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树,鸽子树又叫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8 0
湖北房县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原始群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月9日,湖北十堰市房县林业局上龛工作站在野外森林资源调查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原始群落。其中,更大的珙桐胸径达76厘米。经初步估算,此次发现的珙桐原始群落约200余亩,50余株。

珙桐作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因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

(总台记者 彭照 殷亮)

植物界也有“大熊猫”?就在唐家河

大家知道吗?

在美丽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

不止有大熊猫

还有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

——珙桐树

想认识它吗?

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珙桐,一种很美丽的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

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有“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之称。

绽放在春季的“鸽子花”

每当春季乍暖还寒之时,分布在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鸡公垭的美丽珙桐花,便欣然绽放。

一朵朵洁白无瑕的花朵,宛如群鸽栖息在树上,乳白色的大苞片像翅膀,红色的花序如鸽子的头,黄绿色柱头似鸽嘴,远远望去,万花飘动,好像一群跃跃欲飞的白鸽。

关于珙桐的美丽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皇帝的独生女白鸽公主,因不贪图富贵,与一名农家小伙珙桐相爱。姑娘把一根玉簪掰为两截,赠与珙桐作为信物。此事被皇帝得知,不禁大怒,这还了得。立即派人把珙桐杀死了,扔在深山里。

图片来源|自然之源

白鸽公主得知后,悲痛欲绝。她不顾一切来到心上人受害处,放声痛哭。突然,一棵如碧玉簪的小树拔地而起,公主张开双臂,向小树扑去,霎时间,千万朵形同白鸽的美丽花朵挂满枝头。

珙桐美丽如神话传说中形容的那般,朵朵白花掩映在碧玉般的绿叶中,随风摇曳,很是美丽。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珙桐花更是以纯洁无瑕的美丽英姿,走进大家的视野,展示着属于它的独一无二的美。

综合自青川文旅

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文字、图片作者姓名来源不详

来源: 广元文广旅

珙桐,鸽子树,和平树


我孤陋寡闻了。

真的不知道珙桐的花象鸽子,真的不知道家乡湖北还是珙桐的原产地。


珙桐,从字面上看,总觉得它很古老幽远。

珙桐,它真的“辈份”很高,可以说是树祖祖祖宗了。<呲牙>

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植物。二、三百万年前第四季冰川时大部分地方已灭绝,野生的在我国南方四川、湖北及周边地区尚幸存。


这就是它的前世今生,够古老的了吧。

珙桐是一种巨型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左右。叶子广卵形,先端渐尖,头状花序,果实球形。身姿高大挺拔,叶色翠绿欲滴,常植于池畔、溪畔、疗养所、宾馆、展览馆等处。它象征着和平,意义特好。


为什么象征和平?因为它的花形象展翅飞翔的白鸽。又叫“鸽子树”。

珙桐的花是白色的。两朵硕大洁白的花瓣中间夹紫色花心。春末夏初开花,一开就长达四个月。从初开到凋谢次第进行,色彩多变,异彩纷呈。记录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开得花有象金鱼的,也有象鸽子的,还有.....。但你要欣赏到鸽子花太不容易了,它一般20年生左右才开花。但你又太有福气了,它哪怕是上百年仍正常开花结果呢!长寿得很!<赞>




珙桐很“娇气”,对生长的环境要求几近苛刻。它喜欢湿润、凉爽、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不耐干旱,不耐瘠薄。生长特慢,种子发芽率低,繁殖周期也很长。它的脾气还很怪,10岁前的幼苗喜荫,再大一点成年了又逐渐的需要光照,不好侍候啊。


除了花形独特,观赏绝佳,它的材质沉重,是上好的建筑、雕刻用材;果皮、根可入药,清热解毒、止血止泻;10月份果子成熟时可以食用,但酸涩不堪。


珙桐:中国特有,国宝,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熊猫,活化石,世界著名观赏植物。

让我们记住它,保护它!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有“中国鸽子树”之誉的珙桐,其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花木君


国家首批颁布的一级保护(濒危)的植物有八种:金花茶、银杉、桫椤、珙桐、水杉、人参、望天树、秃杉,这八种植物都是古老的孑遗物种,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种源稀少,被称为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以上这八种植物,不但是珍稀濒危物种,而且都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诸如有“中国鸽子树”之称的珙桐,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观赏花木树种,从其被发现之初,就引起轰动效应,导致国外大量植物学人士纷纷前来采种,从而揭开了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序曲,下面我们就来谈谈。

