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家人在超市买年货时,走到超市的饼干区,听到一位女孩子和她的朋友说,她的爸爸有糖尿病,不知道过年买什么回去送他们好,她的朋友说,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无糖食品,如无糖饼干,无糖干果,无糖牛奶,无糖饮料等蛮多种类的,可以多买一些无糖食品给他们吃,这位朋友又问,糖尿病病人真的可以吃这些食物吗?她的朋友说,当然可以了,糖尿病患者是不吃糖,而这些食物又没有糖,干嘛不可以。。。。。糖尿病患者真的可以多吃无糖食品吗?
对于这些慢性病的事,之前写过一个专栏,现在这个专栏在1月21日到1月31日期间,联合头条发起知识年货活动中,价格优惠中,进入以后在顶部就可以看到。点击了解活动详情https://m.toutiao.com/column/v2/index/column/landing/?column_id=1613163048578055。温馨提示:购买之前,一定要关注@营养师May姐后再购买,这样方便以后能找到,感谢大家的支持
认识无糖食品
为了营销,很多商家对外都宣传着无糖食品就是不含糖,糖尿病病人是可以多吃。实际上,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无糖食品就是不含糖有点不科学的,因为营养角度上的糖是包括很多,如单糖,双糖,多糖,由他们合成的食物也都算含有糖的,比如米饭中所含的淀粉,它就由多糖合成的,不管从外界添加糖还是没有添加糖,自身原本就含有糖,而这些糖经过分解后,最后也会形成葡萄糖被利用,从而使得血糖上升,只不过糖分不同和其他营养成分含量不同,会影响血糖的上升速度。
无糖饼干
如无糖糕点,它的主材就是糯米,而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支链淀粉为主,热量高,最后分解出来的糖分也会比较多,对于这种无糖糕点,便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无糖食品中的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根据国家食品法规定,只要产品中含有的糖低于0.5%,便可以称为无糖食品,而且这个糖不包括产品中自身所含有的淀粉或者其他营养物质,通常市场上大多数的无糖食品都是指蔗糖添加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可以大量的摄入无糖食品。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如何选择无糖食品
糖尿病选择无糖食品时要注意这两点:之一,看产品的配料表,确认该产品是属于无糖食品,注意查看该产品是添加哪种甜味剂,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甜菊糖,虽然这些甜味剂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小,但是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控制好量;第二注意该产品的主材,比如说是水果还是谷类,谷类含的淀粉比较多,最后身体获得的糖分也会比较高,而水果类经过加工,除了含有比较高的纤维以外,也会含有部分的糖分,因此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吃的量。
地瓜干
糖尿病病人应该怎么吃无糖食品
不管是吃哪种无糖食品,建议更好要定期检测自己的血糖,如果发生血糖上升,要马上停用;再者就是吃这些无糖食品时,更好放在餐与餐中间食用,因为这个时期血糖波动属于更低时摄入,从而可以避免血糖上升过快,影响健康。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说起赤藓糖醇,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儿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零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优先选择。饮料圈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普遍是这样的:赤藓糖醇,天然来源的健康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负担,不会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制造胃肠不适……买它!
不过,最近英国权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负责的研究,表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业界关于赤藓糖醇是否真的有危害的讨论和争议,今天就来科普一下这个“红”了好几年的代糖赤藓糖醇,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
赤藓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较其他糖醇类其优势有4点
以添加剂形式应用于食品的赤藓糖醇,是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丝酵母或丛梗孢酵母或类丝孢酵母经发酵转化为赤藓糖醇,再通过精制等工艺得到的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晶体产品。
不同于阿斯巴甜这类“非营养性甜味剂”,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类似,属于“营养性甜味剂”,即食用后并非完全不提供能量。既然并不是零热卡,为何赤藓糖醇会在各种糖醇中脱颖而出被热捧呢?因为它的4个优势: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是2kcal/g(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麦芽糖醇是2.1kcal/g。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回味”。
具有天然性: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35克)不容易引发胀气、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它的更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他糖醇(以木糖醇为例,是木糖醇的2倍。即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
有益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
同时,它具备了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0和2,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
此外,既往的小规模、短期人体内研究,以及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赤藓糖醇有助于延迟胃排空和饥饿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小血管内皮功能。因而认为赤藓糖醇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和抗肥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糖。
赤藓糖醇的食用安全性如何?
盘点有关联的官方信息
1999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机构)批准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且无需规定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简称ADI,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食用的这种物质的量)。
1997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
2001年后,美国FDA逐渐批准将赤藓糖醇用于各种食品中,作为甜味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面包店馅料、蛋糕和饼干、冷冻乳制品甜点、布丁、酸奶、口香糖、糖果以及低热量饮料。
200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几年后容许将赤藓糖醇用于所有食品。
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对更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而是简单一句话:“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目前,赤藓糖醇已通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生产中。
这类研究的质疑合理吗?
研究本身有漏洞吗?
