与桑寄生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清。桑寄生补益肝肾。二药合用,脾肺肝肾并调,相得益彰,更增填补大气之功。张锡纯称二药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17.黄芪与地龙

黄芪补脾肺元气。地龙通经活络。二药合用,益气助通络,活络而致新,共奏益气通经活络,促进组织复新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肾炎、肾病属气虚血瘀者。对无明显血瘀者也可辨病选用。二药含有丰富的硒,可增强肾功能,改善体质。配伍运用可获水肿消退,血压归于正常,蛋白尿转阴,肾功能改善等效果。中风偏瘫,口眼斜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必备之配伍。又配钩藤,有益气平肝息风之功。三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合用治疗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半身不遂颇有效果。

18.黄芪与大黄

大黄荡涤胃肠之积滞,凉血解毒,活血解毒。临床研究认为,大黄用于治疗尿毒症有通腑泄毒排毒,改善血行,增强肾脏排浊,促进肾脏代谢,补益人体某些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方面作用。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阳,托毒运毒。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抗肾炎样、促进代谢等作用。二药合用,攻补兼施,共奏振奋肾气,益气摄精,升清降浊之功。

19.黄芪与刘寄奴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益气运毒托毒。刘寄奴活血祛瘀,敛疮消肿,利水。二药合用,益气助行血,补气助利水浊,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祛瘀浊解毒之功。

20.黄芪与川芎

黄芪补脾肺之气。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血,祛风止痛之功。临床用于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用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

21.黄芪与莪术

黄芪补脾肺,益气升阳,生肌敛疮。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二药合用,破中有补,补中有行,补消兼施,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气活血,祛瘀生新,开胃健脾之功。张锡纯谓“参芪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动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的消癥瘕”。

22.黄芪与泽兰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振奋气化。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加肝糖原,护肝,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泽兰活血利水,疏肝和营。二药合用,益气助血行,补气以利水,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效。临床治黄必用泽兰,能促进肝脾血行和胆红素的排泄。黄芪益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二药合用对门静脉循环障碍确有通达作用,用治肝硬化之肝脾肿大、腹水有较好改善门静脉循环,改善肝功能,消腹水消肿等作用。

23.黄芪与石韦

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石韦清利湿热。二药合伍,补气行水与清利湿热并用,则补不壅滞,利不伤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清利湿热消肿之功。石韦有利湿热消蛋白尿、降血中尿素氮的作用,与有抗肾炎样作用的黄芪配伍,为治疗肾炎肾病脾肺气虚、湿热未净而致水肿、蛋白尿的有效配伍。

24.黄芪与知母

黄芪益脾肺之气,升举阳气。知母质润,养肺胃之阴,润肾燥。知母得黄芪使药性分毫不觉凉热,黄芪得知母使阳上升而阴液滋润。温补凉润相辅相成,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共奏益气养阴、养阴升阳之功。

25.黄芪与菟丝子

菟丝子益肾助阳固精。黄芪补脾肺,升清气提胎元。二药合伍,脾肾先后天兼顾,补固升提并用,相辅相成,共奏补气益肾固胎元、生精血之功。

黄芪的十二种功效

导读: 你用的黄芪有多少种功效,能治疗什么样的病证,应用什么药理机制,是否有确定的运用指征?又该如何配伍和用量,以达到增效的目的?一起学习一下钟洪先生的经验吧!

黄芪,又名北芪,药性味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但其性温,升阳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当,易引起伤阴耗津或助邪为患。

临证用黄芪治疗多种病证,且屡用奏效,精究其临床运用,颇有体会,现将其运用经验归要如下。

应用广泛,辨证为纲

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辨证为纲,归纳出黄芪的十二大功效。

1. 益肺

黄芪性微温,入肺,古今医家均视其为补益肺气之要药。

主要用于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退,外邪乘虚侵袭之感冒、鼻炎、咳喘诸病。

因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湿疹等正常免疫低下、异常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辨证要点:反复皮肤斑疹或易于感冒、流涕、咳喘、少气息促、语声低微。

2. 补中

黄芪归脾经,味甘可滋土,性温促运化,为历代医家补中培土之首选。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之胃痛、腹泻、呕吐等脾胃病证。

因其布精养脏,具强壮作用,能调整促进胃肠功能,故对消化道疾病具有上佳疗效。

辨证要点:消化系疾病伴神疲乏力、脘腹虚胀、纳差便溏。

3. 升阳

黄芪性温,其气轻灵上升,善于升举阳气,主要用于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输布水谷精微以养脏腑所致的脏器下垂诸症。

