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雌雄同体怎么繁殖,-问答-

黄鳝雌雄同体怎么繁殖,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52 0
民间俗称“鳝王”,长得像巨型鳝鱼,若钓到请放生,吃不得钓不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导读:民间俗称“鳝王”,长得像巨型鳝鱼,若钓到请放生,吃不得钓不得

鳝鱼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鱼类,到了冬季的时候因为没什么农活,很多的农民也会去稻田、水塘或者是河沟抓鳝鱼。一般鳝鱼的个头也就是手指粗大,并且很难超过1斤一条。

那大家见过更大的鳝鱼有多大呢?有没有见过几斤一条的巨型鳝鱼呢?

在民间有一种鱼俗称为“鳝王”,它长得像极了巨型鳝鱼,个头更大有10斤以上。如果大家钓到或者是捕捞到了,请及时放生,它是钓不得也吃不得的。

“鳝王”是什么?

鳝王是民间对花鳗鲡的一种俗称,因为它长得太像鳝鱼了,但是个头却要比鳝鱼大很多倍。在有些地方也叫它白鳝、鳗鱼、大鳗、鲈鳗、花鳗、雪鳗、乌耳鳗、芦鳗、溪鳗等。

花鳗鲡是鳗鲡科、鳗鲡属的动物,在外观上长得像鱼又像蛇,身体细长,前部粗圆筒形、而尾部则是侧扁的。花鳗鲡也具有鳝鱼一样的特性,主要是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

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类,所以多是生活在咸淡水交接的水域,如长江、闽江、珠江流域的入海口处就有分布。

花鳗鲡和鳝鱼一样,也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并且它们都是昼伏夜出的。白天基本都是躲在洞穴、石头缝隙里面,而到了晚上就出来活动了,这种鱼体壮而有力,主要是捕食各种鱼、虾,还有蟹、蛙等其他的小动物。有时候也会吃掉落在水中的其他大动物的尸体。

并且花鳗鲡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们离水较长时间也不会死亡,也是因为它们的这个特性,有时候会到下雨的竹林或者是水外的湿草地中觅食,主要捕食老鼠、青蛙等较大的动物,因此也叫它们为“芦鳗”。

繁殖方式特殊,一生只繁殖一次

对黄鳝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它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黄鳝一出生都是雌性的,等到繁殖了以后就会变成雄性的了,它们是具有性别转换这种特殊功能的。

而花鳗鲡也是一种具有性别转化能力的鱼类,只是它要比鳝鱼更为厉害,那就是花鳗鲡随时都可以转换性别。

花鳗鲡性别的转化主要和生存的环境有关,当生活的环境食物不足,种群密度高了,它就会由雌性转变成雄性。而当生存环境中食物充足,种群密度较低的时候,它们又会转变成雌性,从而大量产卵来补充种群的数量。

而且花鳗鲡作为一种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类,它一般都是生活在淡水河流中,等到成年了,繁殖季节到了就会进入到海洋中产卵。而且它们一旦生殖产卵以后,亲鱼就会死亡。

所产的卵则会在海流中孵化,之后再进入到淡水河流中生长到成年,之后又要回到海洋中进行交配繁殖。往往花鳗鲡都是在10-11月份进入海洋交配繁殖,而到了第二年的3-4月份花鳗鲡苗就游到入河口,进入淡水河流生长。

从这估计大家也看出来了,像普通的鱼类基本上成年以后每年都会产一次卵,甚至是多次卵,可是花鳗鲡一生只产一次,因为它产卵后不久就会死亡。这也就注定了这种鱼的数量种群不会太大。

花鳗鲡是保护动物吗?钓不得也吃不得

之前看新闻,在浙江有个渔民用网捕鱼的时候捞起来一条像鱼又像蛇的怪鱼,而经过专家们鉴定它就是花鳗鲡,这条巨型“鳝王”足足有5.9公斤重,体长近1.5米。

有老人说,这么大的花鳗鲡还是之一次遇到,至少活了四五十年才能长这么大。在确定其身份以后,渔民很快就把它放生了。

因为如今花鳗鲡已经是濒危动物了,收录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并且花鳗鲡还是还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在过去沿海一带的很多河流、水库中还是常见到花鳗鲡,也常有渔民捕捞到。但是在后来随着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给花鳗鲡和很多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尤其是好些地方都在拦河建坝修水库、水电站等,这就阻断了花鳗鲡正常的洄游通道。再加上毒鱼、电鱼等非法方式的过度捕捞,从而导致了这种鱼资源的急剧下降,在有些地方都已经难见其踪迹了。

听一些老辈人说,民间说法是花鳗鲡很滋补,并且美味又营养,所以许多人去专门捕捞它。在市场上之前花鳗鲡的售价也高,基本都要数百元一斤,在高利润的诱导下很多人就疯狂捕捞,这也是导致花鳗鲡数量大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今花鳗鲡已经是濒危的动物了,并且还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如果大家不小心捕捞,或者是垂钓到了,请记住要及时放生。同时笔者要提醒一下广大的钓友们,对于不认识,不了解得“怪鱼”,钓到或者是捕捞了更好是放生,免得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黄鳝服用避孕药还反转性别?人家本来就“雌雄同体”

出品:科普中国

*** :答纷奇非正常问题研究中心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黄鳝,肉嫩、味美、刺少、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是有些老百姓看着自己买回来的黄鳝又肥又大,又听说它们猛服避孕药,甚至还反转了性别,不免有些担心,这是真的吗?

视频加载中...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视频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龙虾的人工繁殖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养殖户如何选择?

