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瓷器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来,
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
千年以来,百瓷争艳、美不胜收。
如今的拍卖场上,
屡见亿元瓷器,频频刷新纪录,
且一睹其风采吧!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 *** 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不仅具有造型艺术,还具有绘画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在制造工艺上也更为繁复考究,一直是买家追捧的焦点。
那么,在拍卖过亿瓷器当中,清三代、明永乐成化、两宋青瓷,哪类重器才是拍场之王呢?
1
北宋 汝窰天青釉洗
北宋 汝窰天青釉洗
成交总额 294,287,500 港币
2017年10月3日香港苏富比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2
清乾隆 御制洋彩胭脂红地轧道雕瓷镂空“有凤来仪 百鸟朝凤”图双螭耳大转心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胭脂红地轧道雕瓷镂空
“有凤来仪 百鸟朝凤”图双螭耳大转心瓶
高63cm
成交价:2.6565亿元
北京保利 2021 春季拍卖会
这件清乾隆“有凤来仪”大转心瓶自8000万元的起拍价开拍,现场直接报出2亿元出价,在买家多轮激烈争夺下最终以2.31亿元落槌,2.6565亿元成交!
而这一价格也超越了2017年2.44亿元成交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的拍卖纪录。
3
清乾隆 御制洋彩紫红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紫红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尺寸:高 31cm
港币成交价格:177,463,000 港币(约合1.562亿人民币)
清乾隆·御制洋彩紫红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 拍卖现场
此瓶巧夺天工,镂雕、交泰、转旋集汇一身,以中国祯祥纹样,搭衬西方巴洛克风图案,且配色艳丽,紫红明黄妙相合,隙地锥剔凤尾卷草锦纹,诚鬼斧神工,超前绝后,是盛世皇权之下的见证。
4
明永乐 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
明永乐 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
成交价:110,520,000 港币
2016香港苏富比
永乐仿中东瓷器多属御窑出品,为中国宫廷而制,而非供外销,本品亦然。本壶器型及纹饰皆启发自中东例作,反映当时中国与中东贸易的繁盛,器身精巧几何纹饰设计在中国艺术品上未见先例。
本品取可兰经上的纹饰施于圆拱形器腹,融合 *** 六角星图案入波浪、方胜、莲纹等中式经典纹饰。
5
清雍正 御制青花釉里红云海腾龙大天球瓶
清雍正 御制青花釉里红云海腾龙大天球瓶
落槌价:RMB 1.28亿
2019北京保利
此瓶应为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中隽品,高51.5 cm,体量宏大。造型及纹饰母本当自永宣御窑天球瓶化裁而来。尤其是釉里红所绘苍龙,气势撼人,极富艺术表现力。
青花和釉里红是两种不同的呈色剂,钴与铜烧成的温度和气氛要求不同,烧制难度极大,自永宣后少有成器者,雍正御瓷推崇永宣御器,故御窑厂大力摹造。观有清一代青花釉里红制品,两全其美者百中不见一二,而本品之青花与釉里红均鲜妍欲滴,恰到好处,实属难能可贵。
6
清乾隆 斗彩苍龙教子图夔龙耳抱月瓶
▲清乾隆 斗彩苍龙教子图夔龙耳抱月瓶 局部
佳士得香港2023春季拍卖会
1.39亿元成交
此件大型斗彩扁瓶,在传世品中尤为罕见。
这件瓶的器身各面分别生动地描绘了一只五爪红龙自浪中腾飞而起,龙身矾红,自浪中腾飞而起,游弋于五彩祥云之间。
旁边有一条跃出海面的五爪绿色幼龙,红龙代表皇帝,绿龙代表皇太子,只见它颙望父王,满怀高山仰止之意。此即「苍龙教子」图,以之为饰的御瓷屈指可数。
此例扁瓶品相一流、敦硕大气,然其形制极难驾驭。鉴于器腹宽广,且撇足小巧,足与腹交接处尤窄,故窑烧时难以安放。
再加上器身扁平,使其固有的不稳定性有增无减,而体积越大,诸多烧造难题亦相应递增。烧造完美如本品者,窑烧过程之艰辛困阻可想而知。
7
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
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大清康熙年製》款
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
RMB 132,825,000
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窑五彩佳作,依月令之数为一套。一花一月,并配诗文,十二杯分别以迎春、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为绘。素来即被视为康熙朝官窑瓷器之名品。
诗句内容与杯上的绘画互相呼应,又跟月份、时节、花期相关,各种创作元素互相紧扣,足见工匠之巧思。诗书画印、瓷艺、花艺,在十二个小杯上共冶一炉,反映康熙一朝文人典雅的审美情趣。
8
南宋 官窰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南宋 官窰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成交价:113,880,000 港币
官窑粉青莹润、金丝雅致,为世所珍,且历代仿学不绝,然碍于工艺繁复,佳器难成,传世官窑罕如麟角,即使两岸故宫所藏也寥寥可数。赵宋官窑上品,见于拍卖者仅三。
9
清雍正 青花淡描海浪九龙纹大胆式瓶
清乾隆 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