再说回那篇引发争议的研究文章,发布后近一周余,陆续有利益相关方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该研究有局限性,安抚消费者完全不必恐慌。理由是:只是前瞻性研究,只涉及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存在较高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群,并不具备普适性;8名志愿者试验中,一天30克的赤藓糖醇摄入量,在亚洲人的生活中,很难通过进食含有赤藓糖醇的饼干、咖啡方糖等加工食品吃进这么多。“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志愿者试验中,虽然血浆赤藓糖醇水平骤升,但不会长时间持续高位,第二天就会明显下降,并在7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我认真读了原文,也认真检索了有关赤藓糖醇的一些研究和综述,感受是《自然·医学》的这篇“研究”总体设计是比较严谨的,讨论也较为深入,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该研究团队在队列研究部分,确实没有对饮食史做详细收集。而血液循环中赤藓糖醇的量确实包括了天然食物来源和通过食品添加剂形式的外源摄入。因此,缺乏了饮食史,确实不能将血液赤藓糖醇直接等同于外源摄入量。但是研究团队对这方面是有严谨清晰的声明的,也并没有断言血液赤藓糖醇的量都是经由代糖形式摄入。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只是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和警告。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可以定论为因果关系,还是需要更多高质量人类研究来探讨证实的。虽然既往的言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称赞赤藓糖醇的“利多弊少”,但是,支持赤藓糖醇作为“有益膳食成分”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几乎完全缺乏——这一点,在很多针对赤藓糖醇的试验和综述中都有提及。赤藓糖醇对我们真的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吗?真抱歉,目前还不能定论。
赤藓糖醇代糖饮料还能不能喝?
避免“大量喝”和“连续喝”同时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定论,赤藓糖醇代糖饮料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喝了?我个人的答案是:可喝、适量地喝、有选择地喝。
正如这篇研究文章的作者总结的那样,虽然发现赤藓糖醇的持续摄入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并促成了血栓形成,但后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对各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展开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我们吃进肚的东西不会是催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因此,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或者已经诊断了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你们在饮用这类含有赤藓糖醇的饮料时,尽可能避免“大量”和“连续”这两条的同时发生。例如,如果今天想喝,能选择200-300毫升容量的,就不选择550-600毫升容量的。
而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没有家族史的朋友们,你们或许可以在单次饮用量和饮用频率上适当放宽一些。但是,依旧需要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避免又大量又持续。
关于代糖、零卡糖及其食品的
几个必须知道的注意事项
1.无糖饮料以及使用零卡代糖调味的“无糖食品”,不能减肥。
它只是帮助我们控制了来自这一瓶液体的能量摄入,而不是来自我们吃喝进肚的所有食品的能量。更何况,一部分使用代糖作为甜味剂的食品饮料,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和/或高脂肪的。使用代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它们自身能量“炸弹”的现实。
2.低热卡或零热卡甜味剂,不是添加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对代糖使用量和年限的增加,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代糖也被曝出越来越多令人类震惊的健康隐患或伤害。虽然它们或许各有优劣势,正如添加糖也有自己的优劣势一样,但终究无法帮助人类实现“甜味自由”。而且,一部分代糖甚至会加剧人类的“甜瘾”,让人类更加欲罢不能,让人类大脑对甜味越来越上瘾而诱使我们进食更多的高碳水、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来满足大脑对阈值不断升高的 *** 的需求。从而,让我们越来越胖。如果使用代糖导致我们对食品更加不节制,那就只能是个BE(忧伤的结局)。
3.无糖饮料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补液”途径。
清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最宝贵的液体,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当然,在个体耐受前提下,适量的清茶、咖啡、花草茶等,也都可以作为怡情的补充。
文/刘遂谦
