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安旅游,除了琳琅满目的“网红”美食外,还有很多不常见的街头美食。这些美食最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名字不仅外地人不认识,本地人也十有八九会读错。
一、甑糕
这种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外地游客见了常常会念错,就连陕西本地人也经常会叫错。在陕西方言里,人们往往会读作“jìng ”糕,所以也有不少“盗版”的小吃写成“镜糕”,但实际上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zèng ”。甑糕的历史相当悠久, *** 工艺也非常的特殊,由红枣、红豆、江米、白砂糖等原材料在铁甑上蒸制而成,吃起来香甜软糯,老幼皆宜。
甑糕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蒸器,与“鬲”(lì)搭配使用,原理上与我们现在的蒸锅相似。甑糕以其味美甘甜的口感在全国范围都小有知名度。对于陕西人来说,最正宗的甑糕一定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推车上,厚厚的棉铺盖一掀,甜蜜的蒸汽扑面而来,虽然外表看起来黑乎乎,但是吃起来又软又糯、香甜可口,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二、Biángbiáng面
为一种面专门造了一个字?这种关中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通常是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再搭配上葱花、蒜末、各味调料,热油往上一泼,滋滋啦啦的香气就飘了出来。biang是一个合成字,56个笔画可以说是汉字里最难记忆、最难写的文字之一了。为什么会以这么复杂的一个字来命名这种面呢?因为在扯面的时候,面和案板之间的碰撞就会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于是便由此而得名,Biángbiáng面的做法多样,无论是油泼、臊子还是蘸水,都是陕西人更爱的美食之一。
三、踅面
作为一种陕西渭南的独有美食,踅面
来陕西旅游,即使遇到了不认识名字的美食,也一定要尝一尝。通常情况出现这样的生僻字,就证明着这种美食一定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在经过岁月的筛选下,味道一定是最正宗的。不过别吃太多哦,毕竟还得留着肚子去品尝其他美食呢!
说说西安甑糕、雄安切糕和天津年糕有何不同?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款年糕,皆因人们都喜欢黏糊糊甜腻腻的味道。
1西安甑糕
先说西安甑糕吧——
不要读错别字,先跟着语文课代表读一读:甑糕,甑zèng—zèng—zèng! 关中人怎么都念不清这个字,硬要读成jìng—jìng—jìng!算了,那就jìng糕,jìng糕,jìng糕吧……
甑,是铁甑,关中地区非常古老的一种蒸锅。我没有见过,据说陕博有很古老的陶甑展出。我见到的是小孩子洗澡盆般大小的平底铁锅,上面蒙着厚厚的被子,用来保温。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一掀开就会雾气蒸腾。老板拿着平板铁铲子,用关中方言吆喝道:“豆子要不要?” 豆子指的是大芸豆,吃到嘴里面面的,有人不喜欢,就不要;甜甜的蜜枣都会要,和绵软筋道、晶莹雪白的糯米在一起,那就是绝配。
甑糕,那是我小时候的更爱!一碗酸辣豆腐脑,5毛钱;一碗甜糯甑糕,5毛钱。一口咸一口甜,好幸福,吃饱了一天都会元气满满!至今,还记得梧桐巷子里那悠长的吆喝:“甑jìng——糕——”
2雄安切糕
“期哦——”
我在雄安新区容城县城经常被这样的叫卖声惊醒——
“妈妈,他们喊什么呢?”女儿问。
“真不知道。”
终于见到真身,是冀中平原的冬季,寒风呼啸,一位老爷爷在街头点一盏暖暖的灯叫卖“切糕”,老爷爷浑厚的河北口音从大喇叭里传出去就成了“期哦——期哦——”
这种叫卖声都是约定俗成的,如同天津卖熟梨糕的“嗡嗡——”声,人们一听就心领神会,只是欺负我们这些外地人一脸蒙圈。
切糕有锅口大小,也用厚厚的棉被保温,却是敦在不锈钢案板上的,西安甑糕米是一粒一粒的,切糕却像豆腐一样拧成一整块,看不出米粒来。
老爷爷告诉我,容城切糕是将湿的江米和黄米在石磨上磨成粉,蒸出来就是一整块了。
于是买一块尝尝,甜糯有嚼劲,就是稍稍放凉了,你根本就咬不动。
3天津年糕
天津的“年糕”在豆包房或豆腐房里卖。
大大的铝盘子里放着方形大饭盒大小的切糕,有豆沙切糕,有红枣切糕。师傅的刀蘸水后比划着问我:“您看这么一块可以么?”切下后,还会撒上一勺白糖。
天津切糕的江米要蒸三次,甜糯好消化,算是西安甑糕的精致缩小版吧。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甜甜糯糯的黏糕,您那里的黏糕是什么样子?
