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辰机械小张说农机。
今天我们来聊聊土豆收获机,想要高效收获土豆,快速提高农田产量吗?那就来试试我们的土豆收获机吧。我们的土豆收获机采用先进技术和设计,能够轻松完成土豆的收割工作,不论是小型农田还是大规模种植,都能胜任。
土豆收获机具有以下优点:高效快速、低耗省力、收割质量好、易于操作、耐用可靠。投资土豆收获机不仅能提高土豆产量,还能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让我们一起为现代化的农田辛勤劳作,共创美好农业未来。
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畅 报道员 王晓泾):进入九月,甘肃民乐县种植的马铃薯种薯开始大面积成熟,人机合作收获,整个收获期将持续到10月中旬前后。
在民乐县南丰镇张家沟湾村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收获机与配送车齐头并进、来回穿梭,批量的马铃薯种薯从土壤里翻出来,村民们忙着分拣,分拣后的马铃薯种薯顺着机身传送带传至配送车,满载的配送车直接将刚出地的马铃薯种薯运送至仓库。
在离种植基地不远处的马铃薯种薯气调库现场,村民们继续将配送车运送的马铃薯种薯进行再次分拣,经过分拣后的马铃薯种薯一部分装车外销,一部分在气调库进行储存,更好地保持马铃薯的新鲜度,实现了马铃薯种植从耕整地机械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分选设备和马铃薯气调库全程智能机械化。
近年来,民乐县马铃薯生产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要求,马铃薯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截至目前,全县拥有马铃薯生产机具5600台(套),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2%。
来源: 央视网
张掖民乐做好“薯”文章 串起“金色”产业链民乐县15万亩马铃薯陆续进入采收季,图为民乐县南古镇东朱村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数台大型收获机正在收获成熟的马铃薯。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2日电 (王晓泾 史婷)入秋以来,张掖市民乐县15万亩马铃薯陆续进入采收季。近日,在张掖市民乐县南丰镇张家沟湾村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穿梭田间,伴随着轰鸣声,批量的马铃薯从土壤里翻出来,村民们采拾、分级、装车,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肃鼎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今年在民乐县建立现代化马铃薯生产基地9个,种植马铃薯4.8万亩。“现在正是早熟马铃薯采收期,平均亩产在3.5万吨左右,目前公司生产的种薯主要销往湖北、山东、新疆等地。”据甘肃鼎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贵民介绍,从9月初开始采收,整个收获期将持续到10月中旬前后。
图为大型机械正在将收获的马铃薯运送进气调库进行储存。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温凉的气候环境为民乐马铃薯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近年来,民乐县始终把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作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调结构、建基地,加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深松、全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马铃薯贮藏气调库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壮大马铃薯产业。至目前,已在六坝、南丰等镇建成多处气调库并投入使用。
在南丰镇马铃薯种薯气调库现场,村民们将配送车运送的马铃薯种薯进行再次分拣,经过分拣后的马铃薯种薯一部分装车外销,一部分在气调库进行储存,更好地保持马铃薯的新鲜度,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满足长期稳定生产经营的需求,还能吸纳村民就近务工就业,为民众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民乐县不仅要解决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储藏方面的问题,还要在精深加工环节上下功夫,一产转二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民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连才说,这样一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十分关键,让企业积极开发马铃薯全营养价值,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集群化加工体系,种植业才能更有市场竞争力。
目前,民乐县已培育爱味客、丰源薯业、天润园等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体系已具雏形、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其中甘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有限公司更具代表性。
据了解,该公司引进全球顶尖马铃薯全粉生产设备及技术工艺,利用民乐县优质的马铃薯原料,成品年产出2万吨、年产值2亿元以上,生产的爱味客全粉畅销国内外,在全国全粉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部分产品已远销东南亚、中亚、西亚地区。
谈及下一步发展目标,甘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成建平信心满满。“爱味客将继续加强与民乐县马铃薯种植户的密切合作,实现马铃薯产业链单元主体抱团发展,解决农户产品销售难和‘薯贱伤农’问题,使产业链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薯农受益,也力争本公司的年产值持续走高。”成建平表示。
近年来,民乐县着眼建链、延链、强链、补链的产业发展目标,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一体化推进脱毒良种繁育、专用薯基地生产、龙头企业加工、收购贮藏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布局。目前,该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以上,马铃薯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完)
一条龙服务!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来了光明网讯(记者 宋雅娟 张蕃)日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自主创制的4UZL-1型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取得新突破。该机具采用履带自走底盘,配套动力55kW,单垄收获,作业效率0.16-0.33hm2/h,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去土、去残藤、清选、集薯等联合作业,填补了马铃薯、甘薯收获领域技术空白,为解决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难题、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
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
