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图片,鮟鱇图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2 0
这些“暗黑”生物,能治好你的深海恐惧症

活在漆黑与深邃中的小生灵们,

它们美得着实让人捏了把汗、过了把瘾,

我们的深海恐惧症都快犯了!

潜入深海,

就像走进一个特别深的山洞,

真的不敢再往里走了,

但每向前移动一步,

眼前所见的瑰丽却让我们实难回头。

这些长得就很“未知”的生物,

已经让你我深深着迷于这漆黑海底。

海洋占地球生活空间的95%,很大程度上尚未开发。尽管人类渴望探索最深海底的愿望,与攀登世界之巅同样强烈,但仅凭好奇心并不能到达海洋深处。

深度每增加10米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大气压,所以当抵达马里亚纳海沟1万多米的海底,也就增加了1000多个大气压强,这相当于把1吨的物体放在仅仅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如果一个100斤的铁球不慎沉入海沟底部,它会被挤压变形。

深海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更大、最神秘的栖息地。海洋中有许多我们从未见过的奇特生物,它们常年生活在不见阳光的深海处。

小飞象章鱼:在海下超过1英里(约合1600米)处发现的怪异动物,体长20公分左右,长相很萌,但极为凶猛。它有两对超级巨大的“耳朵”,因其外貌酷似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小飞象而得名。

深海动物——是指栖息于大陆架外缘到大洋200米以下的深处,即深海水域、深海底域的动物。产于大陆架上稍深处的、形态珍奇的动物也被叫做深海动物。由于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么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

摄影:DANTE FENOLIO

小飞象章鱼也被称为烙饼章鱼。这种深海头足类动物的触手之间有薄膜,那些可爱的耳罩,其实是它们的鳍。

在这样漆黑、冰冷的环境中仍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长得实在不像我们“地球本地人”。

这也许也是因为,深海是在不离开地球的情况下,能到达的最接近外太空的地方。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在陆地上的生活,可以说,它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幼体形态的菱鳍乌贼,沿着外套膜伸出触角,摆出独特的姿势。

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床,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同时,该海沟还是两个板块辐辏俯冲带,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菲律宾板块之下。

摄影:Ryo Minemizu

一条美丽的星虫幼虫漂浮在水中,成年星虫是细长状的,看起来比较怪异。

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挑战者海渊”,深达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世界更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挑战者海渊的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它将会沉没在海平面2000多米以下。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半口壮丽水母的幼体形态。

19世纪时,科学界相信只有上层海洋才有生物,大约200米以下因为没有光,也就没有植物,到600米以下连动物也没有,叫作“无动物带”后来把跨大西洋的电缆拉上来修理时,发现沉到几千米水深处的电缆上居然“长”满了生物。深海“无动物带”的说法不攻自破。

现在我们知道,即便在最深的1万多米的海沟里,动物仍然逍遥地生活着。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处于性繁殖阶段的晶九角水母,晶九角水母是一种泳钟。

摄影:Ryo Minemizu

一条长臂章鱼幼体。

海水深度超过200米之后,光线几乎全部被海水吸收。无边漆黑的深海环境虽然恶劣,但生物种类却十分丰富。甚至,在深海火山口高达400多摄氏度的海水中,仍然有生物群落存在。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海葵幼体。

进入海洋,你会被成千上万种微小的海洋生物包围:鱼、章鱼、海胆以及甲壳类动物的幼体。它们都刚出生不久,还在不断发育成熟。

除了植物和其它有机体,这些微型生物构成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为其它生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食物。

摄影:Ryo Minemizu

一条刺尾鱼幼体。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腹足动物幼体,通过有纤毛的伸展膜运动。

深海是一片漆黑的世界,几乎伸手不见五指,那么这些深海动物色彩斑斓的生动影像是如何捕捉到的呢?

专攻科学领域的日本水下摄影师Ryo Minemizu

在日落时分,日本海岸潮水退去的时候,摄影师Ryo Minemizu和团队成员便在靠近鱼群繁殖区的海底支起三脚架,然后安装30盏彩色LED灯。

接下来,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内,他会静待灯光吸引美丽的浮游生物前来,然后根据其体形大小,利用微距或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这些生物幼体的平均长度为1-4厘米,有些甚至只有2毫米。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这些浮游动物图片经过了很多倍的放大。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狐蛤幼体。

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

巨型:大于1厘米,如海蜇;

大型: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

中型: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

小型: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

微型: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超微型:小于5微米,如细菌。

摄影:Ryo Minemizu

一条年幼的岩礁鱼长鲈,为适应浮力尾巴比躯体长,利于随洋流移动。

浮游生物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移动能力很弱,在海水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一生随波逐流的浮游动物通常较小,存在于微观世界,只能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观测到。

摄影:Ryo Minemizu

一只雌性深海片脚类动物巧戎准备产卵。

浮游动物在维持海洋及其复杂食物网的健康和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是鱼类的食物,也分解并消耗海水中的死亡植物和动物。

摄影:Ryo Minemizu

一条飞鱼幼体。

微小的海洋动物虽然看起来很脆弱,但却能够找到保护自己、躲避捕食者的手段,比如变得透明、发育出类似旗帜的鱼鳍,来充当保护性“盔甲”。

它们强大的求生欲望,支撑着它们适应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

绝活在手,没有阳光也能健康成长!

比如,萤火鱿会用发光器官发出荧荧之光,既能躲避捕食者,又能吸引异性。

摄影:DANTE FENOLIO

萤火鱿会用发光器官这种特殊细胞发光,这既是为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也能吸引异性。在日本,萤火鱿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但其实不能生食,因为它们携带有致病的寄生虫。

还有,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南太平洋最多的樽海鞘,以水中的浮游植物(海藻等)为食,通过吸入喷出海水完成在水中的移动。它们身体呈桶状,且几乎完全透明,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单体或群体营飘浮生活。在水中透明是很好的伪装,它们的透明状形态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伤害。

摄影:DANTE FENOLIO

这张图里其实藏着很多生物:一只身体被掏空的半透明樽海鞘,还有一只像异形一样的生物正在樽海鞘的身体里产卵。这种片甲类生物的名叫慎(虫戎)(学名Phronima),据说得名于电影《异形》。

即便是相对较浅的河流和湖泊,也会因为水中泥沙的搅动而浑浊不堪,导致阳光无法穿透。这意味着虽然那些生物只是在水面以下几米的地方活动,也宛若生活在海底。

得州盲螈这样的生物则能通过感知水压细微的变化捕猎。这种两栖动物几乎不需要光,因此它们的眼睛完全被皮肤盖住了。

摄影:DANTE FENOLIO

地下水蝾螈也非常适应黑暗中的生活,它们的皮肤已经完全覆盖住了眼睛。上图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得州盲螈(下)和佐治亚盲螈(上)。

摄影:DANTE FENOLIO

生活在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活动深度范围:0-2,000米)中的鹬鳗可谓名副其实,长得就像鸟和鳗鱼的结合体。鹬鳗的嘴巴类似于鹬的喙(一种涉水鸟),上下颚细长,向外弯曲。那些朝后的牙齿可以帮助它们捕获并吞噬甲壳类动物,比如大虾和樱花虾。

摄影:DANTE FENOLIO

小小的凤头鹦鹉鱿鱼是一种半透明的无脊椎动物,会根据瞬间的情况变换形状。当受到威胁时,它们就把头和触角拉回软膜,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摄影:DANTE FENOLIO

琵琶鱼又名鮟鱇,属于幽灵般的海魔鱼并不奇怪。这种无色不透明的鱼儿会用生物发光吸引猎物。当受害者发现陷阱时,已经太晚啦!