(关注龙猫,分享旅途故事)
栲栳栳、甑糕、氽灌肠,全国各地特色小吃你能读对几个?到外地玩耍,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当地美食全部收进胃里。但中华地大物博,连美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点单,说不出,心痛不痛?朋友圈炫耀,字不会打,心塞不塞?不想要这份尴尬,那就跟着小布一边吃美食一边涨知识。
华北篇
褡裢
说起北京的小吃除了有烤鸭,褡裢火烧也是必吃的美食之一。相传,褡裢火烧由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创制。 *** 时,用面片装入馅,两面折上,另两面不封口,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其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因其长型,有时对折,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烧。褡裢的「裢」要读轻声,这是旧时的一种长条形的布口袋,中间开口而两端可以装东西,搭在肩上出门,你就是潮人一枚!实际上褡裢火烧味道有点像锅贴,配上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这滋味别提多酸爽!
在天津,嘎巴菜的地位可是和煎饼果子持平的。就像煎饼果子里没有果子,嘎巴菜也不是一道菜,它更像是一种羹汤。嘎巴菜以绿豆、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晾干后切成柳叶形小条,浸在素卤之中,盛碗、点上芝麻酱、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卤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六种小料制成。相传这嘎巴菜的名字还是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的时候特赐的名字,感觉也是棒棒哒!
这道美食,杭小微之前在山西旅行的时候吃过,刚看到菜单的时候,也是一脸懵,脱口而出“这是啥laolao?”(典型的认字认半边),后来还是服务员介绍说这个念kǎolǎolao,栲栳栳在山西大同、吕梁等地可是非常接地气的一种面食。它是由莜(yóu)面做成。把小莜面团揉搓出舌型薄片,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卷出了圆筒状的莜面栲栳栳。配着几种酱料沾着吃,口感很是劲道,而且相当顶饱,后来杭小微还听说,在当地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过节待客,栲栳栳可是必吃的东西,有牢靠和睦的象征意义,可受欢迎了!
蓼花糖是陕西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甜食,不过在吉林、河南等地,蓼花糖也很受欢迎。蓼花糖样子有点像鼓槌,金黄色的表皮里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一口咬下去,刚开始嘎嘣脆,吃到糖心部分就由脆变软,芝麻的香混着糖心的甜,简直有一种要上天的感觉。其实蓼花糖中的蓼花就是俗话说的狗尾巴花,不过蓼花糖并不是由蓼花制成的,主料是糯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还跟慈禧太后有关。当年慈禧太后吃完特别喜欢,又说它形似蓼花。于是身边那些机智的官员就直接给它改了名,并钦定为宫廷茶点。
在西安众多的小吃里,甑糕绝对是一个抢眼的存在!那是因为甑糕的卖相确实不怎么样,不过吃起来,杭小微的少女心瞬间就被激了起来,那份甜腻软糯,就像在吃一份巨大的糕点,不过说到这玩意怎么念,杭小微告诉你虽然「甑」和甄嬛的「甄」长得贼像,但它的正确读音却是zèng。这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古人用来蒸食物。甑糕顾名思义就是用甑蒸熟的糕点,不过西安本地人读的时候并不用「甑」字本音,而把它叫作jìng gāo,没想到吧!