据团队首席胡志超研究员介绍,薯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等。我国是薯类作物生产大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超过1.6亿亩,尤其是马铃薯、甘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由于薯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长期依靠人工或半机械化作业,机械化联合收获几近空白,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主要瓶颈。
收获后效果
江苏淮安甘薯收获田间试验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助下,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根据产业急需,紧扣我国薯类生产实际,着力于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设备开发,2020年在前期研发基础上,以优质、高效、低损、多功用为主控目标,重点攻克与优化了模块化、仿形镇压限深、低损耐磨挖掘、浮动防缠绕切草、低损薯土分离、弹性摘辊式薯秧分离、可调式三段提升输送、薯块顺畅交接、薯块多通道高效分选及高度自适应低损集薯等关键技术。可根据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或甘薯更换其相对应的专用部件来实现作物的收获,能较好地满足国内中小规模薯类生产收获需求。团队在山东德州、滕州和江苏淮安、南京等地开展的多工况田间收获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作业顺畅可靠、适应性强、收获质量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当地种植户、农机管理推广部门和制造企业的普遍认可。
来源: 光明网
【甘快看】张掖民乐善用“土”“特”“产”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图为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产业种植区千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迎来收获期。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5日电 (王晓泾 史婷)青山环绕,碧水粼粼,草木葳蕤,夕阳下村民们坐在一起悠闲的拉家常,三三两两的孩童在旁边追逐嬉戏打闹……秋日时节,带着丝丝凉意走进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六坝村,村民感慨着:“环境好了,产业有了,收入高了,生活越来越惬意了。”
走进六坝镇六坝村的千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数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穿梭田间,伴随着轰鸣声,批量的马铃薯从土壤里翻出来,村民们采拾、分级、装车,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这只是我们看到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区的一个小模块,周边还有千亩梨园、千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等,逐步形成了种植、观光、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构建起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六坝镇六坝村党总支书记韩昌介绍说。
近年来,民乐县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和唤醒沉睡在陇原乡村的美丽风景,积极探索生态游、乡村游、康养游和体验游等多种旅游形态。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已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作为乡村旅游胜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对吸引本土人才加速回流和推动“乡村+旅游”新模式稳健发展大有裨益。
“以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村为契机,六坝村坚持‘宜农宜业、宜居宜养、宜文宜游’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小投入、微改造、大提升,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建成集文化创意、文艺演出、游乐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大大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六坝村党总支书记韩昌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只要“种”文化,更要“育”文化。
图为乡村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能就近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民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学校一直在服务农村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乐县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航向,不只在产业振兴、文旅振兴上持续发力,更以教育振兴为着力点,以“软实力”提升为目标,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石。
过去乡村学校基础设施老旧,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一度困扰着师生和家长。通过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现代化教学楼、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学校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此外,依托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一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能就近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民乐县南古寄宿制小学校长赵锋说:“这几年乡村学校少年宫办的有声有色,村里的孩子也可以参加音乐、舞蹈、绘画、编程等特色社团活动,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广泛,阅历也越来越丰富,变得也更加自信了。”谈及下一步的发展,赵锋表示,接下来要开发多种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课程,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要积极吸纳非遗文化进校园,与中小学教育有机融合,让民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创造性传承。
如今的民乐,一条条道路像密织的网一般,遍布城镇乡间、偏远村落;走进农家,一座座新建改建的房屋整洁敞亮;来到村里,乡村学校教学实施完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一个个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看、可感、可触。
广袤乡野蕴希望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10月9日,宁夏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的种植试验田里,随着马铃薯收获机在田间缓慢行驶,一颗颗圆滚饱满的“金蛋蛋”从地里冒了出来。当天,一项马铃薯原原种繁育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这里测产,65岁的海原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高级农艺师蒋儒龄随手拾起一颗,用手搓掉表皮的黄土:“你看,品质好得很!今年虽然旱了,但亩产还能达到两千斤,难得啊!”