十九世纪中晚期,清朝虽然闭关锁国,然而挡不住世界各地的探索者的脚步,于是,我们这个伟大古老的国度,随着被坚船利炮轰开之后,涌进了一批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除了四处抢掠的军队之外,还有带着传教使命的传教士以及无所不在的商人,而在这其中,有一位传教士则叩响了现代中国植物学的大门。

这位传教士是一名法国神父,名叫皮埃尔?阿芒?大卫((Jean Pierre Armand David),中文名字叫做谭卫道(也作谭微道),生于1826年,来中国的身份是天主教传教士,然而驰名世界的则是另一个身份——博物学家、动植物研究学者。

大卫1862年7月到达北京,在开展传教工作的同时,大卫更热衷于到处考察和搜集我国的珍稀动植物,除了在北京河北一带活动外,大卫还到内蒙古、四川以及福建考察,其发现和命名了我国的麋鹿(四不像)、熊猫、金丝猴等,并且从国内搜集和偷运(当时也无人管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诸如我国特有的梅花鹿、马鹿、直隶猕猴(曾经是分布纬度最北的猴子)、大鲵、扭角羚、高山杜鹃、报春花等等。

大卫断断续续地在中国待了不到十年的时间(1870-1872年曾回法国两年),到1874年回到法国,他带回的动植物标本以及活体,经巴黎自然博物馆统计,总计2919种植物,9569种昆虫、蜘蛛与甲壳类动物,1332种鸟类,以及595种哺乳动物,而这些,还不包括那些在各种意外中损失的标本!



在这里面,有一种被称为“植物化石”的植物被大卫发现命名,从而引起世界轰动,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珍稀物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1869年,大卫在四川穆坪调查时发现,这种植物花开时节,洁白硕大,犹如满树飞舞的鸽子,于是大卫称它为“中国鸽子树”。

1871年,珙桐被大卫写进入了自己的植物学著作发表之后,立刻受到欧洲园艺界轰动!很多园林公司纷纷派人前往中国采掘标本和树种。1899年,23岁的英国探索家E·H·威尔逊(Ernest HenryWilson),以英国南方肯森顿皇家科学院学者和英国皇家邱植物园园艺工作者的身份,被英国维琪苗园公司选中,派往中国寻觅园林观赏植物,当时他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种大卫于发现的珙桐树。



为此,E·H·威尔逊于1899-1902年和1903-1905年,两次来华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历时5年。后来他又受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派遣,再度两次前往我国中西部地区做更进一步的植物考察和采集,并于1918年前往中国台湾考察。足迹遍及我国四川、湖北、云南、甘肃、陕西、台湾等省。

E·H·威尔逊在我国共采得植物标本5万多号(当时采集种源时的编号),包括2716个种和640个变种及变型,发现了6个新属,671个新种和424个新变种及变型。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1929年再版时改名《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of gardens),从此,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蜚声世界。


而珍稀植物珙桐,也由E·H·威尔逊引入欧洲,后来引入北美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以至于1954年周总理在参加联合国日内瓦会议参观时,听到导游介绍珙桐树的来历,并亲切地称它为“中国鸽子花”,深有感触,回国后,指示有关部门要好好保护培植,从此珙桐在我国备受关注。

珙桐树树形优雅,茎干斑驳,略显淡黄色的叶片碧绿青翠,枝叶婆娑,尤其是珙桐的花朵,硕大洁白,苞片犹如鸽子翅膀,整树花开,远远望去,恰如群鸽,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振羽起舞,时而休憩假寐,时而啄食觅物,翩翩姿态,令人着迷,让人感叹,极具视觉冲击力,因而具有极高观赏价值。

然而,由于珙桐分布地狭窄,自身种群繁衍相对困难,再加上人为的滥采滥伐以及部分人的盗采,使得珙桐树面临濒危境地,因而在1984年被我国列入之一批八个重点保护一级濒危物种之一。



多年来,植物研究者对珙桐进行培育和研究,发现珙桐种子具有致密厚实的木质外皮,阻挡着种胚对外界水分的吸收,因而很不容易发芽,苗一般需2年时间才能发芽出苗,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可以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促使发芽。

其中方式之一就是雪藏变温处理。将收集的种子洗净后用湿沙混合,埋藏于雪地里,使其寒冷时冰冻,升温时融化,温度高低变化剧烈,约经2~3个月的时间,利用低温和冰冻促成坚硬的种壳松动、开裂,到了4月份再行播种,可大大加快其发芽速度。

再就是通过冰箱变温处理,将处理后洗净的种子,用冷水浸泡2、3天,再将其放人冰箱中冰冻一个星期或十天左右,在有太阳时将种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阳光下摊晒,待其冰化后再将种子重新置入冰箱中,如此反复4~5次,同样可有效促进种壳松动、开裂,使种胚能提前发芽。

如今,除了珙桐野生分布地都建有自然保护区,另外不少省份的保护区以及一些园林单位,都培育出了大量的共同树苗,尤其是北京植物园培育的珙桐树,可以正常开花,为珙桐树播向华北以南省份打下良好基础。

希望不久的将来,珙桐能够被引进更多的城市乡村,让“中国鸽子树”遍地开放,妆点环境,净化空气,美化家园,为人类的精致生活翩翩起舞!