上图半透明略显呆萌的,

是琵琶鱼幼崽,

你觉得挺可爱的还吸得动!

但是当你看到下面这条长大了的琵琶鱼,

相信你已别无所求。

摄影: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 /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7月新刊现开通预售,

新刊抢先订!

当雄性鮟鱇找到一位比它重上50万倍的异性时,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于 ***

深海鮟鱇的分类下有160 多个种,要是你把深海鮟鱇的雌、雄性错认成不同的动物倒也情有可原。鮟鱇的雌鱼光彩照人,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头部前端长有一个会发光的“诱饵”,这个诱饵能帮助它们吸引猎物和异性。不同种类的鮟鱇拥有不同形状的诱饵,发光的模式也各有差别,四处游荡的雄性可以借此找到相同种类的雌性。雌鱼还有一张血盆大口,嘴边布满巨大的利齿,体内的胃像个洞穴,以保证它们不管在孤寂的深海里遇到什么猎物都吃得下去,消化得了。

不同种类的鮟鱇在体形上也相差颇大。有些鮟鱇身材苗条,呈流线型,有些却像在球形的胃上长了张脸,样貌滑稽,活像个游泳池里的水球,一辈子和“敏捷”“灵活”这样的形容词无缘。

雄性鮟鱇

图片来源于 ***

有时候,雌性鮟鱇身上会凸起微小的肿块,看起来就像粘上了讨要食物的寄生虫。其实,说是寄生虫倒也没错,这些东西确实是以其特有方式“寄生”的-那些都是雄鱼。雄性鮟鱇太小了,有些种类的雄鱼甚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 脊椎动物”就是有脊椎的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相对应)。这些幸运的雄鱼实现了一辈子唯一的目标:找到可能比它们重50 万倍的雌鱼。

事实上,雄性鮟鱇无法进食,从降生起,它们的任务就是在无尽的漆黑中寻找雌性,然而只有大约1% 的雄鱼能够成功,剩下的只有被活活饿死的份儿。不过,正因为脑袋小,雄性鮟鱇拥有动物界相对尺寸更大的鼻孔,可以闻出雌性的踪迹,然后再用钳子一样的牙齿牢牢钩在雌鱼身上,终生融为一体。

鮟鱇夫妻“合体”的原理是这样的:雄鱼就位之后,酶就会开始融化它的脸,让它和雌性合二为一。在与雌鱼的循环系统接触、融合后,雄鱼就会从雌鱼身上吸取营养,继续长大,同时,眼睛等不必要的器官和结构会萎缩。准确地说,雄鱼从雌鱼身上偷取营养,它们确实是雌性的“寄生虫”。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异性寄生”(sexual parasiti *** )-没错,鮟鱇会寄生在“自己人”身上(也有几种鮟鱇的雄性非常幸运,它们不会融合。在相互连接、偷走营养并释放 *** 后,雄鱼就会放开雌鱼,转身离开)。

恩爱的鮟鱇夫妇分泌激素也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妻子释放卵细胞的同时,也能激发丈夫释放 *** 。雌鱼的卵带足有30 英尺(约9.1 米,1 英尺≈ 30.48厘米),其中的卵细胞吸收着雄鱼的 *** (由于雄鱼也会向雌鱼提供一些东西-比如 ***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鮟鱇的相处方式并不完全属于寄生。它们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呢)。从结果上讲,雌性鮟鱇变成了自体受精、雌雄同体的物种。在其30 来年的生命里,雌鱼能够与好几条雄鱼结合,所有的雄鱼都会为她产生 *** ,直到雌鱼死亡。这时,整个“复合体”就会沉入海底深渊。

这种解决交配问题的对策可谓别出心裁,可这也把鮟鱇变成了一台台生育机器,夫妻双方要不断产生卵细胞和 *** ,不把雌鱼的能量耗尽不算完。这也是雌性鮟鱇在体形上力压伴侣的原因-一切都因为配子,也就是卵细胞和 *** 。人类总以为男性身材魁梧就比女性优越,还以为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事实是,在自然界,大部分物种的雌性都会比雄性长得更大,其部分原因是雌性要花费巨大的能量来产生卵细胞。鮟鱇姑娘的口腔和胃都如此海量,也是由于在它们的栖息环境中食物相当匮乏,因此雌鱼必须保证能够吃下遇到的一切食物来获取能量。另外,卵细胞比 *** 更占空间,所以雄性就算长得相对小一些也无所谓。

在动物界的其他角落,雌性一生能产生的配子是定量的,因此卵细胞的意义重大,雌性必须仔细甄选交配对象。举例来说,姑娘们可能只会和最棒的舞者,或者最强的斗士共度春宵,以保证枕边人能把更优质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等到哺乳动物等生物怀上后代,母亲们还得摄取更多能量来养育肚子里的那群小家伙。雌性的挑剔使得雄性为争夺交配权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某些生物进化出“超常”的体形-为了战胜对手,赢得雌性的芳心,雄性最终会长得比雌性更加魁梧。

记得我说过只有1% 的雄鱼能在死前找到雌性吧?那些死去的小伙伴,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努力-在广袤、昏暗的大洋深处锁定一条雌鱼真的太难了,唯有最棒的追踪大师才有机会和雌性融为一体,把自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大概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雄鱼的鼻腔都这么发达的原因,正是大鼻孔保证了它们传播基因的权利。

20 世纪初,之一批观察鮟鱇的生物学家以为雌鱼身上吸满了其幼体小鱼。不过这种鱼的生存方式如此诡异,也难怪科学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然而等到真相大白后,最初的困惑却化作震惊,然后又变成了恐惧。1938 年,伟大的博物学家、探险家威廉·比贝(William Beebe)将鮟鱇的风貌总结如下:在如此广袤无边、令人生畏的黑暗里,受气味的驱使一股脑儿冲向庞然大物般的异性,主动在其柔软的体侧咬出一个洞,感受对方的血液逐渐充溢血管,还要抛弃身为鱼类的一切,委身化作虫豸,抛弃头脑,抛弃感情——这是纯粹的天方夜谭,除非证据就在眼前,否则我们绝对不予采信。