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
成交价:1.495亿元
2019年保利厦门
私人珍藏中最顶级粉青釉镂空六方套瓶
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成一对
清乾隆 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
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
细节图一
细节图二
10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大明成化年製》款
成交价: 141,240,000 港币
这只盌是明代成化御窑的作品,专供御用,所以称为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给人闲静雅致的感受。
外壁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嫩叶有芒掩映花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其它类型藏品过亿拍品
↓↓↓
最贵缂丝之王
清乾隆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成交价:2.415亿元
北京保利2021春拍
17米孤本巨帙“缂丝之王”最终以2.1亿元落槌,2.415亿元成交。
此手卷通篇以缂丝织就,题签为金笺楷书“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 缂丝全卷”,通幅以本色丝线织就,仅卷尾一小段湖蓝色底,全长达 1714.5厘米,宽31.6厘米,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原藏于紫禁 城建福宫延春阁,是至今所知唯一一件以碑帖为底本织作的缂丝作 品,也是迄今所见最长的缂丝手卷,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孤本。
世界最贵观音像
明宣德 御制铜鎏金自在观音坐像
高150cm
成交价:1.265亿元
北京保利拍卖2021春拍
由于受造像大小所限,观音顶上化佛很多时只有大概轮廓。至于此尊宣德御制观音,体量硕大,达 150cm 之高,化佛造工罕有地精细非常,双手合十,双腿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脸上佛相乃至头上发髻都清晰可见,相当难得。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3年前陶瓷马拍出336万英镑天价,唐三彩凭啥这么贵?它是河南洛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是唐三彩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全国出土的黑釉三彩马仅有两件,它便是其中之一。
它的配色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黑釉三彩马为什么能得到世人的追捧?这要从唐三彩被发现时说起。
穿越千年,唐三彩华丽登场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从地里挖出了唐三彩,一定会当场砸掉,觉得它不吉利。但在西方人眼中,唐三彩一度被认为是最贵重的中国艺术品。
(唐三彩陶马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现在,唐三彩在拍卖会上屡创天价。
1989年,一匹漂亮的唐三彩马在英国伦敦,以374万英镑的拍卖价成交。也创下了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更高纪录。
2003年,香港富豪刘峦雄收藏的一对唐三彩陶马,在纽约的拍卖会上被犹太商人购买,售价高达157万6000美元,创当年同类古董更高拍卖价。
(刘銮雄收藏的一对唐三彩马 图源/ *** )
唐三彩是一种专门为陪葬用的器具,在盛行厚葬制度的唐代诞生。也正是因为它们冥器的身份,在发现之初并不招人喜欢。
我们对唐三彩的重新认识,也是在这些年逐渐加深。
1905年,比利时人修建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北邙山发现了一片唐代墓群,当中出土了很多精美的艺术品。
(铁路工人们破土开工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在这其中,有一种釉色鲜艳、生动张扬的陶器令当时的古玩大师们面面相觑,他们既没见过,更叫不出它的名字。
因它多彩的外表,又是出土于唐代墓葬,“唐三彩”这个名字就这么诞生了。中国古代陶瓷,以朝代命名的唯此一种。
(色彩鲜艳的唐三彩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不久后,几个有眼色的人隐约看到了其中的价值,辗转将少量的唐三彩送到了北京古玩市场的摊位上,正是这一送,引来了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的关注。
他从看到唐三彩的之一眼开始,就对这些穿越千年前的精美艺术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抢救性购买、研究。
从20世纪的考古大发现,到文博界的震惊、热议与收藏,色彩斑斓的唐三彩作为盛唐时期最精美的工艺品,用自身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从不祥之物到艺术瑰宝的华丽转变,征服了人们的心。
唐三彩为什么出生在唐代?
唐三彩,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在我国唐朝时期,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釉色有黄、绿、白、蓝、褐、黑等多种色彩,大多数釉彩以黄、绿、白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马局部图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唐三彩为什么会出现在唐代,而不是别的朝代呢?