2020-01-10易花得木


来自中国的“鸽子树”,惊艳了全欧洲 | 物种




<

?濒危植物欣赏:被称为“鸽子树”的珙桐

濒危植物欣赏:被称为“鸽子树”的珙桐


花木君

国家首批颁布的一级保护(濒危)的植物有八种:金花茶、银杉、桫椤、珙桐、水杉、人参、望天树、秃杉,这八种植物,大多都是古老的孑遗物种,为我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种源稀少,被称为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这其中,有几种不但研究价值高,而且极具观赏价值,比如被称为“鸽子树”的珙桐。

珙桐(拉丁学名:Davidiainvolucrata Baill.),又叫鸽子树、水梨子、鸽子花树,是蓝果树科、珙桐属落叶乔木,本属2种(有的标注1种为以前资料),除了原变种珙桐,另有变种光叶珙桐(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叶下面常无毛或幼时叶脉上被很稀疏的短柔毛及粗毛,有时下面被白霜),二者都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珙桐树高15-20米,稀达25米;胸高直径约1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而脱落。幼枝圆柱形,当年生枝紫绿色,无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冬芽锥形,具4-5对卵形鳞片,常成覆瓦状排列。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阔卵形或近圆形,常长9-15厘米,宽7-12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急尖,具微弯曲的尖头,基部心脏形或深心脏形,边缘有三角形而尖端锐尖的粗锯齿,上面亮绿色,初被很稀疏的长柔毛,渐老时无毛,下面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粗毛,中脉和8-9对侧脉均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凸起;叶柄圆柱形,长4-5厘米,稀达7厘米,幼时被稀疏的短柔毛。

珙桐两性花与雄花同株,由多数的雄花与1个雌花或两性花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的顶端,两性花位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其周围,基部具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花瓣状的苞片2-3枚,长7-15厘米,稀达20厘米,宽3-5厘米,稀达10厘米,初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后变为棕黄色而脱落。雄花无花萼及花瓣,有雄蕊1-7,长6-8毫米,花丝纤细,无毛,花药椭圆形,紫色;雌花或两性花具下位子房,6-10室,与花托合生,子房的顶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壮,分成6-10枝,柱头向外平展,每室有1枚胚珠,常下垂。果实为长卵圆形核果,长3-4厘米,直径15-20毫米,紫绿色具黄色斑点,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具沟纹,种子3-5枚;果梗粗壮,圆柱形。花期4月,果期10月。

珙桐在我国分布广泛,然而生活环境比较挑剔,分别分布在陕西、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尤其是四川的珙县、荥经县以及湖南的桑植县都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珙桐林。珙桐喜欢生长在海拔1500-2200米的润湿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光叶珙桐在海拔700~1600米),要求较大的空气湿度,多生于空气阴湿处,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风、日光直射之处生长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长缓慢,喜阴湿,成年树趋于喜光。

珙桐树树形优雅,茎干斑驳,略显淡黄色的叶片碧绿青翠,枝叶婆娑,尤其是珙桐的花朵,硕大洁白,苞片犹如鸽子翅膀,整树花开,远远望去,恰如群鸽,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振羽起舞,时而休憩假寐,时而啄食觅物,翩翩姿态,令人着迷,让人感叹,极具视觉冲击力,观赏价值极高。

作为植物活化石,作为景观园林树种,珙桐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得到世界认可,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引进珙桐树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了感谢台湾同胞的支持以及两岸人民的相亲相爱的见证,17棵珙桐树苗和一对命名为“团团、圆圆”大熊猫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台湾省,受到台湾百姓的热烈欢迎。

珙桐从发现到后来的积极保护,该树种的园艺栽培技术日臻成熟,现在,不少省份的保护区以及一些园林单位,都培育出了大量的共同树苗,批量化栽培生产使得珙桐的经济价值凸显,然而关于人工树苗的销售,还有一些法律问题需要解决。作为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野生资源不用说肯定是要得到妥善保护的,随意破坏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可是作为人工技术培育的树种究竟该如何销售,目前依然似乎还是个真空地带。