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因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强壮身体,促进脏器功能,故对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有一定疗效。

辨证要点:经检查,有各种脏器下垂伴神疲乏力、喜温喜按、形瘦少气、脉细弱。

4. 利水

黄芪补中,使中焦枢纽正常,能上通下达,温阳益气,通利三焦水道,故能利水。

主要用于气虚,水液运化失常及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气虚、阳虚水肿,如急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肝源性及心源性水肿等均可用之治疗,尤其是黄芪有显著利尿作用,又能加速尿蛋白的消失,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而对肾炎及肝源性水肿效佳。

辨证要点:水肿皮色晄白、按之凹陷难复、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喜热饮、大便溏。

5. 温阳

黄芪性温,有较强的温补元阳之力,尤善温补心阳,主要用于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之心悸、胸痹、心性水肿等病证。

此因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具有较显著的强心作用。

辨证要点:心悸、心胸憋闷或作痛、畏寒肢冷、唇紫暗、脉结代。

6. 托毒(生肌)

《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前人称黄芪为“疮家要药”,常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的皮肤及消化道黏膜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口疮、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皮肤疾病溃烂后久不收口等内外疮疡病证。

此因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且对球菌、杆菌均有抑 *** 用,从而增强了局部抗病能力,促进局部病灶愈合。

辨证要点:内外溃疡久而不愈,伴神疲少气、面色不华、形体消瘦、舌淡、脉细。

7. 活血

黄芪性温善走,能益气温阳,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环流不瘀而具有较显著的活血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脑络瘀滞的多种病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所致的眩晕、头痛及脑中风偏瘫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故能治疗缺血性脑病诸疾。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肢体偏瘫,伴手足麻木、唇舌紫暗、脉细涩无力。

8. 固摄

黄芪因其补气力强,而具有较好的固摄收敛作用,能控制血液及体液外泄。

常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出血、体液过度丢失诸疾,如脏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所含成分中的葡萄醛酸、多种氨基酸均有强壮作用,且能补充体虚自汗而损耗蛋白质成分,及闭塞皮肤分泌孔,抑制发汗过多,所以具有止汗作用。

辨证要点:各种慢性出血、盗汗、自汗、尿多、遗精、滑精,伴面色无华、疲倦纳差、舌淡、脉细。

9. 生血

《本草纲目》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

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不足之血虚证,如各种原因贫血、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等。

此因黄芪能促进骨髓各系正常原始细胞增生,且黄芪中含有的叶酸成分,为红细胞合成所必须,故黄芪能生血养血。

辨证要点:面色苍白、心悸头晕、体倦懒动、唇舌色淡、脉虚细无力。

10. 止渴

《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之消瘦烦渴,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黄芪能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抑制胰岛异常免疫反应,降低血糖。

辨证要点:消瘦、烦渴、口干、畏寒、舌淡、苔白、脉细。

11. 发汗

黄芪能益气养血而利阴气,且能提升阳气,故可补益汗源使其发汗。

临证常用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气血阴阳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致的无汗证,如体虚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等。

辨证要点: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或口干涩、皮肤干燥、肢冷无汗,脉细。

12. 宣痹

黄芪性温,走而不守,内外皆达,能温经活血通络,故具祛风散寒除湿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风寒湿痹,如各种关节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痛等气血虚弱,风寒湿邪入侵,瘀血阻络之痹。

辨证要点:肌肉、关节肿痛、麻木伴体弱易倦、畏寒肢冷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临证应用,注重配伍

本人临证用应黄芪善于配伍其他药物,提高疗效。

用其活血时,按10:1比例配水蛭,以增强其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作益肺用常配防风,使益肺同时疏风固表而不留邪,对肺系疾病及慢性皮肤病效佳;

补中常配淮山,相须补气益阴,鼓舞脾胃中气而益脾阴;

作升阳用时配升麻,增加其益气升阳,鼓动水谷精微上升以养脏;

利水多配汉防己,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补泻升降,共增益气利水消肿之效;

温阳常配附子,黄芪入肺脾而益气温阳,附子归心肾而大补元阳,合之能广泛应用于阳虚各证;

生血按5:1比例配当归,当归功专补血,此血足以载气,气旺以生血,使补气生血之力倍增;

托毒喜配蒲公英,使具扶正祛邪,促进疮疡愈合;