鮟鱇小伙儿,继续游下去吧,拿出证据给他们瞧瞧,也别丢了自己的身份啊。

这些有意思的知识

来自

《疯狂的进化:动物世界的奇葩物种和它们的生存绝技》

书中列举了大量奇特生物的实例,作者悉心让每种生物都变得生动之余,仍未偏离叙述的主题;另外,书中还有不少旁注和额外的实例,令人兴奋。书中所有的动物案例似乎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充分的研究。作者采用了一种拟人化的叙述方式,使真实而密集的文本变得十分容易阅读。

  • 好莱坞最奇幻的想象,都无法与自然选择的奇观相提并论,本书将带你见识生物圈里那些身怀绝技、怪癖十足、残忍却又迷人的奇特角色:
  • 连续五年不吃不喝的缩头水虱,在海参 *** 里反客为主的隐鱼,被砍掉任何部位都能复原的钝口螈, *** 至死的袋鼩……它们上演了无数 *** 、烧脑的生存戏码,令本书充满让人折服的生物智慧。
  • 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可爱又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美插画。作者马特·西蒙是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专栏作者,他天才的故事视角和机智的洞察力,使得本书成为近年来十分新潮的趣味生物读本。

“丑”名远扬的鮟鱇鱼,如何护佑人类“安康”?

编者按:

近期《流浪地球2》热播,科幻大片的背后,不禁引发深思:电影假设的末日场景虽遥不可及,但假如地球到了“末日”,人类要以什么为食?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鮟鱇,去掉鱼字旁,就是安宁和健康,倘若地球流浪,“安康”更是每个人的心愿。

鮟鱇鱼外形丑陋,因此也有一些称得上“鱼身攻击”的俗名,比如蛤蟆鱼、灯笼鱼、老头鱼、琵琶鱼、结巴鱼、丑婆、海鬼鱼等。鮟鱇鱼家族有4属约25种,一般生活在海底下500米的深处,属硬骨鱼类,鮟鱇目、鮟鱇科,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它们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北冰洋和我国沿海也有一些分布。

“丑”名远扬的鮟鱇鱼

很多种类的鮟鱇的长相确实难以称得上养眼:它的头大,宽阔而平扁,身体呈短圆锥形,躯干部比较短,嘴巴宽宽大大,下颌突出,两颌长着大小不等的尖锐的犬牙,且可以向内倒伏,头的周缘具发达的皮质触手状突起,双眼长在头背上,身体柔软,没有鳞。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研究表明鮟鱇是河豚的远亲。鮟鱇属于辐鳍鱼纲棘鳍类鲈形亚类真鲈形系鮟鱇目。鮟鱇目与鲀形目是姊妹支。虽然鮟鱇看起来与可爱的河豚毫不沾边,但鮟鱇目的确与鲀形目关系最近。

不过,还有研究表明,鮟鱇鱼并不都是“蛤蟆鱼”“大丑鱼”,鮟鱇目还是有高颜值的种类存在的。比如鮟鱇目躄鱼科的许多物种是颇受欢迎的海水缸观赏鱼,如金黄的鲍氏薄躄鱼等,色彩鲜艳,形态奇趣。

丑鱼鮟鱇 图片来自 ***

“早恋早婚”的鮟鱇鱼

除了丑,一些鮟鱇鱼种类的恋爱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很奇特。这是因为鮟鱇鱼的“早恋”和雄鱼的“专一”。鮟鱇鱼的卵一经孵化,幼小的雄鱼就马上找“对象”,随后立刻“成家”。这可能是地球上生物最典型的“娃娃亲”。

过一段时间,幼小雄鱼的唇和身体内侧就和雌鱼的皮肤逐渐连在一起,最后夫妻俩就完全“合体”了。此后,雄鱼除了精巢组织继续长大以外,其他的器官都停止发育,最后完全退化。从此,雄鱼就依附在雌鱼体上,过着寄生生活,靠雌鱼身上的血液来维持生命,并通过静脉血液循环进行交配。

因此,鮟鱇鱼夫妻的个体相差悬殊。如密棘鮟鱇的雌鱼全长1—1.2米,雄鱼只有8—16厘米,人们曾经捕到一条1米长的雌鮟鱇,而附着在它身上的雄鱼只有2厘米。研究人员说,鮟鱇的这种奇特的“婚姻”在汪洋大海之中,对提高受精率、保证后代的繁衍是非常有效的。不过,这种性寄生现象在整个生物界里都非常少见,即便是在鮟鱇鱼的种类中,也只有一部分鮟鱇鱼选择了这种方式。

“早恋”的鮟鱇鱼 图片来自 ***

会“打灯笼钓鱼”的鮟鱇鱼

多数鮟鱇鱼生活在深海,这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环境,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找到食物、繁衍生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鮟鱇鱼自有应对办法。什么办法呢?一是打灯笼。鮟鱇鱼自己其实不能发光,但是它的头顶上长着灯笼状的发光器,发光器里面,有两种弧菌共生着,这些弧菌能够发出亮光。在黑暗的深海里,可怜的小鱼小虾被鮟鱇鱼头顶上的光亮吸引过来,但并不知道藏在点点星光下面的,是鮟鱇鱼无情的血盆大口,还没等它们反应过来,就掉进了鮟鱇鱼的血盆大口。

“打着灯笼”的深海鮟鱇鱼 图片来自 ***

虽然“小灯笼”是深海鮟鱇鱼引诱食物的有力武器,但有的时候也会给它惹来麻烦。因为闪烁的灯笼不仅可以引来小鱼,还可能吸引来敌人。当遇到一些凶猛的敌人时,貌似凶狠的鮟鱇鱼就不敢和它们正面作战了。

但鮟鱇鱼是比较聪明且灵活的,它会迅速地把自己的小灯笼塞回嘴里去,靠着自己发达胸鳍,像脚一样在海底移动。灯笼一灭,海洋中顿时一片黑暗,鮟鱇鱼趁着黑暗转身就逃。那些想把鮟鱇鱼当美食的大鱼,在黑暗中找不着猎物,只好悻悻离去。

不过,只有深海中的角鮟鱇有发光细菌,可以发光,来吸引趋光性的鱼类和其他动物。沿海常见的黄鮟鱇,虽然也在海洋中层带有分布,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栖息水深不超过200米,甚至在平均水深只有十几米的渤海中也有它的身影。因此,黄鮟鱇这一底栖鱼类,实际上不是深海鱼。在幽暗的深海出现的多种多样、模样吓人的鮟鱇,主要是角鮟鱇亚目的成员。

打着灯笼的深海鮟鱇鱼 图片来自 ***

浑身是宝的鮟鱇鱼

鮟鱇鱼肉质紧密,结实不松散,纤维弹性十足,鲜美更胜一般鱼肉,可与龙虾肉媲美,胶原蛋白也十分丰富。不但日本人喜食,美国人和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也爱食用。鮟鱇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等地也被作为食用鱼类,而且价格便宜。因为目前还没有人工养殖,市场里的鮟鱇鱼都是野生捕捞的。