华南篇
蛋馓的「馓」读sǎn,不读sǎ,它是一种传统的油炸食品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主要用面粉、筋粉、鸡蛋和猪油制成,放在油锅中炸至金黄,捞起后再蘸麦芽糖,酥脆香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知道江南早点的「四大金刚」是什么吗?除了你常吃的油条、豆浆、大饼,剩下一个你可能连名字都不会读!叫粢饭。粢是谷类的总称,读作zī。江南的粢饭主要以糯米和粳米蒸制而成,口感逆天。粢饭糕其实就是将粢饭切成长条形后,放进油锅里炸。跟所有油炸食品一样,粢饭糕外层都是亮瞎眼的金黄色,但它的内里却是雪白的粢饭,这时你就会知道外酥内糯是怎样一种体验。
西南篇
云南除了有好山好水,各种极具民族特色小吃也可以吃一路!像荞坨就很值得一试。云南的高寒山区普遍种植荞麦,有些地区甚至还以荞麦当主食,所以荞坨其中一个重要的材料就是荞面。荞坨是云南 *** 日常的糕点之一,色泽金黄,酥软细腻,入口即化。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哦。
在 *** 还有一道菜一定要试一试!那就是氽灌肠!虽然「氽」与「汆」长得就像双胞胎,但是读音却大不一样,氽灌肠里的「氽」读作tǔn,本义是漂浮,后来又引申为用油炸。氽灌肠是藏族人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它以新鲜的羊小肠为容器,分别灌入羊血、羊肉、羊油,可以制成血肠、肉肠、油肠。如果有机会尝尝鲜,绝对是个不错的体验哦!
你家乡有什么美食是难读的字,不妨也留言教教小布吧!
编辑:逗丁
校对:一舟、剑风
审核:旭敏
来源:杭州发布
来源:渭南日报
张会玲
在关中地区,有一种很有名的特色小吃,叫作甑糕。说到它的名称,必先知道:按照汉语词典里的解释,“甑”读zeng,四声,是古代一种蒸器,底部有小孔,可以放在锅上蒸制食物,相当于现代的蒸锅。据《古史考》中记载:“黄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可见,“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铜甑”。铁器产生后,“甑”又由青铜改为铁制的。从此,“铁甑”就世代沿袭,流传至今。用甑蒸制的甑糕相当好吃,只是,不知何种原因,黄河流域一带却把甑叫作劲(jing,四声),所以,甑糕便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甑(劲)糕”。
相传,甑糕历史悠久,它是由3000多年前西周的“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周礼·天宫》中有羞笾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蒸成的饼糕。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脉相承。唐宋以后,糕类食品越来越多,既有麦面的,又有米面的,有豆类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从形状、味道等方面分了数十种之多。各种糕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以用料为名,有的以形状为名,而甑糕,则是以独特的炊具为名的。由此也可见,甑糕这一传统吃食的独特风味和别具一格的手艺传承。
从我记事,城市的街头巷尾和乡间的偏僻村落,一年四季总少不了有出售甑糕的叫卖声。不用说,那些走村串户的甑糕专业户们所用的蒸器,应该就是底部有透气孔的“甑”了。而在寻常百姓的家里,“甑”虽然并不多见的,但却阻止不了人们对这一传统美食的追捧和享用。几十年来,无论生活有多么清苦,每逢过年的时候,母亲都要蒸甑糕犒劳全家。只不过,家里没有专用的蒸具,母亲便用大竹篦子代替“甑”,也一样能蒸出软甜香黏的甑糕来。因为母亲蒸的甑糕实在太爽口、太好吃了,我便给它冠以“母亲牌”的美名。