我们上篇文章谈过,针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我们不但要保护,更多的工作应该放在物种的繁衍生殖和经济开发上,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使得这些珍稀物种的种群不断扩大,然后适当投放市场,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循环,这样我们的保护工作就会持之有效,否则只是僵化的保护,没有持续性的研发和利用,最终也会造成这些物种退化,甚至走向灭亡,这值得我们思考。

现在在不少保护区,很多农户以及林场以及一些园林公司,都在栽培珙桐,关于珙桐的栽培养护经验,已经非常成熟,如果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广大花友和盆友们可以购买栽培,真心希望,鸽子树能够落在千家万户,让广大的植物爱好者能够近距离观赏

我想,这一天应该很快,就像水杉、银杉、人参那样,珙桐也会出现在普通花友的家里,妆点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净化着我们的空气,美化着我们的家庭,为人类的精致生活翩翩起舞!

(部分图片源自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18-6-5易花得木

“白鸽”飞来!湖北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原始群落

5月9日,湖北十堰市房县林业局上龛工作站在野外森林资源调查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原始群落。其中,更大的珙桐胸径达76厘米。经初步估算,此次发现的珙桐原始群落约200余亩,50余株。

珙桐作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因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

(总台记者 彭照 殷亮)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鸽子树展翅开花

庚子年的春天,一场突然而至的疫情打破了常规的生活,使我们不得不按下暂停键,闭守家门,重新思考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间的种种关系。

要是在往年此时,我多半正忙着做一些春日的逸事。徒步。拾花。爬山。或者穿上跑鞋直奔田野,去看杏花的红一丛一丛地散淡;大地的绿一层一层地深浓。直到四月,待这春况闹得差不多了,我还去一次日内瓦植物园观赏珙桐花开,像年复一年地前去拜访一位久违的故人。

植物园里的珙桐树生长在朝向日内瓦湖的一侧。这株树,要不是在春天里开花,平日实在看不出有何奇特之处。作为稀有又珍贵的古老树种,珙桐属于新生代第三纪遗留下的孑遗种,有植物界恐龙的美誉。它们枝叶繁茂,叶大如桑,以其奇艳独特的花姿而与众不同。花开时,两瓣纯洁如雪的白色苞片垂挂枝头,美得似有仙气,又如白鸽展翅,跃跃欲飞,因其形其态在民间又得“鸽子树”的别称。

据植物学史料记载,一百万年前,珙桐本属地球上繁荣的植物家族,广布于世界各地。然而随着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珙桐连同许许多多的物种均相继灭绝,唯独在中国一些偏僻的山区,由于高山大川多且地形复杂,成了各种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珙桐才得以幸存了下来。可见在时间的河流里,一根珙桐的根脉也是一根地球的根脉,写满了时间的沧桑。

不过,珙桐来到欧洲却只有约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之一位在中国发现珙桐的欧洲人是法国人大卫神父。那是19世纪末的一个春天,大卫在四川穆坪偶遇一株花开满枝的珙桐树,如同一树鸽子展翅,顿时被深深吸引。就这样,大卫把珙桐引入了西方的植物史,让一粒蕴藉着东方基因的种子走进西域,无远弗届。

数年后,英伦园艺公司派遣植物学家威尔逊到中国搜集珙桐种子,几次将所采集的种子寄回英国,进行精心培植。珙桐的到来很快引起了整个欧美植物学界的重视,各国植物学家们纷纷仿效尝试,促使珙桐声名渐盛,逐渐成为风靡欧美的园艺观赏树木。然而,让人难过的是,美丽的“鸽子”因各种原因在神州大地逐渐踪迹难觅。

如今追溯珙桐之所以后来能在中国免于灭绝,就不能不提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重要的外交史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周恩来总理。时光回到1954年的日内瓦,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向世界展现了维护和平的诚意与努力。

日内瓦是联合国欧洲总部和红十字会国际总部等200多个国际组织的所在城市,因秉承和平的传统与愿景又得名“和平之都”。当年的日内瓦会议始于春季的四五月间,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史料记录,适逢此时,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在当地巧遇了珙桐花开,他对这种源自中国的奇特花木十分欣赏,念念不忘,回国后就督促林业部门,让他们对珙桐一定要加以重视与保护,让象征和平的“鸽子”在中华大地展翅开花。

林业部门在得到总理的指示后,经过几十年对珙桐的重新栽培,获得了极大的进展,珙桐也被列入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树种。前两年曾有朋友告诉我,说武陵山脉顶峰处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有许多奇花异木,珍稀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珙桐的汇聚与保护最为显著,共计有高达11个片区。