小龙虾大规模进行人工养殖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最多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之所以选择人工养殖的方式来养殖小龙虾,主要是与野外自然生态环境生长的小龙虾相比有很多的优势。

人工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由于是集中高密度(相对野外生长的环境而言)养殖,统一投食,统一集中投放种虾和虾苗,再加上养殖户日常精心管理,最终使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小龙虾可以集中上市,集中抱卵孵化,进而实现养殖前提下的产量集中更大化,经济利益更大化。同时由于管理措施到位,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养殖下小龙虾的存活率。

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野外环境下生长的小龙虾由于饵料投喂不定时,生态环境不完美,所以,很难让小龙虾在桶一时间长大, 生长周期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部分小龙虾在抱卵孵化,更加重要的是在恶劣的养殖环境下生长的下龙虾普遍规格小,品相差,就是俗称的铁壳虾,总结就是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对于养殖户而言要进行人工养殖,统一管理。


具体来说小龙虾的人工繁殖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接下来具体介绍一下,如下:

1,人工增殖:就是在没有养殖过的小龙虾水体中进行,比如稻虾田和池塘养殖模式。在不增加任何人工措施的条件下让这些小龙虾虾苗和种虾自然繁殖(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至少为了防止小龙虾逃跑怎么都要做好防逃措施,一般是栽铁皮和石棉瓦),从而达到小龙虾增殖的目的。

2,半人工繁殖:就是通过人为部分控制,来达到小龙虾繁殖的目的。放养亲虾之前先对虾田或者塘口进行清整,消毒,清杂,然后投放挑选好的符合投放标准的亲虾。此时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时添加新水,多投喂一些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以及水葫芦等水草。比如新鲜的鱼肉和螺蛳肉这些动物性饵料以及黄豆为代表的富含植物性蛋白质的植物性饵料。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光照,水质,水位等条件因素,促进亲虾交配,产卵,这种繁殖方式比较适合一稻虾田和池塘小龙虾养殖。

3,全人工养殖:就是繁殖过程都通过人为控制人工干预来达到预定目的。这种繁殖的可控制性和操作性更加强,基本上是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的,既温室大棚养殖,具有养殖密度大,产量高,小龙虾成活率高等等特点。全人工养殖水泥池水深0.8米左右,底部可以设置大量的人工洞穴,比如小石块,消毒的树根等等。吊挂少量的水草,比如水葫芦,水花生,眼子菜,轮叶黑藻等等,通过增氧机向池中人工增氧。每平方米水面可以投放亲虾60只左右,雌雄比例为1—2:1.通过投喂一些动物性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饵料,保持水泥池水质良好,定期加注新水,及时开动增氧机增氧等一系列控制光照,水温,水质,水位的措施,来诱导小龙虾亲虾交配,产卵。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之一种人工增殖的养殖模式,管理起来最轻松,资金投入最少,但是相对而言,经济效益和养殖收入也是更低的,这种养殖模式使用的人很少。第三种人工养殖模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棚温室养殖。可以说是单位产量更高的,但是相应的资金投入,技术门槛也是更高的,没有雄厚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人脉,一般养殖户是承受不起的。只有第二种弄湿半人工繁殖是目前更流行的养殖 *** 和模式,代表就是稻虾田养殖和池塘养殖。

相对来说,稻虾田模式更加具有代表性,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半人工养殖模式中的稻虾田养殖小龙虾的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

1,虾田人工增殖放流的特点:所谓的小龙虾人工增殖放流指的是在天然水域或者养殖水体中投放小龙虾亲虾,让这些小龙虾自然交配,产卵孵化,繁衍后代,达到增加种群的目的。每年7到9月份,在稻田或者浅水草型琥珀或者池塘里面,投放经过挑选的小龙虾亲虾,亲虾来源可以直接从贩子手中购买,或者从天然水域人工捕捞,注意这些亲虾要经过消毒杀菌处理。并且这些亲虾离水的时间应该尽可能短,一般要求离水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在室内或者超市的环境里面,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雌雄比例通常为3:1.

2,亲虾的选择:亲虾的选择标准如下:

(1),颜色呈现暗红色或者深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没有附着物。

(2),个体大,雌雄性个体重都要在35壳以上。

(3),亲虾要求四肢齐全,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

注意这一标准为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稻田养殖等人工养殖模式,凡是符合标准的小龙虾亲虾,就是标准亲虾。

3,亲虾的投放:之一年开始养殖的的水体,每亩投放亲虾15—20千克。对于已经杨志国的虾田和老塘口,由于里面已经存储了不少小龙虾亲虾,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每亩水面补投亲虾5—10千克。对于稻田而言,在投放亲虾之前应该搞好环沟清理,移植合适的水草等工作。投放之后,秋冬季要培育水质,保持水位,9到11月保持稻田水位10—30厘米,12月到来年2月保持稻田水位30到50厘米;对于池塘而言,在投放亲虾前应该对池塘进行清整,除野清杂,消毒施肥,种植合适的水草,水深保持1米以上。投放亲虾之后,要投放水草,并湿度施肥,培育水草和大量的废油动物,保证透明度在30到40 厘米。整个冬季应该保持水深1米以上,比如气温低于4°以下,更好水深在1.5米以上。对于水草茂盛浮游动物多的浅水位的环境,由于自身饲料资源丰富,投放种虾之后则不需要投草施肥。

4,适时捕捞亲虾:10到11月,当幼虾离开母体之后,用地笼将亲虾捕捞上来,当捕捞到有抱卵的雌虾时应该放回虾田里继续饲养,等到附着在雌虾腹部的幼虾全部离开母体独立生活之后,才才可以将亲虾捕捞上来单独饲养,同时加强对幼虾的培养管理,当孵化工作结束之后就可以转入小龙虾苗种培育阶段。


总结:

目前,主流的人工养殖模式就是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除了可以养殖一季小龙虾之外,还可以额外种植一季稻谷,而且这种养殖模式,小龙虾的存活率还不错,产量也还可以,不过由于目前一季今后几年可以预期的低价市场,因此大多数养殖户为了规避风险,增加利润,想混养其他经济鱼类,比如鳝鱼泥鳅等等,混养的优点就是可以在基本不改变虾田格局规模和用途的情况下混养,性价比很不错。

黄鳝养殖种鳝“选拔”要苛刻,鳝池建设要“温馨”

在农村山区,布满了水田、池塘、沟渠,这些地方都是很适合黄鳝生长的良好环境,野生黄鳝在农村各种适合的环境下生存,但是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和人民消费的需求。

黄鳝的营养丰富,富含丰富的铁和钙,营养价值在这两项目的含量比淡水鱼高好多倍,而且补血补气,祛风,可谓全身都是药,可以和“人参”相互媲美。因为黄鳝价值很高,传统的黄鳝市场主要依靠野生黄鳝的捕捉,难以满足需求,市场上,黄鳝的价格也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生着变化,随着水域的变化与变迁,以及农村药物的泛滥,黄鳝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对黄鳝的捕捞程度越来越大,通过人工养殖黄鳝成为目前的一项重要的项目,通过人工养殖黄鳝,可以提高黄鳝的产量,提升养殖户在黄鳝养殖上的收入,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了解黄鳝习性,做好种苗的“选拔”。黄鳝的人工养殖上,需要弄懂和研判黄鳝的生活习性,了解它的生理构造,从而提升养殖黄鳝的成活率和成功度。一般来说,养殖黄鳝的周期在1年半到2年之间,通过种苗的繁衍,幼苗的培养再到长成商品黄鳝,这个过程,周期相对不长,在这一个过程中,最难的是夏季和冬季的管理。