(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功能食品配料-麦芽糖醇技术发展及市场应用分析? 摘要:麦芽糖醇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甜味剂,由于其具有低热量、非龋齿性、难消化性、促进钙的吸收等多种生理特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麦芽糖醇的生理学性质、质量标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重点对麦芽糖醇的制备工艺及关键控制点作了详细探讨,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麦芽糖醇作为天然的营养型糖类甜味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关键词:麦芽糖醇;性质;工艺
?????? 麦芽糖醇(maltito1),化学名为1,4—0一d—D一吡喃葡萄糖基一D葡萄糖醇,其结构式如下:
?????? 麦芽糖醇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山梨糖醇结合而成的二糖醇,由麦芽糖氢化而得,有液体状和结晶状两种产品。麦芽糖醇的甜度为蔗糖的0.8~0.9倍,摄入后不产生热量,也不会合成脂肪和 *** 胆固醇的形成。纯净的麦芽糖醇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耐热性、耐酸性均比蔗糖、山梨糖醇和木糖醇好,尚没有发现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微生物菌群和人体所分泌d一1,4糖苷酶类对麦芽糖醇分子中的糖苷键有分解作用,这就表明麦芽糖醇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能够抵抗胃液的消化作用、小肠酶类的水解作用以及大肠微生物的分解。这种特殊的生理学性能,使麦芽糖醇成为口感优良、无热量的高档保健甜味剂。麦芽糖醇极易溶解于水,与蔗糖甜度相同、甜味温和、没有杂味,有显著的吸湿性,不易被霉菌、酵母及乳酸菌利用,在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代谢,热量低、能抑制脂肪在人体中的贮存,具有乳化稳定性。
麦芽糖醇的生产工艺
?????? 麦芽糖醇是由麦芽糖经氢化还原制成的双糖醇。工业上其生产工艺可分为两大部分,之一部分是将淀粉水解制成高麦芽糖浆,第二部分是将制得的高麦芽糖浆加氢还原制成麦芽糖醇。整个工艺流程如下:
?????? 淀粉一调浆(浓度10% ~20% ,pH6.0~6.4)一液化(100℃ ,DE10~12)一糖化(45~50℃ ,pH5.8~6.0)一压滤一脱色(pH4.5~5.0,80℃ ,30rain,20~25转/分)一压滤一离子交换(流速700kg/h,40cI=左右)一真空浓缩(0.086~0.092Mpa,50~53~C)一高麦芽糖浆一备料(浓度12% ~15%)一调pH(7.5~8.0)一进料反应(温度120~C~130~C,压力8Mpa)一过滤脱色一离子
交换一蒸发浓缩一成品。
?????? 操作要点:高麦芽糖浆制备。
?????? (1)调浆:先将一定量的水加入调浆罐中,开动搅拌器,逐渐加入淀粉,将淀粉调成浓度为10%~ 20% 的淀粉乳,调粉时充分搅拌,防止结团。待淀粉完全调匀后,加入0.1%左右的纯碱,将pH调至6.0~6.4,为提高淀粉酶的活力,加入0.2% ~0.5%(对淀粉而言)的氯化钙,搅拌均匀。
?????? (2)液化:该工序对提高麦芽糖的产率很关键,应严格操作。将调好的淀粉乳打入贮罐,d一淀粉酶的加入量按5U/g淀粉计,IO0~C液化至DE值1O~12。同时立即升温100℃以上,保持5min,进行高温灭酶。经过高温处理后的淀粉液化液,分散性好,不易发生凝沉,利于糖化操作。
?????? (3)糖化:将液化冷却至45~50℃ ,调节pH至5.8~6.0,加异淀粉酶20U/g淀粉和鲜麸皮,13一淀粉酶10U/g淀粉,糖化3O~40h,得到含80% ~95%麦芽糖,5% ~15%麦芽三糖的糖化液。
?????? (4)压滤:其作用是除去糖化液中的杂质,保证后面工序的顺利进行。用板框式压滤机压滤,以硅藻土或压碎珍珠石为助滤剂,至得到澄清的滤液为止。
?????? (5)脱色:按滤液干物质的0.5~1.0%加入粉末活性炭,加入前先将活性炭与等量滤液混合,这样易于活性炭的混合。脱色操作条件:pH4.5~5.0,80℃ ,30min,以20~25rpm的速度搅拌,然后以硅藻土为助滤剂(用量为0.3—0.5kg/m2),用板框式压滤机压滤。先用少量糖化液把硅藻土调
匀,然后用泵打入加滤机,压力要求在0.1MPa以下,使硅藻土均匀地沉积在滤面上,开始滤出的滤液不清,将其回流到脱色罐,直至液澄清为止,关闭回流管,将滤液送至贮缸,过滤压力应控制在0.2~ 0.3MPa。
?????? (6)离子交换:通过离子交换除去滤液中的金属离子、离子型色素以及残留的可溶性含氮物等杂质,可进一步提高糖液的纯度和热稳定性,使其无色透明。离子交换流程:糖化液一阳柱一阴柱一阳柱一阴柱。选用强酸性阳树脂和强碱性阴树脂,使用前离子树脂经浸泡膨胀后,分别装入阴、阳柱中,再经酸洗、碱洗、水选后即可使用,交换时控制流速约700kg/h,温度为40℃左右。树脂使周期的长短视糖浆中杂质含量而定,杂质量高则使用周期短。
?????? (7)真空浓缩:真空度维持在0.086—0.092MPa,糖液温度约为50~53℃,真空度不低于0.066MPa,蒸汽压力控制在0.2~0.3MPa。浓缩至固形物含量40~60%,停汽放空,即可作为制备麦芽糖醇的原料。
?????? 注意事项:液化时要特别注意DE值必须控制在更低范围。及时灭酶处理,防止DE值过高影响麦芽糖的产率。
麦芽糖醇的制备。
?????? 将固形物含量为40% ~60%的无色纯净的高麦芽糖浆在碱性条件下,按淀粉投入量的8%加入镍催化剂。在高压釜中通入5~ 18MPa氢气,在此条件下麦芽糖开始吸收H 进行加氢反应。氢化结束后,即得麦芽糖醇液。然后过滤除去糖液中的催化剂,再经活性碳和离子交换处理(操作要求及步骤与前述操作相同),便可得到澄清的麦芽糖醇。最后经真空浓缩、喷雾干燥等工序即可制成麦芽糖醇浆或粒状产品。影响麦芽糖醇质量的因素有:液化后的DE值;糖化后麦芽糖的含量,含量大于90%的高含量麦芽糖才能产出高含量的麦芽糖醇;氢化后麦芽糖醇的含量,氢化效果对后续的结晶有很大影响,提高氢化转化率,降低残糖的含量,将大大增加麦芽糖醇的结晶能力,通常氢化后应保证麦芽糖醇含量大于85% 。