鮟鱇鱼全身都是宝,特别是鱼肝、鱼皮、鱼肚、鱼鳃、鱼肉、鱼鳍以及卵巢,不同部位味道各异,吃法也有不一样。日本人喜爱吃鮟鱇锅,尤其是在冬天。在日本关东,鮟鱇鱼被是顶级食材,有“西有河豚、东有鮟鱇”的说法。除了火锅,日本人还会以鮟鱇鱼肝作为寿司食材,而鮟鱇鱼肝更有海底鹅肝之称,一般可以蒸食或作为刺身食用。

鮟鱇鱼是特殊的、以丑闻名的鱼,虽然美味,但目前我们对于这种生活在深海的鱼类了解很有限。它的资源量、可捕的产量,都还有待研究。

2012年8月,科学家们在美国加州海岸外的深海中拍摄到一种罕见的鮟鱇鱼品种,说明我们对鮟鱇鱼还知之甚少。我们期盼发现更多的深海宝藏,希望这种特殊的“丑鱼”能在大海里健康生活下来。倘若真的到了“流浪地球”的时代,这种深海鱼或许会成为可以救命的“粮仓”。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策划:武玥彤 谢芸

【征稿令】

为在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 *** ,光明网科普频道面向创作者征集各类原创优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等积极参与,首次投稿作者请提供个人简介。投稿邮箱:gmkepu2023@163.com。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又黑又丑的深海鱼,伙同黑鸟黑蜘蛛,把天文望远镜涂得更黑

自然界里最黑的动物是谁?是深海鱼,极乐鸟,还是孔雀蜘蛛?

无论是天然黑,还是人造黑,100%的黑都不存在,但是以上3种动物的黑度都超过了99.5%,稳居黑榜榜单的霸主地位。

一路走黑道,追求极致黑的动物,目标一致,动机却各不相同,长黑的手段也各有千秋。它们中间,谁能登上黑老大的王位,我们寻找黑老大的意义又在哪里?

超黑鱼

先来看深海鱼,海洋深度超过200米以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在黑暗的海洋里,融入海水的黑色是更好的伪装色,不仅能躲避捕猎者,还能潜伏捕获小鱼。杜克大学团队,打捞了18种黑色深海鱼,其中16种的黑度超过了99.5%前3强分别是:梦角鮟鱇鱼, *** 奇棘鱼(它还有个名字是:太平洋黑龙),发光炬灯鱼。

看上去样貌丑陋的深海鱼,可不是因为没人看见,就随便长长的不求上进鱼。它一心一意追求的境界是:你管我长成什么样,我的目的是让你看不见我的模样。不要说在深海里看不到它,就连在阳光下,你都看不清它的长相。深海鱼的黑皮肤就像黑洞一样,把照射在身上的光线统统吸收进去。下面这张超黑鱼的图片,是经过过度曝光,编辑处理后的图片。

因为有光,我们才能看见事物的模样和色彩。可见光光谱波长在380~780nm之间,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皮肤里的黑色素,能吸收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的光越多,反射的越少,皮肤也就越黑。黑度代表了对光线的吸收率,当所有的光线都被皮肤吸收,没有一丝反射时,皮肤的黑度就是100%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材料能达到100%的黑度。

梦角鮟鱇鱼,对480nm波长光的反射率为0.044%,对可见光所有波长的平均反射率为0.051%,也就是说,它的黑度达到了99.95%。鮟鱇鱼超黑的黑度,来自于密集堆积的黑色素。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基底膜下方,有一层充满黑色素的细胞器(黑素体),就在图片里黑色箭头所指之处。

其他深色鱼的黑素体之间有松散的胶原蛋白空隙,而鮟鱇鱼的黑素体不留一丝缝隙。不仅排列紧密,而且鮟鱇鱼黑素体的体积,比其他鱼儿的都要大。大个的黑素体肩并肩地挤在一起,擒获住到达皮肤的每一丝光线。

更加神奇的是,对自己黑度非常有信心的鮟鱇鱼,还在头顶上点了一盏灯,开亮灯都照不到它的身影。头顶灯的光线能吸引觅食的小鱼儿,灯下黑的鮟鱇鱼只要张大嘴巴,等着小鱼游过来自投罗网。

超级黑和普通黑相比有什么优势?反射率为千分之0.5的鱇鱼,跟反射率为2%的黑鱼相比,能使捕食者的瞄准距离减少6倍以上。或者说,捕食的大鱼在6米远的地方看到了普通黑鱼,但要到1米之内才能发现超黑鮟鱇鱼。

极乐鸟

深海鱼的黑是伪装色,其他动物的黑就不一样了。华美极乐鸟的黑羽,能衬托身上美丽的蓝色。生活在新几内亚岛上的小鸟,看上去黑乎乎的并不出众。但是当它来到雌性极乐鸟身边,展开舞裙炫耀舞步时,妹子都被吓呆了。

鮟鱇鱼的黑素体吸收光线,呈现出来的黑色,跟花朵的颜色一样,是色素色,也叫化学色。而鸟儿羽毛的颜色,除了化学色外,还有物理色。你看到羽毛的颜色,有一部分是色素呈现出现的颜色,还有一部分,是羽毛上微小结构反射光线的颜色,叫做结构色,或是物理色。物理色的特点是,在光线照射下,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颜色,比如色彩缤纷的肥皂泡。全身黑色的乌鸦,在光线照射下,覆盖着一层金属光泽,这是羽毛结构反射出来的光线。

极乐鸟跟乌鸦一样,羽毛上也有物理色。不过,极乐鸟的黑羽跟乌鸦的黑羽可不一样,乌鸦黑羽会反射光线,而极乐鸟的黑羽是吸收光线。乌鸦是油光水滑的亮黑,极乐鸟是拒绝一切反光的哑光黑。

图片里是普通黑羽跟超级黑羽的细节对比,普通羽毛的羽小枝平铺排列,边缘光滑,中间的间隔松散。超黑羽毛的微观结构像立体的柏树叶子,羽小枝向上弯曲排列,边缘有一齿一齿的叶牙,结构紧密,表面上起伏不平。树叶一样的微结构,形成了一个个有深度的弯曲空腔,当光线照射到羽毛上,经过在空腔内的多次散射,被空腔消耗吸收。物理色的黑度不亚于化学色的黑度,华美极乐鸟最黑黑度为99.95%

孔雀蜘蛛

利用物质结构吸收光线的动物,不止极乐鸟一种,登上自然界黑榜前3强的还有孔雀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亚,比指甲壳还小的蜘蛛,像孔雀一样美丽。它用身上超黑的黑色斑块来反衬其他颜色,让彩色更加璀璨夺目。孔雀蜘蛛像极乐鸟一样,面对妹子时,总要炫耀舞技。翘起五颜六色的肚皮,在妹子跟前左右摇摆。肚皮上的五彩花纹,在黑斑的衬托下熠熠生辉。