母亲蒸甑糕,所用的原材料也是江米和红枣,这与市场上出售的甑糕并无区别。关中地区不产江米,得去市场上购买,因此,米质的优劣与否全凭运气,市场上有优质江米,自然更好。相对来说,北方红枣的选择空间似乎更大一些,母亲常常挑选那些颜色红艳、肉质饱满的上等好枣。有了食材,母亲先把江米和红枣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一两个小时左右,泡米的水以没过米为宜,泡至水分被完全吸收、江米中间没有白芯为止。这时候,红枣也泡发得差不多了,再把江米和红枣淘洗几遍,去掉米中浮沫,尤其要彻底清理干净红枣表皮的脏物。之后,母亲把泡好的江米和红枣分别装进盆里,放在热锅上蒸大约三四十分钟。当然,上锅前可以根据江米的软硬度适当加入一些温水。之所以要加蒸一次,是为了让江米和红枣更软和入味一些。如果爱吃甜食,还可以给蒸好的江米里拌入事先捣碎的冰糖或加入一定量的白糖。这样一来,甑糕未蒸之前,江米已经有了诱人的甜味儿。一切准备停当,便着手往篦子上铺食材了。一般情况下,母亲要将一大块崭新干净且细密厚实的湿润纱布平铺于竹篦子上面。然后,更底下铺一层红枣儿,之上再铺一层江米,江米上又铺红枣,红枣上再铺江米。因为不比做生意,要算计利润的多少,母亲总要把枣儿铺得密密实实。如此这般,一层江米一层枣儿地更替铺排,其中层数的多少依据食材的量而定。如果食材足够多,江米可以铺得稍厚一点,江米与枣儿轮换铺的层数自然也多一些,最多的可以铺到六七层那么高。因为我家人口多,
母亲常常就得铺上好几层。等食材全部铺好,一团圆圆的、厚厚的甑糕胚子就铺成了。这时候,母亲并不急于开蒸,一番检查,将一圈散落的食材挤压瓷实之后,才将铺在最下面的湿布多余的边角提起来,将甑糕胚的四周和顶端包裹严实,使铺好的甑糕牢牢抱团,不至于涣散不成形,又可以防止蒸馏水进入甑糕内影响口感。之后,就准备盖好锅盖开蒸了。
需要提醒的是,甑糕胚上锅前,必须在锅里添上足够多的水,因为蒸甑糕用时较长,相当费水。为了便于中途给锅里加水,母亲想出一个妙法来:把一小截细竹筒从竹篦的边缘插入锅里,然后,盖好盖子开蒸。这样,便于集中在这一处给锅里加水,不至于浸湿竹篦的四周。至于蒸甑糕所需的时间长短,得根据甑糕胚的容量大小来确定,甑糕胚厚实就得蒸得时间长一些。其火候更是大有讲究,一般先用大火蒸一个多小时,再改用文火蒸三四个小时左右。如果甑糕胚足够厚实,蒸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母亲为此就花费过整整一晚上的时间。母亲蒸甑糕,往往是父亲专掌火候,中途不轻易更换别人,以确保火力均匀,甑糕蒸得软嫩可口,也便于保证锅内水量充足。
估摸着甑糕熟了,母亲便乐滋滋地揭开锅盖。顿时,江米与大枣充分混合后散发出来的浓郁香甜的味道,立刻随着雾腾腾的热气扑鼻而来。等蒸气散开,仔细瞧去,大枣鲜润的色泽、饱满的果肉和江米晶莹剔透的绵软黏甜直勾人肚子里的馋虫。不知是谁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甑糕,火急火燎地放在嘴边紧吹几口,便“哧溜”一下狼吞虎咽进肚里,一边还忙不迭地连声称赞江米软硬适中,甑糕香甜可口。这时候,母亲才笑呵呵地拿起铲子,将铺在最上面一层的大枣拍成糊状。如此一来,大枣的香甜与江米的软糯便完全融为一体,看着就令人垂涎三尺,不由得便想大快朵颐。于是,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屋里,一起享用这难得的美味,寒冷的冬天仿佛也因此而变得热气腾腾、暖意融融。吃着碗里的甑糕,细细品味其妙处,那种枣汁四溢,香糯黏滑、绵软筋道、黏而不腻、满口生香、味美醇厚的感觉,真是爽口得难以形容。看到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母亲的脸上即刻绽放出自豪而满足的微笑。
甑糕的形色味俱佳,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是我们关中地区一道老幼皆宜的传统小吃,而且妇孺皆宜,人人喜欢,百吃不厌。这么多年来,每到春节,母亲必定要蒸一锅甑糕供全家人享用。生活困难时期,过年走亲戚时母亲也会把自己亲手蒸制的甑糕分享给亲朋好友。母亲说,最初的时候,因为北方没有江米,只好用糜子米代替。糜子米虽然没有江米那么软和,但蒸出来也是别具风味、喷香得很。记忆最深的是,我上初中以后,村上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放在村中央有小卖部的人家门前播放。那年除夕,电视一开演,我便顾不得女孩的矜持了,端起一盘刚出锅的热甑糕,一边有滋有味地吃着,一边挤进人群里看电视。也许,是母亲蒸的甑糕太香甜太美味了,一起看电视的乡邻时不时就把羡慕的眼光投向我。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心里该有多么美啊。