??????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麦芽糖醇主要以固形物75%的麦芽糖醇糖浆为主,麦芽糖醇的含量普遍在50%左右,由于麦芽三糖醇之类的高级糖醇含量高,使麦芽糖醇溶液的黏度增大,抑制结晶的出现,因此生产结晶麦芽糖醇就比较困难。要生产高纯度的麦芽糖醇必须先生产高纯度的麦芽糖,由于麦芽糖醇产品中对山梨醇含量有限制,因此在选择糖化时要提高麦芽糖的含量,还要控制葡萄糖的生成,糖化酶的选择十分重要。离交和反应的控制对最终生成麦芽糖醇的含量影响较大,离交后物料pH偏低会使部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使反应后产品山梨醇含量过高。反应过程还要注意控制人料浓度、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由于麦芽糖醇熔点较高,可以选择较高的干燥温度,但由于麦芽糖醇黏度大,必须在瞬间干燥,因此可以采用全结晶工艺生产结晶麦芽糖醇,即以液体麦芽糖醇为原料在融化状态下喷雾干燥来生产粉末状固体产品。
4 安全性
?????? ADI不作特殊规定(包括干态和糖浆,FAO/WHO,2001)。GRAS(FDA,2000),一般公认安全物质。
5 麦芽糖醇的应用
?????? 麦芽糖醇在体内几乎不分解,所以可用做糖尿病人、肥胖病人的食品原料;由于麦芽糖醇的风味口感好,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非结晶性,可用来制造各种糖果,包括发泡的棉花糖、硬糖、透明软糖等;麦芽糖醇有一定的粘稠度,且具发酵性,所以在制造悬浮性果汁饮料或乳酸饮料时,添加麦芽糖醇代替一部分砂糖,能使饮料口感丰满润滑;在冷冻食品中使用麦芽糖醇,能使产品细腻稠和,甜味可口,并延长保存期。
5.1 在面包中的应用
?????? 面包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各国都有以面包为主食的发展趋势,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人们的主食中2/3以上是面包。面包在我国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主食,如果把巧克力加入面包中,再用无糖多功能性甜味剂——麦芽糖醇代替蔗糖 *** 成无糖巧克力面包,更是当今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因为麦芽糖醇难以被面包酵母、霉菌等菌类利用,属于难发酵性糖质,可以延长面包的保质期,同时,加入麦芽糖醇后,面包更加柔软,口感细腻,更能防止龋齿,在肠胃内吸收缓慢,抑制脂肪的形成,促进钙的吸收,所以无糖面包食用人群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5.2 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 添加麦芽糖醇的乳制品,不但对乳制品的风味无影响,更使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营养丰富,而且甜度低,热能低,稳定性和水溶性好,其蛋白质、乳脂、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素的配比完全符合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特点,不会增加代谢负担。麦芽糖醇能透过细胞膜调整代谢,供给细胞以营养和能量,同时,麦芽糖醇还具有增加消化液分泌,预防便秘的功效。麦芽糖醇乳制品其甜味纯正,能增加人体内的双歧杆菌,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5.3 在冰淇淋,饮料中的应用
?????? 冰淇淋中使用麦芽糖醇,能使产品细腻稠和,甜味可口,并延长保存期。通过使用脂肪替代品和无糖甜味剂—— 麦芽糖醇,并适当增加水的添加量,可制出质量良好的无糖冰淇淋产品。麦芽糖醇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具有难发酵性,所以在制造悬浮性果汁饮料或乳酸饮料时,添加麦芽糖醇替代砂糖,能使饮料口感丰满润滑。麦芽糖醇能给人一种质体感,无需再加任何高倍甜味剂,成品清爽宜人。
6 麦芽糖醇的发展展望
??????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饮食和生活观念的变化,麦芽糖醇的低热特性能满足不少人们对于甜昧的需求,用作冰淇淋、奶油糕点等高脂肪食品的甜昧剂。此外,麦芽糖醇还具有很多加工上的优越性,如耐热耐酸性好,可制造合成树脂表面活性剂、接触剂;加热时不发生美拉德反应,适于加工高档糖果;具有低吸潮、难发酵性等,用于面包、糕点中可延长货架期。
?????? 当前各类甜味剂品种繁多,但均因味感及副作用等因素影响而各有优缺点,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天然的营养型糖类甜味剂是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及肥胖病、糖尿病等现代病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安全性高、口感好、不龋齿,其研究发展和开发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木糖醇口香糖都吃过,那你了解木糖醇吗?日常生活中,有一类自称是糖尿病病人专用的食品越来越流行。这类食品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食品类型,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如饼干、糕点、糖果甚至部分饮料等。之所以称为糖尿病病人专用,主要是这类食物用木糖醇替代了原来食物中的蔗糖,所以这类食品有时候也自称无糖食品或无蔗糖食品。
我们这里不谈这些食物是否真的适合糖尿病患者,今天主要分享关于木糖醇的一些知识。木糖醇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无碳糖醇,是木糖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纯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或白色粉末状晶体,与白糖(蔗糖)外观相似,极易溶于水,甜度基本与蔗糖一致,但能量值低,是蔗糖理想的代替物。