哈佛大学团队,探索了孔雀蜘蛛黑斑的秘密。图片上是两种孔雀蜘蛛肚皮上的黑斑处的细节。

黑斑的角质层上,布满了规则的凸起。相比之下,普通黑蜘蛛的角质层是光滑的。像气泡垫一样起伏不平的表皮,形成了一个个捕捉光线的空腔,呈现出超黑色。孔雀蜘蛛身上最黑斑块的黑度为99.65%

孔雀蜘蛛和极乐鸟一样,超黑斑块总是出现在明亮的,高饱和度的结构化颜色旁边超黑色斑能消除亮色斑块周围的镜面反射,站在对面的妹子看过来,看不清那些鲜艳色块反射出的环境光线,认为就是色块自身在发光,被它们美得发光的容颜深深地吸引。

动物身上的颜色能起很多作用,比如伪装,模仿,警告,或是社交示意信号。鮟鱇鱼的极致黑,伪装为了生存。鸟和蜘蛛的极致黑,吸引妹子目光为了争夺生殖权。对于单个个体来说,生存最重要,但对于族群群体来说,生殖的权重大过于生存。你看那些漂亮的雄性动物,把生命里 *** 的资源都用在装扮上,而不是用来增加肌肉、更新武器。36亿年的演化经验告诉我们:征服妹子比打败敌人更加重要。

人造黑

科研团队一直在探索自然界里的超级黑,只是为了给动物们排队列个超黑榜单吗?当然不是,探索超级黑的话题要追溯到30年前,之一次发射到太空的哈勃望远镜身上。NASA的天文学家发现,通过望远镜观察远方微弱的信号时,往往会 截获更加明亮的天体之光。更亮的天体干扰了对目标天体的观察。

工程师在哈勃望远镜的光学器件周围,涂上了当时最黑的涂料,Z306聚氨酯涂料,可是涂料只能吸收90%的光线,不能全部过滤掉其他发光天体的光线影响。

还有更黑的涂料吗?NASA团队把目光转向自然界 ,看看海陆空的伙伴们有没有更黑的材料。在探索动物身上超级黑的过程中,团队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点。原来仅仅依靠材料的化学组分来涂黑并不够,还要用几何结构来捕获光子。于是,碳纳米管成了首选材料。

2007年,团队将纳米级粗细的碳管平行排列,组成99%中空的片状材料。光子落在材料上,在空间里左右散射而找不到出路,最终被捕获。碳纳米管成功地吸收了99.5%的光线,比Z306的吸光率要高上10倍。

碳纳米管设计成功后,接下来,人造黑越做越黑,视频里是最有名的Vantablack黑材料做成的面具,由英国萨里纳米系统公司研制。黑面具的五官跟旁边的金属面具一模一样,但是,你只能看见黑面具的轮廓,却看不见面具上的五官,就像你在阳光照耀下,只能看见梦角鮟鱇鱼的轮廓,却看不见它的模样一样。

黑材料对750nm波长以下的可见光,吸收率达到99.965%。深海鱼,极乐鸟,孔雀蜘蛛,身上的微结构尺寸以微米为计量单位,但是人造黑的微结构能做到更小,尺寸以纳米为计量单位,更胜一筹。人造黑超过了自然界里最黑的黑度,登上了黑老大的王位。

给哈勃望远镜涂上黑材料,科学家们看清了以前看不清的细节,比如耀眼恒星周围的行星,还有地球上明亮冰面旁的那些昏暗海洋水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来寻找蓝星上最黑的黑色。

附:今天继续更新自然界里的秘密系列文章,这是第37篇:天然黑

深海鱼都是丑八怪?底下这么黑,我们随便长长好了

为什么深海鱼长得这么奇怪?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好处吗?

(下图来自微博@当时我就泪奔了 ,物种名槽点很多,姑且保留)


炝炒空心菜 回答:

如果对他们了解够深刻的话,会发现每一样装备的用途。

深海食物少,光线少。

眼睛大,可以更多的接收光线。

长很多触须可以更灵敏的感受食物。

牙齿长而密集,可以保证好不容易抓到的食物不容易跑掉。

嘴向上,说明这种鱼是从下往上捕食的。

……


Mark_Waitingalone 回答:

(深海鱼:底下这么黑,我们也就随便长长,长成这样怪我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海洋的分层

海洋从上到下可分为:

  • 表层(光合作用层,真光层),0-200m;
  • 中层(弱光层),200-100m,有些深海生物如发光生物在此层可以见到;
  • 次深层,1000-4000m;
  • 深层,4000-6000m;
  • 深渊,>6000,周边是大陆坡和海底山脉。

深海鱼类主要分布在次深层以下的水域中,而我们知道一般海洋中的最小含氧层位于700-1000m左右,而且在这个深度营养也是最丰富的,再往下的次深层就意味着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盐也开始降低,这些不适宜鱼类生存的地区约占了海洋中不适宜生存区的3/4。

深海环境比较严苛,常年温度保持在3~ -1.8 °C(海底热液口除外,那里的温度可达到350°C),海水液压随着深度每10m增加一个大气压。在深海中,由于没有光,因此主要的营养物质都是靠上层落下来的海雪(marine snow)来提供,但是在下落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表层中层生物所吸收,因此深海鱼的生存条件确实不太尽如人意

在这种环境下,为了适应环境,深海鱼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由于海底的高压,深海鱼身体内部的压力也很大,这使得它们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因为体内细胞由于压力都被挤到一块去了,同时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提高生物过程的效率,它们细胞膜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也增加了。
  • 大部分的真光层海域动物组织比水的密度高,因此他们需要鱼鳔来控制其在海水中的深度,但深海鱼由于所处的高压环境,通常没有这个器官,他们进化出了类似翼状的组织来控制其上升下降。
  • 随着深度下降,深海鱼的肌肉组织变得更加透明柔软,鱼骨骼变得非常薄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通过增加脂肪含量,减少骨骼重量使得肌肉组织变得更加紧密。
  • 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

大部分的深海鱼都可自体发光,拥有适应于环境的超大眼睛。约有超过50%的深海鱼类、虾和鱿鱼可以自体发光,通常发光只需占用身体能量的1%但是却有大的生物学意义,寻找食物,吸引猎物,寻求配偶,宣示领地 *** 等等。

由于光合作用水平比较低,深海鱼类主要依靠表层沉降下来的有机物,甚至有些依靠海热泉来获取营养。由于深海猎物较少,且出现频率也不是很频繁,因此深海鱼的器官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进化来捕食猎物:有些长出了触须来感知猎物同时吸引异性;深海鮟鱇鱼(就是那个附在母鮟鱇鱼身上变成蛋蛋的鱼)从面部长出一个钓鱼竿状的器官,身体后面有一块发光的皮肤来吸引猎物;有些鱼类为了吞食比自己大的猎物,长出锋利的牙齿及铰链状的下颚,例如吞噬鳗。

吞鳗(Eurypharynx pelecanoides)图片来源ixned.ru

所以长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虽然大部分深海鱼确实挺丑的)。


施公子陵丶 回答:

只是因为你生活的环境与他们大不相同,习惯了平时接触的生物,才对深海生物的外形感到惊诧吧

爱看看不看滚,又不是长给你们看的!

