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睢岭,根植殷商,南徙百越,足迹两广。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里聚集着一个鲜有特色的民族——水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水书和马尾绣便是两张代表性名片。
水书是水族先民在远古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独特文字,是由文字、表意图象、表义符号组成的文字体系,是水族世世代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用于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文化典籍,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在水族人民的农事、丧葬、祭祀、营造、婚嫁、出行、节令、占卜等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002 年《水书》入选国家档案记忆遗产名录,2006年《水书习俗》列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刺绣百花齐放的当下,水族马尾绣不是最知名的,但却是最独一无二、更具民族特色的,被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是现存极古老的原始艺术,为水族民俗民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艺术资料。2006年5月,水族马尾绣被列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2018年5月,水族马尾绣入选之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为传承和保护水族马尾绣技艺,水族妇女们用一双巧手,或是水族文字、或是民族图腾,绣制着世代相传、华美精致的马尾绣。
水族技艺 千年底蕴
关于马尾绣的起源,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没有记载,但这是一项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仅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在最初迁徙而来的水族人群中,有一位伴马而行的师傅,这匹马跟随师傅,历经艰险,开辟新家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这匹马老死后,师傅非常伤心,便用它的尾巴创制出了一种独特的刺绣——马尾绣。
而为我们所知的是,马尾绣最早用于水族小孩的背带。在水族女子生下之一个孩子时,娘家人会在满月探视时赠送女儿一件背带,而且一生只赠送一次,以示女儿婚姻幸福、夫妻白头偕老、孙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马尾绣后来广泛用于小孩背带、翘尖绣花鞋、水族服饰、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
马尾绣主要分布在贵州黔南三都、荔波、独山、都匀等地的水族村寨,最为核心的区域是全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自治县板告村是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水族马尾绣之一村”。
工艺精湛 寓意美好
马尾绣的 *** 工艺复杂而精湛,通常取3至4根马尾丝作芯,将丝线紧密的来回盘绕在马尾丝上,再用制成的马尾线勾勒图案轮廓,最后,用6至12根彩色丝线辫结而成的扁形彩线填充图案。由此制成的马尾绣作品,纹样轮廓圆润流畅,具有立体浮雕感,不易变形。马尾含有油脂成分,以丝缠裹马尾,利于保养丝线光泽,使得绣品经久耐用。马尾绣绣品上常常缀有铜饰,形似古代钱币,有驱邪避凶的象征。
马尾绣的花型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多为花鸟虫鱼等动植物图案和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水书也是常见的图案元素。而最为典型的一组图案是,中间绣太阳纹,太阳纹内部为似虎头纹红花,太阳纹上方为蝴蝶纹,四周用花草、蝙蝠等图案点缀。这组图案在水族也留存着一段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共有九个太阳,地面被晒得河干树枯。一天,一位辛勤的水族妇女背着自己心爱的“阿奴”(儿子)找水,太阳晒得母子俩几乎昏死过去,幸亏有只蝴蝶飞到母子头顶上空,展开翅膀遮住阳光,母子俩才得救。从此水族人民便在背带带尾绣上蝴蝶纹和太阳纹,象征着水族妇女祈福的美好意愿。
马尾绣是水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是亲人间的美好祝福,也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见证。在一年一度的水族端节期间,水族人民盛装打扮,已婚女子身穿自己 *** 的马尾绣背带,背着孩子,以展示自己持家的本领。未婚女子身穿自己 *** 的马尾绣腰带和翘尖绣花鞋,吸引男子的注意,以寻求好的归宿。马尾绣荷包也是水族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传承受阻 政策指引
随着社会的变革,民族文化的融合,马尾绣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使用功能不断弱化,传承和保护出现了严重断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和省州县 *** 相继出台政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2011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21年,国家文旅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2年,贵州省发布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围绕“保护为主、抢救之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整合非遗资源,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品牌。
黔南州三都县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发布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三都县系统地组织开展“马尾绣”校园传承培训活动、举办“马尾绣”技艺比赛、鼓励马尾绣能人办企业,在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先后打造了非遗陈列馆、非遗体验中心、非遗一条街、马尾绣小镇、非遗扶贫工坊等多个水族非遗主题展示和销售平台。