就在当下,出售甑糕的叫卖声还在大街小巷回响。喜爱甑糕的人一年四季、一天三晌也吃不厌,有些人更喜欢把甑糕当作早点的佳品。试想,一大早吃上一盘香甜软糯、美味可口的甑糕,心情会有多么舒畅,精神会有多么饱满,连带着生活和工作也无比快意。也许,这便是甑糕自身的魅力和它对关中人的诱惑吧。
西安甑糕,人人都能享受的美味搭配枣泥豆沙的西安甑糕
西安甑糕,
名字来自其蒸制炊具——甑(zeng)。
土陶甑简单到原始社会都能 *** ,
寂寂无名地熬了三千年,
可算在关中地区遇到了同样简单的红枣与糯米。
枣、糯米、甑
三个不起眼的小物什不知怎的结了盟,
一不小心就风靡了关中,
铸就了两千年经典风味小吃——甑糕。
(注:陕西方言把它叫做 jing gao“镜糕”)
人生际遇差不多也是如此罢,
一壶浊酒喜相逢,
酒先不喝了,
先干了这碗甑糕。
甑糕因为原材料简单、 *** 方便,家家户户都能做,而且枣儿和糯米都有着天然香气和甘甜滋味,所以能在陕西地区迅速普及开。
甑糕除了两种主要食材,还可以添加些果脯、坚果仁之类的搭配,任凭想象,自由发挥,蒸制出来的味道也各有不同。
糯米饭软糯劲道,饱腹感极强,入口既有蜜枣的清甜,又有不同果脯的独特清香,而且糯米有暖胃益气的作用,常吃可以温补健体。
当年,冯玉祥将军也曾盛赞“西安甑糕”,把它誉为“平民阶层的燕菜”。
如今,甑糕仍享受着大众的恩宠,成为了古城西安的“网红美食”之一,街头大大小小的甑糕店面不计其数,流动摊位更是随处可见。
没人怀疑甑糕的魅力,能否再流行千年。
西安人是幸福的,早晨匆匆间,可以来一份甜甜糯糯的、香喷喷的甑糕,以这样一份美味作为一日之始,美好可以持续一天。
家庭自制甑糕
现在由于疫情影响,外地朋友不能马上到西安品尝一下这份甜美,不免有些遗憾,但是甑糕蒸制简易,在家里也能自己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家庭版甑糕 *** *** :
主材:糯米、去核蜜枣(红枣也可)
配品:按喜好添加葡萄干、枸杞、还有最常配的芸豆
步骤:
- 把糯米洗净浸泡3个小时,蒸出来才会更软糯;
- 先在锅里放一层糯米,再加一层蜜枣、芸豆、葡萄干,再铺上一层糯米后压实,把剩余蜜枣和果脯铺上,注意要留有空隙,糯米会膨胀;
- 电饭锅开蒸,蒸熟后可以再保温4小时以上,口感会更软糯。
开锅后扑面而来的蜜枣香,氤氲蒸汽中好像到了西安街头,只见一位摊主头也不见抬,便问你:
“要几块?”
“四块”
摊主娴熟的一铲一拍,一碗甑糕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你再打眼儿一看,甑糕原来还是在锅里,赶紧舀一碗,边吃边猜测着,千年前的古人享受的应该也是同样的味道吧。
甑糕又名水晶龙凤糕,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置铁甑上蒸制而成。甑糕米枣交融,老幼咸宜,营养丰富,滋补性强,色泽鲜润,绵软粘甜,浓香扑鼻,久食不厌,风味独特。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孙俪爱吃的甑糕原来是这么做的,简单又香糯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粘甜味美!但其实甑糕做法并不难,自己在家就能做,冬天天气冷,热乎乎吃上一块甑糕,全身都觉得很暖和。值得一提的是,甑糕既可以热吃,也可凉吃,吃的时候拌一下。
玫瑰甑糕
By 萝卜爱吃兔
配料:
糯米粉 100克、粘米粉 100克、水 100克、白糖 适量、芝麻 适量、葡萄干 适量、花生碎 适量、葵花子仁 适量、玫瑰酱 适量
烹饪步骤:
1.两种粉各100g倒入碗中混合均匀,混合后直接上锅蒸20分钟
2.取出晾凉后加入100g水搅拌均匀。把颗粒捏碎
3.装入器皿后表面抹平
4.撒上白糖跟自己喜欢的干果
5.水开后上锅蒸8分钟左右出锅,黏上白糖跟玫瑰酱即可
烹饪小贴士:
1、糯米浸泡6小时以上,芸豆需要泡时间长一些(泡一夜),喜欢甜的蜜枣可以多放一些铺两层也可以。更底层和最上层必须是糯米,如果容器大也可多铺几层。蒸制之前一定要给碗里加水,比平时蒸米饭的水要少一些。
2、如果家里没有红芸豆的话可以用超市里卖的蜜香豆,或者喜欢吃什么豆子就放什么豆子,这个不是确定的,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添加。
3、甑糕蒸的时间越长越好,长时间的蒸和焖能使枣泥和糯米的味道更加融合,这也是甑糕的精髓所在。
大家可以用这个 *** 试试,非常的节约时间,这样做出来的甑糕也非常的好吃,趁热吃一口超满足。
你现在是不是正在看着电视剧吃着自制的甑糕呢?