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
早在商朝时期,原始瓷器就已经出现了。经历了1500多年,制瓷技术到东汉后期已经基本成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又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到了唐代,烧制瓷器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越窑青瓷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邢窑白瓷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此时的工匠们,已经不满足陶瓷只有“青瓷”、“白瓷”这样单一的色调了。他们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前人的经验,同时运用多种釉色,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唐代彩陶,为几千年的陶器文明留点鲜艳的骨血。
(黑釉三彩马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其次,唐代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唐三彩诞生的直接导向。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经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生前追求财富,死后仍梦想着继续享受奢华。
因此,他们把生前拥有的文武卫、歌舞伎、妻子和奴隶、马牛驴和骆驼、家具、瓶、盘、碗、罐等 *** 成了唐三彩,带入到自己的墓中,陪伴自己长眠。
于是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形成了一股“厚葬”的风气。这时,华丽精美的唐三彩就变得很受欢迎。需求量大,官方也就重视起来,在全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处专门 *** 陶器的工厂。
(唐三彩多为陪葬用的明器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当然,也离不开唐代繁荣昌盛的大环境。
唐朝时期的都城聚集着很多外邦的人,彼此的交流丰富了唐朝的文化。比如蓝色钴料,正是从进大唐做买卖的 *** 商人手中获得,丰富了唐三彩的釉料选择。
(蓝色钴料可能是西方传来的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据考证,在唐代出现稍晚一点的河南巩义窑三彩中,蓝色的使用才普遍起来。这也是唐三彩在唐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蓝色矿物质钴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全国只有两尊!
黑釉三彩马为何如此珍贵?
这件黑釉三彩马,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颜色——“黑釉”。在唐朝时,黑釉不能直接烧制而成,是要经过反复施釉,层层加深,深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颜色偶然地呈现出黑色。这种工艺在当时不是人能可控的,几乎全靠运气,因此,黑釉是极为罕见的。
(黑釉三彩马 图源/ *** )
再来看它的配色,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这在一众只有绿、黄亮色的唐三彩马中实属罕见。
在造型上,它四足挺立,膘肥体壮,骨肉均匀,矫健而不失俊雅。完美的造型,高贵的气质,体现了泱泱大唐帝国的风范。黑釉三彩马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感悟,还将大唐盛世的欣欣向荣凝固在了永恒的瞬间。
目前国内我们能见到的唐三彩黑釉器,仅有两件,另外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1981年,黑釉三彩马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安菩是位“传奇人物”,唐朝时期,西北边疆有一个邻国叫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安菩曾跟随父亲从安国率众归唐,被封为定远将军,为保卫唐朝边疆屡建战功。公元664年,安菩在长安去世。公元709年,安菩的儿子将父亲的灵柩迁至洛阳与母亲合葬,建造了安菩夫妇墓,并为父母精心选择了种类繁多的唐三彩等一大批随葬品。
透过这些随葬品,不难感受到,沿着万里丝路到来的他们,对洛阳深深的喜爱与眷恋之情。这些文物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彩胡人牵马佣 图源/ *** )
唐三彩引他国效仿
唐代艺术走在国际前沿
唐三彩作为一代绝品,不仅在天朝盛行,还传入了全球。有“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
约7世纪上半叶,大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在日本的历史名城奈良开始仿制唐三彩,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被称为奈良三彩,深受日本统治阶级层的青睐,民间的百姓是很难得到的。
奈良三彩在唐三彩的技艺基础上,注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在形状和颜色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味道。
(奈良三彩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波斯三彩是一种白底多彩绘陶釉,是两河流域公园9-11世纪陶类的典型的代表。不仅带有仿唐三彩的效果,还融合了 *** 教的文化特点,民族特色,以及当地的制瓷技艺。可以说。 *** 世界在釉陶方面有着非常璀璨的艺术硕果。
(波斯三彩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唐三彩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辉煌一页
唐三彩,可以说是唐代艺术的巅峰之作。
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的唐三彩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
(唐三彩天王俑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唐三彩骆驼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唐三彩 马和胡人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唐三彩骑马俑 图源/《文明的邂逅:瓷路》)
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普通的黏土制成,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参考资料:
<1>《文明的邂逅:瓷路》
<2>唐三彩为什么诞生在唐代?看鉴
<3>《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
<4>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三彩黑釉马亮相央视
—END—
— 今日博物 —
秀场直击
一切为了爱
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 / IC photo
﹀
——《中国出土彩陶全集》编后
访谈人: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
光明悦读:能否向读者简要介绍,由您担任主编的《中国出土彩陶全集》,主要内容是什么,收录了哪些器物?