创新保护 探索发展
马尾绣为水族村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地 *** 积极探索“非遗+扶贫”和“互联网+”的模式,解决水族妇女就业,推陈出新,鼓励创新创业,以专业化、数字化和规模化的标准推动马尾绣的产业化发展。三都县先后共创办马尾绣协会2个、传习所6个,培育绣娘20000余人、 *** 能手3000余人。
贵州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多民族风情,当地省州县 *** 积极推动水族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多条旅游线路,游客深入水族村寨观光,感受水族风情,体验马尾绣技艺。这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水族文化闻名遐迩。
以宋水仙、韦桃花为代表的马尾绣传承人,积极践行传承人使命与担当,带领水族女子创新马尾绣技艺,传承水族文化。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县城开办了之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2006年,韦桃花用参加“开磷杯‘能工巧匠'大赛”所得奖金创办了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店,并开设培训班;2012年宋水仙创立了三都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2018年,韦桃花将县城的店搬到万户水寨开发区。以传承人带传承人,不仅守住了这门老技艺,还为马尾绣的创新保护带来了春天。
千名水族绣娘用“非遗”马尾绣作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从水族妇女手中的丝线,到一件件华丽的绣品。马尾绣,带着一份美好的寓意,随着南来北往的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传播者,无声的传递着一种民族文化。而水族人民,也通过这项指尖技艺,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文化产业之路。
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遗传承匠人:潘懈,为“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合作匠人——
潘懈,女,42岁,水族,1978年出生于三都县中和镇三洞社区,现为水族马尾绣 *** 和织布技艺传承人,三都县安娜娜马尾绣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尾绣,一项水族最为古老、更具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马尾绣的起源,已经找不到相关资料记载,但它却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在黔南古朴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马尾绣传承与保护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样,她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水族马尾绣 *** 和织布技艺,从事少数民族布艺、服饰生产多年,一直致力传承水族马尾绣、织布技艺,打造民族品牌,传承民族文化。
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使 *** 马尾绣的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潘懈而言,马尾绣不单单只是一项技艺,更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上千年的技艺,至今仍尚袭古老传统的刺绣法,其独特之处在于用丝线缠裹马尾用于刺绣,使绣品呈现浅浮雕感。”潘懈这样说道。
她在 *** 时首先准备好马尾毛作为原材料,用洁白如雪的丝线缠裹3至5根马尾,将缠好的马尾丝线毫无破绽地连在一起。然后才是绘制图案了,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按所设想的图案一 针一线地绣在底布上,丝丝镶嵌,勾勒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由于马尾毛的质地坚硬,能使图案既有浮雕般的立体感,又不轻易变形,经久耐用,另外还能利用马尾含有的油脂成分,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接着还需要绣、挑、补、梭,加以各种彩色丝线来填充,达到色彩浓重、线条分明的艺术效果。此外,马尾绣上还可以缀上闪闪发光的铜饰,用丝线将铜片穿进图案中,小小的铜片,中间带孔,如同古币,以寄托水族驱邪避凶的寓意。
潘懈在2017年开始生产经营少数民族服饰,2018 年创办三都县安娜娜马尾绣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拥有产品研发、生产车间约304平方千米,注册资本100万元,主要生产的产品有水族特色床单、水族马尾绣服饰等。公司的员工都是多年在外从事纺织方面和从小就 *** 马尾绣的农民工。潘懈引进新型缝纫机和织布机, *** 的速度比传统方式要快2倍以上,实现年产值50万元,在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下,解决了560人以上的就业问题,确保农村妇女利用织补、 *** 马尾绣等方式增收收入,助力了三都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潘懈潜心研究马尾绣技艺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作品多次在各级 *** 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她抓住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倡导发展民俗旅游的机遇下,不断研发新产品,把民族产品的销售范围延伸到旅游景区,实现了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
潘懈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继续勇往直前,为中国民间马尾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属于她的一份力量!