至于当年周恩来总理具体是在日内瓦何处遇到珙桐开花,我翻查过不少资料,但均未见有详实记载。为此,借助地缘的便利,我曾作过一番细心调研,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纪事追补上这重要的一笔。

当年的会议期间,总理与代表团下榻在瓦尔萨斯一栋名为花山的三层别墅。这个地方属于日内瓦近郊小镇,后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驻瑞士和驻联合国以及国际组织外交人员的必到之地。不过,我曾一连几个春天专程前来考察过,均未见有珙桐树生长的踪影。

后来在查阅当地 *** 提供的植物档案资料时我才发现,日内瓦州仅得一株珙桐树有资料备案记录,就是在与联合国万国宫同一条路上的植物园里。按照珙桐生长的速度,结合周恩来总理当时的公务路线,最后我大胆推断,当年春天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遇到的珙桐花开,可能是生长在植物园里的一株。

其他我知道的几株珙桐,最为熟悉的一株生长在日内瓦大学的校园里。日内瓦大学以文学哲学出名,这里设有东方语言教学,其中汉学系是由上世纪60年代留华的中国思想史专家、瑞士著名学者毕来德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亲手创办,在这片追求和平的西方土地上,亲手播下了一粒东方文化的种子。

早几年,我也曾得幸在此教授过中国方言,与珙桐树朝夕相见。这一株珙桐,树龄虽略小,但每年依然花开如约,以其洁白素净之美装点着庄重的校园。每见春风拂过,树桠随风轻漾,一树轻柔如绢的珙桐花也会摇曳起来,远远望去,有若仙鸽成群,跃跃展翅。在西方文化里,鸽子是和平的信使,所以开花的鸽子树也是离和平最近的树。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因其人格魅力与善于协调的外交艺术留下了许多佳话。我知道他曾邀请国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到花山别墅亲切会面。受到周总理的邀请,对中国一向怀有友好感情的卓别林与夫人乌娜欣然赴约,在花山别墅与总理共进晚餐,愉快畅谈,留下了一帧珍贵的合影与一段难忘的情谊。

在这段时期,卓别林曾获过国际和平奖的荣誉。我特别喜欢他在获奖时的答谢词。其中一段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必须许下诺言,重新回到人类的自然和健康方面,重新回到善良的意志方面,因为这是一切灵感的基础,也是人生一切创造性的、美好的与崇高的东西的基础。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来发挥我们的全部力量,以实现一个光辉的和平时代而使世界各国都在和平中欣欣向荣。”

中国鸽子花从雅安走向世界——中外学者在雅安与珙桐的不解之缘

中国鸽子花从雅安走向世界

——中外学者在雅安与珙桐的不解之缘

杨 铧

珙桐和大熊猫一样,是数百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生物,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今天的“活化石”,是“植物界的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野生珙桐林(资料图片)

珙桐在雅安分布广泛,与大熊猫伴生。一百多年来,无数中外学者进雅安,与美丽的鸽子花邂逅,在他们的学术成果和著述中留下了雅安的印记。

每年4月,鸽子花都会在山野中随风摇曳。让我们在欣赏鸽子花绽放的同时,回望学界大咖和雅安鸽子花的不解之缘。

慧眼发现鸽子花的阿尔芒·戴维

鸽子花绽放全球,其源头在雅安宝兴。

1869年5月,阿尔芒·戴维在穆坪考察时,发现一种奇特的树木正开着巨大的白色花朵,随风摇曳,就像一只只白鸽躲在枝头,振翅欲飞,因此被世人称为“鸽子花”。

阿尔芒·戴维很惊讶,断定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取名为“手帕树”,并将其标本寄给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1871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分类学家拜伦根据这份标本,建立了单种新属珙桐属(Davidia),其属名就是为了纪念阿尔芒·戴维。宝兴是珙桐的模式标本产地,被誉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编辑的《世界园林植物花卉百科全书》,将珙桐选作“植物起源与名称”的插图,并介绍:珙桐,这种可爱的树木原产中国,以阿尔芒·戴维的名字命名,它的英语名称的含义是鸽子树、鬼树、手绢树。

1872年,阿尔芒·戴维回国后,潜心与其他学者合作整理研究他采集带回的标本。1888年,《戴维植物志》出版,此书第二卷的副标题是“藏东植物”,记载宝兴植物402种。此书附有1页珙桐的手绘彩色解剖插图、16页单色印刷的手绘植物解剖插图,累计有21种植物,他们都是阿尔芒·戴维当年在宝兴采集到的,其中不少模式标本的产地也是宝兴,如宝兴杜鹃、腺果杜鹃、宝兴报春等。书中唯一一张彩图就是珙桐花的纵剖图,素描和彩色渲染让花枝显得栩栩如生,在夸张的苞片上,人们甚至可以看到细致清晰的脉络。