止渴多配天花粉,合之寒温并用,温阳益阴、生津止渴,能增强降糖作用,专治糖尿病;

固摄配麻黄根,益气固表止汗力强,专治气虚自汗;

发汗配解表药补虚发汗,专治体虚感冒;

若配玄参以平衡阴阳补充汗源,专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干燥综合征;

宣痹善配细辛,两药伍用走窜通络力强,协同鼓动内外之阳气,扶正祛邪,专治风寒湿痹。

用合理的配伍来提高黄芪的各种治疗效果,是本人应用黄芪取效的关键之一。

重视禁忌,用量取效

本人在应用黄芪时,充分注重其用药禁忌,但又不拘泥于禁忌,往往通过配伍及用量上的调整以达到用药目的。

本人认为黄芪性温燥、益气,能升阳助火,凡内有实热,肝阳上亢,气火上冲,湿热气滞,阳证疔痈初起,表实邪盛者均属忌禁,以免助邪伤正,但若患者病情需要用黄芪以取前述十二种功效之一,此时可减少黄芪用量,并配以清热、平肝、行气利湿等药物便可用之。

总之,正盛邪实时黄芪用量偏少,正虚邪少时黄芪用量偏大。

一般来说黄芪用量5~10g能升阳举陷,15~30g利尿作用显著,但用至50~60g则尿量反减少,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则需用50~80g以益气摄血,脑中风后遗弛缓性瘫痪宜30~50g方能发挥其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注: 本文选摘自《钟洪医案医论》,学苑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

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经方学堂小编删除。

敷面膜不如中医美白!让你肤色“白如玉”的中药Top10(上)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体质养生是基础、根本的养生 *** ,也是最真的养生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养生、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

老话说得好,“一白遮百丑”。所以,现代话管女神也叫“白富美”!普天之下,富婆多了去了,每天在你身上花个几十万,也不叫什么压力,但,如果她不白、不美,你又发自内心的愿意吗?


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如何是自己的肤色“尽量的、健康的白”!


本文提要:

1、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

2、如果增白肤色,中医的原理又是什么?

3、增白肤色要药Top10——熟地!

4、增白要药Top9——黄芪!

5、增白要药Top8——菟丝子!


1、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

就怕遇到“杠精”!


“杠精”是神一样的存在,不抬杠、不噎人,是绝不会说话,每每说话时,即使你没从没有“便秘过”,你也会瞬间体会到便秘的感觉,而且是严重 的便秘!


如果是杠精看到这篇文章,之一句话就会是“给你个黑人,你给我变白了”!


所以,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


每个人的皮肤颜色只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当然,肤色会有极少数人是来自隔代的“隐性遗传”!也就是说,你的祖辈、父辈都不白,但,也许曾祖辈是比较白,会体现在你身上,尽管这种几率很低!


我们不追求白的像墙皮那么白,我们只追求一种健康的、正常的肤色白!


正常白皙的肤色,来源于健康的五脏系统,五脏有一个脏器的“太过”或“不及”,都不会让你健康的白!

2、如果增白肤色,中医的原理又是什么?

1) 正常宣降的肺气!


肺气正常宣发,可以把气血津液送到皮部,以养肤色,


肺气的肃降,可以把大肠积累的糟粕,也就是便便,及时清理出体外,


2) 正常主血脉的心气!


脸色好不好,心主血脉这个功劳很重要,这相当于及时的复工复产、产能恢复,


黄芪精适合什么人喝,黄芪精适合什么样的人吃-第1张图片-

能喝能尿的小婴儿的肤色,你喜欢吗?所以,那也是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功劳,少喝少尿的女生,距离黄脸婆也就不远了,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的脸,一定要嫩嫩的,一掐要有冒水的感觉,但,没有强大的心主血脉、心通小肠的功劳,是做不到的!

3) 正常的脾升胃降!


脾不升发水谷的轻清之气,脸上有怎能有五谷滋养的丰润?


胃不降浊,相信满脸一定垃圾的颜色!


4) 正常的肝胆疏泄决断功能!


卤水点豆腐,豆腐是否成功,只取决于那“卤水”的一“点”而已,所以,有肝气犯胃、肝脾不调的人,脸色一定很难看!