陈星灿:《中国出土彩陶全集》共十卷,收录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到青铜时代晚期(新疆晚至汉代)的彩陶2460多件。
所谓全集,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出土彩陶数以万计,不可能把所有出土的彩陶都包罗进来。在器物的选择上,考虑到过去出版的彩陶著作和著录很多,为避免重复,我们主要收录最近三四十年新出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彩陶,也适当兼顾此前出土的特别重要的器物。
收录出土彩陶的类别,主要是容器,但也包括工具(如纺轮)、筒形器、器座、乐器、人面等。在编排上,本书依省(区、市)编排,出土彩陶多的地区,在介绍器物之前都有概括性的论述,对本省(区、市)出土彩陶的概况及主要特征予以简要总结,以便读者对各地区出土彩陶加以总体了解。
《中国出土彩陶全集》陈星灿主编科学出版社
光明悦读:观览这一套大书,读者能得出哪些重要结论?
陈星灿:首先,能厘清中国彩陶的起源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是中国最早的彩陶。磁山、裴李岗、老官台文化发现以后,为仰韶文化找到了直接的源头,黄河流域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得到了有力的佐证。特别是在陕西临潼白家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发现了前仰韶时代的彩陶,更为仰韶文化彩陶找到了源头。这三个遗址出土的彩陶,多为圜底钵和圜底三足钵,彩陶纹饰简单,主要是以红色绘成的宽带纹、条带纹,也有少量的波折纹。宽带纹最为流行,涂在陶钵口沿的外面,像是在陶器口部镶嵌了一个红箍。老官台文化已出现内彩,一般是各种圆点、折线、曲线、似梳形和箭头形图案,绘在器物底部,不见像生类图形,这是当时中国发现最早的彩陶,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前。
差不多与此同时,在湖南石门皂市的皂市下层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湖北西部峡江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000年)晚期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彩陶,一般是在圈足盘的盘腹下部或圈足部位绘深红色带状纹,显示出与黄河中游地区前仰韶文化彩陶的不同样貌。
长江下游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浙江萧山一带的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彩陶。跨湖桥文化的陶器以泥质夹炭陶和夹砂陶为主,器形包括釜、罐、盘、豆、钵等。彩绘主要施于罐、圈足盘、豆三种器物上,红衣是最显著的陶衣装饰。在浦阳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早期,已经出现了以植物作羼和料的红衣陶,典型陶器是大敞口盆。到了中晚期,大约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彩陶出现了,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一般是在器物的外面遍施红色陶衣,在红色陶衣上施乳白色连点纹或横线加连点纹、太阳纹,也有的在器物的肩部绘竖线加多道短斜线纹。这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彩陶,可能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彩陶。
因此,根据目前我们梳理的材料来看,中国的彩陶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很可能发生在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在内的多个地区。
除了厘清中国陶器的起源问题之外,按照依省(区、市)编排的方式,读者还能了解彩陶的谱系和地区差别。
北方系统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中心,从以老官台文化为代表的前仰韶文化开始,经历了枣园文化、仰韶文化,最后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走向衰落。广大的南方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南方系统和东南方系统。南方系统的彩陶,从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晚期、高庙文化开始,经历了大塘—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起源、繁荣走向衰落。
“黄河陶王”青海省博物馆藏
光明悦读:从书中可读出中国彩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时期?
陈星灿:中国彩陶的发展,概而言之,大致经历了起源、繁荣、衰落三个大的时期。
公元前7000—前5000年,是彩陶的起源阶段。陶器在各个地区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脱离了它的起始阶段,人们能够 *** 口径和体型较大的复杂陶器了。大致而言,彩陶是跟定居的农业生活紧密相连的。此时也发现了烧造陶器的陶窑,提高了陶器的质量。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彩陶的繁荣期,也可以说是鼎盛期。中原地区的仰韶诸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油子岭文化,都有丰富的彩陶。
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进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也有人称为铜石并用时代,是彩陶的衰落期。进入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前半叶,也就是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晚期,除个别地区外,彩陶持续衰落终至于在随后的龙山时代完全消失。这是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个别地区除外。比如西北地区,彩陶在马家窑文化时期走向顶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彩陶消失了,但是在陶寺文化的大墓中,还发现了纹饰繁缛的彩绘陶。
光明悦读:中国彩陶的起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明怎样的特征?