马尾绣——画在布上的艺术消费日报网讯 (唐宁 李洋 贵州报道 )10月19日,在中和镇水族马尾绣一条街,悬挂于商铺内的精美刺绣吸引着采访团的眼球,据介绍,刺绣一条街全长500米,共设有 14个商铺和1个马尾绣展示厅,引进的14 名马尾绣传承人入驻雪花湖成立了工作室发展马尾绣产业。
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上千年的三都民间水族妇女独门手工刺绣,工艺独特,十分精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旧时马尾绣直接绣在水族特有的衣服、鞋子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现在,马尾绣会经常出现在香包、奢侈包、流行衣服、打火机、各类饰品等物件上,马尾绣的图案逐渐从花鸟虫鱼慢慢地扩展到生肖、水书等方向。
近年,中和镇涌现出了诸如宋水仙、韦桃花、韦应丽等一批优秀的传承人,韦应丽带领数百个水族妇女成立了马尾绣协会(现有会员716人)。协会以“绣娘”为纽带,采取“支部+协会+绣娘”“公司+协会+绣娘”等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出“一绣三帮”发展模式,即通过绣娘“绣”稳一门增收路、“帮”谋一个好职业、“帮”树一个好家风、“帮”育一个好孩子。
截止目前,马尾绣产业年产值达35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200户4200余人增收致富。把马尾绣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水族马尾绣成品陆续出县、出省、出国,畅销海内外,2018年 *** 世界旅游展在阿联酋迪拜开展,韦应丽带上自己的作品应邀前往迪拜参加展览,外国游客对马尾绣独特的 *** 、精湛的做工产生浓厚兴趣。
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美术:2019成都国际非遗展
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更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的 *** 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马尾绣在三都自治县传承上千年,有刺绣“活化石”美誉。
2006年5月,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23。
关于水族马尾绣的溯源,相关资料上不见记载,但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也只能从水族的节日习俗里窥见一斑。传统大节水族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看来养马赛马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 *** 刺绣的艺术。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解放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
刺绣 *** 特点
这种以丝线裹马尾 *** 图案的刺绣 *** ,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水族马尾绣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主要产品形式
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的“歹结”背带、马尾绣背孩带和马尾绣绣花鞋等。
*** 工序
之一步, *** 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
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
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
第五步,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
第六步,装订。由于马尾绣 *** 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 *** ,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更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 *** 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 *** “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刺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马尾绣”背孩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首先将两三根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还细的丝线(把丝线剖拆成丝来用的)缠裹成“马尾线”,然后刺绣者凭着自己的想象,用彩色“马尾线”在背孩带上镶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骨架(图案主要是极富弹力的牛角花、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再用针穿上白线将图案固定。最后用结线绣和螺线绣将图案骨架填满,谓之“补花”,再缀上闪亮发光的“金线”,于是便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画面。黑、红、黄、白几色对比,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背孩带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是母亲给女儿准备的更好嫁妆。一件马尾绣衣服往往要耗费一个妇女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红功底的标准。