黄鳝的人工养殖,首先要解决的是黄鳝苗的选择以及种黄鳝的选择,选好种苗是至关重要的过程,选好了种苗,可以说就成功了三分之一。黄鳝的种苗选择上,可以有几个过程,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可以自己在水田里进行捕捉,都些都是很好的办法。在选择上,要选择活泼、健康、有活力的鳝苗,对那些不活泼、有伤痕、个头较小等要进行放弃,被电、被药、有伤痕的黄鳝,不能作为繁殖用的鳝苗培养。

在选择苗子上,要进行细致观察,看它在水里活跃的程度,游走的频率和姿势,以及吃食的情况都可以判断黄鳝的精神状态的好坏。还可以捉在手上,看黄鳝挣扎的程度来进行判断,如果无力挣扎或者懒洋洋,说明黄鳝体力有问题,精神不振,如果黄鳝精神亢奋,奋力抵抗,说明黄鳝身体健壮,可以放心作为黄鳝种苗进行培养。

二、黄鳝选苗要严格“苛刻”。黄鳝和其它的动物不同,小的时候是雌的,长大后就变成雄的了,因为这个有意思的生理结构,养殖户一定要进行了解,一般来说40厘米和20厘米是一个分界线,由雌变雄的过程,身体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头部的大小,身体纹路的变化也各不相同。

在选择黄鳝作为种苗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捉的黄鳝和在市场上购买的黄鳝放在一起进行选种苗,这样的话,就可以防止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的黄鳝个头较小,容易得病,所以这很重要,选择的时候,选择身体健康,两头细,中间鼓的黄鳝,反应快速灵敏,没有受伤和寄生虫,这种黄鳝作为鳝苗很不错。

选择好了鳝苗后,就要修建和黄鳝池子了,黄鳝池子有的是用缸养,有的是用水泥池子,水泥池养殖上,一个池子可以做为10多平方米,深度在1米左右,在底部,用黄土、沙子等夯实,再铺上黏土层,也可以把一些肥沃的稻田泥土用作基层泥土,水深度在20cm左右。

三、黄鳝种苗建“温馨家园”。黄鳝种苗池子,要栽上一些水生的植物,这些植物可以起到净化水质,为黄鳝提供遮挡太阳,栖息产卵等的作用,水花生,浮萍等都可以。

在池子的建设中,要做好基础工作,对池子进行系列的检查,看池子漏不漏水,排水口和进水口的水,是不是通畅的,水源是不是活水或者通畅,在池子修建后,要进行消毒杀菌工作,用生石灰,对水泥黄鳝池子,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然后排出水,大概10天左右,可以入泥养鳝鱼。

选择的这些种苗黄鳝身体体质好,放养前,对其进行盐水的浸泡消毒,在20多度的水中,进行盐水消毒工作,然后放置在清水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消灭寄生虫,放置的黄鳝种苗,要控制好密度,每平方米在10尾左右,雌雄比例在1比2。

四、为黄鳝种苗选好开胃“私房菜”。黄鳝入池后,食物就显得很是重要,因为黄鳝是肉食,所以在饮食上那些鲜活的小鱼、蚯蚓、小虫、蚯蚓等等,都是黄鳝喜欢吃的小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触发黄鳝的胃口,对一些不是鲜活的饵料,黄鳝就不喜欢了,所以在喂养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黄鳝的这个习性,不要给黄鳝喂养不是活性的东西。这些东西首先是黄鳝不爱吃,再就是时间一长,还会破坏水质,污染黄鳝的生存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如果不了解黄鳝的这一饮食习惯,就会造成相当大的误解,误解就是,以为黄鳝不饿或者已经吃饱了,放松对黄鳝饮食上不足的警惕感,导致黄鳝饮食不足,死亡或者长势慢。

黄鳝的种苗个体较大,身手也很敏捷,十分活跃和兴奋,所以,要防治黄鳝逃走,首先要要在水源的进出后用网拦住,或者用纱布密封,通过纱布的密封还可以对水源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再就是要防治大雨天黄鳝池子的数量增多,黄鳝趁机出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在黄鳝养殖中,选择种苗很是重要,选择好了种苗,就能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黄鳝种苗的选择上,是要小一番功夫的,对大小、活跃程度、颜色等方面进行选拔,根据黄鳝性别的转化,选择成熟的黄鳝,为后来的产卵、育苗做充分的准备,在饮食上,要掌握黄鳝饮食的特点和规律,破获活性的饵料,不防治死亡的东西作为食材,给黄鳝准备良好的饮食素材,满足黄鳝的胃口,使得黄鳝能茁壮成长。

黄鳝养殖技术,黄鳝稻田综合饲养 ***


大家好!纵观国内黄鳝养殖状况,其主要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养殖、池塘网箱养殖、稻田仿生态养殖等。从技术角度分析,其养殖方式大多以获取季节差价为目的的囤养方式,即将野生黄鳝在低价位时囤养起来,在高价位时销售。由于技术含量低、管理不规范、高回报和高风险并存。当然现在随着黄鳝养殖业的发展,现在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天本文会为大家详细介绍稻田养殖黄鳝的一套技术,详情如下:

一、稻田选择与设施

养殖黄鳝的稻田要求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保水保肥力强。根据黄鳝洞穴生活的习惯,稻田土质以黏性为好,且要求腐殖质丰富而土质疏松,以弱酸性或中性为宜。田水无农药和其他毒物污染,敌害动物少,保证黄鳝在稻田里正常生长。丘陵和山区养殖黄鳝的稻田应有充足水源,而且要保证不会受到暴雨引发的洪水冲垮田埂避免因逃鳝造成的经济损失

