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中国都是一个美食大国,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就是品尝中国的美食。因此他们到达中国的之一个事情就是寻找和吃中国美食,不过有好多的美食都是他们吃过一次之后再也不吃第二次的,因为口味跟他们的饮食习惯不相符。但是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既然中国的美食有很多让他们吃过一次之后不想再吃第二次,那么也就就肯定有让他们吃完一次之后终身难忘,一直想要吃第二次的。就好比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四种糕点,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不仅让老外觉得好吃,而且还是连吃带拿的那种。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到底是哪些糕点吧。
之一种,水晶糕
首先之一个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水晶糕,水晶糕之所以会被叫做水晶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颜色是晶莹剔透的,像水晶一样。而且水晶糕的味道也很特殊,不像一般的中国糕点,因此很多老外都非常喜欢吃水晶糕,虽然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是被水晶糕的外表所吸引的。但是吃过之后发现,原来它不光是外表迷人,就连味道也如此的令人难忘。所以大多吃过水晶糕的老外,不仅仅是喜欢吃水晶糕,甚至是吃完之后还要打包带走,希望自己的家人朋友能够与自己一同分享。
第二种,龙井茶糕
然后第二个就是龙井茶糕,这是一个完全用茶叶 *** 出来的糕点,不光光是颜色跟茶叶有些相似,就连味道也有一种浓郁的茶香。而且大家都知道,龙井茶在我们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出名的茶叶,所以当一个糕点里面出现了龙井两字,并且加上它本身就是由龙井茶做出来的糕点的原因。让龙井糕点从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备受关注,而且老外一直以来就对中国的茶文化充满了好奇,现在遇上了一个既能够品尝美食,又能够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放弃呢?
第三种,桂花糕
然后第三种就是桂花糕吗,其实桂花糕在我们的生活中算得上是经常出现了。不管是专门的糕点店,还是大超市里面都能够听到桂花糕的名字。与龙井糕点一样,桂花糕也是一个采用的纯天然食材的糕点。只是吃的时候散发出来的不是茶叶的味道,而是桂花的香味。很多老外就是因为非常喜欢桂花的味道,所以才会想要对桂花糕连吃带拿的。
第四种,马蹄糕
最后一个马蹄糕了,其实马蹄糕会出现在这里面还真的是让人很意外,怎么说呢?虽然说马蹄糕在我们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这种糕点却并不是非常喜欢,而原因就是马蹄糕的口味有点太甜了,甜到让人感觉有些油腻。这可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喜好,因此当知道老外非常喜欢这个糕点,并且连吃带拿的时候,网友们纷纷表示真有意思。没想到,他们居然会喜欢我们自己都不怎么喜欢的东西。以上就是关于“让老外“连吃带拿”的糕点,水晶糕不足为奇,看到图4:有点意思”的所有内容,不知道你们在看完之后对于以上几种糕点,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呢?小编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下你们宝贵的评论哦。
中国城市下午茶·杭州站|龙井茶配时令美食,美味下午茶在家DIY!“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自古以繁华富庶闻名,明万历《杭州府志》曾记:“今天下浙为诸省首,而杭又为浙首郡, 东南一大都会也。其地湖山秀丽,而冈阜川源之所襟带,鱼、盐、秔稻、丝绵百货于是乎出,民生自给。”
龙井素来备受茶客的青睐,历久弥新。
明万历《钱塘县志》载有:“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时至今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依旧是我们评判一款优质龙井的标准。
西子湖畔,泡一盏青碧,茶气氤氲,正是江南的灵秀鲜嫩。
青团是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寒食节、清明节必不可少的一款时令小食。以“龙舌?”为原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青团,又称“青餣”、“青丸”、“寒食饼”,
明万历《杭州府志》记载:“(清明)其米食用青白圆子,亦寒食遗意。”这里的青圆子就是青团的前身了,由此亦可见青团与杭州颇有渊源。