在自然界中,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类水果、蔬菜、谷类、菌类等食物和木材、稻草、玉米芯等植物中。而且,木糖醇也是体内糖类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正常人每天可产生木糖醇5-15g。木糖醇在体内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促进,能直接透过细胞膜为组织提供营养,而且还可以微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人群研究表明,人体摄入木糖醇后,血液的葡萄糖含量提高很少,不足以引起血糖值的上升。
木糖醇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导致在熔化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热,从而带来强烈而独特的凉爽口感,加上木糖醇不能被可致龋齿的变形菌利用,能使口腔保持中性,防止牙齿被酸蛀蚀,因此,木糖醇成为片状或枕粒状无糖口香糖的理想成分。我们日常买到的各种品牌的口香糖,基本上都含有木糖醇。
木糖醇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不发生美拉德反应,以其为原料制成的奶油类焙烤制品色泽更加洁白,对于深色焙烤食品的加工,木糖醇和果糖的配合使用可以很好解决上色问题;另外,低温条件下,木糖醇和麦芽糖醇1:1复配联用,能够实现无糖饮料柔和醇厚的口感,成品清爽宜人;而且木糖醇也可以单独用于无糖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各种保健饮料中,创造出和传统蔗糖等质或更优质的产品。
通过对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自愿受试者进行口服试验,发现200g/d的木糖醇摄入量,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变化(因肠胃不适导致的腹泻除外);临床实践证明,口服木糖醇更高耐受量为220g/d,一般在食品中添加的量远低于更高耐受量,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因此全球范围内都对木糖醇在食品中的添加量没有限制。
木糖醇在肝脏和肾脏代谢,因此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木糖醇不会升高血糖,一般来说不建议低血糖者使用;婴幼儿也不宜食用。另外,木糖醇在肠道内的吸收率不足20%,食用后会促进肠道蠕动,因此一次摄入超过40g,有较大可能出现轻度腹泻。好了,关于木糖醇的内容就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罪魁祸首”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中秋将至,各行各业大多都会订购一些月饼来礼馈员工、客户。
这不,知乎也为长期提供优质内容的大V邮寄了月饼。但没想到的是,这份表达心意的礼物,反而因#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登上了热搜。
(图源:微博)
一时之间,众多知乎大V成为了“喷射战士”,也被网友们调侃,真正成为了“泻药(谢邀)”文化。
///
回到正题,知乎月饼到底为什么会引起腹泻呢?
说起原因么,倒不是什么脑海中之一个会跳出来的食品卫生问题,而是现下更流行的关于“低糖”“减糖”的概念。
知乎上一位拥有263457关注者的大V KellyWeaver 发表了看法:
(图源:知乎)
在引起社会舆论之后,知乎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反馈:
(图源:知乎)
从发表的致歉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次由于低糖月饼配方中,糖醇含量添加不当引起的事件。
我有看到网上流传的知乎月饼配料表,3款风味的月饼之中,都加入了麦芽糖醇,且在配料排序上都挺靠前,想来含量不会少,另外还能看到有赤藓糖醇、山梨糖醇。
这些都属于糖醇类甜味剂。
(图源:微博)
另外,我在看到热搜后也之一时间咨询了行业内的资深大咖史见孟老师,他同样认为,这款月饼的问题是利用麦芽糖醇替代蔗糖时,添加的量太多了。由于代替的是广式糖皮类月饼中的蔗糖,因此配方量在设计时很容易会过大。
之前一些月饼厂家在无糖低糖月饼中,也出现过类似消费者食用过量后也出现腹泻的状况。
可见,即便标注了“低糖”“无糖”的食品,也是不能放肆吃喝。食用超过了一定的量,由于糖醇本身难以消化的特性,就会容易造成腹泻。
史见孟老师也谈到:
“麦芽糖醇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由于不容易分解吸收,大量食用,就会导致腹泻。
只不过对于量的把握,目前国标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虽然知乎原本的目的是想利用麦芽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优势,以及一些健康上的理念,来回馈优质用户,但忽略了麦芽糖醇的高添加量会存在隐患,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
另外,物极必反,营养学上是很讲究这个概念的。什么好东西,大量食用,都容易产生反作用。麦芽糖醇不是坏东西,但好东西,也要适量。”
///
现如今,在健康饮食的趋势下,关于减糖、控糖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人们清晰地意识到,摄入过多地糖分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的代谢疾病。为此糖醇依靠着低热值的表现力,迅速成为了商家们研发产品时的主流选择。
市面上标榜着“0糖0卡”、“低糖低卡”的含代糖的食品普及率很高,既能享受甜味带来的愉悦感,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这不就是理想的选择吗?