陈星灿: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前仰韶时代开始,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便日益密切。从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更出现过以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的传播为标志的之一次大范围的文化整合过程,把黄河、长江和西辽河等地区联系在一起,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国各主要文化区在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文化特征上具有了重要的共同点,各地区间的一体化进程得到了有力加强,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周边地区的交互作用圈,这也就是张光直先生所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访谈由光明日报记者韩寒采访整理,图片由相关出版社提供)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5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陶瓷的黑白美学,极致的素雅物道君语:
清秋时节,展览《至皑至玄|中国陶瓷黑与白》在广州隈店开幕了。
展览在一条老街上,门外,是匆忙的烟火人间。门内,数十件从唐至金的高古瓷,或玄黑,或素白,皆静伫于此。光阴仿佛静止了,被揉进了这两种互为极端、各为极致的瓷色里。
开展之际,物道团队与策展人纪绍文(猫哥)聊了聊,一起探讨了中国陶瓷的黑白美学。
月白、甜白、天青、影青、胭脂红、鹅黄、雾蓝、乌金、墨彩……
这一个个婀娜的名字,来自陶瓷的釉色。它们染色成彩,晕开,就是中国陶瓷的千里江山如画。
马未都说:“在陶瓷中,釉色与纹饰为装饰的两大手法。”
但釉色,更为抽象、玄妙。白、青、黄、绿、红、蓝、酱、黑釉,千百年来,古人不断地追求那种至纯至极的美。
白,是一切颜色的起点。黑,则为一切颜色的终点。
黑白之间,是中国瓷色的巅峰。
白,是古人对于瓷色的最早追求。
早在北齐,古人已烧出了最早的白瓷。但那时候,还有些闪青或闪黄的痕迹。因为陶瓷的胎土里含有铁元素,全呈青色,只有将铁元素降到1%以下,才会呈现白之色。
追求白釉的过程,其实是提炼铁的过程。美的背后,往往是技艺的无数次反复的试验与推敲。
到了唐代,邢窑一出,天下闻名。茶圣陆羽说它“类银类雪”。那时候,更好的邢窑当刻有“盈”字,意为百宝大盈库,是唐明皇的私家收藏,只赏给更爱的杨贵妃和最信任的朝臣。就像这只玉壁底碗,扣之亦有金石之声。
唐代 邢窑白釉玉璧底碗
唐代 定窑白釉官字款钵
唐代 邢窑白釉印花倭角四方盘
可是,到了宋代的定窑,相比邢窑极尽素器之美,宋人却不再追求有多白,因为那时的工艺技术,让他们气定神闲也能做到。于是人们花精力在装饰上,如镶金口、刀刻纹样等,也影响到了辽定、金定。比如,在白盘上刻萱草纹、莲花纹。
北宋 定窑白釉宝珠钮执壶
金代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沿盘
多年以后,古人还烧出了甜白釉、德化白瓷,极尽白之变幻。
这或许,就是古人的浪漫吧。白,不是一系列参数,而是飘落的雪、天上的云,晶莹的糖,是人类对于自然必美孜孜不倦的努力。
金代 霍州窑白釉玉壶春瓶
黑,是陶瓷界一个玄妙的存在。
从德清黑釉开始,黑就一直存在于中国陶瓷版图里。不被重视时,它便隐于背景之后。被发现时,它亦不慌不忙。
宋朝人喝点茶,于是建盏备受推崇。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像这只金代怀仁窑银油滴束口茶盏,它内敛素朴,若是施以茶汤,方能见到绀黑色的盏心里,银色油滴如波光粼粼,如星辰浩瀚。
金代 怀仁窑银油滴小盏
吉州窑的黑,却是“色彩斑斓的黑”。人们通过天然的黑色涂料,施以独特的技巧,从而有了丰富多变的釉面与纹样,如洒釉、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等等。
像这只南宋的黑釉撒斑大碗和黑釉撒斑罐,为北美十里灵壁山居所藏。黑釉之上,有一圈圈黄色耀斑,看似毫无章怯,却又如游走的笔墨,肆意洒脱,与当代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美这件事,不分时代与地域。
而洒斑釉的形成,是先施一种含铁较高的釉料,再挥洒一种颜色较浅的釉料,在升温过程、釉料含铁量、用彩的 *** 的各种因素之下,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美。
南宋 吉州窑黑釉撒斑大碗
南宋 吉州窑黑釉撒斑罐
这次展品之中,还有一只南宋吉州窑的鳝皮地漏花薝卜盏。薝卜花,是佛教里认为的圣洁之花,又称“禅客”“禅友”,亦是今天说的栀子花。
这只薝卜盏,采用了剪纸贴花工艺,先是在含铁量较高的底釉上,贴上剪纸,再薄施一层竹灰釉,最后剔掉剪纸,便会显出纹样。
轻轻地握起这只盏,有种温厚的砂质感。浅褐色的护胎釉之上“盛放”着朵朵六瓣花。千年的时光荏苒,依旧花开不败。
南宋 吉州窑鳝皮地漏花薝卜盏
就像黑釉之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永远如斯。
黑,不是一种颜色,是宇宙的尽头,是星河的深邃,是法度之后的大胆肆意。
不过,在漫长的岁月里,黑釉与白釉,亦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两个极端,却常常互相交汇,幻化成新。