《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青团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本为祭祀先祖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一款杭州等地寒食节气特有的美味。
于湖光山色中品茗吃糕,满眼寒食天的淡荡春光。闲暇时细细品咂,厚重的历史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城市之味。“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中国城市下午茶·杭州
茶品信息
明前龙井:4g
冲泡水温:90℃
出汤时间:15s/10s/10s/20s
糕点信息
青团:4枚
青汁:麦草汁
馅料:芝士、豆沙
《舌尖3》讲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播出的第六集《酥》中,杭州点心荷花酥在油锅里缓缓绽放的惊艳瞬间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心和胃,展现了美食的极致。
该片从宫廷点心到广式点心,从北方的大馒头到南方的特色酥糕,中式面点的魅力在这一集得以尽显:贵妃饼、面果、定胜糕、瓜子酥、龙井茶酥、重阳糕、嵌字豆糖、渔亭糕……它们有名有姓,有身形,有风骨,有魂魄,是食物,更是信物。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舌尖3》出现的面点。
-?-
瓜子酥
瓜子酥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甜点,遍布大江南北。一粒"瓜子"不是真正的瓜子,而是瓜子形状的瓜子酥。
与西式点心相比,中式面点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具和配方。点许面粉,一根擀杖,一把刮刀,手起粉扬,尘埃落定,几可乱真的"瓜子"新鲜出炉。一个最成熟的面点师,一日产此酥最多三百粒,可谓粒粒珍贵。
-?-
贵妃饼
这种"白皮红点"的点心叫贵妃饼。它是始于盛唐的一款传统名点。相传是宫廷御厨专为唐玄宗爱妃杨玉环而作,故称"贵妃饼"。
内馅采用枣泥加核桃,给味觉带来的惊艳反应,一尝难忘。贵妃饼形如圆月,色泽乳白、皮薄馅足、酥脆松软、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是始于唐代的传统名食。
-?-
定胜糕
图中粉色糕点为定胜糕,是江南传统风味小吃。由粳米粉和糯米粉 *** 而成,既补中益气,又健脾养胃,兼具春季养生调理功效。
相传定胜糕始于南宋,百姓为鼓舞出征的韩家军而特制以其"定胜及第"的美好寓意,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盼。
-?-
字豆糖
图中的小方块儿竟是吃的,它叫字豆糖,盛行于安徽祁门西部山村,迄今有上百年历史。生产原料为糯米、麦芽、黄豆、黑芝麻,经多道工序,形成方寸之间的带字豆糖。
祁门地处古徽州地区,人文荟萃,当地人酷爱"咬文嚼字"吃豆糖,为的是"咬出甜蜜,嚼出吉祥"。
-?-
龙井酥
温润内敛的绿色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就是老杭邦以茶入酥的代表作。料真价实的老杭邦龙井酥,茶香浓郁,清口舒爽,回味绵长。一吃就停不住了!
天然的绿色传递着绿茶的芬芳,入口的之一感觉传递着质朴的风味,让味蕾觉得非常体贴,非常清爽,非常舒服。
-?-
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 *** 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小吃,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饮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与调味原理,了解每一个小吃背后的艰辛,才能看懂 *** 者从小处用心的美好。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导大家敬老爱老,10月3日上午桥西社区在老开心茶馆举办了一场以“江南曲韵茶敬重阳——共赴一场重阳民俗盛宴”为主题的重阳节活动。主会场活动在小热昏节目《敬老尽孝》中拉开了帷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承人俞康发用一口最地道的杭州话,一只热热闹闹的手锣,戏说敬老爱老,说唱情暖重阳。接着国家高级茶艺师、全国技术能手袁非为老人们带来一场《饮茶养生之道》茶文化讲堂。在茶文化讲堂的同时,老人们还可同时品尝桂花龙井茶、桂花重阳糕,享受舌尖上的重阳茶宴。丰富多彩的演出,得到老人们的赞不绝口。老人们都说:“今天的活动非常棒,能喝茶听戏吃点心,非常符合他们老年人的口味。” 今天的活动,不仅让社区的老人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和的节日,也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美味佳肴数不胜数,今天小编就要为大家公布一个网友公认更好吃的7种爆款糕点名单,快来看看你都吃过哪几种?