(来源:果壳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鮟鱇鱼:沦为无情的繁殖机器,目的就是为了“吃软饭”

今天的知识点开始前,我们先想象一下身边的例子:

如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生子,是不是就应该互相照顾对方,照顾家庭?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人类社会里个体的责任。不仅是人类社会,你会发现动物界也是如此:

雄狮和雌狮也是互相分配工作,一人打猎一人哺育;草原上的野马首领也负担着抵抗家庭外敌重任,母马就专心致志吃草生孩子。

从宏观方面说这就是自然界的“共生”:两个个体在一起,互相扶持着也互相索取着,暂时先别管谁受益多少,总之目的就是让种群延续下去。

如果一个丈夫,自己一无是处,要靠自己老婆养着,那我们就称呼他是“吃软饭”。这种行为在我们眼里是遭鄙视的。

但是自然界里,可还真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动物:它们先天就是靠吃软饭为生,老婆即使嫌弃它们,也摆脱不了,因为它为了吃软饭,都长在了老婆身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动物界干啥啥不行,吃软饭之一名的:鮟鱇鱼!


我们是什么时候知道的鮟鱇鱼?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更爱看的一本书叫《十万个为什么》,现在想起来,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又老土又过时。大概七八岁时,就在动物册里了解到了鮟鱇鱼这种鱼。

书里说:它们生活在深海,海底漆黑,鮟鱇鱼的脑袋顶上进化出了一个“会发光的”小灯笼,吸引小鱼靠近后,就一口把小鱼吞掉。

于是这种鱼就在我脑子里深深扎了根。我长大了以后从事了动物研究,以为大家都认识鮟鱇鱼是什么鱼。直到有一次吃鱼火锅被同行人问起:

鮟鱇图片,鮟鱇图片-第1张图片-

这个鮟鱇鱼是什么鱼?咱们要不要吃?

我才意识到,原来还有好多人不认识它,我突然觉得我有点责任好好跟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深海奇葩”鱼

其实在80、90年代,的确没多少人知道鮟鱇鱼这种东西。之一是因为鮟鱇鱼生活在500米以下的深海地区,那时候捕捞和运输能力都有限,远离海边的城市见不到鮟鱇鱼很正常。

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海洋生态还是很健康的。好吃的黄花鱼和带鱼比比皆是,1992年我国还引进了大菱鲆(商品名:多宝鱼)大肆繁殖和销售,人们自然对鮟鱇鱼这种“丑陋”又“不好吃”的鱼不感兴趣。

后来到了21世纪,捕捞技术提高了,人们也开始追求起了珍奇的食材,所以鮟鱇鱼渐渐就来到了餐桌上。其实这在侧面也反映出了其他鱼类资源的减少——鮟鱇鱼其实并不好吃。

于是,因为“矬子里拔将军”而登上餐桌的鮟鱇鱼,被越来越多人了解。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近些年我们总能看到鮟鱇鱼总能出现在饭店里了吧?(不过也多亏了这件事,要不然估计很多人也还不知道这个神奇的生物。)


鮟鱇鱼:被称为灯笼鱼的原因

鮟鱇鱼生活的深海,光线无法进入,它们的之一根背棘逐渐向前延伸,特化成了一根“鱼竿”,末端膨大,我们称为“拟饵”

拟饵里的腺细胞分泌光素,在催化酶作用下,与水里的氧发生缓慢氧化,就产生了“发光”的效果。

我们可以理解为,鮟鱇鱼的头顶长着一个发光的小灯笼,所以它们被称为“灯笼鱼”。鮟鱇鱼身体笨重,行动缓慢,而且单独行动,在茫茫深海想找到点吃的是非常困难的。

借助这根小灯笼,鮟鱇鱼可以吸引海里的小鱼,然后趁它们不注意迅速张口:靠着强大的内外压力差把灯笼附近的小鱼吸到自己肚子里来。

鮟鱇鱼有一个能膨大到跟自己体型差不多的胃,能放下跟自己一样的食物。我想这也是另一种储存食物的方式了,虽然有个小灯笼在,但毕竟猎物也不是那么好抓的。抓到一个大的,也够自己消化上一个月了。

不过冷知识是:这种带灯笼的鮟鱇鱼,其实很多都是雌性。那雄性鮟鱇鱼去哪了?答:吃软饭去了!


吃软饭的雄性鮟鱇鱼:神奇的繁殖寄生现象

鮟鱇鱼体型和性别关系很大,雌性鮟鱇鱼体长往往是雄性的60倍,体重差距能到50万倍。比如密棘鮟鱇鱼的雌性个体体长能达到1——1.2米,而雄性体长才8-16厘米!

雄性的鮟鱇鱼是典型的“软饭男”,它们身体弱小,没有自理能力。偏偏鼻孔和眼睛比较发达,靠着鼻孔和眼睛感知雌性鮟鱇鱼散发的信息素,就开始死皮赖脸的软饭生活。

雄性鮟鱇鱼先是咬住雌性的肚子(也可以是别的地方)不松嘴,自己的身体和雌性身体的循环系统慢慢结合,类似于我们人类完成了一次“器官移植”。

这时候雄性鮟鱇鱼的身体机能和内脏会慢慢消失,彻底变成一个老婆的“寄生物”,甚至只剩下一副生殖器,最终沦为一个无情的繁殖机器。

雄性一辈子都附着在雌性身上,雌性毫无选择:只能任凭老公吸收自己的营养无可奈何。

这就是动物界仅仅存在于鮟鱇鱼身上的神器现象:繁殖寄生!我们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为了繁殖,还是为了寄生。

受精成功的雌性鮟鱇鱼会把卵产在水里,这些卵已经孵化,孵化出的雄性鮟鱇鱼就会立刻去“找老婆”,要抓紧时间完成寄生:因为晚了的话要么就饿死了要么就被天地吃掉了!

这种繁殖寄生现象,其实到了1920年才被冰岛的以为渔业学家发现:因为他发现自己捕捞上来的鮟鱇鱼竟然还是拖家带口的!

你看这只棘头光棒鮟鱇的背上,就寄生着一只小小的“雄性”。

虽然以吃软饭著名,但我们也得声明:并不是所有鮟鱇鱼都是吃软饭的。世界上有65种鮟鱇,不同种类的繁殖方式也不同。


鮟鱇鱼不好吃,但是科研意义非常大。医学界目前正在破解鮟鱇鱼的基因,试图发现到底为什么两个个体共用同一套系统,却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如果研究成功,这将会是人体器官移植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这个角度看,吃软饭为生好像也不是一无是处呢?