可事实是,并非所有的糖醇都没有热量(赤藓糖醇倒是可以算零热值),只是相对蔗糖来说可能没有那么高,而且虽然对于安全度的认知比较高,宣传的也是低甜度、低热量、营养型、安全性高、口感好、不引发龋齿、不影响血糖值等特点。(宣传语来源百度百科)
但如果单纯认为加了糖醇的食品健康安全好吃不胖,就想要无节制地食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此次的知乎月饼也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知乎上另一位拥有着275149关注者的大V 初夏之菡 在她发表的分析帖中,有提及到以澳大利亚新西兰法规作为参考标准的糖醇摄入量。
(图源:知乎)
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糖醇的品种不仅多,且有高低耐受度的区别,添加量较多的麦芽糖醇就属于较低的耐受度,这也造成了更容易引起腹泻的状况。
另外我认为,虽然在国内的食品中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生产厂商也应该自觉在包装上明确推荐食用量来提醒消费者。
我看到瑞士Ricola利口乐无糖薄荷糖中,就声称使用了代糖提供甜味,它在包装侧面就有明确标识: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轻微腹泻。
(图源: *** )
未来,我相信代糖食品的市场竞争依旧会很激烈,减糖降糖控糖的趋势会越来越显著,但在这流行风口之上,我们更应该发挥出代糖的积极作用,增进技术的革新,提供更多安全性上的解决方案。
此次的知乎月饼风波从另一方面来说,说不定也是为代糖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你对这次的知乎月饼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可以和我们分享哦~
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的功能特性及应用麦芽糖醇是由淀粉水解、氢化、精制而得的一种双糖醇,其化学名称为4-O-2-O吡喃葡萄糖基山梨醇。
它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90%,且甜味温和,没有后味,口感极好。热值为蔗糖的十分之一,每克提供2.1千卡热量,是一种低热量的功能性甜昧剂。它吸湿,难被微生物发酵,且具有很多优良的生理功能特性。麦芽糖醇已广泛用于食品、化工、保健品及化妆品行业。
01麦芽糖醇的功能特性
1.1 低热量性
麦芽糖醇的利用率较低,在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代谢,属低热量甜味剂(一般认为仅为2.1千卡/g),因而可以避免因食糖而导致糖原转化为脂肪的可能,大大降低人体肥胖病的出现率。
1.2 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不 *** 胰岛素分泌
日本细谷等1971年对27岁至56岁的成年男子以每公斤体重0.5g的麦芽糖醇摄食量进行试验,经一周后,发现血液中各种成份,如血糖、胰岛素及无机物等并无显著变化;而在同样情况下,摄食葡萄糖者结果相反。证明麦芽糖醇摄食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会 *** 胰岛素的分泌,因而对糖尿病患者是一种福音。
1.3 与脂肪同食,可抑制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
麦芽糖醇不 *** 胰岛素的活性,从而也降低了在血液中摄取脂肪并贮存于动物脂肪组织中起关键作用的脂蛋白脂肪酶(LPL)和活力,因而麦芽糖醇与脂肪同食较蔗糖或其他甜味剂与脂肪同食造成较少的脂肪贮存,因此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病患者有一定功效。
1.4 具有抑制龋齿的特性
实验证明,麦芽糖醇不易被口腔内的链球菌转化为酸,也能抑制该菌产生葡聚糖,从而抑制了龋齿的产生。
1.5 可促进钙的吸收
麦芽糖醇可以提高钙的吸收和保留率。因此,麦芽糖醇对儿童和老年人因钙摄入却吸收不足而引起的骨病,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
1.6 安全性
多元糖醇的不利因素表现在过量摄取会引起肠胃不适或腹鸣,但各种不同糖醇的致腹泻特性不一样,麦芽糖醇的致腹泻阈值要比木糖醇和山梨醇大得多。对 于麦芽糖醇来说,每人每天摄入100g不会引起肠胃不适。
02
麦芽糖醇的应用
2.1 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麦芽糖醇在体内几乎不分解,所以可用做糖尿病人、肥胖病人的食品原料。现例举低热量奶油蛋糕配方如表1:
2.2 用于糖果、巧克力生产
由于麦芽糖醇的风味口感好,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非结晶性,可用来制造各种糖果,包括发泡的棉花糖、硬糖、透明软糖等。现例举麦芽糖醇制造糖果配方如表2:
2.3 在果汁饮料中的应用
麦芽糖醇有一定的黏稠度,且具难发酵性,所以在制造悬浮性果汁饮料或乳酸饮料时,添加麦芽糖醇代替一部分砂糖,能使饮料口感丰满润滑。
2.4 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冰淇淋中使用麦芽糖醇,能使产品细腻稠和,甜味可口,并延长保存期。麦芽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允许在冷饮、糕点、果汁、饼干、面包、酱菜、糖果中使用,可按生产需要确定用量。
年货食品有些标记着无糖 为什么还是很甜?恰逢春节,大街小巷都是年的味道,而说起过年,自然是离不开囤年货了。在众多的年货食品中,无糖的食品往往会更受欢迎,可是有些人吃着无糖的食品还是会觉得“很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随着现在很多无糖食品的兴起,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新追求。不过,即使标榜这无糖,对于口感和味道来说,可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不含蔗糖,但是在配料表中还是可以看到类似“麦芽糖醇”的东西。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龋齿。
无糖的食品就可以多吃吗?