5) 肾的反哺后天的作用,以及膀胱化气利水的作用,


还是那句话,保养再好的富婆,肤色肤质也不如初生的小婴儿,人家那叫先天之精供养的皮肤,几乎没有水谷俗气,


再好的皮肤,如果没有先天之精的供养反哺,没有强大的膀胱气化,放心,一定是一种晦暗、苍老的肤色,


现在懂了吗?想白,没别的,就是五脏均衡的健康!

3、增白肤色要药Top10——熟地!

很多人一提到增白,首先想到的是中医的“八宝白散”,别逗了,脸上涂任何比较贵重的化妆品,都会白,但,我们心照不宣,那无非是遮盖,以及短期的“暂白”,无法持久,


因为正常白的肤色,只来源于五脏均衡的健康,外面涂了再多,那也是假象而已,


不承认?就跟谁没卸过妆似的


今天,我们介绍的之一个增白肤色的要药是熟地!


哈,你一定以为效哥在开玩笑!


一个黑得像炭的东西,居然能美白?


这是真的可以的!


因为熟地在中药补肾界,是举足轻重的大佬!它并非只是一个“补肾阴、养血”药,如果只理解到这个层面,那简直太不了解熟地了!


熟地是真正意义上的补“肾精”的药物!

当一个人,肾精充足,那么她的先天之精、先天之本就会充盈到可以“不差钱”的去反哺“后天之本”的状态,换成人间的话说就是“俺家有矿”!


所以,不用怀疑熟地的美白效果,先 *** 一个没有美颜效果的照片,然后吃一段时间,再 *** 一个,一目了然!


熟地尤其适合去除脸上的黑气,这种黑气,有些像阿依土鳖公主脸上的薄黑纱,这是典型的肾虚导致的肤色晦暗、脸罩黑气的表现!


去除黑气,焉能不白?


适合吃熟地的人群:

素颜时脸色黑于脖子颜色的人,同时伴有腰酸、腰困、腿软、胆小恐惧、性冷、疲劳的人,


4、增白要药Top9——黄芪!

爱死黄芪了,真的,中药已经连续涨价17年的今天,中药已经逐渐脱离了百姓,便宜的药不多了,除非是等外品、劣质品,否则,除非你撒谎,中药已经很贵了!


黄芪和熟地,真的是祖先留下的好药材,功能强大,但价格始终还算便宜!


黄芪,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在中药美白界,黄芪虽然排名靠后,但,黄芪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药物,说句糙话,如果吃了黄芪,你的白度都没有提升,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之一种,你用了劣质品的黄芪,别笑,这种黄芪是主流,因为利润大


第二种,剂量没用够,杯水车薪,


第三种,如果黄芪质量很好,并且剂量也够,你还没白!那说明,你目前的肤色,已经是你人生白度的巅峰了,无法再白了


关于黄芪,我们不再赘述。


但,谨记,能美白的黄芪必须用生的,炙黄芪没戏,别问为什么,有问的时间,自己做个实验如何!

5、增白要药Top8——菟丝子!

效哥有个阿姨,肤色比较黑,走到哪里开会,人家都会戏称,“咱们公司什么时候 *** 了个非洲人?”


阿姨比较郁闷,然后,我们相遇了,效哥之一眼直觉是,阿姨脖子的颜色并不黑,所以,脸色是病色!


菟丝子伺候!


后来,阿姨很开心,走到哪里,再也没人认为她是非洲人了!


菟丝子,美白效果很好!但,自古,这种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中医手里,不是这些中医不大度,而是世人之中,可传道的人并不多!


很多 *** ,并不懂得知恩图报,农夫和蛇的故事,也从来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有多少人目睹了背叛师门的徒弟,谁又肯把轻易得来的东西轻传与人?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轻传,恶人得道,便是助纣为虐!苦了谁?苦了不明真相的群众!


所以,菟丝子美白,并不是所有中医都知道,也并不是所有知道的中医都会用,因为它有个美白的临界点,不突破,是没有任何美白效果的,




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医世家,祖籍山东高密,曾祖是民国时期黑龙江四大名医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伦名医。

现为中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务院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梁贻俊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梁贻俊工作室传承人,先后在北京东钓鱼台炎黄国医馆、太申祥和健康产业集团太医馆出诊20余年。

先后跟随首批国家级名老专家梁贻俊教授、肝病泰斗谢子恒教授、肺病泰斗方和谦教授、消化道疾病专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儿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专家危北海教授、肾病专家杨大绮教授等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要健康,调体质,加入效哥“体质调养”的队伍中来!

标签: 黄芪 适合 什么样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