例如,唐朝的缁素瓷,外施黑釉,里为白钵,缄默沉静。在隋唐时代,僧人多穿淄色服,而古印度的俗人则穿素色服,缁素即有黑白之意。
唐代 巩县窑外黑内白釉淄素瓷钵
还有金代当阳峪窑的白覆轮斗笠盏。内里为黑,外边为白,白覆轮即为镶边之意。
白覆轮的技艺,颇为复杂。有一种是先施黑釉,再刮口沿内外黑釉,然后加入白化妆土与透明釉的混合物,高温烧成。第二种,是先施黑釉,刮去内外黑釉,再入窑高温烧制,但口沿处的白釉为低温复烧成品。
像这个茶盏,釉面齐整,干净利落,当是一次烧成之物。
唐代 巩县窑外黑内白釉淄素瓷钵
在黑与白的共舞之中,北宋磁州窑白釉刻花缠枝花纹凤尾尊,尽显雍容与华贵。白色为底,墨作花开,枝叶蔓延而上,开出牡丹花来。
但这种白底黑花工艺,不是画花上去这么简单。工匠需在素胎之上,加一层白色化妆土,再施黑釉,然后再剔刻划花,最后施一层透明釉,方可成形。
白加黑,是一种加法。黑成花,却是减法。
北宋 磁州窑白地黑剔花凤尾尊
而金代淄博窑黑釉线条罐,则更有现代设计感之美。莹润的黑釉之上,均匀地布着一根根凸出的白线,如书法里的笔笔中锋,立体感极强。
这是叫沥粉法。先在器胎上施以漆地,再加纹饰,晾干之后,或以白泥用漏粉条的方式,立粉成杠;或堆好泥条,施以透明釉或黑釉,入窑烧制时,黑釉会熔融至低处,露出白条,从而形成凸起的线条,达到逼真的效果。
看着这个黑釉线条罐,白与黑看着泾渭分明,却又因为交融才成器于此。古人是从一开始就想要黑白相间,还是只是无意中加多了粉料?
金代 淄博窑黑釉线条罐
创造器物的时候,也许常常是美的偶然。但在追寻和绵延美的路上,需要的却是美的张力。
黑与白,是色彩的两端,是美的两个极致,看着矛盾而遥远。
张载说:“中国的阴阳是兼体而无累。”看似矛盾的两者,能够包容、统一、交融时便会诞生美的张力。
或许,这就是中国陶瓷黑与白的魅力了。
人生,有太多难以周全。唯有在这陶瓷世界里,黑与白,世事能两全。这样的美,稀有而珍贵。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隈Life」授权提供,
转载请联系作者。
刘志钧说瓷|中国古代陶器的巅峰之作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高柄杯,高26.5厘米,山东日照市出土,山东博物馆藏。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表面饰锥刺纹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整体造型显得轻巧秀致,而且整器烧成后毫不变形,可见当时制陶技术的高超,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艺术的更高水平。
蛋壳陶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蛋壳陶的含义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壳一样,所以今人为其命名为“蛋壳陶”。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蛋壳陶以其高超的 *** 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巅峰之作”。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
蛋壳陶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且均匀,颜色单一纯正, *** 上普遍采用轮制。
蛋壳陶并不是一体制成的,它一般是由盘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粘制而成。它的 *** 可概括为:泥料选取、分段成型、雕琢、粘结、磨光、烧制等步骤,工序是相当复杂,工艺相当精湛。蛋陶壳是 *** 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0多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杯,高17厘米、口径11.7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了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所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蛋壳陶主要发现于山东境内,为龙山文化时期遗物,距今约4600年,是山东史前时代更具特点的器物之一,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陶技术的更高水平。
1930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现蛋壳陶残片,1936年在山东日照两城遗址又发现了相对完整的蛋壳陶杯,1960年在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5件蛋壳陶杯,其中2件陶杯是首次发现的可以完整复原的蛋壳陶器,在蛋壳陶研究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1973年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大范庄古墓中出土蛋壳陶杯30余件。1980年4月,临沂市罗庄区湖西崖村出土蛋壳陶杯10余件、兰山区朱保村出土蛋壳陶杯10余件,皆存于临沂市博物馆。