在海原,马铃薯、小杂粮、香水梨等是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种得好坏、产量高低事关老百姓的收入。干了40多年的农技推广,蒋儒龄深知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有多迫切,自打2018年退休后,他往田间果园跑得更频繁了。
这不,因疫情影响有半个多月没下田,一来就有农民找上他,问栽培防病、聊种子收成。用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村民马进财的话来说:“蒋老师讲的,咱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他一来,大伙儿心里就有底了。”
农民朋友一声“蒋老师”,蒋儒龄恨不得倾囊相授。只要有科普志愿服务或农技推广活动,他一定到场。“瞧见没,这电脑里100多份多媒体课件,都是我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每年100多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只要农民开口问,我都知无不言。”蒋儒龄说,上个月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二营村举办的农技培训课上,3个小时里,农民互动热情非常高,问题五花八门,有玉米病害防治和梨树嫁接的,有马铃薯栽培、小杂粮倒茬的,还有养牛养羊的,他都一一耐心解答。科普互动让蒋儒龄跟农民打成了一片,现场示范更让他成了农民最信赖的“土专家”。
这些年,蒋儒龄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用科技让农民的钱袋鼓起来。眼下,秋收逐渐收尾,新一轮农技培训提上日程。这两天,蒋儒龄正准备有机肥代替化肥、科学培肥地力的技术培训。“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乡村振兴是农民最关心的,我们盼着农业越来越强,乡村越来越美,农民生活更红火!”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土豆收获机 农民好帮手又到了土豆收获的季节。过去一提起挖土豆,很多农民都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挖土豆费时费力效率还低,一亩地要耗费大量的人工。不过,现在有了土豆收获机,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阳西县新圩镇南门垌村的地里,一台类似挖掘机的机器正在土豆地里来回作业,这就是土豆收获机。
土豆收获机采用一米多宽的挖掘铁铲,铁铲可以铲进更深的土层,将土豆全部挖起,再经传送带筛净泥土,干净的土豆就留在地面上了。
据了解,用土豆收获机,收获率达到96%以上,土豆损伤率仅在1%左右,收获效率是人工的30倍左右。种植户林华兴说,他去年采购两台土豆收获机,一台机械半个小时收获1亩多地,每亩地节省人工两百多元,有了这两台机器能手,可以让他毫无顾虑地扩大生产,今年自己一个人就承包了300亩土豆地。
新圩镇华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林华兴表示,人工收起码要五六十人,一天都没有收到30多亩地,用它收获一年了,不止赚了一部机器,省很多人工,它挖得又快,又没有损坏,以前一亩地人工最少要250块,这个机器就是一点油钱,人工20块。
文字、 *** : 阳西台
达茂旗乌克忽洞镇:丰收好时节 马铃薯“破土成金”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下,正值马铃薯成熟的季节,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镇马铃薯陆续进入收获期。
在达茂旗北方禾牧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收获现场,放眼望去,大型马铃薯收获机来回穿梭,在田地里扬起一缕缕尘土,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个个外观饱满、个头匀称的马铃薯像一块块宝石一样从地里翻刨出来,躺在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开心地收获着他们辛勤耕耘的杰作,分拣着丰收的硕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大家麻利地将马铃薯进行分拣、装袋、装车,送往收购点,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透露出浓厚的丰收气息。
达茂旗北方禾牧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少龙说:“2022年我们累计种植马铃薯609亩,产量大概在1350吨左右,现在马铃薯的行情比较好,一斤能卖到八毛钱左右,比往年多了两毛多钱的收入。”达茂旗的土壤和气候都比较适合马铃薯的生长,2022年,刘少龙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是希森,该品种个头大、产量高、口感好,很受市场青睐,销路不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户前来采购。
走进达茂旗国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地里,田间的马铃薯已装袋过半,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地头。“我65岁了,出去打工也不太现实,在这里离家也近,收点马铃薯,也能挣点钱满足日常开销。”捡拾工付旭东一边忙着装马铃薯一边告诉记者,他没想到多年在家种地的自己竟然在家门口就成了挣工资的“上班族”。得益于品种选育、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措施,2022年马铃薯迎来大丰收。“我种了一百多亩马铃薯,亩产是三吨左右,2022年的行情比较好,价格还可以。同时还带动周边的农民们打工,补贴家用。”达茂旗国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二柱说。
近年来,达茂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产业,提升“造血”能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民乐乡1500亩马铃薯喜获丰收随着马铃薯收获机的前行,一颗颗圆实的马铃薯欢快地从筛动板上滚落到地面,随即被工人们捡拾成堆,然后分袋装车、运走。这是近日记者在永登县民乐乡中川村千亩马铃薯品种比对扩繁项目示范基地看到的喜人景象。据永登县登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今年他们共种植了1500亩马铃薯,由于雨水充沛,获得了丰收,预计能挖2500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进帅
秋日乡村美 | 金薯归仓收获忙金秋时节,榆阳区的田间地头、家庭农院,一派丰收场景。在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马铃薯种植基地,马铃薯收获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一颗颗马铃薯争先恐后地“跃”出地面,工人们在地里分拣马铃薯,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榆阳区是马铃薯黄金产业带,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今年种植马铃薯一万亩,主要销往我国上海、广州等地。
记者 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