族马尾绣因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马尾绣的独特材质和工艺使其作品饱满清晰,呈现出特有的浮雕质感,华贵稳重的配色、大气流畅的线条、饱满神秘的纹样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多彩贵州网联合主办的贵州“百家品牌、百名工匠”大型纪实采风活动,已迈进第三个年头,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贵州品牌宣传树立了范本。2018年,省质监局和多彩贵州网决定继续开展“百家品牌、百名工匠”宣传推介活动”,今年将重点围绕贵州省名牌产品、服务业名牌、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等品牌创建工作突出的企业及工匠开展。近日,多彩贵州网记者走进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采访了两位水族马尾绣工艺传承人。
马尾绣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没有 *** 的时代,马尾绣属于“藏在巷子中的好酒”,几乎难觅踪影,只有极少地方用作收藏。传统的马尾绣背扇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特有的图案造型以及精美的色彩搭配,成为水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最显著的标志。要想见到马尾绣的真容,必须亲自去一趟三都水族自治县,才能一睹马尾绣的“芳容”。
潘小艾的刺绣篮,还未包裹的马尾
以马尾作原材料的特殊刺绣技艺
距离三都水族自治县约30公里的板告村,作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有着纯厚神秘的民族文化,素有“中国水族马尾绣之一村”的美誉。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刺绣技艺之一,有刺绣“活化石”之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就跟家里的长辈一起做马尾绣,只要农闲有空,手里都拿着针。”说这话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天龙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潘小艾,她和丈夫韦家贵,前些年成立的这个微型企业,夫妻分工明确,潘小艾负责马尾绣,韦家贵作为年轻一代的牛角雕传承人代表,负责牛角雕工艺品。
潘小艾对马尾绣工艺已经非常娴熟
刺绣活做了大半生人的潘小艾,现在对马尾绣工艺已经非常娴熟了,“我小的时候村里女人都会做马尾绣,后来陆续从母亲、祖母那里学会了更多的马尾绣技法和经验。”当天的潘小艾身着传统的水族衣裳,周身精美的马尾刺绣,“这一身价格起码一万多,并不比你们年轻人追求的奢侈品便宜哩。”
马尾绣 *** 工艺繁琐,首先需要准备好马尾毛作为原材料,用梳子梳下一些马尾毛,捆扎在一起备用;然后就是绘制图案,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用浅色颜料绘画出特色花纹。
手艺娴熟的甚至不需要打底稿,全凭想象或者对生活的感悟随想,灵光闪现,一气呵成,绘声绘色。随后开始进入绕线的关键步骤,绕好的马尾线好似一根根琴弦,再将马尾线盘在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
绘制图案全凭想象或对生活的感悟随想
马尾毛的特殊性在于它质地坚硬,能使图案有浮雕般的立体感,又不轻易变形。类似于琴弦,从外面是看不到马尾的,除非线断了,才能从断茬处看到几根马尾。接着还需要绣、挑、补、梭,加以各种彩色丝线来填充,达到色彩浓重、线条分明的艺术效果。
潘勉对传统马尾绣图案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让传统技艺与时代特点完美结合
和潘小艾同村的潘勉,也是另一位水族马尾绣工艺传承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以丝线裹马尾 *** 图案的刺绣 *** ,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刺绣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有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另外,由于马尾所具有的弹性和韧性,马尾盘线在弯曲成图案轮廓后表现出饱满的张力,线条匀实,使刺绣形象呈现出虬劲有力的美感,仿佛工笔画中的铁线描,为绣品增添了特殊的感染力。
潘勉如今也创立了一家名为三都彩凤凰民族工艺的公司,凭借40余年的马尾绣刺绣经验,再根据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她对传统马尾绣图案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使传统技艺与时代特点完美结合,凸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潘勉对马尾绣的创新,不是改变马尾绣的整体风格面貌,而是在原有图案、花纹的基础上,创新反映时代特征的图案。如过去马尾绣的花纹、图案多以水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为主,或者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动物图和字眼。现在增加一些新时期的图案,如奥运、水族男女在都市寻梦的图案等;款式也紧贴时代,甚至还有ipad保护套。
潘勉结合现代元素的马尾绣
同时潘勉还培养了包括女儿在内的百余名年轻的马尾绣技艺传承人,“传统的马尾绣保护传承靠的是传承人和博物馆收藏在起着作用,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对水族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了冲击。过去是靠人传人,如今掌握马尾绣完整技术具有深厚功底的人越来越少了,且大部分年事已高,这对马尾绣保护传承带来了极大挑战。”潘勉说来语重心长。
毕竟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男女也开始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打工就业,大部分年轻的女孩不愿意学习这门活路,认为其来钱慢,产生不了更多经济效益。