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誉为中国4000年前最精致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用于 *** 蛋壳陶的陶土极纯,不含任何杂质和掺料,是一种细泥质陶土。选料就绪后,器身各部分分别采用快轮拉柸技术成型。之后在薄薄的器柄上,工匠们往往加以雕琢,刻上镂孔、刻画、竹节纹、波纹 *** 纹等花纹。花纹刻好后,蛋壳陶的各部分粘接、磨光,制成粗成品,然后放入窑中烧制。因为蛋壳陶烧成后,陶质坚硬,推测其烧制温度高达900摄氏度。除此之外,蛋壳陶的着色也是在烧制过程中利用浓烟渗碳技术完成的。蛋壳陶制成后黝黑如漆,明亮如镜。并且吸水率极低,几乎已经达到了瓷器的吸水率。
“蛋壳陶”的盘口、杯部和底座部分有细密的同心圆轮纹,据此推断是经快轮加工而成。陶体不是一次成型的,柄、杯之间都有明显的粘合痕迹,有的柄部还分上下两节,上为细实柄,下作中空管状,把杯体套入中空的管形柄内,外形似杯柄一体。而杯体的外径和筒形柄的内径必须吻合,稍有误差陶胚就成了废品。杯体外露的,其腹下部多有细弦纹,中空柄部并有多种纹样的镂孔,高杯又多饰以竹节纹、波纹 *** 纹等,纹饰和造型的配合极为和谐美观。工艺绝妙惊人,美轮美奂,堪称制陶工艺的奇迹。(文:刘志钧 图片源自:山东博物馆)
长沙窑发现千年前的陶器,第三件陶器上写着八个字,堪称警世名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陶器或者瓷器都不陌生,而且当下也有很多精美陶瓷器层出不穷,不过它们和古代陶瓷器相比就差点意思。比如,长沙窑瓷器就很不一般,虽然它们看起来不算精美,但每一件都有名言警句,尤其一句话便能一针见血地解决现实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字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 *** ,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望城区,因古代此地叫铜官镇,所以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南展开了一次文物普查,期间专家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在铜官镇一带时常能发现大量的陶器,于是专家们就迅速赶往考察。果不其然,此次考察就发现了史料中多次提到的铜官窑,也让考古专家们都感到惊喜不已。考古研究表明,该窑址占地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核心区域就位于石渚湖和湘江东岸,已经发掘和清理的窑址也多达100多处。
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专家们对长沙铜官窑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它最早兴起于唐初,盛于晚唐,到五代之后就开始没落。虽然长沙铜官窑的发展只有200多年,但是在我国陶瓷器的历史上却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它是世界最早的釉下多彩陶瓷,也是最早发明铜红釉烧制技术的瓷器,比其他国家早300多年,还是更大的民间出口陶瓷器,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过,长沙铜官窑瓷器更大的亮点,还是题写文字。
专家们表示,与长沙铜官窑同一时期的瓷器有很多,它们的烧制技艺也很成熟,制造的陶瓷器也很精美,既有素胎的,也有描绘了花鸟,人物和山川等图案,但是只有长沙铜官窑的瓷器,题写了大量的诗句和名言警句,而且很多都引人深思。下面,小编给您举三个例子,都是发掘的实物:
之一句: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暗处了一个历史典故,即“昭君出塞”。史料记载,王昭君是汉代南郡秭归县的一名普通民女,后来入宫做了宫女。当时,很多宫女花钱让画师将自己画得很美,希望能被皇帝看到,但是王昭君却根本不屑花这笔冤枉钱。因此,汉元帝就不知王昭君的美貌,于是就将其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因此,“关山远“和”湖地深”说的就是出塞的艰苦生活,而最后一句表明了王昭君也十分后悔,所以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在该花钱时一定要舍得,否则真有事情了就会追悔莫及。
第二句: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这句的出自于大思想家荀子的《劝学》,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即便是长不起来的蓬蒿,在麻中也能生长笔直。现如今,这件“蓬生麻中”陶壶就收藏在湖南博物馆,专家们推测该陶壶的主人思想深刻,每天用这件陶壶的时候,都会将这句话默念几遍,以此来鞭策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选择合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择良友而交往,总之让自己受到积极影响。