喜欢美食杰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你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在下面踊跃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西安的街头上,经常有看到卖糕点的两种招牌,分别是“甑糕”和“镜糕”。
如果光看字的话,很明显是不一样的,但当你从老陕嘴里听到这两个名字的时候,却发现好像又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西安人说的都是——“jing 糕”。
那么,它们究竟是不是同一种小吃呢?如果不是的话,又有哪些区别?
甑糕
?看过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朋友,应该都会记得剧中女主周莹更爱的甑糕。这一份甑糕,满满当当的红枣和热腾腾的香气,也不知道勾起过多少人肚子里的馋虫。
恐怕就连甑糕自己都很难想到,出生几百年后的今天,会因为一部电视剧而成为了网红小吃。
其实甑糕是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所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而甑糕的名字,就包含了它的 *** *** 和它的历史。
“甑”,读作(zeng),相传是由轩辕黄帝所发明,在三国谯周的《古史考》中就有“黄帝作釜甑”的记载。
?“甑”是一种状似深碗,底部由细密的空洞,可用来蒸制食物的古老炊具,北方地区俗称“jing子”。“甑”最早为陶制,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甑,宋代以后铁甑逐渐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甑”这种炊具在平常人家里已经很难见到了,但在陕西关中地区,不少地方依然保留着这种古制的炊具,并用来烹饪美食。
甑糕,就是用这种器具所蒸制出的特色糕点。
?甑糕主要是用糯米、红枣为原料,一层层叠放,铺个三四层的样子,放在甑上面蒸熟。刚做好的甑糕还冒着热乎气儿,色泽非常鲜艳,红白相间,黏甜味美,是一道在西安极受欢迎的风味甜品。
甑糕还有一个雅称,叫做“水晶龙凤糕”。
镜糕
?镜糕其实是西安的另外一种小吃。
之所以叫做“镜糕”,是因为其外形小如镜,亦圆如镜。
镜糕的做法非常简单——将江米研磨成粉,然后在极为小巧的小笼屉中垫上个薄铁片,再放入江米粉,外面撒上一层各色的糖,再加上一层细细的青红丝,三五分钟后蒸熟,用两个大牙签串起来即可。
?有时也会在表面用可食用色素或糖浆画上精美的卡通人物,或是撒上细碎的芝麻、花生碎、核桃碎、杏仁碎……
镜糕 *** 简单,又极为小巧,与其说它是一道小吃,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小零食。
许多小孩喜欢这种镜糕,举在手里,一边舔食,一边蹦跳游玩。一些外地游客也较为喜欢,同样举在手中逛街,颇有童真的感觉。
怎么样,现在能够分得清甑糕和镜糕了吗?
甑糕和镜糕在西安的街头,特别是游客众多的地方极为常见,喜欢尝尝鲜的朋友也可以去买一点试试看,味道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两种糕点其实都是源自西安的,具有关中特色的地道美食。不论是甑糕还是镜糕,各有特色也各有所长。
如果硬要争个高下的话,我觉得如果把镜糕归为小零食的范畴的话,那么甑糕自然就变成了唯一正宗的风味小吃咯。
最近美胖在追孙俪、陈晓主演的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每当看到周莹(孙俪饰)手里的甑糕,美胖都馋得不要不的。
甑糕,是一种特色的陕西风味小吃。“甑”虽读 zèng,但在陕西方言中“甑糕”被叫为 jìng 糕。那甑糕是如何 *** 的呢?