之一种:茶糕,茶糕并没有茶,而是一种鲜肉馅的糯米方糕。外形是四方的,体态丰腴有弹性,看上去是半透明状。 因为过去在新市,小贩们每天早晨都会带着还冒着热气的茶糕到茶馆叫卖,而且人们喜爱在喝茶、听书时用茶糕配茶,所以得名。
第二种:桂花糕,桂花糕的主要原料只有糯米粉、糖、蜜桂花三种,虽然材料简单,但做出的糕点却满足了人们对味道的要求,令人食指大动。
第三种:水晶糕,水晶糕是北京夏令应时的糕点,其拥有色白润滑的外表,味道软糯且具有嚼劲,清凉爽口,极其甘美,是北京传统糕点中非常值得一试的。
第四种:碗糕,碗糕的价格虽然有些贵,但是吃过的朋友都觉得物超所值,因为无论是在颜色还是味道上,碗糕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再加上碗糕拥有独特的外形,总是能令顾客爱不释手。
第五种:龙井茶酥,龙井茶酥又叫龙井茶糕是一道传统的糕点,也是一款休闲小吃。其有两种 *** *** ,一种是用猪油做的,第二种就是水油面。但是无论哪种做法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六种:红糖糍粑,是一款四川的传统小吃。在四川的农历初一,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些热气腾腾的红糖糍粑,尤其农历年,红糖糍粑更是每家必备的食物,其寓意“黏黏”红红火火。
第七种:荷花酥,荷花酥外形酷似荷花,酥层清晰,吃起来酥松香甜,别有一番风味。荷花酥不但拥有美丽的外表,吃起来也是让人赞不绝口,是网友公认“更好吃”的糕点。
中国公认更好吃的7大糕点,全吃过的,请允许我叫你一声“土豪”。
声明:信息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都市快报
今天是重阳节,早上排队吃一块重阳糕,甜甜蜜蜜下肚后,就该登高爬山消食了。
重阳登高是传统习俗,今天的天气是很适合爬山的。暖阳高照,但并不热,更高温21.7℃,温度刚刚好,穿一件轻便的长袖就可以,特别适合户外活动。
杭州市气象台说,这一轮秋高气爽的大晴天会一直持续到27日(下周二)。
接下来,新一轮冷空气又要来刷下存在感了。28日偏东风带来水汽,天气开始转阴,到夜里转为东南风,水汽条件更加有利于降雨,预计28日夜里转小雨,29日冷暖气流交汇,还会有些弱降雨。
一直到新一波冷空气完全抵达杭州占据舞台,也就是29日夜里,短暂的降雨也就结束了,30日起又会转为晴好的天气了。
温度方面,变化不大,29日受冷空气的影响更高19℃左右,其余时间基本在20℃以上。26-29日更低气温13-15℃,30-31日只有12℃。总体来说,气温跟这几天的温度都差不多,人体感觉舒适。昼夜温差较大, 早晚气温较低,请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就在一天天凉下来的时候,你可能也发现了,陪我们度过整个初秋的桂花,已经告别这一季了,想再闻桂花香要等下一年了。
接下来看什么花呢?除了开得正热闹的各色菊花,还有小清新的龙井茶树花,这段时间在茶田里也已经星星点点开出来了。龙井茶大家都喝过,茶树会开花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洁白的花瓣,嫩黄色的花蕊。花期蛮长的,现在开始开,要一直开到第二年一两月份。
感兴趣的朋友,这段时间如果去龙井、双峰、梅家坞啊这些地方喝茶吃饭,记得张一眼茶园里,看能不能发现这些小可爱的踪影。
清明好“食”节,错过这一口只能等来年了清明好“食”节
餐桌上的节日
春到清明必踏青,与同有祭祀先人之意的中元节不同的是,清明依附于暖春四月,万物生长,物物皆清洁而明净,并非只是个哀祭的日子。据闻,清明时节踏青、野餐的历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节就是一个“美食节”,时令美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集中上市。作为驰骋江南的青团竟只是大中华清明美食地图的一角,许多异乡人亦有自己心心念的清明时令吃食,过着属于自己的“餐桌上的节日”。
你家乡的清明吃食是什么?
有道是清明好“食”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各地清明美食的魅力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地方的食材和当地的烹饪嗜好让“青团”有了各种演绎,清明粿、艾叶粑粑、菠菠粿、艾粄、艾草糕、暖菇包、茨壳粿、清明团子…,馅料百变,千姿百态,就连外皮的绿都来源于不同的应季野生植物,吃起来皆糯韧绵软,清香适口。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了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它是江南一带有名的特色小吃,是用来清明节祭拜先人的糕点,因为成分软而糯,深受大家的喜欢!