海洋里的鮟鱇鱼,长相虽然丑陋吓人,但端上饭桌的它鲜嫩肥美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人不可貌相"这句话吧,也知道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轻易以一个人的外表就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可是你们知道吗,其实这个道理不仅仅可以用在人的身上,放在动物的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长得奇形怪状的鱼类,有些鱼对于我们人类就十分特别,海洋里的鮟鱇鱼,长相虽然丑陋吓人,但端上饭桌的它鲜嫩肥美。就是鮟鱇鱼,它们的样子虽然是丑丑的,但你要是觉得它们这个样貌就一定没人会吃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当然,虽然鮟鱇鱼的样子确实不是很能让人接受,但它们的美味程度却跟样子是完全成反比的。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错过。

但是我们看到的和平常吃到的鮟鱇鱼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雌性鮟鱇鱼呢?,并且我们在市场也只能够买到雌性鮟鱇鱼,想要买上一条雄性鮟鱇鱼那可基本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现象,你是不是会提出疑问:难道是雄鱼不好吃?或者是,难道鮟鱇鱼没有雄性?

其实并非是雄性鮟鱇鱼不好吃,而是我们在捕捉的时候只能抓到雌性鮟鱇鱼,完全看不到雄性鮟鱇鱼的踪影。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雄性鮟鱇鱼都去了哪里呢?

其实,人类吃不到雄鱼,竟是因雄鱼早已与雌鱼融为一体。雌性鮟鱇鱼与雄性鮟鱇鱼之间的相处模式可不是跟大多数鱼类一样互不干涉的,它们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包养关系的,而这种包养模式,还是比较少见的"富婆包养小鲜肉"呢!

雄性鮟鱇鱼的体型相对于雌性鮟鱇鱼是小的多的,它们的捕食能力也很弱,所以它们只有依靠着雌性鮟鱇鱼才能安然在海洋中生活上一段幸福的时光。

大概是雄性鮟鱇鱼觉得被包养的生活太过幸福了,而它们也乐于在这份幸福中死去,于是雄性鮟鱇鱼就会慢慢与雌性鮟鱇鱼融为一体,只在雌性鮟鱇鱼的表面遗留下自己的精囊。

虽然雄性鮟鱇鱼活着的时候是靠雌鱼养活的,但它们也是懂得知恩图报的,那团遗留下来的精囊就是更好的证明。因为只要雌鱼想要在世上留下自己孩子,它们遗留下来的精囊就会在那时候派上用场,让雌鱼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所以说,当我看到身上有着许多疙瘩的雌性鮟鱇鱼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这条雌鱼一定是个能力超强的鱼,不然它怎么有能力包养这么多雄鱼呢?

作为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还有富余能力包养雄鱼的雌性鮟鱇鱼,它们的捕食方式可是相当省力的,只要晃动着自己头顶上类似鱼饵的东西,猎物基本上都会主动送到它们面前,然后它们只要张开自己的大嘴把猎物吃掉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因为雌性鮟鱇鱼引诱猎物的技能比较高超吧,一般来说雌性鮟鱇鱼都是不大会游动的,基本会更喜欢漂浮着不动,或者靠走慢慢移动。

可即便雌性鮟鱇鱼的移动速度不算快,但它们的逃生能力还是很可以的,捕猎者想要把它们给吃进肚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逞的。

虽然海洋中的捕猎者想要吃到鮟鱇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这件事对于我们人来说还是相对来说没那么难的,更何况我们知道了鮟鱇鱼的鱼肉是多么鲜美,又怎么会轻易放过它们呢?

即便鮟鱇鱼的肉很鲜美,但我还是想说,在我们捕食鮟鱇鱼的时候,一定不能一网打尽,更加不能频繁捕获,不然鮟鱇鱼是很可能在我们人类的嘴下就慢慢灭绝了。

我们要知道,就算是食物也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的,不然一味的索取是会让食物的数量急速下降而没有恢复的能力的,到时候我们要再想吃到美味的食物就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了。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居家日记#

果冻状、圆滚滚!日本人从鱼腹中掏出“谜之生物”

神秘小鱼(推特截图)

神秘小鱼(推特截图)

海外网5月9日电 近日,一名日本钓鱼爱好者在推特上分享了自己捕获的“不明生物”:一只圆滚滚、透明色、像果冻一样的奇怪小鱼。该帖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讨论:这是波妞?还是史莱姆?

网友“铃木龙之介”推特(推特截图)

据日本“netorabo”网站报道,网友“铃木龙之介”是一名钓鱼爱好者,近日,他在推特发布了自己最新的钓鱼“战果”,同时附文写道:“从金枪鱼肚子里发现的透明的、果冻状小鱼。到底是什么呢?”

神秘小鱼(推特截图)

这位网友还另外发布了几张近距离拍摄的清晰图片,并表示:“又拍了几张。照片也许看不出来,这个圆鼓鼓的鱼除了腹部以外,像椰果一样完全透明。真可爱。”他还表示,这条神秘小鱼虽然被大鱼吃掉过,但还没有被消化,应该还活着,当时拍完照后又放回了海里。

金属史莱姆,是游戏作品《勇者斗恶龙》里的一种生物。(日本“GameAI”网站)

波妞,是宫崎骏导演编剧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主人公。(日本“bibi”网站)

推文一经发布,共收到2万7000多个赞,也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日本媒体也报道了此事。网友纷纷表示罕见:“从没见过这样的谜之透明小鱼,太可爱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生物?来自深海吗?”

更多网友则是讨论它像什么:“这是金属史莱姆?”“像水馒头。”“这就是波妞吧。宫崎骏是不是也爱钓鱼。”“这一定是超级玛丽里的那种鱼!”

日媒经调查后表示,这只透明小鱼在冲绳县被发现,应隶属鮟鱇目,有可能是蛙安康或深海安康的幼鱼。(海外网 王珊宁)

相貌丑陋肉质鲜美,唯一懂得“钓鱼”的鱼,详述如何垂钓安康鱼!