养殖黄缮稻田的工程设施既要能满灌全排,又要能保持有一定的载鱼水体;既要保证水稻的生长,又要有利于黄鳝生长田埂加高、加宽、加固,并要有防止黄鳝逃逸的拦鱼设施。通常稻田经过翻整耙平后,在田的一头开挖1m深的鱼坑占整个稻田面积的5%~8%;在稻田四周和中间开挖深0.5m、宽0.5m左右的沟,其形状呈“田”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田埂筑成0.5m高、0.8m宽,堵塞漏洞,以备使用。一般养殖黄鳝的稻田,四周要建成1.1m的防逃墙,可用单砖砌成,顶部砌成“T”形,在进、排水口处安装闸板和网片。

二、稻田养鳝的准备

稻田放养黄鳝苗种前要将稻田耙平,每亩用生石灰30~40kg化成浆,均匀泼洒整个稻田进行消毒。等毒性消失后,注入田水使鱼坑内水位达到1m左右。每亩施畜禽粪肥800~1000kg,用以培肥水质,并在水面上放养水浮莲、绿萍等漂浮植物。

三、鳝种的投放

4月中、下旬,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是稻田放鳝的更佳时机。放养时,温差不宜过大,放养后鳝种一般在插秧后进行。鳝种来源主要是设点收购或在野外采捕,要求体质健壮、体表无伤、体色深黄,并杂有黑褐色的斑点若肚皮上有红斑或颈上充血的鳝鱼则有病或鳝体损伤不宜作种鳝。一般鳝种放养规格要整齐,大小要基本一致,以免互相蚕食。投苗量以每亩放规格30~50克、8000尾为宜,规格小的还可以多投放。放养鳝种时,要用3%~5%的食盐水洗浴5~10分钟,进行鳝体消毒。通常先将鳝种放入桶里,加水淹没,再逐渐向桶内均匀撒盐(500g鳝用盐150g),直到鳝种在桶内盘曲扭动即捞起放入清水中,约10分钟后放入稻田坑池中。由于黄鳝是雌雄同体,自繁力强,故饲养黄鳝的稻田只需1次性投苗即可连续捕捉,以后可不再放鳝苗。在养鳝稻田内混养10%左右的泥鳅可以防止黄鳝互相缠绕。


四、投饵

黄鳝属于杂食性鱼类,在稻田里摄食螺肉、小杂鱼、水蚯蚓、飞蛾等天然饵料。稻田养鳝饵料不足时,可以投喂鲜活的昆虫、蚯蚓、蚌肉、螺蛳肉、小杂鱼、小虾、蚕蛹等,畜禽的内脏、碎肉、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的投放量要占40%以上,适当搭配麦芽、豆饼、豆渣、麦麸或瓜果、蔬菜、浮萍等黄鳝喜食的植物性饵料。还可将碎肉、腐肉、臭鱼等腐尸物放在铁丝筐中,吊于沟上引诱苍蝇产卵生蛆,让蛆掉入沟中,供鳝吞食。要缩短生产期,提高产量,仅靠吞食稻田里的昆虫和田中小动物是不够的,投喂饵料须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点每亩稻田要有固定投饵点3~5个,不要随意改变

投喂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鱼坑的食台上和鱼沟内,饵料台可用木框和密眼网做成,吊放在鱼坑水面下10cm处。日投饵量应根据气温、天气、水质状况等灵活掌握,水温在20℃~28℃时一般每天投喂量为黄鳝总重的6%~10%;水温在20℃以下或28℃以上时日投喂量为鳝鱼总重的4%~6%,以第2天不剩饵为准,残饵要及时清理。黄鳝长期投喂一种饵料后,很难改变食性,故在饲养初期投喂的饵料不宜单一,投喂饵料要新鲜。此外,还可以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由于黄鳝昼伏夜出,投饵时间要坚持在每天下午4~6时。在7~9月份摄食旺季,上午加喂1次。夏季稻田中各种虫蛾处于高峰期,可在坑沟上挂几盏3~8瓦的黑光灯,灯距水面5cm,可以引蛾虫落入田水中供鳝捕食,能降低饵料成本,提高养鳝的经济效益。当气温下降到15℃左右时,应投喂优质饵料供黄鳝入冬前大量摄食贮积养分满足冬眠需要。

五、调控水质

利用稻田坑沟养鳝和水稻生产需要稻田中水位要采取“前期水田为主,多次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法”。具体操作是:8月20日前,稻田水深保持6~10cm,20日开始排干田内水,鱼沟、鱼坑内水位保持在15cm,晒田。然后再灌水并保持水位6~10cm,到水稻拔节孕穗前,再轻微晒田1次。从拔节孕穗期开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6cm,以后灌水与晒田交替进行到10月中旬。10月中旬后保持稻田水位10cm至收获。稻田养鳝期间,要求勤换水,保持水质肥、活、爽,含氧量充足。每3~5d要换1次水,高温季节还要增加换水次数。保持水质清新,换水时排出死角水1/3后再注入新水。鱼坑水的透明度要控制在30~40cm。鳝苗生长期间每15天向鱼沟内泼洒生石灰1次,用量为每亩15kg左右


六、施肥与施用农药

养鳝稻田施肥对水稻和养缮都有利。养鳝稻田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要在插秧前施足基肥,多施绿肥和厩肥,少用化肥。一般每亩施人畜粪肥800~1000kg,或用25kg的尿素加3kg的 *** 钾再加3kg的过磷酸钙作基肥,1周后插秧和放养鳝种。以后的生长期内,经常追肥,追肥量少多次,分片撒施。基肥占全年施肥量的70%~80%,追肥占20%~30%。稻田中追肥对黄缮有影响的主要是化肥。因此,一般施用的化肥必须是对黄鳝无危害的。但在施肥时,一定要把黄鳝引诱进鱼坑内再施肥。

养鳝田的水稻如出现病虫害,可采取综合防治,尽量不施农药或少施农药,防止稻田黄鳝中毒。如果必须施用农药,则需施高效低毒使鳝安全的药物。如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穗瘟病),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和穗瘟),5%的井冈霉素液剂(防治纹枯病),50%的甲胺磷乳油(防治虫害)。一般宜采用深水施药,粉剂药物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而液剂药物则宜在阴天或睛天傍晚稻田进行喷施,下雨天不宜施药。喷雾器喷嘴伸到叶下,由下向上喷,尽量喷洒在水稻茎叶上,减少农药落入水中。施用农药时将田水放干,把黄鳝引诱到鱼坑内再施药,待药力消失后再向稻田中注入新水,让黄鳝游回田中。此外,也可采用分片施药的 *** ,即1块田分两天施药,第1天半块田,第2天另半块田。