清明前后,螺丝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丝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润饼菜,被赋予了“包金包银”的招财寓意,深受闽南人喜爱。从现代营养学来看,润饼菜荤素搭配得当,营养均衡,不失为一道既美味又营养的地道美食。
通常亲朋好友围据一桌,挑选自己喜爱的菜色加上海苔、花生糖、芫荽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薄如蝉翼的润饼皮,包裹着鲜美可口的馅料,吃起来嫩脆甜润、醇香多味。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乌稔树又叫南烛树,在古代,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染菽。乌稔树的果实,晒干后可入药,有强筋益气、固精之效,乍一看,很容易将乌稔树的果实和蓝莓混淆,这种紫黑色的小浆果,不仅有药用价值,它口味酸甜可口,直接吃,也是好吃的水果。
采摘乌稔树叶洗净后捣烂,而后倒入温水中揉搓,用纱布将残渣滤净,将洗净的糯米浸泡在乌稔树的汁水中,浸上一整夜,第二天清早放进蒸笼蒸熟即可食用了。蒸好的乌稔饭黑中带蓝,晶莹圆润,米香扑鼻,吃进嘴里更是香软可口。也可把乌稔饭包成粽子,或制成乌饭麻糍、乌米饭团,别有一番风味。
潮汕有句食谚:“清明食叶”,指的就是用朴【pò】籽叶做出的朴籽粿,相传元兵入侵,民不聊生,人们被迫用朴籽叶充饥,才有了日后朴籽粿的诞生。
清明节前夕,朴籽树发新芽,收集 *** 叶子捣烂,同粳米舂制成粉末,而后发酵加入白糖倒入模具中蒸熟,蒸到个个咧开嘴大笑
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朴籽粿要发酵到位,蒸出来才会绽出裂纹。
潮汕人谓之“笑”,会“笑”的朴籽粿才能拿去祭神,朴籽粿口感像是略带清香的发糕,相当的嫩香松软,还有着朴籽叶淡淡的甜味,被称作潮汕人的“抹茶蛋糕”。
在陕北和山西地区,清明节前捏蒸出一笼笼子推馍,是当地人的拿手好戏。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而命名的“子推馍”,用酵糟发面,剪子、锥子、镊子配合双手揉捏出各式面花,夹核桃、红枣、豆子等蒸食,取意子孙多福。
燕、蛇、兔、虎等生肖,瓜果、花卉、文房四宝等形状的馍馍蒸出来灵动精巧,犹如艺术品。有些地方还习惯把馍馍做成飞燕,用杜梨树枝、柳条等串起来挂在窗框边,以慢慢享用。
因与寒食节合而为一,很多地方在清明时节保留着吃寒食的习惯。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人们会提前炸好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这是一种环状的油炸食品,吃起来焦香酥脆,是大多北方孩子儿时的必备零食。
苏东坡《寒具》即有记载,“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如今的馓子倒是成了“花馓子”,加入牛奶、鸡蛋有了新的意味,在 *** 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及宁夏 *** 等少数民族地区,馓子就更为花样繁多了。
春雨贵如油,春茶贵如金,享受春茶,是江南人自南宋就兴起的爱好。
明钱龙井除了拿来泡茶,人们还将这春日里独有的茶香藏进糕点里,化作舌尖的细腻、绵软香甜,制成这独一无二的“龙井茶糕”。