潘小艾的的博物馆
希望世代传承保持最本真面貌
同样有此隐忧的潘小艾,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水族民间博物馆”,除了自个的马尾绣工艺珍品,很多都是她过去走村串寨时收来的老物件。“我收藏最多的东西是马尾绣的背带、帽子和绣花鞋。这三件东西,也代表了传统水族马尾绣的主要用途。”
“一条幼儿的背带,需耗费的流程有十几道,每一道都需付出耐心,大约要一年才可以完成。”潘小艾告诉记者,在过去,马尾绣被几近严格地限定在婴儿的背带、帽子,长辈的绣鞋上。所以收藏的绣品大都是小孩的背带,做工非常精致。每一条背带上,还要订上很多半径接近黄豆大小的“铜钱”。水族人相信,铜可以辟邪,人们希望孩子用上这样的背带可以健康成长。
收藏最多的马尾绣背带,一条耗时近一年
潘小艾的藏品,经常有大城市的人高价想买,“看缘分,如果纯粹拿去当商品谋利益我不卖,如果是看中马尾绣的工艺、文化,用作收藏、学习,我会考虑。”潘小艾担心的是,村里外的世界,已经是 *** 时代,是一个非常看重商业利润的时代,马尾绣作为民族工艺品,如果过分注重商业利益,肯定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马尾绣不是一般的商品,跟其它普通商品有区分,它本身的价值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如果当作普通商品大肆贩卖,就丧失其文化内涵。”当然潘小艾也希望更多人认识马尾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工艺品,更多的在于世代传承,希望能一直保持最本真的面貌,不变味、不变其品质。
在如何做好马尾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潘小艾和潘勉一直有各种顾虑,同时也集思广益,于她们而言,或许目前能做的就是让现代创意和传统马尾绣结合起来,并用市场的力量,打开一定销路,既让乡下的绣娘收入增加,也让这项水族特有的技艺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
宋水仙:“马尾绣”现代化的领路人宋水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传承人,40多年来,她不忘守护传承马尾绣 *** 技艺的初心,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马尾绣现代化领路人,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领路人背后的故事。
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间藏品展馆,宋水仙与她的媳妇正在整理藏品,看着一件件年代久远的马尾绣作品,宋水仙回忆起了她与马尾绣的不解之缘。她自小跟随母亲学习马尾绣刺绣技艺,长大后又嫁到水族马尾绣之乡——板告村,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她对马尾绣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立志一定要将马尾绣好好传承与发扬。
“就是因为我比较好学,所以我奶奶对我的期望很大,我奶奶经常跟我们说,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你们后辈一定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好好传承下去。”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传承人宋水仙说。
从此,几十年如一日,宋水仙坚持专研水族马尾绣技艺,用一缕缕马尾丝将爱凝结为一张张背带、一顶顶童帽、一双双绣花鞋。40年前,她看到很多外地人来出高价收走了很多精美的马尾绣珍品,她暗暗下决心,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份来收马尾绣藏品,一年又一年、一件又一件,走遍了水乡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收藏了上万件水族古老物品,2010年,在自家的木楼上她建起了县城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免费展出自己多年收藏的马尾绣精品。
“我就想如果现在我不收藏的话,可能再过十年八年这样,我们的东西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一点一点的收集,走遍村子里的山山水水。”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传承人宋水仙说。
2018年,宋水仙作为水族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时,在贵州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提出了“修建水族马尾绣博物馆”的建议,并被采纳。2019年1月,马尾绣传承保护展示中心正式建成,她的上万件马尾绣作品有了新家。展馆内,一件件藏品整齐陈列在展台上,精美的古老马尾绣绣品、水书、水族先辈的生活用具、银饰、铜鼓等,这些古老的物件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光彩夺目。
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宋水仙便决心带动广大水族农村妇女通过马尾绣,发展马指尖经济,在传承发展马尾绣技艺的同时,也为众多水族妇女增加一份收入。
杨小秧就是宋水仙众多“学生”之一,经过跟随宋水仙学习,如今,杨小秧已经“出师”,在中和镇雪花湖移民社区的马尾绣工厂担任指导老师,带动更多妇女依托指尖技艺脱贫致富。
“我把跟宋老师学习的民族技艺来到这里传承给她们,把我们的民族技艺,民族的文化带到工厂里面,带动我们群众的增收。”绣娘杨小秧说。
现如今,水族马尾绣被更多人熟知,走进了世博会,走出了国门,越来越多的水族绣娘也在宋水仙的带领下,撑起家庭脱贫致富的半边天,宋水仙用40年的青春年华兑现了对先辈的承诺,将马尾绣绣进了自己生命年轮。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蒙鸽 高玉