无糖的食品并不代表着绝对的健康,虽然糖醇并没有像蔗糖没么甜,也依然含有一定的热量。而且在现实生产中,往往会因为甜味不够而加大用量,导致热量也比较大。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对身体也是有存在一定的影响。
很多减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食用这类食品应适度,所谓的无糖,其实只是糖分含量较低,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而已。建议消费者要吃喝有度,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人士更应该注意。此外,许多食品生产商通过添加人工调味剂达到了低糖的标准,这些人工调味剂往往会抑制人体脑部发出饱腹的信号,人们在吃这些食物时会觉得总没有吃饱,致使吃得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热量的摄入。
功能食品配料:麦芽糖醇与无糖食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就出现了无糖食品,最初的无糖食品只是简单去除食品中的蔗糖成分或是添加盐分,但它的问世立即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新型甜味剂的不断开发,无糖食品得以迅速发展,品种也由最初的十几种一跃为上万种。美国1988年功能食品的销售额为25亿美元,之后以17%~20%的年增长率增长,其中无糖类占1/3;日本1990年功能食品销量达1572亿日元,2000年达7076亿日元,以降血压、改善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预防糖尿病及低热减肥的无糖食品为开发重点。
目前无糖食品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普及,品种也极为齐全。中国的无糖食品研发起步较晚,目前生产厂家还较少,全国不足百家,品种更是寥寥无几,仅有无糖月饼、无糖奶粉、无糖饼干、无糖糖果等几个种类。近年来,随着元气森林等系列无糖饮料的兴起,无糖再次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我们看到,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已越来越注意饮食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影响,消费趋势逐渐从色、香、味均佳的食品转向具有合理营养和保健功能的功能性食品,无糖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无蔗糖糕点馅就是在 *** 糕点馅、月饼馅时不以蔗糖为甜味剂,而以麦芽糖醇为甜味剂。麦芽糖醇为多元糖醇,是一种天然的营养甜味剂。已进行过的急性毒理、慢性毒理、致癌活性、致突变活性和致畸毒性等方面的动物实验,均证实了其食用的安全性。由于它的分解物在人体肠道内吸收很慢,所以不会引起糖尿病人血糖和尿糖升高。并且,麦芽糖醇作为一种无糖营养食品添加剂,它口感极好,甜味纯正,且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它能量低,具有防龋齿的功效,食用后口腔内留有软绵的余香味,适用于喜爱身材苗条的广大女性。麦芽糖醇能增加人体内双歧杆菌的作用,增强肠道内有益菌群活动,对增强人体素质起一定的效果。
山梨醇等其他糖醇也属多元糖醇,虽然价格较低,但是它们的口味及安全性能均不能与麦芽糖醇相比。
GB-2760规定,麦芽糖醇适用于雪糕、冰棍、糕点、饮料、饼干、面包、酱菜、糖果等产品。用麦芽糖醇 *** 的无蔗糖食品,适用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龋齿症等人群和儿童。
在高糖食品尤其是传统高糖食品销售市场日渐萎缩之机,抓住消费心理,开发无糖食品,是有为企业家的远见之举。?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2020年,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糖尿病已成为10大死亡原因之一。
从确诊开始,糖尿病患者就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控糖之路,日常随处可见的甜食、糕点、饮料等统统成为禁忌。然而近几年“无糖”之风兴起,无糖汽水、无糖糕点平时随处可见,遇上传统节日很多商家更是推出无糖汤圆、无糖月饼、无糖粽子……来吸引控糖人的眼光。
那么,糖尿病人真的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小荷医典带你揭开真相。
一、患上糖尿病,真的是因为吃太多糖?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在确诊时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平时也不爱吃糖啊,怎么会得糖尿病?”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
1型糖尿病多是由于先天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和遗传引起。
2型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起病和病情进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习惯、年龄、微生物感染等。
患有糖尿病的人确实需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但如果单纯地将糖尿病的发病归因于吃糖是片面的。
二、糖尿病人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
1.什么是无糖食品?
“无糖”不代表糖含量为0。
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标上了“无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此含糖量不超过0.5克。
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一般会是不添加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是可以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蔗糖替代品。
糖醇的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吸收更慢,不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所以被广泛用于糖尿病人食品中。但是,糖醇并不是不含能量,例如木糖醇热量为每克2.4千卡,吃多了还是会造成超重肥胖,糖尿病人也不能无 *** 地食用。
2.比控糖更重要的是控制总能量
日常摄入量和消耗量保持平衡,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也是调节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量的摄入>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长久则会引起超重和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反之【能量的摄入<能量的消耗】,则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消瘦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所以,无糖食品并不代表可以尽情食用,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好血糖,关键还要看总能量摄入。
3.无糖食品中,这些不利于控制血糖
淀粉
如果无糖食品中包含大量淀粉,那么在进食后,淀粉仍会在体内转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血糖仍然会明显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食用。
油脂
无糖月饼、无糖汤圆等包含各种馅料:黑芝麻、豆沙、红豆等,为了保证馅料的口感和风味,在 *** 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油脂,仍属于高脂肪、高能量食物。
例如,100克(3颗)的黑芝麻汤圆中含的能量大概是272千卡,12.7克的脂肪,多吃就会增加能量的摄入。
盐
研究显示,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加工畜禽肉类),可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虽然一些加工肉中可能不包含糖,但是为了延长加工肉的保存,商家会使用大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烟熏、烘烤、腌制),可能会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例如常见的腊肉、腊肠、火腿等,糖尿病患者也要限制食用。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健康饮食?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能放心地大量食用,要想控制血糖,更好的饮食 *** 还是少吃任何加工食品、包括“无糖食品”,多吃全谷、豆类和新鲜蔬菜。
调整营养素结构,控制能量摄入,有利于血糖控制及改善肠促胰岛素分泌、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糖尿病患者可参考下图进行健康饮食管理:
图源:小荷医典
除了掌握科学的饮食 *** ,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生活方式也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图源:小荷医典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
内容编辑:杜瑜
医学审核:陈昉
说起赤藓糖醇,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儿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零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优先选择。饮料圈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普遍是这样的:赤藓糖醇,天然来源的健康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负担,不会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制造胃肠不适……买它!