七、田间管理

田水的调节应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求特点,兼顾黄鳝的生活习性。水稻苗期、分蘖期的稻田水深保持在6~10cm。晒田期间,要保持沟里“干干湿湿”。晒田过后,及时加深坑沟里的水,围沟、溜水深15cm左右,经常更换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口畅通,要及时排水防逃。要勤换水,饵料残渣要及时捞走,以防败坏水质。高温季节要在鱼坑上搭棚遮阳,鱼坑内可以少量种植水花生、水葫芦或水浮莲,既净化水质,又降低水温。也可将稻田里的种草或无效分苗移栽入坑池。嫩草可作黄鳝饵料,并为鳝遮阳。当天气有变化时,要每天巡田检查、观察黄鳝生长、吃食等活动状况

天气闷热时,发现黄鳝离洞,竖起身体前部,头露出水面,说明水中缺氧,要及时灌注新水;暴雨应防止洪水漫田。如果发现黄鳝离开洞穴,独自懒洋洋地游泳,身体局部发白,说明黄鳝有病,要及时治疗。发现死鳝要及时捞起,立即处理。此外检查水质及水稻长势,大雨时做好防洪排涝、疏通沟池,并检查田埂有无漏洞、是否牢固,防黄鳝外逃和敌害水稻收割后,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黄鳝就入池冬眠,此时应及时排尽池水。入冬后,池泥上要盖草包或稻草等物,并保持池中泥土湿润而温暖,使其安全越冬。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可将田水排干,但要保持湿润和温暖,可在田面上盖少量稻草以防结冰而使黄鳝冻伤致死。同时要防止禽、水老鼠、蛇类等敌害动物侵害。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养殖户可以多参考参考,希望大家积极留言评论。

百年人生,一心为“鱼” | 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刘建康

<

这些身边的冷门知识你知道吗?

据统计全球目前总共发现的蛇类有3000多种,毒蛇有650多种,并且这些蛇类都是肉食的。

蟑螂有小强的别称但是你知道吗?它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其祖宗在4亿年前的地球上已经存在。

不知道你平时上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翔基本上都是黄色的呢,除了我们吃了很多肉之后才会有黑色或者褐色的翔。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它这地球上生存了最少1.4亿年的历史,之久并且它的听觉神经是在腿上的你知道吗?

蜜蜂是群居动物,但你知道吗?真正繁殖后代的只有蜂后一个,并且干活的都是不完全发育的雌蜂,而且他们之间的交流不是靠声音的,而是靠跳八字舞的。

巧克力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个美味,但是你知道吗,狗狗是不能吃巧克力的,要不然他们会中毒的。

黄鳝算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在黄鳝出生后到之一次产完卵的时候都是雌性的,产完卵之后逐渐的变为雄性。这是要逆天啊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鸡没有牙齿但是它们,消化食物因此它们平时会吃些小石子,这样这些小石子就会在它们的胃里帮助它们消化了。

孔明灯之所以会上升,是因为孔明灯里面的气体热从而密度小,使得整个孔明灯的平均密度比空气小,因此会上升。

鱼类人工繁育技术要点:根据鱼的不同习性,制定不同的繁育路线

#头条创作挑战赛#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真材实料的精品!

淡水鱼类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徐伟,耿龙武,姜海峰,李晨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鱼类人工繁育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掌握苗种生产技术是产业化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养殖的四大家鱼主要靠捞取天然鱼苗,数量、质量、种类和时间等极大地限制了渔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1958年鲢、鳙鱼人工繁殖成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解决了大宗淡水鱼苗的供应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向多品种发展,名特优鱼类不断涌现,促进了地方特色养殖业的发展。

开展一种新的名优鱼类人工繁殖时,虽然已经了解该鱼的繁殖习性,掌握了一些鱼类人工育苗的操作要点,但常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该从那些方面入手。为此,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淡水鱼类人工繁育中的几个关键点,以期为渔业生产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常见淡水经济鱼类的繁殖习性

1.我国常见淡水经济鱼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热带鱼类,如罗非鱼、鲮和胡子鲶等,生存水温多在10~40℃,生长适温为25~35℃,繁殖水温在25~30℃;

温水性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鲤、鲫等,生存水温多在0.5~38℃,生长适温为20~30℃,繁殖水温在22~26℃;

冷水性鱼类,如虹鳟、哲罗鱼、细鳞鱼等,生存水温多在0~20℃,无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生长最适温度为12~18℃,繁殖水温在15℃以下的水体。

2.在开展一种新的鱼类人工繁殖时,首先要查清该鱼的繁殖生物学,应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性腺发育规律,如性成熟年龄,性周期等;

②繁殖时间,如繁殖季节,产卵时间等;

③繁殖水体条件,如泡沼、江河陆封性产卵,降海洄游产卵等;

④怀卵量和卵的性质,如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卵粒的颜色、大小和性质等;

⑤性腺成熟条件,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能正常成熟并繁殖,或性腺只能生长成熟需要人工药物催产繁殖等;

⑥鱼类生殖与行为,如雌雄鱼的判别,繁殖行为和过程,以及产卵的方式等;

⑦鱼类繁殖的环境要求,如对水温、溶氧、pH、盐度和肥度变化的适应等。

另外,还需了解该鱼是否有特殊的繁殖习性,根据以上基本情况,来制定不同的人工繁育策略。

二、常见淡水经济鱼类卵的性质

黄鳝雌雄同体怎么繁殖,-第1张图片-

按照卵的性质,可将淡水经济鱼类大体归为4种性质的卵质:产浮性卵、粘性卵、漂流性卵和沉性卵的鱼类。由粘性卵粒孵出的水花苗个体较小,由漂流性卵粒孵出的水花苗个体较大。

(产浮性卵的乌鳢)

1.产浮性卵的淡水养殖鱼类较少,有乌鳢(乌鱼)、鲥鱼等,但海水性鱼类较多,有大黄鱼、大菱鲆、石斑鱼等。

产浮性卵球中有油球和脂肪颗粒,密度较水轻,因此漂浮在水面上。多数浮性卵没有黏性,卵粒分离,能自由浮动。在自然条件下,乌鳢在水草茂盛地区产卵,受精卵漂浮在水面上,常有水草遮荫,繁殖后亲本会停留在鱼卵周围,有护卵的习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中,乌鳢能在水草较多的池塘中自然产卵,卵孵化时应避光遮荫,以防止光线照伤,或温度过高而死。