珙桐彩色插图打动了读者,也引起了园林商人的兴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珙桐摇身一变,成为西方园艺界的新宠,大家争相想去遥远的中国,引种栽培这种美丽的植物。为此,不少西方植物采集者都将珙桐作为来中国的目标之一。

珙桐花纵剖图是1888年出版的《戴维植物志》中唯一张彩色插图(资料图片)

让雅安珙桐绽放欧洲的威尔逊

英国著名花木公司维彻公司的老板哈里·维彻爵士觉得珙桐将会受到欧洲园艺家的追捧,希望公司能够成为之一个引种成功珙桐的公司,此前他已派遣多批植物猎人到世界各地采集奇花异草,并大获成功,名利双收。

为此,维彻公司派出年仅23岁的威尔逊(E.H.Wilson)前往中国寻找并带回珙桐树种,并要求他“不可在任何其他事务上浪费时间、精力或金钱”。

1899年4月,威尔逊之一次启程前往中国,于次年2月抵达湖北宜昌。在宜昌附近找到一棵开满鲜花的珙桐,其后成功采集到13000多粒珙桐种子。不过,威尔逊采集到的是光叶珙桐的种子,而光叶珙桐是珙桐的一个变种。

1903年秋天,威尔逊从乐山出发经雅安,去了一趟穆坪(今宝兴),专程采集珙桐种子。

据考证,威尔逊先后五次到雅安,足迹遍布宝兴、汉源、荥经、雨城等,在雅安及周边发现大量有观赏价值的物种,如珙桐、报春花、杜鹃花、百合等,并引种到欧洲。威尔逊在宝兴发现命名叶丁香、西南蔷薇、扁刺栲等28个植物新种,发现新物种的数量仅次于阿尔芒·戴维。

1913年,威尔逊出版《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此书于1929年再版时,更名为《中国——园林之母》),作出了“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论断,被西方人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1911年,威尔逊采回的珙桐种子育成的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之一朵鸽子花。后来,全世界广泛引种珙桐,大量栽植,成为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被西方园林人士称为“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在法国巴黎,珙桐广植于皇宫、教堂、公园等重要场所,甚至美国的白宫前也种植这种树冠开阔、满树遍开巨大白色花朵的风景树。

鸽子树,鸽子树又叫什么-第1张图片-

鸽子花(王晶 摄)

将珙桐引种到美国的陈嵘

我国的植树节定为3月12日,并从民国沿用至今,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是首倡者。他主持过中山陵绿化园林规划设计,创立了中国树木学和中国特色的造林学,1952至1971年任中央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1928年秋,时任金陵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的陈嵘专程到雅安宝兴、天全采集珙桐标本和种子。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可查阅到1928年陈嵘在宝兴、天全采集的标本,计有42号、11号,时间为10月至11月,根据标注的时间与采集号顺序,他先在宝兴采集,后经宝兴大溪乡进入天全老场乡等处采集,其后赴峨眉山等处采集。他在宝兴采集的标本中,标注的地点有“穆(木)坪后山”“穆(木)坪冷凝沟”“穆(木)坪南沟”“穆坪县附近”,在天全标注的地名有“下村坝”“高店子”“头道坪”“十八道水”等。

原西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的潘体常在《四川植物标本采集史初稿》中记载:“1928年,金陵大学陈嵘教授考察了峨眉和宝兴森林,同时为美国的植物园采集了珙桐种子。”

在《中国林业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 凌道扬姚传法韩安李寅恭陈嵘梁希年谱》中也曾记载:“是年(1928)暑期,陈嵘到四川采集植物标本,采集到我国仅有的珙桐花及子,在山上跌坏了牙齿。是年,陈嵘受美国植物学界朋友的委托,将采到的珙桐种子寄往美国,在欧美国家得到繁殖,中国鸽子树成为世界闻名的观赏树。”

为什么陈嵘采集的珙桐会送到美国?原来,金陵大学是美国人和美国教会组织创办的,与美国科研机构合作广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甚至有美国的科研机构出资,由金陵大学组织开展标本采集,采集到标本的部分提供给美国科研机构收藏或研究。

学者认定中国面积更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区在雅安

俞德浚,字季川,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1932至1933年,他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期间,两次到雅安考察,是最早到雅安进行生物学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盛赞宝兴为“花木满谷”。1935年,俞德浚接受上海申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采集珙桐等标本的经历与故事,申报当年的报道标题是《俞德浚季川谈西康发现新植物》。