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发现写有这句话的陶壶时并不奇怪,也仅仅觉得这句话有哲理,告诉我们每一条被吊起来的鱼都是因为贪吃。后来,又发现另外一件陶壶,上面的文字竟然和这句话是类似的,即“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即每一只被抓住的鸟,都后悔没有非得更高。虽然字面的意思容易解释,但是更深层的哲学含义就鲜有人知了。其实,它真正要说的不说鸟,也不是鱼,而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该受利益和权势的诱惑,要知道它们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鱼钩”,也许在突然之间就成为了“悬钓之鱼”,或“罗网之鸟”。因此,这句话一针见血,让人警悟与联想。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长沙窑瓷器被发现,让我们对唐朝的工匠思想境界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或许就是这些“潮流语录”,才让长沙窑瓷器热销全球,同时也将中国的哲学思想传递出去。时至今日,再读这些千年以前的句子,也还是会感到内心被震慑,这也给了我们智慧的启迪。
参考资料:
《中国陶瓷器》作者:王晓丽,杨远新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龙泉青瓷:一抹青色动人心!身价竟堪比黄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青山影空钓石寒,海门秋色浓可掬。
……
青色难以具述,却是美的篇章中最重要一节
明永乐 龙泉青釉牡丹纹莲瓣大盘
直径47cm
青瓷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晚唐时烧出的秘色釉,如冰类玉,用来喝茶,一口喝掉半个江南。
明永乐 龙泉青釉刻折枝花果纹墩式盌 直径20.3cm
古瓷尚青
Qing You
青瓷是中国陶瓷中最庞大的家族,历史悠久。商代已有原始青瓷现身,成为瓷器的鼻祖。
在瓷器发展的历史长征中,青瓷从率领队伍,到参与其中,每一个阶段都留下自己坚实的足迹,让后人有机可寻。
▲日本冲绳出土明代龙泉青瓷(左上)
新安沉船出土元代龙泉青瓷(右上、下)
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
其中,南宋龙泉青瓷通过胎釉配制的技术改进,形成了薄胎厚釉的鲜明特色,在造型和开片方面诠释了精致端巧、简练大方、古雅明净的美学创造,许多器品甚至不作纹饰,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不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吸取官窑的经验,都不以照样仿制为满足,而是以革新和创造精神进行不断改进创新,最终登上青瓷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巅峰。
真正的青色是什么呢?
“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
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青釉包括豆青、东青、粉青、仿龙泉釉。青釉成熟与康熙,经过雍正的发展,在乾隆年间达到精致,应该说这一时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更高峰!
青釉均用紫金釉微掺青料合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从传世品看,青釉康熙时为多,乾隆次之,雍正较少。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夔龙纹贯耳六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H:45.5cm
青釉作为中国瓷器艺术中一个熠熠生辉的门类,除了从帝王人家到督陶大员的通力合作与严格选拔外,也离不开当时中国国内经济,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大背景。
从一个时代艺术品的艺术高度和品味档次,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整个国家的宏观面貌。
一体化纳米微晶陶瓷打造 OPPO Find X5 Pro白瓷图赏2月24日,OPPO正式发布新旗舰OPPO Find X5系列。其中OPPO Find X5 Pro不仅配置拉满,同时在外观设计上也有自己的追求。该机用上一体化纳米微晶陶瓷工艺,镜头模组传承了Find X3系列环形山式的家族设计,同样一体成型,有着更平滑的手感,加上陶瓷材质的温润质感,OPPO Find X5 Pro的高级感呼之欲出。下面为大家分享一组来自OPPO Find X5 Pro图赏,一起来看一看吧!
(外代一线)阿富汗陶瓷
7月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一家陶瓷商铺,一名店员在等待顾客。 新华社/法新
7月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儿童在传统的陶瓷作坊内忙碌。 新华社/法新
7月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一名男子在传统的陶瓷作坊内忙碌。 新华社/法新
7月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儿童在传统的陶瓷作坊内忙碌。 新华社/法新
7月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儿童在传统的陶瓷作坊内忙碌。 新华社/法新
7月3日,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一家陶瓷商铺,一名店员展示陶罐。 新华社/法新
7月3日,两名男子在阿富汗喀布尔省伊斯塔利夫地区一家陶瓷商铺内交谈。 新华社/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