(鱼卵)

2.产漂流性卵的淡水养殖鱼类较多,如我国的四大家鱼,还有大鳞鲃、鳜等。这些鱼类的卵无粘性,遇水后吸水膨胀比重稍重于水,在有水体流动时,可漂流在水体中,水静止时又沉于水底。在自然条件下,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需要有水位的变化,每年在雨季到来时产卵。而在人工养殖池塘中的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其性腺只能达到生长成熟,无法到达生理成熟自然产卵,因此需要人工药物催产,并要有仿江河水流状态的催产孵化设备。

(江河人工鱼巢,便于产粘性卵的鱼类附卵)

3.产粘性卵的淡水养殖鱼类最多,如鲤、鲫、蒙古鲌、唇、鳊、泥鳅和鲟等。这些鱼卵具有次级卵膜或卵膜丝,遇水后产生粘性,下沉时附着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物体上。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鱼类大多都在水草茂密的浅水区繁殖,一般将鱼卵产在树根、草根和水草上。在人工养殖池塘中,多数产粘性卵的淡水养殖鱼类性腺能够达到生理成熟,在池塘中自然 *** 产卵,无需药物催产,如鲤、鲫等。但在渔业生产中,为了获得优质、整齐和规模数量的苗种,也可以通过药物催产繁殖。

(罗非鱼产卵于坑中,雌罗非鱼吞下而保护鱼卵)

4.产沉性卵的淡水养殖鱼类中,冷水鲑鳟鱼较多,还有罗非鱼、黄鳝等。这些鱼类都有筑巢或挖坑繁殖的习性。卵的比重较水重,沉入到水底。在自然条件下,冷水性鲑鳟类需在水质澄清、具有石砾的河川或支流中产卵,一些种类还有洄游繁殖的习性。而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一般达不到自然繁殖的环境要求,需要通过人工挤卵或人工药物催产等 *** 而获得苗种。

三、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亲鱼的选择是人工繁殖的基础。为了获得体型大、身体健壮的雌雄亲本,在前期池塘培育后备亲鱼时,放养密度应比商品鱼生产低20%~30%以上。要优质强化培育。每年春秋季捕捞出池时,需要将畸型、个体小、发育不良的个体淘汰。

(成熟良好的草鱼雌鱼)

在选择初次性成熟的亲鱼时,由于个体间的发育不同步,一般来讲,越是性成熟较晚的鱼类,群体中能够达到人工繁殖要求的个体比例越少。而群体要达到全部性腺发育成熟,需要延迟1年至数年。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如果选择初次性成熟的个体,由于性腺发育不完全,催产率、受精率和出苗率都会较低。建议根据不同鱼类的性腺发育规律,确认群体中80%以上的亲鱼性腺达到成熟时,才能人工繁育使用。如鲤在黑龙江地区个别雌性4年性腺即可成熟,但群体需要培育5年以上才能开展人工繁殖。

(成熟良好的草鱼雌鱼)

亲鱼质量是人工繁殖中的重要因素。要筛选个体大、身体健康、性腺发育较好的个体。在繁殖季节,有些鱼类从生殖孔、体色及副性特征即可看出雌雄。大多雌亲鱼的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突出,而雄性亲鱼在头部、鳞片和鳍条等部位有珠星或其它生殖副性特征。但也有些鱼类,如鲟、哲罗鱼、大鳞鲃等,雌雄鱼不易识别,需要人工挤压鱼体腹部,雄鱼选择有白色 *** 流出的个体,雌鱼选择腹部较大、较软的个体,有的种类还需长期工作经验来判别。

四、人工催情药物的使用

目前,主要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催情的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鲑鱼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和马来地欧酮(DOM),以及它们的混合制剂。最常用的是绒毛膜促性腺激(HC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两种。

(绒毛膜促性腺激(HCG)、简称绒膜激素。图源: *** )

HCG直接促进生殖细胞成熟、排卵或 *** 生成;LRH-A先诱发亲鱼脑垂体中GTH细胞分泌GTH,再由内源GTH影响到生殖细胞成熟、排卵或 *** 生成;DOM是起到阻断多巴胺抑制GTH分泌的作用,从而促进鱼类排卵和产卵。

有大量研究和生产实验证明,采用“林彼 *** ”即DOM+LRH-A或S-GnRH-A对30多种淡水养殖鱼类都有较好的效果。

(给花鲢亲鱼注射催产药物)

(给草鱼亲鱼注射催产药物)

使用药物进行鱼类催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了解该鱼的自然繁殖生态条件,尽可能模仿自然环境,如温度、水流、光照、鱼巢,以及其它因子;

②注射的药物种类以及剂量要根据不同的鱼类来选择,可参考亲缘关系相近鱼类的催产 *** ,经多次反复试验找出适宜剂量

③经药物催情后,亲鱼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鱼类自然 *** 产卵受精,如果是产粘性卵的鱼类,需要注意布置产卵巢;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需要及时将鱼卵收集,倒入孵化设施。有人特别认为:鱼类自行 *** 繁殖或者虽经人工催注药物后但自然产卵繁殖的仔苗,比采用强力外源手段比如人工挤卵、挤精甚至剖腹绞碎精巢而人工授精后的仔苗要好。道理也许很简单,性腺发育进度涉及到后代的优劣。卵胚和精巢的发育不好,会导致产卵不遂虽人工助产,一些发育不好的卵粒也会顺带强行挤出,想当然,后代仔苗难免会有一些先天性不足。卵胚和精巢的发育好和人工催产技术好的,根本不用人为野蛮干预。

(鱼类自然繁殖排卵 *** )

另一种是鱼类不能自然 *** 产卵受精,虽然鱼卵已达到生理成熟,但不排出体外,这时需要人工授精,即人工挤卵、挤精,然后再授精。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人工挤卵的时间,过早了,绝大多数鱼卵还没有从滤泡膜中完全游离,只能挤出部分的卵子;太晚了,鱼卵又会过熟,受精率大幅下降;这种情况需要反复实验,依据催产药物的效应时间找到适宜的操作时间。

(鱼类人工授精,先挤出雌鱼的卵子)