1936年4月,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时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植物部主任的曲仲湘,率调查队赴天全进行植物采集和森林调查,在大河头发现了正处于盛花期的珙桐。他们在《天全植物采集记》中记载:“珙桐树花色纯白,时逢盛开,且甚美丽,为观赏植物最著名者,植物采集家威尔逊曾经在四川采得,并重价收买。”在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还能查阅到曲仲湘采集于天全的珙桐标本。

据1939年的《国立四川大学校刊》记载:“三年级学生李彩琪等十余人,趁本年暑期机会,专赴雅安、天全一带采集植物标本,由该系讲师戴蕃晋参与指导。闻采的动植物标本,多属珍贵之品……”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能查到戴蕃晋1939年9月11日在天全采集 *** 的珙桐标本,此号标本带有珙桐的一颗果实。

同在1939年,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家姚仲吾在荥经采集到珙桐标本,其中一号标本现藏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姚仲吾荥经采集珙桐标本69年后的2008年,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荥经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龙苍沟的珙桐进行了种群生态学调查测算——境内珙桐资源分布不低于50万亩,集中成片部分10万亩,认定此为中国面积更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区。

此外,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中国生物学家方文培都曾在雅安邂逅珙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 铧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视源:浣花春雨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天府融媒看大运|登上成都大运会闭幕式舞台的这棵“鸽子树”有何特别?

天府融媒·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见习记者 马晓玉 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2023年8月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式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一棵绿意盎然的珙桐“生长”于舞台之上,并最终绽放出如鸽子般灵动的花朵。场上,引导员们在“鸽子花”的环绕中挥舞着各代表团的旗帜,场下,各国大学生运动员欢呼雀跃。大运会期间,他们在成都的街头结伴而行,感受成都美食和文化,结下了友谊的种子。

那么,这棵能登上闭幕式舞台的“鸽子树”有何特别呢?

闭幕式上的珙桐

来自千万年前的“白鸽”

登上闭幕式舞台的珙桐在海外还有一个形象可爱的名字——“中国鸽子树”。这一朵朵飞翔在舞台上的“白鸽”在人类文明中象征着和平,而事实上,这些“白鸽”的历史比我们智人的还要长得多。

早在六千万年前,就已有成片的珙桐花在地球上绽放;两三百万年前,珙桐们还曾在全球广布。但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到来,绝大多数地区的珙桐都灭绝了,只有部分受我国特殊地形的庇护,得以在我国西南山地、云贵高原、湖南、湖北、甘肃等地的“小环境”中繁衍至今。而欧洲等地仅发现了珙桐的化石。

珙桐在地球上生长了千百万年,是当之无愧的“植物活化石”之一,除了有着象征和平的文化价值和花叶优美的观赏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6000多万年前,珙桐就存活在地球上了,所以它在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成都市植物园工程师刘川华说道。

据她介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珙桐,目前学界已对其开展了生态学、生理学、迁地保育、人工繁育技术、分子水平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将辅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珙桐并发掘它们的价值。

珙桐是中国特有的单型属植物,珙桐属仅有珙桐这一个种和光叶珙桐一个变种。光叶珙桐叶片长成后,背面不像珙桐般长有“细小绒毛”。由于它们长相相似,且在野外经常混杂生长在一起,因此总会被错认。

采访中,刘川华告诉了记者一个分辨光叶珙桐和珙桐的小诀窍,即观察它们的叶边。如果是珙桐,靠近叶柄处的叶边会较为明显地交叠在一起,光叶珙桐则反之,“当然更多的区别是它的叶背的毛,但是从珙桐本身来讲,珙桐的叶背也有从很少毛到密布的。”

翩翩鸽子花飞入大洋彼岸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出席会议时,欣喜地看到了引自中国的珙桐树,一问却无人知晓,心中顿时感慨万千,回国后便立即指示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研究、栽植。

其实,在20世纪以前,无论海内外,珙桐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直到1904年,之一批珙桐海外引种成功,珙桐一夜之间风行于欧美高端花园市场,并获得了由英国皇家园林协会颁发的AGM(Award of garden merit)奖。这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给予植物的更高奖,授予在园艺观赏或应用方面有突出优点的植物。

生长在中国大山深处的鸽子花在本土鲜有人知,却何以在大洋彼岸扎下了根,其中又有怎样的曲折离奇?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印开蒲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1997年,在接待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访问团时,印开蒲看到了《中国的威尔逊》一书,发现里面的地方颇为眼熟,就萌生了重走书中路线的想法。正是在这一步步的足迹里,珙桐出海的脉络也逐渐变得清晰。