三都水族马尾绣背扇的符号研究与活化传承马德东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三都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民间刺绣艺术的瑰宝,因其独特的刺绣工艺、纹样寓意、布局形式等成为 研究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主要探讨水族马尾绣背扇纹样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与艺术价值,同 时,对其构成法则展开分析与研究,解读环境、材料、人文等之间的生态关系。通过创新设计将马尾绣 背扇纹样与现代亲子服饰设计相结合,恪守东方审美意蕴的实践 *** ,活化传承民族化的装饰风格,寻 求水族马尾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落脚点,为中国传统元素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水族马尾绣,在水语中称为“马介”,也音译为 “歹结”,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 古老而又更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 化石”。在众多水族马尾绣绣品中,更具代表性的当属背扇 (也称背带)。背扇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由背扇 心、背扇肩、背扇手和背扇尾四部分组合而成。构成背扇的 装饰纹样更是“千姿百态”,达到了“繁简互补”“朴华共 赏”的艺术境界。这些纹样符号“能够记载、传承水族古老 文化、历史,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环境之下表达生活理想、 追求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语义”,体现着“具有东方特色 的思想文化体系和生活美学理念”。 文章通过对水族马尾绣背扇纹样的符号解读、文化意 蕴、构成法则等要素的剖析,秉承“守正创新”的设计原 则,试图将马尾绣背扇纹样与现代亲子服饰设计相融合, “赋予非遗在新语境下生存的新方式,探索多元共生状态下 的文化传承。”
三都水族马尾绣的概述
自古以来,三都县就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得 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构成了水族人民群居的生活背景。与 这种生存背景相适应的,是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和艺术。 虽然关于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无从查考,但从史料中所 描述的风土人情或服饰元素等,都能找到关于水族历史的相 关记载。罗春寒在著作《水族风俗志》中提到,明代邝露 《赤雅》中素有“水亦僚类”的记载,说明“水”这一称呼 在明代就已出现。清代《百苗图》中记载:“水家苗在荔波 县,男子喜渔猎,女子善纺织,有‘水家布’之名。穿桶裙 短衣,四围缀花布”。从文章的表述内容来看,在这种特定 区域下所描绘的“水家苗”就是今天的水族。
马尾绣背扇纹样的符号分类及文化寓意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纹样视觉符号大部分属于对自然 与生活中物象的描摹”。在长时间的流传和进化过程中,水 族马尾绣已形成一种相对模式化、程序化的民间艺术,聪慧 勤劳的水族妇女以“古拙朴素”的设计手法,采用概括、提 炼、抽象、夸张、变形等技法对刺绣素材进行绘制与布局, 表现出她们特有的审美倾向。本文将从视觉符号学、民俗文 化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图案纹样的符号分类及文化寓 意,“有助于理解这些图案的历史成因和嬗变规律,对于把 握艺术和生活的本源关系”有着重要指向意义。
(一)动物鸟兽类 动物鸟兽类图案主要与水族的图腾信仰相关,蕴含着水 族先民深厚的文化内涵。动物图案主要有蝴蝶、凤凰、蝙 蝠、鱼、狮虎、尼诺鸟、螺纹等,这些图案背后所指代的深 刻寓意是研究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蝴蝶,在当地被视 为孩童的保护神,寄予着水族人民对蝴蝶的感恩之情。鱼代 表着水族祖先的影子,至今当地仍遗存着崇尚鱼的习俗,是 水族“饭稻羹鱼”社会生活的积淀。此外,鱼纹常与葫芦纹 同时出现,“双鱼托葫芦”成为马尾绣的标志之一。在水语 中“凤凰”称之为“傩缅”,是一种高雅美丽的神鸟,多以 “对偶”形式出现,寓意为成双成对。
(二)植物花卉类 植物花卉是马尾绣图案中常用的刺绣元素,主要包括菊 花、石榴花、牡丹、卷草、藤蔓、树、葫芦、南瓜、芝麻 花等。水族人民受到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信仰万物皆生灵,认为这些护佑种族平安的植物和花卉能够为其带来健 康和幸福。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纹样是马尾绣背扇中常见的 图案,在《全晋文》中记载,有晋代文人潘岳描述石榴的诗 句,“光明磷烂,含丹耀紫。味滋芳神,伤泠琼蕊。”“遥 而望之,焕若随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 房同模,十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酲止醉。”其中“千房同 模,十子如一”形象概括出石榴多子的涵义,表达水族人民 对家庭幸福美满的渴望。
(三)自然图腾类 “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是畏惧的;到了 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更加强烈。”自然 图腾类纹样主要包括太阳、月亮、雷电、水波、云等,它们 带有先民崇尚“神灵”的主观意识,绣娘们将其物化为艺术 形象,借此达到辟邪祛灾,保佑孩童健康成长的目的,是农 耕时代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表达方式。太阳纹是马尾绣背 扇中的主体图案,形象概括出水族人民对太阳神的尊崇与敬 意。其中雷电纹、水波纹强调的是动态流畅的线性美感和形 式多样的嫁接组合,通过二方连续的构成形式围绕在主体图 案周围,对整个画面布局起到填充和点缀的艺术效果,增添 背扇画面的律动感和形式感。自然图腾类的崇拜思想与“天 人合一”的思想有某种契合,与楚汉时期独特的浪漫主义思 想以及中华民族对于天人关系的形而上表达相呼应,是原始 宗教意识中泛自然观影响下的产物。