依笔者多年的经验,当鱼卵生理成熟游离后,一般温水性鱼类,如鲤水温20℃左右在腹腔中可保持2~3h,挤出体外在冰箱4℃可保持12h以上,而冷水性鱼类,如虹鳟水温4℃左右在腹腔中可保持5~6d,其受精率变化不大。

(鱼类在不同时期的胚胎发育过程)

五、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目前,常见的鱼类孵化器有:孵化槽、孵化环道、孵化桶、立式孵化器、叶轮式孵化器、管道式孵化器、平列槽孵化器、人工鱼巢和洞穴型人工鱼巢等,应根据鱼类产卵的性质使用不同的孵化器

(孵化槽,图源:可为渔业)

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可使用孵化环道、孵化桶、孵化槽等;产沉性卵的鱼类可以使用立式孵化器、平列槽孵化器等;产粘性卵的鱼类可以使用人工鱼巢等,也可以通过鱼卵人工脱粘的 *** 使用漂流性鱼卵的孵化器,但需加大水流,以鱼卵被冲起滚动为准。

(经催产后产出的漂浮性鱼卵,鱼卵收集)

在受精卵孵化过程中,还需要掌握鱼的胚胎发育时间及胚胎的敏感期。如鲑鳟胚胎在外包期至原肠期,震荡就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还要控制死卵的水霉菌,一定要早防勤防,在受精卵放入孵化设备时就应立即消毒处理。目前,常用硫醚沙星、亚甲基兰(非食用鱼用药)、甲醛和苯扎溴铵等药物定期消毒来控制水霉菌。

(即将要脱膜而出的鱼卵中的小鱼)

在鱼卵破膜出苗时,还要注意清除破碎卵膜,以防过滤网被堵死,而造成溢卵逃苗事故。当受精卵孵出大量鱼苗时,需要经常换水,及时将水花鱼苗移出,防止小鱼苗密度过大或水质变坏而出现大量缺氧死亡现象。

(正在脱膜的鱼卵中的小鱼)

六、鱼苗的人工培育

鱼卵出苗后,要经常观察仔鱼的发育状况,当卵黄囊几乎消失,鱼鳔能平游时,就应及时下塘。青鱼、草鱼、鲢、鳙等温水性鱼类一般出苗2~3天后才摄食,不要过早投喂,大量残饵使水质变坏。我国的鱼苗培育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水发塘培育,另一种是微流水投饵培育。

(刚脱膜带有卵黄囊的三文鱼苗)

(带有卵黄囊的不能平游的小水花苗。图源:YEE水族世界)

1.静水发塘培育鱼苗,大多采用室外的土池塘,水体面积相对较大。前期需要清塘,利用漂白精或生石灰等消毒,更好曝晒1~2天后,将土池边的小水洼晒干,然后再加水、提温和施肥。先期水深30~50cm,这样升温快,以后逐渐加深水位。

根据池底的情况施肥,新鱼池施底肥较多,如熟鸡粪、肥水剂、化肥类等,而老池塘和底质较厚的池塘,少施或不施肥。一般肥水5~8天后,轮虫高峰时鱼苗下塘。每亩放鱼苗20~30万尾,具体数量还需根据出售鱼苗的规格、水质和时间等而定。在鱼苗培育过程中,还应注意:每日早上必须巡塘,观察水质和鱼苗的生长情况,捞取池边的蛙卵,经常加水保持池水清爽。水体中饵料生物不足时,可以投喂熟蛋黄或微颗粒饵料,也可泼撒生豆浆或增加有机肥料。

(脱膜大约三天后可以下塘的水花鱼)

2.微流水投饵培育鱼苗,大多采用室内或室外的小型池塘,即"小水体无泥设备",比如帆布池、水泥底池塘等。再人工控制投饵的流水培育模式。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选择不同的饵料,有些鱼类开口后可直接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如虹鳟、细鳞鱼等冷水性鱼类,有些鱼类开口后只摄食活饵,如鳜鱼、加州鲈鱼、乌鱼等。

(小水体无泥设备---帆布池)

但是,除开以上两类鱼类外,大多数鱼类因开口食性不同,小水体无泥设备不可用。在不同生长阶段投喂适口的活饵。还有些鱼苗先期需要投喂活饵,提高苗种成活率,后期可逐渐驯化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如鲟、哲罗鱼等。

当鱼苗培育到一定规格时就需要销售、分池饲养,进入鱼种养殖阶段。

七、小结

我国的淡水鱼类有800余种,近年来,又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淡水名优经济鱼类。每种鱼类的繁殖生物学不同,本文从常见淡水经济鱼类的繁殖生物学、鱼卵性质、亲鱼培育和筛选、催情药物种类、以及鱼类受精卵孵化和苗种人工培育等方面,分析了淡水鱼类人工繁育中的几个关键点。建议生产者习惯查阅文献资料,到相关的生产单位参观和学习,找出不同鱼类人工繁殖的异同点,灵活运用已有的相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水产学杂志2018年5期)

(本文内容有少许修改,图片由西南渔业网配置)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之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之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渔业##渔人刘文俊##水产品##鱼#

黄鳝精雌雄同体,结婚现场差点露馅变男人,场面好精彩!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120000bvo9qk6g08jk0rffqj6g","duration":71.425,"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2598417,"thumb":{"web_uri":"tos-cn-p-0000/6dbe6be595984f678c096ba3be709a3a","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71.425,"file_size":3362861,"w":854,"h":480},"normal":{"duration":71.425,"file_size":2882002,"w":640,"h":360},"ultra":{"duration":71.425,"file_size":3362861,"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fd30196576e7a01e8f52f30fae703eee","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为什么非要雌雄交配才能够产生后代?同性为何无法生育后代?

大自然的奇妙,我们可能想象不到!然而每一种奇妙的背后,都有它自己的道理。

动物繁衍,生生不息

就比如,为何大部分动物,都采取的有性繁殖,而且必须要雌性和雄性才能繁衍后代。更绝的是,当雄性或者雌性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变性也要把数量给填补上去。我们不妨去探索一下,为何生物要进化出性别?在了解这个之前,我们需要探索的是:

有性繁殖有哪些优点?有性繁殖又有哪些缺点?同性为何不能有后代?生物们为了繁殖还进化出了哪些“花里胡哨”?