它有一个美丽吉祥的名字,肉质鲜嫩,富含胶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的外观奇比无丑,甚至丑无比得可爱,有点像癞蛤蟆,但爱情非常专一,一生厮守的鱼,它就安康鱼。

就是这么一种外表丑陋的家伙,却仍然在为满足人们的“口福”做出贡献。在欧洲和北美,有数百万人喜欢吃这种味道鲜美的大鱼,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穷人的牡蛎”。吃过安康鱼的人都知其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吃安康,守安康,一生安安康康”的谚语,过年的时候让人们一鱼难求。

也确一鱼难求,主要是安康鱼来之不易。它基本生存在珊瑚礁下面,或者近海的灯塔礁附近的乱石堆里,不易捕捞 ,只能靠钓。但是钓也是很难,如果一天能钓到几个,那运气非常好了,别人出海100次都不一定能钓到10个呢。

认识安康鱼

鮟鱇鱼又名蛤蟆鱼、结巴鱼等,是一种深海鱼,它们遍布于世界的温带海洋中50米到100米深的海底。人类已知的鮟鱇鱼有250多种,因其独特的长相也有人把它叫做“海鬼鱼”

1、形态特征

安康鱼身体粗短柔软,无鳞,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安康鱼的体长在40~90厘米之间,体重更大可达到8公斤。安康鱼还长着一个超级大的、布满了牙齿的嘴巴和罕见的平平的身体。另外,它的身体上的皮肤还粘乎乎的。

头和体的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口大而宽,上位,斜裂,牙尖锐,口内有黑白斑纹。下颌稍突出,后延至眼球下方,有可倒伏的尖牙l~2行。

2、生活习性

(1)、过上“慢生活”

安康为近海底层鱼类,它的肌肉松弛,运动器官不发达。加上身体笨重,游泳相当困难,只能栖息在海底,用手臂一样的胸鳍贴着海底爬行。

(2)、捕食(钓鱼)

安康鱼虽然行动缓慢,但它是捕食高手,具有独特的捕食方式,就是学人类“钓鱼”。安康鱼是专业的钓鱼能手,而且还是路亚高手呢!基本上是坐享其成。你知道安康鱼怎么钓鱼吗?

安康鱼常常潜伏不动,以背鳍之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它的钓竿是由背鳍的之一鳍棘演变而来的。钓竿竖立在巨口的上方。安康的钓竿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安康鱼都有长短、粗细、大小、软硬不同的钓竿。有些钓竿看起来很短,但是弹性很大,能够弹出很远。

在钓竿的顶端,有一个肉质的小球或者膜状物,用来引起小鱼的注意。这是安康鱼的诱饵,在生物学上叫做“拟饵”。更神奇的是这种拟饵还会发光,与我们的路亚拟饵非常相似。是人类学它钓鱼,还是安康鱼学人类打路亚呢?

安康鱼的背上生长着一种发光器,每当它游动的时候,发光器就像一盏玲珑的小灯笼,在深海照出一片光亮来。这?也?被?人?们?利用?来?发现它?的好?办法。

3、生存环境

安康鱼遍布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及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北部以及黄海和渤海,黑龙江、图们江辽河等水系,一般沼泽地均产。喜栖息于江河小支流静水处,尤其是水草丛生的泡子里。

如何垂钓安康鱼?

1、钓法

手丝钓法我认为是钓安康鱼的更好钓法。因为安康鱼行动缓慢,基本上都是以守猎为主,对猎物都是吃死口,没有半点含糊,用手感应吃口是更好的选择。

2、饵料

用大海虾饵或者大闸蟹饵,效果更好,要保持饵料的活性,不建议死饵。现场捕捞的鱼仔也是好钓饵。

3、钓组

主线可以用17号或者21号碳线,铅坠视水流而定,50~500克都有可能用到。鱼钩管付又14号,其实鱼钩大一点都无所谓,安康鱼的嘴巴非常大。如果是珊瑚礁内钓,防挂底可以使用12号子线。

4、钓点的选择

(1)、珊瑚礁

有珊瑚的地方一般会有安康鱼的存在。所以钓安康鱼,海底珊瑚多的地方是首选,珊瑚越多越广阔的海底,越有可能存在安康鱼,而且安康鱼的数量也就越多。

(2)、灯塔附近

我们都知道海上的航行灯塔都是建在小山石上,附近海底也是石底,乱石丛生,食物众多能吸引安康鱼定居。所以四角灯塔附近,如南瞭望灯塔,这些地方垂钓,会有好的收获。

安康鱼的食用

安康鱼肉质细嫩,营养价值丰富,一般几十元一斤。虽然它的肉质非常好吃,但我认为它的鱼肝才是更好的食材。

安康鱼肝口感嫩滑,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提高身体素质,而且风味独特,一般人群皆可食用。

安康鱼的鱼肝素有“海中鹅肝”的说法,但是安康鱼肝是非常鲜嫩的食物,难于保鲜。即使有冷链运输,也会影响它的新鲜程度,口感变差,所以很难运输,只有沿海地区才能吃到最新鲜的肝。

写到最后

安康鱼,外表虽然奇丑无比,但它肉质鲜美,很受食客的喜欢。由于产量少,运输也麻烦,所以市场上很少有售,有些人可能还没见过此鱼。安康鱼垂钓起来很有意思,只要食物到嘴,绝对是死口的鱼类,而且力量十足,挣扎起来能让我们过足手瘾。只是它不是群居性鱼类,而且懒动,所以很难钓到它,钓到了就像钓到宝一样,高兴得不得了。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谢谢

我国“老头鱼”欧洲泛滥,没天敌还爱吃鱼卵,冰冻不死叫还阳鱼

看到“老头鱼”这个名称,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是哪种鱼,但是对东北人来说却不陌生,因为这种鱼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辽河等流域中都有这种鱼,它的学名叫葛氏鲈塘鳢,为沙塘鳢科鲈塘鳢属的一种鱼类,某些地方还叫它山胖头、沙姑鲈子、还阳鱼等。其身体呈纺锤形,后部侧扁,喜欢栖息在水草丰富水流不大的静水水域中。(另:海洋中的鮟鱇鱼也常被叫做“老头鱼”)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这种存在于我国的淡水鱼种也出现在了欧洲东部的一些河流流域中,并且有在当地泛滥成灾的趋势,不知道它们通过什么途径来到了东欧地区,在当地的河流中繁衍发展开来,数量已经相当不少,这基本相当于一次物种入侵事件了,让当地渔业部门颇为发愁。

自然水域的葛氏鲈塘鳢体长一般在12cm以下,体重大多在50~100g之间,有记录的这种鱼更大的程度为25cm,最重为250克,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欧洲人基本不吃这种鱼,因为其体型太小,但是这种鱼的繁衍速度也很快,导致东欧不少河流中出现了它们的踪影。

这种鱼环境适应能力很强,非常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冬天即使冻在冰中也不会死,待到春天冰化了,它们立即就又活蹦乱跳了,因此这种鱼又被叫做“不死鱼”或者“还阳鱼”。

这种鱼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吃,很多鱼苗以及各种昆虫都是它的食物,而且他还比较喜欢吃其它鱼的鱼卵,因此他到了某一个水域中,对其他鱼类虾类的生长是不利的,会大幅减少其他水生动物,但是由于这种鱼的体型比较小,不容易捕捞,所以往往让人们束手无策。

但是在我国东北地区,葛氏鲈塘鳢却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食用鱼类,它虽然体型小,但是鱼刺少、肉质比较鲜嫩,和鲫鱼很相似,因此在淡水鱼市场上比较受欢迎,这种鱼的养殖产品也能卖到几十元一斤,所以当中国吃货们听说东欧地区这种鱼泛滥的时候纷纷表示可惜,当地生态有待中国吃货们去拯救啊!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标签: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