印开蒲(右)一行来到康家湾寻找珙桐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发现了大熊猫的同一年发现了珙桐。珙桐的标本被带到国外过后,被园艺公司的老板维奇发现,他认为珙桐具有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

于是,他决定派遣当时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到中国收集珙桐。1899年,时任英国驻湖北的税务官安古斯特·亨利,在收税的同时也收集了很多植物种类,并送往英国邱园进行鉴定;而后发现大概有500多种新的植物,请求派遣植物学专家来此考察。

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得知消息后,威尔逊来到了湖北,几经辗转,他到了湖北长阳康家湾,并认识了一个叫康远德的猎户。康远德听到他对珙桐的描述后,就把他带到一个家族的山沟里,也正是在这里,威尔逊终于找到了寻觅已久的珙桐。

康远德

“找到的过程也很有趣,那是1900年的5月19日,在找珙桐的路上,威尔逊被树枝绊倒摔了一跤,他正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在巴东找不到珙桐,还在这摔了,结果他抬头一看竟然是珙桐。”印开蒲说道。

威尔逊当初找到的珙桐

到了秋天,威尔逊又在康远德的帮助下,收集了成百上千的珙桐的果实寄回英国,就此把珙桐传播到了西方。

1911年,威尔逊采回的珙桐种子育成的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之一朵鸽子花,他成为了将珙桐种子成功采集并种植在西方的之一位“植物猎人”。而珙桐成为欧美许多城市的行道树,后来又陆续进入普通居民的庭院,成为了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被西方园林人士称为“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

几代人因珙桐结下跨世纪缘分

1900年,从小便喜欢打猎的威尔逊在康家湾遇到了猎人康远德,二人一拍即合,时常一起在林中打猎,一起寻觅珙桐的身影,就此结下深刻的情谊。为了感谢康远德,威尔逊还向其赠送了两枚维多利亚时期的纪念币。

2013年,在CCTV-9频道拍摄《中国威尔逊》期间,宜昌市林业局派人去调查拍摄地点,上山时遇到下雨,碰巧遇到100年前为威尔逊带路的猎人康远德的玄孙女康祖梅。

印开蒲回忆道:“他们说要找珙桐,还把照片拿给她看,她说,这不就是我们这的水梨子吗。”在后来的采访中,康祖梅还为他们讲述了康远德和威尔逊之间的友谊。“这个也是缘分,或者威尔逊在暗中保佑,因为当年康远德带着威尔逊寻找珙桐时也曾有过这样一番情景,两人还一同躲雨。”

康远德的后人(右)

“鸽子花”将飞进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珙桐研究、保护和培植越发重视,长于深山的“鸽子花”也逐渐“飞进”城市,在我国部分大学、植物园、科研单位、奥运村等地都有珙桐的身影。而就在今年春季,一株“住进”成都市植物园11年的珙桐也实现了首次自然开花。

在采访时,记者在植物园的珍稀植物园内山脚的一片树荫下见到了这株开花的珙桐,和旁边的大树比起来它有些瘦小,但其实已有二十几年的树龄。

据刘川华介绍,在成都植物园的珍稀植物园刚开园时,它就被迁地保育了进来。在悉心调整它的光线条件、优化它周围的喷雾系统增加了空气湿度、改良了它的土壤条件后,它终于在“沉默”了11年过后顺利开花,“这说明了它渐渐适应了从海拔较高的山地到海拔较低的成都平原的气候环境,在成都城市里的种植应用‘未来可期’。”

而沿着种植着这株“开花珙桐”旁的小路往上走,能看到在没有太多树荫遮挡的半山腰上种植着5株身形更小的珙桐。刘川华告诉记者,它们于去年从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引种在此,与11年“入住”的那3株原本生长在峨眉山的前辈来自不同的地方。

成都植物园的珙桐树

在这些“新成员”的身上,开展着走向城市、走向园林的栽培试验工作。“种植它们的环境没有了补充环境湿度的喷雾,而且几乎是全光照了,其生长条件更接近城区的自然条件。”在越来越多行业人员的研究和培育下,珙桐走向园林是可期的。

除此之外,当年威尔逊寻找珙桐的宜昌市长阳康家湾还建立起了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据创办人李茂清介绍,这个博物馆正是康远德接待威尔逊的老房子,里面陈列着其自1981年到2021年间的文字资料近百万字、图片资料近千张,成为中国濒危珍稀植物保护之窗口。而当年威尔逊赠送给康远德的纪念币,几经流转,最终也还是回到了康家湾,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标签: 鸽子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