有性繁殖有哪些优点?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繁衍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一般来说,无性繁殖的生物多为植物和一些低等的动物,比如水母。那么为何有性繁殖成为了生物繁衍的主流?因为有性繁殖增加了生物的生存能力。

· 生物多样性

有性繁殖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进行基因之间的排列组合,因此后代的基因类型就会好几种,时间一长,后代的基因多样性会非常丰富。这样有利于种群面对环境的巨变。

举个例子,一个胖生物和一个瘦生物生下来的后代,会有胖的后代、瘦的后代、不胖不瘦的后代,微胖的后代、偏瘦的后代好几种模式。这个时候,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气温下降,生物需要有厚厚的脂肪层才能存活,这时胖的、微胖的或者不胖不瘦的后代有机会存活下来。

如果这类生物是无性繁殖,那么胖的生胖的,瘦的生瘦的,当环境变冷,瘦的直接凉凉,只剩下胖的,后代只会是清一色的胖子。如果日后环境又变热了,胖的就没法适应环境,种群里已经没有瘦的基因了,那么就直接灭绝。

相反,有性繁殖里面,哪怕环境变冷,瘦的个体无法存活,但瘦的基因还存在,日后环境变热,瘦的基因又会在自然的选择下出现。也就是说,有性繁殖带来了多样性,多样性能够让物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有性生殖能保证种群延续

· 增加基因变异的概率

生物的基因无时无刻不在变异,别一听到变异就觉得是有害的,变异是一个物种进化的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至于它有利还是有弊,得自然环境说了算。

如果一个生物种群一直有很可观的变异率,那么它们诞生新物种的概率就会更大,有性繁殖则是变异率的叠加,一代更比一代强,变异不可能都有益也不可能都有害,但没有变异是万万不可的。诞生新物种比吃老本要强,有利于占据更多的生态位,哪怕一个物种灭绝了,只要有姊妹物种存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基因延续。

根据基因划分种类

比如恐龙总目,它们在1.6亿年的统治时间里,进化出了成千上万个物种,将能够占据的生态位都给占了。这样的好处就是,哪怕遭遇了第五次物种大灭绝,恐龙还能有一支族裔存在,那就是鸟类。

然而,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策略,即便是生物的主流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也不是无敌的。

有性繁殖有哪些缺点?

有性繁殖虽然能让生物繁盛,但同时,它也有可能成为禁锢生物的枷锁。在非常极端的环境下,有性生殖就没有那么万能了。

如果整个族群还剩下唯一的个体,这对有性繁殖的生物来说,灭绝已经成为定局。事实上,有性繁殖的动物必须保证种群的数量,不然就只能灭绝。无性繁殖的生物就没有这个顾虑,哪怕最后只剩一个个体,它也能把整个族群救回来。

其次,有性繁殖还必须得避免近亲繁殖,不然也将对种群不利,这就导致它们需要的生存空间足够大。如果环境变化导致生存空间变小,那么它们也将走入末路。

最后就是,有性繁殖的后代性状并不稳定,属于开盲盒,如果是一张SSR,那么很有可能整个种群直接起飞;可是如果开出来一个定时炸弹,它会一直潜伏在种群的基因库里,并且随着繁衍逐渐扩散开来,保不准哪天就爆雷了。

不过就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来看,有性生殖的利大于弊,它还将是大部分生物的繁衍方式。

前面说到了有性繁殖是基因的排列组合,为什么同性之间就没办法出现这种排列组合呢?

同性为何不能有后代?

科学家们曾试图做过孤雄和孤雌繁殖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孤雄繁殖组的后代,是体型偏大的肉球,而孤雌繁殖组的后代,是体型非常小的“营养不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就不得提到一个问题——生物的体型。有没有想过,为何生物的体型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尤其是脊椎动物,不允许个体无限长大?这其实就是两性生殖所控制的。雄性的基因控制后代无限长大,但是雌性的基因又会抑制长大,巴不得越变越小,更好直接删号。二者在这之间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让后代的体型刚刚好。

动物如果无限长大,所需要的资源也就会越来越多,资源是有限的,越长越大只会加重种间竞争;而动物如果越长越小,就会被同生态位的其他物种抢走资源。所以,每个动物的体型,是最适合当前环境的,大了小了都不行。就算同性之间可以繁殖,生出来的后代也无法适应环境。

这种雌雄双方控制后代体型的方式叫做——雌雄博弈。孤雄和孤雌没有这种博弈,后代很难存活,就算能存活,也竞争不过雌雄生育的后代。

因此,异性繁殖的模式,是最适合当前生物的,也是上亿年演化的结果。科学家们目前还想象不到哪种方式能够改变目前的雌雄繁衍,可能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吧。

为了维持自己种群的性别比例,动物们可谓是什么花样都玩出来了。

动物们为了繁殖都玩了哪些“花里胡哨”?

动物们繁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们办不到!最奇特的当属变性!

变性界最著名的两种动物,一种是小丑鱼,另一种是黄鳝,它们本质上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是又不能无性繁殖。

小丑鱼是男变女,一个种群里只需要一只雌性,当雌性死亡后,最强壮的那只雄性就要填补这个位置,成为下一任“女王”,然后它的性别也在这一刻改变。而剩下的小丑鱼中,体型更大的无性别个体,就要在这个时候朝雄性变化。其他大部分则继续保持无性别。

黄鳝则和小丑鱼是反过来的,它们是女变男。黄鳝雌雄同体,但是小时候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只有当之一次生育之后,才会发育出精巢。这个时候它还有的选择,有些可以选择一直当雌性,有的则会选择当雄性。如果选择当雄性,那么体型就会开始长大。所以市面上卖的很粗的黄鳝,通常是雄性。

当然,变性的动物不止小丑鱼和黄鳝,在鱼类里面,变性似乎是一种“潮流”。不过也有一种鱼类,它们不变性,而是爸爸来生孩子,那就是海马。

只有雄性海马有繁殖用的育儿袋,雌性海马没有。因此,由雌性海马将卵子投放到雄性海马的育儿袋里面,之后由海马爸爸授精,接着再是孵化,最后把小海马直接生出来。

动物繁殖的奇妙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不同的物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生存和繁衍,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得自然界如此丰富多彩。无论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都是大自然为了物种的延续而做出的巧妙安排。让我们在探索这些奇妙之处的同时,更加珍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标签: 雌雄同体 黄鳝 繁殖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