(四)人文历史类 人文历史类图案主要包括:书简纹、汉字、铜钱、建 筑、铜鼓、几何等元素,这些图案体现出水族浓厚的生活气 息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族群身份的重要标识。书简 纹,据水书专家潘朝霖所说,就是水书中“泐”的变形字, 书写法形似汉族的册。泐,即文字,有文化、知识的含义。 “书简的造型或平行、错位排列并饰以飘带,或卷轴并饰以 飘带,营造了浓厚的书卷气息。”水族曾被称为“水亦僚 类”,多喜好铜鼓,《隋书》中记载“诸僚,铸铜为鼓”, 因此铜鼓也是常见的图案元素。
活态传承视角下马尾绣背扇纹样的设计创新
通过深入分析背扇传统纹样的形态特征和布局规律, 以同形同构、同形异构、异形异构三种创新形式,实现由 “形”到“态”的转化过。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 学思想,探求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亲子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形 式与价值,把“过去与未来”用流动的文化基因串联起来, 实现民族文化自信。本次设计选择了特征明显、结构丰富、 信息明确的太阳纹作为亲子服饰图案的设计元素,主要原因 有两点,首先太阳纹是水族民俗文化中表达爱子和亲子关系 的重要精神载体;其二,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圣洁 高雅,且花瓣造型优美,符合现代服饰图案的设计需求。
(一)同形同构 同形同构,顾名思义就是提取“母体”纹样中的局部元 素。在不改变局部元素的外部形态和构成形式上,设计者通 过简化、提炼、重叠、位移等设计手法,从新的艺术视角对 这些局部元素进行再设计,创作出既保留传统基因又能展现 时效性的装饰图案,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二)同形异构 同形异构,就是选取原始纹样中某个或者某组构成元 素,保留其外部轮廓特征,遵循艺术设计中“重构简化”的 审美方式与观察 *** ,利用重组、嫁接、抽离、旋转等手 法,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构成、排列或者融合,创作出满足 现代审美特性的装饰纹样。
(三)异形异构 异形异构,是对提取的局部元素进行拆合与变异的设计 *** ,设计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纹样的“形”与“态”,实现 传统纹样的活化传承。这种构成方式是主观意识上的变通, 将创新设计作品“有我之境”逐步推移到“无我之境”,是 当代设计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突破口。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理性的判断出,水族马尾绣所具备的 当代价值,并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关系,推 动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研究。这既顺应国家所倡 导的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又能助推地方产业经济的转型升 级,是一项双赢的“软文化”战略性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晓君,张超.水族马尾绣背扇主题纹样的视觉符号探 析
<2>高莹.艺术学视角下的贵州三都水族背扇类型研究
<3>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
<4>吕中意.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
<5>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
<6>罗春寒.水族风俗志
<7>张超,朱晓君,张娜.三都水族马尾绣织绣纹样的视觉 符号语构研究
<8>李莉,谢琪.湘西传统民居窗饰艺术探析
为增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高我县马尾绣刺绣技术,拓展非遗项目保护渠道,推动刺绣产业多元化发展。12月3日,县文化旅游局非遗中心在都江镇高尧苗寨开展一期水族马尾绣融入苗族技艺培训,为苗族妇女引进技术,开拓一条新的创业就业门路,为贫困群众居家就业实现增收致富铺设一条锦绣之路。
(图为:培训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为期7天,共有学员62人,授课老师3人,均为我县省级、县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培训期间,3位老师耐心指导,从撮马尾、顺图案线条固定马尾线、到最后一步彩色丝线填充苗绣,一针一线、手把手地教,苗族绣娘们不畏天气的寒冷,在高尧大寨院坝露天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动手,兴趣盎然。通过7天的培训,学员们都能按时完成培训老师布置的绣上一幅完整马尾绣的作业。由于技艺精湛,结业典礼当天,就有5位苗族绣娘现场与非遗中心签订单。
(图为:老师正在悉心授课)
水族马尾绣融入苗族技艺培训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既提升妇女刺绣工艺,又拓宽妇女就业渠道,让她们通过刺绣,带来锦绣生活,助力都江马尾绣产业的发展,精准实现脱贫致富。
(图为:培训结业典礼合影)
法国总统马克龙夫人专门在贵州三都订制水族马尾绣礼服法国政坛最顶端的之一夫人:Brigitte Macron
(布丽吉特·马克龙)
她与马克龙之间相差24岁的传奇爱情
一直被全世界的吃瓜群众津津乐道
“天哪,原来总统也可以有这么惊世骇俗的爱情可以挖”
吃瓜群众对公众人物
的关注是全方位的
之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
的衣着也是大家常讨论的点
毕竟如何穿着显得年轻自信
这位之一夫人应该是很好的参考
如今咱们贵州三都水族的非遗
马尾绣
就要穿到这位法国之一夫人的身上了