龙井茶糕的馅料最是讲究,上等雨前龙井炒好,碾成极细的茶粉,拌入馅料,制成这香气怡人的“龙井内馅”,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沁人心脾细品还有豆香、兰花香在唇齿间回荡一口下去甘冽清甜,春天就此在嘴里化开。
青白搭配的色调,青翠淡雅又生机勃勃,辅以南宋纹样,更具宋时雅韵。人间四月天,尝糕听鸟叫,沏一壶醇香的热茶,尝一口精致的龙井茶糕,才是春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清明时节,希望你能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儿,希望人间事事皆清明
龍井茶糕,鮮鎖春之味。
都说没喝过龙井的春天是不完整的,但除了喝龙井茶,我们还能将龙井吃进肚子里啊。
一款龙井茶糕,将春天的滋味鲜锁起来,青翠淡雅、清腻解脂,入口之后,先是清淡的龙井茶香,然后是沙绵的口感,浅浅的米香携带着恰到好处的甜,在舌尖欢呼雀跃。
几乎不用咀嚼,春意便在口中化开,再然后带来的是口齿间清淡的回味,味蕾中弥漫的茶香,仿佛吃下一小块,就吞下了整个春天。
这款茶糕来自老朋友物喜,经过了宋月月饼、秋梨膏、桂花糖露、有艾青团等之后,我们终于又迎来了这么一种糕点。
纯手工,0添加,纯素食,无油脂,淡雅精致,口感丰富,茶香怡人,回味悠长……
不仅带着江南独特的风味,还带着龙井清淡的茶香。无论是用来当茶点,还是用来当零食,都能给人如沐春风的清爽。
■ 江南小食,尽显南宋风雅
春雨贵如油,春茶贵如金。享受春茶,是江南人自南宋就兴起的爱好。在那个风雅精致的年代,除了泡一壶春茶,吃一口龙井茶糕,也是当时享受春天的标准仪式。
当时江南一女子曾写过一本民间烹饪食谱——《浦江吴氏中馈录》,里面记载了一款五香糕的方子:
“上白糯米和梗米二、六分,芡实干一分,人参、白术、茯苓、砂仁总一分。磨极细,筛过,白砂糖滚汤拌匀,上甑。”
于是我们取其做表皮的 *** ,将朴实无华的新鲜大米细细研磨成粉,过筛后用铜钦压紧,上屉蒸半小时,完全熟透的米粉入口即化,余味绵长。辅以南宋纹样,更具宋时雅韵。
青白搭配的色调,青翠淡雅又生机勃勃,像极了这个春天。
并且,米用来和龙井茶馅作为搭配,不仅不会抢占了龙井的风头与口味,反而平添了一丝朴素的香甜,用来做皮再适宜不过。
入口轻咬,龙井茶香在唇齿间弥漫开,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且越细细咀嚼,越感觉香软清甜,仿佛令人置身春日的茶园中,清香怡人。
■ 一口龙井,一味江南
如此精致的小食,做法当然极尽考究。龙井做茶点,要求茶味醇厚、回味悠长,谷雨前的龙井最合适不过。
当然,拿龙井来做糕,也是赶着时间的。
在富春江泮安顶山上,有一片龙山茶园,常年云雾缭绕,也是老杭州认可的钱塘龙井茶产地。
进入富阳安顶山,先看见白云深处的一丛孤芳,再是漫山遍野的茶树,一片绿意绵延到天边。
这里属于丘陵地形,采茶只能靠人工。茶青的采摘是标准的两叶一芯,4000枚嫩芽只能制成一斤龙井,尤为珍稀。
除了茶青的出产地,更重要的是它的炒制。
炒过了茶叶就枯了,黄黄的苦苦的。若是火候不够,茶叶又不显绿也不香。正所谓“三分茶青、七分炒工”。
我们请来有丰富经验的炒茶师傅,凭一双经验十足的肉掌,炒出黄中带绿的龙井。轻轻一嗅,有豆香。
炒好的龙井趁新鲜上石磨机,碾成极细的茶粉,拌入芸豆泥,便是馅料。
至于茶点的表皮,把新鲜大米磨成细粉,过筛,用铜钦压紧实就是了。
裹入龙井茶馅,用模具压一压,讨喜的龙井茶糕做好了。
上屉蒸熟,出笼的茶糕玲珑有致,像极了舞者的裙摆。
也正是这些繁复且极费人力的 *** 步骤,才使这款龙井茶糕没有一般传统点心的甜腻无趣。同时也不会有干渴感,反而是米香融合着茶香,清新淡雅,越是细细咀嚼,越能感受到那股香软清甜,纯植物配料对素食者也相当友好。
蒸熟的茶糕米香融合茶香,清腻解脂。里面的茶氨酸还能提神醒脑,活跃思维,啖一口,神清气爽!