不过,最近英国权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负责的研究,表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业界关于赤藓糖醇是否真的有危害的讨论和争议,今天就来科普一下这个“红”了好几年的代糖赤藓糖醇,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
赤藓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较其他糖醇类其优势有4点
以添加剂形式应用于食品的赤藓糖醇,是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丝酵母或丛梗孢酵母或类丝孢酵母经发酵转化为赤藓糖醇,再通过精制等工艺得到的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晶体产品。
不同于阿斯巴甜这类“非营养性甜味剂”,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类似,属于“营养性甜味剂”,即食用后并非完全不提供能量。既然并不是零热卡,为何赤藓糖醇会在各种糖醇中脱颖而出被热捧呢?因为它的4个优势: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是2kcal/g(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麦芽糖醇是2.1kcal/g。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回味”。
具有天然性: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35克)不容易引发胀气、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它的更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他糖醇(以木糖醇为例,是木糖醇的2倍。即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
有益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
同时,它具备了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0和2,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
此外,既往的小规模、短期人体内研究,以及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赤藓糖醇有助于延迟胃排空和饥饿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小血管内皮功能。因而认为赤藓糖醇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和抗肥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糖。
赤藓糖醇的食用安全性如何?
盘点有关联的官方信息
1999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机构)批准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且无需规定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简称ADI,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食用的这种物质的量)。
1997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
2001年后,美国FDA逐渐批准将赤藓糖醇用于各种食品中,作为甜味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面包店馅料、蛋糕和饼干、冷冻乳制品甜点、布丁、酸奶、口香糖、糖果以及低热量饮料。
200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几年后容许将赤藓糖醇用于所有食品。
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对更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而是简单一句话:“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目前,赤藓糖醇已通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生产中。
这类研究的质疑合理吗?
研究本身有漏洞吗?
再说回那篇引发争议的研究文章,发布后近一周余,陆续有利益相关方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该研究有局限性,安抚消费者完全不必恐慌。理由是:只是前瞻性研究,只涉及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存在较高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群,并不具备普适性;8名志愿者试验中,一天30克的赤藓糖醇摄入量,在亚洲人的生活中,很难通过进食含有赤藓糖醇的饼干、咖啡方糖等加工食品吃进这么多。“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志愿者试验中,虽然血浆赤藓糖醇水平骤升,但不会长时间持续高位,第二天就会明显下降,并在7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我认真读了原文,也认真检索了有关赤藓糖醇的一些研究和综述,感受是《自然·医学》的这篇“研究”总体设计是比较严谨的,讨论也较为深入,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该研究团队在队列研究部分,确实没有对饮食史做详细收集。而血液循环中赤藓糖醇的量确实包括了天然食物来源和通过食品添加剂形式的外源摄入。因此,缺乏了饮食史,确实不能将血液赤藓糖醇直接等同于外源摄入量。但是研究团队对这方面是有严谨清晰的声明的,也并没有断言血液赤藓糖醇的量都是经由代糖形式摄入。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只是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和警告。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可以定论为因果关系,还是需要更多高质量人类研究来探讨证实的。虽然既往的言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称赞赤藓糖醇的“利多弊少”,但是,支持赤藓糖醇作为“有益膳食成分”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几乎完全缺乏——这一点,在很多针对赤藓糖醇的试验和综述中都有提及。赤藓糖醇对我们真的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吗?真抱歉,目前还不能定论。
赤藓糖醇代糖饮料还能不能喝?
避免“大量喝”和“连续喝”同时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定论,赤藓糖醇代糖饮料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喝了?我个人的答案是:可喝、适量地喝、有选择地喝。
正如这篇研究文章的作者总结的那样,虽然发现赤藓糖醇的持续摄入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并促成了血栓形成,但后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对各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展开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我们吃进肚的东西不会是催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因此,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或者已经诊断了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你们在饮用这类含有赤藓糖醇的饮料时,尽可能避免“大量”和“连续”这两条的同时发生。例如,如果今天想喝,能选择200-300毫升容量的,就不选择550-600毫升容量的。
而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没有家族史的朋友们,你们或许可以在单次饮用量和饮用频率上适当放宽一些。但是,依旧需要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避免又大量又持续。
关于代糖、零卡糖及其食品的
几个必须知道的注意事项
1.无糖饮料以及使用零卡代糖调味的“无糖食品”,不能减肥。
它只是帮助我们控制了来自这一瓶液体的能量摄入,而不是来自我们吃喝进肚的所有食品的能量。更何况,一部分使用代糖作为甜味剂的食品饮料,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和/或高脂肪的。使用代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它们自身能量“炸弹”的现实。
2.低热卡或零热卡甜味剂,不是添加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对代糖使用量和年限的增加,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代糖也被曝出越来越多令人类震惊的健康隐患或伤害。虽然它们或许各有优劣势,正如添加糖也有自己的优劣势一样,但终究无法帮助人类实现“甜味自由”。而且,一部分代糖甚至会加剧人类的“甜瘾”,让人类更加欲罢不能,让人类大脑对甜味越来越上瘾而诱使我们进食更多的高碳水、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来满足大脑对阈值不断升高的 *** 的需求。从而,让我们越来越胖。如果使用代糖导致我们对食品更加不节制,那就只能是个BE(忧伤的结局)。
3.无糖饮料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补液”途径。
清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最宝贵的液体,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当然,在个体耐受前提下,适量的清茶、咖啡、花草茶等,也都可以作为怡情的补充。
文/刘遂谦
(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