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最近,三都县的绣娘们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虽然这次的工作量和绣制难度都很大,但她们对于能参加此次绣制工作却深感自豪。
近日,在水族非遗项目体验中心,一群绣娘围坐在一起,认真绣制着水族民族工艺——马尾绣。记者了解到,这是在为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夫人专门定制的马尾绣服饰。
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手工刺绣技艺,工艺十分复杂,对绣娘的绣制水平要求极为严格,据了解,此次参与服装绣制的绣娘团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组成的。衣服 *** 的每一针每一线,贯穿在材质之间的不仅仅是马尾,更饱含着每一位绣娘对马尾绣走向欧洲舞台的期望,对她们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绣制一副马尾绣作品,而是在为水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要求高、难度大,但是对于这些绣娘来说,能参与到此次 *** 队伍,她们深感自豪。
“马克龙夫人衣服的布料很薄,我们搓马尾都只能用一根马尾来搓,如果是马尾哪里放不好,有一点弯的话,都要拆下来重新做。”马尾绣绣娘杨妹说。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的刺绣,给法国总统夫人绣这件衣服,把我们的马尾绣文化推广出去。”马尾绣绣娘韦凤说。
鉴于法国总统夫人身份的特殊性,为她定制的服饰不能按照传统的绣制思路和 *** ,这就加大了绣娘们的工作难度,从服饰款式设计到 *** 用料,从穿着搭配习惯到场合运用,都需要一步步与对方沟通交流,由于时差的原因,为了使交流反馈能及时得到修改,深夜加班 *** 成为绣娘们的家常便饭。
马尾绣作为水族特有的纯手工工艺品,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此次为法国总统夫人量身绣制的马尾绣服饰,既是外界对水族文化的认可,同时也是将水族文化推向国际的重要契机。
“我们是给马克龙夫人做一件马尾绣的服装,让她在正式的场合穿,这对马尾绣的宣传帮助是巨大的。马尾绣通过这个渠道,可以推向法国以至全世界,可以让全世界更加系统地了解马尾绣的工艺和水族的文化。”县非遗项目体验中心主任潘瑶说。
来源 三都县融媒体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水族马尾绣绣娘们自发组织在一起,共同绣制一幅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水族文化、水书等元素组成的马尾绣作品,为祖国庆生,感恩党的富民政策。
国庆节当天,记者走进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来自移民点及周边村寨的水族绣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马尾绣作品引人瞩目,几位年长的绣娘正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绣品,进行最后的收尾封针工作,周围的绣娘手持五星红旗,为她们加油。这幅马尾绣绣品历时一个月完成,绣品的中央绣着鲜红的“70”大字,四周蝶飞凤舞、鸟语花香,处处彰显着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福。
国家级马尾绣传承人 韦桃花
为祝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自发组织绣娘绣制了这幅马尾绣作品,感谢党对水族人民的关怀,并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马尾绣是流传于水族地区的民间手工刺绣技艺,2006年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是水族的文化瑰宝之一。近年来,三都依托水族民族文化资源,将马尾绣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锦绣之路”。
“红旗在手中飘扬,幸福在脸上绽放。”紧跟着新中国发展步伐,水族儿女的生活大变了样,顶着“半边天”的水族妇女在 *** 的支持帮助下,不甘贫穷、不懈努力,通过绣制马尾绣,过上“锦绣生活”,绣娘潘春娘就是其中之一,当天她带着小孩也参与到绣制马尾绣献礼祖国的作品中来,共同为祖国祝福庆生。
绣娘 潘春娘
现在我们在家带小孩有马尾绣做挺好的,现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经常绣制马尾绣,可以拿去卖赚点钱,感谢党和国家,祝祖国生日快乐。
绣完马尾绣,绣娘们又汇聚在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广场上,手持着鲜艳的红旗,“70”字样排开,挥舞着国旗,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用别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据了解,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被称为“马尾绣小镇”。在开展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三都还将该安置点创新打造成集“产、展、销、体、游”为一体的金凤凰马尾绣非物质文化园,预计可吸纳就业1500人,确保易地移民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雪花湖易地移民搬迁群众 石本训
首先要感谢国家和 *** 给我们搬迁来这里,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生活,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做些马尾绣,赚点生活费,比之前的日子好多。今天是祖国的生日,祝祖国生日快乐。
图文:县融媒体中心 陈明珠 韦恩雪 潘永灿
编辑:县融媒体中心 李银燕
审校:县融媒体中心韦荣整
编审:县融媒体中心 蒙家佳
标签: 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