人间四月天,尝糕听鸟鸣。沏一壶醇香的热茶,配上精致的龙井茶糕,找个舒适的角落轻倚下来,任由思想放空,老少皆宜,不止于礼,分享幸福的味道悠然度过惬意时光,才不负这春日美景。
《梦华录》破15亿,比起刘亦菲我更馋ta……10天,《梦华录》播放量破15亿,豆瓣评分飙升至8.8。
作为今年的一匹黑马,
我们想说的却不是刘亦菲。
不得不说,
孙三娘做的江南果子,每一集都充满了诱惑。
豆儿果、桃花果子、越梅蜜饯、安姜盐、梨条桃圈、蜜饯雕花、碧涧豆儿膏……
让人好想立刻下江南。
去撑舟、品茶,还有吃果子。
01
苏州,点心跟着季节走
「四季茶食」,
是苏州「不时不食」饮食文化里的特别篇章。
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组成苏州人的品茗图景。
这个传统,自明清而来。
富庶江南,让苏州自古有了「吴俗习尚奢华」的说法。
春天主要是酒酿饼、雪饼;夏天主要是清凉一点的薄荷糕、绿豆糕等等;
秋天呢,以如意酥、菊花酥、巧酥为主;冬天则是芝麻酥糖等。
老苏州人都有过在黄天源排队买糕的经历。
到苏州,不吃苏州糕团,是不完整的。
青团
圆墩墩的青团子,是苏州春天的之一种味道。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代美食家袁枚,寥寥几笔,就将青团的做法道尽。
图源 苏州交通广播
苏州人做青团,用的是浆麦草挤出来的汁,糯米粉染成碧绿色,淡淡清香扑鼻。
糯米粉成团,包入豆沙、芝麻、肉松蛋等各种馅料。
图源 苏州交通广播
十一二分钟蒸煮过后,如碧玉般的青团,便是苏州的限定江南春。
在过去的传统习俗里,青团得凉了再吃。
因为寒食节,人们不生火做饭,一颗青团便是更好的点心。
酒酿饼
苏州春天的第二种味道,就是它了。
图源 苏州发布
当你熟悉的老字号,开始陆续摆上酒酿饼,江南的春天开始倒数。
形如苏式月饼,却多了一丝沉醉的味道。
图源 兜兜白相相
面团用酒糟进行发酵,然后豆沙和玫瑰为馅儿,经过烤焙而成。
过了清明节,酒酿饼就得再约来年了。
图源 兜兜白相相
海棠糕
海棠糕,又名梅花糕。
做法清奇。先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
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芝麻等。
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
刚出炉的梅花与海棠糕,表面裹着饴糖,洒满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烤焦的饴糖呈咖啡色,香甜可口。
看店里的师傅巧手反动,煎制海棠糕又是别有番趣味。
撑腰糕
二月初二,除了剃头,苏州人还会来上一块撑腰糕。
如其名,撑腰撑腰,为求腰板硬朗,耐得劳作。
图源 苏州文广局官微
诗中《吴中竹枝词》里写道:“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古代为了不耽误农食,农作人常常腰间放一块糕,想吃的时候酒拿出来充一充饥。
传承如今,一块小小撑腰糕撑起了苏州人的精气神,寓意新的一年,健健康康。
黄天源糕团 *** 技艺“非遗”传承大师, *** 撑腰糕 。图源 苏州文广局官微
百果蜜糕
甜蜜似糖的百果蜜糕,过去是苏州人过年走亲访友时的礼品。
今天的百果蜜糕,是苏州版的切糕,用料更加丰富。
包裹着核桃仁、松子仁、青梅干、玫瑰酱等果料,口味丰富。
定胜糕
定胜糕源自苏州人一个搬家的习俗。
每搬到新家,都会用旧邻居帮着购买的肉馒头或定胜糕,赠送给新的邻居。
寓意着未来的生活,和和美美,步步登高。
定胜糕其实就是米糕的一种。
由粗米粉 *** ,红曲粉天然着色,呈淡红色。
入口不黏不甜。
枣泥拉糕
苏州名点,枣泥拉糕,是“拉糕”家族里最出名的。
不同季节,配以不同辅料。
所以拉糕种类繁多,譬如瓜子仁玫瑰拉糕,松仁南瓜拉糕,薄荷拉糕等等。
此外,苏州糕点,还讲究精致细腻。
典型江南水乡特色,韵味十足。
就拿最为特别的猪油年糕来说,四味四色,配以不同花入味。
除了玫瑰猪油年糕、桂花猪油年糕,
还有薄荷、枣泥猪油年糕,以及梅花糕、神仙糕、云片糕、重阳糕等等。
02
杭州,生活没点甜头怎么过
苏杭苏杭,梦里天堂。
在杭州的生活里,必须带点甜。
江南水乡,米是生活的本源。
江南人,最是擅长于将米 *** 成百种形态的食物。
糕团,是日常里最重要的存在,也是生活的调味剂。
一屉糕点,一壶热茶,勾勒出江南水乡独有韵味的闲情惬意。