甑糕
图文 |小艾厨娘
糯米300克蜜枣250克芸豆100克难度普通时间数小时口味甜味工艺蒸
1. 准备材料。
2. 将糯米、芸豆提前泡好。(芸豆泡的时间要长一些)
3. 蜜枣对半切开。
4. 取干净的大碗将泡好的糯米均匀的铺在底部。
5. 上面铺一层蜜枣(蜜枣稍微铺的多一下)
6. 蜜枣上面铺一层糯米。
7. 再在糯米上均匀的铺一层泡好的芸豆。(重复第四步,第五步)
8. 最上面铺上糯米。加适量清水。如果容器大可以多铺几层
9. 放入高压锅蒸40分钟,待自然冷却取出即可。
小窍门:
1、糯米浸泡6小时以上,芸豆需要泡时间长一些,(泡一夜)。 2、喜欢甜的蜜枣可以多放一些铺两层也可以。 3、更底层和最上层必须是糯米,如果容器大也可多铺几层。 4、蒸制之前一定要给碗里加水,比平时蒸米饭的水要少一些。
● ● ●
?? 你不能错过的精彩内容都在这里哦??
99%的吃货都在关注的美食公众号
点击关注加入我们!
甑糕or镜糕丨傻傻分不清楚甑糕那股混着香甜红枣的糯米味道,曾经将年幼时期的木子迷的神魂颠倒,那时候哪知道什么是碳水啊...
在西安卖甑糕的店有很多,能让小编一生推的唯有胖子一家。一棵树下、一辆车子、一口锅,这就是全西安口碑更好的甑糕了。看起来简陋,甑糕的味道可是好得不一般,刚出锅的甑糕软软糯糯,是更好的品尝时间,所以在一天之间就只有早上才能吃到,而胖子甑糕那小小的一锅,加上许多慕名而来品尝的人们,基本上每天早上八点多钟就快卖完了。甜丝丝的蜜枣、微苦的红枣泥,还有绵软的芸豆,糯米味淡,使得一份甑糕吃起来甜而不腻。完美中和红枣的甜味和糯米的绵软,是与粽子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整份落肚后,温暖的碳水带来的满足感简直太幸福了。
镜糕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外形小如镜,也圆如镜,厚不盈指。做法是把江米细细研磨成粉,在小巧如玩具的竹木笼屉里垫上薄铁片,填实江米粉,撒上红糖、绿色和黄色的糖,加上细细切碎的青红丝,一屉一屉的摞起来,如宝塔般,宝塔尖有一机关,待到熟透时蒸汽一冲,发出长长的响声,儿童闻声而至。色彩鲜艳的TA成为吸睛的神器,不仅入口软糯,趣味性也是十足呢!
学会甑糕,把餐厅味道搬回家甑糕是陕西的特色小吃,起源于周,历史悠久。 因为蒸煮时使用的锅具名为甑,故得名甑糕! 在西安的街头,还可以看到用三轮车拉着一个被棉被盖起来的深口大锅,这口大锅就是“甑”。 虽然外观与材质上与历史中已有了很大的区别,不过对于甑糕来说,“甑”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除了读甑糕,当地人也会读为甑(jing四声)糕,也有称为“劲糕”等。 叫法不一,但是糕还是那个糕。
By 蜜桃厨房 【豆果美食官方认证达人】
用料- 长糯米 350g
- 阿胶蜜枣 120g
- 红腰豆 45g
- 清水 适量
1、红腰豆和糯米分别浸泡一晚洗净备用
2、阿胶蜜枣切碎备用(碗底那层蜜枣可以一开二,这样做出来会比较漂亮)
3、准备一个比较深的碗,依次铺上蜜枣-糯米-蜜枣-糯米-全部红腰豆-糯米-蜜枣,一共7层
4、把铺好的甑糕放入电压力锅,倒入与蜜枣持平的清水
5、按键煮1.5小时,等到没有压力再开盖取出(总时长大概2小时多点)
6、取出后将上面那层蜜枣抹平就可以享用啦~
7、吃时可直接用勺挖,或倒扣摆盘。
小贴士1、如为了增加口感,可再蜜枣上撒层碧绿的葡萄干,卖相也更为诱人。 2、甑糕吃的时候不撒糖,想吃甜一点可以加些蜂蜜。 3、甑糕是糯米制品,所以一次性也不要吃太多哦。 4、对于甜味不是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蜜枣换成普通红枣+蜜枣即可,比例根据自己喜好的甜度调整。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标签: 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