纵然网红甜品店是当下时代的潮流,但不变的味道,依旧是传统的、手作的、流传了千年的经典。
从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到明清文化;
从江河湖海、田间地头、闾巷草野到巍巍古都;
丰厚的文化积淀,让杭州在糕点上,也成就了一番绝技。
在185项省级非遗文化代表名录中,知味观占了一席。
这家创建于1913年的百年老店,其杭派点心,很好的继承了千百年来南宋传统点心的 *** 记技艺。
代表点心包括知味小笼、猫耳朵、幸福双、酒酿圆子、西施舌、糯米素烧鹅、吴山酥油饼等。
一道“幸福双”,用到十几种原料,包括了猪板油、红小豆、核桃肉、蜜枣、松仁、葡萄干、青梅、金桔脯、佛手萝卜、蜜饯红瓜、白糖和桂花糖等。
光是配料,就足以看出杭州点心的精细。
苏杭天下一家,糕点上,也有着一脉相承。
图源 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好比,苏州人用作搬家之礼的定胜糕,在杭州,生出了五彩斑斓的生活论调。
粉色的豆沙馅儿,是甜甜的,糯叽叽的;
绿色的抹茶味儿,散发着独特的茶清香。
黄色的是咸蛋黄肉松,咸甜味适中,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图源 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还有老杭州的传统茶点小吃,龙井茶糕。
图源 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以及糯米控的更爱,大兴糕点。
图源 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人潮拥挤的江南春,单单列一个清单,彷佛吃下了整个江南。
这家1958年诞生的糕点大户,半个世纪,用糕点成就了杭州人记忆里的老味道。
每每店家阿姨推出“季节限定”,就知道,不管到什么时代,总有慢性子的杭州人,在按照时节过日子。
正月的八宝饭,元宵的擂沙汤团,清明的团子,端午的粽子,立夏的乌饭糕,重阳的栗糕……
夏天要吃的乌饭糕
除了传统的本土糕点,外来的糕点,在这与水乡气韵慢慢融合。
譬如杭州之一家吉林延边朝鲜族的打糕店,乡佳米糕。
其中一款红豆卷卷糕,红豆搭配糯米,打造出了绵绵密密,糯叽叽的绝妙口感。
03
淮扬点心,南北融合
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处于长江南北,紧挨京杭大运河。
囊括了淮安、泰州、镇江、盐城、高邮、扬州等地区。
扬州廋西湖
以扬州做代表。
位于江淮之间的扬州,在糕点上,融和了南北特色。
过去,扬州人走亲访友,是要拎着几样点心的。
在南北的打磨下,点心在扬州是风味各异的饼、糕、酥、片等。
翡翠烧卖与千层油糕并称为淮扬点心双绝。
烧卖南北都有,但翡翠烧卖只在扬州。
图源《风味人间》
翡翠,是用青菜叶剁成的菜茸。
皮薄馅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
千层油糕的 ***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式点心传统技艺的精华。
图源《风味人间》
糕层分明细腻,质地软绵松嫩,味道清新隽永。
就连朱自清回到了扬州,也忍不住作文咏之。
「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
他也直球表白扬州:
「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
此外,和苏州一样,扬州的点心,同样讲究“四时茶食”。
春天是素枣糕、乔片;
夏天是薄荷丁、水发糕;
秋天有五谷糕、巧果;
冬天有寸金糖、董糖等等。
水乡孕育稻谷,稻作文化的遗留和记忆在时令糕点中得到传承。
历经百年风雨,有如创建于1901年的大麒麟阁。
卖了几十年的桂花糕、榴莲酥、核桃酥、雪绒芝士蛋黄酥、荷花酥、日式苹果烧、鲜肉月饼、粽子酥、铜锣烧以及各种和菓子,早已是扬州人的爱不释手。
04
湖州,点心代表生活方方面
传统糕点全面参与了湖州的民俗生活,
不论是供佛祭祖、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还是探亲访友,建房搬家、拜师升学。
不同糕点,有着不同生活本意。
姑嫂饼、子孙糕充满着亲情观念;
小云糕、雪饺,又彷佛湖州美景的剪影;
代表性特产橘红糕、乌麻团,色彩缤纷;
橘红糕
江浙经典的龙头糕、定胜糕,又都大有来头。
在湖州,点心有“三珍”: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
玫瑰酥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
玫瑰酥糖
它由“屑子、酥心、骨子” *** 而成,极富江南传统风味。
形如同心圆,外圈是白色的麦芽糖浆裹上了米面粉,中间是黑芝麻粉,中心是玫瑰加粉。
口感“香、细、甜、酥”,色泽乳白,嵌以粉色玫瑰酥心,香甜酥沙,香味醇郁。
椒盐桃片,是一种黑芝麻粉+盐+糖混合成的薄片,每一片中间还有三四丁胡桃肉,入口满嘴生香,甜咸相间。
牛皮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韧且晶亮的糖块裹着芝麻,放嘴里能嚼个半天。这股嚼劲儿配上当地的安吉白茶,最是清爽。
后来,出现了一种合桃糕,加入“三珍”,组成现在著名的“茶食四珍”。
——
江南的味道,依水而生。
一杯茶,一碟茶食,一首琵琶曲。
曲尽人终散。
古人的生活美学在一杯茶中,也在这精致的点心里。
正如三娘说的,有饮无果,方是人生憾事。
去江南,吃点心。
梦里的水乡,从此多了一味甜,回甘。
· END ·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未作标注的,部分来自图虫创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被《舌尖3》中的荷花酥惊艳到,整个人都酥了24日晚,《舌尖3》播出了第六集《酥》,杭州点心荷花酥在油锅里缓缓绽放的惊艳瞬间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心和胃,展现了美食的极致。说《舌尖3》里美食镜头少了的观众可以在这一集大饱眼福了。
从宫廷点心到广式点心,从北方的大馒头到南方的特色酥糕,中式面点的魅力在这一集得以尽显:贵妃饼、面果、定胜糕、瓜子酥、龙井茶酥、重阳糕、嵌字豆糖、渔亭糕……它们有名有姓,有身形,有风骨,有魂魄,是食物,更是信物。
《舌尖3》第六集网媒和微博热度增速明显。2月24日截止21:30分,关于该集《酥》,385家网媒共发布1404条相关新闻,179家微信公众号共发布微信文章190篇,微博话题度继续上升,共10845条相关微博,累积转发量为34570次,累积评论量为29317次,累积点赞量为57103次。
有网友评论:“今天,《舌尖上的中国3》没让我们失望”“这一集真的是目前为止更好看的了”“在我要放弃它(《舌尖3》)的时候悄悄逆袭了回来”……
该集播出后,优酷评分上升到9.5。数据显示,《舌尖3》平均收视率达1.58%。
自开播以来,《舌尖3》一直热度不减,线上受热议,线下带断货。之一集出现的章丘铁锅已经被买断货,第二集出现的天津“红姐煎饼”摊出现百人排队购买盛况,网曝摊主迫不得已规定每人限购两套。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把“点心”为主题的这一集《酥》放在《舌尖3》的前两集呈现,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有人认为“如果从之一集开始就跟本集风格一致,相信视觉疲劳和味觉疲劳来的会更早。这样的剧集安排很精妙,看懂舌尖三,需要你的慧眼!”
对此总策划周塬介绍,整个八集在主题和内容上是有明确的立意和编排的。而每一集,都有因沉浸在具体的剧情中而容易忽略的亮点。
如之一集“器物”,实际上是从器具的角度讲述中国的烹饪术。很多烹饪技巧是因为器具衍生出来的,又有很多技巧,又推动了器具的革新。
第二集“小吃”和第三集“宴席”则基本上讲的是食物的空间,“小吃”是地域的空间,“一方水土一方人”;宴席是饮食的极致表现,从寿宴、婚宴、族宴、文会宴等,是文化上的一个空间。
第四集“食养”、第五集“厨人”、第六集“点心”,以及即将播出的第七集“时节”,都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寻找这些食物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点心”,是从人和人之间的心意上,“时节”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都在寻找不同的角度进行呈现。
最后一集“融合”是大结局,从食物的味道、食材的演变、饮食习惯的变迁上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